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改革的论文(优秀19篇)

时间:2023-12-23 01:13:52 作者:LZ文人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精品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方向。

对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是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奥秘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方法来解答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相关问题。因此相对来说,生物化学的教学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反映知识点较为复杂。在高校生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是教师应当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充分认识到当前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根据现状中的不足来制定相对应的改革策略,进而促进生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对高校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化学知识,培养在实践中应用生化学知识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各高校培养的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注重学生在学校的有效学习是当前高校应该着重考虑的一点。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生物化学素养,就需要从课堂教学进行改变。对当前的生物化学教学实施改革,不但有利于提升生化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生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使高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

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教师要看到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的必要性,教学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为学生讲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而这一点必须要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探索,自己总结出的相关知识比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很多。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需要教师合理的进行引导,给学生指明学习探究的大方向,具体的细节知识学习则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一些技巧方法,尽量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而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上。例如在分析糖的生理功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并尊重其想法,这样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对生物化学学科的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加强,其功能也会日益完善。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这一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教学的融合,能够将复杂的知识通过多种渠道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所学习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dna和rna分子结构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掌握。除此之外,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将生物化学领域的新闻即时地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的知识更新也有很大帮助。

(三)正确处理学生的学习差距。

基于多个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中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都不一样,有的生物化学方面知识了解得多,有的则缺乏兴趣而知之甚少,这就导致了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这也是当前生物化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就需要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教师应该看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是长时间的个人学习因素导致的,并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改变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对这一问题要客观看待,采取一些措施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例如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合理安排学习效果强的学生和学习效果弱的学生的比重,并以小组综合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这就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差距的缩小。合理地处理学生间的学习差距,能够使学生对于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也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想办法努力学习,缩小与同学间的差距。这对生化学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四)实现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

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单打独斗势必会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如果长期如此,缺乏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则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狭窄,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就某一知识点进行探讨,促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这不但是当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合作探究式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无疑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五)系统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的过程需要特别注重系统性总结,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因此生化学的改革探索还应该注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了全部的知识点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部分,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全面的认识,在讲解完新知识后进行总结也是教师应该注重的。只有学生系统的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合理的加以整理归纳,才能实现学生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因而重视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十分有益。

三、结语。

总之,当前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有效实现对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变革有利于大幅提升生物化学课教学的质量。高校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进行生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看到其在目前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始,利用多种资源展开多样性的生化学教学,丰富教学方式,使教与学都充满趣味,进而实现生物化学教学的成功改革,促使教学效果有较大提升。通过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得与失,努力使生物化学课的教学水准更上一层楼。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实验内容缺乏创新,内容涉及面狭窄,不注重实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就要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定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实验中去,发现化学实验的乐趣;还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师范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更加适应社会的人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重中之重。然而,对于许多高校来说,化学实验室教学依旧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教学方式较为死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了兴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这些问题而言,该项研究对于打破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有效性[1]。我校开设了许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验,主要分为四大类:分析实验、无机实验、有机实验、物化实验等,但是,我校的化学实验并没有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2],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1)仪器短缺: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未能操作精密仪器;(2)实验内容狭窄:一般只根据相应的课程内容而定,缺少趣味性和创新性;(3)重理论轻实践:过于强调理论在实验中的作用,而未能付诸于实践;(5)实验考核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和实验报告而定,考核办法过于简单,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应顺应时代潮流,为化学方面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人才,所以,解决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在短期内突破问题的关键就是打破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全面改革[3]。本课题探讨的就是如何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具体改革内容。

实验室仪器短缺,不仅常用仪器不全,而且学生无法使用精密仪器;教学方式老套,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实验内容缺乏创新,内容涉及面狭窄;不注重实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实验考核制度不完善,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1.2改革目标。

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定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4];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实验中去,发现化学实验的乐趣;还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5],提高师范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更加适应社会的人才。

1.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验室设备及实验室管理;扭转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扩大实验课程内容及范围;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拟定完整的实验考核体系。

2实施方案。

全体教师开会,讨论化学实验室教学有哪些问题,先让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处;提出写好的改革方案及全体教师的可行性意见,商量如何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6];整合改革方案,对相应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改革。

3实施方法。

3.1建造一流实验室。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对于化学专业来说,实验室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学习的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实验室的建设强度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对实验室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高等学校仪器设备是发展高校实验室的砝码,是办学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所以应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出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加强实验室建设,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仪器和购买全面的仪器设备,保证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提供便利。此外应成立化学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对未来实验的规划。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方便对实验室的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仅就化学而言,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却是非常密切的`。化学是许多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一,也是许多交叉学科的生长点。所以化学实验课程也应添加新的实验内容,而不是只根据相应的理论内容而定,如此,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今化学的发展,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教师应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把实验内容的更新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把现代化气息融入到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增加一定的实用性,推出具有化学特色的实验课程,加大实验课程的数量和课时。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当今化学发展形式,进行讨论、思考,从而设计出新的实验内容。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更新实验内容的前提是保证实验安全,教师应格外注意。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的实验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实验中去。

3.3强化实验技能。

实验室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对于许多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实践却是他们的软肋,许多师范生的动手能力很差,操作不规范甚至操作错误。因此这需要专门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以满足培养合格师资人才的需要。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旧十分薄弱,因为他们不重视实践,认为把理论学好就万事大吉。为了打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意识,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思想,给学生灌输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实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理论的有效手段,是对理论内容的进一步升华;其进行实验教学时,应教会学生规范操作,让学生意识到实验室实践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应整合实验室师资队伍,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专门的实验考核队,在学生进行实验时,不定时抽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评分。

3.4建设开放实验平台。

当今,智育已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过去已使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在巩固基础实验的同时,学校应开展自主实验平台。面对全体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去锻炼自己的实验技能;并让教师去轮流监督,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定期举办实验技能与创新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增强学生对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乐趣。

3.5完善考核制度。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是引起学生重视的表现,所以需要寻找和建立适合的考核制度,提高师范生对实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更加严格,降低实验报告占分比重;寻找具有可操作性、富有思考性的实验,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实验思维能力;建立实验考核小组,讨论出难度适宜的试题,以计算机抽题形式进行考核;是不定时举行实践技能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与热情;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具体实施计划。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教师开会,讨论出实验室各项管理的方法,然后进行整合,建立出一套管理体系。其次,实验室仪器管理小组登记整合仪器:不仅要对实验室仪器进行查漏补缺,还要购买精密仪器。然后,扩大课程范围:重新编写实验教材,跟紧化学发展的脚步,增加一些新的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最后,实验老师集中培训:让实验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打破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让老师在实验中对学生严格要求,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效果分析。

现在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对各方面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不是空有理论的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把化学理论转化成实践,所以打破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刻不容缓。在该项研究中,提出的打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并不是太难,解决方法都是有针对性的提出的。相信该项研究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伶俐.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技术[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5.

