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胡子诊疗谭读后感(精选24篇)

时间:2023-11-28 19:54:12 作者:温柔雨

读后感的写作是一种对作品的回顾和评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和意义。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以下是一些读者的真实感受,和大家共勉。

《红胡子诊疗谭》读后感字

读书与获取知识的快感来自于把知识串联起来。就像牛顿墓志铭上刻的:“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书读的越多,越觉得人生有趣,写作,读书,旅行,我希望生命的火光能一直在三者中流转,我希望自己能够永远感受的到文学的乐趣。

日本文学读得多了,读起这本《红胡子诊疗谭》真的是没有一点障碍。再加上译者的深厚功力,翻译的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有种看黑泽明电影的感觉。

作者山本周五郎,他没有什么响亮的名号,最大的标签莫过于“唯一拒绝直木赏的人”。然而,日本文坛以他的名字成立了“山本周五郎赏”,黑泽明曾经将他的作品《红胡子诊疗谭》《町奉行日记》等改编成电影。他是个直脾气的人,很刚,爱喝廉价酒,还爱与人争执,不喜欢与权贵势力周游,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描述的是平凡小人物的命运。我在读山本周五郎的作品之前,就已经被他的性情所吸引了。

行医救人的主题,八个独立单元小故事,加上时不时出现的金句,《红胡子诊疗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日剧。台湾出过《一本书读懂山本周五郎》,书里面有句评价,“如果说太宰治是青春的圣经,山本周五郎则是壮年的圣经。”之所以这么说,在于山本笔端总是饱含着深情与宽容,非得有一定的经历才能体味个中滋味。人文主义关怀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但凡是我喜欢的电影或书籍,都少不了这种基调。

一个失意愤懑的青年,来到一个他看不上眼的小地方的养生所,遇上了久负盛名的名医。小说的走向似乎都能够预料,奇妙的是山本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进行转折,让角色变成可亲可近的立体人物。

好比本书里的红胡子,他久负盛名,医术连大名和富豪都十分信服。可是,他却始终认为医术是最没用的东西,医生所做也十分有限,患者治愈能否全靠自身生命力顽强与否。

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怎么想?如果我是病人,大概会认为这是医生的推脱不负责任之词;如果我是路人甲,大概会认为鼎鼎大名的红胡子太谦虚了,说的更不好听一点,颇有些矫情。

红胡子不仅“治病”,更能“医人”,可以说,他是幕府时期的鲁迅。他直言许多病是由社会的贫困和无知带来的,对此,医术毫无办法。书里的幕府社会与现实日本社会高度重合,上层社会的繁荣与下层社会的贫穷形成鲜明反差。我常关注日本年轻人在如今社会的处境,在nhk纪录片《女性贫困——新连锁的冲击》中,19岁的少女彩香在网吧住了两年。日本网吧都是一个一个单间的,彩香的网吧居所只有一个榻榻米大小,约为两平米左右。这样的场景,难道不正是小石川养生所的写照吗。人与人的相处模式,又和书中狸猫大院何其相似!

耻于为穷民提供治疗服务。然而在红胡子的指引下,阿登经历了一件又一件市井轶事,浅尝人情冷暖后,他逐渐体悟到生命的尊严与希望,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与软弱,寻找到人生最真实的姿态。

《红胡子诊疗谭》中的英雄形象很离奇。背景完全抽象化,远离任何时代、社会背景,变成是在任何时空都可以发生的一家医院里。精神失常的少女、陷入癔症的青年、离群索居的描金画师、重伤的女劳工……每一个病患的背后都有一个苦涩的生命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说实在的,读《红胡子诊疗谭》,简直比读本格推理小说还过瘾。

“红胡子”新出去定总会像这样发出犀利的感慨。

“首先要对抗的是贫困和无知。我们只能靠贫困和无知来弥补医术上的不足”“现在国家太平,秩序井然,幕府稳住了统治的根基,四民为民是从,幕府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不管是多没天理,多残忍的规矩,只要冠上幕府的名号就能立下,谁也不敢违抗。”强权政治的一致性,跨越国家和地区,作者居然能感悟出“相信他们吧,他们只不过是错在没有能力却身居高位,又缺乏常识罢了”,超世脱俗。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王晓春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很多老师存在理念、情绪、能力方面的不足,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问题,甚至就是学生问题的源头。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教育者的身份并不能让我们自然拥有必要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受教育的是和教育者一样的有自己独立思想意识的人,他们身上的所谓问题都有因果,都能解释,并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然后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才能用科学思想和研究者心态,去分析、去思考、去诊断。

遇到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上纲上线:老师家长都是为你好;道理讲了这么多,怎么听不进去;这孩子就是品行有问题,没救了……而是要冷静分析:我听到看到的是不是全部的真相?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的缘由是什么?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问题可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有了科学思想做基础,能力提升才有可能。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虽然给问题学生分了类,但也只能提供参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一方面我们要向包括王老师在内的专家学习,增加自己的理论储备。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反思,向自己学习。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知识。

另外,当我们把王晓春老师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后,除了提高教育技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学习加实践,对常见的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龙泉中学的问题学生毕竟较少)能做到心中有数,真遇到了也能心平气和地应对。处理一段时间后一般都会有一定效果,能收获学生和家长的肯定,颇能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感。

一方面,遇到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不会反应过激,能平等、平和地对待,学生是能感受到,并作出积极回应的。另一方面,能真正帮学生解决问题,也能给自己在学生心中形象加分。理想的情况是学生信任、佩服、尊重、亲近老师。

