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0 13:03:06 作者:LZ文人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序的学习过程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教学计划范文,相信能够对大家编写教学计划有所启发。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怎样让学生真正认真的学习信息技术?2.开放、综合的信息技术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案例描述:

由本节课是由我自己执教,课文出自苏教版的《信息技术》下册,学生是五年级学生,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word的大部分知识。因为以前每节课只讲一些操作,再除去一些其它时间,学生剩下的操作时间就不多,所以我想,应给他们操作和展示的机会了,这样一节《word的综合应用》综合应用课就产生。

信息技术的作业特别:

平时,大部分上课时间,都被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打字速度占据,虽然本校是县城小学,但学生家有电脑的还是比较少,学生的打字还是很慢,而且枯燥的练习,让他们乏味。这节课我特意安排了一节与平时练习打字不一样的课,给他们安排任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而在平时更加刻苦练习技能。在上本节课前,我向学生透露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让大家想想,怎样去做一份小报,要选哪些内容好?学生提出,县里正在做迎“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验收工作,我们学校也是检查的重点,除了查找纠正学校自身上语言文字不规范的地方,学校还组织了“啄木鸟”纠错活动,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到街道上去查找语言文字不规范的地方,还拍了许多照片,外出的活动同学记的最清楚,而且题材也好找,我们可以就以这个为主题来做一个小报,说到这里学生们都兴奋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一下子雀跃起来。

最后我在听取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布置了如下要求及作业:

1.每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小报。

2.为自己的小报取一个亮丽的名称,设置一个漂亮的版面。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怎样让学生真正认真的学习信息技术?2.开放、综合的信息技术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案例描述:

由本节课是由我自己执教,课文出自苏教版的《信息技术》下册,学生是五年级学生,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word的大部分知识。因为以前每节课只讲一些操作,再除去一些其它时间,学生剩下的操作时间就不多,所以我想,应给他们操作和展示的机会了,这样一节《word的综合应用》综合应用课就产生。

信息技术的作业特别:

规范的地方,还拍了许多照片,外出的活动同学记的最清楚,而且题材也好找,我们可以就以这个为主题来做一个小报,说到这里学生们都兴奋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一下子雀跃起来。

最后我在听取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布置了如下要求及作业:

1.每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小报。

2.为自己的小报取一个亮丽的名称,设置一个漂亮的版面。

3.结合学校组织“啄木鸟”纠错活动以及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活动写自己的感受,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数码相机部分学生家中有,学校里也有,还有一些图片学校网站上有)一些活动的图片,标志性图片,收集和调查统计一些自己需要用目前,任务驱动法是很多教师采用的,让学生以实际的任务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上述的方法非但让学生学习的快,忘的也快,因为那些电脑的技能离我们的学生太“远”了。

在这课前,我所谓的作业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也不是一些机械的练习,每个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完成的那一项或几项,对他们来说没有负担,有的只是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在课堂上,那些技能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也有不熟的,正好又跟好同学学习了一下,也有差一点,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出他们的眼神,有多么羡慕,他们学好电脑操作技能的决心,我从他们的眼神中也看到了,他们只要把之前学习的知识,再结合自己小组的素材,再运用一下技能就可以了,没有教师的规矩、要求,有的是丰富的想象、创造、童趣、笑声、决心。

二、开放、综合的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是更多的能力,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爱。学生在收集素材的同时培养了很多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版面设计能力、摄影能力„„每位同学都会选择自己能胜任而又喜欢的那一项或几项任务,这是多么有趣而高兴的事物,因为他们获得了成功。

学生经历了各项活动,从这些活动中他们知道了规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对自己平时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道了学习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还有更多的是提高了他们合作、创造、思考、分析、综合等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第十二课走近香港—幻灯片模板、母版和版式(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走近香港》是教材第一册第十二课内容,在学完前面excel基本操作后,是对ffice组件的更进一步学习,pwerpint2000是office2000中的一个重要软件,它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编辑在一个作品中。用它制作多媒体演示幻灯片,简单方便,学生容易接受此内容。幻灯片的操作是信息技术中基本的操作,幻灯片是数据呈现的很好载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用到,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目标:学会使用模板和版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审美意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意识,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板与版式的更换。难点:母板与模板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中已经学会如何新建模板和版式,这课时进一步熟练操作。

