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时间计算的教案(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6 20:59:38 作者:LZ文人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科学选用教学方法,提供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六: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良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可喜的提升。

简单的计算教案

1.知道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计算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

3.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的.规律,区别时间与时刻。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神五图片及兔博士网站。

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15日9:00发射升空,16日6:23安全返回。)。

你想不想知道:神舟五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我们一起来算算吧!

2.教法:15日9:0015日24:00。

16日00:0016日6:23。

24时=9时+15小时。

15小时+6时23分=21时23分。

答:飞行了21时23分。

二、巩固练习:

(一)出示列车时刻表,想想了解到哪些信息?

(1)t1次列车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间是下午5时。

(2)t2次列车从长沙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间是下午4:36。

(二)区分时间和时刻。

出示:北京故宫开放时间:上午8:00--下午5:00。

回答:(1)故宫什么时刻开门?什么时刻关门?

(2)故宫一天的开放时间是多少?

总结:时间是一个过程,时刻是一个具体时间。

(3)红红爸爸从北京到长沙出差,乘t1次列车在路上要用多长时间?

北京西长沙(隔天)。

17:008:38。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17:0024:00(0时)8:38。

24时-17时=7时。

7时+8时38分=15时38分。

(4)你还能根据列车时刻表提出哪些问题?

三、练习:

1.出示电视节目时间表,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7:30金色年华9:00动画城13:00儿童英语19:30阳光剧院。

2.一场乒乓球赛14:25开始,经过1时15分结束,这场比赛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3.一场电影长90分,电影结束时间是20:50,这场电影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简单的计算教案

1、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将“1”转化成几分之几进行灵活计算。

3、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和算法。

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的纸、长方形巧克力图片和实物。

一、复习:黄老师知道

里面有()个里面有()个5个是也是()

1里面有()个,是。谁能跟他填得不一样?

二、教学例1:

1、为了鼓励大家,黄老师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巧克力)出示图片,问:我把巧克力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给小明3小块,他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给小红2小块,她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他俩一共分到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用什么方法算?(加法)

引导生说:3个加2个就是5个,5个就是。(如果说得好就不再请第二个学生说了)

师:对!说的好!

4、真能干!

练习1:翻开书101页第一大题的第2小题,(出示p101页第一大题第2小题图和算式),+你是怎么想的?(说得真好!表扬他!)请大家把答案填在书上。

出示练习2:+=(+等于多少?你怎么想?跟同桌说一说。请一生说)

出示练习3:+=+=(这两道题业本上)(请生说,用分数单位说)

5、:观察第一道算式:我们发现这两个加数它们的分母是——相同的,再看其它的算式,两个加数的分母也——相同,我们就说这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课件板书: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

师:通过小朋友的积极思考,我们探索出了分母相同时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后就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来齐读一遍。

7、巩固练习:接下来我们看谁会用这个方法很快地算出结果,来,开开小火车咱们比一比!

卡片出示:+=+=+=+=

+=+=+=+=+=

(第一题+=算得这么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2=4,分母5不变,就是,那接下来的我们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

三、教学减法:

2、板书—=猜猜看它的结果是多少?你说……你说……都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2=1所以就等于。

师:还有谁跟他说的不一样的?(想想看,加法我们是怎样说的?)

生:就是3个,减就是减去2个,还剩下1个,1个就是,所以—=。

师:你真能干!还有谁想说?(再说一遍)

引导生说: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你真能干!板书算法,大家一起跟他读——)

3、练习1卡片出示:—=(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说算理的,再引导说算法:还可以怎么想?)

