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的体会(精选20篇)

时间:2023-11-29 15:19:19 作者:书香墨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规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方面提供一些启发。

大学物理的几点教学体会论文

针对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人认为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相应的大学物理课程[4]。比如,生物学、化学专业对热学等理论要求较高,计算机、数学等专业对力学、电磁学要求较高。因而不同专业不能完全依靠统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不同的专业,应设计相应的大学物理基础课程,即认为对于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取舍。然而,笔者认为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对于不同的专业,也不能随意删除讲授内容。当然,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讲授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在整个课程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对于本专业要求较高的部分内容,讲授的学时可以相对增加。但是一定按照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基本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2教学手段改革方面。

首先,如果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那么就应该有效地融合新的科学技术,特别要融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学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只有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才更利于保障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是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可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此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还有以下优点。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直接地展示物理现象及实验过程,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相结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笔者所在学校购买了超星学术视频以及中国高等学校等,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还可以架起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现在大学生广泛使用的qq、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利用这些网络通信工具,老师可以快速有效的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进一步改进教学中方式方法。其次,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即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分别是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和知识总结。翻转课堂非常注重课前预习,这主要是因为在该模式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讲的少,而学生讨论和练习的多。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必须得课前预习。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轻松些了,相反教师的工作量可能会增加。因为教师在课前必须布置学生的预习内容,并且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预习;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材和微课程等。在课堂自主学习环节,主要是激励学生参与,可以把课堂学习进行量化并计入平时成绩来实现。课堂学习的最后部分是知识总结,这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整合到一起。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可以有效的克服目前大学生大学物理课程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策略论文

在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水到渠成。因此本堂课先是在前堂课的基础上由老师介绍物理前辈就是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渐明确了动量的概念,并经过几代物理学家的探索与争论,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的条件,练习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很自然本节的学习可以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建立起知识的增长点。具体类比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公式表示、应用目的。

三、教法分析。

通过总结前节学习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类比教学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上述能力的提高来进行。

四、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

(2)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与总结]前一节通过同学们从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得出: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速度的乘积之和在碰撞过程中保持不变。今天我还要告诉大家,科学前辈在追寻“不变量”的过程,逐渐意识到物理学中还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动量,并定义这个物理量的矢量。

[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动量的定义。具体有定义文字表述、公式表示、方向定义、单位。

求:(1)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

(2)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

分析:动量是矢量,虽然碰撞前后钢球速度的大小没有变化,都是6m/s,但速度的方向变化了,所以动量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求得钢球动量的变化量,先要确定碰撞前和碰撞后钢球的动量。碰撞前后钢球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选定坐标的`方向为矢量正方向。

大学物理的几点教学体会论文

班内分层是一种小规模的分层教学,我们进行分层的依据是学生的物理基础、数学基础、个人兴趣能力及意愿。其中物理基础主要参考在班内组织的物理知识测试成绩;数学基础参考学生的高数成绩还要组织人员进行数学基础的命题考试;同时考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我们在综合考虑这几个因素后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一般来讲a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大约都占总人数的15%左右,b层次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0%。a层次的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认真刻苦、乐于思考、接受新知识快,在学习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群体;b层次的学生物理基础一般,成绩中等,对物理感兴趣,学习处于中间水平的群体;而c层次的学生物理基础较差、认知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对物理学习有惧怕排斥心理,这一层次的学生在班级中处于后进的群体。班内科学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分层时所采取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的考查,测试题目既要突出重点、考查内容还要有广度和深度,考试过程要严格公正决不能弄虚作假,考试评分更要实事求是。另外,分层工作过程中还要坚持将具体的分层结果及时告知每个学生,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产生的不良情绪,如a层次学生的自大自满、c层次学生的自弃自卑等情绪,通过与学生开展谈心、商讨等活动,进一步做好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进入对应层次的教学活动中,促进班内分层工作稳步实施。分层教学体系的组织还要注意分层的动态化。就是说这种分层教学体系的组织不是固定的,它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客体。可根据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微调。如根据大学物理平时成绩及期中考试结果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阶段性上、下动态调整,时间表涵盖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

