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实用16篇)

时间:2024-01-15 00:20:52 作者:笔舞

演讲稿的语气可以根据主题和受众的情感倾向选择,可以是严肃庄重、幽默风趣或激情澎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演讲范文,从中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的素质和表达方式。

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稿精选_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描绘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正确认识形势,把思想统一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进而把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孙中山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与世界的发展、时代的潮流息息相关。

近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虽有“天下”观念,却乏世界眼光,闭目塞听,抱残守缺,自绝于世界潮流之外,以致中华遭遇“五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势衰微,饱受欺凌。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残酷的现实令诸多仁人志士痛定思痛,思考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质和振兴之路。他们竞相“睁眼看世界”,积极了解世界大势,介绍域外典章制度,借鉴各国文治武功,以求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他们更在实践之上,或致力于器物的更新,或求助于制度的变革,又或仰赖于文明的改造与自新,凡此种种努力,无不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从而使得古老中国逐渐踩上了现代化的“鼓点”。

在这个“看时局”、“图振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与建设带入了全新的境地,清醒、深刻地把握着鸦片战争后历史的变化和本质: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使命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把中国革命融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之中。国民革命兴起之时,我们党审时度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革命转入低谷之时,我们党认真分析时局,总结经验教训,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党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了全面抗战、打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战胜利之后,中国面临着两个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还是“黑暗的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力求“光明的中国”,在和平有望之时,积极谋求和平,在和平破坏之后,毅然展开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我们对世界局势与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在此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并存,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然而,国际风云还有云谲波诡、乱象杂陈的一面。我们应当看到,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解体之后,大规模战争的阴影已逐渐褪去,但局部冲突依然时有所见。同时,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也给世界埋下了不安的隐患。我们更应当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面对今日之新世界,中国当谋求自身之新发展。

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我国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全世界都看好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和平发展之路前途光明;把握好黄金发展期,将为我国后面十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加速,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也日益多样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客观形势,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具体问题。总体来看,这些特征由一系列的成就与挑战构成,每一个特征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它们既记录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又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形势,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为我们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正确分析和认识形势,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认真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形势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形势,才能找准历史方位,明确前进方向。“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定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从目前算起还有15年。“十一五”时期能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下一个10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形势,才能抓住关键所在,作出科学决策。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正确认识形势,才能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越需要保持忧患意识。“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当中华民族扬起复兴之帆时,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都需要一种危机感,譬如警钟,常鸣在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中华前人的教诲,也是一个大国应对国际风云与国内局势时应有的气度。有了这样的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敏锐的眼光与清醒的头脑,缜密思路,未雨绸缪,洞察先机,趋利避害,躲过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暗礁,抵达胜利的彼岸。

当代的世界与中国,一日千里,瞬息万变。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因时适变,为法不同”。我们要认清前方的形势,坚定脚下的征程,把握时局,破解难题,明察秋毫,脚踏实地。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走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精选_

时间: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以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加速构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党的建设、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大加强。文化、科技、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军队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国防更加巩固。外交工作成绩卓著,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回顾过去的五年,展望未来的五年,对于中国的改革、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

内容:

会议重点。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坚持十条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会议内容。

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同时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市场设施建设,健全市场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全会认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二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一致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这场伟大变革,带动和促进了国家的全面改革,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牢牢掌握邓小平理论这一强大思想武器。

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坚持十条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影响:

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

新旧农村对比:

1)旧农村。

新农村:

相关报告:

总结:

这次会议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认真讨论,集思广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对于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汇报

本文目录。

敬爱的党支部: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响应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下,“依法治国”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识,普遍认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法治”应成为公民与社会的共同追求,“权力”与“权利”要均衡等等。社会各界一致拥护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和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

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应成为依法治国工程的重点,建议: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如在省及省以下行政区域探索党的政法委的职能改造,政法委与检察院、法院的关系由领导调整为监督;党的各级政法委负责人应由法院、检察院负责人转任,且不得兼任同级由公安机关负责人。2、完善立法程序。对立法建议权、立法程序予以适当改革,强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上的地位。3、推进司法独立。防止党政机关领导干预,对干预检察、法院审判等业务的党政领导追究法律责任;推进检察官、法官等专业岗位职业化改革,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司法运行机制。4、大力推进司法公开。以司法公开促司法公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5、自觉接受社会及媒体的监督。不仅要进一步保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个案的知情、参与权,还要及时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主动通报敏感案件审理情况;媒体是社会公平的守卫者,要改善媒体监督环境,方便媒体依法监督司法程序。

返回目录。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会议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倍受国内外关注,其必将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治理国家呢?笔者觉得,要着重综合砍好“三板斧”才好。

第一板斧:是“文化”板斧。用“文化”来治理国家。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的时间最长。在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其体现的东西,是包括了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古老文化在里面的。随便挑一两个出来,都可以说明很多东西。如“诚信”问题,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谓让“天下不安”。“天下不安”,那社会会“和谐”吗?中国文化要求人要遵循“礼义廉耻”的价值观,商人们这样赚钱,是合乎这一要求的吗?因此,用“文化”来治理国家,得靠教育,得靠榜样,得靠无数的人率先做标杆才行。

当前,共产党执政,短期目标就是要实现“两个百年”的梦想,那我觉得,党的所有组织和所有党员,都应当率先带头用“文化”来治理国家。因此,领导干部带头学点儿。

国学。

带头学习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二板斧:是“民主”板斧。用“民主”来治理国家。国人对“民主”一词,并不陌生。民主与科学是1919年“五四运动”精神的核心。在人类历史上,民主及民主思想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古代。在我国,民主一词的思想真正被执行的时候,是新中国家建立以后。因为,在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就明确要求:要实行民主集中制。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证明:当我们执行民主到位的时候,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很快,很健康。当我们破坏民主的时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出现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现象。文革时期,民主被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最近这10多年,民主制度坚持得也不好,最终导致官员腐败盛行。

当前,我们正在深化改革,要治理好国家,我觉得,还是要依靠民主才行。“家长制”、“一言堂”、“一手遮天”,让权力没有约束,为官者想干啥就干啥,这是对“五四精神”的亵渎,更是对当前人民群众的犯罪行为。因此,党的所有组织和党员,都要带头,用生动的实践,践行好“民主”的内涵,践行好党的民主集中制。

返回目录。

敬爱的党支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党的中央全会专题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作为带领13亿人民的执政党,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进一步强调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意义。我想每一位法制工作者,都会为国家法治建设大踏步前进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充满期盼。

