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年节由来字青年节的起源(热门18篇)

时间:2023-12-25 22:37:30 作者:笔尘

优秀的作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予读者新的思考和启发。优秀作文是经过反复斟酌和精心设计的文字构思,在表达上有层次、有亮点、有感染力的写作艺术。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优秀作文呢?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感恩节的由来起源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holiday),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962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

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

16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返回目录。

中元节的起源由来

4:绿色植物属阴,恋人夜间不要到下面多停留,夜晚请不要带帽及墨镜遮眼;。

5:绝不可玩牒仙、笔仙这类东西,在本月会非常危险;。

7:晚上不要直呼姓名,也不要拍别人肩膀,也不要胡乱吹口哨之类;。

8:室内不要挂风铃,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对故去的人要有恭敬之心。

春节的由来及起源

大家知道吗?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的由来及起源,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年”在最初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我国在夏朝已开始用“年”来表达时间的含义。从夏朝开始,各朝各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岁首的日期也因此变化,比如,夏朝岁首为正月,秦朝则以十月为岁首。岁首不固定,年节习俗就很难固定。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这是一部阴阳合历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规定为岁首,使一年的开始与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相对应。这样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尽管后世各代对历法多次进行修改,但始终沿用“正月为岁首”的规定。《太初历》的颁行,使得年节习俗最终定型,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但是,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在立春节,皇帝亲率众臣参加迎接春天来临的仪式。民间也有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现在民间仍广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饼,就是延续“咬春”的习俗。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年节与立春节在同一时段,民间也愈来愈重视年节,“立春节”迎春纳福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融入年节,致使“立春节”渐渐消失,立春也就仅指节气了。

历史上,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先秦时期称“元日”、“上日”,汉朝称“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的名称是“元辰”、“元正”,唐宋时期主要把“元日”称为年节。另外,历史上把“元旦”称作春节的情况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把“元旦”称作公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使用的历法被俗称为农历。农历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元,从此,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元旦”则改称“春节”。但是,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间仍然过农历新年,并以“过年”相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1、腊八粥: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2、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3、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

4、元宵: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

5、春卷: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1、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

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

5、忌吃药。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6、忌动针钱。

7、忌斧子劈木柴。

8、忌借钱。

9、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

10、白天不可午睡。

11、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12、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

13、忌向人讨债。

14、忌洗衣。此外,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来劝说制止。

大年初二风俗禁忌:

女儿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要好事成双。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

大年初三风俗禁忌:

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

大年初四风俗禁忌:

禁忌出门,都在家,因为民间说灶王爷来查户口,不可外出。

大年初五风俗禁忌:

民间称“破五”“五穷”忌走亲访友、可以打扫卫生、将垃圾送走称为“送穷出门”。吃水饺、忌讳吃藕,忌梳头。

大年初七风俗禁忌:

称“人日”,忌讳动针线,不用刑法,不罚孩子等。

大年初八风俗禁忌:

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

俗言多变,物随人意,各地风俗不同,但是无非是讨个口彩,图个吉利。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是说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为此又有“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之说。

元宵节的起源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由来,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__大。

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11]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近年来,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青年节由来字作文:青年节的起源

青年节的起源是什么,那么我今天来告诉大家吧。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93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每年的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青年节。

“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

5月4日,三千余人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

口号。

会后举行示威。北洋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三十余人北京学生即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学生也纷纷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个意义上讲,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起点而载入历史。

啊!多么感人啊,我们青少年应当向他们学习,何况我们是团员呢,胸前佩带着团徽,然而这正是五四青年节的标志,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5月4日也是我们的节日,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也等待着我们去实现。所以北大的学生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具有团结、勇敢的精神品质,拥有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与发现,为美好的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学校中,赵晶同学也是我的好榜样,她学习认真刻苦,是我学习上奋斗的目标。她在班中任班长及语文课代表职务,但她丝毫都不摆架子,而且平易近人,温顺得像只小绵羊,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班长也是我的好伙伴。

每当有人问她题目时,他毫不吝啬,总是耐心地去帮助他们,教他们弄清为止,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宽容的人。那是一节历史课,老师让班长记在课上说话的同学的名字,我原以为三个调皮鬼一定会大大地记上一笔,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听到了三个调皮鬼的忏悔后心又软了,擦掉了名字。

她不仅成绩好,而且很文静,所以同学们对她的印象都很好。她从来不疯疯癫癫,哪怕是遇到什么高兴的事,她也只是一笑了之,那一笑,可一定不简单:是微微的,不露齿的,甜甜的一笑。

无论是青年英模,还是优秀少先队员,他们都是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好榜样!

