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爱与教育读后感(通用19篇)

时间:2023-11-14 18:58:02 作者:雅蕊

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的解答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深入思考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目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湿润。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教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寒假终于如愿以偿了。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流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似乎完美的小说所蕴含散发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感情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感情,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份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接地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克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比达的爱重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这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是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一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地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感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斯里克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悟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鲜血,帮助希望工程……爱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希望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爱。

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爱与自由读后感

读完孙瑞雪老师写的《爱与自由》让我感触颇深。

全书主要围绕爱与自由展开书写,内容清晰而有条理且通俗易懂,很适合父母、老师及从事幼儿专业等方面的人士阅读,此书定能让你收获多多,让从中你懂得孩子的心声!

通过阅读完此书,感受到零至六岁的而儿童的教育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儿童有心声,有他们内在发展的规则。但我们当今大多数的父母、老师可能还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总是扮演着儿童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阻碍着儿童的正常发展,延误了儿童的发展,给其一生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当今父母的爱,总是显得那么不正常,爱中并没有给孩子自由,好像孩子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一样,自己完全有支配的权利,而在这过程中有些时候并没顾忌孩子的感受,一意孤行,认为自己就是对的,自己的话就是权威,孩子不得有反抗、不得有异议,只能选择服从。从而让孩子内心压抑了很多不健康的东西,伴随一生,左右着孩子,让孩子得不到健康的人格。而且在生活上,孩子也表现的唯唯诺诺、没有自信、胆怯、焦虑等等不好的现象!因此,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需要改变,而我们父母对待孩子的爱也更要改变。

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显得那么的权威,没有给孩子留下太多的自由,父母认为孩子的成长是自己教出来的,如果孩子离开了他们那将得不到发展,他们总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赋予给孩子的。其实他们错了,他们不明白,孩子总是有一套自己的机制和规则指引着他们去发展,而孩子需要条件,需要适宜的条件,这套机制才能发挥出作用,而这个条件就是自由。拥有了自由,孩子才能顺着这套机制发展下去;拥有了自由,孩子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受阻碍,所以父母理所应当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去发展自己,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而父母做到这一点很难,他们总是受到了很深的世俗观念的影响,认为给孩子太多的自由,会让孩子变的难以管教,不听他们的话,不服从他们。他们完全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己的附属品,甚至成为了他们自己的奴隶,把自己的种种思想都强加了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一个发展不健康、没有自我的孩子诞生了。而孩子需要自由,更需要父母爱中的自由,这是孩子的心声。父母又有几人能知!

姓名:王垚。

班级:11150401。

教育读后感

从事教师行业来,《山东教育》走进我的生活,教育着我,启迪着我。从中既学习了她教育管理类富有创意的经验,又了解了教育改革的最新方向;既学习了对后进生帮扶的方法,又接受了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山东教育》给我最大感受是:任何成功的教师都付出了很多艰辛,对教育工作热爱,对学生热爱,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从该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值得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坚韧、好学、勤奋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将会影响我的一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上有所成就,通过阅读山东的教育报刊,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桶水如果不更新它,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现代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单纯追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多点鼓励、少些责备,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可以信任依赖我们老师。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

再次,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在我们班,只要你在进步,有特长,有一颗热爱班集体的心,人人都有获奖的机会。奖励有时是一个微笑,有时一个赞许的目光,有时是一句评语,有时只是一颗顺手画来的小星星。这些做法,都缘于《山东教育》对我的启迪,她的教诲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她教给了我如何奉献与付出;教会了我如何管理;使我懂得了责任;她时刻激励我培养创新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创新的教师;她让我感悟到“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只有当我们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开心扉,献出挚情,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只有当我们用感情激发感情,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时,才能成为学生才智觉醒的过程”。

《山东教育》那一个个师生间相处的案例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

一期期刊读完,掩卷而思,收获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多了一个请教的良师、交流的益友。思想需要付诸实践,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怀揣着对孩子、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山东教育》的殿堂里不断的学习与汲取,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追求。

