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读后感(通用19篇)

时间:2023-12-18 19:52:20 作者:笔舞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本内容的回味,也是对自己思维和感受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以下是来自各个领域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思考和启发。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当您徘徊在琳琅满目的商场中时是否曾经为了一双款式新颖、价位适中的鞋子而为之心动呢?很多时候当试穿的时候会发现这双鞋并不合脚。这时候,售货员准会适时地为您解除掉心头的疑虑“新鞋都这样,穿穿就好了。”也许一双鞋由新到旧,终究会有合脚的时候。但是实在不能为了自己喜欢而让自己的脚受那份委屈。

近期,和大家一起阅读了《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个比喻是多么地恰当。一双鞋不合脚可以转送友人,可以大方丢弃。但是,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孩子来磨合教育这双鞋吗?答案当然是:否。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衍生一下。因为我们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就是造鞋的工人。这么说我们的责任就更大了,任务也更加艰巨了。因为我们的鞋不止给自家孩子穿,还得给全班的孩子穿。买一双适合自己脚的鞋穿穿总不是件太难的事,而要让全班的小脚丫都穿着舒服,那可就是一件大难事了。真的是找不到一双鞋能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能穿,还要穿的舒服。

在很久以前看过一幅讽喻教育的漫画,画中一个个小朋友顶着各种各样的小脑袋——绝少有两个一样的,他们走进了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当他们再走出来的时候竟然所有的小朋友的脑袋都变成了相同的形状,而且大小也绝无两样。现在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双坚不可摧的鞋磨平了所有的脚。这当然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也不是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状态应该是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不同的发展轨迹。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成为了一些老师眼中的“另类”。其实,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都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他们同样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这才是一双舒服的鞋。而不是,为他们箍上一双不合适的鞋,还妄想让他们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如果如此,后果很可能就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毁了孩子的童年。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归到这本书中来看。孩子的童年生活快不快乐除了家庭因素,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乐做一名“造鞋人”,为每个来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一双纯手工打造的只适合他一个人的“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一个四年级男生,做作业常常拖拉,有时干脆不做。这一天,他又没能及时、很好地完成作业,而大课间活动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大课间活动,班上分成两组举行拔河比赛。同学们都去了,操场上好不热闹。他的眼睛不时地看向窗外,但在我面前装出无所谓的样子。我知道他的内心一定非常着急,他一定想像飞一样感到操场。他是他们这一组中的主力。

我问他想不想去拔河。他看看我,摇摇头。我故意说不想就算啦,先在教室里写作业吧。他着急了,连声说想去。我问他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能去拔河吗,他说知道,说他们都做完作业了。

我点点头说:“你先去参加拔河比赛,结束后找我。我们一起把作业做好。”

他一听,满脸兴奋,向我鞠了一躬,跑出教室。

拔河比赛结束,这个男同学所在的一组赢了。老师没有帮他补课,而是带他回到教室进行比赛总结。赢的一组说,幸亏他及时赶到,否则就悬了;输的一组说,如果不是他赶到,他们就赢了。他一下子成了班级的明星。

第二天,他不仅交了作业给老师,还交给老师一封信——。

拔河比赛小组的胜利离不开我,我是主力。班级的进步也离不开我,我掉队就是拖全班的后腿。我要努力,做班级进步的主力。

这件事情发展到后来,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老师以前没少帮助这个男同学,但收效甚微,仿佛“山穷水路已无路”。一次并不正规的班级拔河比赛,起了关键的作用。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

《为孩子重塑教育》是张敦迎校长在青年教师成长型需要项目组会议上为老师们推荐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改革先锋、知名教育创新家托尼·瓦格纳和著名风险投资人、斯坦福大学工程学博士泰勒·丁特史密斯。

