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1 08:25:07 作者:笔砚

阅读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出色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为了全面推进我区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重点突破、项目带动、产业支撑”为指导,以加速人口、用地、产业集聚为出发点,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基础,全面提高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镇村互动,梯次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小城镇。

二、总体目标。

坚持“改造、完善、提升”的原则,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现有城镇框架为依托,完成六个建制镇规划修编,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区人口增加4%以上,建成区路网覆盖率和硬化率达到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道路网络合理,功能明确,标志明显;自来水供水水质符合卫生标准,供水普及率达到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上;燃气气化率达到60%,有不少于一个集贸市场或专业街;镇区停止零星宅基地审批以及住房建设,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建有健身活动场所;建有填埋式垃圾处理场和必要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率达到50%以上;有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设施基本配套。

三、建设对象。

渭城镇、窑店镇、正阳镇、底张镇、周陵镇、北杜镇。

四、建设内容。

(一)规划编制。

以规划编制管理为龙头,加紧编制、修编建制镇总体规划。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的要求,确定产业发展区、居住发展区、重点景观建设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内容与时序,及时做好镇区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工业园区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各建制镇中心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图片资料齐全。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在完善小城镇对外交通网络的同时,对镇政府所在地的重点路面进行全方位建设和改造,做到建成区范围内的道路全部硬化,镇区的道路、主要街道的人行道全部硬化,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形成完善合理的城镇路网体系。

2、给排水建设:镇区实行集中供水,供水普及率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上,以清淤、延长管网为主要内容,修建、疏通明沟、暗渠,加快小城镇排水工程建设,确保排水畅通。

3、环卫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垃圾箱、果皮箱布局合理、数量满足实际需要;有简单实用的垃圾处理设施;公厕布局、数量合理,使用正常,清洁干净,全部为水冲式卫生厕所,无旱厕。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镇按照规划要求,选择适宜地段建设供村民活动的文化休闲广场,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以及配套活动设施齐全的标准;有完备的中、小学校和中心卫生院、文化站等。

(三)镇容镇貌。

参照城区沿街建筑景观整治标准,对镇区主要街道建筑立面进行美化改造,确保街道建筑立面协调美观,富有特色;广告和门头牌匾整洁、美观、规划统一。同时,加大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搞好镇容镇貌管理,大力整治城镇脏、乱、差现象,做到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四)集贸市场。

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市场规划建设超前,管理措施到位,经营秩序规范。市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完善,有专用停车场地,无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有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

五、实施步骤。

(一)确定项目阶段(20xx年7月18日至7月25日)。

各镇结合实际,尽快研究确定今年规划编制任务和建设项目,条件成熟的可先期组织实施。每个项目都要编制项目简介,明确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形象进度和完成时限。各镇的建设项目于7月25日前报区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住建局)。

(二)项目实施阶段(20xx年7月26日至9月25日)。

1、明确任务。各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自小城镇建设计划,内容要详细,要有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完成时限、工作措施及责任领导,并上报区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审确定。

2、宣传发动。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小城镇建设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同时,做好小城镇建设相关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和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

3、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项目,按照既定的规划和要求,积极实施,有序推进。加强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督、技术指导,保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三)项目观摩阶段(20xx年9月26至9月31日)。

区委、区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项目”的方法,对各镇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现场观摩、考核评比。

1、听汇报:听取各镇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的汇报。

2、查资料:各镇和施工单位要精心制作能够反映项目概况、建设进程和实施前后状况对比的图册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料认真收集整理,做到有规划、有图纸、有展板,建设项目报建资料齐全。

3、看项目:现场观摩各镇小城镇建设项目成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上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主要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全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各镇、各职能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切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工作措施。要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的供水、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发改、住建、国土、交通、卫生、环保、文体、教育、农牧、水利等部门,在安排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时,要尽量向小城镇倾斜,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合力。要通过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小城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工作进度。各镇、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强化时效意识,倒排工期,统筹安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各镇每周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汇报一次工作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召开办公会议、工作协调会议,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及时交流工作经验,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扎扎实实推进。

(四)严格督查考核。区上将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各镇和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区住建局、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定期检查,及时通报。对任务不达标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按期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追究责任。对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以强有力的考核奖惩推动工作落实。

看过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的人还看了:

1.2017乡镇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2.2017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3.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合理配置城镇建设用地论文

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中,区位因素是本文考察的重点,因此分别构建两个模型,其中模型1单纯考察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模型2将社会经济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同时引进区位变量。通过比较分析两个模型的统计结果,综合分析区位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见表4。

3.1总体样本分析。

社会经济变量后,区位因素仍然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差异具备显著影响,反映了区位条件是制约或促进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

模型2中,地带性和航空港差异的影响系数均在0.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中,沿海和内陆的地带性差异具有显著正效应说明沿海地区城市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利用程度较高。沿海地区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区位条件,能够为城市吸引更多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城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倾向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而航空口岸反而呈显著负效应在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方面并不发挥积极的作用。

比较两个模型发现,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无论在显著性水平还是方向上的变化都不大,说明其影响稳定,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较高。要素投入方面,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均在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城市的投资和劳动力规模能够明显影响建设用地的经济产出。但在考虑区位因素前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土地经济产出的贡献程度有所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效应反映出科技水平己成为现代经济中提高城市土地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市场经济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反映了在公证、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城镇建设用地的资本价值表现得更彻底。外资呈显著正效应,说明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城市,投资者和经营者更倾向于用资本、技术投入等代替土地消耗,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产业结构的系数显著为正,体现出城市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越成熟,土地的利用越趋于集约和高效。人口集聚二元差异度与土地经济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城乡人口密度的差距越大,土地的经济密度越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影响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

3.2沿海地区城市样本分析。

从全国尺度的分析可看出地带性和航空口岸区位差异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十分显著。为考察微观区位因素的作用一以及不同地带城市土地效益的影响因素差别,下面对具有地带性差异的两类城市分别讨论。

对沿海地区样本城市的回归计算结果显示,在两个区位因素的影响中,航空口岸依然为负效应,但并不显著,表明航空区位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作用不如全国明显。而沿海城市中具有一类水陆口岸对土地高效利用的积极影响十分显著,这说明在沿海地区具有水陆口岸比具有航空口岸更能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产出和集约利用程度产生积极作用。

比较全国和沿海两个尺度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发现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影响都呈强正效应,说明资本和劳动要素对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十分稳定,要素投入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产出效益有显著效果。

此外,沿海地区其他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科技水平、市场经济度和城市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仍然是沿海城市提高土地效益的重要促进因素,实现这种促进作用的关键在于优化二、三产业的结构,将先进的技术水平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经济要素投入城市生产。市场经济度的作用显著,反映了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政府干预、行业垄断等可能造成市场不灵活的因素,会对土地的经济密度产生影响。

与全国样本相比,沿海地区受外商投资的影响变得不显著,反映了沿海地区城市己形成整体上相对宽松的市场和投资环境,土地效益对外资的依赖性降低。人口集聚二元差异度与全国相比作用减弱,可能的解释是,沿海地区有大量经济快速发展的县级城市,这类人口集聚区的土地利用实际上己是城市用地属性,其经济产出也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促使这些地区人口二元差异对土地效益的影响弱化。

3.3内陆地区城市样本分析。

内陆地区城市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影响依然呈显著正效应,进一步说明目前要素投入在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他影响显著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市场经济度、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人口集聚差异度。其中,人口集聚二元差异的负面影响很大,从统计数据来看,内陆城市这一指标普遍较高,说明内陆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中心集中度,内陆地区大量的中小城市普遍存在除中心区外,其他县市缺乏产业支撑,无法吸引人口集聚的问题,土地经济效益的提高受制于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外商投资的影响较大,说明内地城镇建设用地效益的提高对外来资本的依赖较大。而由于我国预算内财政收支体系较为统一,所以在市场经济度指标的影响方面,沿海和内地没有体现出的明显差异。

区位因素方面,航空口岸依然表现为负效应,但与全国相比变得不明显。内地城市水陆口岸区位的影响并不显著,呈现微弱的正效应,结合内陆城市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可认为目前对于内陆地区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提高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不是对外沟通联系的区位因素,而在于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区域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进而带动城市的工业化。