爱与自由读后感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今年春节期间看了《爱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过的第三版比较,感觉第四版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第四版里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实际中作为参考。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中写道的:“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所有的儿童发火、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们成人听懂并相信这一切,我们在对待儿童所谓种种执拗的行为时不再会感到焦虑和生气,而会觉得很坦然。这样我们成人就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自己的空间。

前些天,我的先生对我说:“我发现你这段时间对小米越来越有耐心了。”是的,我们必须知道,在儿童0—6岁发展自我的阶段,不是他们对某件事固执,往往是我们成人自己太固执了。我们固执于我们的经验与需求,而禁锢甚至责怪孩子,这无疑阻碍了儿童的内在发展。

整本书还有其他很多细节都让我顿悟:哦,原来孩子是这样的。

感谢这本书带来的一切!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教育读后感

近期翻阅了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我细细地品味着慢教育的每一个实例,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实例都在向我传递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教育哲理。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这样阐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视、发现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临场智慧。

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在“慢”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充分的从容和宽容,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思考与幼稚,慢慢地感受孩子的挫折与成长。老师要拥有足够的童心与细心,慢慢地听孩子讲故事谈理想。同时要学会真诚的欣赏与体验,慢慢地表扬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品味纯真的快乐童年。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我很欣赏书中的这段话:“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从今天起,在教学中,我会“慢一点,再慢一点,放慢欣赏的脚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迟来的花开。”

教育读后感

如何上好一节语言课是我一直有所困惑的事情,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最近我仔细的阅读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深,使我认识到自己平时在语言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我认识到自己在语言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对我的帮助很大。

语言是逻辑的基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多学一种语言思维就复杂一倍。因此语言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创造机会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多练,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兴趣。这样,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得到健康、顺利地发展。

书上通过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活动设计、环境材料、领域渗透、日常生活、发展评价七个方面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教师应该如的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语言教育。由于书上介绍的范围很广,我就专门针对我读了该书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两方面内容,来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书上指出语言教育可细分为: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听说游戏活动。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听说游戏活动则是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而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主要目的是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智慧,其次再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教学就是给幼儿讲故事、念儿歌并让他们学会讲这些故事和儿歌。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语言教育教学理念,幼儿的语言是靠在不断的听、说过程中把自己原有的经验转化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我认为为了快速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许多老师应该对正确的开展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以及早期阅读活动花些心思。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些就是我这次看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后的一些感想,我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自己在以后的语言活动中有所提高。

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一书是爷爷在我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买的。可是,我翻了几页便没再往下看。心想:太无聊了吧?都是咱们平常生活的事。于是,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一放就是3年,一直都没有动。直到去年寒假才被迫拿起书来读。

一开始只是看看情节好写读书报告,后来我才发现这真是本好书。为什么说它是一本好书呢?一是本书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受人爱戴的卡罗纳,令人佩服的德罗西,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从《宽宏大量的品德》一章中就可以看出卡罗纳是一个勇敢和宽宏大量的人。他勇于承担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并且让老师饶恕那些犯了错误的人。从《我的同学科列帝》中则可看出科列帝是一个勤奋能干的人。他一边替父亲料理店里的事物一边学习,还要照顾母亲。文中的.德罗西不仅学习好而且还是一位善良的人,从《7号犯人》这一章的第二段便可看出。像卡罗纳、科列帝和德罗西这样善良、能干、正直的人在文中有不少。

但是,作者在书中也塑造了不少性格不好的人物。如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和有些虚荣心沃提尼。其中弗朗蒂很是不知好歹,最后搞得被学校开除了;他的母亲来学校为他求情,他还在一旁不知廉耻的笑;那个人要是倒了霉他就幸灾乐祸。这样的人在文中与那些善良正直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咱们做了一次反面教材。

文章通过学校和社会上的小事教会咱们爱。“爱”是什么?是爱父母,爱国家,爱身边所有的人: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因为有人骂了他的祖国,宁可挨饿,也不要骂他祖国的那些人的钱;伦巴第的小哨兵为了观察形势而牺牲;《达达的看护人》中的无名少年队医院里一个重病人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菲鲁其奥为了救自己的外婆,而死去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非常佩服作者亚米契斯他没有用普通人常用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来教育咱们。而使用一个一个日常的小故事来教会咱们爱。读完《爱的教育》我才发现其实爱就在咱们的身边,只是很少有人会去发现。其实爱往往反映在小事上:冬天出门前妈妈替我围上围巾;从外面回来父母递上一杯水;考试没考好是父母鼓励我;学习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老师提醒咱们等等,其实外就在咱们生活中。只有善于发现“爱”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读完这篇爱的,同学们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教育