一、期盼四中全会把国家法治建设提升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7月29日,在新华社发布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新闻稿中,中央已经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前,“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党中央已经把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这些关键词,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央全会继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之后,紧接着就专题研究依法治国,已经预示着法治建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期盼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全面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我国法治建设十六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不严、违法必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时期法治建设十六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对社会法治状态提出新的要求。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和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首次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可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公布法治建设的重要讲话,已经为我国法治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指明了方面,作出了规划与部署。我们完全有信心、有理由确信这次四中全会,必将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更加全面具体部署,使我国法治建设无论是在党和政府层面,还是在国家和社会层面,都得到全面系统的整体推进,也更加符合法治建设之客观规律。

三、期盼四中全会中共中央能够成立统领党、国家和社会法治建设的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并将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认真组织贯彻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重要成就。但对于法律人,长期以来,我们也感到在党、国家和社会层面,缺少一个专门机构来统筹协调、督促指导依法治国的组织实施。就党的层面而言,现在各级党的政法委,其工作重心仍然是协调各级公、检、法、司机关依法独立办案,组织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虽然这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能涵盖法治建设的全部内容。就地方而言,虽然绝大多数省份都成立过依法治省领导小组,但由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行政部门,其工作重心侧重于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导致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及其日常活动都有较大的局限性。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期盼中央能够成立统领党、国家和社会法治建设的专门组织领导机构(中共中央法治建设委员会或者中共中央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并将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认真组织贯彻实施。

四、期盼四中全会能够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对宪法的实施给予了特别的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当前,“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因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可以预见,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宪法实施的监督职权,建立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必将在四中全会上迎来新的发展。

五、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将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领域大踏步迈出新步伐。中国共产党是领导13亿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执政党。各级人民政府是宪法和法律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对于推进法治中国至关重要。要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牵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牛鼻子”。

在年9月19日党的xx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就作为党的一项重要执政能力提出来,“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要求全党“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以国务院年颁布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标志,中央政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建设法治政府提出明确要求。10年来,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法治观念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发挥越来越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四中全会一定会在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领域大踏步迈出新步伐。

六、期盼四中全会能够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司法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司法受到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干扰、一些依法办案受到非法干预、少数法官检察官贪赃枉法、司法人员监督管理和职业保障不够、冤假错案时有发生等。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目标要求,筑牢司法公正的最后防线。这其中,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推进审判、检务公开,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重要改革,必将使我国司法制度朝着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改革方向阔步前进。目前,中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

工作方案。

》,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着手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

七、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把是否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识别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创造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对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在实践中的深化和具体化,可以说,抓住了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内容,对于考察识别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和在中央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讲话,直接把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与领导干部考察识别挂起钩来,无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如何落实讲话,就是要建立健全具体的监督与考核制度,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发表讲话、作出决策、作出批示、签发文件等具体领导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监督与考核,既考核依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能力,也考核依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八、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做出加快修订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重大决策,力争使两部法律能够在明年初春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彰显国家法治的决心与力量。1999年4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通过的行政复议法是行政机关内部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法律,行政复议已经成为我国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1990年七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行政诉讼法是人民法院依法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已经成为法治生活中的日常现象。但由于两部法律制定时间较早,很多条文已将不能适应我国民主法治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亟待修订完善。当前,中央有关机关已经启动了两部重要法律的修订工作,贵州省根据国务院法制办的部署,年成为全国八个行政复议委员会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西部地区唯一试点省份),试点3年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行政复议法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我们期待着四中全会能够明确要求加快修订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步伐,更加期待能够在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能够见到两部法律的修订审议稿。

九、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对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进一步明确要求,以此作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和社会监督依据。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法治建设是社会科学,科学的东西就要遵守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推进,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式方法。过去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很多人认为法治建设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更无从评价和考核,这往往导致法治建设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就是要使法治建设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成为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让各级国家机关真正重视起来,让人民群众能够对照加以评判和监督。目前,省政府法制办正在按照要求组织起草法治政府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因此,我们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对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进一步明确要求,以此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已经开展的相关制度建设。

十、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经验成效的基础上,在推进反腐败制度化、法制化方面作出新的重大决策。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中明确要求,“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反腐败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反腐败,既是纪律检查要求,也是法治建设的要求。在反腐败制度化、法制化方面,我们还要在全面总结反腐败经验基础上制定《反腐败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公示法》进一步修订完善《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和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推动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制度化、法制化发展。

返回目录。

敬爱的党支部:

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

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1997年党的xx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xx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引领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家治理新常态。

xx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1枚公章取代了过去109枚公章的权限。“昨天上午交的材料,今天就全部拿齐了,真是太快了!”在滨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来办件的张璐告诉记者。国务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600多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政府理念深入人心。

多轮司法体制改革,使“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xx年8月22日,福建小伙儿念斌在被羁押多年、4次被判死刑后,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此刻,迎接他的不仅有自由的空气,还有法治国家对人权的保障、对公正的呵护。

不久前,宁夏中卫的农民王金富决定结束长达3年的上访奔波,改为向法院提起申诉。“现在走到哪里,都说要走法律程序,找领导也没用了。”朴实的王金富说。随着《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的出台,诉讼与信访彻底分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

依法反腐、制度反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历程,反腐以治标开始,在过程中逐步制度化,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做法,最终达到治本的效果。不难看出,法治化无疑是反腐倡廉最鲜明突出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的重大实践。

从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的“两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从xx年到xx年的xx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三名。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

腐败之风令公众对公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信任大为消减;执法不严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害食品事件频频上演;有法不依令“看得见的手”进退两难,“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过去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都表明:治理当今中国的问题,健全法制、厉行法治,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无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按下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快进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精选_

道路决定命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按照党的十八大为我国政治发展道路与政治体制改革描绘的宏伟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民主的定义是什么?从大出发,是国家安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民的诉求得以实现。从小出发,则是百姓希望自己能够的声音能够传到当地政府,不平得以申诉,不公得以解决。官员能够主动接地气,走进大家小户,俯下身去,把人民最想做的落到实处。今年以来,我们清楚的看到政府所做的各方面努力。

各个阶层的声音汇成一条河流,唱出和谐的韵律。今年两会的召开,使我们看到了中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决心。60年来首次根据城乡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产生的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庄严行使权力,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党政领导干部的比例比上届下降了6.93%,来自基层的工农代表比上届提高了5.18%。代表结构的优化,更好地体现了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将基层声音带到国家最高议政殿堂,让两会更加接地气。

民生话题广为关注,打造最强民主好声音。生态环境治理、针对“银色浪潮”的措施、医改、社保、教育公平等都是广泛聚焦的热点。人民开通微博,纷纷表达话语权,通过努力让p.m2.5进入政府,让“一位市长一个蓝图”的做法消弭,抵制高考“候鸟”、体改加分,实现农村医疗到户、医院药品无差价措施,让每个人享受民主公平的光辉。

