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对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2 05:08:07 作者:XY字客

行政工作需要细心和耐心,处理各种繁琐的事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行政工作中,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是每个行政人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水行政职及水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论文

1.加强民生水利建设的客观要求推进民生水利建设是当前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大,水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中央1号文件对解决我国水问题、建设民生水利作出了全面部署。要切实解决我国水问题,完成新时期各项民生水利建设任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和社会,把该管的水利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水环境保护职能管好,把有限的行政资源和时间精力集中用于加强水利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用于加强各类水利公共服务提供,用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断提升水利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迫切需求。

2.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水利改革发展关键在体制机制,要保证水利改革发展顺利推进,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水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水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在不少方面还滞后于水利改革发展需要,一些关键性的体制机制掣肘尚未破题,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加大。加快水行政职能转变,破除制约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弊端,是完善水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和重要突破口。只有水行政职能转变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水利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才能为水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扫除障碍,为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准确把握加快转变水行政职能工作思路。

1.突出抓住“一个重点”就是以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继续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水利社会事务中的作用。通过水利行政审批改革,真正做到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切实推动水行政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进一步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力、切实提高水行政管理科学化水平。

2.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加强水利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水利领域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水利公共服务提供“在坚持水利公益性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逐步实现水利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购买水利公共服务的相关办法、推动水利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涉及水利的中央事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事权以及地方事权、中央负责的事权要管住管好、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以及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事权要明确责任边界和监管主体、地方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事权要下放地方、充分发挥中央,流域机构和地方三个积极性。

三、切实做好加快转变水行政职能重点工作。

1.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水利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下放和整合水利行政审批事项、真正向市场,社会和地方政府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今年底前、将水利行政审批事项由48项减少到25项,今后一般不再新设水利行政审批事项,对没有纳入国务院公布目录的事项,不能以任何名义搞变相审批,切实防止行政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

2.简化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对保留的水利行政审批事项、按照规范,高效,便民的要求、规范行政审批、明确管理层级、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减少预审和前置审批环节、创新审批方式、明确办理时限、公开办理流程、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行政审批科学化水平、努力做到让办事人。少跑路、少进门、少盖章。

3.改变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取消的水利行政审批事项、转变管理观念、将管理方式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实行。宽准入严监管,使监管重点从规范主体活动资格为主、转为规范主体活动行为和评估活动结果为主,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工作方式、制定监管办法、履行管理职责、避免管理缺位、防止。一放就乱,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4.加快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强化水利公益服务能力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水利公益事业单位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部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按照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部署、重点抓好部属各级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并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积极稳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稳步开展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各项制度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各级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

5.推进水利社团改革,激发社会团体活力按照中央关于社会团体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工作安排、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有序做好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工作、推进水利社团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将部机关承担的适合由水利社团提供的水利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逐步交由社团承担、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后转由行业自律管理的事项、要有序做好有关水利社团承接工作、有效激发水利社团活力、使水利社团在水利改革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严控机构编制,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严格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降低行政成本。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加强事关水利中心工作,全局工作和重大民生保障方面的机构人员力量。进一步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加快制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创新、强化制度管理、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

系统的行政管理是高校发展当务之急的论文

高湔为一个有别于政府、企业的机构而存在,它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一切围绕学术研究服务,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有其特殊及发展规律。现阶段,高校的行政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几点。

大学管理官僚化倾向严重。

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应主要服务于学校的学术科研发展c一方面,行政管理有利于学校集中力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但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过于集中,层级结构森严分明容易造成行政权力泛化,行政管理官僚化,过多的行政管理和繁杂的管理程序凌驾于学术自由之上,这会干扰sj学术自身的发展行政权力过于集中,这会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控制欲望、官僚作风,本应是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做好服务工作,最后演变为行政管理人员成为高高在上的主人。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切行政事务的具体执行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能。但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大多并不具备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ir,行政营理水平并未走上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很多行政工作人w‘充电”和深造”的意识较差,认为每天做好现有工作就行了,这样知识储s不足,知识更新停滞,能力和水中不能与时俱进,这也妨碍了高校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部分部门存在人浮于屯的现象,这不仅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形成“高效、快捷'服务电h’.的t:作棚。

行政管理程序繁复。

行政管理手段有待加强。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舁的今天,互联网的运用巳如此广泛,比如出现的微信、支付宝等,传统的联系、支付转账手段已经越来越被新的方式所替代,如今的行政管理于-段还比较传统,还未大范围地采用新科技、新设帑来改进管埋手段,距离无纸化办么、、科技化、屯子化的办公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转变管理观念转移权力重心。

管理工作人恿应切实搞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一符合规蒗,又方便快撞的办事流尽可能墟删减:必要的繁杂程序,这样函方便了考睡们办f,也能给行h理人员}轻不必要的作量高执行力。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

首先,应加强相关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并不具备相关工作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有针对注的业务培训,以便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能更好更决地了解到国家相关方面的政策法规,高校之间可相互借鉴可f@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跟-1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其次,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评体系。行政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竞争,没有竞争就容易丧失进取心,滋生懒散的工作作风。同时完善考评体系,根据大学自身发展的定位与需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指标与考核办法,mm展目标及指标体系制定针对全校各级行政部门的分步骤的考核分解指标及考核、奖罚办法,逐渐形成完善的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实现考核重点明确,考核指标可量化、可统计、可评分考核,指标质量与工作业绩密切挂钩,考核管理机制先进、完善的大学行政管理考核体系,切实高效地提高我国大学行政管理的效率。

建立简洁明了的行政管理程序。

行政管理程序的冗杂易造成行政效宇-的低f,行政管理人员整天都消磨在繁杂的事务中,无暇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们想办一件事,通常也要经过层层程序审批,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切实搞好调耍根据学校实际清况制订一套符合规范,又方便快捷的办流程,尽可能地删减不必要的繁杂程序,这样既方便了老师,也能给行政管理人员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提高执行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办公。

