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通用13篇)

时间:2023-12-05 05:55:24 作者:琉璃

六年级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来设计的,可以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如果你正在编写六年级教案,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范文,希望能帮到你。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评价总结。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三的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

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生活中成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整理。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二、比较分析,区分特征。

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

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感知应用。

1、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练习十三第10题。

看图填表。

3、练习十三第12题。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5、判断。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2)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3)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6、练习十三第13题。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评价。

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测试。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反比例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吗?”呈现了一幅反映西部大开发的信息图。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提供了西部开发投资、青藏公路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方面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在此情景中提出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考查复习。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回顾知识。

学生发言。

生1:我学会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了。

生2:我知道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

生3:我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分数问题了。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简洁语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激起学生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兴趣与愿望,让学生树立回顾与反思意识。并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联系情境,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

学生交流.

谈话: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班内交流时,沟通各自的解法。要求:能画线段图的可以选择其一画到黑板上.注意倾听并评价别人的想法.

针对学生的方法情况进行小结.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注意选取代表性问题全班解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初步自我检测,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进行弥补。

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计算。

1/6+3/4×2/3÷2(2/13+5/9)×9×13。

x+3/4x=35(1/3-1/4)÷1/2+5/6。

(1)北京人平均脑量是多少毫升?

(2)北京人男子平均身高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决.

班内交流。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注意选取代表性问题全班解决。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促进知识在脑中的进一步建构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练习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有利于自主学习、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谈话: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完成本单元的评价表.

谈话: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在今后学习中,你的丰收园里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果子!

五、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然后出示情境图,请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自行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

(平度市南京路小学于秀香13626421088)。

数学与生活。

--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本次数学与生活安排的是“鸡兔同笼”问题,这是我国古代经典的数学问题之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较难理解。本教材借助“鸡兔同笼”问题的原理,用电影票的生活事例引入,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古代数学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主要用“假设法”解决,但教材并不是只教“假设法”,而是“枚举法”、“假设法”、“图解法”和“方程法”多种方法并举,这样可以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具学具4元和6元的电影票学具枚举法的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很多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你还记得都有什么方法吗?

学生交流。

谈话:李红同学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帮她吗?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可以利用学具。

学生探讨后交流。重点交流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将学生所说的过程在实物投影仪商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票(张)成人票(张)总钱数(元)。

5020。

4122。

3224。

2326。

谈话:这个题你们还能用刚才的办法解决吗?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发放表格。

学生票(张)成人票(张)总钱数(元)。

教师巡视。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下面的同学请认真听,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供数量较小的题目,可以降低难度,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发放的表格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序地运用枚举法。

2、谈话:枚举法对于解决数量小的问题很实用,但对于数学较大的问题来说就比较麻烦。你们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如果讨论出来可以就学生想出的方法进行讲解,如果想不出,那就教师给与提示。)。

小组讨论。

谈话:谁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3、播放课件:课本中的图表法。

【设计意图】图表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假设法的本质,突破掌握假设法的瓶颈。

4、谈话:假设50张都是6元一张的成人票,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

谈话:这种方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用方程可以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找假设学生为x和设成人票位x的两生板演。

【设计意图】假设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所有的票都是学生票,那么就应该花200元,可实际花了260元,为什么会少了60元呢?”巧妙地引导,适时地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探索的兴趣被激发。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谈话:同学们真是不简单,探索出了这么多好办法。

下面请读自主练习的第3题。

学生回顾。

谈话:今天我们探索出了用这么多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做自主练习的1和2题。先独立做,再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了“鸡兔同笼”问题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义。这节课中教师充分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合作、交流、创造等展示的时间和舞台。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启发性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地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了不同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且在学习的兴趣,信心、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提升。

(平度市南京路小学于秀香13626421088)。

反比例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信息窗3,第3个红点。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存款利息。

3、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扩充。

谈话:(出示一组信息)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二、创设情境。

谈话: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谈话: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三、合作学习。

谈话:(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80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3.24%,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8777.6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生:1000×3.6%×5=180元。

谈话: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四、深化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练习)。

2.奉献。

3、理财。

4.帮助。

我学会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我学会了”。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是对百分数(二)这一单元的复习与检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学生今后更好的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百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百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00%、15%、136%、71%……。

师谈话:看到这些百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百分率、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2、整理。