书中的推荐序中写道:做教育创新的,有两类最极端的人,一类是最虚妄的人,一类是最谦逊的人。而在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第三类人,他们既怀有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谦卑之心,能够把理念付诸于点滴实践和辛勤耕耘,又可以利用合适的舞台,有效发声、积极倡导、联合同盟,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改变。他们谦逊而不迂腐,发声而不虚妄;既有一线的实践经验,又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既有对现状的抨击,又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方法。而托尼·瓦格纳和泰勒·丁特史密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共同致力于促进教育创新与学校改革,是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可敬又可爱的赵勇校长,他不就是第三类人吗?知晓当前社会的教育现状,对教育怀有谦卑、敬畏之心,带领着各校区把共享生命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付诸于点滴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推动教育的改变!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以往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体验都围绕着讲课、记笔记、以记忆为基础的测试和分数来展开。学校的各类俱乐部、体育运动,都是高强度学习间隙偶尔能让人喘口气的休息方式,这样以讲课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对真正的学习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帮助。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只有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况或者新问题,只有让学生对他们认为重要的话题或问题进行研究,只有让学生展开同学之间的互动、活动和项目,才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而非短期记忆,才是帮助学生培养重要技能和动力的关键。而这些技能和动力,就是孩子们未来改变人生的法宝。

所以,我很庆幸能够成为山大附中永锋实验学校的一员,在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的先进的集团理念引领下,做好一线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深知基础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乃至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只会做题、只会考试的工具。我们希望的是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做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做知识的附庸品。我们培养的是思维敏捷、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而不是只会附和、不懂质疑的孩子,我们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的认知技能和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磨练孩子的性格,并恰当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孩子更容易成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学校又是如何将科技化配套设施变为考试工具的陪衬?过时的教育体制,遏制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的原因,并告诉我们要以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技能为原则,才能实现重塑教育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更有可能走向成功。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具备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技能,更要在大学锻造孩子拥有决定性的人生优势。

未来理想的教育是学生要学会如何主动的学习知识,而不是等待老师被动灌输知识;要学会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不仅包括口头沟通,还包括正式的书面沟通和公开演讲;与他人建立有效协作,成为团队中的一分子;用创造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标准答案;加强应对风险和压力的能力,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学会成为一名领导者和变革者,而不是一位盲听盲从的追随者;能够正确取舍,做出好决策;学会制定目标,并按照进度完成目标;具有毅力和决心,学会自我驱动;不拘泥于个人得失,放开胸怀,用自己的激情和才华去影响整个世界。

读教育孩子的书读后感

近在工作闲暇之余,恢复读书。选择《我用阅读教育孩子》这本书第一是因为我本来就对阅读感兴趣,感觉书里的世界是一个新鲜的世界,可以打破地域和交际圈的限制,去领略不同的世界。而且阅读这个习惯相对来说比较廉价,成本低而且收益高。所以我一直很重视阅读。第二是因为自己怀孕,对教育也有了兴趣。所以看到这个书名,觉得十分感兴趣,就想要一睹为快。

读的过程中,十分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周璐。她是青少年阅读教育专家、有书少年的总编辑,曾任中信书院副总,北大《后e视野》主编。资深媒体人,曾采访过比尔·盖茨、柳传志、林毅夫等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她用阅读培养了优秀的女儿,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十分用心。文中她提到了亲子共读,读书会,戏剧教育等,这都让我感觉到她绝对是一个队教育十分用心的人。

今天,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绝大部分家长的认可,很多家长都已经认识到了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阅读对于增长孩子的见识、开阔孩子的视野、开启孩子的心智之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哥哥已经开始给我买儿童书,虽然当时不知道什么,但是现在想来,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很有帮助的。当时买的书有诗词,猜谜语,童话故事等等,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能有这种待遇已经十分可贵。

好的阅读能带给孩子家长们所给不了的人生智慧,好的阅读对于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品行和情操的培养、情商的提升、道德的完善、习惯的养成等等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大文豪雨果所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好的书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比家长更有说服力的人生导师,可以取代家长的唠叨和说教,孩子由此可以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果一个孩子能自我教育,那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境界。我经常接触学生,见惯了太多家长对已经成年的孩子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样的孩子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很差,另一方面待人接物也让人很不适用,想来正是因为家长太过于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想要去替孩子做事情,温室里的花朵永远都是脆弱的,所以我的小孩我一定会尽早让他培养独立能力,要让他自己去做事情。即使有的事情是付费的,托付给别人做的,但是我也会要求孩子尽力多参与,只为培养孩子的能力。