高校本来就是科技创新的高发地,每年会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创新,但在行政管理手段创新这方面投入不够,当然如果加以视,这方面也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要引进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多出去调研,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的些先进经验,与国际化接轨,尽早实现行政管理i:作的自动化、快捷化、共享化、科技化。要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对各d务进行{,让行政办公更快捷、准确、简洁,节省人力和各_资源,降低学校的运彳节戎本。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率,才能好更快地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面临翁很多严峻的挑战,行政管理作为保证整个学校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必须得到足够的:视,要抓住机遇,切实有效地推进t行政i改革进程。陈旧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管理,提升工作素养和执行力.这样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全面推进国内各个高校朝着世界一献学肺向发展。

水行政职及水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论文

摘要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立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政府建设为切入点。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

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

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2、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

我们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

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

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

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

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这就要求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政府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管理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官本位的思想,实现由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

其次,要改变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依法行政。

再次,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

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当然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自己去生产);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人民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

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要明晰政府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应严格由他们决策,政府不应“越俎代庖”。

凡是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政府责无旁贷,不能“缺位”。

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调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

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做到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

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

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权。

四、延续传统文明,推进政府文化创新。

1、倡导政府文明。

2、重构行政道德。

3、重视行政价值。

参考文献:

浅谈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简述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积极探索一条让教育技术更好服务于我国教育的途径,以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进入到普及和实施阶段。虽然我国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概述。

所谓教育技术就是指把适当的技术手段运用于教育领域当中,不仅包括物质手段,还包括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以及教学的仪器设备和教具:教育技术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化理论、方法技巧及组织管理技术。教育技术是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按照教学媒体的发展,可以把教育技术划分为三个阶段:

(1)教育传统技术。

(2)教育媒体技术。

(3)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既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也是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为现代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教育技术现状。

从90年代起,全国多数师范院校都新增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使我国得教育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育技术的网络化。教育技术网络化的'最明显标志是intemet应用的急剧发展。

(2)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迅速成为教育技术的主流,教育技术走向多媒体化。

(3)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呈现多样性。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多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五种:基于传统多媒体的“常规模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基于放手系统的“远距离教学模式”: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尽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教育技术有较大发展。绝大多数学校有了电化教育机构。并配置了大量的电化教育设备。全国电化教育队伍的总人数也有五十多万之众。然而教育技术在普通学校未能很好地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未能在教育现代化方面达到期望值。客观地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助于人们开拓思路。进而采取扎实的措施将教育技术现代化推向新阶段。教育技术未能发挥出巨大作用’其主要原因如下:

(1)偏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软硬比例失调。

说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很多地区的教育行政计划中,直接与其挂钩的是买了多少台电脑,建多少个多媒体教室。当网络兴起后,铺设光纤、建校园网和局域网就成了新一轮的竞争。反观软件建设,却不受重视,软硬件投入比例严重失调。

(2)教师信息化水平低下,多媒体教学只辅教而不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教师会简单应用,更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课件。任课教师只有充分吃透了教材,并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将自己的知识融于课件制作当中,制作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合格课件。也只有当教师熟练掌握课件的使用,明白自己的真正目标,才能使课件的效果发挥出来。而我们现在的多媒体课件主要侧重于如何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教师为中心,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辅“教”,不是如何辅“学”,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

(3)设备配置率低,使用率低。

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很多的地方配置了电脑的硬件设备甚至是校园网局域网,但使用率低,机子成了摆设,而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

3、现状成因分析。

(1)使用的频率偏低。只有9%的老师经常使用,绝大部分老师还是遵循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

(2)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只有少部分教师是为了自己的教学需要。而大部分是为了公开教学。

(3)对教育媒体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主要是为了让教学更直观。

(4)教学资源比较匮乏。这是导致教师无法运用现代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瓶颈。

(5)操作不熟悉,缺少相应操作技巧对教师选用媒体的影响很大。

4、改进现状的措施。

4.1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教育现代化不光是购置机器设备。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培训,没有全体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将只能成为空谈。加强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主要体现在:

(1)普及常规教育技术媒体技术:

(2)大力宣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

(3)让教师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4.2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科学管理。

要有效地进行现代化教学,既要有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更要为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提供周到的服务,在这方面各学校的电教机构责无旁贷,应在技术指导、设备保障及软件供应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在教育经费紧张,教学设备配备不全的情况下,可采用如下管理方案:

(1)将常规设备固定到教室。

(2)多媒体播放设备统一调度、公管共用。

在媒体的选择上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教学管理因素和成本效益因素,绝不要赶时髦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4.3加强软件和课件的制作与交流。

电教软件及多媒体课件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在课件的制作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电教机构要有专人负责课件制作技术的研究和制作服务,并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

(2)对教师自行设计制作的课件定期组织观摩评比。引入奖励机制。

(3)对时向教师提供最新软件及课件的信息。

5、结束语。

教育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我们在这门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要看到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只有对我国教育技术现今发展状况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症结,改进不足,才能使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行政管理对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论文

对于高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来说,只有全面明确好自身发展目标,从具体的发展实践来规划发展方向,发挥目标的指向作用及激励作用,引导各相关组织和个人能够从协同并进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此,准确的定位目标是实现教育技术机构职能转变的关键,而目标定位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更新和变化,只有从不断的调整和规划中才能够把握合理、科学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找准自身位置,才能够促进高校教育技术事业的有序发展。

服务是多方面的,对于高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来说,在服务定位上也应该平衡好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树立教育技术服务定位总体思路上,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并为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技术更好的服务学生。同时,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实践中,教育技术职能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服务中去。