[2]邝明.关于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设计[j].工程图学学报,(4):136-141.

[3]巫旭芳.优化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12):13-14.

[4]王晓丽.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4(1):24-25.

[5]刘志龙,王文云.实验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03,19(12):169-170.

[6]郑毓信,等.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79-85.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论文

想要实现通信专业实验课程优化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高校实验设备的投入,其次要完善通信电子专业的教学大纲,将课程中陈旧教学内容、不符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删除,重复性较强但教学目的不突出的实验项目删除,增加与当前社会需求相符的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以此能够提升通信电子专业实验项目的质量,应有所选择的删减验证性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融合教学、科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模块,以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及创新精神。

2.2科学合理安排实验项目。

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实验项目的教育意义。针对学生必须要做的实验项目来说,在选择上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典型性,以此才能为学生提供与时代需求想匹配的学习内容,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能力;针对学生可选择的实验项目来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情况,以此来设置与其相符合的实验项目,以此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通信电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应建立在优化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整体需求相适应。同时也要注重硬件设备的投入量,只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才能满足通信电子专业实验需求,从而才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现实践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实践类学科,通过多年的发展,在内容和体系上都非常严谨和规范,但是随着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对已有的物理实验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一、引言。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一门课,是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学生接受系统化实验方法和实训技能的开端。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为专业实验课打好坚实的基础。在“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引起思考的问题。针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课程特点,对整个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考试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希望能为今后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提供有用的借鉴作用[1]。

(一)学生层面。学生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实验预习,导致上实验课时都不知道上课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操作实验一味地模仿实验教师的演示,遇到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总是询问指导老师。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不亲自进行实验,到实验快结束时,抄袭他人实验数据。部分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处理数据时不认真计算,嫌数据计算麻烦,甚至有个别学生不处理数据等情况时有发生。

(二)实验项目的设置。现在许多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仍然遵循物理现象进行设置,按照力、电、声、光、热等方面设置实验项目和内容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许多理工科专业,但是在物理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并没有因专业不同而安排不同的物理实验,所开设实验项目基本相同,没有体现出为专业服务的思想,没有体现出专业的差异性,甚至有的专业和所开设的物理实验内容一点关联性都没有,因此,学生对物理实验更加提不起兴趣。另外,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与各个专业的沟通欠缺造成部分实验重复,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不利的。

(三)实验费用的投入不足。实验费用分为设备购置费、设备维护费及实验耗材费。在设备购置上,民办高校在学校成立之初一次性投入实验经费购置设备,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实验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存在损耗老化,平时的维修已经不能满足设备的损坏,能使用仪器数量在减少,亟需更新设备,但是学校投入更新设备的经费严重不足。随着国家大力提倡高校转型,积极向应用型高校进行转变,物理实验室也必须顺应形势,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也要建设综合实验室,创新设计实验室,学校势必对物理实验室的发展投入实验经费,但是学校的重心偏向于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基础实验室的费用得不到保证。在设备维护和实验耗材损耗上的投入也不足,导致有些仪器部件得不到及时的更换,造成了损坏率居高不下。

(四)实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照葫芦画瓢”,没有一点创新意识。老师上课仍然是老套路,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操作,介绍完之后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告知学生如何记录数据,数据如何处理,有效数字如何保留,结果怎么表示等等。整个过程并没有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谈不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针对目前物理实验内容设置的不合理性,需要重新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修订教学大纲。打破传统,突出应用,突出创新为主题。以理论教学为依靠,实验设置上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综合创新、层次化,体现出专业的差异性的新课程体系,减少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规模,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学生在创新设计实验中根据物理基本原理制作科技小作品,写科技小论文。

(二)更新教学理念。物理实验依托大学物理,都属于公共基础课,且与专业课的联系比较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导致对这门课的态度也比较消极,对物理实验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些现象更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办法吸引学生来到物理实验室。勇于打破陈规,打破“照葫芦画瓢”模仿式教学模式[3]。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设置更多的综合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科技制作,比如制作小车,小机器人等等。在教学方式上老师给出方向或者题目,学生自己利用实验室的计算机,仪器设备,相关工具进行设计,制作出产品。在研发的过程中实验老师全程跟进,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

(三)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现行实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实验老师的传统教学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为主,实验老师起到辅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生物理无用论的思想,加强物理思想、物理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任课教师要多研究教学理论方法,结合不同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改变,利用物理仿真软件对一些物理实验进行电脑模拟,学生在仿真过程中就可以提前了解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为实物实验操作做好准备,从而解决一些物理实验抽象不易理解的困难,增加学生对物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现象的理解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途径。

(四)改革实验考核方式。一直以来,物理实验的考核方式都很简单。只要学生来做实验,实验完毕后交上实验报告,然后综合实验报告上的分数就基本能保证实验的及格,实验报告完成规范整齐,甚至还能得高分,这样的实验成绩评定是极不科学的,不能如实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实验成绩,应该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将物理实验的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实验项目环节分数,这部分为实验预习分数,实验操作分数,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数三项相加得到分数作为实验报告最终的分数;另外一部分的分数物理创新实验分数,这部分可以是学生的科技小制作的作品或者小论文,根据质量评定一个分数,最后将这两部分的分数按照一个恰当的比例进行折算得出最终的实验成绩。采用这种形式后,学生就必须亲自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得到相应的分数,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视。

四、结语。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必须以实验内容为载体,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从物理实验中获取物理学思想,培养学生系统化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强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科学实验。在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对应的措施,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应该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刘鹏,纵榜峰.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铜仁学院学报,,7(4)。

[3]吴乃忠.创新用活物理实验教学[j].铜仁学院学报,,9。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改革的论文