班内教学过程分层次是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精通教材内容,熟知每章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然后通过学科专家编写系内讨论定稿的形式,在国家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性的教学大纲,原则上是分几个层次就编写几个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里要以每层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各层次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然后根据不同层次教学活动的要求设计分层次的教学方案,包括选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学生实验等教学要素进行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组织,以教学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积极利用客观差异,便利学习者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分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标准分层要求,但绝不是要降低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按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对c层学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这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保底是指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最终必须保证c层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争取人人合格。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每一章节内容划分成基础知识、综合能力、拓展应用三个层次。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面向b和c层次学生,拓展应用只针对a层学生。教学设计中适当引进物理学中的最新进展,结合教材中的经典问题,积极引导a层次学生主动地对物理学习保持良好的兴趣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分层授课是分层教学的重点所在,我们要在分层备课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如讲课过程中,先将基本内容完成,在此基础之上拓展知识,或者推荐阅读材料,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a层次的学生通过引导他们思考、设疑、提问、探讨进行“探究性教学”。针对b层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物理学的基石概念规律及应用,而且一定要让他们理解解决问题的原理方法,逐渐学会探索,我们称之为“提高性教学”,而对c层次的学生,要先复习补充基础知识的不足,通过加强基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应的教学内容只要他们理解并逐渐学会应用,我们称之为“补偿性教学”。教学设计中还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好与其相适应的课堂思考问题,对教学过程中各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案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使课堂教学活动层次清晰、目标确定。我们常以“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和起点,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实现新知识的建构和新旧知识的重组。教学设计中,分层次课堂提问设定的问题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更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将针对不同层次、难度阶梯性递增的设计好问题,在讲解或课后总结中依次提出,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如:对a层次“吃不饱”的学生,教学设计中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入部分拓展资料让他们在课后充电提升,还可以针对那些对物理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鼓励他们选修一门学校开设的研究性课程如“粒子物理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物理学方法论”,进一步挖掘潜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让他们逐步理解掌握物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培养从事物理学探究人员应有的素质技能。这里要注意,我们选讲的材料或增加的前沿性内容,是以拓展视野为目的,通过渗透式教学,让学生在一知半解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和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我们要认真细致有序递进地展开各层次教学活动,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由c层次到b层次再向a层次过渡,同时还要加强对各层次教学过程的组织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

3大专院校大学物理课后作业分层的策略。

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基本能力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及接受能力不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是有差异。因此我们在实施班内分层次教学时,对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必须按照a、b、c不同的要求分层次设计。学生目前使用的是程守洙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学》教材,我们参照部分课后习题,增加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精心选编了与授课内容相配套的习题册。每一大节课(占两课时)对应一份习题,每份题都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证明题。作业布置的形式分为习题、章节总结、课程小论文或实验课题报告。c层次学生只要求能完成大纲所要求的循序渐进的基础性练习题及章节知识概括,而对b层次学生要在c层次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中上的习题或实验课题报告,a层次学生则要在b层次的平台上布置部分综合性难度较大的题目或课题小论文。作业分层使得学习吃力的学生完成稍微简单的习题,学习好的学生额外完成推荐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或课题小论文等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所在层次的作业目标,较小的成就感又会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后分层作业的辅导,针对a、c层次的学生,我们采取个别指导的方法,利用晚自习或课间安排答疑时间;出现的一些较普遍的问题基本上在b层次,对于这些题目我们安排适当课时的习题课,通过引导讨论、讲评结合的方法,带领并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研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采取作业分层布置、分层辅导的做法,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了发挥个人特长的机遇。