4结论和讨论。

城镇建设用地效益在不同区位条件的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全国层面,具有地带性和空港区位差异的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差1/2左右。沿海地区具有水陆口岸城市的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高出非口岸城市1/3空港城市约为非空港城市的1.5倍。内陆城市的区位差异相对较小。在土地效益的区位差异如此明显的基础上,城镇土地利用的引导策略与管理措施的制定应与城市的具体条件和发展阶段相适应。

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影响显著;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全国层面,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地带性差异明显,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为显著正影响;沿海地区一类口岸城镇在沿海地区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内陆城市沿边、沿江甚至沿海口岸(如广西)的区位条件效果不明显,内陆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相一致。沿海口岸城市区位优势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提高了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比之下,内陆沿边城市的外部市场条件和自身发展环境都不优越,导致口岸的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作用有待提高。具有一类航空口岸的城市,其口岸优势作用不明显,这体现出我国当前产业升级仍未能壮大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使得我国的航空口岸当前仍处于低级的客运和有限的货运服务层次,未能发挥出对经济的大幅带动作用。

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市场环境是影响土地效益的主要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反映的是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与我国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是一致的。现阶段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提高科技水平对提高我国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的土地效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优化产业结构是我国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任务。宽松的市场环境也是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保证。

不同区位条件下,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受各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外商投资和人口集聚二元差异度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较不明显,而内陆城镇仍然受其深刻影响。这反映了城市发展阶段的差异:沿海地区的城市普遍己度过经济发展的启动阶段;而内陆城市的发展后劲尚未完全激发,城镇建设用地的潜力有待挖掘。因此,提高土地的经济密度,不同区位的城市着力点应各有侧重,内陆城市着重吸引经济要素的投入,启动经济发展引擎;沿海地区强调在巩固市场规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

小城镇建设论文字

摘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而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让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也是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首要手段。我国对小城镇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全国各个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还带动了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基于此,文章深入研究分析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规划;。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就一直处于稳步的推进中,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小城镇从中获得了十分良好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不仅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起着一定的影响,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有利于解决西部的三农问题,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能够改善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西部地区小城镇因其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不同于东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在汲取东部经验开展小城镇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根据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特点,并结合区域实情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通过不断的实践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我国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工作,而在开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小城镇的建设践行。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小城镇建设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区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始终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因此,需要结合西部地区的区域实情对小城镇建设做出更为合理的规划,这不仅促进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发展,也加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西部地区地域十分辽阔,但地理环境恶劣,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要素聚集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较难形成大城市,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并且镇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也很难产生范围经济,交通和各项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落后,这些因素制约了地区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虽然一直致力于对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建设规划,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实践中有效进行城镇化的建设。

2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问题。

2.1缺少长远性和发展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着,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照搬其他区域的规划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实情问题,且大多只考虑了短期收获,以实现最快速的经济效益和最多的社会利益,并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且十分不稳建设一直处于一个变动的环境中,导致浪费了许多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因此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规划要从长远考虑,真正实现城镇化的稳定发展。

2.2缺乏特色。

城镇的风貌就好比是城镇的性格特征,对城镇特色进行有效的塑造才能为一座城镇融入生命力,并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时,各个小城镇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鲜明的特色为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但是目前西部地区大多数城镇呈现的风格都十分相似,缺失了传统的民族风貌,也缺少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建设规划中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更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在进行规划时,只是一味地模仿。所以只有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位,才能够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布局、合理安排。

2.3缺少对当地环境以及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忽略了总体的规划。并且在规划的过程中,总是忽略自身的特点,导致在总体规划上十分欠缺考虑,对当地的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随着城镇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西部地区许多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的城镇也被统一规划成了旅游景点的城镇,失去了城镇规划原本的意义。

2.4区域发展出现同质化。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范围内的城镇条件、资源以及政策制度等因子没有较大的差异,相似度极高的发展条件造成一定区域内的城镇产业发展和城镇风貌塑造等方面雷同,同质化问题严重。

2.5基础配套设施滞后。

在西部大开发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作用下,西部地区城镇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却仍然未跟上小城镇建设的脚步,如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民生设施不均衡,城镇给排水系统等市政设施较为缺乏。滞后的基础设施让城镇居民的便利生活以及舒适生活都受到了限制,居民的幸福指数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3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优化措施。

3.1实施总体合理规划,科学推进。

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阻碍着小城镇的建设工作,比如不合理的建设规划以及不准确的定位等,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人才的缺失、建设技术水平的落后以及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规划建设上缺少宏观地看问题的方法。对城镇规划造成影响的三个因素包括方向不准、起点不高和不能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措施。要想实现城镇化的建设,就要找到准确的方向、解决起点不高问题以及确定可持续发展方向。与之相反,对于不同的问题无法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就会导致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发展道路也会越来越窄。因此,小城镇的规划需要从综合方面进行考虑,长远地看待建设问题,基于此,城镇化建设才能发展得更长久、更稳定。

3.2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本质就是服务人民,以使人们更方便、更美好地生活。因此,城镇化建设需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城镇化建设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城镇建设领导者要积极调动人们参与小城镇建设,真正达到使城镇建设更加舒适的目标。人们只有参与到建设中,认识到建设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投入城镇化的建设中。

3.3积极宣传城镇建设,提升民众规划意识。

人是城镇建设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城镇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让人们都参与其中。在城镇的规划中融入广大民众的想法,有利于城镇化建设。为了提高人们的规划意识,可以通过电视、广告、报纸、微信等方式进行城镇建设的宣传,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促进人们对城镇规划重要性的了解,使其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建设的城镇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3.4注重区域层面的规划。

在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在规划城镇方面,还应该对城镇周围区域内的交通、资源、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建设等发展要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注重对区域内的不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规划过程中重点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强化,并改善劣势,以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形成错位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各个要素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3.5注重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的基本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而城镇承载能力的基础就是基础设施服务,它决定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在基础服务设施存在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规划应当注重将以人为本作为建设导向,面对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设施服务需求,从居民的日常生活实用角度看待问题,从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均等化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达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舒适宜居的目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小城镇作为重要的纽带迎来了黄金的发展阶段,建设规划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核心重点,直接影响着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城镇化质量,尤其是对于社会经济都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小城镇更是如此。因此,需实施总体合理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发展理念以及积极宣传积极宣传城镇建设,提升民众规划意识,注重区域层面的规划,注重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措施,对城镇建设进行合理引导,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城镇的发展特色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最终实现城镇的长远稳定发展。

合理配置城镇建设用地论文

笔者认为,用地潜力包括绝对潜力和相对潜力。绝对潜力指城镇条件内部的闲置土地和城区内农用地等可直接为城镇建设所利用的土地。相对潜力指在城镇规划条件的限制下,可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或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从而提高利用效益的土地。用地潜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城区内农用地所占百分率、闲置土地百分率、土地利用强度、用地结构、功能分区等,前二者影响绝对用地潜力,后三者影响相对用地潜力。

1.2用地潜力评价方法。

用地潜力评价按均质功能地域原则,将城镇划分为若干街区,选定评价指标,揭示不同街区、功能区土地利用效益和使用潜力差异。

1.2.1单元划分用地潜力评价以建成区内主干道、次干道与支路分割成的自然街区为单元,即在现已划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依现有街道将其分成不同的街区,每个街区为一个用地潜力评价单元。

1.2.2评价指标和方法用地潜力评价指标主要有土地利用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未利用地百分率(包括农用地及其他空闲用地)、居住用地百分率等。依据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将不同街区进行用地潜力的分级,在每一级别内详细分析用地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所占百分率,对各街区进行分级,以表示不同街区用地潜力大小的差异。

1.2.3数据的采集采用实地调查、地籍图与现状图面积量算相结合的方法。涉及到的主要数据,有城区人口数、经济指标、城区总面积、各街区面积、各地类面积、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

1.2.4典型城镇选择河北省深泽县城人均用地140m2,与全国小城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43m2相近,有一定的代表性。

1.3用地潜力分析方法。

城镇用地潜力可按两条线索加以分析。其一是分析街区用地潜力,将街区分级排序;其二是按不同用地类型分析用地潜力,并以规划用地指标为依据,计算出可挖潜力。在典例城镇用地潜力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其他几个城镇的用地现状与潜力分析的结果相对比,进一步分析城镇建设用地存在的普遍问题,即城镇建设用地有很大潜力可挖。

深泽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县域地理位置东经115。04'~115°21',北炜38°07'~38°17'。深泽县城区为县政府驻地,由深泽镇部分村庄及政府各行政事业机关、工厂企业占地组成,建设用地总面积843.0hm2,城区现有人口60000人。城区担负着全县政治、文化、经济、商贸中心的综合职能,是全县的交通枢纽。深泽城区地类面积见表1。