三、教学方法分析。

讲述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三、教学准备。

软件:pwerpint2000。

教学环境:多媒体机房。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举例演示学生的作品。

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选择模板和版式,并都已经制作完成了一个ppt文件,但只有封面一个幻灯片页面,这节课我们要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2、初步探索。

教师演示:打开《走进香港》,增加一个幻灯片页面,“插入”-“新幻灯片”,程序自动选择版式,模板自动应用第一张幻灯片,继续插入多幻灯片张,版式自动选择,同第二张。

教师提示:“插入新幻灯片”和“新建文件”的区别。

学生回答:更换版式(可让操作能力好的学生上来操作)。

教师讲述:与版式相类似,模板也可以更换,但两者又有不同的地方,请大家在操作的时候注意观察(在课堂小结中提问)。

教师讲述:应用模板使我们创建的'幻灯片有统一的外观,比如要在每个页面的右下角出现一行制作者的名字或者出现同一的徽标,但是还能不能使其更加完美呢?我们可以使用幻灯片母板,“视图”-“母板”-“幻灯片母板”

教师边演示边讲述:模板和母板的关系。

3、操作练习。

学生操作:打开前一课时保存的ppt文件,完成课本第63页“练一练”

附加要求,在幻灯片母板中添加制造者的班级姓名,

文件保存为d:班级+。

4、深入巩固。

教师巡回指导,选择几件作品演示给学生看,对典型的错误做全班演示更正。。

5、课堂小结。

更换版式和更换模板的区别。

模板和母板的关系。

6、课后教师反思。

(3)教材在本单元中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还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幼儿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6.网络研修心得体会三篇。

信息技术2.0教学设计案例

所属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主题。

《气球宝宝排排队》。

学习目标。

1、愿意和同伴一起参加排序活动,体验排序成功的快乐。

2、能将气球卡片正确地按“abab”模式排序。

3、发现气球排列的特点,感知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对象。

学龄前儿童——小班。

学习资源。

ppt课件、希沃互动课件。

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

通过互联网查找文本、图片资源以及自己录制的音频,制作有声音的视频,利用希沃平台制作互动练习课件。

活动流程。

活动过程。

一、出示房间图片,创设新年布置房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鼓励幼儿动手操作,练习“abab”模式排序。

1、播放希沃课件按照教师给出的排列规则,幼儿一边排列一边说“我是按照一个x色气球一个x色气球排列的”。

2、幼儿遵循自己的想法,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气球卡片。

五、师幼共同收拾材料,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教师:气球宝宝们可开心啦,小朋友们都能正确地帮它们排排队。我们下次再邀请气球宝宝们来做客吧!

学习评价。

在活动的开始时,我创造了一个幼儿想说、敢说、会说的新年主题环境环境,由按照“abab”规律装扮房间延伸到日常生活收纳习惯的养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中,我运用启发式提问,体验寻找规律的教学方法,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想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机会,拓展幼儿生活的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同时通过提前录制好的可爱音频来增加幼儿的趣味想象,两只小熊准备新年年货的摆放也是按照“abab”规律排列的,我用引导性的语言,激发幼儿对食品摆设探究的欲望,从而让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abab”规律的食物,同时也让幼儿养成日常收纳的好习惯。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我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注重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并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引导幼儿寻找规律,愿意将自己寻找的规律和食物和大家分享。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应多给孩子创造一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一理念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班级、实验室、家校网络环境。

活动主题。

利用土壤测试仪科学种植早豆角。

活动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活动内容。

科学合理化种植早豆角。

活动目标。

一、通过种植活动。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劳动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通过参与种植活动,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相关植物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第三,通过种植活动综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耐心、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第四,通过种植活动形成班级特色学习档案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区域性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学习热情。

问题情境。

学生不曾有种植早豆角的经验,无适合场地栽培,只能使用盆栽种植,学生将通过高科技手段检测土壤问题,改善种植方式,从而提高早豆角质量和产量。

教师的支持。

班级和项目小组同时开启早豆角种植,提供检测仪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种植资料、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

资源名称。

百度。

清单及描述。

早豆角种植技巧。

形式(类型)。

查阅资料。

资源名称。

动图app。

清单及描述。

利用过程性记录照片形成早豆角一生生长变化动图。

形式(类型)。

收集整理。

技术工具。

土壤测试仪、可上网的电脑、微信公众号等展示平台。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1、学生定期对植物生长变化中各因素做测试,其中包括天气状况、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土壤ph值、光照度。并对植物生长变化进行图文并茂的记录。

2、学生随时跟踪各种数据,准确了解土壤信息,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料等方式了解早豆角种植特点,让种植活动更加科学化!