4大专院校大学物理分层评价机制。

考试测评是检验与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但是分层教学中的评价不能像以前一样,以某次考试分数做为唯一的标准,而要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再加入导向、鼓励的功能。我们实施的是平时成绩与期终考查综合评价的方法。平时成绩由上课率、课堂问答、课外作业、物理实验和学期项目构成。学期结束,我们要安排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我们要求a层次的学生,写一篇自己感兴趣又和专业关联的物理学前沿知识性论文;对于b层次学生,只要求完成一篇运用物理学知识阐释相关自然物理现象的文章即可;对c层次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学而后思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写一份学习总结。期终分层考查采取“一卷多题”的方式,就是让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份试卷,其难易程度的比例与作业基本相同。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面向全体学生,试卷中的计算题和论证题按照“七选四”原则,各层次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可以选做或全做。而在试卷评分时则选取七道题目中分值最高的前四道计入总成绩。考评分层,一定要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查,要贯穿情感、意志、能力各个方面。如指导学生通过杂志、网络查找文献撰写课题小论文、学科前沿文章及学习总结,一要看结果二要看方法。对课堂提问及讨论过程中个体参与的主动性、分析问题的思路、阐述论辩能力的评价等要全面把握,针对平时成绩,一定要采取激励评价,决不能以期终测验一“考”定音。分层评价要在灵活化、多元化的平台上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大学物理班内分层次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反馈的信息,及时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动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还要注意在班内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多少的确立是否有理有据。如分层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代表性是否恰当、试题的涵盖面是否广泛、难易题目的比例是否合适、考试结果是否客观公正等,我们要不断反思,它仍然是有待进一步优化的问题;另外,在动态的分层教学中,通过平时评价和阶段考查,要对学生的级别进行微调,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如何对接。分层教学一定要让水平各异、需求不同的学生在发展中柔性衔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班级内全体学生在分层中增强了信心、产生了动力。总之,大专院校大学物理教育教学改革,要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许多教学要素同时进行调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并能够将其方法迁移到其它学科领域的探索中。客观的讲,分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实施过程会有一些难度。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帮学生调整好心态,全面加强教学管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必须的物理知识以及成功后的满足感,从而全面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模式对大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分层教学原则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分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分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大学物理的几点教学体会论文

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基本要求规定[2],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a为核心内容,b为扩展内容。以机械振动与机械波部分的内容为例,其振动与波部分的内容和要求见表1。高中选修模块3-4部分涉及到振动与波[3],其内容和要求基本上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振动与波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在高中阶段由于振动与波部分的内容位于选修模块3-4,可能只有少部分高中生选修了该模块。因此,许多理工科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该部分内容。对于大学物理其他部分的教学内容,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基本要求规定[2],大学物理教学的最低学时数为126学时,对于理科、师范类非物理专业和某些需要加强物理基础的工科专业,其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数不应少于144学时。然而事实上,由于面临着较大的就业率压力,各个高校越来越加大专业课程的学时数,通识类基础课程大学物理的学时受到了非常大的压缩。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学时数不足100学时,甚至一些高校压缩到了40-70学时[4]。

在课堂学习效果方面[5],大学物理课堂里集中精力听课的学生相对于中学生下降了约34%,课堂上能够听懂的学生为43.42%,即大学物理课堂的听课效果不是很好。在课前预习方面,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的预习状况更差。在笔者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同样发现许多理工科学生上大学物理课时基本上不预习。在课后整理复习方面,大学生基本上不再整理错题集,已认识到解答题不是学习物理的目的`;遇到问题或者做习题时,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也有部分学生的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此外,在同老师的交流方面,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同老师的交流大大减少了。对于课堂上的遗留问题,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和任课教师主动联系解决的。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策略论文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对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相对缺乏生活经验,尤其是在科学学习当中。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生活来源,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现象,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以及我们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是与新的课程观不相适应的。

学生的学习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基石,但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太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单调,没有时间、机会和条件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只能局限在学校、家里。这对孩子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教学内容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物体需要逐渐从表面过渡到对物质本质,当然这种认识主要是在物理性质方面。材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十分适宜的认识对象。因为颜色、大小和形状这些物理性质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物体复杂特性的描述,需要认识另外一些物理性质、使用另外一些物理性质。根据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物体已成为他们发展的需要。为此,本单元的任务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帮助他们从材料的角度认识和描述物体。对材料的认识是从4个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展开的,采用的方法是简单实验比较和测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检验常见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并通过调查和观察等多种辅助手段,共同完成对木头、纸、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特性的了解。硬度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这一课,学生将用比较的方法检验4种常见材料的硬度,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丰富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应该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节奏,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这样就可以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大学物理是工科院校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目前,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并合理使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涉及教师的作用、学生的地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等一系列问题。下面结合大学物理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按照授课人的教学思路、学时进程,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形式通过电脑等设备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使教学模式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引人入胜,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多媒体课件运用不好,会使学生思路跟不上,理解不透;缺乏一步一步推导演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等等。