2.1各用地类型潜力分析。

2.1.1住宅用地潜力分析深泽县城区住宅用地总面积为288.3hm2,人均住宅用地48m2,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4.2%,建筑占地74.1hm2,建筑密度26%,建筑面积108hm2,容积率0.37。显然,住宅用地高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20%~30%的用地结构。以上数据显示,城区内住宅用地人均占有量过大,且平面利用率和空间利用率都明显偏低。如果按规划用地人均34m2的标准,对住宅用地(尤其“城中村”统一规划改造挖潜,将超标的部分予以调整,可挖潜土地84.0hm2。

2.1.2工业仓储用地潜力分析深泽县城区内有76.9hm2的工业仓储用地,人均用地12.8m2,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1%,建筑密度19%,容积率0.26。工业仓储用地低于《标准》15%~25%的规定。经实地调查显示,工业企业内部非生产用地比例过大,少数企业因停产造成土地闲置,企业分散聚集效益差,造成大量土地浪费。若工业布局合理,一般可节约用地10%~20%,可挖潜用地11.5hm2。这样在土地资产纳入财务核算时不仅能降低工业成本,还可用节约下的土地进行扩大再生产。

2.1.3公共建筑用地潜力分析在深泽县城区内,公共建筑用地总面积46.2hm2,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5%,建筑密度19%,容积率0.31,平均楼层1.89,其中以城区中心街区的公共建筑用地比例最大。与其他城镇相比,容积率明显偏低,空间利用程度不够,如进行合理规划,将容积率提高到0.50,则可挖潜用地12.7hm2。另外,有一些公共建筑用地占据着城内较繁华的地段,使土地的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如通过用途置换,依据二、三产业的变化,将部分工业用地改为商业或住宅用地,可更好地发挥土地的区位经济效益。

2.1.4未建设利用土地潜力分析未建设利用土地潜力即绝对潜力。从深泽县城调查测算汇总的成果中可以看出,在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用地平均利用率仅为65.4%,有283.2hm2的农用地和8.0hm2的其他空闲地,分别占总面积的33.6%的和1.0%。

2.1.5市政和商业用地潜力分析深泽县城区内市政和商业用地分别为57.2hm2和12.3hm2,分别占总面积的6.8%和1.5%,容积率分别为0.54、0.35,平均楼层分别为2.0、1.9。两类用地所处区位多为城市中心及道路两旁,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但仍有潜力可挖。

2.1.6其他用地潜力分析其他用地主要包括专用绿地、特殊用地等,城镇此类用地所占比例均很小,尤其公共绿地面积均未达到城市规划标准。综上所述,深泽县城区内绝对用地潜力很大,共有253.1hm2土地可供未来城镇建设使用。

2.2城区内各街区用地潜力分析。

深泽县城区的建筑密度平均为13.6%,容积率平均为0.21,总体上偏低。但就每一个街区而言,差异很大。为了便于对比研究,依据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数值分布,将25个街区划分为3个级别。

2.2.1高利用水平街区建筑密度大于29%的街区有5个,而容积率大于0.45的有8个。这部分街区主要位于县城中心,或商业繁华地段。这些街区土地平面利用程度较大,空间利用不够,挖潜重点为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层数。

2.2.2中等利用水平街区建筑密度在19%~29%之间,容积率在0.3~0.45间的街区有6个,这部分街区与上一级街区相邻,主要为村庄、学校、政府、机关等。本级街区中,建筑密度较为适宜,但容积率低;多为老城区,土地平面利用程度较高,空间利用程度低,其挖潜重点主要是进行旧城改造、向空间发展。

2.2.3低利用水平街区建成区中的其余10个街区,为老城区外围的村庄及近几年来新建的工厂、企业等用地。其容积率均低于0.3。这类街区是今后城镇发展的重点,也是城镇土地整理的重点。

3河北省部分城镇用地潜力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证实典例城镇用地潜力的分析结果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反映了河北省城镇建设用地有潜力可挖的普遍现象,在对典例城镇用地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河北省部分中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数据资料,借以分析研究城镇用地潜力特点与规律。

3.1城镇间用地潜力与城镇等级。

为了研究方便,依据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将城镇进行等级归类(见表2,表3)。

从表中数据可知,城镇用地潜力(同《标准》[4]相比)大小与城镇等级呈负相关。即低级别的城镇人均用地指标过高,城镇建设缺乏规划或规划执行不利,导致城镇用地规模缺乏合理控制,用地可挖潜力很大;高级别的城镇规划管理体制相对健全,人均用地指标趋于合理,可挖潜力不大;其次,城镇绝对用地潜力与城镇等级成反比。即低级别的城镇居住用地和农用地所占比例较大,绝对潜力较大,城中村现象较严重,相对潜力较大。

从各城镇建设用地情况可以看出,城镇用地潜力主要的共同点有:建成区人均占地面积过大、城区内用地结构不合理、居住用地和农用地所占比重过大、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都显著偏低、土地利用强度小,土地有很大潜力可挖。完全可通过内涵挖潜来满足近、中期城镇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要。另外,城镇用地潜力与区位条件呈负相关。即城镇中心用地潜力小,而城区中心外围用地潜力大,特别是“城中村”。

总之,就不同级别城镇而言,随着城镇级别的降低,建设用地利用强度降低,人均占地面积增大,用地结构不合理程度增大,用地可挖潜力增大,这是目前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状况。

通过对城镇建设用地潜力的分析,揭示了目前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河北省城镇建设用地有潜可挖。为发挥土地最大经济效益,显化其价值量,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4.1在规划的引导下系统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4.1.1加强城镇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总体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城镇管理的'依据,是城镇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运行的前提,是宏观调控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必须保持严谨性和权威性。城镇用地挖潜工作必须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依据总体规划对城镇功能区的划分和规划设计条件的要求,实行地产置换和局部改造、结构调整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具体挖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挖潜工作达到其预期效果。

4.1.2城镇用地挖潜工作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进行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与城镇详细规划相衔接、相协调,即把挖潜措施的实施过程与详细规划的执行过程统一于一体,达到既充分挖掘用地潜力,又实现城镇规划的目的。将城中村改造与旧城改造、土地置换与详细规划相结合。

通过综合布局,合理规划,提高城区建设用地容积率和城区建筑密度。经调查,现在深泽县城区建筑密度为13.6%,若经合理规划,达目前建筑密度通常控制的25%;容积率现状0.21,若达到0.31的全国平均水平则可挖潜200hm2左右用地。

4.2规范土地市场,加强土地资产管理,走集约用地道路。

城镇建设用地之所以存在大量不合理现象,造成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其主要历史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模式下配置土地资源,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是无偿划拨方式,大部分土地处于无价、不流动的静止状态,妨碍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培育规范土地市场,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必将促进土地使用者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经济模式的转变,改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进一步使无价、静止的土地资源,进入有价、流动的过程,有利于内涵挖潜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挖潜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4.2.1利用土地区位差价,实行土地置换,调整用地结构利用土地区位差价,实行土地置换,发挥土地增值作用,调整用地结构。土地市场经济理论,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就一些城镇而言,其中心商业区为城区内最好地段,潜在经济效益高,但其中仍有部分村庄住宅用地,造成黄金地段无黄金效益,制约经济发展。要发挥这部分用地的潜在经济效益,就应改变其用途,实行土地置换,调整用地结构。

4.2.2盘活闲置土地对破产企业等闲置土地的使用权进行处置,通过拍卖、转让、租赁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收回国有土地资产收益。一些城镇城区内有部分企业停产,造成土地闲置,通过城镇土地资本运营,充分挖掘土地资产的价值,为国企改革提供巨额资金,同时实现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以上措施,盘活这部分土地,所得资金可以用于城镇建设,也可用于发展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建设用地挖潜途径。

根据调查,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通过企业间的兼并、合并、企业“退二进三”及土地转让,对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处置,对经营不景气、地理位置优越的企业通过土地资产置换,来盘活土地资产,使土地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改制企业土地资产采取灵活处置方式,对经济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以出让方式处置土地使用权。对缴纳出让金有困难又不宜采取作价入股方式处置土地的企业,采取租赁方式。对不宜采取有偿使用方式的企业,继续保持划拨方式。