3、对于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小组商讨给予合理的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并随时观察记录其变化。

如借助科技手段对土壤ph值进行检测,早豆角的种植适宜范围在6。2——7。0之间,而种植的土壤就需要在这个区间内,如达不到标准,同学们就会尝试换土或者加肥料等方式;如出现光照问题,植物生长速度就会减缓,同学们会根据测量结果精准找到问题所在,将及时更换放置位置确保阳光充足;而随时的关注土壤湿度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起到了较好的约束力,不是每天都需要浇水,而是要有量的标准,孩子们从中学习了更加合理化的保障植物了健康生长!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种植经验。

4、添加自己的种植小妙招,设计合理的工具辅助种植活动!

学生设置合理的对比实验来比较音乐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学习像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从而增加种植活动的乐趣!

学习成果。

1、指导学生利用高科技完成种植早豆角活动,感受到收获后的喜悦。

2、观察早豆角生长,形成特色观察记录。养成长期观察的科学素养。

3、收集早豆角的栽种方法等相关资料并制成图文并茂的文字信息。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绘制早豆角的一生,更好的认识了绿色开花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5、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能够粗浅的掌握种植技术,并体会劳动的艰辛。

6、汇总种植过程中相关材料,形成班级特色学生学习档案袋,在校区域性网络“小喇叭”做各班交流展示,通过学校、班级微信公众号推送优秀记录成果。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能学会吗?”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对于艺术字工具栏上各个图标的功能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小手不停地操作着,变化着艺术字的形状、颜色,领悟着计算机神奇的功能,做出了一件件成功的,具有创意性的作品。

这次教学,学生始终处于在强烈的学习光趣中,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生动、形象的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信息技术2.0教学设计案例

通过开学一两节课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情况,由于小学学习基础有较大差异,所以在初一上学期通过分层教学方式,让学生快速适应初中阶段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都能体会学习乐趣。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兴趣意识。

2了解信息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应用。

3学会利用多种方法获取多媒体选段。

4学会信息集成发布。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本学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课堂评价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动手是最主要。

周次内容。

1新学期准备工作。

2认识信息技术。

3认识计算机系统。

4认识计算机系统实践活动。

5获取处理图像选段一。

6获取处理图像选段二。

7获取处理文字选段一。

8获取处理文字选段二。

9获取处理文字选段三。

10获取处理声音选段。

11获取处理视频动画选段。

12制作电子报刊一。

13制作电子报刊二。

14制作电子报刊三。

15制作演示文稿一。

16制作演示文稿二。

信息技术2.0教学设计案例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桌面上的图标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并能够熟练的打开桌面上的图标。

一、导入。

同学们,在windows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都指向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桌面上就出现一个称为“视窗”的图形,我们通常也把视窗称为“窗口”,如果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就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如何运行程序,打开窗口呢?别着急,请跟我一起学。

二、新授。

(一)、打开窗口。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打开窗口:

1、把指针移动到桌面的图标上,然后双击。

2、单击“开始”按钮,在菜单中选择需要运行的程序图标或需要打开的文档并单击它。“开始”菜单中的每一个命令和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一样,都代表着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就打开一个窗口。

(二)窗口的组成。

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钮、关闭按钮、工作区、边框、窗口角。

(三)窗口的操作。

1、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还原。

最大化与还原:单击“最大化”按钮,窗口就扩大到整个桌面,这时“最大化”按钮就由“最大化”变换为“还原”。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还原”就可以了。

最小化与还原:单击“最小化”按钮,窗口就缩小为一个图标按钮,存放在任务栏上。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按钮就可以了。