走进新教育,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怎么做,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又需要担当什么角色,一堆疑问在心头。

读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才明白了,新教育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启一段新的教育实验,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能够学会知识,学以致用就是最棒的。然而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敏感的心灵,重新塑造他们的精神蓝图。

1前教育家雷迪创建了第一所新教育学校,那是一个新的起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是兴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兴旺的教育,不在注重分数,从前的单项教育,片面教育,漠视人的心灵成长教育不复存在。从教六年,作为年轻教师,仍然要坚持探讨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作为年轻教师,经常有所谓的公开课,从中发现自己的得与失,新教育告诉我们,公开课不是一节表演课,而是每堂课都能呈现活力,每堂课都有公开课的课堂话语,不再仅限于对某节课反复演练打造,而是所有的全部的都能公开。至此想到从前每次听课培训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哇,原来这节课还可以这样执教,原来过渡语可以这样表达,原来表扬学生可以那样鼓掌......种种细节让人收获满满,也幻想着自己执教某节课的时候可以自然洒脱,沉稳大气。后来每次都会练习使用课堂话语,练习自然微笑,练习不紧张,无生课堂,有生课堂,收获的都是经验感悟。

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场合,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不次于学校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母。都需要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教育一书当中还提出了新父母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家庭要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责任。国民素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也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信仰,父母的发展对孩子的精神风貌具有长远的影响。实现新教育,共同努力。新教育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任我们走远。

《爱与友谊》读后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一名句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世人沿用,多用来表达对于爱情感悟,但在我看来,将这一“情”字加之于友情之上,也未尝不可。毕竟,有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未能寻得一份真挚的友情。

读完余秋雨的文章《关于友情》,着实令我明白了很多东西。甚至可以将关于友情的一部分理解和看法引用到亲情、爱情等诸多其他感情上来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比如:他在开头便告诉了我们: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我们普遍认为,世间的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像空气一样,没有人会在意它们究竟是什么,只要知道它们在,就好。但余秋雨告诉了我们,原来,友情也有它自己的真正意义。曾经我们也认为,童年时的友情是最单纯的,以致于我们沉浸在那时的记忆里不能自拔,但毕竟那段记忆已成为过去,抓住现在的友情才是最主要的,更何况,儿时的那种感情尚未成熟,也许还称不上是友情。

若是将友情比作人生的旅行,那么在这漫漫长路的起点上,没有人知道要怎样开始,为何开始,只是默然地走着,不知过了多久,到了这条路的终点,亦不会知道要怎样结束,为何结束。正如文章中提到的:“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

正如买东西一样,我们将东西买来是要用的,很少有人会花钱买一样对自己来讲毫无意义的东西闲置着。友情亦是如此,得到之后,人们便想用它做些什么,于是,利用的序幕就此拉开,友情在这一过程中也开始变质,最终维系两人关系的,只有利用,友情早已荡然无存。真正的友情反倒就像那些买来闲置的东西,它的意义恰恰就在于“闲置”二字,因为我们不能靠它们做什么,同样,它们也不会依靠我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轻松的、自在的、没有束缚的,这才是友情。

既然已经有了一份宝贵的友情,便衍生出了“维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也是一门学问。抓得太紧会变质,最终会变成为了维系而维系;放得太松会变得奄奄一息,似有似无的友情迟早会消失在空气里;扩得太大会疲惫,搞不清究竟什么是友情。用这些手段维系的友情终究不会长久,不要因害怕失去友情而去维系,只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夺不走,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

我们现下的友情就像一个无底洞,不断的填充着,却不知何时才能填满,从而达到最完美的状态,所以我们就又有了期待,正是这份对于友情的期待,才会让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我,因为只有自身是完整的,才会将友情也变得完满。