4.3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目前,城镇普遍存在着土地闲置现象,或者是在黄金地段存在大片低效利用的厂房、仓库;同时,在土地供给引导需求机制下,存在着部分项目没地用。所以,需要政府调剂土地闲置使用者与用地需求者之间的土地流转关系,即建立城镇存量土地由政府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配置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8]。通过收购储备机制,政府可将闲散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减缓城区建设继续外延的速度,降低对耕地资源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深泽县土地储备库已经建立,现已入库土地15宗,面积26hm2,土地储备像蓄水池一样调节土地供应。其次,政府可加强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稳定地价与土地市场秩序;再次,可促进城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依据城镇规划进行土地整理,保证规划的实施。

规划在小城镇建设的引导作用探讨论文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规划在小城镇建设的引导作用,在建设过程中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做出极具实践性和可用性的规划,这样才能够带领小城镇建设更成功的建设完成。本文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时结合了梅河口市的相关小城镇建设规划情况,从中了解现在的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中心城用地大扩容问题。

很难正常有序地扩建小城镇,也就不能达到城镇发展规划的建设目标了。在研究城镇规划如何在城镇的特色建设时,必须要想办法先做好中心城e用地大扩容的问题,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效率地完成小城镇建设。由此可见,中心城医用地大扩容问题确实很重要。

2.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支持等问题。

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支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等几个方面都发挥其引导作用。在目前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总能发现由于产业发展不平衡、基础配套支持跟不上的多重问题。近年来,梅河口市的相关城镇在科学发展的建设规划下,都有一些实践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支持问题都对于城镇规划和建设有一定影响。在研究建设引导方案时,主攻方向就是解决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支持等一系列问题。

3.大市场扩建工程建设问题。

在研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时,发现大市场扩建工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停车场、商住两用楼盘、市场办公大楼等扩建矛盾,这些扩建工程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具有共同影响作用,然而彼此之间的扩建矛盾导致建设工期不能协调,这对于现有城镇的基础设施扩建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果想要更好地发展城镇建设,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详细规划,并充分地考虑到城镇总的布局及相邻平衡要素,这样才能够全面升级、改建城镇新面貌。

我国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点课题也亟待解决。上文研究了目前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下来将针对梅河口市面临的问题-小城镇规划建设如何开展进行分析,整理和研宄我国城市系统中普遍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建设项目。

1.沿江大道、沿河大桥建设项目。

根据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沿江大道、沿河大桥的建设项目尤其重要,包括美化、绿化、亮化沿河风光带,使其形成一条美丽的风景线,这样才能在建设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好绿化。城镇的绿化发展也是规划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如果只顾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绿化等建设,甚至因为经济发展而造成环境污染,这就得不偿失了。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沙田城镇e域的完美结合体,这对于小城镇建设有着特别重视规划的导向作用。

2.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小城镇规划。

作为联系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城镇建设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如果能够从中延伸出更符合现代气息的小城镇规划,对于日后的小城镇发展肯定有独特的作用。本文在研究小城镇的发展和规划时,以梅河口市的相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编制和落实小城镇规划是目前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工作。小城镇规划是小城建设的有力保障,如果想要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一定要率先采取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如果想要更好地发展小城镇,首先要对市域内的小城镇进行科学地定位并明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规划小城建设。

如果能重点发展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优先建设项目,能够将城镇经济潜力进一步提升。这对于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具有一定的长远意义的。如果能够紧跟小城镇建设体系的规划步伐,肯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促进小城镇的统筹协调发展,并且不会造成小城建设顾此失彼的漏洞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了近三年梅河口市小城镇建成和发展的计划,分析其城镇建设的成就和达成这种体系建树的重要原因,其中具有成熟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想要发展好小城镇建设,务必要根据小城镇的各种要素创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且全面的建设体系。如果想要更好地完成小城镇规划建设,一定要注重小城镇建设体系的宏观设计,这是目前城镇建设中关键的建设项目之一。

新城镇建设规划应当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建设,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想要以打造省市级中心城镇和县城卫星城镇为目标的小城镇建设,就必须要重视规划的引导作用。本文在研究了当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后,根据现有的城镇建设重点项目,总结和整理出了相关规划引导作用,突出“生态、文化、现代、宜居”特色。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居民生活水平,抓住各种建设方针政策的小细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加快小城镇建设。然而彼此之间的扩建矛盾导致建设工期不能协调,这对于现有城镇的基础设施扩建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方式中要注意提高规划水平,这样能够加快工业化进程,强化发展意识,否则不能提高小城建设的效率。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城镇建设,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建设计划和规划,这样才能够全面升级、改建城镇新面貌。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确实对于小城镇建设和促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乡镇规划管理要注重内外相结合,在研宂过程中发现,小城镇规划不仅要在宏观上控制,还要注意现行的管理方案,这样才能够引导小城镇建设,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注意内外相结合,在全面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落实管理人员。沿着小城镇建设的方向,借鉴梅河口市相关的建设发展成果,通过小城镇规划引导,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如果没有这些建设发展技术,就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发展小城镇建设,难以宏观调控内部城镇建设。但是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支持问题都对于城镇规划和建设有一定影响。正是因为小城镇规划如此重要,才能够随时调整小城镇的管理机制。城镇建设内外结合的重要作用能够真实体现在这些建设发展中。在研宂建设引导方案时,主攻方向就是解决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支持等一系列问题,而小城镇也能够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使得城镇建设可以内外更好地结合,共同建设小城镇经济发展。

根据研究发现现在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就是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引导。本文在多次调查研究小城镇成熟建设成果后发现,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其中,严格按规划实施管理,对于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如果想要更好地进行小城镇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这些措施对于提升小城镇的建设品位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也就证明了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重要途径就是提前设置规划,这样能够在小城镇发展有引导作用,可以结合地方实际进行更好的建设规划。在研宄城镇规划如何在城镇的特色建设时,必须要想办法先做好中心城ik用地大扩容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想要加强规划对小城镇建设的引导,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这样能够让建设更有系统,不会再建设过程中迷失方向,也不会导致建设品位低差,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效率的完成小城镇建设。由此可见,严格按规划实施引导提升小城镇的建设品位确实很重要,这也是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引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以梅河口市的城镇特色建设为主要研宄中心,整理和分析了现在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规划建设的引导作用。希望这些改善方向的思路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和创新有帮助。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我国出台了“小城镇大战略”方针后,我们要根据实情敲定了自身发展的大政方略,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本文试从xx镇建设管理情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主要居住着汉、回、苗、彝4个民族。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名列“云南省百强乡镇”第36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族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8357万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3.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9848万万元增15.9%;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增8.5%。俱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总体部署,进取应对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诸多挑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以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也离不开中农办、农业部的关心、支持和帮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二、工业支柱得到贡固,非公经济发展迅速。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xx镇以“工业强镇”为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激活内资和项目争取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抓手,明确目标,强化职责,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强镇”作为我镇建设的核心,近几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进取的作用。充分发挥我镇现有优势、大力挖掘潜在优势、努力创造新的优势,用资源和市场换项目,把最好的资源配置给最好的项目,吸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入驻xx发展。

切实把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确保一人长期在外招商。强化招商方式,继续推行专业队伍招商、产业招商、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接触客商,对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迅速组织人员前往联系接洽,邀请客商前来xx考察投资。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压增责,实行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对镇、村干部分配任务,定期上报有价值的信息,联奖联罚,调动全镇干群获取信息的进取性。

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诚信环境,为外商供给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质服务。对已引入的企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镇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简便和规范行政审批,突出服务效能,为企业供给广告宣传、信息发布、金融对接、土地资源等帮扶措施,帮忙企业解决具体问题,保障企业能“招得进、留得住、发展快”。

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按照“突出重点、培育骨干”的发展思路,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市场开拓为重点,巩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的支柱地位。20,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3亿2197万元,增14.2%。

认真落实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以xx商贸集市、狐焦地镀锌企业、马旗屯铁件加工、小铺餐饮服务业为支撑的“一心三点”园区的建设力度,促进和带动了全镇非公经济的发展。非公经济的发展领域,从商品流通、饮食服务为主,逐步向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行业扩展,构成了多元化、宽领域的发展格局。年,全镇非公企业发展到1113个,从业人员6765人,完成工业增加值8914万元,实现营业收入5亿7172万元,实交税金899万元,比上年增12.1%。

三、实施城镇化战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具有重大意义。中央指出,要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都异常强调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改变云南落后状况、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努力构成资源节俭、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区域协调、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云南城镇发展新格局。

