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例文(优秀19篇)

时间:2023-12-25 09:50:26 作者:字海

教案不仅仅是教师备课的工具,它也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推荐一份六年级生活与技术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示。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教学内容: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p49第2题(1)(4)(5)(6)(9)。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六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例文

一、教学内容:

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距离。

3、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三、教学重点:

1、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在图上绘出物体的距离。

四、课时安排:

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距离。1课时。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内容: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1、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2、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试一试解决。

二、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三、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

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位置与方向(二)。

教学内容: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平面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二、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教后记: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小结。

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能够在方位图上按照有关要求正确画出物体的位置并正确绘制方位图,判断比较准确,绘图规范,但是个别学生总是找不准方向,因而不能判断方向,也不能够正确绘制方位图。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1、说一说下面的比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公鸡和母鸡只数的比是3∶7。

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4。

水稻、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的比是3∶2∶1。

2、先说一说每种数量之间的分数关系,再解答。

科技书和文艺书本数的比是2∶3。

科技书本数是两种书总本数的();

文艺书本数是两种书总本数的()。

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

男职工人数是职工总人数的();

女职工人数是职工总人数的()。

3、引入新课。

1、例2。

条件、问题。

题中其实是把多少人数按什么分成哪两个部分?

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是什么意思?

问:男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知道的?女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根据这个比知道了男职工和女职工总人数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会解答吗?

学生练习。

口答解题过程。问:学生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谁来说说,例2是怎样想的,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看看书上的解题过程,是否与我们的解答一样。

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学生说检验过程,师板书。

问:第一步检验的是什么?第二步呢?

师说明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以及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2、连一练1。

学生练习;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再说说解题时要怎样想。

3、教学例3。

说说条件和问题。

问:要分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三个班人数的比是怎样的?

就是把多少本图书按照哪个比来分配?

说说要怎样想?

学生练习在本上。

让学生重点说说一班本书为什么这样算,再检查第二、三步做地对不对。

可以怎样检验?

小结。

4、练一练2。

说说要怎样想。学生练习。

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5、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语文书和数学书本数的比是2∶3;

一条公路修好的和剩下米数的比是1∶1;

山羊和绵羊只数的比是8∶5;

一种混凝土里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

练习151、3、4。

课后感受。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用另一种方法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例:

做例2时,5+4=9(份)。

27095(男)27094(女)。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里的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把两个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既能赋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义,又能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含义,还能使解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有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全单元编排7道例题、三个练习,分成四段教学。

例1~例3、练习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

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例6、例7、练习十一,比例尺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在现实情境和画图活动中,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图形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变化方式,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十分具体,教学应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

联系倍和比的知识,揭示图形放大的含义。例1先教学图形的放大,在长方形画放大的情境中,要求学生说说两幅画长的关系、宽的关系。有些学生用倍描述,有些学生用比表示,都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这里要注意的是,应该把放大后的画(第二幅画)与放大前的画(第一幅画)比。教材归纳学生的思考,指出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在这一段话里,揭示了图形放大的具体含义,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

促进认知迁移,体会图形缩小的含义。在初步理解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以后,教材提问:如果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引导学生感受图形的缩小,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

教学时,可以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与图形按1︰2的比缩小进行比较。突出比的前项指变化后的图形,后项指原来的图形。2︰1的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放大;1︰2的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形缩小。

在方格纸上画图形,进一步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例2在方格纸上按照规定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与缩小后的图形,先思考放大或缩小后的长、宽各是几格,进一步理解3︰1与1︰2在图形放大、缩小情境里的含义,加强对图形放大、缩小的体验。

2.以图形放大为素材,教学比例的意义。

在图形放大的情境中能够写出许多组对应边长度的比,这些比的比值是相同的。利用这些比教学比例,一方面使组成的比例有具体的含义,有利于理解比例的意义。另方面通过对应边长度的比组成比例,能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放大。

分别写出各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分析两个比的关系。例3要求分别写出放大前照片的长与宽的比,放大后照片的长与宽的比。这两个比也是相对应的,都是同一图形里两条边的长度比,而且都把长作前项,宽作后项。学生思考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有人从比值的角度发现它们的比值都是1.6,有人从化简比的角度发现它们化简后都是8︰5。上面的活动有两个作用,一是为教学比例积累素材。二是发展对图形放大的体会:长方形放大,不仅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与宽的比相同,而且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也相同。