同时在工作中,我也能发现,为什么有的孩子习惯很好,有的小孩习惯于抱怨,习惯于去依赖别人,除了家长的言传身教,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如何去培养一个小孩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也是我感兴趣的,以后有时间想要多多去了解。

现在深刻的感悟到,有了小孩之后,自己还有好多要去努力,比如说想要去多读书,以后才能多陪孩子领略更多的书中的世界,而且能更好的做出指引。但是现实是,目前我读的书很少,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完,更何况是国外的名著了,像日本的东野圭吾、法国的雨果、英国的毛姆都是我想要去了解的作家。相比这些书籍读了会让人的眼界更加开阔,至少会比现在的我优秀的多。另外,有的主题书籍也是我想要去涉猎的,比如说写作的书,我总觉得写作是一种自由抒发情绪的一种途径,像画曼陀罗一样,你可以自由的表达,天马行空,没有限制,而且不用去考虑倾诉对象的感受。写作可以真实记录你当下的心情,有的情绪是稍纵即逝的,包容让人打开心扉,去挖掘更多深层次的东西,确实会有一种疗愈的效果。

跑题太多,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也许某一天回过头来,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又会觉得很有意思。最近的生活让我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压力和责任都在追赶着我向前走。去负责另一个小生命的成长,去教育他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容犯错的事情,未免有些焦虑,想要好好去预习去准备怎么带给他更好的将来。物质上可能能力有限,实在给不了太多,只能是用心去教育,去呵护。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看完《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感悟深刻,启发很多,让我更清楚地知道了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原来它是一本来自芭学园内部的《教师手册》,书的内容既有对教育理念说明,也有对教育者的要求,还附录有芭学园的课程结构以及一日流程,书不是很厚,读完却令我回味良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芭学园的教师守则》,它对老师的工作内容进行了一些细致入微的要求。比如,守则中有一条说:不可以因一个活动而催促活动慢的孩子,而是要发现孩子的需求对他们进行切实的帮助。回想自己平常带班,总是比较着急,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状况常常会禁不住急得质问他们:“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遍,你还是做不到呢?”孩子茫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

都说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行为习惯,做事风格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加聪明、活泼,孩子在成长,我们家长也必须不断地成长。汲取崭新的事物和知识,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科学,快乐的成长空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和事物。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在儿子6岁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可以自己起床,穿衣服了,可我还是代替他。直到孩子的爸爸跟我说,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孩子他爸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是放手让他自己自由去发展)。女儿一岁半就可以自己拿筷子吃饭,现在上幼儿园了,每天早上起床后会自己洗脸,洗手,在幼儿园老师也夸奖她自理能力很强。儿子现在也很懂事,每天放学回来都会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作业,妈妈忙的时候会帮忙看店(从小培养他学做生意,哈哈)。吃完饭会帮我洗碗,现在儿子8岁了,是个小帮手了,呵呵。我和孩子他爸都很看重孩子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代表你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它是伴着孩子的一生的。孩子长大以后,别人会从他的行为上看出他的家庭教育(这点很重要)。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需要家长不断地督促和引导,还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直至良好的习惯的形成。

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家长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更好的和孩子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把孩子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

今天我把自己教育孩子的一点点心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给各位宝妈们带来一点帮助。