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兴农”的发展思路,镇政府把集镇建设和管理作为树立xx形象,优化发展环境,带动商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工作来抓,农贸市场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了商品流通。加强了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变了交通拥挤,集市脏、乱、差的状况。

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畜饮水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0万元,兴建农田水利工程72件,安装各种规格管道47937米,建闸35道,建成烟基地500亩,完成东屯1350亩早洋芋基地建设,支砌三面光沟2918米,清淤除障9万多米,改善灌溉面积1800亩。烂泥箐水库除险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通村通组道路硬化率得到提高。2004年,共投资140万元,安装输水管道47797米,支砌石方17323立方米,重点解决了李官、东屯、大月字本3个村民小组932户共3861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xx镇在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必须的困难,具体为。

2.规划工作滞后,起点不高。

缺乏科学的论证,既未编制控制性详规指导建设,也未体现出地方特色、特点。一是照搬城市的规划模式,相同或类似的楼房、街道、园林、景点在许多小城镇重现。二是只顾眼前利益,沿交通要道呈带状安排规划。因为急于招商引资和扩大城镇规模,求得经济回报,大部分小城镇把规划中的发展重点放在交通要道两侧,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了车辆通行秩序。三是规划建设意识淡薄,部分乡镇领导随意改变规划用地的性质,甚至将原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或绿地改作商住建设,使规划成了好看不中用的一纸空文,规划失去了龙头指导作用。四是无本事、无经费及时修编规划。

3.建设无序,重点分布不合理。

有些乡镇引进的项目或自行组织开发的项目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办理手续,属“多无”工程(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无施工项目立项意见书、无施工许可证、无资质单位设计图纸、无质监部门监督、无资质队伍施工),给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目前,在政绩目标的驱动下,各镇存在不顾本地实情一哄而起争发展的现象。小城镇建设要注意抓重点,不能遍地开花。

4.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

城镇建设需要很多资金,但从现有财政体制而言,靠各级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目前,众多小城镇的供水、排水、排污、道路、照明、环境卫生、绿化、娱乐等基本设施不配套,硬环境较差,很多镇依然是“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5.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集聚功能尚未构成。

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无法构成效益,集聚作用小,城镇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

6.政策措施不配套,城镇化工作难到位。

小城镇建设是牵涉各部门工作的系统工程,仅有宏观上的政策是不行的,所以镇级政府应制订与中央确定的大战略相配套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而实际上各级政府仅停留在层层对应组织会议传达,对小城镇建设工作落实情景检查督促相对较少,使工作流于形式。

7.管理跟不上。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单位,是镇建设所或站,对建设所实行双重管理,其中以镇管为主。建设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多数工作人员没有受过系统专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少,管理水平低,加上经费没有保障,技术力量流失严重,势必影响到管理。县级建设行政部门虽有必须的技术力量,但其工作的重点是确保县城的需要,对乡镇往往鞭长莫及。

1.加强城镇规划,强化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

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也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各级政府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城镇规划,从规划组织编制开始,建立工作问责制度,从城市建设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补助城镇规划编制经费。对一些位置特殊的重点镇,除了技术支持外,由县级政府全额出资统一组织力量编制规划。小城镇规划,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的超前性,还要对每个城镇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注意规划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因势因地制宜,按照一个镇一个规划一个特点的要求来进行。

2.建立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实施多轮驱动发展战略。

要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民间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化投资的建设体制。一是用好国家部分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对城镇交通道路、排水、排污及垃圾处理、城市绿化亮化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场馆场所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二是针对小城镇住宅开发、供水、市场建设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调集社会民间资金来解决;三是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开发建设;四是“以地生财”,聚集城镇建设资金,建立小城镇建设用地流转有偿使用制度,在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的前提下,以土地拍卖、转让、入股等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

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实行更加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从税收、土地出让、转让、流转、劳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经营和管理,进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集中到城镇建设,构成规模效益。切实实行城镇户口新制度,经过团体土地内部流转方式,用活新农村建设政策,解决农民进城用地,有条件的城镇,还可引导农民进村入镇建设。要不断扩大小城镇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让农民、企业进了城,留得住。

4.构成制度,加大治镇管镇力度。

用“大战略”的眼光和胆略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经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类建设行为,使小城镇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定期轮训县、镇两级主要领导。委托党校或有关专业院校对其进行系统的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和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封闭培训,全面提高县、镇领导依法治镇管镇的水平。

其次,制定科学的量化指标任务。把小城镇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管理职责制,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城镇建设量化考核标准,结果的优劣作为年度政绩评定的主要依据。

再次,政府部门应当把发展小城镇的目标要求与对政府领导的考核和使用挂钩,在任用和提拔干部时,把对其工作职责的考核和对其执行力的考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机制上保证小城镇领导和镇建设所(站)干部的任期要相对稳定,以文件规定统一由县级财政供养小城镇建设管理队伍,解决其工作经费问题,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最终,进行严格的监督。市、县成立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对本级行政领导的工作负责,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强化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考核监督。

四、结语。

xx镇建设经过多年拼搏和奋斗,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综合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小城镇建设论文字

在党的十八大中,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对此我们认为,它是指导城乡发展规划的重要思想。城乡发展规划指出,当前我们要有重点地进行小城镇建设,这掀开了我国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新篇章。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就要依据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而走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道路。这有助于实现小城镇建设中经济环保效益的双创收。

1、坚持生态优先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小城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发展过渡阶段而形成的产物。在发展中,它们以自身的优势为出发点来发展那些极具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目前我国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良好,数量与种类都比较多。

加强特色小城镇的生态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有以下意义,我们可据此把握。首先,这能够推动经济的长远化发展。在生态优先的指引下,小城镇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非常充分。人们会合理地根据地区内的环境、资源等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等。而且在这之中,多种模式的重叠也很常见。以吉林通辽金川镇的发展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提出了“宜居宜游宜业”的发展目标。人们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农业与旅游资源,制定农业发展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同时,还不断吸引资金的注入,以推动良好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设。

其次,这促进了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建设。在小城镇的生态化发展中,我们要时刻秉持生态优先的理念。这样我们就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并最大程度地保留该地域自然资源的特色。例如,在贵州安顺的旧州镇,政府在开展小城镇建设的时候就着眼于生态保护,提出了建设绿色旅游特色小镇的方案。在宁夏银川的镇北堡地区,地方政府也在优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旅游业,建设葡萄酒庄文化产业以及温泉度假区。

最后,这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强调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这既是对区域环境的保护,也是对于人的保护。生态化的发展很少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这给人们在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还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宜居舒适的程度。

2、特色小城镇生态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小城镇生态化建设依然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它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而要使得它达到这个高度,我们就要及时扫除发展中的问题存在。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首先,生态化渗透发展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很多特色小城镇都是从产业形态成熟度比较高的传统城镇转型发展来的。这样原来城镇发展的一些问题就会遗留下来,在这之中就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身影。还有就是由于原来的产业定型的程度很多,所以我们再次提及生态化发展的时候,也容易出现用力过猛而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

其次,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病根深蒂固。在小城镇发展未转向特色化方向以前,它们普遍以经济利益为最大追求。因而在生产建设中,他们较少考虑生态环境、民生便利等方面的需求,经济发展中往往有着高资源消耗、技术低端化等问题。这也極大地影响着现如今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最后,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这在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设中比较常见,这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们要加强河南、西安等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文化资源保护的力度。

3、加强特色小城镇生态化建设的方法。

特色小城镇的生态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积极采用有效方法,以加强特色小城镇的生态化建设。笔者在此结合相关的案例参考以及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色小城镇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要积极考察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状况等。然后,工作人员要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发展。并且,我们还要保障在发展中实现对本土资源与条件的充分利用。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积极将生态先行引进到经济建设中。据此,地方政府就可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与生态旅游业等。例如陕西长安镇利用地域资源,将传统的茶叶生产加工转变为茶叶加工与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并加强了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第二,积极建设小城镇独特的生态文化。在开展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建设独特的小城镇生态文化。这才能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氛围,并且这也有利于突出小城镇的特色,加强它的形象建设。例如在广东佛山的北滘镇,它就始终坚持现代智造的特色,由此衍生出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智造特色小镇。

第三,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治理模式,积极加入生态化发展的思维,提高建设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好相关的规划。这是特色小城镇发展的蓝图。我们要积极应用因地制宜的理念,合理开发并利用资源,在开展经济建设的时候,还要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政策的引导,使生态化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

结语:

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注重生态优先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创收。因而我们要对此充分重视,积极结合地域优势以采取有效方法,以不断推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叶飞文.对特色小镇培育和发展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18(02).