总之,《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不仅仅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技能,还让我们真正享受到作为教育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其二:本书中第二个章节细致地对很多常见“症状”归因和给出对应的处理措施。比如严重小说小动、经常性迟到、同学冲突、不完成作业、马虎等等。其中关于马虎的分析很中肯。这在平时考试之后,学生和老师说非常多。而且往往成了学生自我辩护的武器。马虎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究其原因非常多样。比如心急,这个在生物遗传题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题目需要书写基因型,涉及到多对基因的字母,有的学生会把对应关系弄错,或者随意为某种基因型赋字母。其实在做题时冷静下来,一步步对照地把字母写在对应的符号旁边。然后再往下读题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另一类是害怕。有很多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一到考试就失常,很多时候家长都认为是这是紧张造成的。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是学生只善于理解局部知识,不善于理解综合知识。还有一些时候是对一些常考点不熟悉,做题的时候就顾此失彼。也有一种情况是学生的短期记忆强,而长期记忆能力弱,平时考试多是短期记忆,成绩不错。等到期中、期末考试需要长期记忆,而这恰恰不是他的长项,于是出现滑坡。当然也有可能平时做小测验同桌之间做点小弊,一到大考就暴露出来了。当然也有真的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吓的紧张的。当人面临过大的压力时,智力下降。这种情况自然是需要家长减压。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在这里就不再细致分析了。总而言之马虎的现象应该细致地分析其背后的机理,不可小觑。

第二种比较有意思的症状分析是关于“同学冲突”的。对于学生的矛盾,应该多谈尊重,少谈爱,因为爱很抽象,人与人之间也很难有无缘无故的爱。学生的多数矛盾不是靠爱,而是靠游戏规则,靠公平,靠分清是非,靠互相尊重,互相让步,靠分析问题来摆平的。而学生冲突中有一种类型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说白了就是有理说不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总是让人误会,着急之处只能动手解决。这里也可以看出,少年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小训练。对于已经出现这种问题的少年儿童也可以通过坚持每天大声朗读的方法来逐步训练。

还有一种“症状”是严重小说小动,原因之一是听不懂,学不会。少年儿童精力充沛,像一股洪水,一般学生的精力主要流向学习渠道,问题生因为听不懂,学不会精力就会向纪律方向流动。这就需要将其精力向其他方向引流,尽量再引回学习。

这本书里最后一个模块的具体案例分析非常有意思,对一个个案例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可以看出提问也是需要能力的,可以从许多案例中看出,我们很容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不能找出许多具体的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从王老师的持续的诊断中,看出他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其中有个案例是一位教师因为说不过学生而头疼,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总有一些学生思维非常快,口才了得。短时间内没办法提高自己辩论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避实击虚。”当然从长远来看,教师也应该多训练自己的辩论能力。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大胡子爸爸》,这篇文章可有意思了!它主要写“爸爸”有两个习惯,其中一个是好的,就是他很负责任;另一个就不大好了,因为他很爱吸烟,往往“妈妈”刚整理完房间,“爸爸”的写字台边,就会立即出现一两个烟头,房间里还烟雾缭绕呢!这是,“爸爸”当然免不了被“妈妈”数落一番。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爸爸,因为爸爸也是一个忠实的.“烟民”,在家里,爸爸每天因“吞云吐雾”而时常被妈妈“管教”。是啊,还是妈妈说得对,吸烟不仅浪费钱财,还危害健康,甚至还污染环境呢!我和妈妈一样闻不惯烟味,有时间爸爸高兴,就装着但这妈妈联合起来,抵抗爸爸的“烟雾运动”。

我恨,恨那些污染环境,危害身体健康而又浪费钱财的烟。我想,如果世界上没有烟,那该多好啊!

十二校南校四年级:李良傑。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书中对问题生的种类,教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语言幽默,浅显易懂。

在“问题生教育在教师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中,王老师说:据他多年的观察,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

他提到了四个倒挂。一是教师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二是教师的经历相当一部分用在了脱离教学的`教育方面。即使在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也常常并非用在真正提高备课水平和讲课艺术上,而是用在了教学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业、分数排队等等。第三个倒挂是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本该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许多教师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问题生身上了。第四个倒挂是老师面对问题生常常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了钉子也不琢磨是怎么回事,只会继续和学生较劲,给家长打电话,这就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在次要方面了。

通观这四个倒挂,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工作科技含量很低,效率很低,是粗放型的。而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真正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时间应该反而更少。每天和问题生对着干的老师,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专业水平比较低的,精力倒挂的。王老师说,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对问题生教育绝不是越重视越好,教师也不该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更多的精力。非常值得思考!