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分成哪几部分?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

1.说一说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总结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时,让学生举例说说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1、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2、基本练习。(课本第45页练习)。

3、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4、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分数乘法的练习6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其中理解意义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这一难点一旦突破,计算方法也将随之攻破。所以,我下大力量在学生的操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展开观察所涂部分与整张纸的关系。这样,通过图形语言,学生们体会到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到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还体验到:不管是3/4的1/4还是1/4的3/4,结果都相同的道理。

因为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所以学生们学习探究的愿望非常强烈,讨论也比较积极,算理说得头头是道。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六课时分数乘法(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的和占整体“1”的大小。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教学反思】。

1、每节课的内容不易过多,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学生不易一下全掌握.要分的稍微细致一些,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2、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本册中的重点。本册所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3、整数乘分数这块内容学生在约分中书写还是有不规范情况出现:课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往上写,分母约分后的结果往下写,结果还是有学生把整数约分后的结果写在下方,计算时就出现了把它当分母乘了。并且有些学生最后结果不写最简分数。

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一定的内容。

第七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000×200(克)1000×100(克)。

整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得要约分。

教学反思:

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

学生提供。

学习。

标1、完成学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举例说明。

3、在具体的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点重点: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

程学案导案。

试1、问题1导入:p24第一题。

完成书上问题。

思考:小明从()到(),体重增长的最快?你是怎样知道的?

2、问题2导入:p24第二题。

完成书上问题。

3、问题3导入:p24第三题。

完成书上问题布置课前预习。

学习。

程学案导案。

学1.笑笑有一本小说,在看书之前,她做了一个计划:

看的天数1234…。

看的页数306090120…。

(2)看的天数与看的页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

2.强强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表所示。

质量/千克54320.5。

应付的钱数/元108641。

(1)表中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是如何变化的。

(2)用x表示购买苹果的质量,用y表示应付的钱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出购买苹果的质量x和应付的钱数y之间的关系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判断:妈妈8月1日花了10元钱买菜,随着时间的变化,8月2日妈妈也一定会花钱()。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试一、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把表填写完整。

时间(时)12345。

路程(千米)6012018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课题:正比例。

学案教案。

活动一: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书25页第一题图。

1.观察上图,完成表格的填写。

2.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有关联吗?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作答。

(二)书25页第二题图。

1.观察上图,完成表格的填写。

2.正方形面积和边长的变化有关联吗?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作答。

活动二:

通过对比,初步感知正比例的意义。

对比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和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

1.相同点:都是相互()的两个变量。

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的增减而相应增减。

2.不同点:

a.变化规律不同。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也就是比值();

正方形的面积是和边长的比值却是()。

b.图像的形态不同。

周长与边长变化关系的图像表现为一条()线。

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的图像表现为一条()线。

小结:

活动三。

感知正比例关系。

26页第2题。

1.把表格填完整。

2.用字母表示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表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是()和(),其中路程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它就是()。

活动四。

进一步感知正比例关系。

26页第3题。

1.把表填写完整。

活动五: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引出正比例。

1.知识点--正比例关系。

2.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3.呈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征。

(1)。

(2)。

知识点:判断是否正比例关系,就看是否符合以上两个特征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力目标: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3情感目标: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复习以下知识。

复习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

二讨论5分钟。

三自学课本。

完成学案项目。

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四全班汇报。

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质疑,可以表示赞同,可以补充,对发言的同学作出评价。

师总结。

五检测与反馈。

完成当堂检测及点评。

六学生互出题。

生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与复习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对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统计等知识。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教材结构。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全册内容的回顾与整理,该部分内容以五角星为轴心,外面分成了五个板块,按知识板块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分别进行了回顾与整理,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体会各板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这是总复习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综合练习,是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使复习与整理在练习中得到具体落实,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查缺补漏,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评价与反思。

三、教材解读。

1、中间:对全册内容的简要回顾。两个同学的对话功能各异:“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有……”这是引子,“这么多内容,咱们来整理一下吧!”这句话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单元中去,也就是引导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左上角: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1)以解决“阳阳每天上学用12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远?”“从学校到少年宫需8分钟,每分钟走多少米?”为切入点。