实践是检验教学实效的关键,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践。作为高校教育技术职能机构,在发挥自身管理职能的同时,注重实践是推进教育技术职能转变的基础。深入到各院系、各科研学科、学生课堂,师生生活实际等,充分挖掘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以课堂、科研、师生需求为对象来积极引导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

教育技术机构在推进行政职能的同时,还应该围绕高校教育教学需求。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校教学工作评估体系,从信息化建设、网络资源整合,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环境来健全各项教育技术管理制度,以行政职能来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与考评,建立多媒体教学与实效评估机制,引入激励机制和鼓励措施来推进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并从完善教育资源信息库建设上,提高高校网络资源利用率。强化高校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从人力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引进先进专业人才来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并从人才培训机制中来强化业务交流和学习,注重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引进,尤其是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促进自身教育技术管理水平再上新的台阶。总之,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职能的优化和转变,需要从全局角度来进行协调与统筹,强化内部管理,明确分工协作,完善制度建设,引入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高校教育资源与教师教学的整合,发挥教育技术机构职能在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中的积极作用。

水行政职及水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论文

1.1管辖区域。

黄河上中游流域是指黄河河源至禹门口河段.主要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区)。该河段黄河干流长4196.7km,占黄河干流总长的76.8%;区域集水面积49.76万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6.2%。重点支流湟水、窟野河、皇甫川、渭河等五条支流,干流长约2400kin。按照河道特征将该河段划分为青甘河段,该段河道长2423.2km,高原峡谷区,河道比较窄,比降比较大,水能储量丰富;宁蒙河段河道长1048.4km,河道比降平缓,部分河段河势摆动频繁,同时也是凌汛威胁比较严重的河段,受支流高含沙量洪水影响,易淤堵河道;以及大北干流河段,河道长725.1km,河道比降大,坡陡流急,险滩较多。黄河上中游河段的省际界河,是最容易发生水事纠纷和矛盾的敏感地段,是流域水行政监管工作的重点河段。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上主要分布有晋陕(583km)、晋蒙(64km)、宁蒙(42km)、宁甘(19km)、青甘(157km)等五段省际界河,全长865kirl。

1.2管理机构及人员现状。

1992年,根据水利改革和治黄工作的需要,经黄委批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成立了水政水资源处,承担着黄河上中游管辖范围内的水政水资源监管任务。根据水利部《关于加强流域机构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精神,经水利部、黄委批准,3月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直属上中游水政监察总队”,水政水资源处与水政监察总队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为了加强该区域的水行政监管工作,11月,黄委批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成立局直属晋陕蒙接壤地区水政监察支队和绥德、西峰、天水水政监察队,四个单位内部增设了水政水资源科,承担着各自管理范围内的水政监察与水资源管理任务。根据工作需要,经黄委批准,绥德、西峰、天水水政监察队升格为水政监察支队。黄河上中游流域现有水行政管理人员31人,其中兼职人员5名,专职人员26人。现有人员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差较大,今后需要充实人员,进一步加强领导。

2当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河上中游流域各河段有各自的特点。黄河干流青甘河段河道建设项目违章比较严重;宁蒙段河水浪费、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大北干流河段河已建围河造地碍洪工程分布较多,由此引发的省际水事纠纷调处困难较大。干支流上的十处省际界河还存在着一些纠纷隐患,还有对违章取水问题的纠正,对水量统一调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等都要研究解决,以提高流域统一管理的法律效能。

(1)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为流域水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却没有明确监督管理的执法主体,目前流域机构水行政管理主要依据于水利部的“三定”方案及有关文件,虽在后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对流域机构的部分职责和权限作出了规定,但仅是单项授权。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未对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做出明确规定,制约了流域机构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以致面对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行政管理方面的重大政策、关键举措和紧迫问题,现行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没有明确规定流域机构针对此类问题的权限,制约了流域机构对黄河上中游流域实施统一管理。

(2)违章建设项目较多。从初步调查情况看,黄河上中游干支流各类河道建设项目约1000余项,其中1993年《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颁布实施以来,新建各类工程122项,其中应由流域机构审查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中,而没有履行其行政许可手续的约占2l%;应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批的,大多数没有履行行政许可手续。从违章项目的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青、甘河段和跨省区重点支流湟河、渭河、窟野河,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处理难度大。

(3)围河造地碍洪现象严重。从现场调查情况看,围河造地丁程主要集中在大北干流河段,涉及山西河曲、保德和陕西的府谷等县。这些地方凡是在滩涂相对稳定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或是集体自发组织,或是地方统一投资,先后修建了一些围河造地工程,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沿黄两岸群众逐渐从两岸山区迁出,依河而居,围河造地的情况愈演愈烈,从一开始群众自发的,零星分布,小规模的修建,发展到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统一组织,大规模连续的修建河堤。大量围垦挤占河道,防洪隐患十分严重,并引发了严重的水事纠纷。