读教育孩子的书读后感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的书中,在第六页最后两行引用了《人民日报》的一句话“初中掉下来的成绩可能都是小学欠下的阅读账。”书中还说“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从小学低年级起,就狠抓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作业和补习班中,并满足与孩子所得的高分,其实这样做对孩子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对于这几句话我是深有体会,我女儿今年大二,在她很小的时候,我没有带孩子大量阅读的理念,看到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都已经会写好多字,会几十加几百的算术题了。我也被这种不正确的潮流感染者。幼儿园时期很少带孩子读绘本,小学化倾向,所以在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特别省心。再加上我是老师,不断地给孩子机械性的刷题、辅导。嘿,女儿的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众多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同学的楷模,我眼中的骄傲。可是到了初中以后,女儿的成绩渐渐的力不从心,不光是语文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各门成绩都是平平,失去往日的光辉。我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自己的理念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可是那个时候已经为时晚矣!初中每天十几门功课都需要学习,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哪有时间读书啊?好不容易放寒假、暑假了,那点时间让孩子去阅读宛如杯水车薪,再说女儿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一本本书让她去读谈何容易。为此我非常苦恼,也非常后悔。上了高中,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好在女儿从小喜欢弹古筝,对于音乐情有独钟,因为自己的勤奋好学,也考到了一个理想的大学。真正印证了:“初中掉下来的成绩可能都是小学欠下的阅读账。”

现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全民倡导者聂震宁先生认为,阅读里就是一个人的`学习力、思想力和创新力,阅读力的培养就是对人的思维力培养。

特别是现在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语文教材,全国教材主编温儒敏透露:将来的语文高考试卷仅文字就要万字以上,考试吧的阅读内容会涵盖历史、天文、地理、科技、哲学等等内容,远远会超过语文平时教的水平。那么没有阅读的同学,是不是见到了如此大量文字的试卷,不要说做了,看上去是不是有点晕呢?缺乏阅读的孩子,就好比一辆燃料不足的跑车,自然不可能在人生的赛道上跑得多快多远,更不可能插上双翼,展翅高飞了。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一书中,周璐作家反复提到北京文辉中学一名初二学生葛天宇,他是央视中国读书少年总冠军,他是一名出色的小作家,经常会得丰厚的稿酬,被聘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他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每一门学科都是他喜欢和擅长的科目,很少能找到他的短板。这样的少年,我们几乎都认为他是天才吧?葛天宇的妈妈说,他其实非常非常普通,今天的葛天宇都是阅读和时间相互积累的结果。

亲爱的家长、小学界同行们,我们一定一定要在小学阶段尽量从容一些,宽容一些,少一些攀比,少一些浮躁,不要过分在意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应该着眼于他更长远的将来,着眼于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能力的培养,那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读教育孩子的书读后感

作为一名90后,我们的儿时生活并不像现在的孩子般丰富,那时没有网络、游戏、乐园、电子读物,我们的欢乐大部分都来自“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便是一切新鲜事物的来源。

成长至今,我依然感慨儿时阅读的习惯让我们这一代受益至今,近期读到《我用阅读教育孩子》这本书,一是因为同事推荐该本书写的很好,可以打破思维限制,去领略不同人的不同观点,二是反观自己的成长历程,回想与父母间交流的不足,希望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由于不同辈分在不同时代领略的风景、接触的人事物都不一样,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总是存在隔膜,各用各的观点试图说服对方,终是很难互相理解,而父母“一切都为你好”的说教更是让人瞬间燃起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书籍便是好的桥梁,所谓好的书籍,就是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家长更有说服力,可以取代家长的唠叨和说教,孩子由此可以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

有时,书籍里包含更多的科学、正确且全面的知识点,可以随时举证,更有说服力,能够和孩子阅读相同观点的书,可以帮助大家形成相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远比说教式教育要更为高效。

现代社会,一个家庭普遍仅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太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就对孩子的事情事无巨细,放不下心,这个习惯甚至在孩子已经成年时仍无改变,总是没有限制的大包大揽,这样成长过来的的孩子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很差,另一方面待人接物也让人很不适用,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永远都是脆弱的。孩子也并不总“吃这一套”,独立的想法促使他们产生更多抗拒心理,慢慢不再愿意和家长沟通。

如此没有节制的包揽,反倒不如在吸引他们好奇心、注意力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多参与、多实践,更多的为以后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打好基础。看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书中的基础,多鼓励、引导孩子实践和作为,可以不断验证读书的正确性,也能及时提出问题、培养思维意识,这样长大的孩子更加自信、独立、愿意尝试。