所以,友情并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要在合适的机会抓住并且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把握,就会将一份空有的期待一点一点的填满,同时也补全了残缺的自己,这时,你就会发现,原来,友情也是这样的简单。

爱与自由读后感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家庭教育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读后感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爱与自由读后感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大部分家长对于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够认同,但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或者没有正确的去爱,很多家长恐怕无法认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现,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家庭教育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特别在意大人的'评价。如果大人否定,孩子会伤心,甚至会哭。家长过多评价孩子,并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做事目标,而不会自己去判断,也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影响了孩子的独立。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不要去批评,也不要去评价,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流露出高兴或者失望的情绪,要把情绪和事情本身分离开来。

不愿意自己决定。在穿衣、学习等生活各个方面,依赖家长安排,如果家长不安排,会焦虑和无所适从。过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会造成孩子的依赖,破坏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安排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孩子会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他会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坏东西、弄脏环境、浪费食物,经常会招致大人的批评,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经常犯了错误,其实他是无意的,他也不是不小心,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想去看电视,他的动机绝不是不吃饭、损坏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觉得看电视更好玩儿,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东西;再比如,孩子打坏了东西,他的动机绝不是破坏这个东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这个东西;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责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诉他:没关系,你只是不小心,爸爸妈妈不会生气的。

爱与自由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通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与友谊》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写成读后感,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爱与友谊》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我有友情要出租》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大猩猩,他没有朋友,于是,他就出租友情,很快,他就有了新朋友,叫咪咪,但是很快,咪咪又要搬家了,大猩猩只好继续等待下一个朋友。

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大猩猩没有朋友,他选择了出租的方式来交朋友,这一来,不仅有人陪他玩,而且,他还有钱赚,但是不久,咪咪搬走了,后来,大猩猩又出租友情了,不过这一次,他特意强调了免费出租,代表大猩猩已经了解了友情的真谛,即:友情是不能用金钱买来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人的一生中,朋友是最不可缺少的,而且,朋友是要去寻找的,事实上,他们就在附近,只等着你去发现。

《抓着友情的裤脚》这本书是马来西亚的作家谢智慧写的,讲了一个令人受益匪浅的友情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经过了瓶双在中大学遇到的五名朋友,以及他们发生的一段段友情故事。在中学时期,瓶双遇到了宣丽和jordan,他们看似对瓶双很好,可却想陷害瓶双,这使瓶双无法信任友情。到了大学,她认识了棠棠和尤千任,千任和棠棠都对瓶双很好,好到让瓶双放下防备。没过多久,瓶双做了校园dj,她因此遇到了搭档——亚里士多德。虽然她们看起来只是欢喜冤家,但是在她们大三暑假去黑蚂蚁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实习的时候,瓶双发现只有千任和亚里士多德是可信的,是真正的好朋友。最后,千任、瓶双和亚里士多德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而堂堂也交到了真正适合她的好朋友。

让我记忆深刻的故事之一是:在他们实习的一天里,他们要上山拍一个镜头。瓶双拿着这场戏的必需品——彩带,棠棠拿着男女主角唯一的水杯。中途,棠棠不小心把水杯弄丢了,善良的瓶双陪棠棠去找,直到山底才找到水杯。可是,寻找水杯时,瓶双却不小心把彩带弄丢了。害的大家都白起那么早,白爬那么高了,而服装设计师又要连夜做彩带了。大家都在责备着瓶双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哪怕是这件事的组魁祸首——棠棠,也在破口大骂着瓶双。只有尤千任,亚里士多德和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副导演康龙还在安慰,鼓励着瓶双。而一开始瓶双认为对她最好的棠棠却在瓶双最困难的时候,怕连累了自己,所以抛弃了瓶双。

还有一天,棠棠偷了贵重的项链。可是当导演质问棠棠的时候,棠棠却一口否认,把嫌疑推到善良的瓶双身上,还说:“因为瓶双6岁偷过软糖,所以我断定是她。”可是只有瓶双知道,堂堂初中偷过金项链,不过瓶双怕伤害了她们的友谊,而且不相信项链是棠棠偷的。最后,还是爱观察的千任发现了棠棠的罪恶,迫使她还回去,用照片证明了瓶双没有偷项链的事实,才使拍摄继续下去。