反腐行动进入深水区、攻坚区,为保证民主权力清除道路障碍。今年的百姓感悟最深的莫过于最强反腐力度,今年可谓是“最强反腐年”。反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的声音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人民对当代政府能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相信它能够最大化地代表群众的利益。从李春城落马的第一把火燃烧起,不断地有高官浮出,反腐的喇叭一声比一声嘹亮,从刘铁男到近期的廖少华,从陈雪明到季建业,这些大小官员的落马都展示政府为保证民主清扫道路的决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收尾。在全国的期盼下,人民迫切的期盼这次改革能够注入更新的空气。这次的改革必须以民生为主题,以发展为标准,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解决发展的矛盾与问题,让全国所有人民都参与进来,共同抒写“中国式民主”的锦绣篇章,让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精选_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71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在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的拟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决定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推荐。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考),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着力全面深化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力以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必考)的攻坚战,着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必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全会认为,开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会强调,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全会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既要立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针对突出矛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会提出,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要统筹设置相关机构和配置相近职能,理顺和优化党的部门、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的职责,完善党政机构布局,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使各类机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

全会提出,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统筹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中央加强宏观事务管理,地方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区事务,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合理设置和配置各层级机构及其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全会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依法依规保障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党政军群各方面机构改革配合,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锐意改革,确保完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心得

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为此谈谈对xx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心得,的。

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

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梦想之一,刚刚结束的中共第xx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大跨越、迈向法治中国的新里程,描绘出了一幅明晰的实施路线图。

全会公报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引领作用,司法不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我认为,这一理念的树立,对我们加强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司法的权威公正,不在于制订了多少法律法规的条文,也不在于运用司法手段惩处了多少人,更不体现在借权力立威上,而是公正法治。公正的法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法的公正,即法律法规的制订,不是面向少数人、少数阶层的利益,而是为全社会国民服务;另一方面是执法的公正,不徇私枉法,一切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没有法治的公正,法制就会混乱,法治社会建设也就没有了基础。

这些年,党和政府在实现法治公正方面做了大量建设工作,例如为了保证法治公正,一些重大案件采取了异地审理的办法,还主张了上级法院的督办督查或检察机关的抗诉,提出了司法独立办案拒绝干扰的措施,并开始实现司法改革的起步,xx届四中全会更首次提出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的思想,提出要建设既高效又公正的法治政府等。这些都说明,法治公正的建设已纳入了正常的轨道。

司法公正过去也曾强调过,而且这一思想理念也从没什么人公开反对过,但问题是过去在实践中还是不断发生不公正的偏差,这是为什么?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法治公正建设中,监督机制没有彰显权威,在权力面前经常缺席或被削弱。这种影响法治公正的权力,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某些当权的一把手有意将法治的权力纳入自己囊中,以“批示”、“指示”等方式干涉法治,以自己的威权代替法治,也就是以权代法;二是执法者出于种种原因徇私舞弊,不依法办事,或放弃法律原则立场,屈服于权力;三是行政者或执法部门习惯性不作为,不敢依法担负责任,法律之外,还要上面的批示、决定才肯依法行政,这就与法治政府南辕北辙。

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争取司法公正不仅是必然,而且是重中之重、任重道远。法治公正集中体现在高素质法治队伍建设的加强、法治环境的构建、法治机构的独立、全民法治观念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但其中首要任务,是建立起一整套对法治环境的全面监督机制:

第一,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重点管住一把手的无限止权力(也称“绝对权力”),要把权力关进笼子,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党内没有超越法律、党章党规的特殊党员,社会上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殊公民。

第二,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应加强监督。现在司法独立的理念正在被公众接受,一些党政机关领导人也严以自律不干涉司法机关办案,但是,司法机关的独立,只是司法公正的一种保障,并非有不受监管的无限权力。作为各级司法部门,既要敢独立行法,也有自觉接受上级和社会检验、监管的义务和天职,将来司法真正独立以后,既需要理顺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更要接受社会的监督,例如人大、政协、纪检监察部门、舆论舆情乃至人民陪审机构的监督;在法冶建设中,应使司法独立建设与司法监管体系的完善同步进行,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司法公正的建设不能忽视司法透明。由于不透明,往往会给司法不公正留下了各种非法潜规则的操作空间,所以,司法公正的建设,更有赖于制度设计的透明、科学,要堵塞潜规则的生存空间,不给司法公正留下隐患。

党的以来,法治中国作为一组信仰和价值的集合,其观念、价值、论说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主题。落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转型时期诸多社会难题终将克服。在此过程中,司法作为法律适用的中心场所,传播法治文化、凝聚法治共识的核心场域,其实效的发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中国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称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是新时期全面实施法治建设的系统规划。它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在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中国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社会诉求和具体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中国不是政治变革和经济改革的副产品,而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谋求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法治是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实现法治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改造旧的法律观念,塑造新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在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同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模式。研究法治中国的正当性,不是要否定其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而是希望通过理性的检视,使其成为更广泛的社会共识而得以彻底实施。

法治应以维护合法权益为核心。

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既加剧了社会竞争,也使得社会内部越来越动荡和不安定。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便是诉讼案件的大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供给不足所造成。与此同时,改革引起利益的再分配,使得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社会必须同时面对和解决其他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遇到和处理的问题: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与合法行使。

同时,法治在文化层面上也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战。它涉及人们观念中司法(法律)的性质与功用,涉及人们对规则的看法,也涉及人们对司法(法律)与正义关系的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传统中国人并不否认法律、规则及其与正义的关系。相反,他们常常诉诸法律和运用规则,肯定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司法(法律)在人们心目中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则如果妨碍结果的公正,就可能被违反甚至抛弃。同样,为了实现实质正义,人们经常漠视和牺牲必要的程序。在这样一种传统中,司法(法律)当然被视为手段,并且仅仅被视为手段。与现代法治理念格格不入的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义传统。

司法公正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

把公正司法置于法治中国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审视,是准确认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力量和限度的重要视角。公正本身就是对司法裁判的要求,司法与公正在字源上的联系实际是通过“司法”的概念实现的。由公正方面去讨论司法,后者的重要性尤为彰显。实际上,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司法(法律)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动态关系,既是我们理解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民司法发挥实际功效的关键所在。

公正司法是提升法治公信力的根本途径。司法是社会中的司法,司法是民众可以直接感受的法治。在现代社会,法律主要通过司法机构予以系统地适用。人们很容易了解到立法的重要性,然而就生活经验而言,我们在大多数时间生活在。