人生在世,我们的`父母也会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感到焦虑,而这份焦虑会自然而然地传给我们,会让我们成长中的幸福感、安全感大大降低,也不利于孩子在年少时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学会自我的情绪管理。

所以,不管父母已经处于何种阶段,都要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孩子在你的焦虑下战战兢兢地学习与生活。就如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先生曾说过:“任何当下让你焦虑不已的事,十年后回头来看时,都会觉得不值一提。”,作为一名女性,除了家庭之外,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朋友、自己喜爱的事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读书便是最好的方式,纸质读物、电子读物都是放松的好搭档,工作之余、生活间隙徜徉在这样的海洋中,幸福而满足。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家长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这句话我很认同,因为最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能觉悟到自己的不足对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言传不如身教,而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是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不断提升自己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家庭氛围,如此一来,家教的实质就变成了家长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一切就会变得更好。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有一天,省围棋队的小棋手来到学校,指导校围棋队的同学下棋。孩子们虽然同龄,但专业的与业余的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上,小棋手让了五子,仍大获全胜。

老师收到启发:这个女同学的基础差,短期内要求她有大的进步,不现实。让她和全班同学面对同样的试卷,分数当然惨不忍睹。一次一次的“红灯”,不要说是三年级女同学,即使是成年人也无法承受。

家长看到分数,很惊讶,也很高兴,但知道这个进步是降低难度得到的,又觉得自欺欺人。

老师说,降低难度,是为了真正摸清楚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是为了让孩子重拾信心。

家长不信心老师的话,认为老师的努力是白费功夫,甚至认为老师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孩子是你们的,她只是我的学生。你们就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没有希望,就是100%没希望。而我,这一个班有40个学生,一个学生失败,只是失败了2.5%,我为什么要为2.5%煞费苦心?不客气地说,你们失败不起!”老师严肃地说。

老师的话,在家长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一个班级,两个测试和考试标准。这位女同学开始在她这个层面进步。后来,她每次测试或考试都能得到九十分,有时候还能得到满分。老师把她的成绩按正常试卷的难度折算,可以达到六七十分。她学习进步了,更重要的是,她的心情好了。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一旦他们得到尊重,自尊心就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拔节、抽穗,结出自信与自强的果实。

这是两个成功的教育案例。

真正完全不负责任的老师少之又少,胸怀爱心却。

无计可施的老师比比皆是。学生一天一天在成长,知识一天一天在更新,各方面的要求一天一天都在提高。但是,几乎每个班都有所谓的“问题学生”。老师再怎么含辛茹苦、呕心沥血、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于是埋怨、发火、放弃,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之间关系紧张。于是,“问题学生”真的成了问题,然后变成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我所带的班虽然只有二十几人,但是也有好几个“问题学生”。像王傲天,单亲家庭,跟着妈妈在外婆家生活,家人除了知道给点吃穿,别的什么也不关心,还说什么没有孬的怎么有好的。王傲天成天要么作业拖拉,要么写的寥寥草草,成绩落后。我对他从来都没有放弃,是责任心驱使着我,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补习功课、辅导他写作业。像王广鑫,是天生的愚笨型的孩子,我对他则降低要求,只要能学会书本上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就行,每天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辅导,还是无济于事,但是,我仍是始终没有放弃。还有陈羽熙、吴大众等几个特殊学生,真是费尽了心血,但是效果不大。

对老师的评价,不仅仅在于是否负责任、是否有爱心,还在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我所有的工作,似乎就在于寻找——寻找一个契机、一个突破口。很幸运的是,这个契机、突破口终将到来,但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在坚守中如约而至。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

用了两三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家教专家刘维隽的教育手记《站在孩子的高度》。阅读要上升为思考的高度,写读后感是很好的方法。也许阅读的连贯性不够,记忆也显得支离破碎,也没什么好的思路。重新翻看目录,全书分六章展开,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

父母是孩子命运的工程师、教出好孩子并不难、优秀个性是幸福的保证、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这六个篇章用通俗易懂、平和真挚不说教的语调将家庭教育的细节娓娓道来。