根据比值相等写出等式,揭示比例的意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1.6,两个比都能化简成8︰5,这些都表明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等式。等式的左、右各是一个比,表示两个比相等,教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里首次感知比例的意义。

写出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对应边的长度比,判断能不能组成比例。根据图形放大,学生还能写出放大后与放大前两个图形的长的比和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只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经过写出比、求比值,比较比值的大小、写成比例等一系列活动,能进一步体会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的方法。

在常见数量关系中体验比例的意义。图形放大与缩小为教学比例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认识比例不能局限于图形的变化。因此,练习九第3题、第7题扩展素材的范围,在常见数量关系里写比、求比值、组成比例,进一步加强概念,也为教学正比例作些铺垫。

3.在图形缩小的情境中教学比例的性质。

比例的性质可用来解比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知识。

利用三角形缩小的数据写比例,认识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例4呈现三角形缩小的情境,缩小前、后的图形里标有底、高的数据。学生根据图形缩小的含义,利用图中的数据,能够写出许多比例。每个比例都由6、4、3、2四个数组成,四个数在比例中的位置有规律,这些都为教学比例的性质创造有利条件。

教材举一反三,先在6︰3=4︰2里讲述比例的内项与外顶,再让学生指出其他比例的内项、外项,及时巩固知识。

在写出的比例中发现基本性质。比例的性质希望学生主动发现,因为性质比较明显。自己发现性质,认识深刻、记忆牢固、便于应用。发现性质是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案到全体的过程。兔看到了6、4、3、2四个数在比例中的位置规律,猴发现了性质的具体表现。教材要求再写出一些比例,体会规律存在于每个比例中。在此基础上,用字母表示、用语言讲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解比例。

例5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三点内容:根据图形放大的意义写出比例,应用比例性质求未知项,指出什么是解比例。

根据图形放大,写出比例。例题要求写两张照片长的比与宽的比组成的比例,在这个比例里有三项是已知的,一项是未知的。因此,像列方程解决问题那样,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列出的比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解比例是例题的主要教学内容。教材里写出了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一步,让学生思考根据是什么,体会应用比例的性质能够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并通过试一试练一练学会解比例。

5.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例6教学比例尺的意义,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

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例题给出了草坪长50米、宽30米,草坪平面图长5厘米、宽3厘米。要求学生分别写出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教材没有对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作解释,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会、识别。

指导统一单位。教材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统一单位,可以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也可以把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由学生自主选择。在交流中体会,实际距离改写成厘米为单位较方便些。如果把图上距离改写成米为单位,在化简比的时候较麻烦。猴写了长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鸟写了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两个比化简成相同的比。因此,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只要利用一组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就够了。

揭示比例尺的意义。通过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初步感受了比例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材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两个数学式子,既精炼地表示了比例尺的意义,又表达了求比例尺的方法。

认识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线段比例尺有两点作用,一是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意义,二是能方便地解决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问题。教材通过解释比例尺1︰1000的具体含义引出线段比例尺,突出线段比例尺的特点,能直观地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若干米(千米)。线段比例尺与数字比例尺的意义是一致的,可以互相转化。如p49练一练第1题,左图的比例尺是1︰2200000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200000厘米(即22千米),相应的线段比例尺也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22千米。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22米(即2200厘米),相应的数字比例尺就是1︰2200。

6.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利用已知的比例尺,可以求实际距离或者求图上距离。例7是求实际距离的问题,求图上距离的问题安排在练习里。例7鼓励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猴联系数字比例尺的意义解题,兔利用线段比例尺解题。另外,还教学列比例解决问题。

7.安排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探索图形放大,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联系。第一项活动是测量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宽,按图形放大的概念分别写出长的比和宽的比,估计放大后长方形面积与放大前的比是几比几,通过计算检验估计,初步体验图形放大时边长变化的比与面积变化的比是不同的。第二项活动测量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有关长度并计算面积,把数据填入表格,发现面积变化与长度变化的关系。第三项活动应用发现的变化关系在校园平面图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各项活动的内容多、容量大,要仔细看书,明白每项活动的任务与要求。发现规律需要过程,三项活动体现出初步感知研究发现理解应用的过程,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也发展了数学思维。

通过实践活动,对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能有更清楚的认识,进一步明白这里的比是相应边的长度比,不是图形的面积比。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例文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师生一边回忆补充,一边归纳完善如下知识结构表。

(2)师: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师:怎么样整理六(1)班家庭成员人数的调查结果?