(4)水污染严重。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排出了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由于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1)进一步明确流域与区域管理职责。进一步加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研究和探讨,理顺管理关系,明确管理职责。在管理方式上,区分重点河段与非重点河段,实行分级管理。对省际界河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报黄委会审查;小型建设项目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对非省际界河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报黄委会备案;小型建设项目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备案。加强与区域各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相互沟通,团结协作,努力实现流域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以推动黄河上中游水行政监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水行政监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行政执法效果。全面提高水行政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水行政监管人员法律法规、水政水资源、水保等相关专业的培训、学习,使其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丰富水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为水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打好基础。其次,加强水行政监管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在水行政执法过程中,一名水政监察员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可能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执法上的严肃性,只有他们都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才能秉公执法,文明办案。第三,建立健全执法制度。要规定水行政执法机构和水政监察人员相应的责、权、利,把法定的权利进行分解、量化、细化,明确执法范围、权限、程度、标准和责任,制定配套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第四,要充实人员,进一步加强领导。黄河上中游流域干流河段长近4200kin,重点支流域河段长2400km,涉及的省际河段长1063km,其中黄河干流省际河段长865km,五条重点支流省际河段长198km。而且,黄河上中游水行政监管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和管理关系的复杂性也比较突出,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因此,急需充实人员,进一步加强领导,与局直属四个水政监察支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行政监管工作。只有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水政执法队伍,切实履行水政监察职能,才能为黄河上中游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3)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履行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突出重点,集中突破。第一,严格依法管理。全面强化对河道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对新、改、扩建的各类工程要严格履行行政许可审批制度,加强技术论证,禁止越权审批或无证乱建的现象,努力杜绝严重阻水碍洪建设项目。第二,突出重点。重点加大干支流省际界河段的监管力度,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和重点巡查,通过对在建项目的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积极预防新发水事违法活动,防止水事违法事件的蔓延和扩大。并通过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积极查处违法典型案件,有效预防水事纠纷。第三,坚持总量控制和定额控制的原则,严把新、改、扩建取水项目的行政初审关,认真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积极推进水权转换工作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取水许可与水调督察的有机结合。第四,加快推进《黄河上中游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实施工作,积极促进黄河上中游河道采砂活动的规范管理。

(4)坚持预防为主。在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行政监管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查并重的原则,是进一步监管好河道建设项目与取水许可项目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建设项目种类愈来愈多、建设规模愈来愈大、投资主体愈来愈多样化、建设的速度愈来愈快,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愈来愈多的困难。河道建设项目,一旦建成,后续处理十分困难,要想彻底拆除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今后的水行政监管中,要加大日常的监管力度,坚持以预防为主,使违章项目消除在萌芽状态。

(5)保障经费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赋予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责比较明确,流域机构的行政管理与执法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与执法权的。因此,机构人员应明确其属于国家行政编制人员,对其人头经费、执法管理办案公务费、装备设备费以及专项事业费等应予以保证。黄河上中游河段的取用水量对全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的实施影响较大,以及河道违章建设可能引发省际水事纠纷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日趋突出,监管地位更显重要。而且监管战线长、范围大、任务重和管理难度大,加上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单位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设备和装备落后,建议上级应设立专项经费予以解决,以保障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行政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更大的贡献。

(6)~ji进先进的管理技术。鉴于黄河上中游水行政监管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和管理关系复杂性,除继续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调研,摸清基本情况,还应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加强对河道的适时动态监视,预防水事纠纷和违章建设项目的发生。

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通过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与作用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特殊性,因而高校体育社团能够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在这方面具有载体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校要充分利用体育社团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符合德育教育实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模式,使高校体育社团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认为,要想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至关重要的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把握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高校在推动和促进体育社团发展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明确高校体育社团的指导思想,要把“育人”作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目标,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凝聚、教育、指导、服务功能,将高校社团打造成德育教育的阵地和载体,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社团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使其德育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这就需要高校要大力营造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浓厚氛围,使高校体育社团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是要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社团。要想使高校体育社团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将德育教育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管理与发展中来,使其能够承载德育教育功能。这就需要高校在发展体育社团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找准大学生的兴奋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高校社团,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要寓教育于活动当中,通过高校体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党、团建设的有效途径,将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高校党、团建设的重要载体。

三是正确处理学习与社团活动关系。尽管高校体育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高校体育社团仍然属于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要补充,这就需要着眼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摆正学习与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引导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要将学习作为重点,使学生能够利用体育社团进行学习、实践和锻炼,这也是利用高校社团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高校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参加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

四是将体育社团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具有教育人、指引人、凝聚人的重要作用,要想使高校体育社团能够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还要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属性,切实将高校体育社团纳入校园文化体系当中,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创新与发展。要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创新,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发挥高校社团管理组织的重要作用,又要发挥高校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高校社团能够得到更多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要积极引导高校体育社团建立自身的“社团文化”,并加大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将高校体育社团的良好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实质向学生进行宣传,并主动将自身的社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当中,进而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社团在促进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应当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各级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载体作用,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从总体上来看,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社会性、自发性以及规范性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在弘扬校园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高校在发展体育社团的过程中,要将德育教育与体育社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本着促进德育教育的原则,重点在把握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社团、正确处理学习与社会活动关系、将体育社团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使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水行政职及水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展开论述,其中着重阐述了体制改革的内容,以及管理创新的领域。

最后,阐述行政体制改革下的政府管理创新,其中重点论述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改革。

1.前言。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尤其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精神,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了政府管理创新,强化了政府的管理力度。

新时期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战略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管理创新离不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试论普通高校瑜伽课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瑜伽具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缓解学习压力、推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等功能。本文对高校瑜伽课的现状进行分析,为高校瑜伽运动更好的开展提出一些建议。

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健身需求。瑜伽运动有缓解压力、平和心态、促进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的功能,并且符合当今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瑜伽课在很大程度上,给不喜欢激烈竞争或者不能从事激烈竞争运动的人群提供了一种新的健身方法。

一、瑜伽与传统体育锻炼的差异。

在作用方面,瑜伽更注重改善机体的平衡系统,更关注精神世界、生理方面,而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体力量、速度、敏捷性;在锻炼方面,体育锻炼只有白、黄肌纤维起作用,瑜伽练习除增加耐力外,还能改善肌腱和韧带的功能,释放能量、镇静身心;在治疗方面,传统体育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加心肌射血功能,改善呼吸和循环系统,主要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瑜伽有助于延长寿命,改善心肌健康状况,改善整个机体系统功能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用于预防和康复治疗;在适用范围方面,瑜伽不受年龄的限制,环境影响不大,辅助设备要求较少,能更加锻炼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1.师资力量。