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习惯于对孩子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把孩子当孩子,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如大哭不止、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家长就此妥协,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而屡试不爽,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家长大为不满,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蛮横的孩子。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听任其发展。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还大声哭泣讨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法,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这样多不好。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现也不错,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趁机带高帽进行表扬,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

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亲子较量”,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书中涵盖的育儿智慧不是我通过看这本书能够消化和吸收的,只能说多少得到点启发。尝试着在本书的启发指导下,在日常与孩子的点滴相处中,逐渐掌握育儿的智慧。多少会有收获吧。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

在生活中,我们是大人,孩子是小孩,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你不可以,不行,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大部分的家长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因为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有些举动在我们眼里是错误的,是荒唐的。那么,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孩子的想法。

我的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自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花式哭闹。第一天:哭。第二天:哭。第三天:继续哭。于是我就忍不住了,我说:念幼儿园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别的小朋友也都念幼儿园啊,难道你哭了就可以不用去了吗。当时凶完以后,我女儿很安静,不哭不闹也不说话。我突然醒悟过来:她才四岁,她懂什么叫必须念书?她不懂。

之后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每次都会蹲下来跟女儿说话。会循循善诱的问她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包括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乖乖睡觉。做了什么游戏?学了什么儿歌,我会跟着她的思路走。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是我们大人自己去把她复杂化了。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非常的宠爱,孩子想干嘛,爷爷奶奶就挺她的。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水里怕摔了。甚至很多爷爷奶奶来接孩子之后,是抱着回家的,或者说是背着回家的。当然,这个我们无法制止,只是想说,这样的溺爱真的好吗。我们虽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一切事物,但是一味的顺着他的意思这就是溺爱。

家长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只有家长跟我们老师一起配合好了,才能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谨以此篇文章感念写下这本书的刘老师,是你教会了我很多。谢谢。

孩子读后感

-学习的动力要来自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边玩边学。

-真正的安全感和自信来自孩子的内心深处,不来自外在的标签。

当女儿自己考入外校,其他孩子都是名车接送,名牌衣服…女儿每天自己背着书包挤公交车。但是她没有自卑,她快乐而骄傲。

-女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各种困难,父母始终是旁观者,帮助者。

msn(中国大学网)。

《孩子》读后感

“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是笑,要认识一个人,就要看他在适当的时候会不会笑。”这是《出卖笑的孩子》中的一句话,笑可以买卖?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写了一个名叫蒂姆的男孩,居住在一个贫穷狭窄的胡同里,母亲在他三岁时去世,父亲为他找的继母,给他留下了一堆凌乱不可磨灭的记忆。后来唯一能给他快乐的父亲也去世了。为了有钱给父亲立一块大理石碑,为了还清继母欠下的蛋糕钱,他做了一笔让人意想不到的交易——出卖了自己的笑。而他换回的就是——每次打赌必定会赢。从此以后,蒂姆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小百万富翁”。但他觉得:自己不会笑,世上最富有的人,却变成了世人中最可怜的人。于是,他决心找这位阴险狡诈,向他买笑的勒菲特先生要回自己的笑。这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历尽千辛万苦,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回自己的笑。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用钱是买不到笑的。”正如卡耐基说的:“笑是人类的特权。”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失去了笑,也就失去了天真和信任。

从蒂姆身上我深深地懂得:人可以拒绝做一个百万富翁,可以拒绝当一个国王,但决不能拒绝来自内心深处的笑。

笑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笑的国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这本书名取得很实在,如果一双鞋子不合你的脚,你会觉得舒服吗?当然不会,就如同教育,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就像孩子的脚,教育就是为了这种自然规律所做的鞋子,如果你的教育不适合你的孩子,那么你的孩子也就不会舒服。