(2)呈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估算、口算、笔算,用乘法算、除法算。

(3)对计算法则的复习隐含在对话中。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法则,教材在新授中是以学生的对话出现,本版块仍采用学生的对话来加以提示“笔算乘法应注意……”,“笔算除法应注意……”,并没有出现法则,其实就是点明要求教师要进行计算法则的复习。

3、左下角: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对称的知识。

(1)以学生的谈话“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还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为切入点。

(2)以“我会算学校草坪的面积。”“我是这样整理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完成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元的复习。

(3)以“关于对称图形我还知道……”来提醒学生进行对对称图形的复习。

4、右上角: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以学生的话“生活中处处有小数”引导学生对小数进行回顾。通过观察蔬菜价格表,求“1千克西红柿和1千克生姜一共花多少钱”,这一具体问题,系统复习小数加减法。

(2)以“大白菜的价格最低,香菇的价格最高。”这句话引导学生对小数大小的比较进行复习。

5、右边中间:复习年、月、日的知识。

以学生整理回报的形式引入对年、月、日的复习。

6、右下角:复习统计的知识。

(1)以我国青少年平均身高的变化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平均身高为话题,引入对统计知识及求平均数内容的复习。

(2)通过统计和计算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这一具体内容,系统复习求平均数的问题。

四、教学建议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回顾。首先让学生对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这个回顾虽然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回顾,但这个环节很重要。然后再以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从学校到少年宫需要的时间、计算草坪的面积、一共花的钱数、平均身高等主题情景为素材,从解决问题入手,回顾每一知识板块的主要知识点,并结合“综合练习”中相对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应用,使知识达到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练习题的最大效益。

2、加强对回顾整理方法的指导。

(1)全册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回顾整理时,可以利用回顾整理中的素材为线索,对全册知识和形成这些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也可以以本册的目录为线索进行回顾整理;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回顾整理。教师应提倡方法和思路的多样化。

(2)数学知识之间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学生获得数学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学会梳理归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自主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分类,比较反思,加深理解,使学生学会按知识体系分类整理的方法,但要求不要过高。

3、回顾整理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的空间。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思考、回顾,教师还要注意采取引导、点播、提示等方式,要使学生通过回顾整理知识达到纵的成线。横的成片,像渔网似的,形成知识网略。

4、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觉查缺补漏。

五、综合练习。

本册综合练习共安排了26道练习题,“我都学会了吗”安排了4道练习题。下面就部分练习题作一简单分析。

第4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求礼堂的座位够不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教师不要过早的提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此题可以这样解决:35×9=315(人)16×21=336(个)315336够坐。还可以这样解决:16×21=336(个)336÷9=37(人)……3(个)够坐。

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合理都可。

第8题,是一道选做题,这道题目是渗透镜面对称,可以让学生拿面镜子试一试,再来完成该题。千万不要教深了。

第9题,是估计、计算部分人民币的面积。在练习时,为了使学生估计得准确,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做好同人民币同样大小的纸来代替。

第16题,是复习年、月、日,24时计时法的题目。以小朋友出生纪念卡的形式出现,使知识的复习具有了很强的趣味性。要注意让学生从纪念卡上获取有关时间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出生卡,并在小组内交流。在比较谁最大?谁最小时?首先看年,如相同再看月,如又相同再看日,如又相同再看时。

第20题,是以购书的形式复习小数加减法的题目。该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作一步的小数加法,也可以作连加。如果用减法做也是可以的。

第21题,是以在海水浴场游泳的情景复习统计知识的题目。本题是让学生根据各游泳去水深情况在统计图上涂一涂,并求出海水浴场的平均水深。最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练习时教师要结合本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24题,是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完教材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第26题,是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题的解法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均可。

“聪明小屋”是供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学生容易算成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和减去正方形花坛的面积,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和去掉2个正方形花坛的面积才是草坪的面积。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解答。

“我都学会了吗?”是在总复习后的自我检测。

第1题,检测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教师要结合数据对学生进行节约矿产资源的思想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第2题,检测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道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根据自己所拼长方形,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要注意拼法的多样化,不要只拼一种。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谈谈自己的发现。(面积不变,周长变化。)。

第3题,检测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4题,检测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

学生提供。

学习。

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他们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做有心人,找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点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

程学案导案。

试1、观察课本p2第1、2题图。

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第二题三幅图:

()()()。

你能用简练精准的语言概括总结上面的现象吗?