普通高校瑜伽课的专业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健美操和体操专业转行而来。由于瑜伽动作比较简单易学,不需要器械,身体舒展比较缓慢,很多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的学习、培训和研究。这样的专业技能和师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术和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与方法。

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没有统一安排,也没有集体备课。教学中只是把瑜伽动作机械地教给学生,而没有更深层次地去体会瑜伽带给人身心和谐、统一的感觉。

3.瑜伽教材。

瑜伽理论知识的讲授课时数较少,普遍为1~2节课时。有的教师在教室讲解,有的教师是技术、理论同时进行授课,而讲解也只是一些文字的叙述,没有用一些生动的图片和录像作辅助手段。在瑜伽教材短缺的情况下,瑜伽教学就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效果及瑜珈课的持续性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建议。

1.重视与完善教师的'培养体系。

教师队伍应引进专业的瑜伽教师或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建议瑜伽教师参加专业瑜伽机构开设的培训班,通过正规化学习来提高专业能力,经常组织瑜伽教授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比较新颖、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的内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调节教学内容和运动量,改进教学方法。

3.加强瑜伽教学管理和优化教学评价。

编制教学计划,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教育激励,推行检查评估,使教学的动态发展过程始终符合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的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对瑜伽的学习和锻炼,改进成绩的评定方法。

四、结束语。

瑜伽是一种古朴而又时尚的健身方式,瑜伽能把健身和健心有效地结合为一体,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念提供了新的选择。将瑜伽运动列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终身化发展的方向,并可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彩华.瑜伽的起源与特点[j].辽宁体育科技,,(10).

[2]康冬宁,韩金磊,侯俊卿.对瑜伽进入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论文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吸引了一大批有共同爱好的大学生,可以说高校体育社团的社会属性更强,而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个团体组织,能够成为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德教育功能和作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深入分析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德育载体功能。从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特别是从我国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来看,寻求新的德育载体已经成为我国德育的重要战略性举措,由于高校体育社团都是由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大学生组成,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自发性以及民主化,这就使得大学生体育社团具有德育教育的载体功能,能够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因而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管理与发展体系当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还可以将德育信息通过社团成员向其他大学生进行传播,各种各样的体育社团活动更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参与。从这一点来看,高校体育社团可以成为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是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促进校园文化。随着高校体育社团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高校体育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校园文化则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从高校体育社团的性质来看,高校体育社团对于活跃校园氛围、提升校园活动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而高校体育社团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而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高校体育社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向高质量、深层次、多渠道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能够使校园文化更具有价值性和凝聚力,而且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再比如体育社团以其特殊的活动内容丰富着校园文化,其丰富多样的活动是每次社团巡礼活动中的重头戏,它以形式灵活的活动给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高校体育社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特别是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高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特殊性,其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指引性,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社会化、民主化以及规范化,都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广大学生具有规范作用,同时高校体育社团在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和意识,进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高校体育社团在组织各类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配合意识,特别是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解决,这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件建设指的是

摘要:我国轨道交通进入全面发展的黄金阶段,而城市轨道交通更是进入了发展的新高峰,运营里程每年都有新突破。通过分析国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能够对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发展启示。

一、我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基础。

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可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新城区发展,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带动沿线土地开发,而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又拉动了内需。与传统城市交通运输形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巨大的优势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2.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城际轨道交通的客流来源于城市内部和城市郊区的主要中心乡镇之间、城市组团与次中心城镇之间。从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距来看,定位于为中短途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可更好地衔接既有大铁线路和市内交通。将铁路网、城际网、市内公共交通线路网综合布局,将更好地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3.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保障。国务院参事林毅夫预测,中国还有持续左右,每年8%的增长潜力。到,我国gdp、人均收入能达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目前我国政府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仍不超过50%,且负债多用于投资,有资产抵押。轨道交通建设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刚需的大背景下,轨道交通的投入将会持续增加,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根据国家发改委运输所《2012―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数据,20将有12个城市新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到2013年底,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累计将达到80条,运营总里程将达到2400公里,运营车站将达到1600座。截至2013年9月,我国获得国家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已达到37个,高居世界第一。据分析,未来3年,至少还有10个以上城市将获得批准,至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以每公里5亿元造价计算,保守估计需要3万亿的财政投入。而根据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的指标来看,我国有50个城市满足地铁建设的标准,未来我国大约有229个城市有发展轨道交通的潜力,2050年规划的线路将增加到289条,总里程数达到11700公里。

2.我国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依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多个城际轨道交通发展规划数据统计,至2020年,规划里程达到9871.5公里。我国主要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情况如下。环渤海京津冀地区:该区域的规划覆盖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建成后将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按照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710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地区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该交通圈主要是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预计建成的全长295公里的南京―镇江―无锡―苏州―上海城际轨道交通线,上海至杭州也将建成160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线。与此同时,杭州到宁波、常州经江阴常熟到苏州、苏州到嘉兴也都将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分别长约158公里、124公里和78公里。综上,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815公里。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建设的广深、广珠城际,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建成后覆盖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区域,并且可以连接港澳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其中建成广州经东莞到深圳、广州到珠海、广州到佛山、小榄到虎门、江门到小榄、广州到肇庆、东莞到惠州的城际轨道交通线共七条。其中里程最长的为100多公里,最短为37公里。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总里程可达600公里。长株潭:长株潭地区打造核心区为半小时都市圈,次中心区为一小时都市圈。规划在次中心区之间将在90分钟内到达。长株潭规划了七个项目,分别为长沙到株洲、长沙经益阳到常德、长沙到岳阳、株洲到衡阳、长沙西环线、长沙到浏阳、湘潭到娄底等。这七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合计里程可达760公里。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形成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的公交化轨道交通网络,形成14个地市间18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打造济南、青岛与周边主要城市半小时、1小时直达的交通圈。近期(至)修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岛―日照快速、济南东―泰安城际、济南―聊城城际、济南―滨州城际、滨州―东营城际、济南―德州城际、济南―青岛城际、泰安―济宁城际、东营―潍坊城际、莱芜―泰安城际;远期(2030年度)修建的德州―滨州城际、东营―烟台城际、淄博―莱芜城际、莱芜―日照城际,远景展望的济宁―枣庄城际、济宁―菏泽、沂南―临沂城际。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线网长度1516公里,其中新建1076公里。成渝经济区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内50万以上人口的所有城市、20万―50万人口2/3的`城市通城际客专,形成一小时城际高铁网。该城际高铁网将以成渝客专为主轴,成绵乐、万州至重庆为两条辅助轴,绵遂内宜、成南达、宜泸渝、重庆至黔江等四条为骨架线,建成12条城际客专,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将形成了一个成都、雅安、乐山、内江、宜宾、泸州、重庆、万州、广安、南充、达州、巴中、广元、绵阳、德阳的成渝经济区1小时高铁环线网。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渝地区城际客专将新增线路1000公里,到2030年,成渝经济区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将达到4000余公里。