·

真正地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你在任何时候看到孩子有困难都会不顾一切地帮助他,在你的眼里只有孩子,没有可爱和不可爱之分,如果你把帮助孩子当成你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看到孩子时,你的眼睛就会无意识地被吸引,那么肯定你已经爱上孩子了,这才是真爱。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才有一种后悔,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失去教育他最好的年龄阶段,这本书讲了是关于七岁以前的孩子教育,今年我又捡起再读,因为我即将要面对一大群七岁的孩子,我想不能再错过。

刘维隽老师的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书,让我懂得了教育孩子,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外还有新的家教方法。让我从中的到了新的育儿经验,同时也增长新的知识。刘维隽老师这本书,是在自己小外孙女小荷,结合西方的教育方式为题材。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融入生活从中发现孩子的长处,利用陪在孩子身边玩耍。让孩子通过玩耍来不断地探索、发现自己身边的事和物。从中提高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来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从事情的各个方面来增长自己的阅历和判断能力等。

本书三个观点值得好好研究:能否做到: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的关键所在。我摘录几个经典语录:

让孩子心情宁静——在孩子面前说话一定要柔声细语,将音量降低到刚能听清楚为准,给孩子尽力建造一个宁静的环境,不使孩子烦躁。

管住自己的嘴,多阅读,不唠叨,多树正向样板,少去干涉孩子,多“降低身份”跟孩子平思、平蹲、平视、平坐,坚决杜绝貌似威严,颐指气使的态度和做法。

用威逼利诱不是好办法,威逼使孩子失去自信;利诱也不好,使孩子重器物轻精神价值,会让孩子变得不高尚。让孩子情绪高涨的办法是妈妈要欢笑、幽默、有创意、与孩子一起游戏。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听话”教育和“乖孩子”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自我,扭曲了心态,丢失了独创力,凡事都跟在别人后面学,举国千人一面,万人一腔,随大流,跟人走,鲜有独立思考者和创新开拓人。表扬能激励孩子的自信力,有指导性的表扬不但不会宠坏孩子,反而能有效促使他们坚持用努力来提高自己。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只需如下几条:欢快有趣充满童心,不吝表扬随时赞赏,绝不批评只作指导。如果能够始终坚持这三条,您的孩子一定是乐观自信优秀的。

好孩子坏孩子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看完了好几本课外书,其中一本叫《好孩子与坏孩子》,这本书很好看,我从这本书里学来了很多。好孩子与坏孩子里面的好孩子他写作业的时候非常的仔细,而那坏孩子做作业不但粗心,而且看到一道题写不来的时候,他就把这道题给涂掉。 我看到一处最好笑的地方:有一天晚上那个坏孩子尿床了,三更半夜就醒来了,然后发现自己尿床了,他急忙想办法,然后想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床上对着蜡烛晒一晒,过了不一会儿,好不容易快要晒干时一不小心把床烧了一个大洞。我长大了之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好孩子,读好书,又要孝顺父母。可是绝对不能做个坏孩子,因为那坏孩子很粗心,我也很不喜欢。

今天,我读了《好孩子与坏孩子》这篇寓言,这篇寓言主要讲了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他因为母亲去世了,所以从小被认为是一个坏孩子,连他父亲也这样认为。自从父亲娶了一个后妈,后妈不相信拿破仑是个坏孩子,给予了他信心,使他成为了著名成功学家。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的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的越来越坏。

我的朋友曾遇到过同样的事情。

在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好朋友,她跟我同班,同姓,同性别,就是有一样不同,那就是家庭情况不一样,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加上爸爸只顾着工作,没时间理她,她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学校里,大家都嘲笑她没勇气。为什么呢?因为她一犯了错误,就哭;上课不积极举手发言;成绩也一般,更不主动跟同学交往。只有我和几位女同学愿意跟她玩。很容易看出,她的自尊心全被同学们毁了。我也替她难过,就不由自主地告诉了老师,老师向她了解了情况后,就像亲妈一样照顾她。

从此,她的精神面貌好了,每天都带着笑容回到学校。犯了错误,她也勇于改正,不再哭泣了;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成绩也名列前矛,因此,跟她交往的同学越来越多了。我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她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呢?为什么她会变化那么大?放学后,我怀着好奇心,走到老师跟前,把我的问题一一说出来。老师却笑着说:“其实,信心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需要它,只要你鼓励一个人,他就会信心十足。就是说,只要你信心十足,做什么事都会很顺利。”