在“问题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实施”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这样一点: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王老师说,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

他的建议和主张是:教师遇到问题生出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好处。

当我们冷静的把问题生当作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反感和厌恶立刻就会减轻,因为你不大可能讨厌你希望了解的东西,好奇心能冲淡厌恶,甚至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科学家都是这样的。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遇到问题生时常常都是考虑怎么办,而不是先问为什么,不去研究这种现象。所以常常是义愤填膺,用管理主义的怎么办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路就不对头了,因此也常常出现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

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研究,不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处理,也不能急于去下结论。凡事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加思考,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此书不但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但有激情,更有策略。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自从接触教育工作以来,无论大大小小的培训还是各种书籍上都在提倡教师要有爱心,要爱学生。所以在自己任教的不到一年的时间中,自认为对学生非常关心与宽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收到理论上该有的效果。但在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本书有分析,但不是抽象的谈理论;有案例,但不是单纯的讲故事。他用教育科学之利刃,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是如此评价此书的.。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之前没收到好的效果是因为自己缺少“智慧”,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缺少思考与反思。王老师的语言离自己很近,好象就是写我自己身边的事,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其中在关于“教育学生常见的错误思路”中,王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几种见解,对我感触比较大。我觉得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一般说来,问题学生发生的问题,大都不适合“热处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迟。对待问题学生,教师如果不能保持冷静,失去理智,那么,教育就可能变成吵架、顶牛,结果是两败俱伤,走向反面,事与愿违,问题生的问题更严重。保持冷静,起码事情不会变坏。应该在冷静中寻觅更好的解决办法,等待良机。“敌进我退”是为了最后的胜利。冷静宽容才能最终顾全大局。

总之,我认识到我以前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之所以不能奏效,是因为我并没有耐心把问题真正地搞清楚,所以,也就谈不上对诊下药。我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找准问题学生病因的同时,也找到治病的药方。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深深感到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师,这里的智慧不仅仅指专业知识扎实,还指在处理一些问题(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时,能够冷静地分析原因,用较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而不是每天陈词滥调,实施“道德教育”,听得进去的学生,已经听进去了,听不进去的还是听不进去。用王老师说的一句话概括:“想用千篇一律的爱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显然是不行的。对爱不能迷信。没有爱不行,光有爱也不行。”

虽然我还不是一名教师,但就我接受的12年中小学教育而言,我想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就王老师提出的智慧型教育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作为学生,读王老师的书,我经常对书中的一些话表示赞同。因为王老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科学地考虑问题!用王老师的原话“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是的,当发生问题时,老师应该多问问学生这么做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记得我小时候,曾听说有人说“隔壁班的某某老师被某某学生气哭了!”那时的我一直觉得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真是可恶,把老师都气哭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转念一想,其实就算心里有再多的委屈,老师也不应该在学生面前哭。若想用哭,用“爱”来教育这些学生,未免有些太脆弱、太天真。并且在学生面前哭就给这些“问题学生”心中留下印象“这老师好欺负,我才说几句话她就哭了,我才不怕她呢!”。这样做,老师不仅失了威严,也解决不了问题,还影响了正常的上课。

换一种做法,如果老师不在课堂上和冒犯他的学生相持下去,给彼此冷静的时间,等到下课时,找学生聊聊,彼此了解情况,说不定那时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我记得那时我们小学的做法是请老师先回办公室,然后让另外一位老师给那位“冒犯老师”的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你怎么就能说那位哭的女老师一定没有错?说不定,那位女老师在与学生争论的时候,头脑一发热,也说了冒犯学生的话。虽然我们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尊重老师”,但是一味地批评学生,只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也绝对是不科学的做法。

同样道理,当学生成绩上出了问题,首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去分析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

从自己当家教的经验来说,我现在在教的一位学生,每次给她讲解完题目的时候,她都说自己明白了,只是懒得在纸上写一遍。给她教了几节课后,我发现其实这个学生挺聪明的,许多问题她一点就通,只是太懒了。这个懒惰有时也反映在思维上。例如有些有点难度的题目,只是要转一个弯,但是她就不转。是她不会吗?不是的。我觉得是她懒得转,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想:“反正老师会讲的,不懂的还可以问我的家教”于是在平时的练习中思维就没有得到很多的训练,应付有点难度的题目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对于难题自然就感冒了!因此我就准备以后每次上课引导她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接把解题过程告诉他。这样几节课后,我发现她的解题能力提高了。

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务必要用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知识,作为师范生,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领悟到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多看、多思考、多问一问为什么,贴近学生的心灵:

一、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学生有耐心,就能仔细观察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这样,老师对问题学生的判断才更加准确。如果没有耐心,学生的问题行为只会变得更加的糟糕,并且这也不是老师希望看到的,这可能会导致老师的耐心进一步减少。反过来,如果老师对学生有耐心,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思路也会变得更清晰,这将促进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解决。而这结果是老师希望看到的,以后老师对学生也会更有耐心。结合我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

二、遇到事情多想为什么。

平时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碰到问题,比如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按时完成等等问题时,老是抱怨,怎么办呢?却未曾去思考学生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为什么作业不按时完成,就象王老师分析的,不知道不听讲的原因和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怎么能知道对策?好好的反思了下,我想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所以,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先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三、“只会责备别人,不会反思自己”。

学生的学习问题是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总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不注意听讲,上课走神,或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玩些小动作,我们会责备学生不认真听讲,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等等。或向班主任或向家长汇报这种状况,但我们没有很好的去想想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种种问题呢?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在上课中的课程设计出了问题呢?学生发生状况,教师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反思自己,而不是埋怨学生,埋怨家长,否则,教师本人的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高,工作还会继续碰钉子。

所以在我的意识里面他们就是没有认真听我讲课,我上课的时候也仔细观察了他们,有时候也突然问他我讲了什么,他也能回答出来。原来这些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其实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否在注意听讲,这就需要我们帮助他去分析一下自己的听讲姿态,让他们作一些小的调整。