由于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各大高校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当增加一些专业性知识的教育,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例如,在保证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课程的课时进行适当的压缩,增加一些类似于化工原理、化工催化等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表1为某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对课时进行调整后发生的一些变化[2]。由该表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以及时间环节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这样就能够有效满足该课程所需的教学深度,该方案下培养出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更加深入,从而有利于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应用中,进而可以快速地适应其所在岗位,为所处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2对知识点进行模块化教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会涉及到有机化学、無机化学等各个领域,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原理也非常烦琐。但是,只要认真归纳总结,这些知识点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性与共通性的。因此,在当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当中,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琐碎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梳理,并将其归纳为几个模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我们可以将其包含的所有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几个模块,如表2所示,同时详细地制定各模块的能力要求与培养目标[3]。然后,我们就可以充分按照这些模块设计,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按照各部分内容的关联性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从而构建起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样就可以使得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教学能够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所有知识点,避免了知识点的遗漏。只有知识掌握得更为全面,才能够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东西,最终将其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

3.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学校应当参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涉及到的所有实验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与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对实验课程的安排应当遵循“保证基础、强调综合”的原则,即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基础实验的操作以及基础设备的使用,同时,还要能够自主完成甚至是设计各种综合性较强的实验[4]。为此,学校可以将实验分为基础训练、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开放性设计实验等多种类型,并按照各类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實验教学,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3.4增加学生实践、实习的机会。

学校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学习,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可以请企业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现场讲授与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或者干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或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另外,学校应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建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并请专业人事前来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此外,学校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借助企业以及社会的力量,多方共同合作,构建起更为专业、大型的实习基地,例如,大型的石油基地、精细化工公司等,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公司进行实习,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当前的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并不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是极为关键的。教学方案的改革,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同时也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化工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论文

通信电子主要的专业课程有: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接口技术、光纤通信。这些课程中设计到的技术与原理都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信息时代赋予通信电子专业的特征就是为社会提供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由于信息化社会进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信息的需求量在不断攀升,所以在通信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方面应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优化。

1.2信息采集与通信电子线路实验。

信息采集与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信息采集、电子线路的定义、原理及技能,通常情况下通信电子专业在课程方面可以设置48学时,每一课时1.5学分,整体包含20个实验项目,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的实验项目共16个,学生必须要做的实验项目有10个。通过科学合理的学时安排及实验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操作的学习能力,优化整合后的实验课程情况见表1。

1.3计算机通信实验。

计算机通信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将书本中的概念、原理、技能通过实验的方式应用到实践中,在完成实验项目的过程中巩固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改革的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效率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验教学实际,提出了“互联网+”实验平台、虚实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为高校培育出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新模式。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并且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中的实验教学。205月19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授们以“新工科建设”、“虚拟仿真”、“创新创业教育”等主题作了系列报告讲座。虽然,从国家到高校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本文分析了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互联网+”实验系统平台、虚实结合、校企融合的llvs教学新模式。

1实验教学现状。

1.1对实验课程重视仍有不足。

近年来,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到目前已小有成果,实验课时比重由原来的20%~30%,调整到现在的近50%。虽然课时量有明显增加,但实验课程的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实验课程的内容仍旧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计划步骤机械的完成课程实验。实验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缺乏系统的管理,教与学存在鸿沟。

课前学生对实验任务了解不足,没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测评的系统平台,无法及时获取教学课件、学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老师也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实验课的几十分钟,实验前后缺乏沟通,缺乏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急需建立有效的教学服务平台,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1.3部分实验受到条件制约,难以满足课程需求。

机械电器、化学生物等高损耗、危险性大的实验,及仪器、耗材须特殊处理,对实验条件较高、难度大,受到实验条件制约。部分学生在课内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课后开放性实验又难以执行,也将导致实验质量下降[1]。同时,由于大学门槛不段放宽,扩大招生等原因,大学学生数量增加,但实验室建设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缺乏[2]。学生人均实验用时不足,更缺乏自由使用实验室的条件,实验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

1.4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不够,实验教学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

高校一切按照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培养学生,缺乏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沟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不够。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偏差或滞后,这就导致了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的矛盾存在。

2实验教学新模式。

2.1“互联网+”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服务系统建立后,教师把各阶段实验大纲、实验任务内容、实验过程相关视频和学习材料上传到系统平台。并在系统中设置相关内容进行阶段考核。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终端用自己的学号登录系统,查看与自己相关的实验任务资料[3]。在线学习相关文件、视频等内容。完成本项目理论部分测试。教师通过系统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后期实际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强调和预警。实验后,教师登录系统评阅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等材料,给出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撰写实验课程小结,实验电子材料存档、备份等[4]。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学生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实验教学虚实结合。

现阶段虚拟技术比较成熟,也不乏一些单位正在研究如何将虚拟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如虚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课程实验中的应用。虚拟技术的融入可降低风险节约成本,也便于及时的技术更新。

2.2.1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电子电路及通信技术类实验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国内很多教学平台开发单位都在着力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且技术较成熟。虚拟仿真可为电子电路类虚拟实验提供充足的元件库、设备库,如多功能数字万用表,数字逻辑分析仪、数字示波器、波特图测试仪等。可模拟微控制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能为学校节省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实验节省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5]。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学科新技术解决现有问题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在虚拟实验的基础上再进入实验室完成课程实验,效果会更好。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及设备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又可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

2.2.2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机械制造、生物化学等有一定危险性实验方向有着极大的前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出和实验实训室一样的环境来完成实验项目,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了训练效果。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让参与实验项目者有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还可以解决设备陈旧、师资不足、项目经费紧张、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实验器材还是实验设备,更新换代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能力做到每一代设备的'更新和使用,通常是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才更一代。通常实验设备的换代,很难赶上相关领域技术更新。但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必须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实验没有耗材损耗,没有太多的危险性,学生可以跟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虚拟实验,可以节省大量的师资力量。利用虚拟技术完成实验练习,再完成实体实验,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出门即可进入“实验室”参与将要完成的项目。有利于学生熟悉项目的具体情况、掌握要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顺利完成真实的实验项目提供有力保障。

2.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对人才的的培养永远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责任与任务。特别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企业生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2.3.1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学校提供实验室建设场地,以及科研团队和技术支持。企业负责设备的采购及后期维护。实验室的管理运作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属学校,企业对成果有优先使用权。学校可将科研过程及相关知识直接用于培育学生,如将相关知识撰写教材等。企业可以从实验项目中培育和储备自己的技术人才。

2.3.2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学生进入共建实验室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实验室按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系统的学习,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利的结合,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由一个合格大学生到一名高素质的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型[6]。

3结束语。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最根本的目的是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各类人才。本文提出llvs实验教学新模式,正是出于在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条件下,充分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充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实验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培育人才是每个高校的使命,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更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2]张书彬,杨明伦,杨祖彬.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问题探讨[j].科技风,(17):192.