2、窗口的移动。

注意:窗口最大化是无法移动的。

3、窗口大小的改变。

4、窗口的关闭。

要关闭窗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单击“关闭”按钮。

三、练一练(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师点拔。

四、拓展知识。

同时打开3—5个窗口,然后将指针移至任务栏的空白位置,单击右键并选择“层叠窗口”,看看有什么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复习打开程序的窗口,进一步认识认识窗口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名称,并能对窗口进行各种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通过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同学们完成得都非常好。

信息技术2.0教学设计案例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ppt课件、白板、电脑、

教学主题。

奥尔夫音乐课《一起玩雪啦》。

教学对象。

学龄前儿童——大班。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美好的情境及节奏感。

2、能跟着音乐打节拍,爱上奥尔夫音乐课。

3、通过奥尔夫音乐游戏,让小朋友们爱上冬天、爱上雪。

教学重点。

让幼儿都参与到奥尔夫音乐活动中,更好的感受音乐。

学习难点。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分析目的。

1、根据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奥尔夫音乐课的实践经历,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真实反馈问题。通过“问卷星”对量化数据的客观分析,了解到幼儿对奥尔夫音乐课的需求及喜爱程度,在教师设计奥尔夫音乐活动课《一起玩雪啦》的时候,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难易程度,层次结构,循序渐进的安排活动内容,优化教学活动的目标及重难点、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让音乐活动个性化,让幼儿们更加喜欢奥尔夫音乐课。

2、问卷星的使用,能更加科学、有效地统计幼儿相关的已有经验数据化、明确化。

分析工具。

问卷星、微信。

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

实践方案。

1、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

学龄前儿童大班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非常敏感,好动,乐于表现,可塑性强,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的美感体验。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对于奥尔夫音乐活动课更是十分的喜爱,但是孩子们的个性非常强,想法独特,源于生活的“玩雪”这一活动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喜欢,愿意去参加活动的。在ppt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就以冬天、雪、雪人为情境进行创设的,孩子们一下子就融入进去了,感觉就是在和雪玩耍,开心极了!在奥尔夫音乐律动、打击乐器的游戏环节中,我设计了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的参与度达到100%,50%的幼儿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活动,30%的幼儿能够提出问题进行不同的感受,还有20%的幼儿有创新意识,学习氛围特别浓厚。

2、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问卷星”,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借助微信中的“问卷星”小程序对幼儿进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幼儿对奥尔夫音乐课的需求及喜爱程度,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奥尔夫音乐活动课的时候,更加信息化、个性化、高效化,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了解周历的制作方法,通过制作周历,了解有关历史大事。

2、能力目标:能利用网络收集每一个日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并对其进行分类与整理;综合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周历;进一步掌握超级链接的设置。

3、情感目标:通过周历的制作,让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历史。

周历的设计及制作。

合理选取有用的资料。

2课时。

周历的实物和周历的范例作品2~3个,最好是风格不一样的。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利用power point制作一份含有历史事件的超级周历。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完成这份周历,大量的时间是查找资料、选取资料。历史事件的收集,可以利用“百度”或“、google”搜索关键词“历史上的今天”,进入专门的网站进行查看。

周历封面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切忌千篇一律,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

1、激趣引入。

大家知道要珍惜时间,那么如何珍惜时间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好你的每一学期、每一个月、每一周,每天都知道今天有什么任务,必须完成什么,只有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因此,最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记事周历本。今天,我们就要在power point中制作自己设计的周历。

2、设计周历。

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事都要先思考,要有计划。鼓励学生设计出具有个性的、风格各异的周历。

3、制作周历。

(1)制作周历的封面,并注意美化修饰。

(2)收集历史事件。把收集的历史事件按日期分门别类地存放在相应的文件夹里。

(3)重现历史上的今天。

(4)设置超级链接。把周历封面上的日期和“历史上的今天”链接起来。

4、交流评价。

在班级里进行交流,让大家一起来改进周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终制作好自己的周历。还可以在上完这一课后,举行一个周历设计展,把信息技术课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掌握文件夹的新建和复制操作。

2、掌握文件的移动操作。学会“shift”和“ctrl”在选择文件中的使用。

3、提高信息资料分类存储的意识

重点:掌握文件夹的新建和复制操作;文件的移动操作。

难点:掌握文件的移动操作。学会“shift”和“ctrl”在选择文件中的使用。

学习方法重点:分组讨论,评价

分层点:通过“帮助”自学。

师:请大家先看看老师的电脑桌面,再看看你们的,有什么感受?