我想,教育是门科学,所以教育出了问题,我们还是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解决。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和科学的发展观,要冷静思考客观的处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自从上学期学校安排了教师读书活动,我从图书室借阅了几本自认为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有《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等。起初,也只是随手翻翻,可真正在闲暇时打开阅读,却又不一样的感受。对《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学生的生源质量,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告诉我们,应该将教师与医生放在一起联想。医生看病的原则首先是“望、闻、问、切”,即要实事求是,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刨根问底,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出药方治病救人。

王老师的这本书实际上就是这样在引导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加专业一些,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或是仅凭经验来处理问题。诚然经验对教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经验引来的思维定势,逐渐懒惰的思维方法有时却有致命的危险,或者说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人们都说“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够对每一个人都能洞察心机,再加上可能出现的代沟,初中生当中的一些想法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看似简单幼稚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却显得至关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是升学?这些教育手段渐渐成了目的,凌驾于教育之上,而教师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过程甚至成为一种追名逐利的捷径,试问有多少老师能够真心去教每一个学生?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问题生就真成问题了,很多本不该划为问题生的也变成问题生了,也许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这应该是每个教育者都不愿看到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呢?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外,就是要我们关心学生的需求。现在有太多的学生被家长当做白板从而复制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学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仅仅是家长看来的白板,实际上经过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学生这块板上并不是随意能刻画的来的。比如书中分析学生去网吧的原因时就很透彻,说到底就是学生把自己在家在学校以及和同学朋友间未能发泄的东西。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本学期,以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纪念日、我国第一个“儿童阅读日“、第40个国际儿童读书节为契机,在全县开展了“好书漂起来·书香满校园“的漂书活动。

很久没有认真的去看一本书了,当拿到《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就随手翻了一下,写的还挺通俗易懂的,就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深入读进去,书中的内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完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不由地感慨,这也正是我所曾犯过的错误呀。

王老师在书中罗列了十种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留给我的启示很多。

一、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这叫作“管理压倒教育“或者“管理代替教育“。

二、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

事实的确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碰到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或者是孩子作业没做好,课本忘记带了的时候,办公室里常常传出的是严厉的训斥声:“你说怎么办?“因为每天面对哪儿繁琐的事情,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冷静思考,去详细询问为什么,想的只是赶紧把事情处理掉。

三、把任何问题都道德化,不承认学生的许多问题属于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

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地归结为觉悟问题、道德问题、认识问题、是非问题,好像只要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实际上学生许多问题常常是心理问题或者能力问题。这两类问题光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方式是解决不了的。

四、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

每天的工作量加上每天层出不穷的突发情况,我们面对问题孩子的时候只希望他能够认认真真地上好课,别惹什么乱子。而事情总是在担心中发生,所以每当问题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总是简单地归因:诸如思想上不重视了,诸如上课开小差了等等。就像程咬金的三斧子,对谁都是一样的砍法。如果教师不学会遇事提出多种假设的科学思维方式,他们的工作方法就会永远是简单化、一般化的。当然,说说容易做着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不同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很少花心思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

五、思维缺乏逻辑性:

六、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情绪上来了,只强调态度,连是非和前因后果都不分。

七、只会责怪别人,不想反思自我。

八、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多数教师在谈教育时是爱字为主,但在实施时却更相信权力、批评和惩罚。他们的办法是万金油,几乎用在什么人身上什么病症上都可以。

九、惩罚不见成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对于教育,爱只是一个必要和重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爱不行,光有爱也不行。

十、学校管不好,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家长。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似乎觉得有些例子在自身的学生时代也出现过,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一些问题。记得我刚上高一时对读书真是厌倦到了极点,每天上课就是昏睡,老师问我听不听得懂,我就说他不会讲课,我不会的不讲,会的又在罗里罗嗦。多亏我的班主任彭老师,他在教育过程中,对我不埋怨,不指责,不管我说什么都不但不生气,还表扬我心直、老实,并想方设法激发我的学习兴趣,最终把问题解决。

如今的我也成为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我不但要继承我的老师他们的优良教育方式,而且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尤其要关注“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这就是王老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与思维洗礼。

《红胡子诊疗谭》读后感

很巧合的是,我前两天正好和朋友聊到阶级固化的问题。

他是典型的富二代,我则是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他比我大四岁,澳门人,住在深圳,目前在重庆开公司。而我则还在读书,由于疫情原因,留学计划被打乱了,现在正在工作和考研中抉择。

我和他聊了蛮多,其中有一条就是“你想当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

他说他想当快乐的苏格拉底,我说我很可能只能当痛苦的猪。

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目前我的社会经验以及学识让我清晰而理智的认识到,阶级鸿沟是很难跨越的,中国虽说目前并没有完全的阶级固化,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做的大概只能是从中下跑到中上,完全跨越太难了。但是我又不甘心,我想往上爬。能力配不上野心,又明白自己不太可能那么幸运,清醒的认知到自己只有全力奔跑才能不掉出这个阶层,真的蛮累的。

真爱也许有吧。但我总觉我不会是那个遇到真爱的幸运儿。就像红胡子里说的:“从父母那一辈起,我们就一直过着穷苦日子,连个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我俩都没文化,也不能像别人家那样教育孩子。别说教育了,我们还教长次偷东西。从我们父母到我们夫妻俩,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也不得不像这样吃苦受累。我已经受够了,真的受够了。”