试试看()。

2、仔细读题并完成课本p2第3题连一连。

思考:这些平面图形通过绕()旋转,变成了()3、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4、找一找生活中的有关圆柱和圆锥的例子。

5、完成p4第3、4题布置课前预习。

工学习。

程学案导案。

学1、点的运动形成(),线的运动形成(),面的运动形成()。

2、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他们是()的两个(),两底面()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图是()形或()形,他们的一边等于圆柱的(),另一边等于圆柱的()。

4、圆锥的底面是(),从圆锥的()到底面()的距离是圆锥的()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圆柱有多少条高?圆锥呢?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试一、填空起跑线。

1、绕长方形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这条边是圆柱的();绕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这条边是圆锥的()。

二、法官我来当。

1、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一个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三、看你行不行。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教学反思:圆柱、圆锥、球是学生常见的立体图形,教学时我用了一些实物做教具,学生觉得亲切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采用了“猜想-----设计----验证”的思路设计教学,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圆锥、球的形状和特征,立体感不强的学生掌握不好,教学中我采用了实物,学生一目了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

学生提供。

学习。

标1、完成学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举例说明。

3、在具体的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点重点: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

程学案导案。

试1、问题1导入:p24第一题。

完成书上问题。

思考:小明从到(),体重增长的最快?你是怎样知道的?

2、问题2导入:p24第二题。

完成书上问题。

3、问题3导入:p24第三题。

完成书上问题布置课前预习。

学习。

程学案导案。

学1.笑笑有一本小说,在看书之前,她做了一个计划:

看的天数1234…。

看的页数306090120…。

(2)看的天数与看的页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

2.强强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表所示。

质量/千克54320.5。

应付的钱数/元108641。

(1)表中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是如何变化的。

(2)用x表示购买苹果的质量,用y表示应付的钱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出购买苹果的质量x和应付的钱数y之间的关系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判断:妈妈8月1日花了10元钱买菜,随着时间的变化,8月2日妈妈也一定会花钱()。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试一、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把表填写完整。

时间(时)12345。

路程(千米)6012018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书28页。

1.完成表格填写。

2.表中两个变量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

3.观察方格图。

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说说图中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在图中任意圈出一个点,它表示:

想一想:

表格中第一列中的两个0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

答:

4.连接各点,你发现图像有什么特点呢?

答:

5.观察上图,先估计后填表。

提示:例如表中给出一个数是2.5,根据图像估计这个数的5倍是(),在图像中找到这个点,并用计算验证一下你的估计是否正确。

活动二、通过画一画,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书29页,试一试。

1.在图中描点表示第26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答:

活动三、进一步体会正比例的意义。

书30页第1题和第3题。

第1题方法指引:

1.根据表格数据,通过计算去判断。

2.通过分析圆面积的字母公式进行判断。

第3题回答下列问题。

(1)结论:

理由:

(2)先估计再计算完成填空。

知识点:

易错点:

活动四:正比例的实际应用。

1.完成书42页练习二第2题。

知识点:

2.完成书43页练习二第4题。

知识点:新课标第一网。

活动五、挑战自我(会做的同学请做)。

书30页第4题。

二、本课知识整理。

知识点:

易错点:

三、课堂小测与反馈。

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书30页第2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交流、展示。

反比例。

活动一、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书31页观察情境图(一)并完成说一说。

1.加法表中,和是()固定不变,一个()随另一个()变化而变化。

2.乘法表中,积()固定不变,一个()随另一个()变化而变化。

3.比较发现加法表和乘法表有什么异同?

答:

活动二、探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感知反比例关系。

32页第二题图。

1.完成表格填写。

2.你发现了什么?

答:

3.说说速度变化时,时间怎么变化。

活动三、探讨每杯果汁量与杯数之间的关系,再感知反比例关系。

32页第三题图。

1.完成表格填写。

2.你发现了什么?

答:

3.说说速度变化时,时间怎么变化?