[2]林志友,邱婷.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南省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2).

作者简介:

敖翠英(1982.7月-)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研究生,助理规划师,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论文字

8月15日,市委书记张吉勇到黔西县、大方县调研小城镇建设。张吉勇强调,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全力以赴做好小城镇建设这篇大文章,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委常委、黔西县委书记卢林陪同在黔西调研。

***先后来到黔西县素朴镇、钟山乡和大方县黄泥塘镇,走园区、进企业、看项目,了解小城镇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情况。并向企业负责人和工人详细询问生产经营、带动就业以及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要求企业努力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积极返乡创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调研中,***对黔西县、大方县小城镇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在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筹备工作中,黔西县、大方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快速高效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了基础大提升、特色大彰显、面貌大改观、产业大发展的目标,下步工作中,要进一步集中力量,找准关键,把握重点,认真抓好各项目的收尾排查工作,充分展示毕节试验区的新面貌,提振毕节人民的精气神。

***强调,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市实现同步小康、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毕节的重要平台。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发展的生机活力所在,对当地实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产城融合、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方针,全力以赴做好小城镇建设这篇大文章。

***指出,小微企业创业园是我市小城镇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有条件的乡镇要充分依托优势资源,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行全程帮扶,努力把小微企业创业园打造成群众创业、就业的新平台。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升群众就业能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大力营造宽松、有序、富有吸引力和推动力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全民创业,特别是引导更多的农民朋友返乡创业。

***要求,要紧紧围绕“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多彩贵州”的要求,坚持规划引领,以完善的基础服务功能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小城镇魅力,努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潜力巨大,能给人民群众带来长远福祉的特色小城镇。要努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向城镇转移、资本向城镇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先进的理念管理好小城镇,不断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小城镇建设论文字

安徽地处我国中部,城乡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农村发展依然落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基础设施分布广泛,农村道路不便,垃圾、污水得不到处理等“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小城镇建设是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从城镇人口看: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8年底全省常住人口6323.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58.4万人,占总人口的54.6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865.2万人,占总人口的54.69%。同2017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增幅略高于全国。全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到低5.6个百分点。

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看: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5.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2、中部城区第5位,低于全国水平。安徽省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不仅与全国水平相差很大,而且增长极其缓慢.从2005年至2012年这8年之间,总共增长只有一个百分点左右。每年增长不仅达不到城镇化那样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甚至平均只有0.17个百分点的增长,远远低于全国农村城镇化平均每年0.9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从城镇化水平看:一是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由于许多小城镇规划不合理,导致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以致大量的资源浪费。许多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考核农村城镇化水平的唯一标准,不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分布和人口布局的合理与否,导致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镇化水平明显不高。

二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积聚与原有的生态系统承载力不适应造成环境污染。农村城镇化的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人口由农村走向城镇,然而由于发展过快,原有的小城镇并没有事先做好接纳大量人口的准备,作坊式小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工业废品、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人口集中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对原来的小城镇生态恢复系统造成了破坏。

从基础设施质量看: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予以支持,然而随着城镇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及时的跟上。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才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在安徽农村地区传统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生产、建设,轻文化、生活、管理的现象,从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镇功能不全或专业程度不高、混乱等问题,大多数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够,服务功能也不够完善,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重点突破,集中发展。小城镇的发展要有自己的突色,形成自己的产业特点。要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通过发展经济,开发市场,引来商流、财流、物资流、信息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一年办成几件实事,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积累,实现全面突破。要集中抓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道路黑色化,路边楼房化,基础设施配套化,通讯现代化,管理制度化,通过集中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工业园区,文化、教育、卫生小区和居民小区。对现有的小城镇要加大改造建设和发展力度,走功能比较齐全、设施比较配套、形象具有特色、市場比较繁荣、辐射功能比较强的小城镇之路。

(2)加强规划、循序渐进。一是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综合经济水平、区位特色、资源优势等因素来规划和布局。突出特色,梯次发展,着眼长远,放眼未来。二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在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优势和条件,遵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合理确定发展计划,切实解决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和起点低、建设风格单调、环境整体质量差及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三是提高水平,依法管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枝笔、建设一盘棋”。依照法律法规,将小城镇建设规划具体化,并通过法定程序固定下来,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3)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多元化筹资。一是与民营资本相结合。将部分事业建设项目推向市场,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来发经营发展。二是与盘活土地存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三是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编制招商项目,筹建项目库,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四是与新理念相结合。借鉴大中城市经营城市的一些好做法,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进行有偿使用,以此聚集建设资金。

(4)突出规模,发挥集聚效应。农村小城镇人口较少,应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为基础,建设中心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居住,把聚集人口和移民连片建房结合起来,在考虑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就业途径、发展第三产业的能力的前提下,建房点尽量选择在靠近城镇的地方,让农民变成市民。

(5)完善措施,促进小城镇发展。一是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以现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户籍登记制度,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确保进镇农民的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二是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创新,以法律的形式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转包、入股、抵押等,解决农民担心长期离开农村后,遇到生活困难没有保障和后路问题。同时,为实现进镇后土地集中使用打好基础。三是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城解决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李涛,张金邦.安徽省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经贸实践,2017.

昆山陆家镇小城镇建设规划论文精选

姓名:李晓婷。

学号:12***。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校:青龙电大分校完稿日期:2012年11月

内容摘要: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史口镇按照“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健全功能、突出特色”的要求,明晰发展布局,完善基础配套,壮大镇域经济,改善乡村面貌,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产业合理、有序平安的新型城镇,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

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作为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的纽带,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二)小城镇是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

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三)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小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实现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的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部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二)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

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

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

(四)管理混乱,改革滞后。

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协调发展。

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给予财政贴息贷款扶持。

(二)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

小城镇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土地的制约,这是当前小城镇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小城镇发展要尽量少占用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按照占补平衡原则,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

(三)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

在发展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两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四)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2]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农村合作通讯,2006(11).[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城市管理,2006(3).[4]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今日浙江,2006(2).

昆山陆家镇小城镇建设规划论文精选

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1、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2、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2、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3、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扽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

职工多3倍以上。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1、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后现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地特点和培育有个性地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环境。4)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5)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

2、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3、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体现在几次规划运动中,包。

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体现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和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发展。

1、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陷阵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2、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

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理顺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4、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美国小城镇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要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为私人投资和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加快城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型人才,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大力发展繁荣城镇科学文化事业,结合社区文化建设,提高进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要依法行政,搞好小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2]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小城镇建设论文字

摘要:以廣西柳州市为例,对其2013—2017年时间段内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数据和户籍人口城镇化数据实现gis可视化,结合统计学的回归分析对柳州市各地区gdp数据和城镇化率与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研究对于柳州市的健康城镇化以及开展“人地挂钩”工作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地理位置上柳州各地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呈现以城中区为高城镇化率中心点,各地区距离中心点越远户籍人口高度城镇化率相对越低的规律。(2)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人口城镇化率均呈现出了相似的增长趋势并且随时间趋于平稳增长,发展上有着良好平稳的发展趋势。除三江县明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呈现增长趋势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外柳州市各地区随着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着相应不同程度增长,三江县的城镇建设用地和人口城镇化发展上还需要多加关注和调控。(3)经线性回归分析柳州市除鹿寨县外整体上各地区gdp与地区城镇化率两要素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户籍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率gdp相关性分析。

yejiayuanluoguowei*。

(schoolofgeographicscienceandplanning,nanningnormaluniversity,nanning,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530000china)。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1],健康提高城镇化率成了区域和城市发展重点研究的对象,人口城镇化作为地区城镇化的核心关键部分,土地作为城镇化人口和空间的载体[2],必须重视土地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各地方为了更好地迎接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开展着人地挂钩机制的探索和落实工作。面对城镇化进展中人口土地发展失衡的重要问题,人地挂钩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人口城镇化提供用地保障,构建一种新的土地利用管理模式,解决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的用地难题[3,4]。各地区城镇化状况、发展趋势各不相同,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不同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城镇化关系展开研究,主要是以不同的方法对土地城镇化相关数据、人口城镇化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定义。该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为例,采用gis可视化的方法将人口土地城镇化数据直观展现在图上,揭示其地区的时空发展特征,并结合当地gdp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论对推进健康城镇化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研究区域与数据源。