出示算式卡: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快,读得整齐。

练习2卡片出示:—=—=—=—=

(一组一题不要求说算理,读:—=。)

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一》教案设计

(1)了解什么是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3)掌握乘、除法使用的算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简便计算给我们数学中的计算带来的方便,激发热爱数学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灵活应用运算定律。(2)理解算理过程及算法。

教学过程。

复习(1)。

12=()×()12=()×()。

32=()×()32=()×()。

复习(2)。

24×16=16×24()。

125×7×8=7×(125×8)。

()。

(100﹢4)×25=100×25﹢4×25。

()。

(一)、导入。

1、口答。

分别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减法性质a-b-c=a-(b+c)。

2、填空。

24=4×()25=()÷432=4×()125=1000÷()(二)、新授教学。

1、教学例4。

a、出示例4的插图和已知条件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明白“一打装”是指一筒12个。

b、根据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之一、每幅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二、每只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三、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问题之四、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五、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六、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少花了多少钱?

c、尝试解答问题。

(1)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解决不同的6个问题。

(2)每个小组交换问题解决。

(3)每个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

(4)展示尝试结果330÷5=66(元)。

330÷5÷2=33(元)或330÷(5×2)。

25×12=300(个)。

32×25=800(元)。

330+32×25=330+800=1130(元)。

(6)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理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

全校新运到课桌350张,全校共有14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可以分到多少张?

(三)、课堂巩固练习。

1、下面的题做对了吗。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拓展提升(一)。

简便计算。

25×2×532×125×25。

拓展提升(二)。

25×125×64。

(四)、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5×1212×2532×2532×25。

=25×4×3=12×100÷4=8×4×25=32×100÷4。

=100×3=1200÷4=8×(4×25)=3200÷4。

=300(元)=300(元)=8×100=800(元)。

=800(元)。

简单的计算教案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4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计算经过时间。

【复习导入】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下午2时是()

上午8时是()

晚上10时是()

夜里2时是()

下午5时半是()

凌晨4时20分是()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19时是()

12时是()

24时是()

8时是()

22时40分是()

13:50是()

【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境图(见教材第84页例3图)。

(2)问:从图上说说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何计算乘车的时间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讨论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18时-9时=9小时

3、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1)问: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

(2)师生共同进行拨钟表的方法。

(3)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课堂作业】

教材第8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的收获,你是怎样计算经过时间的?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87页“练习十八”第2~10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简单时间的计算

简单的时间计算:18时-9时=9小时

简单的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容易接受,我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自己说、互相说),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学习兴趣也很浓厚。我用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使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氛围浓厚。这样贴近生活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不吃力。而且,我始终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做,试着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在教学时间的计算时,我辅以钟面,始终在钟面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学生脑子里有钟面,形成表象,然后再慢慢淡化出来,直至脱离直观的钟面,在脑海中形成钟面。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同分母分数加减。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时间的计算教案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简单的计算教案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课件、钟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有亲切感,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和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汇报。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预设:

(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即:12-9=3(小时),3+6=9(小时)。

时间的计算教案

1、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了解时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会通过观察、数格子、计算来知道所经过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1、时、分、秒进率

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2、填空题

2时=()分2分=()秒

180分=()时120秒=()分

1时40分=()分6分=()秒

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看一场电影要2()。

(3)小东跑一100米要用16()。

1、小学作息时间表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学作息时间表”学生自读问题,依次解决问题

(1)上午第一节课是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你是怎么知道一节课的时间,你有什么方法?你会不会列算式。

(老师讲解列算式计算)

板书:8:50–8:10=40分

8:50

-8:10

40

答:这节课上了40分钟。

(2)反馈练习:学生板演,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下午第七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3)深入探究,10:50~11:30第四节上了多少时间?

学生先试做,问在计算中发现有什么问题?