活动四:比较概括,引出反比例。

1.思考:以上两种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3.用字母表示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本课知识整理。

知识点:

反比例关系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交流、展示。

课堂小测5分钟。

二.知识整理。

观察与探究。

活动一、复习反比例意义。

1.长方形体积一定时,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答;新课标第一网。

2.完成书42页,练习二第1题。

(1)判断:

理由(简要)。

(2)判断:

理由(简要)。

(3)判断:

理由(简要)。

完成书34页的练习。

画图指导:

1.现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余下的四个正方形。

2.再描出长和宽的交点。

活动三、课堂小结。

活动四:自我反思。

今天我学习了(),我以后要注意()。

教学目标:

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完成学案项目。

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全班汇报。

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质疑,可以表示赞同,可以补充,对发言的同学作出评价。

完成题目,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扬多种方法的学生,突出最基本方法。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理解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的意义几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2、借助回顾已学内容加深理解单位间转化的规律,熟练转化的方法。

3、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整理计量单位及进率,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难点:时间单位之间的改写、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今天老师想先让大家读一篇日记(出示日记)。

今天是2月29日,清晨6:30,我被闹钟的铃声惊醒,便从长2厘米,宽15厘米的床上起来,穿好衣服,用了大约5秒钟的时间刷牙、洗脸,接着吃了约150克的面包,喝了约250升的牛奶,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飞快的向800千米外的学校跑去。

2、提问:读了这篇日记,你有什么感受?

3、是的,这位同学在日记中多处用错了单位名称。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计量单位,如果弄不清它们的意义,大小关系,很容易像这位同学一样闹出笑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整理和复习学过的计量单位。

出示课题:量的计量。

二、梳理归纳,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能否按其表示的意义将这些计量单位归归类?

师板书:计量单位:质量单位。

时间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容积)单位。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把各类计量单位及其进率整理清楚吗?(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完善。)。

2、指小组汇报展示,并指生评价,修改完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1)仔细观察每类计量单位及其进率,你有什么发现?

(3)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3时=()分。

42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米。

5.8吨=()吨()千克。

学生独立做后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并板书:

乘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除以进率。

三、综合练习,应用提高。

1、修改前面的日记,并指生完整的读一读。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课本96页第2题。

3、填空:课本96页第3题。

学生独立做,交流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改写的方法。

4、判断: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2)19是平年。()。

(3)一条蓝鲸约重150千克。()。

(4)2.4时=2时40分()。

(5)3吨70千克=3.07吨()。

五、课堂小测:(略)。

课后反思: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本节课用一篇数学日记引入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分数乘法的练习6

课题教时(4)。

学习。

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

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计算方法。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向学生介绍很有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题目。

2、出示图。

依次取出长方形纸条的1/2,1/2的1/2,再取1/2,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

1/2×1/2=1/4。

1/4×1/2=1/8。

3、折一折。

引导学生折一折。

2)反馈3/4×1/4=3/16。

(3)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二、做一做。

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1/3×1/5=2/15。

1/4×2/33/5×2/9能约分的可以约分。

三、巩固练习。

1、折一折,涂一涂。

1/3×1/42/5×1/3。

2、计算。

3、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3、4题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听,然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拿出纸条动手操作。

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解决问题。

1、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竖着对折2次,然后再横着对折2次,涂也3/4和1/4。

2、思考:3/4×1/4=?

3、学生尝试总结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学生独立思考。

2、完成,然后交流结果。

学生可以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4×8/91/2×9/7。

3/8×6/75/24×6/5。

2/9×6/7。

板书设计分数乘法(三)。

1/2×1/2=1/4计算分数乘法时,“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3/4×1/4=3/16。

教学反思。

借助图形语言,动手操作,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课题分类乘法(三)教时(5)。

学习。

目标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能进行解答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应用题。

学习。

重点知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方法,并会应用。

会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分数乘法练习。

1.算一算:

4/5×1/2=1/3×5/6=。

5/8×2/7=2/3×4/7=。

3/7×2/3=4/5×1/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每小时织布8/9千米,2/3小时织布多少千米?

二、课后练习。

1.练一练第5题。

完成后,对本班同学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后,自己提出分数乘法的问题进行解答。

2.练一练第6题。

本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大家一起订正。

3.练一练第7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引申到课外。

三、数学故事。

指导学生看图。

四、布置作业。

伴你成长学生活动。

完成后,说说分数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指名读题,说说求什么?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8/9×2/3=。

运用分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为题。

注意应用题的解题格式和要求。

看图分析图.

学生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并能提出有关的问题。再说说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算一算:

4/5×1/2=1/3×5/6=5/8×2/7=。

2/3×4/7=8/9×2/3=3/7×2/3=4/5×1/9=。

教学反思。

借助图形语言,动手操作,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