师:看谁是整理行家,将最喜欢的东西集中起来,放到你自己的文件夹中。(出示课题)

1、自行探索(5`)

师:怎样建立文件夹呢?秘密就在鼠标身上,同学们可以找到方法吗?试试吧

2、互动交流

学生在电脑上找寻建立文件夹的方法,最先完成的演示。

你是怎样建立文件夹的?

你是怎样给文件夹命名的?

师:老师要奖励你一个笑脸徽章,你现在就是小老师了,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其他同学完成了小天地的建立,也能得到笑脸,当小老师。

1、自学方法

师:你们的文件夹已经建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师:你知道怎样将文件放入你的文件夹里吗?请你们打开课本p15自学方法,将你的桌面整理一下。

2、共同探讨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由学生相互协作解决,或全班集体解决。

3、经验交流

l你是怎样将文件放入文件夹中的?

l你还知道其它方法吗?

师:老师奖励你一棵松树徽章,现在你又是小老师了,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吧,请大家继续整理桌面。

5、深入学习

师:请你在电脑上试着为爸爸、妈妈建立文件夹,并在“我的文档”中找他们需要的东西放进你建立的文件夹中。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到的,你对自己的整理工作满意吗?

(根据学生的表现,颁发五角星徽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本课是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从教材的分布情况来看,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幻灯片中文本和图片的添加、设置动画效果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为幻灯片设置背景和幻灯片之间切换的方法,从而对演示文稿的整体进行美化。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为作品设置背景的方法以及幻灯片之间切换的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为幻灯片设置合适的背景和切换效果,对作品进行有个性的合理美化。

情感目标:通过作品的制作与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信与成就感。

重点:为幻灯片设置背景以及幻灯片之间切换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这是因为一个作品是否美观与背景和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难点:使用填充效果为幻灯片设置背景。之所以把一部分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因为填充效果涉及到了四个选项卡,设计的方法非常的灵活多样,对学生来说是最容易迷惑的,我把这一部份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任务驱动法、范例分析法、媒体演示讲解法、分层教学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开展教学,并综合运用了范例分析法、媒体演示讲解法,分层教学法。

2、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成果展示法。

在教学中,学生分析范例,学会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质疑和解疑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发现和应用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后,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一环节:发现问题,呈现任务。

课始我为学生演示两个幻灯片的例子。其中一个是学生上节课的作品,另外一个是设置了背景和切换效果的。“哪一个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界定学习目标---为作品设置背景和幻灯片的切换。

(设计意图:在范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实际学习中去学会解决问题。)。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任务:为作品设置背景;为作品设置切换效果。学生继续对自己前几节课制作的《诗仙李白》作品进行设置。

任务一:为作品设置背景,被分解为三个子任务。

子任务a:直接用背景颜色设置背景。具体要求:请用这种方法为第一张幻灯片选择一种合适的背景颜色。由于这子任务比较简单,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在前,出现问题,我个别指导的方针。

子任务b:用填充效果设置背景。具体要求:将第2张幻灯片的背景设置为渐变:预设-雨后初晴,底纹样式"斜上"、最后一种变形。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我将会这样突破:首先,鼓励学生按照大屏幕显示的步骤自己进行制作,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当大部分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就会给学生演示事先录制好的操作步骤。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两个: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第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能够节省重复操作的时间,让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课堂的效果。当子任务b完成之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我们需要制作一个风格统一的作品,要求每张幻灯片不仅背景要相同,而且排版的方式也要相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子任务c:用设计模板设计背景。具体要求:请用设计模板的方式,给所有的幻灯片设置统一的背景。在前两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之上,这个任务就变得非常简单。所以,我将会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然后找学生演示的方法,这样,给更多的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学生完成三个子任务的过程中,在屏幕上展示三者关系图表。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帮助。