1.1研究区概况。

柳州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柳州不仅是重要的中转城市,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城市,柳州市的gdp发展有着良好的增速,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柳州市还是我国首批新型城镇化选取综合试点地区,具有城镇化代表性的研究意义。目前柳州市正在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制订相关实施意见、细则,从规划管理、用地规模、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计划安排、土地利用供应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实施关于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挂钩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机制,进一步促进柳州市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1.2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根据需要向国土资源局收集柳州市各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据《广西统计年鉴》和《柳州统计年鉴》整理统计得到2013—2017年柳州市各地区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gdp相关数据。

该研究土地城镇化进展使用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数据表示,人口城镇化数据根据不同情况分常住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数据表示。该文城镇化率依照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使用常住人口相关数据,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一起实现gis可视化的人口城镇化率使用户籍人口城镇化数据。目前中国存在显著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现象[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反映的是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基本指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能体现实施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机制政策的人口城镇化工作,相比较更能直接反映人口城镇化的健康程度,更能体现人口城镇化质量[6]。

(1)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测算方法。

根据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使用时间段结束时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减去时间段初始时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得到所需统计时间段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数量,计算建设用地增加数量占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得到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计算公式:

公式中,m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ma为计算时间段内初始建设用地利用面积;mb为计算时间段内结束时建设用地利用面积。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测算方法(城镇化率测算方法)。

城镇常住人口占地区常住人口之比计算百分比。计算公式:

公式中,pa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pb为城镇常住人口,pc为地区常住人口。

(3)戶籍人口城镇化率测算方法。

城镇户籍人口数据占年末总人口(户籍人口)之比计算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ph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pd为城镇户籍人口,pe为地区年末总人口(户籍人口)。

2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2.1意念地图可视化法。

柳州市各地区分布具有市辖区与县区面积差异大且市辖区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按照常规制图方法容易造成视觉效果不佳,为了更好地研究柳州市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特征,在arcgis软件技术的支持下,研究选择使用cartogram工具制作关于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的变形图。

cartogram依照一定的数学法以对象尺寸来对地理要素进行转换变形,注重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的表达取代真实地理面积表达,利用新奇夸张而生动的表现方式达到直观地传达信息的方法[7,8],解决了地理空间面积差异造成的大区域占主导显示与专题图统计数据表达差异问题,符合柳州市各地区分布和面积差异等状况所需。

结合cartogram制图法则,实现依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这一属性对柳州市行政区划图进行扭曲、变形,在保持原有的邻接拓扑关系下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值大小取代柳州市各地区的真实面积,达到夸张的效果,直观地反映数量特征。

2.2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该文关于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化率和gdp之间相关性选取线性回归分析法。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确定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是研究地理要素间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6]。

该研究相关处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基于gis的柳州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人口城镇化时空可视化部分,由处理城镇建设用地数据和人口城镇化数据,得到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经cartogram变形叠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制作专题图完成。城镇化及gdp相关性分析部分由收集到的gdp数据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经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到。技术路线见图1。

3结果与分析。

3.1柳州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人口城镇化的gis时空可视化。

经过数据的收集和公式(1)处理,得到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数据,具体见图2。

根据柳州市地形及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状况数据,柳州市存在市辖区发展度高、所占区域面积小且相对集中,附近县区所占区域面积大的情况。使用arcgis的cartogram工具制作关于柳州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的变形地图,符合柳州市各地区分布及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等状况所需,能更好地研究基于gis的柳州市各地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

在cartogram工具中的“valuefieldoftheoriginalfeatures”中选取数据库中加入的柳州市各地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得到相关变形地图,具体见图3。

结合cartogram制图法则,实现依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这一属性对柳州市行政区划图进行扭曲、变形,在保持原有的邻接拓扑关系下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值大小取代柳州市各地区的真实面积,达到夸张的效果直观地反映数量特征。观察柳州市的行政区划轮廓和cartogram变形图对比,可以明显观察到柳州市各地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之间的区别关系。鱼峰区、城中区、柳北区、柳南区因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相对较大在地图上发生了所在区域发生了夸张的放大变化,而邻接的柳城县、鹿寨县以及柳江区因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相对较小和邻接地区变形放大的关系产生了地图上所占面积的减小以及相应的形变。

2017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大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柳州市整体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我国2017年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柳州市的市辖区地区均达到国家2017年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数据显示,柳州市各地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2013—2014年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市辖区各地区一直保持户籍人口城镇化高水平趋势,市辖区除了鱼峰区在2014—2016年有一次较大波动其余地区均保持平稳发展趋势,鹿寨县在2015—2016年间有了再一次的小跨越式发展,其他各地区在趋势上保持平稳的增长。

汇总处理后柳州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人口城镇化数据得到2013—2017年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人口城镇化专题图,具体见图4。

通过图4可知,2013—2017年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人口城镇化专题图实现了gis时空数据的可视化。成果显示,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人口城镇化均呈现出了相似的增长趋势并且越来越趋于平稳,除三江县明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呈现增长趋势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外柳州市各地区随着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着相应不同程度增长。柳州市各地区中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相对较大的是鱼峰区、三江县以及城中区、柳北区,依次为柳南区、融安县,其他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相对较小。柳州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相对大的除三江县外均是占地面积较小的市辖区地区,而城镇建設用地增加规模相对较小多为柳州市中所占地面积较大的边界位置的县区。柳州市各地区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相对较高的是城中区、柳北区、柳南区和鱼峰区,地理位置上柳州各地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呈现以城中区为户籍人口高度城镇化率中心点,各地区距离中心点越远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越低的规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较大和人口城镇化较高的主要是柳州市的城中区、柳北区、柳南区、鱼峰区4个市辖区,其他地区或存在起点低或各种原因下发展慢的问题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户籍人口城镇率增长上地区排名上排序没有一一对应,但是整体上观察除了三江县的数据上各地区都相对协调,所以可以看出柳州市整体上的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上有着良好平稳的发展趋势。三江县的人口城镇化相比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速度进展较慢,依照趋势发展容易出现单位城镇建设用地上人口少,土地闲置粗放利用率低造成的不必要浪费,还易造成地区产业发展力不足等影响。

3.2柳州市城镇化与gdp相关性分析。

此次相关性分析城镇率依照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使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数据。考虑到2017年柳州市的市辖区数据加入了2016年撤县设区的柳江区数据可能对回归分析时构建回归方程有影响,相关性分析部分2017年市辖区数据依照2013—2016年这4个市辖区,统一采用分出柳江区,单作柳江县数据处理。得到2013—2017年柳州市各地区城镇化率,具体见图5。

在数据上可以看到柳州市城镇化率总体均呈平稳增长模式。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柳州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在国家水平以上除了柳州市辖区均呈现出高度城镇化率其他县区都没有达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水平。2016年撤县设区的柳江县数据上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除了地理位置上靠近市辖区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柳江县城镇化率起初虽然没有市辖区的高度城镇化在柳州市也是上游水平且达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水平。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这3个县的城镇化率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融水县、三江县这两个自治县的城镇率起点比较低也取得了很可观的发展。在空间地理位置上分析显示位于市辖区附近的县区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而柳州北部离市辖区距离较远的融水县、三江县这两个自治县和融安县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经处理得到柳州各地区gdp和城镇化率相关性分析结果,具体见表1。根据分析结果数据观察到鹿寨县对于此次相关性研究的回归分析是不成立且没有意义的,具体原因还需更多样本数据或者进一步研究。除此之外,数据结果显示,柳州市整体数据分析、市辖区、柳城县、融安县、三江县gdp和地区城镇化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柳江县和融水县gdp和地区城镇化率呈显著正相关性。

回归分析结果数据上就可以看到柳州市各地区gdp和地区城镇化率两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说明在柳州市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gdp也在稳步上升。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判断在未来的日子里,gdp和地区城镇化率之间仍会保持着一定的增长趋势,预计会呈现出越来越平稳的关系。

4结语。

如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理解健康发展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把握住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妥善应对城镇化发展的风险挑战,关注地区人口城镇化以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发展。该文以广西柳州为例,提出采用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时空可视化方法,将柳州市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作为土地城镇化依据与人口户籍城镇化关系结合起来制图分析,并结合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法的回归分析对柳州市各地区gdp数据和城镇化率与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研究分析对于柳州市开展“人地挂钩”工作以及健康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可视化效果,在arcgis软件技术的支持下使用cartogram工具制作以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变形的柳州市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人口城镇化专题图(见图4),为健康协调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一种直观新颖的研究观察方法。

参考文献。

[3]胡睿.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地挂钩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唐宇娣,朱道林,程建,等.人地挂钩视角下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2):287-295.