规章制度。

构成的现实生活秩序之中,而非宪法、民法通则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下。从实效方面看,对我们发生实际作用和令我们感受到的规则总是经过执行机构解释和适用的那些。与此同时,对法治的信任乃至信仰不可能只靠宣传和教育达到,而要靠对具体的法尤其是法的适用的经验。归根到底,法治是一种生活经验,它像任何其他生活经验一样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积累和改变。而历史和经验都已经表明,中国的普通民众从来都不缺乏对自己利益作出判断和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模式的实用理性。而公正司法,正是社会公众累积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径。如果法治不能被认真对待和实施,人们将对司法改革乃至法治本身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则法治中国建设的正当性也就将荡然无存。

公正司法是平衡国家和社会、个人之间冲突的最佳选择。法治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求。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国家(包括政府及其机构)和社会结构甚至个人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改造的对象。当国家本身成为改革的对象,而社会力量和法治水平尚不足以实现这一任务时,只能寄希望于公正司法。它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事业,不仅涉及原则和制度,而且涉及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要使社会矛盾和冲突不至激化,要把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减至最低限度,只能依靠法律机制,依靠司法这样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度平衡,即在国家和社会、个人之间建立起权责利明确界分的有机结合。在此情形下,如何通过司法保障个人权利、如何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比对政府提出积极有为的要求更来得急迫和重要。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人们对通过运用规则来建构社会秩序的要求,对法律本身的正义和通过司法实现正义的期待,不但是司法制度得以建立和实施的基础,也是今天推行和实现法治不可或缺的资源。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强调当代法治所欲保护和促进的诸多基本价值,对于一个正致力于建立法治的社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中国今天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重修宪法和法律,写进去更多更好的条款,不如说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创造一种可能的社会环境,使业已载入宪法和法律的那些基本价值、原则逐步得到实现。后一种任务,正是司法体制改革和公正司法的核心使命。

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全会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绘就了“法治中国”的路线图,这体现了中央对于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方面不可替代作用的深刻认识,必将推进依法治国迈上新征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带头”体现的是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对一般干部和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领导干部要切实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知法、懂法从而带头守法,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意识,明白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为,时刻保持清醒的“法治头脑”。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行政权力必须在法治框架下运行,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即在于完善这种外部监督机制,如人大的预决算审查制度、质询制度和法院的行政诉讼等制度。可见,政府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依法办事,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

严格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在我国,有80%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严格执法是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执法者在履行职责时,不践踏法律、不徇私枉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执行程序,真正通过办好每个案件来体现公平正义,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自己身边。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曾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可见,让司法机构在阳光下办事,预防和减少腐败,赢得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和支持。司法公开应在建设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建设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建设执行信息公开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群众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标准。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要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让法治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实惠。这样不仅能够让群众知法、守法,还能够用法律来监督政府、监督各级公务人员。只有将法律信仰的标识烙在每位国人心中,让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那么公民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就不是一句空谈。当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规则的正能量。

xx届四中全会奏响了“法治中国”最强音。在新的征程中,法治会越来越被重视,依法治国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只要全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围,广大群众就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才能牢牢铸就“中国梦”的基石。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活动方案精选_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专题研究,作出了全面部署。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明确了监督体系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通过对全会内容的反复研读,深入领会,我有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一是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全会提出,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时刻牢记党章党规党纪,强化学思践悟、融会贯通,不断提升监督执纪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效果。要敢担当、善作为,坚持原则,秉公执纪,坚持党规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把监督执纪工作融入党的事业和大局。

二是坚定制度自信,维护制度权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实践成果和巨大生命力,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四个自信”,包括坚定对监督制度体系、反腐败体制机制的自信。要强化制度意识,做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确保不出偏差。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在制度执行上不做选择、不打折扣。涉及制度层面的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要立足本职工作,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通过监督推动整改、完善制度,使各项制度日益健全、不断发展。

三是坚持权责统一,精准执纪问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决定》提出:“坚持权责统一,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严格职责权限,完善权责清单制度,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管好关键人、管住关键事、特别是要把一把手管住管好,以强有力问责督促权力规范运行。

存在问题:

一是对全会精神的学习不够深入。没有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报告内容未能悟透内涵要义;没有真正沉下心去领会、去感悟会议精神;没有将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放在首要位置,导致对部分知识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的将会议精神更好的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自身建设中。

二是维护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的态度还不够坚决。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主张和消极言论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抵制力不足,没有坚决果断的反对、及时纠正,缺乏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政治责任感。

查找原因:

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及时,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体系新发展、新变化学的还不够深入。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措施和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学用结合不够,有的仅仅是停留在喊口号上。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候面对一些新问题,不敢直面矛盾和困难,缺少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招法,很少有意识的针对具体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方式。

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深入查找自身不足,立行立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坚持用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是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以党章为镜,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十八届四中全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_

2008年,xxx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成都市xxx的业务指导下,认真学习安全生产工作原则,认真传达、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成都市安全生产工作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以向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管理,真正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使全局上下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确保全局各项工作和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全年无任何安全事故,实现“双零”目标。现将我局一年来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健全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落实目标责任,按照与成都市xxx签订的2008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内容,分解下达了《2008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人,实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并与各科室签定责任书,形成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认真分析、掌握安全生产情况,针对不安全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加强对全局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教育,使大家人人懂安全,个个重安全。

二、加强宣传,采取措施,确保安全。

我们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中,加大安全生产的社会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多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一步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成都市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宣传国家的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形成一个人人讲安全、人人关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并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和各种安全活动。根据我局工作的特点,按照职能职责,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工作:

一是加强房屋安全和房屋装饰装修的管理。xxx。

二是加大对直管公房的管理力度。

三是加强对车辆管理,认真执行车辆管理制度。

四是在汛期制订了xxx防汛预案,三、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强化实效。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是我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使安全生产工作有序进行,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事故单位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切实加大安全工作违纪查处力度。一方面加强对房屋拆迁、房屋安全、公房管理、车辆管理等的管理,严格依法,按制度,按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对存在不安全隐患的,限期整改,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停止生产。另一方面开展安全大检查,开展“三查找”活动,一查薄弱环节,二查主观原因,三查领导责任。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措施,限期改正。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在查清事故原因、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进一步完善机制,制定事故处置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在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协助上级有关部门督促相关单位立即进行整改,跟踪落实。

针,广泛宣传,落实责任,加强检查,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紧抓实,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不断努力。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字

获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的消息,我校即给予了高度重视,思考和期盼着;并开始思考如何用全会精神指导、引领、规划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如何认识和解读全会精神,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的精神。全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出了安排部署。并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

会上,校长、党支部书记传达了乡党委政府关于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会议要求。由于时间关系,他组织大家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书记并就学习方法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上,所有教师畅所欲言,多角度阐述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五位一体“的改革设计,是众多亮点中最大的亮点。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