通过九年的教学和学生的反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谈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策略和技巧。

2.1要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个问题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突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首先,多媒体教学,教师决不能当“放映员”。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语言、眼神、形体可以营造出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必须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要注意控制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的控制对于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一堂课的信息量要与学生的接受水平相匹配。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运用不好,会使学生不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频繁地切换幻灯片,不仅会使学生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抓不住重点,而且会使学生感到很乏味,疲惫烦躁,失去听课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情况,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如适时地强调重点内容、板书重要公式、推导重要概念和提示学生做笔记等,这样既可以使信息量适度,突出教学重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要控制好信息量,就必须更加重视教学过程设计。根据经验,我们把一次课划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对应一个重点,围绕它展开教学内容,包括概念、定理、证明、推导、例题、讨论和练习等。根据内容分配时间和选择教法。对于一些涉及基本概念、直接思维的问题,应鼓励学生快速回答;对于需要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深入探究的问题,必须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通过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几个高潮,可以使课堂节奏适当,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3要注意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我们在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诸多优点的同时,应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合理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在素材库中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包括动画、视频、图片及例题,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从中筛选出适合本次教学活动的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适当的编辑后制成多媒体课件。其次,合理设计板书,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力补充。板书设计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重要的公式、结论要在突出位置板书。定理的推导、例题的求解过程应通过板书书写,因为教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讲解的过程,也是学生跟上教师思路的思考过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4要注意课后以网络课程为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我们开发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以“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为平台,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复习资源、答疑、讨论、练习和拓展等模块,具有复习、交流、自学等功能。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基础较差、课堂上没有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通过课后消化当天内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利用拓展模块加深对相关物理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应用及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利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而布置作业和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批改和提出指导意见,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取知识和成功后的喜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中在物理教学中的体会

高中物理教学在全面展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尤其应重视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灵活运用,做到把学过的知识能举一翻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转变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使学生学会由点带面,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类型的范畴中去,提高能力。

当物理学引入了数学方法之后才走上了近现代化的道路。现代的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是与数学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过函数图象的内容,我们应当把这一知识迁移到物理教学中来,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这是一种学科的整合,而通过整合可以发挥更大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应变能力。

物理学中常用图象来分析解决力学、气体性质、电学等一些问题,然而物理学中的图象问题又不能简单地套用解数学习题的规律,而有其自身的物理意义和内涵,其核心问题在于数学课上讲的函数与图象是形式化的分析推理,而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不仅要将很多知识综合起来运用,更因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时,是有具体的物理意义的。所以在运用图象分析解题时不能用纯数学方法来解,而应整合运用物理的概念和含义。例如在直线方程的图象中斜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数学课上只讲了斜率表示直线图象的倾斜程度,而在物理问题上则应进一步深入分析下去,这个倾斜程度往往说明了诸如温度的升高、体积的增大、压强减小等等各种各样的物理内容。

在高中的物理学中,有各种各样关于分析解决力学、气体、电学等问题,利用图象性质来分析和解题常能起到进一步扩展思维,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但也不是万能的,尤其要注意图象的物理意义,找出个性和共性,千万不能乱搬,乱套,才能真正发挥图象的作用。

我很欣赏物理学家楞次。楞次是在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对这一物理现象发生了深厚兴趣的,楞次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方案,重做法拉弟的实验,他受人启示,但不循别人的老路,独立、自信、创造、勤于动手、勇于探究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反复实验,系统研究最后取得骄人的成果。终于在1883年总结了楞次定律,其后又通过实验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并取得电流热效应的.规律,从而又确立了电流热效应中的“焦耳-楞次”定律。楞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是和努力追求客观规律的勇气和积极探索物理规律的创新精神分不开的。楞次的这一发现的过程对我们的物理教学很有启发。