[5]戚依.基于云平台的虚拟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改革的论文

为了找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方向,我们首先需要对当前的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教育方案的优化与改革。经过对各个院校的调查,我们发现:总体来看,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基本上符合该专业特点与发展要求,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也较为合理,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1]。首先,当前设置的理论课程较多,而一些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性的实验安排较少,尤其是在学生毕业实习以及论文答辩中表现更为显著。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次,一些学校该专业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往往上了好几门专业课程之后,还没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这就导致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十分混乱,并且易造成知识点的遗漏,各课程之间得不到有效衔接;另外,一些基础课程所占课时还是相对较多,在课时分配上没有明显地偏重于专业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时间不够充裕,专业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

对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设基础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是因为虽然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但是却都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础化学知识,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医学院将基础化学课程设置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特别多,而学习时间又相对少,是当前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又能切实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呢?接下来将从构筑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和实施多元评价五个方面来探讨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构筑教学体系。

构筑教学体系即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持续精简教学内容。针对内容的更新,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地参加学术研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的前沿发展和最新的实践应用,将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成果添加到教学体系中,同时要剔除一些过时的知识和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用。针对内容的精简,一方面出于学科内容不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学习课时不断压缩的被迫要求。在精简内容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线,同时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生物化学的应用中,并实时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不仅是构筑教学体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接下来将阐述具体的精简措施。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对只需了解的内容,课堂教授时一笔带过仅作简单介绍;对需要熟悉的内容,课堂讲授时要做到讲解详细;而对需要掌握的内容,则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且需要定时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其次,可通过引导学生课下讨论和课前预习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课堂的教授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化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传统式的填鸭式教育会显得尤为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急需我们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做出改革,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而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刚好能够满足需要,所以可考虑将启发式教学引用到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需综合考虑和规划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基础化学的教学中时,可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穿插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启发式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而在课下,教师也可以留一些带有启发式的作业,最好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得他们充分吸收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三、重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说明多媒体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采用传统模式与多媒体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板书模式的优缺点,传统的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能够将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某一类问题讲解的更透彻,但是传统的板书往往给人枯燥刻板的感觉;而多媒体技术容易将一些结尾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和图示化,且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但也具有容易使学生分心的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综合起来使用。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该按照讲课的思路来组织幻灯片,并适当加入一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元素,使其成为讲课时的.辅助,而不是仅仅将课本内容和备课笔记罗列幻灯片上;在教师讲课时,则要注意将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幻灯片用来统领教师讲课的思路,当遇到重难点时,还是要用板书的形式来为学生详细讲解。

实验课在基础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利用课时时间,可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而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验证性实验,由于其大多枯燥无聊,以减弱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减少;而对于综合性实验,由于它的复杂性,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增多综合性试实验。

五、实施多元评价。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活动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用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不仅不能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向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多元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上来讲,要能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从评价过程来讲,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并且平时表现要占有较大的比重。

六、结语。

对于医学院的学生,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和以后参加实践的基础。通过构造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法和实施多元评价等多种措施,可以提高基础化学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实践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

文章探讨了创业人才型培养的要求,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逐步构建学生主导,以多维分层课程体系为核心、实验教学平台为支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为拓展,面向学生自主、创新和开放学习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创业型;人才培养;大学物理实验。

高等教育的教育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最重要的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我国现阶段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为时代的口号,预示着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急迫。《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创新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如果进行科学的课程改革将会很好的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和实践服务。

1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业型人才的内涵可分为创业意识和精神、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具体包括:机会意识、企业家精神、坚强的毅力、强烈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意识、管理能力、实践能力、整合资源能力、承受风险能力等创业者综合素养。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大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上的创新和运用,在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具备把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知本形态”和物质财富的能力[2]。

2大学物理实验的特点。

大学物理实验除了具备一般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独立性:说独立性或自主性是物理实验特征最显著的一条。独立性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自我实现、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力和习惯,从而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高度关注学生主体的需求、动机和兴趣。学生能有目的地学习,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能有选择地、独创性地学习,能在学习进行中自我调控。因此,学生进行了独立的、有选择权的自我监控的学习实践锻炼。问题性:大学物理实验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教师主要围绕问题提供相关信息和实验条件,这是一门围绕选题和解决问题的课程。探究性:在实验中,同学们不仅要检验已有的实验内容,还要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并积极的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个发现问题,表达观点,形成结论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能力。开放性:首先实验的可以给定一系列实验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兴趣选题;其次,实验的时间可以在工作日内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另外实验的方式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个人进行实验,也可以团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的结果可以以实验报告、论文,也可以是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表示。实践性:这是是大学物理实验的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为了实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任务,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搜索整理信息没和教师进行必要的研讨,并将它们运用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不仅学会了间接经验也锻炼得到了直接经验,这是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过程,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大有好处。创新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很好的锻炼到自己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因为,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反复的试验和观察,处理数据,分析结论,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还有可能产生新的方法、技术或工艺。

为了更好的培养创业型人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平台搭建、拓宽渠道等。

3.1开放式多维分层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

把各专业的专业课程作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将物理实验课程进行分层次、分专业的形式面向全校各年级不同专业开放。这些课程考虑到学生专业、年级、兴趣等因素,具有多维性,将充实物理实验基础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并使得物理实验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之一。开放式多维分层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有以下优点:a.学生通过创新类选修课获得适当的学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b.有利于充分运用实验条件,避免学生的.上课时间、课时和实验仪器冲突和矛盾;c.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课程,提高学习效果;d.上选修课的实验教师在教学工作量上可以得到保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e.有利于教师对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监控和掌握。

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平台,我们的实验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全面向学生开放,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笔记本电脑、ipd、pc等终端设备,按照规定输入信息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将得到教师更好的监控,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教学效果。并且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需要开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3.3完善研究创新型实验条件。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建设,已经把开设适当的创新型实验作为了一项任务。例如复旦大学的一项关于大学物理实验的学生调查就表明:学生一致认同,创新型实验比传统的比较新=型实验更能让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得到锻炼。因为创新型实验需要自己设计、探索并得出自己的观点,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需要大量的尝试,而这些恰恰能激发我们的求真欲望,让学习过程不再被动,这也是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土壤。这些创新实验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分类,针对不同专业、兴趣、特长和学龄设置;第二,科学与趣味结合;第三,保证实验条件。

在麻省理工大学,他们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和孵化的体系,他们把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中,因此他们能培养出具有以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端创业人才。大学物理实验是一个实践、创新、探索为一体的学习过程和平台,开设一些拓展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实验课程和实验室,可以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拓宽路径。

3.5以学生竞赛和科研项目拓展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外延。

在规定的课程体系之外,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可以支持和鼓励有兴趣且学有余力、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组织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成果。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深化实验教学的内涵,检验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还可以一部分学生得到教师的精心培养,并对其它同学带来联动效应,营造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孙世志,研究性物理实验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8.