任务二:为作品设置切换效果。具体要求:请为《诗仙李白》作品的每一张幻灯片设置一个切换效果。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会采用分层教学法。学生每六个人分成一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找制作比较好的同学指导其他的学生。这样,就能够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提高。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任务二完成后,采用组间评和组内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出优胜组。游戏比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设计意图:任务由简到难,学生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打好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交流评价分享成功。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几个有代表的作品进行展示,供大家学习。教师可适时地参加讨论,对于有闪光点的作品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作品评价。)。

第四个环节:学以致用课后延伸。

为了让学生把课堂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的当中,做到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以下内容: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要求能够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的设置方法,内容丰富,美观大方。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声音信息的加工》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一节第五小节。声音信息的加工,是多媒体信息加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前面的文本、数据和图片的加工,此部分学生比较陌生。声音信息的加工能为后续的学习,如本章中视频制作中的配音,以及网页制作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处理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声音信息作为必修课的新知识,它的学习对于第二学期《多媒体技术》这一选修模块的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是选修模块学习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本节知识无论是在现阶段的学习中,还是在后续的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声音信息的加工》是一个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点,能提高学生音频信息的采集、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前面已经完成了信息获取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在网上根据主题搜集文字、图片、音乐等信息的基本能力。从文本、数据和图片信息加工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信息加工的目的和需求分析已经基本掌握。但学生的基础普遍不好,例如word和excel的使用基本不熟练,没有达到教材要求的基础,不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到图片的加工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本节课的内容又是一个学生喜欢的内容,应该利用好本节课内容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音乐,对mp3、mp4等都有一些了解,很多学生也拥有自己的mp3、mp4设备。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学好没有什么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水平的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mp3、mp4之类的东西,没有感性认识。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对音频文件的格式及特点不了解,对于这些偏理论性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难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音频质量的常用指标;知道常用的声音文件格式及其特点;了解常见的声音加工软件;掌握利用windows录音机进行声音的采集、声音文件片段的截取方法;掌握利用千千静听进行音频格式的转换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主题和信息呈现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软件和方法,对声音信息进行采集和编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声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体验声音采集和编辑的过程,感受声音信息加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声音信息加工的学习兴趣。

1)常见声音格式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声音格式)

2)声音格式的转换和声音片段的截取。(根据需要对声音进行加工)

1)常见声音格式的特点。

2)声音质量的常用指标。

(这两个内容都是理论性知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好是难点。)

从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展示几个成功的解决这些需求的声音加工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任务中设置障碍,让学生主动探究关于声音格式和质量指标的内容。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简单加工操作并不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来掌握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的方法。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场合对音频文件的不同需求。通过最后的课堂总结,把理论知识强调出来,并对今后学生可进行的深入学习做引导。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学生喜爱的歌曲。提出问题,想把其中的一部分截取下来做铃声该怎么做?

欣赏音乐,并进行讨论。

wav声音的截取

引导学生说出声音截取工具软件和操作方法。布置第一个任务截取声音片段。提供wav格式音乐。

回答问题,参考教材或相互交流尝试利用录音机进行截取操作。

1、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声音处理软件。(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

2、布置任务但是不给提供前面提到的软件。让学生知道录音机这个工具。

3、培养学生利用教材的意识。

mp3声音的截取,格式转换。

给学生一个新歌曲mp3格式的让其利用录音机截取

尝试截取,学习格式转换

1、设置障碍让学生知道录音机的功能限制。

2、激发学生对声音格式的求知欲望。

3、通过格式转换时的参数设置,让学生参考教材了解音频质量的指标。

录制声音

展示录制的'铃声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声音录制

尝试录制个性铃声

1、使学生知道声音加工的另一个内容声音的采集。

2、激发学生对录制声音的兴趣。

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给出评价引导

展示参与评价

让学生了解对声音作品评价的标准,给学生展示和锻炼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鼓励他们应用更的的专业软件去完成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教师总结音频文件格式相关知识,介绍更强功能的软件。

教师ppt展示

听述并思考

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音频文件格式的差别及用途,了解声音加工的更多内容,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制作一份电子报》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三章第六节所涉及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完成了word文档制作学习的相关五个任务),基本掌握了word20xx的基本操作技能: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艺术字与图片的插入、表格的输入、对象框、页面设置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word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电子报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word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word 20xx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制作word文档,还要学会制作电脑报,通过制作电子报刊更好地掌握word文档的制作,并能利用电子报形式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本节课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域】