现在,我们应该发扬“五四”传统,同时,也应该在这个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精神气息。

感恩节的由来起源

感恩节最主要的意义是要告诉我们人性的美好,从任何事上都可以体现出感恩,问候一下你的父母,朋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都是感恩的表现。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理解与宽容,最重要的,学会爱。那就是生命真正赋予我们的。

返回目录。

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而加拿大与美国的感恩节时间不同,10月第二个星期一。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这就是。

返回目录。

玉米游戏。

还有一种玉米游戏也很古老。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数量最接近的奖给一大包玉米花。

蔓越桔竞赛。

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第一次感恩节,人们进行了跳舞、比赛等许多娱乐活动,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有种游戏叫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

比赛一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串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南瓜赛跑。

人们最喜爱的游戏要算南瓜赛跑了。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请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返回目录。

食物在感恩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感恩节特色食物有烤火鸡,南瓜馅饼和土豆泥,当然还有很多食物,但是这三种食物最具代表性。

一、烤火鸡。

在传统的感恩节餐桌上,烤火鸡是不可缺少的菜式,以庆祝佳节;但在欧美,尤其是美洲大陆,火鸡却是很普通的一种肉食,而且在感恩节和圣诞节这两个大日子,火鸡更是传统的食品。

火鸡是美洲特产,在营养价值上有“一高二低”的优点。一高是蛋白质含量高,二低是脂肪低,胆固醇低,并含有丰富的铁,锌,磷,钾及维生素b。

二、南瓜馅饼。

美国人感恩节餐桌上的火鸡和南瓜,就如同中国人的中秋月饼。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西方不少国家的民众就迎来了他们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感恩节。火鸡和南瓜饼都成了感恩节必备的大餐,用以感谢在危难之时帮助、支援过他们的印第安人,同时也感谢上帝对他们的恩赐。

三、土豆泥。

甜土豆和南瓜派是感恩节餐桌上传统食物。西方人几乎餐餐不离土豆,尤其对于欧美国家的人来说,土豆是仅次于面粉的重要主食,沙拉、浓汤、主食、零食,土豆可谓是无孔不入,真的是菜也土豆,饭也土豆。土豆泥,这是道不错的开胃菜或主餐配菜。

土豆泥是将黑胡椒、黄油或蛋黄酱与煮到软透的土豆搅拌在一起而成。欧美人大都喜欢用土豆泥作为肉类主餐的配菜。不论是烤火鸡,还是烧牛肉、烤鸡翅,用它们的汤汁浇在鲜嫩的土豆泥上,味道别提多诱人了。

感恩节的食物除火鸡、南瓜饼和土豆泥外,还有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沙拉、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这些东西都是感恩节的传统食品。

返回目录。

感恩节的由来起源

感恩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6,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

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

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

感恩节的由来起源

1.来自欧洲传统的影响。

从大约以前最早的一次收获开始,人们就已经庆祝丰收,感谢富饶的大自然给予他们的恩施和好运。

当欧洲人来到加拿大后,也将这一传统带入加拿大,并对后来加拿大感恩节的传统产生影响。

2.英国探险家庆祝生存的影响。

在清教徒登陆美国马萨诸塞的40年之前,加拿大就举行了第一个正式的感恩节。在1578年,一位英国探险家命名马丁·法贝瑟(martinfrobisher)试图发现一个连接东方的通道,不过他没有成功。