[2]郁震,陈颖辉,高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初探[j].中国青年科技,(1).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论文

近几年来,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承担着培养社会建设所需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生产所需人才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所需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现状。

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成的,物理实验教学器材比较陈旧,升格后由于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等原因,教学所需器材没有得到及时地补充和更新完善,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再者,一些任课教师还没有从原来中等学校的教学思路过渡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思路,教学中还是老师做得多、学生看得多做得少,或是学生按部就班地照做,课堂上老师对元器件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分析讲解的时间多,实验的内容还是以前的,跟不上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步伐,考试还是做平时做过的实验。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才能符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下面将从教学设备的配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2、实验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1)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学的基本条件。中职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成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部分实验教学设备还是原来遗留下来的,很多已经过时,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加大投资,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设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教学水平的提高。实验教学教师是学生实验的指导者,应具备实验教学的各项技能技巧,如扎实的实验理论知识和表达能力,确保做实验前能对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目标等做详细地讲解;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实验的设计和改进的能力,确保一些效果不明显或比较复杂的实验能够得到改进,使学生更易操作,更感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确保一些无法直接通过演示实验表述的物理过程和现象(如分子运动特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玻尔模型、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等)能够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增强教学效果;对学生实验效果分析总结的能力,确保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及存在的问题等等。高职院校中实验指导教师也基本上是升格前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尚未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学角色,对一些教学技能技巧不扎实的教师,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多锻炼多总结,不断提高自我;另一方面,学校要提供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到一些办学较久较有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进修等。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教材。目前很多实验教材是本科院校教材的简化版或是中职学校教材的升级版,陈旧的内容比较多,和对应专业课程结合不够紧密,可读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够强,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应选择和对应专业课程结合紧密和生产建设及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插图多、通俗易懂、实验易操作的教材。其次,应增加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通过板书或教学课件对实验原理和过程进行详细讲解,然后按照实验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只需拿课前老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了,学生往往比较依赖老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正确的方法应是教师给出实验目标和要求及相关提醒,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操作,教师指引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思路等,这样,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5、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实验操作成绩占40%左右(百分制),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应采取平时成绩占30%、出勤率占10%、实验报告占1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占50%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平时做实验时的规范性、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及数据处理的正确性等进行当堂打分,考试时单人单独完成实验,根据实验的正确性和效果进行打分。

总之,物理教学过程中强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我国社会生产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娟.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物理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

[2]魏俊华.通过物理探究实验培养能力[j].成功(教育),2009.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高校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旨在活跃大学生的物理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物理人才的要求。因此,文章着重探讨了如何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验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极具专业性与技能性的专业学科,其中,物理实验是高校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实验素养,增强他们的物理意识。这对他们今后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开发都大有裨益。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由教师做主,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种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极大抑制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基于此,文章着重探讨了如何对高校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可见,加强实验教学是大势所趋。高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而高校教学质量、硬件设施、办学水平却未跟上扩招的要求。这集中表现为实验场所匮乏,仪器设备老化,实验教学条件与模式滞后明显。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仍用高中阶段的眼光来看待物理课程,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生并未认识到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根本不重视物理实验课。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开展实验。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此外,在考研与就业等重重压力下,物理实验往往被忽视。不少学生对待实验总是敷衍了事,甚至互相抄袭实验报告。

(三)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虽在不断更新,但实验教学模式却毫无变化。实验老师一般在实验前确定实验内容并完成对相关设备器材的组装。在课堂上由老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如何获得实验数据等方法。学生只需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此外,实验课通常是由一个班的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的,又是用同样的方法。因此,一些学生不用思考直接模仿他人实验即可。

科学选编实验教材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前提。根据院校特点,按照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顺序合理编排各章节。对于误差以及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物理实验基本仪器与基本测量方法等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因此,教材中要分章节详细介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在实验内容选编方面,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今后发展需要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合理编排力、光、电、近代物理方面的内容。每学期规定若干必修内容,并补充一些选修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上,应结合我国国情,并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改革。其中,要注意四点:一是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不可忽视物理实验中的基本内容。二是不能轻视验证性实验,此类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物理概念。三是教改必须遵循认知规律,从实际出发,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不要过多开设独立设计实验,应以教师指导型实验为主。四是若条件允许可采用分层次、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本校开始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试探性改革。在普通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性实验。由实验老师确定设计性实验题目与要求,并提供相关实验仪器。要求学生围绕实验目的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原理以及相关技术参数。筛选教材中一些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与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写下实验主要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这要求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在分析理解资料与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报告。因此,设计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比如,在“电阻的测量与伏安特性的研究”实验中,只给出了实验目的、原理及仪器使用方法,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对于某些有难度的实验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安排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项目。

1.变废为宝,组建废旧仪器实验室。

将实验室内的废旧仪器或相关配件放在废旧仪器实验室内,让学生动手实践,变废为宝。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提醒学生规范操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通过对废旧器材与配件的重新拆组完成自己的小实验,能让他们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实验方法、原理、步骤等通过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可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物理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仿真实验。师生可在校园网上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还可在网络平台上公布每次实验结果,并给予点评,提出合理建议,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3.创新平台,组织物理实验竞赛活动。

可由学院牵头,物理实验室负责,学生会组织,定期开展物理实验竞赛活动。首先确定好竞赛时间、实验选题,评选规则等,及时公布,鼓励学生报名参与。后期要选聘专家与学生代表评委,确保评选工作公开、公平、规范。这不仅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发明的平台,也能让师生在竞赛中实现学术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