我不太想生孩子,如果的生活的不够好我肯定不会生——我为了带他为了让他能够生活的好为了让他不掉出中产的队伍我会很累,他也会很累。所以还是不生孩子好了。

很现实,令人痛苦。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结束了忙碌的20xx年,1个月的假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自己想做又没时间去做的事。期间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对于我来说,学校里的各种刺儿头确实是非常的难缠。尤其是体育课又是在操场这样开放的环境,对学生的管理又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怎样能保持对学生的控制而又保证学生得到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一直是我脑袋犯愁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

通过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我清楚的认识到,往往我对学生的认识,其实并不是客观的,而更多的带有主观化、情绪化。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更多的反应是指责,想用强硬的手段制止学生。但这样的管教往往都治标不治本,学生的坏毛病还会不断的出现。一些学生,我对他其实并不了解,却自以为是觉得很了解他,导致了对他们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教育,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一年级孩子,首先应该先充分的了解他,包括家庭,习惯,喜好等等,尤其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找出他们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通过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的学生。这就促使我要在新的学期要对我的学生更有耐心才能充分摸透他们。课下多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一些日常情况,生活习惯,从而找出一些可能会导致其出现问题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我总结了3个不要与3个要,就是不要急于定论,不要急于指责,不要以暴制暴;要先了解情况,要对症下药,要讲清道理。

根据学科特点,我主要对学生顶撞老师,严重的小说小动,不注意听讲进行了仔细的阅读。我发现,不同的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其原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就比如学生上课不老实,总乱动来说吧,这又分好几种情况。有由于听不懂的,有早就会了的,有没有规则意识的,有自控能力差的,还有一种叫动觉学习的。对于他们的教育方式就必须要有不同。对于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首要目的是要让其了解规则遵守规则,而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他们了解应该怎样去做,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教育他们的首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对于两种孩子的教育方式互换,就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了。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已做好准备与那几个小滑头打持久战,对于问题要静下心,仔细分析找出解决方法。冲动与永远都是最可怕的魔鬼。只有耐心才能磨平尖锐的棱角。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大胡子爸爸》,这篇文章可有意思啦!它主要写了爸爸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好的是因为:他对公司的事很负责,还有一方面坏的:他喜欢吸烟。往往妈妈刚刚整理完房间他的写字台边,就会出现烟头,爸爸就会被妈妈数落一番。

读了这一文章,我想到自己的爸爸也是一个烟民,在家里。爸爸每天因吞云吐雾时时被妈妈管教,是啊妈妈说的,吸烟不仅浪费钱,还伤害身体,还污染环境,我和妹妹都不喜欢闻到这味,于是我就在爸爸高兴时,装胆和妈妈联和起来抵抗爸爸。

读到这里,让我们懂了一个道理:吸烟有害身体,所有人不要吸烟。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早晨,太阳公公把大胡子小矮人叫醒以后,大胡子小矮人看见他自己的胡子里有一个鸟窝的时候,我想,他一定很惊讶!因为,他长了那么久的胡子了,里面从来也没有鸟窝,可今天就有了一个鸟窝,所以,我想,他一定很惊讶。()。

大胡子看见鸟窝时,并没有把那个鸟窝弄走,而是纹丝不动的躺在那里,呆呆的望着天空上面的云朵。这证明,他是很有爱心的。可不光大胡子自己有爱心,鸟爸爸也很有爱心哩!鸟爸爸站在树枝上,看看大胡子饿了没有,他看了一会儿,看着大胡子并没有饿,就飞走了。大胡子躺的久了,要就开始疼了,而且,他也饿了。本来,他的大胡子上长着些野果,可早已吃完了,新的又没长出来,大胡子只好俄着了。鸟爸爸看出大胡子饿了,就跑过去,抓了些虫子给它吃,大胡子就赶紧闭上嘴,因为她不吃虫子,鸟爸爸就只好飞走了。大胡子就拔了些草茎吃,不让肚子太饿。你看,鸟爸爸也很有爱心吧。

我对大胡子的评价是:大胡子很有爱心,如果世界上都是这样的人,就好了。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大胡子爸爸》,这篇文章可有意思了!它主要写“爸爸”有两个习惯,其中一个是好的,就是他很负责任;另一个就不大好了,因为他很爱吸烟。

往往“妈妈”刚整理完房间,“爸爸”的写字台边,就会立即出现一两个烟头,房间里还烟雾缭绕呢!这是,“爸爸”当然免不了被“妈妈”数落一番。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爸爸,因为爸爸也是一个忠实的“烟民”。在家里,爸爸每天因“吞云吐雾”而时常被妈妈“管教”。是啊,还是妈妈说得对,吸烟不仅浪费钱财,还危害健康,甚至还污染环境呢!我和妈妈一样闻不惯烟味,有时间爸爸高兴,就装着但这妈妈联合起来,抵抗爸爸的“烟雾运动”。

我恨,恨那些污染环境,危害身体健康而又浪费钱财的.烟。我想,如果世界上没有烟,那该多好啊!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快乐作文与阅读》里面有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它的名字叫《做在大胡子里的鸟窝》。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矮人的大胡子长得又长又密非常神奇,天冷的时候,可以用来当棉被,还可以做鸟窝呢!有两只小鸟在小矮人的大胡子里做了鸟窝,鸟妈妈还下了五个鸟蛋,大胡子小矮人发现了胡子里的鸟窝,为了让鸟妈妈安心孵蛋,大胡子小矮人只能一动不动,饿了就拔些草茎嚼着吃,生怕一动就惊吓了鸟妈妈。过了几天,他的大胡子里就传来轻轻的“笃笃”声。小矮人一看第一只小鸟出壳了,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小鸟都出世了,毛绒绒的非常可爱。鸟妈妈高兴极了,同鸟妈妈一样高兴的还有大胡子小矮人。