(4)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月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好处?

(5)师:假如小芳买课外书用了20元钱,那么小芳的零花钱共有多少元?

(6)师:你能举例说明这几种统计图的特点吗?

5、结合实例,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师:什么叫中位数、众数?

三、反馈与检测:

1、出示统计图,问:这是个什么统计图民要呈现的是什么内容?你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2、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4个问题,再全班反馈、交流。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体重有什么变化?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女生在哪个年龄段平均体重增加最快?

(3)平城市均体重的增加与年龄增长成正比例吗?试举例说明理由。

(4)从上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3、出示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统计图,

(1)先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4、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上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室外空气气温,并求出平均值。

主要是对平均数进行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再解答,然后全班反馈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5、出示李明家五月份支出及储蓄情况统计图;。

(1)先让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2)师:你是怎么样算出李明家的支出及储蓄决共的钱数。

(3)独立填写表格,全班交流订正。

6、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的加热过程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1)让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4个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2)根据图表,独立回答下面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7、某小组8名同学的体重如下表。

读懂表格,分别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理解概念。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是我们新课改的一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去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是否能用建构的方式建立“统计与概率”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建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更深入、更灵活的学习。

江苏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练习十二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2/5+3/5)×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三、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4.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共同评议。

提问: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认为要注决些什么?

指出: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先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例如第一小题,分数乘除法连在一起,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一次约分,同时计算;再如第二小题,分数连加时可以同时通分。

四、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哪里用了简便算法,分别是怎样想的。

小结:简便运算主要应观察算式的特点,看能不能运用运算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有些题目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计算,要先算一步或几步才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简便计算,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能不能用简便计算。

五、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道题是哪里用了简便计算,依据是什么?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六年级数学课件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1分)突出“关键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例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统计信息,能够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练习十一第一题。

教学目标:

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3.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正确决策和简单的预测。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的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

(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部分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

(学生谈出个人观点后,会出现一些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做出判断.)。

2.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

统计图里“其它”部分可能包含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其它"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

“其它”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产品。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的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

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1.

2.补充习题。

四、总结概括。

1.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谈你的收获。

(本课注意事项:1.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2.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例文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2,练习十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3.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出示教科书第68页两幅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两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谈感受。

学生可能会谈到:

a和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第一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

2.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

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它们所描述的统计数据却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两图不同,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单位不同:左图1格代表50元,右图2代表100元。

3.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

在利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2.

2.补充练习。

四、总结概括。

1.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谈你的收获。

(本课注意事项: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时,特别要注意标准是否统一,以免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六年级数学教案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转化

曲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教案

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合理选择用不同统计图来未表述。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名称优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第(1)小题

(1)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绿荫小学xxxx-xxxx年校园内

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

第(2)小题

(2)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这些信息。但用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第(3)小题

(3)xxxx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统计图?

1、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

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些?

2、完成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6、7、8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应该注意些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例文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交流。

讲故事《大胆的小猴》,并与大家交流,对学生进行自信、勇敢的培养。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交流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里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可以是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小组交流、探究、合作学习。

一、展示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体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

二、小组交流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较。两个量比较才能产生百分数,只有一个数量是不能产生百分数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让学生自探明之,自求得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

三、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百分数时注意要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写百分数时,通常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并注意%的两个小圆圈要均匀且不能过大,以免和分子混淆。

在半分钟内写十个百分数,看看写出的百分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并用自己喜欢的一个百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并展示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又加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四、小组交流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意义不同。

分数代表一个数值,也可以代表一个分率。而百分数只能代表一个分率。

(2)读法不同。

分数读作几分之几,百分数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

(3)写法不同,百分数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行了,而不是写成分数的形式。

(4)分母不同。

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任何一个大于0的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母规定是100.

(5)分子不同。

分数的分子必须是自然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可以小于100.