首先,研究学习物理要重在探索创新。今天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增强动手能力。物理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思想上处于积极状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踊跃参与各种科学活动。

大学物理的几点教学体会论文

由于学校bbs网络教学平台的运行受阻,经同学们提议建立了“11数学精英”“12化学”两个qq群。学期初我们就发现,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程、教案感兴趣,问及原因是他们想了解总体的教学内容和老师讲解的重点。大学物理课程因其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其中有各种版本的教学课件、教材和学习指导书。利用群共享空间笔者将教学课件、不同教材特点说明、指导书名录、章节总结、课后补充习题及时上传,学生课后下载,既免去了课上听讲时的忙乱和应接不暇,又可以比较完整的了解教学要求,在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学生反映,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课后的自学。网络也为课后的答疑和讨论开辟了新的通道,学生学习、作业中的问题,及时提问,教师可以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好为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提供了及时反馈。实践表明网络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使得教学形式更为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网络联系的密切使得师生间的交流从课上拓展到课外,增加互动环节,对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科学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到了良好的反馈和指导作用。

二、小组学习机制的引入。

学生之间由于彼此知识的差异、自身原有知识与当前学习知识间的差异,在学习和对话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激起认知上的不平衡。在以理解和达成一致为目标的交互式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彼此对比认知结构的不同,产生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教师作为主导者,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时机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自主研究、合作讨论的积极性。在这个试图达成意义一致的过程中,理解的责任为小组成员所分担,减轻认知能力差距带来的压力,为小组成员提供情感支持。作为小组对话的领导者,教师针对学生已有水平提出适当的问题,在其产生困难的地方提供纠正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内容。例如,每一章内容的归纳总结,重点习题的分析,以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内容准确、逻辑严谨、认证和分析顺理成章,但多数学生依然是忙于记录,来不及思考,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在学期初就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在学习的每个阶段练习总结归纳。各章结束时,每个人各自完成自己的小结,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一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表达对重要知识点、问题分析的理解,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讨论方式尽可能地使全班学生参与进来。代表小组的发言者肩负着责任,能够更加认真地准备讲解,这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课堂交互式教学的探索。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仅局限于课堂上单一讲授或仅采用ppt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的探索初衷之一。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基础上,根据具体课题设计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问题,层层递进,相互渗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和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物理图像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知识意义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的追求。在一些具体课题的教学中,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例如,交流电的产生讲授:问题1:是不是所有导体通电后在磁场中一定会受到力的作用?交流讨论:通电,垂直于磁场的金属杆运动,说明受力;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场方向,可以使运动反向。但其平行磁场时不受力。问题2:磁场对通电矩形线圈如何作用?分析:安培力对线圈各边分别作用,合力矩使线圈转动。问题3:过了中性面后,如何使线圈继续旋转?讨论: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电流方向。在两种方式中,改变电流的方向容易些。问题4:怎样才能使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就及时改变电流方向?分析讨论:用两个半圆铝(铜)环构成换向器,两个半环分别接线圈的两端,两个电刷接电源的两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经学习小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课堂上,小组代表发言,同学补充,教师总结,使得这一知识得以顺利掌握。在这个环节,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学生有兴趣有疑问才有继续探索的热情。如果问题本身毫无新意或超过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结果必然或是不屑一顾或是知难而退。因此,教师的备课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恰当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响应预测。学生从最初的被动听讲、忙于笔记到逐渐适应问题的逐步分析,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专题讨论,必然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如何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使得这一教学方式得到有效的实施,的确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们的对策是课堂精讲,把一些易学易懂的问题和思考题,放到课后的自学点拨中。比如每一章的阶段总结和习题课,我们是在指导学生总结和典型习题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做出点评,强调或纠正其中的问题,教师的归纳总结和补充练习则放在课后教学文件的传输中。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效果。