通过学习,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把教育工作提到了更高一个高度,让我把教育工作做好的信心百倍增加。为了贯彻学习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作以下表态:

1、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要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将学习精神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于地方百姓。

2、本学期后期的政治学习内容重点是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好,落实好。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与职业道德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实际行动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以“比教学”工作和创建高效课堂为抓手,要提高学校整体质量和效益,用课题研究、校本研修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向精细化管理迈进,提高工作效益,促进学校发展。

全会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党的政策方针和具体措施,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我们更加强化了跟着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十八届四中全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_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好xxxx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近期形势看,自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学习热潮、评论热潮、践行热潮”,全国各地都在以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xx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天,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领袖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xx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迷恋、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三、更加坚定了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自信。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就做好下步工作,我谈几点打算:一、强化首位意识,坚持“学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精神区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时不我待地抓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一是示范带动,做好学习文章。树立起“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原原本本通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原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要义,更好地用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学思践悟,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勇担当、作表率”活动结合起来,与具体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以优异成绩彰显奋力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三是持续稳固,做好常态文章。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会议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目标纲领。学习会议精神不能一劳永逸,我将把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发力、形成常态,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的要义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强化站位意识,坚持“做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工作能力。一是不断提升政治定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锤炼政治品格的重大实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向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xxxx的领袖权威,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永葆忠诚之心。二是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始终坚持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紧扣工作大局,紧贴领导工作思路,紧靠基层群众实际,突出“服务”中心职能,明确工作重点,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对县情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不断提升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三是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服务全县发展大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承担好“参谋部、战斗部和服务部”角色,争做县委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竭力为全县发展大局做好服务。

三、强化管党意识,坚持“严在前列”,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是着力抓好规范运行。以强化党建工作为突破口,严格组织生活,扎实推进“三会一课”规范化运行,持续完善党建、行政会议制度,坚决杜绝以行政会议代替党建活动的现象。推进机关办公规范化,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系列符合当前形势的规章制度,形成办公规矩,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二是着力抓好作风转变。行百里者半九十,作风转变不可能轻轻松松,一蹴而就,必须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将时刻把作风建设抓在手,把不良作风改到底,把长效机制建到位。大力发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自觉遵守“八项规定”和县委有关制度,敬业守责、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深入基层、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县委决策提供最真实的基层反映。三是着力抓好廉洁自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以党章为镜鉴,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不逾规矩,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31日公布,在近6千字的文本之中,中共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不仅阐明显著优势、明确总体目标,也作出了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详实部署。

一个重要背景是,本月初中国刚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安排体现了战略思考,是着眼新中国下一个70年的发展,为其进行制度奠基。这样的制度安排具有里程碑意义。

全会站在历史高度,集中研究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除了立足中国自身建设与发展,这一问题也兼具国际意义。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国家治理好。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详细研究过这个问题,苏联进行了初步探索。从全球层面看,治理问题可以说悬而未决,中国作出的探索与实践至关重要。

公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重要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上述判断表明,当下正在坚持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正在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既植根于中国现实需要,又汲取了中国文化的营养,是立足中国自身需求、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选择。

中国从国情出发形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自信,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别国的东西。

在作出重要判断基础上,公报对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概括,将其总结为13个“坚持”。在许耀桐看来,这是迄今为止中共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做的最全面经验总结。这些显著优势至少有三层突出意义。

——中国对自身道路更加心中有数。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到“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中共摸清并掌握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家底”及其优势。

——中国官方所提的“四个自信”有了更充实、具体的表达。“四个自信”是高度抽象、理论化的精炼概括,13个“坚持”是“四个自信”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领域的具体化。

——为今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指南,有助于使今后工作更有章法。

在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公报就未来部署提出13个“坚持和完善”。

上述部署均针对下一步改革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和领域,旨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治理效能。

“仔细分析这些‘坚持和完善’可知,有些涉及全局性、整体性制度体系布局与完善,有些涉及若干重要具体领域的制度体系布局与完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被放在首位予以论述,深意不言自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本身就是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加强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要求。

在专家们看来,公报关于未来部署所作的细节表述不乏亮点。比如,在当前中共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背景下,公报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从主题教育上升为制度,意味着全党将在加强初心使命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制度设计与制度激励,完善制度问责。

再如,公报关于制度体系的诸多论述均体现对民生的关照,包括“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障民众根本利益、权益与幸福生活,这是现代化所应追求的目标。

总体而言,从全局性部署到细节性关照,本届全会所作出的安排有助于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走得更加自信、从容、稳健,从而帮助走好下一个70年。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三)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支部书记许?同志主持会议,司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会议。

许?同志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大背景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党中央专门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就《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深厚历史底蕴、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和丰富的实践成果,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许?强调,全司党员同志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定制度自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局发展的高度,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加强科技创新战略顶层设计,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和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体党员表示将按照部党组、机关党委的总体部署要求,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和学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活动,从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汲取精神养料;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努力完成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决胜阶段的任务部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活动方案精选_

1957年4月,针对当时波匈事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以及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在实际工作中所犯的错误,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和干部分清是非,划清“波匈事件”中的“大民主”与我党提倡的“小民主”的本质区别,妥善解决面临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执政的共产党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的理论。

我们的党是执政党,要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党自身建设的好坏就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自觉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群众监督,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充分发扬民主,进行科学地决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对于有效地克服和防止执政党容易出现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脱离群众的倾向,促进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法定的执政党,领导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中国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我们党从建国执政以来,曾经犯过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党又经历着执政和价值取向、利益分配的考验,在实践中,滥用职权、脱离群众、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风,毁坏了党的肌体,严重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为了帮助我们的党克服自身的毛病,使其真正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党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既是党不负众望的表现,也是人民对党的信任,也是胜利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必然。邓小平同志从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论述了党要接受来自党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的监督。

党内监督:

作为一个已经执政50多年,拥有300多万个党组织和6600万党员的大党,党内的监督是最直接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求党的生活严一些,……党对党员的监督要严格一些”。党内监督的形式很多,有党的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党的上级组织和下级组织之间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和党员之间的监督,党员干部和党员之间的监督,党的纪检委专门机关的监督等,但首要的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会,使一般党员、领导干部、人人都经常过组织生活,过小组生活,接受党的监督,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近些年来,这种优良传统丢掉了。

2004年2月17日,新华社以通稿形式向国内外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建立83年,执政54年以来第一部完善的党内监督条例。《条例》系统地回答了监督者的地位、权力以及监督的重点、路径、办法等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丰富了邓小平同志的建党思想的理论宝库。首次正式确定各级纪委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构,明确提出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将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并总结的监督办法和经验,上升为党内法规制度,以党的法规形式确认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首次规定了党代表的监督权力和监督责任,从而为全面深入推行党代会常任制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在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和发展的同时,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