(四)对实验考核办法进行改革。

考核评价结果是为了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水平,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参考依据。当前,高校物理实验考核主要由预习成绩、操作成绩、数据处理成绩这三部分组成。其中,预习成绩占比过低,导致学生大多不重视预习环节。因此,建议应适当提高预习成绩的占比,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除了考试评分外应重点加强对动手能力的考核。一是在日常实验过程中采用现场打分制,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现场评定,作为平时成绩。二是期末考试时由老师确定几个实验项目,让学生抽签确定自己要完成的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并由任课老师进行现场打分[5]。通过上述措施能极大改变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而忽视实验操作的学习态度,也能明显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院校力度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通过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他们做物理实验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要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精心选择实验项目,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这对他们的专业课学习也大有裨益。

作者:刘甲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改革论文

摘要: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生物专业基础课程。为改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项目陈旧、学生缺乏主动性、考核评价方式落后等问题,我们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通过优化教学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和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措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应用型本科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是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生物化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随着20世纪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都得到不断的拓展和创新。应用型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由于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较多,知识面广,耗时较长,课时较少,迫切需要对生物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1、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加强实验内容的整合和挖掘。

按照从基本技能到应用创新的设计思路,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两个层次,拉近课堂知识与生产应用的距离,逐级递进式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将验证型实验项目重新整合,缩短了学时数和项目数,使每个验证项目的内容均独立不重复,学生通过学习每个验证型项目,都掌握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学会新仪器的使用。同时,加强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的整合,挖掘出难度适中,能体现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水平的新项目,将学生之前学过的'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融合进实验项目,每个实验均让学生获得新的收获和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经过教学改革后,验证型实验每次由一个实验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配制试剂溶液,准备实验仪器设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对各实验小组亲手示范、全面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明确注意事项,教会学生准确、完整地进行数据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在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时由教师提前3—4周给出项目题目、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达成的目标。学生分组,完成资料的查找、项目方案的设计和具体的实施步骤,提前2周于实验课后由每小组代表学生讲解小组的设计方案,学生相互讨论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针对实验设计中的不合理方法、无法提供仪器设备等问题进行修订。学生于实验前2——3天,在教师的带领下,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原材料、试剂等,在课堂教学时,由学生自主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几个项目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充分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学生的科研和进一步深层次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采用ppt教学方法。

采用ppt教学,将实验的原理、背景介绍、方法、步骤均以图文形式展示,加上教学视频的播放,对于基础验证型实验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利用糖的呈色反应,学生通过ppt能直观的了解呈色后的颜色变化,比传统的文字描述更能体现实验应达到的效果。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能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基本实验技能操作水平。

(4)采用多元评价体系。

以往期末考试主要以操作考试为主,操作考试通常是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常用仪器的使用,使部分学生平时不听、不学、不做,期末突击学习。我们将实验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将考试分为四部分:平时考核(10%)、自主课堂设计(30%)、实验报告(30%)、期末考核(30%),突出学生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考核。平时考核包括教师提问作业、学习态度、实验整理等。自主设计实验考核成绩,主要以综合设计实验课程为主,以实验设计、实施和总结综合评价。实验报告内容要求不仅写明实验结果,更要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个人的。期末考核采用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自主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内容的方式,涵盖了生物化学实验课程需掌握的内容,考试方式灵活,考查能力全面,全面的反应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5)提高教师素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的角度审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除了加强个人专业能力学习外,还要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更好的教学水平。

2、对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采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脱节现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也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实验课程,通过对教学体系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方法的优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多名学生申报了校级创新创业训练以及科研立项,获得资金资助的同时,很多同学已发表论文,并顺利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并在考研时选择生物化学相关专业,为高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文,夏建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107—110。

[2]管骁,黄凯,李森。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食品工业,2018(1):219—223。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被誉为“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药学人才需求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大力整顿以及制药企业gmp认证管理的深入推进,对药学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药学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对实现我国医药业现代化、振兴医药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定能力,围绕能力设课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追踪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企业缺岗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合理使用中西药的理论和知识、药品储存保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物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知识、医药市场营销和营销心理等从事药品营销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应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使用仪器对药品进行检验分析的能力、药品保管的能力、药品经营销售的能力、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素质结构应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以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医学、医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检验、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保证。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药学教学模式由化学—药学教育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和化学—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两课”、英语、计算机基础、医药工作应用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化学模块: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3.生物医学模块: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临床疾病概要等。

4.药学模块: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及生化药品等。

5.经营管理模块: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营销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学等。

6.选修模块:包括临床药理、化妆品化学、美容中药、生物制药、管理文秘、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渗透在其它各模块之中,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以实施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实践、集中演练、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实习分2个大方向,前半年在医院中西药房、药库、临床用药或科研所(药检所)等事业单位轮转,后半年在医药企业的制药、药检、后勤仓管、验收开票、业务员、药店营业员等岗位轮转,同学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由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岗位广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让更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药学人才早日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2]张永敬.高等药学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j].药学教育,,(3):2004,(3):7-11.

浅谈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

关于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有很多[2,3,4,5],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根据我们当前的微生物实验教学状况,提出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建议。

2.1重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能否正确熟练的实施实验操作往往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微生物学实验研究对象主要是形态微小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它们分布广、繁殖快、生长周期短,在自然界中往往是多种微生物混合生长,彼此之间生长代谢关系极为密切复杂,在对一种微生物做纯培养时容易受到污染,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仅仅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就能造成实验结果的极大误差,甚至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极为重要。在实验课上,一方面老师要把实验操作步骤给学生做个完整的演示,并且把每一个动作、操作技巧做详细的分解说明,另一方面,要加大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强度,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要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轮流进行练习,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不规范或错误的地方大家都能得到及时纠正。

2.2将创造型思维理论应用于实验教学。

基于微生物学实验研究对象的微观性和抽象性特点,传统的实验教学多采用语言描述,其弊端就是缺乏直观性,学生不能进行直观的接受和理解。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多媒体、应用软件、网络和数码影像技术等已应用到各个领域,这些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果将更多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实验教学当中,例如,用多媒体动画将细胞周期生动逼真的展示给学生,数码影像可以把微生物实验中发现的感兴趣的现象拍摄下来,现代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微生物相关知识和内容变得直观,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学习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学习资源。

2.4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微生物实验课综合性实验不够,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较少。现代人才的培养,创新是关键,而学生能否对一门课做到系统完整的掌握,能否把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他们能否进行创新学习的基础。如果对知识理论体系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没有把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就像一个机器的单个零件一样,离开整体,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实验课,就是对本门课有关理论的实践检验,就是对知识进行整理、组织和完善的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将知识理论内化为完整体系、形成技能和实现创新的高级学习阶段。为了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体系得到平衡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对实验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首先,适当增加实验课时量,为学生进实验室提供更多机会;其次,增加相关的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设计的连续性、综合性和趣闻性,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实验资料,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第三,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实验做个全面的总结报告,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2.5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提高学生自我挑战意识。