在这则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五个鸟宝宝的出生过程,更看到了大胡子小矮人那颗充满温情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快乐就在身边!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我爸爸的胡子又粗又硬,他喜欢用胡子噌我的脸蛋,扎得我又痒又痛。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看到了狮子,我惊奇地喊叫起来,爸爸的胡子比狮子的胡须还多,周围的人听了哈哈大笑。每次我表现好的时候,爸爸就开心的用胡子噌我;当我不听话时爸爸也用胡子吓唬我。

唉!爸爸的胡子让我又爱又怕。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让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头痛的对象,如何去认定问题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断思考和寻找的。近日,到同事那里借阅到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二版。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读后又给我一种新的体会,让我获得别样的收获。

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列举了四个倒挂:其中第一倒挂是教师的精力应该放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实上教师用在管理方面(比如应付各种评比)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这是第一个倒挂。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实际上教师把多数精力放在少数“问题生”身上。这是第二个倒挂。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想解决他的问题,应该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先观察、诊断、分析,看应该从哪儿切入。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面对问题学生,常常是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简单化处理。这是第三个倒挂。

李镇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就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智慧。与其说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就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

教育问题生,生怕简单化,在转化问题生思维方式方面,应是在一个“网”里面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不是在一条线上简单的,你犯错了——我给你讲道理——你认错了——于是你就改了。一个人改错也好,犯错也好,都是网上的一个点,这个网上有很多变量,互相影响,非常复杂。任何一个问题,只要一展开,就是一张网,所谓一沙一世界。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确定问题生有很强的经验性、情境性。

问题生的类型有五种: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教育厌学型问题生,特别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不可以用学习来惩罚,比如罚抄作业、罚背书等等。在这五种问题生里面,比较适合采用惩罚的办法只有行为习惯型和品德型的问题生。

厌学型问题生,除了讨厌学习外,其他方面都无大问题,关心集体、爱劳动、人缘不错、对老师也有礼貌;就是因为不学习、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了,严重偏科。

对厌学型的看法如果只是一个字“懒”,归结为学习态度,简单化了。要认真分析,是智力比较特殊,还是知识背景问题。比如,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的学生,就要适当鼓励,减轻难度让他得点好分数,增加信心。

结合书中王老师介绍的问题学生,对照班中的孩子列举出了一些问题学生。

1、厌学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缀学,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不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2、纪律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多大问题。

3、品德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离家出走等。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他们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4、心理障碍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忧郁,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们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不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仔细分析不是。

5、“好学生”型。

在学校一般式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的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这种孩子会突然惹出大事。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

网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网童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的心病,网络游戏已经被人称为“电子毒”。有个别孩子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下降,精神萎靡,亲子矛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结合本书,分析了个别学生的网络归因:

1、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得是鼓励安慰和安慰。

2、在家、在学校,他躲不开家长、教师的唠叨,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

3、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

4、家长和孩子居高临下,而网上是平等的。

5、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在网上可以胡说。

6、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

7、在家庭、学校,身份已经被“定格”,到网上可以“重新做人”。

8、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

9、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

10任性、意志薄弱、无能,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会让人出丑,在网络中却比较容易掩盖。

11、学校和家庭教育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学历,而网络则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主张我们老师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而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措施和惩罚拿出来,这样也是表面上解决了,但学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让师生关系变得很对立,以后的相处会更加困难重重。老师一定要学习怎样去了解学生的问题。书中说到王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分析得特别精彩。“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

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真的会就像这样很武断,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就是只会造成学生继续不听讲,一点作用都没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对学习失去信心的。

2、基础太差,听不懂。

3、习惯性懒惰。

4、智力类型与众不同。

分析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就是以上类型,如杜同学就是由于基础太差,听不懂,对学习失去信心,徐同学就是习惯性懒惰,对于书中写到,重点是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不该“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应该“哪壶开了提哪壶”。

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该书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所著,书里总结了许多常见的学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分类以及解决方案,结合案例给我们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专题研究、案例。总论的部分主要阐述什么是问题学生和问题学生的几种类型,并详细解说每种类型的特点。专题研究部分则以专题形式总结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常见问题,并加以分析。比如:顶撞老师、经常性迟到、同学冲突、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马虎、偏科、说谎、早恋迷恋网络等等。而案例部分主要选取作者在网上帮助教师答疑的片段,明确该采取的措施,既实用又透彻,让人受益匪浅。

其实,但凡你从事教育工作,总能遇到几个“问题学生”。老师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在他们面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扬、批评、评比等通通没有效果,老师只能暗自叹息、生闷气。而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智慧,显然为老师拨开云雾,指明方向。

首先,许多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认知不够准确。问题学生并不是指存在问题的学生。王晓春老师认为学生差不多都有问题,因为爱玩,懒惰不就是人的本性么?如果试图去改变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那么班主任只会疲于奔走而没有任何收获。那么区别在哪里呢?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定位为问题较轻,并且可以通过常规管理手段解决;问题学生则是问题较严重,需要个案诊疗。有了明确的区别,在班主任处理问题时也有了判断的标准。