朋友是什么?是无论帮你会不会连累自己,你做的事情是否对不起他,都还对你很好。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认出这是不是一段该信任的友情,所以,一开始不能完全的信任这段新友情,要经过对友情的磨练,才能断定这段友情该不该信任。如果是一段不可信的友情,不要抓着友情的裤脚不肯松手,这使你慢慢成为他的奴隶。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一名句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世人沿用,多用来表达对于爱情感悟,但在我看来,将这一“情”字加之于友情之上,也未尝不可。毕竟,有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未能寻得一份真挚的友情。

读完余秋雨的文章《关于友情》,着实令我明白了很多东西。甚至可以将关于友情的一部分理解和看法引用到亲情、爱情等诸多其他感情上来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比如:他在开头便告诉了我们: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我们普遍认为,世间的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像空气一样,没有人会在意它们究竟是什么,只要知道它们在,就好。但余秋雨告诉了我们,原来,友情也有它自己的真正意义。曾经我们也认为,童年时的友情是最单纯的,以致于我们沉浸在那时的记忆里不能自拔,但毕竟那段记忆已成为过去,抓住现在的友情才是最主要的,更何况,儿时的那种感情尚未成熟,也许还称不上是友情。

若是将友情比作人生的旅行,那么在这漫漫长路的起点上,没有人知道要怎样开始,为何开始,只是默然地走着,不知过了多久,到了这条路的终点,亦不会知道要怎样结束,为何结束。正如文章中提到的:“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

正如买东西一样,我们将东西买来是要用的,很少有人会花钱买一样对自己来讲毫无意义的东西闲置着。友情亦是如此,得到之后,人们便想用它做些什么,于是,利用的序幕就此拉开,友情在这一过程中也开始变质,最终维系两人关系的,只有利用,友情早已荡然无存。真正的友情反倒就像那些买来闲置的东西,它的意义恰恰就在于“闲置”二字,因为我们不能靠它们做什么,同样,它们也不会依靠我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轻松的、自在的、没有束缚的,这才是友情。

既然已经有了一份宝贵的友情,便衍生出了“维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也是一门学问。抓得太紧会变质,最终会变成为了维系而维系;放得太松会变得奄奄一息,似有似无的友情迟早会消失在空气里;扩得太大会疲惫,搞不清究竟什么是友情。用这些手段维系的友情终究不会长久,不要因害怕失去友情而去维系,只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夺不走,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

我们现下的友情就像一个无底洞,不断的填充着,却不知何时才能填满,从而达到最完美的状态,所以我们就又有了期待,正是这份对于友情的期待,才会让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我,因为只有自身是完整的,才会将友情也变得完满。

所以,友情并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要在合适的机会抓住并且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把握,就会将一份空有的期待一点一点的填满,同时也补全了残缺的自己,这时,你就会发现,原来,友情也是这样的简单。

假期间我读了方素珍的《我有友情要出租》。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精美的插图所吸引。这本书不仅插图精美,而且故事也很感人。书里讲了有一只大猩猩,他想:我好寂寞,我都没有朋友。有一天,他在大树上贴了一片树叶,上面写着:我有友情要出租,一小时五块钱。大猩猩坐在大树下,等呀等,等到眼睛都快闭上了。这时,咪咪骑着脚踏车过来了,她看到叶子问大猩猩:“什么叫友情出租?”大猩猩告诉她:“就是你给我五块钱,我陪你玩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多久呢?”咪咪问。大猩猩拿出一个沙漏说:“上面的沙子全部漏到下面时,就是一小时。”大猩猩和咪咪就一起玩了起来。直到有一天,咪咪要搬家时。两个朋友形影不离。大猩猩又在大树上贴了一片树叶,上面写着:我有友情免费出租。天黑了,大猩猩仍然在等他的第二个朋友。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要珍惜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什么是友情?在我看来,友情是盏灯,照亮了我的光明;友情是一个美丽的水晶球,里面装着各种美好;友情是一朵花,随时开出绚烂的花朵。今年寒假,我就读了一本关于友情的书---《来不及说出的友情》。