群众监督: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所以就不怕群众的批评,要扩大各方面的民主,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实行群众监督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尽量提出很好的办法,我们党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为此,邓小平同志强调,在企业要搞职工代表大会,加强它的作用;在农村工作方面,也要扩大民主,实行民主办社。彻底发扬民主对党的建设有益无害,群众参与的事情,即使遇到困难,即使有的搞错了,他们也能忍受,很少埋怨。相反,实行命令主义,搞对了群众也不满意。所以扩大各方面的民主生活,扩大群众监督,很重要。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在我们的一些领导班子里,家长制遣风与好人主义盛行,过去建立起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名存实亡,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家长制遣风和好人主义实际上支配着党内生活。“习非成是”演变为习惯法:很多人称单位“一把手”为老板,任其“老板”在单位独断专横、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以权谋私,群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忍气吞声、无可耐和。这实际上就改变了我们党几十年所建立的平等的党群关系。好人主义也不再仅是明哲保身、洁身自好的护身符,已经发展成一种利益交换关系,滋生出了庸欲的市侩作风,要打破现有的习惯性,必须建立起群众监督的高度权威。

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大众舆论是披露和评价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行为和活动的最好形式,也是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措施的载体,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手段,它虽然不是法官,不是一级政府组织,但对于我们党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规范和约束各级党政部门的行为,都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和引导资源。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

邓小平同志指出“各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十六字方针对我们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党有很大的好处,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很大的好处。只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同时强调“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定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就更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他还说:“有了广泛的群众监督,我们的消息就会更加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化,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讲话,是对执政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文献,这个讲话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运用于党的建设,认为代表人民的利益、执行人民的意志是党深得人民拥护并赖依执政的基础,为此,执政的共产党就必须自觉地接受来自党内外群众的监督,邓小平同志把接受监督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的高度来认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这个讲话,对于我们党正确对待群众意见,冷静处理各类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领导作风,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密切党群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我们党要卓有成效的领导人民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也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因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党的领导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在实际中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及最近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疏通和拓宽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与完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制度。改革党“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建立监督处罚并举、内外政策保障体系,强化中央“巡视”制度。党和国家要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清除腐败,更重要的是要把党置于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之下,使公仆受到主人的监督,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滥用职权、克服官僚主义,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书目:《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第258—262页。

《[推荐]学习邓小平《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有感。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xx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学习xx届四中全会精神的。

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

党的xx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立意高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通篇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改革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论的思路和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份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了73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是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党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一部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政治宣言,这是一个既往开来,充满改革精神的行动纲领,历史经验和实践生动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重大战略课题的认识和探索正在达到新的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也必将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新胜利的新起点。

进入新世纪,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体制改革带来人心不稳,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行业发展路子比较狭窄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一、在解放思想中争先进位。

今年以来,全院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响应“两个率先”,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医院发展,虽然说几年中,我们医院医疗质量和医院效益稳步发展,人员素质由低变高,但与周围兄弟单位相比是进位,还是退位,正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解放思想,争先进位,就是不允许自我束缚,不思进取,在现实生活中个别同志自满懈怠,认为思想解放差不多了;一些同志畏惧不前,不思进取,在提高思想意识方面上如此,在医院建设上也有所反映。一些同志想问题,办事情还习惯于计划经济那一套,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满足于现状;一些同志还在惟书,惟上,自我束缚,求实创新勇气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思想解放不够有关。这样的精神状态,显然形不成争先进位的工作状态。

解放思想,奋勇争先,要敢为人先。要有强烈的争先意识,进位,首先要敢于超常规发展,树立为病人健康着想,树立为院争光的信心和勇气。人家能办到的我们也应该能办到。要做思想解放的先锋,认清日趋激烈竞争的态势,以争先进位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真正做到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生命相托,健康所系,责任重大。

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求真务实是一种精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也是一种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提倡和具备的政治品格。以党中央多次提出并深刻论述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观念,包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的政绩观,以及“四惟”选人才的人才观等等,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此为指导,不断冲破束缚改革和发展的陈旧观念,不断冲破束缚我们手脚的各种框框和体制障碍,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医院发展,实现“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在提高医疗质量,解除病人疾病的能力,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落实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协调能力”上,解决干部职工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行业管理,队伍素质上的不适应,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大力弘扬清正廉洁之风,真正做到权为职工所用,情为职工所系,利为职工所谋。不做损害单位形象和利益的事,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为医院发展带好头。

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善于破解发展难题,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首先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在单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物质文明生活水平;其二,不断提高广大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把科学发展落到实处,必须做到,当前工作任务与转制工作有机结合,眼前发展与转制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主业生产与重点工作同步协调,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矛盾,保持全处人员团结和稳定;其三,要看实际成效和群众评价。政绩的优劣多少,职工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只有倾听职工群众呼声,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观点看待政绩,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政绩,才能激励我们的干部职工以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也才能自觉处理好自主发展和借力发展的关系,在自主发展中开辟新的渠道,在自主发展中增加自我发展的力量。

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学习领会xx届四中全会报告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报告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以党的xx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为指针,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统一思想认识,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事;顾全大局,妥善完成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更应该勤奋工作、热情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临床一线作好后勤保障工作。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党的的召开,我们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创先争优,努力做好一个合格的党员。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将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分析认为,将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体现出中共对执政规律与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跃升。有媒体指出,本届四中全会研究“依法治国”,既关乎共产党自身建设也关乎国家发展命运。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我们党探索执政规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对依法执政的探索也全面展开。在我国,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前提,没有依法执政,实现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也就无从谈起。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代表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仍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不依法执政、不善于依法执政的现象还存在。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法律至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才有坚实基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才能获得蓬勃动力,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要坚持法律至上。法律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社会调整机制,它所具有的规范性、权威性、公正性、强制性、程序性、效率性是其他任何社会调整机制无法比拟的。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在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法律至上首先要确立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约束,决不允许任何人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执政为民理念,首先就应高度重视法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法的制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法的实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着国家政权。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党依法领导国家,依法掌握国家权力。因此,党能否坚持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依法行使。只有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司法,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三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充分而有序地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根本保障。我们党要执政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使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群体都充分而有序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越充分,我们党通过国家权力对这些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就越能充分反映民意。我们党的立法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执法是人民利益的实现,司法是人民利益的保障,法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民的利益。

2

页,当前第。

1

1

2

十八届四中全会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支部:

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

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2015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会的立法规划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引领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家治理新常态。

2015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1枚公章取代了过去109枚公章的权限。“昨天上午交的材料,今天就全部拿齐了,真是太快了!”在滨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来办件的张璐告诉。国务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600多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政府理念深入人心。