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而创新来源于对科技前沿和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发现。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极其繁多,其涉及领域极为广阔,而与微生物有关的现象更是浩如烟海,如果教学模式墨守陈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逐渐被抹杀殆尽,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灵魂哪有创新可言。为了最大程度的激发我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最发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我们把要教学内容做了适度调整,把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前沿问题,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给他们,让他们适量的接触科学前沿,引导他们树立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自我挑战意识,他们后来的考研成绩比往年都有明显提高。

2.6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优化成绩评定方法。

加强对实验课成绩考评的重视力度,不断完善和创新实验课的考试机制,制定高效科学的考试方法,实验课考试要尽可能准确的反应出学生对实验技能和有关知识掌握的情况。首先,注重对学生平时的实验准备、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创新性的抽查,并计入平时成绩,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其次,建立实验考试制度,本学期结束前,按照一定比例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抽查,现场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准确地给出成绩。第三,以卷面考试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有关实验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

3展望。

微生物实验课改革是一项既紧迫又繁重的系列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加快实验课改革步伐,使微生物实验课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学功能,不仅需要有关领导和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教师和相关实验技术人员的通力协作,也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我认为对我院微生物实验课的改革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扩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为学生早日进实验室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二加强实验室管理力度,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为实验室高效、有序的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三加大实验内容的更新力度,适当增加创新型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重视实验室团队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加大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徐克科侯佳佳.高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09,(7).

[5]孙晔,张文治.强化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微生物综合实验教改初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1):41-43.

[6]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以及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等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用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质量观及其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已不合适。探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质量内涵的理解不一样。质量的定义经过了一个从“符合规格”、到“适用性”、再到“满足需要”的演变[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所下的定义为: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将教育质量界定为教育满足个体和社会需求的特性总和。

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多样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确立各类高等学校的质量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条件等的特殊性。从质量概念、质量观的演变和测量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1、符合标准的质量观。

符合标准的质量观认为,质量就是符合预先设定的规格或目标,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不同,因此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也应该有差异。同层次、同类型院校的教育质量具有可比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的教育质量是不可比的。

从理论上讲,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应该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但实际操作时,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标准是可以预先设定的、数量化的、可测量的特点不同,人才质量标准是一组难以量化的特性,这导致了对人才培养质量测量和评价的困难。与此同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也会随之变化。

2、个体发展的质量观。

英国学者富雷哲认为,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指学生的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所学的“东西”——所知、所能及其态度的程度。学生在认知、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个体发展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所受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及所形成的习惯等是其发展的起点,适应其发展水平和特点的教育将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不是学生最终水平的高低,而是学生各方面所表现出的发展变化。有学者将其称为“价值增殖”[2],价值增殖越多,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就越好。但是学生起点和提高幅度的测量和确定是一大难题。

3、满足需要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的顾客是多元的,与工商企业的生产和服务相比,学校教育的顾客要复杂得多,其直接顾客是学生,但最终顾客却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且这些顾客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满足这几类顾客需求的程度是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即使是同一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的水平、特点也是有明显差异的,但若能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就是高质量的。持这种质量观,办学者就会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的质量原则,时刻关注各类顾客的满意度,并将顾客的反馈信息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4、关注全程的质量观。

只关心结果,而无视教育条件和教育过程,是难以达成高质量的教育目标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教育质量是在一个完整有序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过程包括了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最基本的阶段,并不只是涉及到教育的产出,更不是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种产出所能替代的。输出质量是由输入质量和过程质量所决定的,从质量建设或质量保障的角度来讲,改进质量其实质是改进输入质量和过程质量。

教育质量观对质量标准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质量观不同,所确立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也不同。持符合标准的质量观,就会重视客观质量标准的确立和符合规定标准的检测;持个体发展的质量观,就会关注学生的起点和提高幅度;持满足需要的质量观,就会重点关注学生、用人单位等顾客的满意度;持全程质量观,就会不仅关注结果,而且还会关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育教学过程、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等条件和过程的质量。科学的质量标准的确立和度量,应是几种教育质量观综合作用的结果。

确定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充分考虑这类院校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方面。

1、办学定位。

5月,在上海召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代表们一致认为,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而是指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为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性人才服务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3]。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以“地方性、区域性或行业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培养目标多定位于“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具有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办学资源。

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积淀较少,办学资源短缺,师资队伍力量不强,校园建设等任务艰巨。

3、生源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招生以二本线学生为主,也招收少量的三本线学生,学生总体总分相对较低,偏科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且学习习惯相对较差。这种生源质量的现状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改变的。

根据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实际,我们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知识、能力、素质及其结构方面应有自身的特点。研究人员徐理勤、顾建民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指出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一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和高职专科人才不同的新型人才类型,具有行业性、应用性、社会性三大特点[4]。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3]。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有体现其特色的质量标准。

1、基本能力标准。

(1)在通识教育方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2)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3)具有适应职业需要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理工类、文科类和艺体类专业应有不同的能力标准,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外语基础学生的需求,如强化涉外专业的听说教学等。(4)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专业能力标准。

“重应用、重实践、重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其相应的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根本标准。

(1)在专业基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不强调掌握完整性与系统性的本学科知识体系,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专业口径应该比高职专科更宽泛,专业基础理论则应该更深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

(2)在专业技能方面要达到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目标,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具备较强的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性不仅应是继承性应用,而且应是创造性应用;不仅应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具有初步的研发、设计等应用研究能力。理工类、文科类和艺体类专业应区别对待,应有不同的要求和衡量标准。

如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根据专业,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要求和标准。文科类专业可以做社会调查、作品创作等;理工科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艺术类专业可以做毕业设计(创作),如作品创作或舞台表演等;体育类学生可做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

3、综合素质标准。

有调查显示,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职业素养是距离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的方面之一。有的学生不愿意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有的学生缺乏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扎根基层的不畏艰苦的精神等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标准。

(1)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2)具有根植于社会、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具有扎根基层、安心第一线工作的思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程国平.质量管理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2.

[2]赵婷婷.从精英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j].江苏高教,(1).

[3]本刊记者.探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7-8a).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摘要:当前国家提倡供给侧改革,自此之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响应国家的号召,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在这样的人才需求和供应状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的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剖析了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探讨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探究了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提要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旅游管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

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

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体位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

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

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

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

(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

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

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

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

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

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

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

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

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3.