这本书是阳光大姐姐伍美珍写的。主要讲了心直口快的男生洪英杰为了能够多和自己喜欢的好朋友盛欣怡在一起,也为了给自己的小说寻找素材,主动放弃了假期跟父母出去旅行的计划,而是加入了大家很讨厌的补习班,却没有想到在补习班上收获了很多的新朋友。

在这个实习班里,有一个很特别的非主流女生---夏紫晶,她给大家的感觉有点儿特立独行,而且还很爱打扮、炫耀,所以大家有点儿不是特别喜欢她,可是没想到的是她如同流星一样,出现的时候璀璨夺目,消失的时候也快得让人措手不及,大家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看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友情是无限的,需要你的不断发现和摸索。而同学之间,无论快乐也好,矛盾也罢,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这缘分,随着时间慢慢的过去,那些开心的、打闹的友情会一直埋藏在记忆的深处。

所以,希望天下所有的朋友间都友谊长存!

读了《经典友情故事》这本书后,谁都会有所感悟,而我更是感悟匪浅!

在社会上生活总要有动力,而最具有力量的就是知心朋友的鼓励。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知心朋友的,要做朋友或许帮一个忙,你觉得这人不错,就成了朋友。但知心朋友是从朋友开始,经过互帮互助的长时间过程后,以真正的友谊而成为知心朋友的。《30年的知己》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例子:作者和萧萧是初二一个排里的。萧萧的妈妈是图书管理员,因为那时是一册在手,万卷皆废的时代,人们都喜欢新鲜事,书里的知识当然是很新鲜的,萧萧的妈妈偶尔会带一些书到学校来,萧萧也会。书有了,作者就去借书,拿到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包书,这样保护了书,两人也因此成为朋友,借书时的态度和隐秘的借书方法促进了他们间的友谊。很久以后,萧萧成为了长话接线员,于是给作者打电话问好。这足以说明两人的友谊不会因为时光的流失而暗淡!萧萧40岁生日时,一向不太会写信的作者写信向萧萧祝福!知心朋友就是这样:虽然远在天涯,但又似乎在身边,因为友谊深重,使人“心灵相通”!

结交一个知心朋友吧!在你寂寞时,有一个欢笑的声音;在你无聊时,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你情绪低落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鼓励环绕在你的'耳畔!

朋友,可以让你在生活上有信心,让你在学习上有动力!对身边的朋友好些吧,因为他们是你的倒影,知己的倒影,因为朋友改变你的一生!

爱与孤独读后感

那天,看着满书柜的书,每一本书的名字却都如此的吸引人。一排排,一目目,一本本,却被最后一行的【一爱一与孤独】吸引了眼球,便鬼使神差的拿起了这本书。这书名与我好像,尽管身边有如此多的人都一爱一着我,但是还是感到无尽头的孤独,似乎从来就是只身一人。

颗假后的第一天,我便拿起了这本书。尽管最讨厌密密麻麻的文字,却还是想了解作者的一爱一与孤独。从刚开始的章节中,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的孤独。小小年纪被送进严厉的私塾,整天与古文为伴,却无法写出一篇让父亲满意的文章。因为她最一爱一的是写信,就连老师也夸奖他的信写的不错。

但是作者也有得到一爱一:老长工阿荣伯,四叔,母亲,等等。他们都是对这位小女孩无私奉献着自己一爱一的人。最让我惊异的是,作者小小年纪竟跟着二叔学一抽一烟,偷拿父亲橱柜里的书。对这位二叔我既无坏印象也没有什么好印象,毕竟他利用过作者去要烟,让作者一抽一上了烟,但却也时常鼓励着作者,讲述着自己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俩在我的脑海中竟像两个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哥们儿。

后来,不知是否是因为实在是无法忍受如此密密麻麻的文字围绕脑边。放下了【一爱一与孤独】。却在再一次拿起它时,似乎变得不一样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她的一爱一是如此的纯净,如此的美好,默默影响着作者。作者也深深一爱一着这位不识字,没读过书但却是在作者心中博古通今的母亲。读了关于母亲的章节,我也同作者一般,深深的一爱一上了“雨”那首诗:天空伤心,所以落泪了。我看见一妈一一妈一的眼泪如雨般落下来,一妈一一妈一,您是天空吗?母亲们总是十分多愁善感,文中的母亲看着一封家人的信似乎就能泪如雨下。就如我的母亲,在我一次次叛逆的行为中总是伤心的呜咽,泪水挂满脸颊,总是让我的罪恶感发挥到极致。

