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特等奖(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9 06:11:13 作者:飞雪

通过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编整理了几篇教学计划的范文,希望能为您的备课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引导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课前游戏。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释义。

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

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

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所念必得之。

6、配乐朗读课文。

五、相遇相知。

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

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

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3、伯牙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什么心情?在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六、深悟绝弦。

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面对着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相传他写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师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够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再次配乐读文。

5、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该怎样安慰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下下来。

七、回味绝弦。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八、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知己、朋友之间情谊的名言名句。

九、板书设计:

得之喜。

失之悲。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引导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四、结合拓展资料,了解“知音”的文化意义。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

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

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

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所念必得之。

6、配乐朗读课文。

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

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

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3、伯牙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什么心情?在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面对着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相传他写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师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够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再次配乐读文。

5、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该怎样安慰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下下来。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搜集有关知己、朋友之间情谊的名言名句。

伯牙(知音)子期。

得之喜。

失之悲。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刚开始选择这篇文章是源于我想挑战文言文类文体教学,以此证实和突破自己的教学范围。回顾两年半的公开课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长征》,你会发现我一直在不同文体中去尝试、在改变,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这种自我,目前还是低层次的,要不断学习,更要不断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有意识的反思。

那么,把话题留给《伯牙鼓琴》这节公开课。《伯牙鼓琴》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借鉴部编版教材解析,我觉得这个重点的设置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它结合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如果再上完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这种培养的巧妙之处在于源于兴趣和润物无声。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感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从单元主题“一首歌,一幅画……开启艺术之旅”出发,紧扣住语文训练的要素,培养想象思维,领悟知音情感,并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标能借助创设情境比较容易达到,但是如何让学生对知音的感受更具体、更形象、更立体,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最终能让学生顿悟音乐艺术之美,又要有巧夺天工之力,因为你要从字里行间不断渗透美,还要在教学准备的音频环节去搜集、筛选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场合格的公开课,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而每一场精彩的公开课,一定是对重难点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学设计的环节都会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新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当然,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不去借鉴,闭门造车。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离不开史学家的史册;李时珍能写出《本草纲目》,也离不开医学家的医学典籍……而教师要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更要学会在教育武林中寻得一本适合自己的武功秘籍——教学设计。执教《伯牙鼓琴》,我进行了参考。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过滤和筛选,而是拿来就用,幸而无伤大雅,因为当我第一眼见到前人的教学设计时,我就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捡到了武林绝学中的《九阳真经》这一篇:导入已经为后文的语言实践进行了充分铺垫,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创设情境、寻找语文味的层次,真正的把语文味和工具性潜移默化地统一起来。

最后,我要从这节公开课中想开去的是:在课堂中怎么呈现发展性?因为全面是一个终身的概念,也是一个终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课堂的发展性,课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个词——画龙点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1、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出示与知音相关的诗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从而引出课题,解题:鼓与琴,鼓,借助课本注释理解为弹,琴为七弦古琴并出示古琴图片。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3、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在文中“巍巍”、“汤汤”分别强调了琴声中山水的特点。那文人墨客也有许多赞美山水的名句,你知道哪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4、深悟绝弦。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我相机进行拓展资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若在课上,留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就好了——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一堂课结束了,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且行且思!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有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着,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短短几句话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他们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中国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册教材,兼顾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每个知识节点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关联。但学生是在五年级才接触这个教材,知识出现断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能力上的衔接和总结。因此上课伊始,借助“鼓”,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并且迁移这些方法到本文学习之中。通过对古文内容理解,学生加深了对古文断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种断句方式,只要不影响意思,合理断句即可。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巩固了断句知识的运用。

知音文化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国“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情感。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到位,启发语言还不智慧,因此影响了教学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