重点讲解分不够减,到时退一作60分。

(4)反馈练习:

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路上经历了多长时间?先看钟表,再请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学生板演并订正错误。

1.王老师看一场电影时刻表如下,请问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一》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继续复习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十九其余的题。

教学要求: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已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这节课继续复习面积的计算。

二、基本题练习。

1、求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就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练习十九第13题。

提问:计算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我们怎样来测量圆的`半径。指导学生利用“两个端点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这个知识,先测量圆的直径,并算出半径。

计算直角三形的面积要先测量什么数据。

让学生在书上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九第14题。

指导学生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另一种是把不规则图形看成大小接近的规则图形。

3、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计算后组织交流并列成表。

指导学生看表说出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11、12题。

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一》教案设计

一、填空。

3时=()分4分=()秒。

5时=()分30分=()时。

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明刷牙需要2()。

(2)小红系红领巾用了16()。

(3)课间休息10()。

(4)爸爸每天工作8()。

三、填空。

四、应用题。

1.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几小时?

3.一列火车晚上8时从上海开出,第二天下午5时到达北京,路上行了几小时?

时间的计算教案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区别时间与时刻。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课件。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711北京10:22沈阳北当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简单的计算教案

时间的计算的巩固练习。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习惯。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养成独立安排时间的习惯。

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合理安排时间。

课件

一、创设情景。

师:“时间就是金钱”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

师:同学们,当你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的时候,一天的学习生活就开始了。那么,你计算过每天在学校里的时间有多长吗?带着这个问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棒。听懂了吗?好,开始。

生: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说出怎样算出来的)

二、复习旧知并拓展。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1——小明起床,上学,到校,上课,下课,放学的时间。

每张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出来。教师板书。

起床:7:00

上学:7:30

到校:7:45

第一节上课:8:20

第一节下课:9:00

放学:12:00

小组内任选两个时间段进行计算,并汇报本组算得的什么和计算结果。(说出计算方法)

有同学选起床到第一节下课有好长时间,如没有,教师出示课件叫学生试着计算。

板书9:00-7:00=2(小时)

师:为什么这里用小时不用时?

师:2小时有多少分? (120分)怎样知道的?所以这里的2小时是一段时间不是一个时刻。

2、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2(现在4:50,路上要用20分钟,回去看大风车节目能赶上吗?

用钟面演示,4:50再过20分钟是多少时刻。(请学生上来演示)

师:有谁知道大风车节目开始的时间?(鼓励表扬知道的同学,建议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记下来)。

板书:回到家的时间:5:10

大风车节目开始的时间:5:27

师:能赶上看吗?

三、团结协作。

同学们喜欢郊游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郊游的活动时间安排,好吗?比比看那个小组设计的最合理。

小组汇报。

四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时间的计算,还学会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四、课后作业。

观察邮政局的营业时间。

时间的计算教案【】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计算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这一小节的教学需要注意:

2.对计算器的介绍应随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行.。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物理教案-路程和时间的计算速度,时间,路程教案

【知识单元分析】。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速度公式是,将公式变形为:,分别用于计算路程和时间.。

数学教案-《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    )角            1角=(     )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   )张5角;可以换(     )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1、情境对话,提出问题: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2、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

生4:我可以帮他换成一张1元和2张1角。

生5:多了,多了,还是换成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最方便。

师:为什么?

生3:因为10角=1元,所以12角就是1元2角呀。

教师带头鼓掌。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3、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大家愿意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4、换钱游戏:4人合作,利用学具互换,老师指导。

5、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超市”。(课件出示)。

明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

学生交流后发言:

生1:买一包花生,很香,

生2:我反对,花生比较硬,奶奶吃不动,我认为还是买一包杨梅干好,它比较有味。

生3:我不同意,杨梅干虽然比较有味,但是明明带的钱不够。

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故作惊讶:“哇!你怎么知道不够?

生3:上面有标价。学生得意地说道。

教师笑道:“你很善于观察!依你看,明明买什么好?”

生3:我认为买冬瓜条好,它也比较好吃。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建议是否合适?

学生汇报:

生1:一包冬瓜条要12元,太贵了。教师笑道:“是吗?”

生2:不对,我认为一包冬瓜条是1元2元。学生一哄而笑。

生3:我认为冬瓜条是1元2角,因为1.20元就是1元2角。”

教师夸奖:你真棒!