琦君在【一爱一与孤独】里写道:“孤独使心灵纯化”,真实的一爱一如同一颗珍珠的形成“砂子侵入牡蛎的体内,牡蛎为了排除这粒障碍物,辛苦地蠕一动身一子,而障碍物并不能排除,牡蛎体内反而分一泌一种液体,将砂子包裹起来,液体凝固以后,就成了圆一润的珍珠。”纯净的而又美好无私的一爱一只有在经历过各种孤独与苦难后,才能达到极致。

我们的人生中是有许多的孤独时刻,就如作者那般,四十年的写作生活让自己忘却孤独感。只是在孤独之间,却深深夹杂着一爱一。一爱一与孤独做伴,一爱一在孤独中升华,孤独在一爱一中永生。用你的一生学会如何去一爱一。

《爱与友谊》读后感

《抓着友情的裤脚》这本书是马来西亚的作家谢智慧写的,讲了一个令人受益匪浅的友情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经过了瓶双在中大学遇到的五名朋友,以及他们发生的一段段友情故事。在中学时期,瓶双遇到了宣丽和jordan,他们看似对瓶双很好,可却想陷害瓶双,这使瓶双无法信任友情。到了大学,她认识了棠棠和尤千任,千任和棠棠都对瓶双很好,好到让瓶双放下防备。没过多久,瓶双做了校园dj,她因此遇到了搭档——亚里士多德。虽然她们看起来只是欢喜冤家,但是在她们大三暑假去黑蚂蚁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实习的时候,瓶双发现只有千任和亚里士多德是可信的,是真正的好朋友。最后,千任、瓶双和亚里士多德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而堂堂也交到了真正适合她的好朋友。

让我记忆深刻的故事之一是:在他们实习的一天里,他们要上山拍一个镜头。瓶双拿着这场戏的必需品——彩带,棠棠拿着男女主角唯一的水杯。中途,棠棠不小心把水杯弄丢了,善良的瓶双陪棠棠去找,直到山底才找到水杯。可是,寻找水杯时,瓶双却不小心把彩带弄丢了。害的大家都白起那么早,白爬那么高了,而服装设计师又要连夜做彩带了。大家都在责备着瓶双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哪怕是这件事的组魁祸首——棠棠,也在破口大骂着瓶双。只有尤千任,亚里士多德和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副导演康龙还在安慰,鼓励着瓶双。而一开始瓶双认为对她最好的棠棠却在瓶双最困难的时候,怕连累了自己,所以抛弃了瓶双。

还有一天,棠棠偷了贵重的项链。可是当导演质问棠棠的时候,棠棠却一口否认,把嫌疑推到善良的瓶双身上,还说:“因为瓶双6岁偷过软糖,所以我断定是她。”可是只有瓶双知道,堂堂初中偷过金项链,不过瓶双怕伤害了她们的友谊,而且不相信项链是棠棠偷的。最后,还是爱观察的千任发现了棠棠的罪恶,迫使她还回去,用照片证明了瓶双没有偷项链的事实,才使拍摄继续下去。

朋友是什么?是无论帮你会不会连累自己,你做的事情是否对不起他,都还对你很好。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认出这是不是一段该信任的友情,所以,一开始不能完全的信任这段新友情,要经过对友情的磨练,才能断定这段友情该不该信任。如果是一段不可信的友情,不要抓着友情的裤脚不肯松手,这使你慢慢成为他的奴隶。

爱与孤独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我高3时在语文资料上看的,感触很大。

自高中起,我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着,表面上和同学们很好,可是内心却始终是孤僻着,不为啥,就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但发现有人想靠近时,我会毫不犹豫的避开或视而不见。后来有人问我,‘你不孤单吗?’我看了他一眼,很想说,一个人有啥不好,何况我不提倡早恋。有人说我不懂一爱一,对,我不懂恋一爱一,当我想到若为自一由故,两者皆可抛时,我什么也不想了。我喜欢自一由。