但是他在现今的加拿大纽芬兰省建立了定居点,并举行了一个庆祝生存和收获的宴餐。其它后来的移居者继续这些“感恩”仪式。这一次被认为是加拿大的第一个感恩节。

3.影响来自于后来的美国。

1621年的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新大陆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在美国革命其间,美国一批忠于英皇室的保皇党迁移到加拿大,也将美国感恩节的习惯和方式带到了加拿大。

1750年庆祝丰收的活动被来自美国南部的移居者带到了新四科舍(novascotia),同时,法国移居者到达,并且举行“感恩”宴餐。

这些均对加拿大的感恩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恩节的由来起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一、冬至由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冬至习俗:

1、北方吃饺子、馄饨。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一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冬至馄饨的意义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有古人认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破阴释阳,支助天地间阳气生长。

2、南方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圆之意。

5.4青年节的由来

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4.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5.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青年节的由来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20xx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它来源于中国1920xx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述五四青年节由来的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20xx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当然,放假是不可能放假的了,既然如此,不如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节日的由来,追忆一下120xx年前高举着“救亡”与“图存”的旗帜为了新中国的未来而奔走呼号的青年们。

01/节日起源。

五四运动是1920xx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巴黎和约”的签订,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02/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五四精神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03/节日的设立。

193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时候,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又称“五四青年节”)。在香港、澳门主权回归后,五四青年节虽没有成为法定公众假期,但亦在港澳两地逐渐举办了些纪念性活动,如金紫荆广场五四升旗礼。

1920xx年11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1920xx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爱国人士的五四青年节游行示威。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他们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

口号。

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6月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

6月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示威游行,以响应学生。参加罢工的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

6月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爱国人士的五四青年节游行示威。

6月11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

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为了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端午节的由来起源

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日、夏节。虽然名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

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平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10、驱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

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囊,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12、洗龙舟水。

“洗龙舟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为这段时间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龙舟时期,老百姓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扫把。

有赶走“扫把星”,驱除厄运的意思。

14、挂艾叶和菖蒲。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15、吃五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称“吃五黄”。现在,雄黄酒因带有毒性而用黄酒代替。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青年节的由来

勇于开创,让璀璨的烟花在梦想的天空绽放。

敢于拼搏,让希望的帆船在事业的海洋起航。

乐于付出,让青春的激情在人生的舞台缤纷。

国际青年节,用青春点亮人生,开拓美好的明天!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很有必要了解5.4节日的由来,下面小编整理了有关“它”的来由,瞪大眼睛看哦!

为民国初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节日,是为纪念1920xx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

它来源于中国1920xx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青年节由来

大家都知道五四是青年节,那么五四青年节是怎么来的大家清楚吗?不清楚也没关系,让小编告诉您!

1919年4月24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4月29-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3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156、157、158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

5月3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举行游行,地点:天安门。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x书。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4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3000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下午4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4时30分左右怒烧其宅。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32人。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x课。远在郊外、未参加4日行动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

5月7日,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5月9日,为爱护北大,蔡元培怀着复杂的心情秘密出走。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总x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并组织"护鲁义勇队"。

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次日,北京学生出动比3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多名学生被捕。被捕学生太多,学校亦征作监狱。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x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800余名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职务。

6月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陆征祥从缓签字。

中秋节的起源由来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过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几乎是每个地方都要有的。

祭月,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动,称为“夜明”或“夕月”。是中国炎黄子孙的重要团圆节日之一。在广东地区,人们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习俗。

赏月,早在魏晋初期民间便有了赏月活动,唐朝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到了宋朝,夜市还会通宵营业,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拜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至于具体的仪式,一般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在家里或者户外摆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饼等供品,然后进行叩拜,祈求福佑。

观潮,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饼,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除了这些有些地方还有赏桂花,喝桂花酒,燃灯,猜谜,烧塔玩兔爷等。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方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相比于南方北方偏重亲人团聚,户外活动较少,可能因为天气的原因南方户外活动比较多。但总体来说南北差异不大,都是要团团圆圆,期盼美好的生活。