多轮司法体制改革,使“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2015年8月22日,福建小伙儿念斌在被羁押多年、4次被判死刑后,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此刻,迎接他的不仅有自由的空气,还有法治国家对****的保障、对公正的呵护。( http://)

不久前,宁夏中卫的农民王金富决定结束长达3年的上访奔波,改为向法院提起申诉。“现在走到哪里,都说要走法律程序,找领导也没用了。”朴实的王金富说。随着《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的出台,诉讼与信访彻底分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

依法反腐、制度反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审视党的反腐历程,反腐以治标开始,在过程中逐步制度化,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做法,最终达到治本的效果。不难看出,法治化无疑是反腐倡廉最鲜明突出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的重大实践。

从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的“两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15年的13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三名。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

****之风令公众对公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信任大为消减;执法不严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害食品事件频频上演;有法不依令“看得见的手”进退两难,“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过去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都表明:治理当今中国的问题,健全法制、厉行法治,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无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按下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快进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尊敬的党支部: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昨天召开,依法治国据信是这次会议的焦点议题。中国社会对此充满了期待。

依法治国的概念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首次被写进大会报告,1999年被明确写入宪法。这十几年里中国的法治建设积累了大量基础性成果,“依法治国”也已在全体国民中耳熟能详。

然而我们逐渐搞懂,依法治国远不仅仅是一项国策,一个决定,它更是一种能力,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对中国这个现代化起步晚的大国来说,依法治国首先需要执政者的坚定决心,然后需要从开展立法到向全民普法、再到推进执法的一系列系统工程。这当中哪个环节松懈了,都可能影响全局。

应当说这些年中国法治建设在不断前进。这个领域承受的批评相当多,发生的公共危机似乎也最多。尽管它们导致了一时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后来大多转化成了促进依法治国的动力。社会很多力量都对这一局面做出了贡献,有时这些力量是彼此对立的,但它们的合力产生了正面效果。

我们以往听到的一些激进声音有不少是针对法治领域的,它们有些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条件,甚至传达出对体制的某种对立情绪。但中国社会逐渐形成的弹性缓冲了它们的'破坏力,容纳了这些声音的积极回响。

今天党的全会带领全社会关注依法治国,下大力气推进它,中国社会的整体准备显然与十几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立法已基本形成体系,普法教育通过宣讲和一系列公共事件的处理已经深入人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不再是个理念和口号,而是中国主流舆论十分严肃的要求和坚持。

中国社会各界对应当依法治国的共识达到空前的高度,它对社会生活以及政治层面的深入度也前所未有。比如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最初理解是要规范社会运行,更多是针对老百姓的。而如今它的强调锋芒更多转向对权力的制约,如何确保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也成为官方主动参与探讨的问题。

“法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些表述都已出现在中国官方正式文献和领导人的讲话中。这不仅是表述上的跨越,中国法治建设的行动已在准备迈上新台阶。

法治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是一种价值观,一些人会因此对这一领域做得不如意的地方每次都进行政治拷问,有时导致矛盾和冲突激化。通过这次四中全会,也通过对以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回顾,或许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些:推进依法治国是这个国家整体上的真实努力,中国的主流力量在最近几十年里的确没想在这条并不容易的路上停顿。

民主、法治这些美好的概念很早就进入中国,但我们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大体搞明白:它们不是单刀直入,通过的方式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铺就一块块现代化及社会综合建设的基石,其中的任何环节我们都不能绕开或省略。我们只能也必须划出一条充满理想、而又现实主义的轨迹。

汇报人:

2015年10月28日

敬爱的党支部:

反腐不避政治局,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中央委员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2015年7月29日,世界再次为中国“震撼”。这一天,中共中央决定对立案审查,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大老虎”终于浮出水面;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两件大事,其实都关乎同一个话题,那便是法治。

反腐不避政治局,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中央委员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它更加表明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性意义。

不过,在赞赏这种超常规动作的同时,亦应看到,中国现行法律从未规定可以对任何层级的高级领导人法外开恩。仅从法律来看,这至少没有超越法律的常规,这种超常规更多指向政治惯性和普遍的社会观念。

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人治传统,求索法治的道路崎岖曲折。以来,从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与部署清晰可见。更为可信的是,这种矢志法治的决心在很多领域开始得到践行,诸如反腐“有案必查”对法治原则的兑现,废除劳教对于法治精神的捍卫,司法改革对于法治理念的汲取等等,都预示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站在了新的时代起点。

中国共产党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渝信念,源于对法治求根治本优良本质的认同,源于对时代中国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省察,也源于对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的把握。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并不是最优的统治方案,但却是现实世界中所能找到的“最不坏”的方案,因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少数人之治”。无论是破解改革中的阻力与障碍,还是摆脱既得利益的束缚与干扰,无论是走出绝对权力的腐败定律,还是步入权利神圣的时代殿堂,都需要法治在更纵深的层面落地生根。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逐渐显现,权力的失范与社会治理的失效不断挑战社会公平,与各种“治标”的方式相比,只有法治才是求根治本的良方。选择法治,坚定地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国梦的实现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核心议题,必将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蓝图,寄托着华夏儿女百余年来追求现代化的绵绵厚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形式法治的构建更加完备。立足于这种现实基础,中国法治建设正处于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转型阶段。

这种转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于司法机构的独立化运作。以来,审判独立成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关键词, 和最高法均多次提到“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2015年2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就提出“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其后,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等多个场合,最高法院院长也多次谈及“审判独立”。而今年以来,审判独立的提法更加密集集,最高法院领导人在公开场合提到司法改革时几乎都会提及审判独立。有专家分析审判独立将是司法改革方向,还有人解读为中国正在走向司法独立。

欲让法治真正成为党的执政方式,成为政府的行政方式,成为全民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心理、习惯与传统,还会呈现出诸多文化层面的阻力。由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更加呼吁顶层设计,更加要求系统配套,更加强调知行合一。

法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刚开始的构建需要所有侧重。不同国家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选取不同的方向作为法治着力点,进而分化出不同的推行实质法治的进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司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法院对法治的捍卫、发展功能;以德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主要采取“立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与规则效力,立法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构成法治大厦的“拱门石”。中国的法治走的也是一条“立法中心主义”的道路,将“有法可依”作为法治系统的首要前提,通过在经济、行政、社会领域急速立法,最终确立起治国理政的规则框架。

但是,在目睹立法如潮的同时,普通民众并没有相应地增长对法律的信心和期望,甚至怀疑“法”的存在。法律为什么实施不下去?制定出来的法律为何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仰?中国法律实施过程中究竟遭遇哪些瓶颈?念兹于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得不面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困境:法律体系背景下的实施难题,并由形式法治转入实质法治建设阶段。