我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她很害怕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她说她怕找不到朋友,怕和别人合不来,怕没有娱乐的地方,怕闷。然后我问她,‘你是不是很怕孤独’。她想了会儿说的确,她很怕。我不知该怎么跟她说,不是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都一样,我跟她说试着习惯下孤独,她说她永远习惯不了。是呀,每个人的思想思维尽不相同,你改变不了她的想法,只是用自己的经验来开阔她的见识。如若跟她说其实孤独很美,该学会享受。这显然无济于事。

如愿站在一爱一的身边孤独的欣赏它。这样,才能看清它的价值,即使是看着它的背影,我也幸福的笑了。

《爱与责任》读后感

父母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生命,他们把最好的毫无保留地给予我们,还总是设身处地的为我们着想。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份爱。在这方面我觉得我的爸爸虽没做到古人的卧冰求鲤,但是做到了古人的孔融让梨。

去年夏天在老家发生了一件对于我家来说很重大的事件。我的爷爷奶奶住在乡下,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在城里,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爸爸总给他们说不要再做那么多农活了,种点吃的菜就可以了。然而他们却说我们还能动,你们现在带着孩子也不容易。爷爷奶奶在家养牛羊来卖。

炎热的`夏天,家里堆积了许多喂牛羊的干草,然而家里的电路也是好久都没维修了。一天下午电路起火,地点就在堆积干草的地方,就这样引发了火灾。我记得那天是晚上,妈妈接了一个电话就没再说话了。爸爸还在加班。那晚爸爸没有回来,之后的几天都没看见爸爸。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的电话是爸爸打给妈妈的爸爸当时就回老家。那天半夜我模糊的听见妈妈在电话里跟人吵闹。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知道了,原来是爸爸给妈妈说要给爷爷奶奶买房。买房对于我家来说并不是小事,因为我家里只有爸爸上班,妈妈要带我和弟弟,弟弟还小没上学。家里负担重。爷爷奶奶有两个孩子,妈妈的意思是买房的事不急,要买的话也要和叔叔商量好,然而爸爸的意思是马上就要买,而且是爸爸一个付所有费用。我们虽然居住在城里但是房子也是租的买房的话还要贷款,妈妈感觉压力很大。他们还是吵了许久,最终爸爸不顾妈妈的反对买了房,用完了家里的所有积蓄。

爸爸对妈妈说,钱用完了我会再挣的而爸爸妈妈他们老了,我们还能对他们好多久,我们的孩子也会慢慢长大,你希望他长大后对我们好吗?我们现在不管父母,以后我们的孩子又会怎样对我们呢?妈妈后来是沉默的.

我觉得爸爸对爷爷奶奶一向都很好,每次家里有事爸爸都会请假回去,他也经常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妈妈对爷爷奶奶也不错,只是买房的事妈妈和爸爸还是有一些矛盾。我能理解妈妈,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和弟弟以后的生活不那么拮据,但是我支持爸爸,因为有了爷爷奶奶才有爸爸,有了爸爸才会有现在的我。

虽然我们一家四口现在住在出租的房子里,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有一位好爸爸和一位爱我的妈妈。现在好多年轻人都在城里打拼,家里就留老人,我们老家就是这样,好些年轻人因为忙碌或许很久都不会给家里的父母打电话,因为自己上班有烦心事有时还会把父母忘记。但是我的爸爸就不会。

这或许就是大人们口中的责任———爱的责任。我长大后也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好好对待我的父母。也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老有所依。

《爱与自由》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爱与自由》,作者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书中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良多!

书里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面镜子,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反省自己,引导自己正确地去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转变我们陈旧的教育观念。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总是用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但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以为自己也是从孩子过来的,觉得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人生该怎么走,就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孩子怎么去做。殊不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是我们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方式。

爱孩子,应该还给孩子应有的自由。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孩子的精神存在物,他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而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规律,应还给属于他们的自由。

爱孩子,大人要树立维护尊严的好榜样。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好榜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