冬至的起源和由来

在我国民间南方有吃汤圆习俗,北方有吃饺子习俗,尤其是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2、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这样子喝起来会更加温补暖胃。

5.4青年节的由来

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5.4青年节的由来

五四青年节,每年一次,或隆重或简朴,但其节日的意义永在。五四青年节有两层含义: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二是青年的节日。两者共同构成了包含深厚历史与现实内涵的精神原动力。

中国共产党首次确定5月4日为青年节。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青年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统一全国的青年运动,1922年5月5日(即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在广州东园召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选出张太雷、施存统、蔡和森、俞秀松、高君宇5人组成的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施存统当选为团中央书记。

中国青年运动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并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一支朝气蓬勃的主力军。这支力量在以后的革命中都起到了先锋作用。

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历史传统,进一步调动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唤起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1939年5月4日,延安各界代表集会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在大会上确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在这一天,青年学生、工人、职员一律放假,来庆祝这个伟大的纪念日。毛泽东在这一天发表了著名的讲演《青年运动的方向》:

“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说,它表示我们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进到一个转变点了。几十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屡次地失败了,这种情形,现在要来一个转变,不是再来一次失败,而是要转变到胜利的方面去了。现在中国的革命正在前进着,正在向着胜利前进。历史上多次失败的情形,不能再继续了,也决不能让它再继续了,而要使它转变为胜利。那末,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没有。这一个转变,现在还没有到来,现在我们还没有胜利,但是胜利是可以争取到来的。

1939年5月4日,毛泽东所著《青年运动的方向》。

毛泽东在讲话中,还就当时的革命目标、革命性质、革命的依靠力量以及中国青年努力的方向等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问题,借助五四青年节确定之际提了出来,激发了广大青年抗战的热情,增强了青年的信心和勇气。

国民政府反对将青年节定在5月4日。

对于确定5月4日为青年节,国民政府最初是不同意的。但当时正值国共两党建成爱国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之时,所以国民政府也纪念青年节。可是随着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关系开始紧张,特别是皖南事变,冲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国共合作的关系推向了破裂的边缘。1942年,国民党明令禁止5月4日这一天为“青年节”,随之将青年节时间改为农历3月29日(阳历为4月27日),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牺牲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确定5月4日为青年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车轮行进到1949年时,一切都得到了定论。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共产党领导集体来到北平。这一年的“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5月3日晚7点,纪念“五四”文艺晚会在北大民主广场热烈举行,到会的工人、学生、教员达6000多人。这是北平解放后文艺界空前的一次盛会。在会上,闻家驷演讲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冯至谈“什么是宽容”,赵树理演说“如何夺取反动文化的阵地”,卞之琳谈“文艺的修养”,李广田演讲“关于北平文艺工作的回顾”,艾青“谈诗”,何其芳谈“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结合”。会场的秩序和听众的情绪从始至终是宁静中充满了热烈,在灯光下每个人的脸都显得那么年轻。大会直至深夜11时才散。

为纪念五四运动30周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特地给中国和世界科学工作者写了一封公开信,陈述该会1200名会员的愿望与无比坚定的胜利信心。信中首先对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意义作了历史性的阐述,指出这一运动替后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和科学培植启示了一条发展的道路。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场运动的两年后创立,更为这个民主与科学的要求在万分艰难与困苦的条件下加添了充实的内容与确切的保证。

为纪念五四运动,《人民日报》开辟专栏,刊登《毛泽东同志论“五四”运动》、吴玉章《纪念“五四”三十周年应有的认识》、黄炎培《人民革命的信炮——五四运动》、杨振声的《五四与新文学》、周建人的《科学与民主》、胡风的《从源头到洪流——纪念“五四”三十年》、何干之的《五四的两个基本口号》、俞平伯的《回顾与前瞻》、宋云彬的《从“五四”看知识分子》、叶圣陶的《不断的进步》、何家槐的《唯一的真理》,还有柏生的《几个“五四”时代人物访问记》、王亚平的《“五四”哺育了我》、臧克家的《会师》和五四以来中国主要的革命青年团体介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