三、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一线城市轨道交通现状与国外大城市相比差距甚远。以上海市常住人口1921万人计算,每万人拥有轨道交通里程数为0.185公里,而巴黎的水平为0.909公里/万人。其他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即使国外已经有较成熟的案例可以学习,我国在发展轨道交通的道路上仍需继续探寻。

1.相关政策的不健全。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准备和长期的时间上的准备。一旦开建运营,需求持续且不确定,无法停止。轨道交通是一项半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项目,经济回报率低,建设和运营投入资金量大,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保证这项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自9月份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仍有一些急需解决的方针政策问题。如土地开发利用政策,出台统一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投融资标准政策等。

2.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问题。我国轨道交通在建设运作上最初是由政府全面掌握,建设的投资费用都由政府出资。随着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从运作形式上也向多元化和市场化转变,逐渐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局。目前在投资渠道上,还是依赖于财政投资渠道,走市场化道路的很少,大部分的城市建设轨道交通需要政府进行资金的筹措,制定长期的计划进行实施。分析国内运转较好的城市轨道交通,如广州、上海。其资金来源通过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投入。政府投入的资金包括市财政资金和区财政资金。二是项目借款。项目公司借入内外债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去。三是沿线土地开发收益。这项资金来源被认为是解决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在香港地铁运用较为成功。在实践中,由于前面所述相关政策尚未健全,在各个城市中实施的效果差异性很大。目前,第二个途径,项目借款成为项目建设资金构成的大部分。

3.轨道交通技术水平和安全问题。国际上轨道交通技术水平不断上升,不少技术日臻完善,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轨道交通国产化水平较低,所以实现技术国产化成为我国发展为轨道交通先进国家的标志。我国轨道交通早期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地铁系统建设存在设备较老,系统配置不完善,建设标准较低的问题,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隐患。而用于地铁建设的盾构等设施设备,运营用的车辆、通信信号、控制等系统来源于不同的国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对建设和运维都会造成安全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物防和技防设施不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亟待提高。

四、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1.政府政策保障。轨道交通的建设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等,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发展初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如制定相应的法规,明确国家和地方的投入比例,对前期建设和运营的费用给出保障措施。通过法规的制定,保证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刚性需求。在轨道交通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可探索以资本市场为平台,拓展轨道交通产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以产权为纽带,引入市场化体系,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在此阶段,可探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ppp等项目融资、股票及债券融资、信贷、租赁、信托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模式创新。进入成熟期后,轨道交通所需的资金主要用途是改造和维护现有路网,进入此阶段后,应该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投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能够形成较为合理的投融资模式,轨道交通产业的市场化特别更加明显。

2.科学运营。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尚未形成网络化运营。且在站场布局上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性较差,无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虽然有考虑到其他交通方式,但是由于其他交通方式存在已久,不能够合理地进行统一规划,在整体上未呈现出布局的系统化、集成化和高速化。在对香港地铁等较为先进的运营模式进行学习后,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运营模式。

3.提高设备国产化率。在轨道交通产业中,技术装备投资最大的便是车辆、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大约占到总造价的30%~35%。目前,如何在保证使用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技术装备的成本是降低轨道交通总造价的关键。比如地铁车辆,我国生产的地铁车辆价格仅为外国车辆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广州地铁、上海地铁、南京地铁和北京地铁也已经运用了一批可靠的国产设备。在制定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的同时,加强国产设备的运用率,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带动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小结:

轨道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规划,有序实施。规章制度的完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2]欧阳洁,钟振远,罗竞哲.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32.

[4]孟迎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5]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与布局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1.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综合水平低。

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初级职称教师多,中、高级职称教师少,学历层次偏低。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缺乏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缺乏由行业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较低。

1.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差距大。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双师型”教师总体比例偏低,而且,目前好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只是停留在有“双证”的层面上,多数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存在明显差距。

1.3科研整体水平偏低,含金量不高。

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科研资源有限,科研人才缺乏,没有专业的科研人才带头搞科研。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因此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如何搞科研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平时教学任务比较重,无暇顾及科研,到了该晋升职称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写几篇文章发表,造成文章质量偏低,含金量不高。

1.4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从而导致招生数量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1.5校企合作不完善,实践教学成效低。

高职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书本上学到的好多知识在企业早已经不用,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好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配套设施缺乏等给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很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解决的对策。

2.1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高职院校要给中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并实行“一带一”的“导师负责制”,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和提高。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改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是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要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三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双师”素质。