其次,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先究其原因再思考做法,也就是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遇到问题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想该采取什么措施呢?然后去网上收集各种小妙招,一招不行再来一招,简直是病急乱投医,一点用都没有。在书中,王晓春老师打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就好比人们生病,有些病不严重,自己买点非处方药吃了就能够痊愈;有些病则需要上医院看医生开处方药才能解决。后者就是问题学生,这才有了书名中的“诊疗”二字。所以,对待问题学生要先知道病因,再对症下药。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分析每一种问题学生的类型,探究原因,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一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一目了然。比如说“行为习惯型问题生”,这类问题生往往有一大堆坏习惯,简直让人看了处处不顺眼,几乎一言一行都需要纠正。当他们屡教不改时,教师容易误以为他们成心捣乱,其实不然。好比戒烟的人不久复吸,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而凡属习惯问题根源都在家庭,需要让家长配合调整,帮助孩子进步。

然后,冷处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法。王晓春老师给出的我们面对和处理问题学生的上策、中策、下策等三种解决思路,其中被他定位成“上策”的是——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乍听之下,仿佛是在逃避,但细想来,上策绝不是不负责任,反而是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因为回归到教师的身份,最本质的不是管理者而是教育者,最好的处理就是通过更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学组织能力去优化班级环境,让这个环境间接作用于问题学生,实现他们的个体治疗。这种通过集体带动个体,影响个体,让问题学生自愈的方式更加高明。

最后,教师要有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问题诊断学。王老师说:“教师最好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问题诊断学,这种教师,就可以称为研究型教师了。”不断研究变化的学生群体,因人而异,不断研究和琢磨,才会更好地教育好学生,也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处理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更加科学合理。

此外,在研究问题学生时不难发现,问题学生教育复杂繁琐,单单凭借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未免强人所难,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在个体诊疗的阶段,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教师只是问题学生处理和转化的其中一个环节。对于轻度问题学生,或者问题的初发阶段,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是诊疗的主体。但现实教学中,并不是每次教育都会起效,很多班主任都有与问题学生斗智斗勇的血泪史,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教育渐渐对这些孩子失效的时候,要懂得去求助其他的教育途径,比如说学校,比如说家长。家长,不是教育问题学生的王牌,但可能是教师探究问题学生背后成因的重要环节。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与家庭情况、家庭教育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只有合力才能帮助学生变化成长,如果互相抵触针对,可能事倍功半。

正如李镇西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就像是教育智慧的“百宝箱”,陪伴如我一般的青年班主任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调整管理的方向和方法,学习王晓春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问题。未来我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更好地帮助学生。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戴上警帽,穿上警服,昂首阔步地走向马路中央――他就是杨智华。

杨智华是我们小区门口的交警。他的模样让人啼笑皆非:小小的眼睛,厚厚的嘴唇,高高的个子,最让人一眼就能记住他、认出他的,还是那一撮贴着下巴的大胡子。

每天早上六点钟,我就能从阳台看见他的身影:他镇定自若地站在马路中央,有时朝左边摆臂,有时向右边挥手。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汽车、自行车、行人……在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驶向四面八方。

一天中午,一条车龙堵在我们小区门口,我正为怎么出去而犯愁,这时,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了,是“大胡子”!他站到桌子上,四面观察着。原来是一辆宝马和一辆奔驰擦上了。两位车主吵了起来,言辞激烈、互不相让。“大胡子”走了过去,大喝一声“给我安静!”两位车主被这一声怒吼吓住了,呆在那里默不作声。“大胡子”接着说:“你们都老大不小了,难道都不会谦让,不会退一步吗?你们先上车,听我指挥。”两位车主言听计从,没有一个敢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大胡子”站在马路中央,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这边先走,后面的跟上,动作快点,别耽误孩子们上学。”“大胡子”吼叫着。很快,车龙散去了,“大胡子”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

小时候,我每次过马路,都是“大胡子”牵着我的手,把我送到小区门口的,久而久之,我和“大胡子”也混熟了。因为“大胡子”也住在我们小区,所以我一有空就去他家摆会儿龙门阵。“大胡子”告诉我,他的父亲也是一名交警,经常对他说:要时刻想着别人,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无论人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也许就是他被人们记住的原因,这也许就是他被人们赞扬的缘故吧。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星期一,这天是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小鸟在书上“叽叽喳喳”地唱歌,花儿和小草在草地上伸了个懒腰。

大胡子爷爷从自己的房子里走出来散步,他戴着帽子,披着外套,嘴里唱着歌。

大胡子爷爷走到十字路口。看见了个小孩脚踮起来,手拼命地伸长去按门铃,可小孩个子矮,按不到。

大胡子爷爷想:家里有这么小的孩子,门铃哪能按到这么高的位置呢!不行,我得帮帮他。

于是,大胡子爷爷对小孩说:“来,让爷爷抱你。”接着大胡子爷爷抱着小孩去按响了门铃。

“叮铃铃……”门铃响了,大胡子心想:我帮小孩回了家,他的.父母一定会感谢我的。

门开了,从房子里传来一阵骂声:“你们今天已经是第十八次来捣乱了,让我抓住绝饶不了你们。”话音刚落,之间主人眉毛变成了倒八字,眼睛瞪得和鸡蛋一样大,脸上出现了愤怒的表情。大胡子爷爷感到莫名其妙,他回头一看,小孩早已逃之夭夭了,大胡子爷爷这才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这小孩不是那户人家的,孩子,他是来捣乱的。