(1)能综合运用word 20xx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电子报。

(2)学会设计电子报。

(3)学会评价电子报。

(4)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感情领域】

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领域】

(1)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2)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报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

难点:对电子报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学期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围绕“电子报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2)教师计划使用的设备和资源:计划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教学指导,结合实例介绍电脑报的基本构成要素、素材的获取方法以及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五、教学准备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情况反馈

信息技术的应用

引导阶段(3分钟)

提出问题:宣传和传达信息有哪些比较好的方法?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思考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多媒体教学软件广播教学。

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13分钟)

提供3个主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并利用已学word 20xx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制作一份电脑报。(3分钟)

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制作主题。

幻灯展示3个主题及相关制作内容。

通过展示优秀电脑报,解释电脑报的设计要点:(5分钟)

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

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

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记录要点,思考如何围绕主题进行设计。

让个别学生简单自己的构思,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幻灯展示作品及制作要点。

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5分钟)

1、本地共享中的资料使用;

2、远程资源:如何在因特网上搜寻自己需要的资料。

观察教师演示的两种方法,动手实践。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找到想要的资料,对有困难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教学软件演示获取信息的方法。

分组协作,完成作品设计(20分钟)

布置任务:分组协作,讨论完成任务。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及小组成员分工情况。

分组合作交流,完成作品设计。

巡视学生制作情况,观察是否按要点进行设计。

成果交流,评价阶段(8分钟)

展示2-3份学生作品,先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进行学生评价和教师点评。

交流展示作品的优点及不足,提高方法等。

多媒体展示作品。

小结、推广(1分钟)

简单小结电脑报制作过程及注意点,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实际困难。 附: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

(1)步入信息时代

可介绍信息技术的分类、发展;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影响;介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策略与技巧、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等。

(2)网络与我

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

(3)我的多媒体作品

可介绍媒体及其分类、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作品的一般制作步骤、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赏析多媒体作品等。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电子报及说明电子报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电子报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电子报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同时,三个主题的确定又是基于教材内容的,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依据教材内容来组织表达。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网络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围绕英语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实验,不仅可以扩大英语学习的“面”和“量”,而且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借助网络查询信息,进行信息交流,“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策略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和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本文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7sectiona教学案例,主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1.教材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主要内容为学习一些服装类名词、表示颜色和大小长短的形容词、询问价格、商店购物等。

2.教学重点: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单词howmuch,pants,sweater,t-shirt,shirt,shorts,socks,shoes,hat;提高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教学难点:对网上各种信息源的比较筛选,及学生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的.学习效率问题。

【学生情况】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使学生初步具备了电脑操作基础,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下载资料,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学习方式】。

1.在一人一机的网络环境中,通过internet和教学控制系统开展学习。

2.自主探究。在完成较简单直观的任务时以个体探究为主,鼓励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

3.合作学习。情景对话时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合作学习”更方便英语的交流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信息差异也更能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

【教学方法】。

1.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并从旧知中获得启迪,从而解决问题。

2.评价法:将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

3.任务型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任务一】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网络教学控制系统,教师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主要流程展示给学生,使其明确任务和要求。

【任务二】自主探究,学习单词。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internet主页,利用“百度搜索”找到“金山词霸”,逐个输入新单词,学习其词义,跟读练习发音,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对查得快、输得快、学得快的学生进行表扬,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极性。

【任务三】创设模拟情景,开展合作学习。

1.投放多媒体课件,导入新的交际用语,指导学生操练。

2.引导学生登陆易趣网,找到购物区,搜索相关信息,分组操练对话:a:howmuchisthist-shirt?b:it's$搜集并下载相关图片,设计自己的服装店,操练购物对话。

3.在此期间,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及时总结经验。

4.总结点拨,深化主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导航者,也是情感的驱动者,在关键时刻进行必要总结,将信息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入完整而系统的情感氛围中,使课堂在井然有序中结束。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模式的整合。网络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学生借助网络查询信息,进行信息交流,使“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策略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二)英语课堂教学方面。

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采用师生交流方式自然亲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教师将学生引进网络环境,引导其自主搜索新单词,通过单词的输入,练习了单词的拼写,通过跟读电脑上的读音,又掌握了纯正的发音,然后以个人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并以各种形式展示交流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培养了团队精神。