2.3更新观念,树立科研意识,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整体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目前,普遍认为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应该上上下下动员起来,树立科研强校的理念,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实施“教科研一体化”工程,共同把科研工作做好,形成人人爱科研,个个作科研的良好氛围,提高科研整体水平。

2.4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贴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岗位、职业群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要面向社会、面向地区、面向基层设置专业,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5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使学校所学及时用到工作实际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企业接受师生实践实习基地,发挥企业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工厂或企业的形式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更直观的认识,现在训练的就是将来工作中要做的,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注重师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整体水平;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为目标,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促发展,在创新中抓机遇,在务实中做跨越,使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论普通高校瑜伽课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的基本技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1数控技术的发展历史。

数控技术的发展前后一共经历了硬件数控时代和软件数控时代两个阶段,硬件数控时代起自1952年的电子管时代,最终发展到1965年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时代。软件数控时代从1970年的小型计算机开始,经历微处理时代发展到基于个人计算机的数控时代。

当前数控机床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构件——机床主体,数控装置和伺服机构。其中伺服机构通过依靠先进传感器,调速装置等技术,经历了开环、半闭环、闭环三个发展阶段,从而使机床运行稳定性得到质的提高。而数控装置包括程序读入装置,从而实现点位控制、直线控制和连续轨迹控制。

2数控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当前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发展,但同国外先进国家比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含量不高、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自有独创技术缺乏,高质量的功能部件仍然依靠进口或者靠合资生产。比如我国机床数量已达300万台高居世界第一,但数控化率才仅仅不到2%,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已成为我国走向高端制造业的现实瓶颈。

在国外,目前绝大多数国外生产的数控机床,已广泛采用了32的系统,而国内生产的数控机床由于受到进口技术的限制,大多采用的是16的系统。这就使得国产数控机床在功能上就先天不足,与国外数控机床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不论是加工中心或是数控车削中心,这类新型的数控设备均显示出能满足许多复杂零件在批量生产中的强大的生产力,一般均具有4~5轴连动,一次装夹可进行多面加工的功能。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在机器制造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机床设备越来越趋向柔性化、智能化、多功能化。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摘要]壁画艺术处于公共的环境中,与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发生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产生着相互的影响和互相的作用。

作为一种依附建筑物的装饰性艺术,壁画也是公共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与环境空间的依存关系和同一性原则,决定了壁画在逻辑上不可能与它们所处身的空间脱离。

[关键词]壁画公共艺术环境现代。

一、壁画艺术。

当人类第一次在岩壁上想要用自己的双手记录它们的生活内容时,岩画产生了,这也就是最早期的壁画。

现代壁画是泛指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视觉艺术综合的领域,是一切绘画手段都可以涉足的领域。

可以用油画、粉彩画、丙烯画、重彩画法、湿壁画法、浮雕、高浮雕等种种传统技法的结合。

还可以用喷、涂、现代化机械手段如金属中的切割、焊接等等新的绘画技法。

壁画有两大特点,即建筑性和装饰性。

2.壁画的装饰性:

有两个含义,一是主观设计“主观性”二是适应环境器物(从属性)。

主观设计是理想主义的设计,不受客观世界的局限,根据作者主观审美理想来设计,以概括、简化、取舍、分解、综合、归纳、组织、强调、夸张变形、换色等手法重新创造与一般绘画相比,装饰绘画是主观设计,艺术处理的成份更多,形式感更强。

主观设计是“放”如天马行空,形式感更强。

适应环境、器物,服从环境、器物与之谐调统一,达到美化目的,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装饰绘画不相一般绘画那样单一、独立、自我表现,从属性就是“收”有许多限制,但处理得好,这些限制就可以变成特色和特长,大放异彩,具体到壁画从属性就是建筑性、装饰性既非再现,也非表现,而是美化,美是客观规律,在审美领域中的反映,即对立统一,是有秩序的运动,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运动是呆板的,没有秩序是混乱的都不美。

由于现代科学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壁画已经突破了绘画的界限,使绘画、雕刻、工艺、建筑和现代工业技术相互结合,从而成为边缘艺术.

二、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最早人们对于“公共性”的判定,德国的不莱梅于1973年最早提出“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领域是近年来英语国家美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

这一概念是根据德语“offentlichkeit”(开放、公开)一词译为英文的。

这个德语概念根据具体的语境又被译为“thepublic”(公众)。

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publicspace),而公共艺术(publicart)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当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足,而更多的关注于自身身处的环境,公共艺术的产生直接体现了人们的环境观念。

极大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生活空间,同时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开放性、民主性、交流和共享的精神。

一个环境不仅需要满足视觉上美的感受,它更需要有灵魂、有精神,需要通过某种手段体现它内在的情愫和信仰。

所以公共艺术不仅是对一个公共空间的简单的装饰美化,同时还要体现这一空间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

三、壁画与公共环境的因素。

现代壁画与古代壁画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壁画主要服务于宗教,以壁画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绘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

而现代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了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

现代社会中,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功能随着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建筑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

相应地,也产生了过去所未曾出现的新的建筑结构、建筑类型和建筑空间,这些都会对壁画的风格、样式起到催化和助推的作用。

“壁画的重要艺术特征——是它的审美价值……,壁画还没有改变与其他画种的共同本质,要通过绘画材料或借助工艺手段,直接宣泄内心情感,去表达把握壁画的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等更深层次的追求。”壁画家或设计师,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对场所、空间的先期阅读,以期找到公共空间的特性、缺失和社会公众的精神诉求之间的联系纽带,进而将诸如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语言的传达方式、最后的实施等付诸于现实。

四、现代壁画审美特征。

公共性是现代壁画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壁画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就决定了现代壁画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壁画的审美特征。

1.尺度与美感。

壁画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

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比例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界面关系是确定壁画尺度的基本前提。

使之既不影响内外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整体思考壁画尺度与建筑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壁画尺度与视距的关系。