教师说明:1.20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其它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件重出)。

学生说出物品价格后,随机出示相对应的物品价格读法:

(播放录音)聪聪:“明明的奶奶生病了,我也想拿着我的零花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我想买一包冬瓜条和一些糕点要多少钱?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1元2角+8角=2元(板书)。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生1:因为1元2角是12角,12角加8角等于20角,20角可以换成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点头。

生2:2角加8角是1元,1元加1元是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竖起大拇指。

师:老师有5元钱,我想买一包葡萄干,够吗?

生:够。一包葡萄干是3元,老师有5元,还要找回2元钱。

板书:5-3=2(元)。

谢谢大家!你们表现真棒!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朋友,你们想用手中钱去买一些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吗?

选四名售货员,学生自由购物。要求买东西时要有礼貌地说:“阿姨或叔叔,你好!我要买一包花生。”买完后要说:“谢谢!阿姨或叔叔再见!”

教师指导操作。

生:好!聪聪、明明再见!

到商店去调查物品的价格,同时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两样物品,并做好一些记录。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节课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反思整个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时培养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入“角色。”如“明明带了这么多钱,要是掉了一个怎么办?”学生提出“换钱”这一好办法。这一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难得出答案,但更多的是产生了:“咦,这也是数学?”这样一个疑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探索的情境中,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方式给“聪聪、明明”提供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这节课中热情高涨,可想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么一点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更多的是懂得了如何经济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懂得了要孝顺老人等“人文”的东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年级数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课题,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计算经过时间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正确率较高,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接着教学计算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讨论,最后教师利用实物钟来帮助学生理解。

但在第一课时教师是否要给出一般的统一的计算方法,我也感到有点困惑,如果停留在只让学生感悟经过时间的推算,不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估计作业中的错误率会很高,特别是差生,缺失了方法会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分段计算经过时间会更棘手,如果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后,所有的经过时间都套用这一公式去算的话又显得太呆板。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既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学具应该得到进一步改进,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然后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在天天练中有些题目,如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小时借1小时再减,再用这方法比较麻烦,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改过来,列成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的算式,对此我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纠正,发现这样列式之后学生容易理解,正确率也有所提高。只是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教师也只能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练习,讲解。

数学教案-《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    )角            1角=(     )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   )张5角;可以换(     )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二、结合情境,自主学习:

1、情境对话,提出问题: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2、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

生4:我可以帮他换成一张1元和2张1角。

生5:多了,多了,还是换成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最方便。

师:为什么?

生3:因为10角=1元,所以12角就是1元2角呀。

教师带头鼓掌。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3、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大家愿意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4、换钱游戏:4人合作,利用学具互换,老师指导。

5、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超市”。(课件出示)。

明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

学生交流后发言:

生1:买一包花生,很香,

生2:我反对,花生比较硬,奶奶吃不动,我认为还是买一包杨梅干好,它比较有味。

生3:我不同意,杨梅干虽然比较有味,但是明明带的钱不够。

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故作惊讶:“哇!你怎么知道不够?

生3:上面有标价。学生得意地说道。

教师笑道:“你很善于观察!依你看,明明买什么好?”

生3:我认为买冬瓜条好,它也比较好吃。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建议是否合适?

学生汇报:

生1:一包冬瓜条要12元,太贵了。教师笑道:“是吗?”

生2:不对,我认为一包冬瓜条是1元2元。学生一哄而笑。

生3:我认为冬瓜条是1元2角,因为1.20元就是1元2角。”

教师夸奖:你真棒!

教师说明:1.20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其它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件重出)。

学生说出物品价格后,随机出示相对应的物品价格读法:

(播放录音)聪聪:“明明的奶奶生病了,我也想拿着我的零花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我想买一包冬瓜条和一些糕点要多少钱?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江西省赣县城关实验小学   曾 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