大胡子爷爷追上了小孩,气喘吁吁地说:“原来……原来你不是那户人家的孩子。”

小孩看见大胡子爷爷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开心地跳了起来说:“哈哈,真好玩……”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大胡子爸爸》,这篇文章可有意思了!它主要写“爸爸”有两个习惯,其中一个是好的,就是他很负责任;另一个就不大好了,因为他很爱吸烟,往往“妈妈”刚整理完房间,“爸爸”的写字台边,就会立即出现一两个烟头,房间里还烟雾缭绕呢!这是,“爸爸”当然免不了被“妈妈”数落一番。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爸爸,因为爸爸也是一个忠实的“烟民”,在家里,爸爸每天因“吞云吐雾”而时常被妈妈“管教”。是啊,还是妈妈说得对,吸烟不仅浪费钱财,还危害健康,甚至还污染环境呢!我和妈妈一样闻不惯烟味,有时间爸爸高兴,就装着但这妈妈联合起来,抵抗爸爸的'“烟雾运动”。

我恨,恨那些污染环境,危害身体健康而又浪费钱财的烟。我想,如果世界上没有烟,那该多好啊!

十二校南校四年级:李良。

大胡子爸爸读后感

我长了“大胡子”

我长了“大胡子”

(730030)甘肃省兰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张永辉。

指导老师张艳平。

星期天晚上,妈妈做了很多好吃的,我们全家准备来一顿“烛光晚餐”。

妈妈见我难受的样子,有点儿“幸灾乐祸”:“谁让你玩这种幼稚的游戏!”她边唠叨边帮忙。没有经验的妈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扣在我嘴上的杯子拔下来,我终于恢复了“原形”。

还是妈妈聪明,让我戴着口罩上学。同学们都问我怎么了,我吓唬他们说:“我得了流感。”他们听了吓得不敢靠近我,还边跑边喊:“传染哪!”

过了两天,我的“黑色的大胡子”终于消失了,我又变成了小帅哥。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3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老师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于是遇到学生违反纪律就会不厌其烦地给他上思想教育课,可是觉得这样收到的成效却越来越小了,学生听多了,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收效却不高,到底该如何与学生沟通呢?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领悟到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多看、多思考、多问一问为什么,贴近学生的心灵。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

我也觉得以前在对待问题学生,我不够保持冷静,在课堂上的个别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醒之后还是没有明显的改正,也不容易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时候,有一次我就用课堂上时间来处理这个学生的小动作问题,时间过去了,课的内容没有讲完,这让也我反省过我的做法,教育不要变成吵架、顶牛,结果是两败俱伤,走向反面,事与愿违,问题生的问题更严重。保持冷静,起码事情不会变坏。应该在冷静中寻觅更好的解决办法,等待良机。“敌进我退”是为了最后的胜利。冷静宽容才能最终顾全大局。书中也说,问题学生发生的问题,大都不适合“热处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迟。问题学生往往是咄咄逼人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一些体面地下台阶的招数,以便随时撤出“战斗”,让对方的怒气“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再教育他们。只有应变能力很强、威信很高的教师,才可以考虑对问题学生采用“强攻”和“速战速决”的办法,其他老师最好暂时“撤退”,等待时机“反攻”。”学生发生问题或惹祸时,情绪常会非常冲动,这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沉着,不能自乱阵脚,不能因为某个同学的一贯表现差或是他的`一句挑衅的话就丢失了处理事情的公平感,从而站在与学生争吵的对立面。

二、遇到事情多想为什么。

回想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犯错误的学生训一顿,训到学生泪流满面,承认错误,我认为这就是我要的结果了,然后就此了事。现在想来,这种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问题前后分析清楚,将学生的状况搞清楚,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再犯错,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像王老师所讲,这样的“教育永远不会走向科学,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像学生为什么会顶撞老师这个问题,我们一般的老师可能会简简单单地归因为“目无尊长,缺乏教养。”而王老师却一下子罗列出了12种原因:老师冤枉了学生;老师不公平;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自尊;老师要请家长;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学生心情不好,迁怒于老师;学生想压住老师,好为所欲为;学生想表现自我;和老师套近乎;学生对老师的业务水平有看法;学生缺乏教养。其中有几种原因,可能是我们一般老师想都不会想到的,比如顶撞你是和你套近乎,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三、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什么。

学生的学习问题是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总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不注意听讲,上课走神,或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玩些小动作,在课堂上,铅笔、橡皮擦、尺子成了他们最好玩的玩具。我的做法经常是没收,然后警告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看了这本书我才懂得,一些孩子不是不注意听讲,而是在用他自己的姿态和习惯注意听讲或者比较注意听讲,而这些孩子的姿态与其他同学的差别较大,很不“标准”,所以在我的意识里面他们就是没有认真听我讲课,我上课的时候也仔细观察了他们,有时候也突然问他我讲了什么,他也能回答出来。原来这些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其实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否在注意听讲,这就需要我们帮助他去分析一下自己的听讲姿态,让他们作一些小的调整。

我还发现一些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因为她早就学会了,听得不耐烦了,我以前跟一个孩子说不管你学会没有,上课就是要认真听,现在想想,对孩子有点苛刻了,看了这本书才觉得让她乖乖地坐在那里听早已掌握了的知识,是残酷的事情。改善的方法是说上课可多讲些这些孩子不会的知识,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