[2]马越.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中国考试(研究版),.6.

[3]唐顺全.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从职业教育的大背景出发,分析建筑工程人才供求现状,从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和实施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专业技能训练为突破口、以创新培养模式”为目的的高职建筑类“1+1+1”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重点,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建筑业来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对现阶段人才需求、办学条件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办学,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及建筑类专业高职教育的新模式,笔者提出基于“1+1+1”模式的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重新安排高职三年的总体教学安排,即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方式,从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等方面入手,开拓一条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道路。

一、“1+1+1”模式提出的原因。

以往“在校学习+基地实训+企业顶岗”的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专业课教学课堂上,老师们苦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甚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难以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而许多高职院校校内没有理想的认知场所,去施工现场参观又不可能与教学内容保持同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学生一旦出去顶岗实习,虽然动手机会多了、学习实践技能方便了,但是普遍反映专业理论知识跟不上,基础训练不扎实,懊悔没有珍惜学校学习时间,纷纷表达出再回学校补习的强烈愿望。

二、“1+1+1”模式的内涵。

“1+1+1”模式是指:第一年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专业技能训练,第二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第三年再回到学校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理论。

“1+1+1”模式打破了传统的“2+1”模式,就是将在校期间前两年分为两个独立时间段,本着“理论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原则,着重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加大专业技能实训课时量,并通过专业技能实训不断完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1+1+1”模式不是第一年在校学基础和理论,第二年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训练专业技能,第三年在企业实际顶岗实习的模式。

“1+1+1”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教学和实训资源、更多的实践工作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一学年基于“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为第二学年顶岗实习打好基础。通过第二学年的专业技能实训,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触到与企业相同的生产工作过程,加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工作,在企业文化中体验,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这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养成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年当中,对职业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得到了现场磨炼,学生还未毕业即开始与企业全面接触,使得学生毕业后起点较高,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中,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第三年返校学习,学生能够带着更加具体的问题去听课、再训练,其主动性大大加强,学习效果也会成倍提高。

三、“1+1+1”模式的改革内容。

(一)重新调整总体三年教学计划。以往传统的“2+1”或者“2.5+0.5”模式下,三年教学计划都是按部就班、环环相扣,从基础课到专业课、拓展专业课的老思路设计的。在新的“1+1+1”模式下,必须打破常规,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设计的教学计划必须体现“两个体系、两个层次”的思路。

“两个体系”,即建立入学第一年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毕业前一年的较复杂专业课体系。基础理论课程体系要求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常识、通晓基本理论和方法;较复杂专业课体系要求尽量做到精简、有针对性,老师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更加用心。

“两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和专业理论层次。两者既区别明显又有密切联系,各自目标明确,任务清晰,两个层次必须互相呼应,既有传承又有提高和针对性。必须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场经验,在教学手段上要更加丰富一些,可以把更多的专业知识重新组织,通过具体工程案例进行讲解。

(二)真正落实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顶岗实习实际效率不高,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新模式下,老师在安排实习计划、实习内容、实习任务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做到简单、有效,让学生真正深入实习岗位环境即可。例如,资料员岗位,学生只需要完成一个项目工作过程、了解本岗位最常用技能就行,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培养的良好时机,为第三学年进一步学习和毕业后真正上岗打下基础。

(三)夯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高职教育的局限性,在校期间无法实现大面积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无法涉及更多的工作岗位具体基础理论。学生在企业遇到了某些专业知识,脑子里一片空白,极大地影响了其工作开展。以建筑施工技术为例,涵盖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太多,老师只能教授基本的、重要的、常用的知识点,某些“四新”技术根本无法跟上施工现场的步伐,特别是装饰装修工程的工艺更多、发展更快。因此,作为高职建筑专业教师,只能进一步将现有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优化、提炼,使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四)强化缺失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须不断加大力度。学生通过中间一年在企业的实际锻炼,普遍感到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不仅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而且岗位技能也存在缺失。以cad绘图为例,生产一线的要求更加严格,涉及的专业图纸内容更加宽泛,对学生的基本技能是一项挑战,会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压力,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进一步强化缺失的技能训练特别重要,从日常cad绘图教学手段方法入手,大胆引入工程实际图纸,从简到繁;特别是第三学年,必须加大练习力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重点,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建筑业来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对现阶段人才需求、办学条件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办学,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及建筑类专业高职教育的新模式,笔者提出基于“1+1+1”模式的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重新安排高职三年的总体教学安排,即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方式,从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等方面入手,开拓一条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道路。

四、“1+1+1”模式的改革手段。

为使基于“1+1+1”模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对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做出大胆的.改革。

(一)适应新模式的教学管理改革。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校企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由企业方负责跟踪、监督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教学质量的管理。特别是企业的师傅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可以有助于更加真实地评判学生学习效果。

就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来说,必须重新建立一套相应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控制好第一学年的基础教学环节、第二学年的校外实践环节、第三学年的提升教学环节三个部分,协调好内部各教学部门的工作,协调好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

就专业教研室管理来说,在教学任务分配、专业教材选择、各类教学资料,以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必须重新做出相应的规划调整。

(二)新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建设创新。积极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整合理论及实践知识,重点围绕满足企业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来设置核心课程,压缩及精简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时量,将传统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验证性实验实践课程,转换为实际应用的技能技术操作训练课程,突出“理论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原则,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从案例提出入手,大胆分解课程内容,围绕工程实际任务去重新组合,进一步完善项目教学法。这样既教授了理论知识点又有机融入工程运用,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

在课程深度上,可以分前后阶段,即一门课可以分为基础部分和深化运用部分,前者安排在第一学年,后者安排在第三学年,便于学生上手快以及毕业前的专业知识提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更高要求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一方面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在企业进行长期的工作实习实践,轮流到企业进行半年至一年的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校内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技能练兵活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采用以老带新、互帮互助等手段,培养出一批专门技能型实训教师,以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满足“1+1+1”模式的“职业性”要求。

把专业技能放到岗位考核重要的地位,与个人待遇挂钩,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激发每一位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综上,“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想把握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合理调配了教育教学资源,强化了专业内涵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体现了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课桌即岗位、学习即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当然,实施和推广这一创新模式,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予以大力支持,国家给予相应政策。“1+1+1”模式是一种有益而大胆的尝试,一定会推动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向更层次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