(6)百分数不可以约分,分数可以约分。

(7)分数单位不同,分数的单位是几分之一,而百分数的单位只能是百分之一。

设计意图:百分数源于分数,而又有别于分数。实践证明,学生认识这一点非常困难,这是长期学习的种属概念负迁移所致。学生会误认为分数与百分数是包含关系,分数有的属性,百分数也一定具有。为了跨越这一认识上的误区,我采用了小组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区分清楚百分数和分数是不一样的。

五、生活中的应用。

1、经典文化中的百分数。

百发百中——100%百里挑一——1%。

2、做游戏。

石头剪刀布。

规则:两人十次,想一想,你赢了对方几次?赢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找成语中的百分数和做游戏,已能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能将百分数应用到平时玩的游戏中。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在生活中找例子。

生本教育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六、总结。

请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

愉快占()%。

紧张占()%。

遗憾占()%。

六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答:每天读9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折扣”的具体含义,能熟练地进行“折扣”数和百分数的互化,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折扣》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意义以及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折扣”是在商品经济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由于几折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因此,折扣也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难点是“折扣”的有关计算。

对象分析:

《折扣》这个内容是现实生活商品买卖中经常遇见的“数学现象”,无论是聋人还是健听者对它并不陌生。虽然这样,但据了解、调查,我们的聋生对它只知其形而不解其意,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学过百分数应用题,但对聋生来说,其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却比不上折扣问题的应用。为此,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百分数的应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的百分数应用的另一种既普遍又实在的生活形态——折扣。

教学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折扣》其实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我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提供丰富而带有折扣的生活图片创设情境,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教材,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媒体:

主要是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折扣现象,创设情景,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与用的相对统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ppt出示生活中打折的图片。

教师:我们经常在商场看到把商品按“几折”出售。如上图中的“5.8折”、“五折”、“3.8”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销售,也就是我们今节课要学习的“折扣”。

二、分层探究,掌握新知。

(一)折扣的具体含义。

1、思考。

(1)商品为什么要打折出售?(工厂和商场,为了促销或处理积压商品等多种原因,有时将商品价格降低进行销售,这就是平常说的“打折”销售。)。

(2)“几折”表示什么意思?

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商品打“八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八折=80℅,表示现价按原价的80℅出售。)。

(4)原价、折扣与现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原价×折扣数=现价)。

2、把折扣数和百分数进行互化。

三八折=()%五折=()%70%=()折68%=()折。

二、“折扣”应用题的教学。

1、准备题。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现价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师问:打九折出售是什么意思?(学生口答。)。

(3)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怎么计算?(原价×折扣数=现价)。

(4)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师生板书订正。

330×90℅。

=330×0.9。

=297(元)。

答:现价297元。

2、教学“例7”。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学生读题)。

(1)例7与准备题有何异同?(已知条件相同,所求问题不同。)。

(2)“要求便宜多少元?”怎样解答?(原价-现价=比原价便宜的钱数)。

(3)原价和现价题目中都给出了吗?没有给出的话怎样求?

(4)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3(元)。

答:比原价便宜33元。

思考: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打九折出售是297元,原价多少元?

(比较这题和准备题的异同,并让学生说说它的数量关系。)。

小结:分析折扣应用题和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要先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然后确定算法。

小学数学六年级课件

小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的一门科学,它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虽然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这个“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去研究、探索、猜想、操作、发现和证明的过程。ppt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的必然趋势。ppt课件是通过图片、文字交流、声音和图像来辅助课堂教学的,可以将比较抽象的教学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做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种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同,传统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口头语言的基础上,为更丰富的传递信息而采用的一些简单的教具。诸如:书本、图片、画册、黑板、模型、实物、小型展览等。而这种有ppt课件参与教学可以准备更多的图片,解决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也不必要在上课时带太多的教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完成教学目标。

一、ppt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用ppt课件演示具体的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中来,教师掌握课堂的导向。例如:在准备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性质和意义》中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入手为教学情境情境,如图1:

利用自定义动画中的添加效果让字母和表示的内容依次出现在ppt课件上,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学习要从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例如教师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根据教材中所列举的公式,设计同学们拼凑花瓣的游戏情景来让同学们慢慢的进入教学。首先出示的是引入部分第一张灯片的设计,首先找出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利用自定义动画给每张图加上动作效果如图2:设计学生熟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去观察、去思考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2、应用ppt课件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动手、动脑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受教学资源的限制,教案设计的难点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中无法更好演示出有关教学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弄懂。而教师如果应用ppt课件进行教学,并设计一定生动有趣的教学画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问题解决中,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4],突破课堂教学所设计的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重点。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一步一步加花瓣的方式询问同学们能不能拼成一朵花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边拼边玩中逐渐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教学难点,如图6:

其次利用自定义动画先设计十二片花瓣退出随机效果,然后设置事先做好的两朵花和剩下的两瓣花瓣的进入效果为随机效果,设计列出的公式单击出现,设计后面每出现一片花瓣就出现相应的公式,一直到出现十五片花瓣刚好能拼三朵花,如图7、图8:

游戏是小学生最为喜爱的学习娱乐形式之一,游戏场景的设置也因此更容易走进他们的思维[7]。教师这样设计的ppt课件教学,学生不仅在活动动手操作,也出动脑筋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知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动手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ppt课件教学中插入音频和视频让数学课堂。

“活”起来。

ppt课件在教学活动不只应用于展示文本文字和课堂必要的教学图片,还能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插入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音乐和视频,例如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可在ppt课件第一页利用插入中的影片和声音里面的文件中的文件中的声音选择能活跃课堂的音乐。如图9:

ppt课件插入令人听起来心情的愉快音乐有利于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期待兴,音乐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第二种语言,教师课前和同学们利用音乐做一些互动,特别是刚来到陌生的班级授课的时,音乐可以一下子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组织,更好完成授课内容。教师利用ppt课件进行教学时,可利用插入中的图片里面的自选图片选择按钮,设计超链接到准备好的视频,如图10:

4、ppt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便利。

学过程中对于使用ppt课件的一些错误的认识,ppt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位置陷入尴尬的境地。

1、ppt课件使用黑板化。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应用黑板、粉笔和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讲授的例题和重点知识都需要使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利用ppt课件呈现要教授的内容,虽说能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更好提高教学效率,但是ppt课件此时作用像一个小黑板只是把要板书的内容事先准备好,等到用得时候在演示出来,而不是作为教学辅助突破教学重难点,或者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

2、ppt课件制作单一化。

教师在设计ppt课件是往往只注重演示教学内容文字化,有意识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和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去备教法,备教材。而忽视备学生的重要性,ppt课件很少注重图片和文字的相结合,缺少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设计。

3、ppt课件虚而不实化。

小学数学六年级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光盘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看主题图数数。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反馈:指名数一数。

组织交流。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你们学得开心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8~9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培养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扇形统计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对它了解了多少?

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我国居民平均月膳食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它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你还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点击出现相关内容。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发现,生活中有时用扇形统计图,有时用条形统计图,还有用到折线统计图的情况。那么人们在选择统计图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3.揭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类统计图特点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的回忆,为接下来统计图的选择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1)组数据。

课件出示。

学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竖轴表示什么?怎样确定竖轴上的数据每一格表示多少?(课件演示绘制过程)。

教师: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吗?

学生: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条形统计图,教师课件展示。)。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把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整地表示出来呢?

学生:可以把每年的树木总量表示出来;还可以通过条形的起伏看出大致的变化趋势。

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中的信息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你觉得用哪一种更合适,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对来说,这里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1)组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如何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特点来制作统计图,不局限于选择某一种统计图,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通过观察比较,选择更为合适的统计图种类。

2.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2)(3)组数据。

我们还对绿荫小学的树木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统计,请看下方表格(课件出示统计表)。

请仔细阅读统计表信息,它们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比一比:你认为哪种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达统计表中的信息?

交流反馈。

第(2)张表格: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课件演示)。

比较:都能表示出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但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各种树木的数量和树木总量之间的关系。是的,当需要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时,选择扇形统计图更合适。

第(3)张表格: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统计图?

各种树种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是不合适的。

因为缺乏相应的百分比数据,所以也无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3.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例题反映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统计图。第(2)张表格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第(3)表格只能用一种统计图,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能更适当、清晰反映数据,通过让学生在自主分析数据以及制作、选择、比较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9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统计图(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完成,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完成)。

引导比较:用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考考你: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图。

3.教材第103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让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多样化选取和优化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对三种统计图产生整体的认识。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现在你知道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图了吗?

2.课外作业:教材第104页第8题。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后,自己去解决问题,领悟知识的内涵,放飞自己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而我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从课前准备、引例到生活拓展,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只是在语言逻辑叙述上个别同学较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有意识训练。

数学六年级下课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第2页做一做。

2.练习一。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例文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11+2/11+2/11=。

2/11×3=。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3。

=2×3/11。

=6/11。

教学后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