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地方科技创新项目示范类)项目《广西精准扶贫特色农业智慧大数据平台应用示范》(项目编号:桂科zy18164006)。

作者简介:叶嘉媛(1997,5—),女,汉族,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智慧国土空间规划。

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

(1)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2.4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一定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检测和评价体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责任人一定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政府要站在一定高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后,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小城镇建设论文【】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小城镇建设,在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考虑这一地区的历史底蕴、民族文化,突出地方特色。目前许多地方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比较深入的探索,而且还做得比较有特色。就贵州来说,目前的黔北民居,就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各地也纷纷前往参观取经。当然,借鉴成功经验,这是必须的,但也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就失去了小城镇建设的了特色和灵魂。就个人所见,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

一是注意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小城镇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带动经济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在考虑地理、交通、气候等环境影响的同时,还需要充分保护和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核心,就是文化。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小城镇建设,也不能忽视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发挥。一些地方搞小城镇建设,轰隆隆的推土机一扫而过,原来的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全部深埋在地下,哗啦啦的一片高楼拔地而起,看似华丽,实则生硬冰冷,没有特色,就像一个人一样,没有特点,没有性格,就不会给人留下印象。如此的小城镇建设,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二是要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素来以多彩贵州著称,贵州的小城镇建设,就必须体现出贵州多彩的一面。小城镇建设就要充分考虑该地民族特色,给予充分的打造和发挥,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温馨小镇。而不是照搬照套,一律的高楼,横竖交叉的笔直的大街,让人一看就觉得没有新意。比如说西江苗寨,之所以闻名遐迩,就是因为特特别,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了苗族同胞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城镇建设,就要充分展现独具特色的地方,为今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资源。

总之,小城镇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因素,要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争取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小城镇建设论文

城镇化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其本质是发展小城镇.国内外实践证明,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所以,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必由之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战略性选择.

(1)领导环境意识淡薄.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小城镇领导常存在重“硬”轻“软”的思想,即重视经济发展指标,轻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乡镇政府对小城镇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够,各项工作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领导强调“项目立镇”、“工业强镇”、“商业活镇”,但对“环境兴镇”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不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小,结果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不得不停产.(2)小城镇建设中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然而,一些乡镇没有把优化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放到小城镇建设的首位,而是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致使一些小城镇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能相应配套.由于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有些地方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小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有些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涉及行业广、技术水平低、管理较为落后,加之治污投入少,生产中排放的污水、废渣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污染小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小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城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所有城镇仍然是清污合流,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大部分城镇的垃圾收集营运跟不上小城镇的发展.三是面源污染日渐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小城镇环境逐步恶化.四是监管不力.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的园区乱设排污口,威胁饮用水安全;有的小城镇取消环保前置审批手续;有的地方不按照规定报批环评报告,“三同时”制度没有落实.(3)环保投入与环保工作需要不相应.经济比较好的小城镇虽然刚刚对环保有所投资,但还远远不够,而经济欠发达的城镇根本谈不上环保基础设施,有的即使勉强建了,如建起了水厂,也是运转经费无依靠,只是开开停停,或应付检查而已.环保投入资*颈制约了全市环保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使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甚少,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步履维艰.同时,小城镇环保机构不健全,是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

四是给予小城镇诸如土地、户籍、投资体制等相关政策支持,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2)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环境问题足够的投资是关键,为此,应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突出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招商引资、增强小城镇吸引力的先决条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把交通、电力、通信设施和供排水设施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3)加快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小城镇特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研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环保(4)借鉴西方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西方国家的小城镇建设一般都是先做好规划,然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开建设工作,其在城镇规模控制、环保生态设计、支柱产业选择等方面都有我们可借鉴之处

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

摘要: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城镇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一环。目前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进入人们小城镇的生存权利、发展预期的还不确定,科学合理的多元投资机制还没形成,助长了小城镇“摊大饼”式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f291文章编码。

小城镇建设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长远战略意义,从《中共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小城镇发展问题以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均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根本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因此深入思考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对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大路径。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城镇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一环。目前,城市增容扩量有限,中国大中城市的进入门槛过高,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将极大地缓解了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的压力,推进了资源与环境更加协调的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的形成。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小城镇建设不仅仅影响着5多亿城镇居民的福祉,更是一个决定着十几年内中国几亿农民最终命运的重大路径问题。

2、根本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低收入的农民、低效率的农业和欠发展的农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问题关键不在农业本身而在农业之外,在于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量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内部分工社会化,从而大规模地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减少农民数量,只能依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共同解决。

3、可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根据世界银行估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综合拉动gdp增长至少2个百分点以上。现阶段农村的内需不足仍十分突出,目前占全国60%以上的农村人口其整体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其消费能力仅占全国消费标准的40%左右。农村过低的消费需求已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负面影响,因此发展小城镇对拉动内需,改变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人居环境“软肋”十分明显。

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长期以来不少小城镇“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软件”、“重招商引入轻可续发展”的现象十分突出,由此产生了小城镇总体面貌脏、乱、差的通病。近年来,地方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落户小城镇,由于招商项目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管理者、负责人缺乏环境意识自觉,使得大量工业项目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备。面对人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诸多问题,如何使小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将变得异常任务深重。

2、现行政策和制度约束十分突出。

至今仍有不少小城市、小城镇仍对外来人口通过变相途径抬高进城安居乐业的“门槛”。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进入人们小城镇的生存权利、发展预期的的不确定。另外,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上的“一胎半”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这些都是造成农民不愿意放弃现有建房收租、土地分红所获取较大收益的根本原因。

3、资金土地约束因素更加明显。

科学合理的多元投资机制还没形成,总的来说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的土地财政、卖地建镇仍然是最重要的筹集资金手段,而且单一主要的融资途径,但是这样的途径无异于饮鸩止渴、河泽竭鱼。由于有关存量土地的调整和置换的政策措施尚不很完善,造成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逐级下达、层层留有机动,最终落实到小城镇的用地指标所剩无几。当然在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受限的情况下大量地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的情况,由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等三个方面的不完善,助长了小城镇重平面扩张、轻内部挖潜的“摊大饼”式建设用地。

4、小城镇管理体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以致于不少基层社会管理者仍然认为,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功能与城市没有多大差别,农民不受门槛不受局限地自谋职业、自担风险、自购住房进入小城镇落户居住、务工经商、就业创业、开店办厂往往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某些地方农民、大学毕业生进入小城镇包括县城落户就业、创业经营出现了比在大城市里还要难。有些较大的小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一系列的行政和社会管理问题面前难以对乡镇经济社会的运行实施统一协调管理和服务,最终造成了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面临两难、疲于应付。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布局。

城镇建设规划设计要有全局意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从宏观上、全局上把握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按经济区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布局和功能分工,规划设计将小城镇纳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合理布局好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消防、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结合小城镇建设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做好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小城镇应当必须立足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状况、人才环境,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选取、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优化提升小城镇形象。

2、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土地运行机制。

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县、乡之间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分配比例上要尽量向乡镇倾斜,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盘活土地资产,对现有的国有、集体土地要进行整合利用土地级差的积累,建立土地收益资金平台。对热点区段以项目为载体,吸纳客商注资,对未成熟地段放开投资策略。从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耕地出发,小城镇建设要尽量少占用耕地,从落实占补动态平衡标准给予保证。明确细化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机制,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做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3、深化小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

小城镇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重点。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赋予乡镇在建设管理规划小城镇方面必要的权利,增强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身份证制度,进一步明晰和扩大身份证持有人可享有的公共服务对等待遇。施行无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小城镇落户长久居住,还是务工就业短暂居住都实施最宽松、零门槛的落户政策。必须强调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村人口的合法财产权利,对进城落户之后无论是否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地的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与其他城镇居民都应一视同仁。在小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职工养老基本保险制度,妥善做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各项制度的衔接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外来人口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小城镇形象设计战略的探索与研究》学位论文陈斌同济大学2006年。

2、《对生态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环境规划的研究——以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为例》。

学位论文张玉波山东大学2011年。

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着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文秘站: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6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