基于中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推行实质法治依赖司法的崛起,同时也依赖在行政执法的归位,司法与行政执法共同构成一种“执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以推动良法得到良好的实施,重塑法治的权威与公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执政党的治国理政“总盘子”里,为何对行政体制的改革持续倾注心力,为何将司法体制改革置于突出地位予以顶层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特别强调了两方面的法治改革,一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司法体制改革,两者共同指向法律的实施系统。

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 而只有从司法和行政执法领域打通法律运送正义的两条“大动脉”,才能为整个法治肌体输送新鲜血液,维系政体和国家、社会肌体的健康。

所以,保障严格执法,克服非平等执法、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非法性执法、滞后性执法等行为,彻底纠正行政执法不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与公正,让每个人在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中之重。如此,我们才能从法律大国转型为法治强国。

敬爱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隆重召开了,此次会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重要战略部署,中外瞩目。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世界如此关注中国的改革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世界如此在意中国的未来走向。因为中国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总是不断革新着固有的观念,颠覆着西方的判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亿万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上,中国发展的理论、制度、道路成为许多国家竞相学习、借鉴的典范。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政府成为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方向;“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

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年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这是继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认识的再次刷新,反映了我们党在认识上的再次深化——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现代化才能平稳持续地向前推进。而法律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制度;法律体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17年、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今天,我们党对“依法治国”进行再部署,既缘于历史经验,也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汇报人:xx-x

20xx年x月x日

十八届四中全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_

我工区是营抚高速02标段8工区,根据高建局营抚项目管理办公室、总监办、局项目部的指示精神和工作安排,制定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活动,采取了各种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工程施工,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为下一步安全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制定了具体专项的组织机构和各种应急预案,准备了各种应急设备,并进行了演练,确保事件发生时,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忙而不乱,使损失减到最低,同时安全部门制定了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二、设定了安全生产会议,教育学习、防火、交通、学习记录,对外协队伍进行了安全培训,并鉴定了安全承包责任书,和安全生产合同。

三、制定了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的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与驻地监理同志进行联合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不安全隐患,立即限期整改,做到把隐患消灭在无形中。

四、制定了职工安全教育、外协安全教育计划,并进行了教育培训和考试,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保证职工、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施工安全起到了警示作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想。

六、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人管理制度。制定了各部门、各部位、各区域的责任制,并落实到各部门、各工种、及各人,并鉴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

七、施工路段处于林区,防火工作随着季节变化而加强,特别是冬、春、秋三季,物干木燥,易燃物增多,制定了林区防火工作制度,林区消防安全责任制,及防范措施,重点部位(油库、变电室、食堂、生活区、办公区)配备了较齐全的消防器材,经常检查消防器材完好程度和火灾隐患,发现隐情,立即解决,确保生命财产的安全。

八、施工中的安全生产,历来是公路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心的,我们工区领导从没掉以轻心,所以我们在施工重点部位(桥、涵、人工挖孔爆破)加大了安全力度,对于高空作业,基坑施工,人工挖孔,人工挖孔井下爆破,机械打桩,高坡机械施工,预制安装,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设立了防护网,封闭围栏,井下爆破防范盖,各种警示警告标志牌及警戒旗,并要求施工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安全绳、安全带,人工挖孔必须使用安全钩,做到经常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确保平安,使施工安全的顺利进行。

作了认真仔细的排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渡过汛期。

十、我工区处于偏僻山区,治安情况较差,施工路段停放各种机械设备,为了防止盗抢,我们经常组织人员进行夜间治安检查,并与当地公安机关及时通报,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保障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以上是我工区对前段安全工作的总结。对随之而来的工程施工全面启动、大面铺开,安全工作还需继续加强,在我们整体安全生产工作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漏洞、不足之处,望各级领导给予批评指导,使本工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再有新变化,为顺利圆满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再做新贡献。

营抚高速02标段8工区。

党员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_干部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二)、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并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其本质特征与基本标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路径。全会公报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为基础;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针;4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根本,等等。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中国的法治建设从古至今大体上经过了以法治国、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太重视法治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逐渐地强调法制建设,进入依法治国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法治建设的主要精神:1、进一步突出了法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2、将法治精神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3、全面部署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各个环节;4、集中阐述了新时期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5、系统强调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6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命题的提出,将我国的法治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全会公报有两个关健词非常重要,那就是全面、体系。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整个设计的法案确实也表现为依法治国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展开。在国家的领域、政府的领域、社会的领域、政党的领域,包括军事的领域。全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法治体系是第一次提出。它有别于我们传统所提的法治体系,这个法治体系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停留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上,更重要的要关注法律的实施和法律遵守。而且这个法治体系非常完整,它包括法律规范的体系、包括法制的实施体系、包括法制的监督体系、包括法制的保障体系,还包括党内的法规体系,甚至还包括军队的军事的法制体系,所以这些完整的体系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目标体系,等等。

10月25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刊发了《习近平八论"规矩"》一文: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使大家熟悉民主集中制的规矩;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意识显著增强。

最后我想用康德一句话作为这次汇报的结束语:"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法则。"。

以上内容由本站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为您解答。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心得。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活动方案精选_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我县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好学习文章,强化思想引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强化思想引领,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内涵要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凝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干部人才力量添砖加瓦,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坚定捍卫者和坚决执行者。

二、提高政治站位,担当时代使命。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肯定成绩,坚定必胜信心,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也要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要自觉增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昂扬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战略定位和重要意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进一步在关键处发力,在薄弱处出力,尤其是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克服形式主义、确保脱贫质量等方面努力攻坚,坚决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三、立足本职岗位,助力脱贫攻坚。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确保贫困群众参与和受益。全会提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充分发挥项目专班在项目建设上的战斗堡垒作用。***年****县共批复贫困村项目****个、资金****万元。改善了全县贫困村基础设施,村庄环境等村容村貌,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村庄更加美丽,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充分发挥了扶贫项目资金效益。下一步我们仍将实事求是选项目、量入为出配资金、强化管理抓绩效,不断强化项目资金管理,让扶贫项目资金落到实处,确保其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和减贫效果。

四、抓好廉洁自律,坚守道德底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坚持防守廉洁自律的道德底线,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抓好作风转变,时刻把作风建设抓在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不良作风改到底,以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带头履行诺言,加强党员廉洁制度建设。作为一名扶贫系统的党员干部应自觉以党章为镜鉴,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不逾规矩,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干干净净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应带头严格遵守执行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坚持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按原则办事,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洁自律扛在肩上,努力营造和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打赢我县脱贫摘帽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