参与我们实践的11级数学专业和12级化学专业教学班的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大有收获,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学习的热情高涨,形成了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学习气氛。这是让我们最为高兴和期待的。大学物理教学班期末考试结果如表1所示。表1交互式教学模式下考试结果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2013—2014第一学期大学物理2-1大学物理2-2全校平均及格率56.8%全校平均及格率65.3%教学班及格率82.8%教学班及格率98.7%教学班平均分71.0教学班平均分83.4特别是经过第一学期的适应、磨合后,在第二学期的期末物理2-2考试中,11数学、12化学两班及格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7.3%,平均分分别达到了84.7和82.0分。整个教学班的成绩居全校第一名。

五、结论。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所尝试的大学物理教学中交互式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如下认识:交互式教学作为支架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更加丰富了大学物理教学。交互式教学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主体有机结合,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三者之间的交互使教师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学习短板,管理者可以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学生可以更合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协同完成知识的获取与创新。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

本文对当前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作出全面、审慎的分析,就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深刻归纳和总结。浅析在我国高职教育中通过教育办公软件来实现多媒体教学形式。旨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功能,实现课程整合形成全新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办公软件教学高职。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web网络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它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论是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都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局域网络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媒体教学软件为现代化教学、综合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应用提供基本操作平台,而且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实现全新多媒体教学形式。

一、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趋势的是实现多媒体教学形式。

就教学模式上而言,多媒体教学软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套集合视、听、说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教学实用系统、这种教学形式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信息面广、资源丰富、交流直观快捷的特点,让更多高校学生更加便捷的获得教学资源。高校学生通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辅助教师将更多的课件、信息等教学资源发布给学生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高等教育更加以人为本。

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大。多媒体教学软件可实现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校园信息化、远程教育应用的多层次结合,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教学实践技术,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应有效能,也是实现当代先进教育思想综合性和科学性的有效手段。它针对多媒体技术和学校实际网络应用环境进行分析和优化,具有强大的教学潜能和便捷的操作效力。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体制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无容置疑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资源合理优化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二、高职院校中多媒体教学软件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明确教学软件知识。

一种教学工具,最终母目标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和长处。但是,教师仍然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软件,而必须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再把授课内容装入到多媒体软件中的同时要注重对课件内容的具体讲解。教师要全面掌控多媒体教学办公软件的特点,控制住教学节奏,将教学办公软件与课程有机整合形成故居特色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体现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性。

2、教师制作课件时应遵循实用的原则。

教师制作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课件是将传统的知识与现代化计算技术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而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具体操控者。如果课件设计中华而不实的东西过多会误导学生,致使学生无法从多媒体终端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课件中输入的教学资料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简明扼要、恰到好处。

三、教学软件辅助运用于教学中的主要优势。

1、教育办公软件的运用。

使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在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知识之输入主要还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与板书,这一授课方式较大地局限了大学生在一堂课当中所能获取到的信息量。教育办公软件会提供足够多的资料辅助教师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验室等多种科技手段,从而为学生与教师提供全方位的视听资料与大量文字资源,从而使课堂的信息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2、教育办公软件的应用。

让教学场景更为灵活多变计算机辅助教学让教师的授课不再局限于课堂。除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开展知识讲解与难点点播之外,学生还可运用网络开展练习课,可以和更多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老师在和学生进行沟通途径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电子邮件、qq、msn等都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从而让教学的场景更加灵活。

也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展现出立体化和多面性。

3、多媒体教学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计算机出现之前,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们早就不习惯于一边听教师进行讲解,一边抄写老师板书的笔记。即使后来知识通过音像与图画活跃起来。