从此,我做什么事都信心十足,结果真的很顺利。

在暑期里,老师让我们读了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好孩子》这本名著。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好孩子,坏孩子》这一章。

我在这里谈一谈读完这一章的感受。

平日里我们觉得好孩子就是每次考试都能拿总分100分的.同学就是好孩子,但是在这一章中主人公金铃却与我们的想法不同,所以在书中金铃的心里非常矛盾。好学生,坏学生......自己在同学眼里是坏学生吗?好学生又有什么了不起?好学生做了错事就该缩起头,让别人背黑锅?好学生如果这么自私,怯懦,算什么好?100分再多,三好学生奖状再多,假的!人格上只有"0"分!她金铃看不起她们!我要告诉大家:不论你是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在人格上考到100分。如果你的人格只有“ 0”分,谁会看得起你,我也看不起你。

读完《好孩子、坏孩子》这一章后的又一感受是: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人格和成绩都是100分的好学生。

同学们,读完了上述读后感后,你是不是想让时间过得快一点,早点到9月6日,就可以考一个100分让妈妈看看。记住人格上也一定要考100,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

孩子读后感

《水孩子》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汤姆的扫烟囱男孩,他从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他的师父经常打他、骂他。在一次扫烟囱时,他被仙女变成了水孩子,从此他就在水里快活的游来游去。他身上有许多坏毛病,但他勇敢的生活下去,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经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最终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善良、可爱的水孩子。

我比汤姆可幸运多了,我有爸爸妈妈,没有多少坏习惯,又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汤姆有勇敢面对困难和坚持到底的好习惯,我却没有,所以我要向他学习者两点,才能成为更优秀的孩子呀!

让我们向汤姆这个勇敢、坚强的孩子学习吧!

《孩子》读后感

这是原雅轩的一部电影。原雅轩并不著名,我也并不知道他。但是,我知道他的《念书的孩子》,这个非常感人的电影。

主人公名叫开开,是一个留守儿童。他与爷爷互相照顾,活得很快乐。开开捡来的流浪狗“小胆儿”,是非常通人性的,也是我们这些人买不来的。

开开家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机,连电视都没法看。放学后唯一的快乐,就是告诉爸爸“复习了,预习了”后听到爸爸的夸奖。

开开的爸爸给开开和爷爷买了煤气,使要跺脚取暖的家庭暖意四溢。可是溢的太多,让爷爷煤气中毒。开开哭的死去活来,还是林医生把爷爷从阎王爷那里拽了回来。开开感动的泪水四射,给林医生磕头表谢。

但是,人免不了一死,爷爷最后还是走了……。

开开开始一个人在家生活,自己起床,自己做饭,自己上学……陪伴他的只有“小胆儿”。我一边看,一边擤鼻涕。

爸爸还是不忍心,想把他接到城里去。开开当然愿意,但还是有点舍不得大家。

但他爸爸还是把他拽上了车。车走了,“小胆儿”在后面追。渐渐地,变得模糊起来……。

是啊,留守儿童都那么认真的学,咱再偷懒,可就说不过去了。

孩子读后感

扫烟囱的小男孩汤姆从小就受师傅葛林的严厉管教。有一次,他和师傅去一个大户人家扫烟囱,可是汤姆不小心闯了大祸,吓得他到处跑,最后在仙女的引导下,跳进了水里,并且变成了水孩子。起初,汤姆还是像以前那么顽皮,在水里,他经常和各种动物捣蛋,后来在仙女的的帮助下,小汤姆渐渐长大了,也成熟了。最后仙女派他去帮助师傅葛林摆脱困境。一开始,小汤姆很不愿意去,因为他怕师傅在次把自己变成扫烟囱的小男孩。可是,仙女告诉他,一个人如果想成功就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他终于变成了一个善良、可爱的水孩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