(三)存在问题。

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都可以学习有关知识,但是个别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反应迟缓,学习较为吃力,这也说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还有部分学生对网络了解不够多,使用网络不够熟练。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在初二上学期学生主要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其中有一节课是《数据的计算与排序》在上周四二年二班的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就是打开学生的成绩表后向学生演示如何求总分sum、求平均分average函数。然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然后引入排序的操作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在课程全部讲完要进行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通过求总分、平均数函数的方法求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函数时却只有十几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却不得其法。周五是二年一班的课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二年一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考过了第一次阶段测试你们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同学们排名次那么你们就帮助老师把你们班同学的成绩排出来好不好那么如何来完成呢同学们就以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来完成任务。完成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汇报。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完成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已经完成了然后这样在我不断的刺激下“驱使”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学会了数据的计算与排序而且都能够触类旁通的完成其他函数的计算。

案例描述二:因为在二年一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我在一年一班汉字输入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先讲一种汉字输入方式--微软拼音输入法。然后我抛出“任务”叫学生把书翻的第几页把第几段话输入电脑。但是当我去下面巡视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反思分析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个组织对比实验。第一个案例是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第二个案例是在采用“任务驱动法”但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与案例一营造良好的情境形成一组对比结果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成功。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恰当与否是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1、以生活中的情境和学生的需要为任务。

任务必须吸引学生否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任务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反应平平教师常抱怨学生不积极参与。若认真分析与反思往往是任务本身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源于生活和符合个体需要的任务一般都能吸引学生。

2、任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任务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拓展性做到因材施教。

3、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或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手段还要教育学生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1、创设情境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基础。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联想发展能力。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形式课件渲染式、谈话式、场景式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2、主题活动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

主题活动即把学习的内容蕴含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师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获得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在获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发展。

3、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好的主题活动需要通过好的学习方式来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加深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得出小组的学习心得与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四平八稳的精神。

4、学习效果评价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保证。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收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我的家乡》是冀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的25课,冀教版有一定的地域性,符合河北地区广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我的家乡》课属于课本中最后的几篇,所以《我的家乡》属于对全本书的回顾课程,具有综合性。

二、教学三维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搜集素材中,着重搜集家乡的风土习俗、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40名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接触情况略有不同,所以在上机操作时,尽量使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本、图片之间的关系,熟悉宣传册表达信息的特点。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大量的的照片,且按照地理位置、人口、气候环境、历史发展等类别分类。

2、学生准备:搜集家乡的照片或使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一些自己身边环境的照片。

六、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法、讲授法、上机操作。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照片,并对照片进行介绍。

3、讲解宣传册,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图片形结合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4、教师演示登陆教材中提供的网址,搜集家乡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也可以登陆搜索网站搜索资料,还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来搜集。教材对所需搜集的内容也做了详细罗列,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特点有选择地搜集整理,但一定要突出家乡的特色(边示范,边讲解)。

5、制作宣传册:学生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做出图文并茂的宣传册。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先根据收集的资料确定宣传册的内容包括几个栏目,各个栏目的名称是什么,然后使用文本框根据栏目内容的多少规划宣传册的框架结构,再输入各个栏目内容,最后学生还可以对美化宣传册,使其更加美观。

八、交流。

向同学介绍自己在排版方面的想法?

九、拓展。

将师生制作的宣传册制作成简单的网页发表。

十、教学反思。

本课活动是为了制作《我的家乡》宣传册,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人口、气候环境、历史发展等方面,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宣传册表达信息的特点,掌握制作宣传册制作的方法。

通过简单的图片,让学生对家乡进一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步骤虽然简单,但要掌握好、应用好,却会很困难。教师演示登录操作,这需要边讲边做,做的要精致,讲的要细致。做到讲一步,学生就能领会一步,把讲的内容细致化、口语化、规范化,使学生接受起来方便、快捷。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教材中提供的网址,搜集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也可以登录其它网站搜集家乡的文本内容,或是自己输入文本。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突出家乡特色。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将宣传册的内容按类别进行设计规划,是宣传册尽量美观大方。经过一节课的制作,学生也一定对word中的排版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将作品完成后,与大家交流,宣传册才会真真正正的形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