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画面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

2.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

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已具有了原始美感,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壁画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壁画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壁画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建筑的发展愈来愈明显。

因而,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壁画的材料观念。

3.形式与美感。

壁画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壁画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

壁画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绘画中的其它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壁画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

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壁画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壁画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

壁画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表现形式,它所产生的视觉感染力和对人们精神的启示是其它艺术语言所无法给予的。

现代壁画也在随着新科技和新材料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壁画在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的同时,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注入。

它依赖公共空间环境,又体现公共意识,是社会价值和人类对美好愿望的追求的重要体现形式,是现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尚廓,《壁画与建筑的构图关系》/。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试论普通高校瑜伽课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摘要: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江西省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但当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存在很大问题。笔者基于此,对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一、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差。

笔者通过对江西省几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多数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很多的学生不识简谱,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乐理和五线谱。学校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就业上的压力使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修炼,不得不放弃一些音乐的学习活动。

(二)课程设置单一、学生兴趣不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大部分高校,在音乐课程类型设置上过于单一,一般只有“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几门课程,音乐相关课程没办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教学安排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达不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江西省各高校学实行的是学分制,这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学分的需求才选择上大学音乐相关课程,因而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三)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认为“音乐教育绝不是每周一节音乐课就够了,而是要形成音乐教育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江西省各高校的各类音乐社团也只是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才临时进行突击培训,所以高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由于音乐学习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就提不上加强音乐修养,更不可能组织高水平的音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了。

(四)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的匮乏。

学生、学校、社会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音乐教师队伍状况也不是很理想,没有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很多高校都没有音乐教育教研室,只有从事音乐相关教育的几个老师。

二、对策与建议。

(一)校方应高度重视,加强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扶植力度。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从长规划,从整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着手,把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长期重要的任务进行部署,要从教育教学的政策措施上增强扶植力度。首先要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音乐素质教育氛围,还能起到辅助思想道德建设,开发人的智力的作用。其次,要逐渐把公选课改为必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音乐素质教育。

(二)建立健全高校音乐教育体制,确保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当今发达的国家里,音乐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现有两千多所大学中,一千三百多所大学设有音乐学院或音乐系,没有音乐院系的大学,学生们可以跨院系选修音乐课,大多数大学和理工学院都设有音乐选修课。至今我国大学的音乐普及教育还相当落后,绝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起来。建立音乐的系列化教育工程是目前江西省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需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三)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普通高校的音乐紊质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有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音乐教育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讲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总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对大学生们非智力因素各方面的培养开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雯.关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文教资料.(3).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公共课是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受课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的设置只能够以达标测试的要求为核心,无法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篮球技战术能力的培养,因而造成了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实用性效果低下。鉴于此,通过对普通高校篮球教学资源的全面开发与科学整合,构建起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的“第二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教学课时紧张的现状,同时,还能够为广大学生篮球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这对于促进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的创新,提高教学的实用效果,推动普通高校校园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所谓普通高校公共篮球“第二课堂”是指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结合广大学生篮球学习的兴趣指向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而开展的课外篮球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构建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质是对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的过程,是一种视角拓展、资源优化的创新行为。因此,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效缓解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课时紧张的现状。由于当前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课时设置的.缺失严重,致使篮球教学的整体效果低下。另外,由于广大学生篮球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会导致学生篮球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进而对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构建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第二课堂”,使得课外教学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课时紧张的现状。这对于有效解决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的现存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其次,促进广大学生篮球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要求个人能力与集体战术形成高度的契合。但是,由于课时设置的限制,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篮球技战术能力的培养,致使广大学生篮球学习的实用效果低下。“第二课堂”的构建,能够为广大学生在篮球技战术深层次的探索与学习提供时间的保障。使得广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篮球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与维系。确保了学生篮球综合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第三,推动普通高校校园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高校校园篮球运动主要是由篮球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校园篮球文化建设三大部分所组成。在传统的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中,因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致使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缺乏组织性与规划性;校园篮球文化的建设停滞不前。而“第二课堂”的构建,实现了对普通高校篮球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形成密切的衔接与有机的互动,由此,推进了普通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而达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确保了普通高校校园篮球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1组建学生篮球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篮球活动。

构建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第二课堂”,是基于高校校园篮球运动蓬勃发展,广大学生篮球学习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而实施的创新行为。其实质是实现对校园篮球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与优化,以组织开展课外篮球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衔接,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为了确保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应以组建普通高校学生篮球社团为主要手段,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篮球活动。的组建宗旨在于:满足广大学生对于篮球技战术能力的培养需求,以改善普通高校公共篮球课堂教学的现状、活跃校园篮球运动的发展氛围为发展取向,用以推动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在社团组建的过程中,应根据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社团的组织与管理机制,明确社团建设的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篮球活动,来在有效弥补课堂教学课时数量稀少的缺陷,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外延,构建起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全新教学模式。

3.2以“微课”为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篮球辅导活动。

由于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第二课堂”在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所存在着明显的特殊性,因此,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还是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亦或是在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上,都应有别于课堂教学。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被普遍采用,由于“微课”所具有的短小精炼、专指性强、便于传播,利于保存等诸多优势,因而,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运用。相对于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第二课堂”而言,由于其“课外”的基本属性,使之在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上,彰显出自由性的特征。即不受课堂教学条规的限制,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来灵活地设计活动内容,选用活动形式。因此,将“微课”引入到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对具有不同发展与学习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篮球辅导,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应组建普通高校公共篮球“第二课堂”教学班的“微信群”,搭建“微课”平台,通过上传篮球微课视频来卡站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篮球综合素质能力的去啊年发展,同时,对于“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更显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勇.浅析高校大学生篮球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2,(3).

[2]赵吉峰,赵晚霞.新形势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3,(3).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