高职院校的课堂还是以教师为绝对的主导地位、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和学习方式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对不同文体文本开展反复比对与研究,在计算机多媒体的协助之下,大量教学素材可运用课件、音像等形式展现在大学生的面前,让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省略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师生可开展更多互动,并通过交流发现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大学生们也能在课堂活动之中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之间也可以利用一个小型的网络组建自己的学习社团。将计算机多媒体结合起来的教学场所。由教师操作主机,学生每人使用一台电脑,将所有的计算机、服务器与控制台通过通信线路与教学网络软件加以连接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小型局域网。在此,教师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与教学互动的最优化。学生自己利用局域网络建立互动学习小组探讨教学内容。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但是教学效果不能通过课堂过程反映到学生个体上。多媒体教学软件与课程整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讲授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得到足够的信息量,可提供学生以大量的文本,帮助其进行学习;二是教师可利用自身的主机,随时地分配学习任务,学生也可利用自身电脑对教师作出回应,因为这一交互活动具有私密性,从而让学生以自身的兴趣和知识结构为基础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团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并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三是教师除了分配任务之外,还可随时接收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解除疑惑。同学所提出的问题也都能得到回应,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日常现象分析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科学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独到之处,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们可以创设形象逼真、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整、清晰地感知物理现象,诱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变得更加高效轻松.

作者:齐平平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天津校区,文化基础教研室,天津,30045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43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物理教学应用

日常现象分析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探究式学习是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层次,促使学生提高做事的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中明确强调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从而把语言文学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使之生根发芽,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下面结合本人实际教学,谈谈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供大家参考。

一、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阅读作为一种通用文字符号深入人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灌注着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语文本身蕴藏着汉文字、汉文章、汉文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阅读渗透着中华读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语文教育要尊重和发展阅读本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而这些隐藏的价值取向通过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让学生体会得到。因此,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加强诗文的阅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例如,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影响和指导下,情不自禁地跟着反复吟唱,细心品味,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被这首诗饱满的热情、动人的、优美的意境及流动的画面所感染,当这种美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相交融的时候,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生动细致地分析了老臣烛之武的形象。特别是,当同学们认识到郑国所处的危险时,老臣烛之武的形象越发鲜明。文中的语言表达留给同学们非常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意识到了语言是一门艺术,非下苦功夫学不可。于是,同学们自发地利用课余进行练口,组织演讲竞赛,举办故事会,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学习语言的热潮。正如明代的王守仁所说:“乐学的效果可以使人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潜在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改过去的不爱学、不想学、学不学都一样的态度。可以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并体会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探究性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层次。

语文学习,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项学习。多少年来研究者成千上万,好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其中一项。这种学习方式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的实践中学好语文,就是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学习语文。而这种语言环境的创设,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学生们通过互相学习,互相研究,在切磋琢磨中学习语文,学的积极,学的主动。通过探究学习,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了语文的丰富内容,纷纷地整理出自己的学习见解。例如有的同学从《这个世界的音乐》、《极光一瞥》中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奥妙与神秘;有的同学从诗经楚词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中领悟到了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学们探究的氛围热烈,探究的内容深刻。这种学习方式打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层次。

三、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提高做事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地结合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最好方式。学生们在生活中常常感到不会办事,办事就要进行语言交际,所以学生感到开头难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语言表达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古文学习单元,我们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探讨“说话的艺术”。通过探究讨论,大家知道:烛之武,一位老头,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如何可以成功?通过研讨,同学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办事情,语言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而语言的运用是讲究艺术的。烛之武和邹忌的成功在于他们通过语言巧妙地抓住了对方的心理。同学们懂得了在运用语言时要考虑诸多的因素,要因人、因事、因境来采取不同的语言。懂得了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即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通过研讨,同学们认识了自己的问题,改正了学习中的缺欠。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真心感受到了学习语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快乐。

四、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拓宽学习语文的广阔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大多数教师习惯“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而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正如新课标要求“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古人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鱼”和“授渔”虽仅一字之差,意义却天壤之别。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授渔”的过程中,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知识的重负,教的功能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尽善尽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以来,教科书已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逼迫学生必须到教科书外寻找相关的资料,必须广泛地阅读,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例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时,老师抛出了“坟墓与美怎么能连在一起?”,“文中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是什么?”等题目,同学们从网上、书刊中收集材料,读托尔斯泰传记。通过研讨,同学们了解了奥地利文学家茨威格通过这篇抒情散文,表达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了解了历史,憧憬了未来,把握了现在。可以说,探究性学习确确实实为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就一定能让语文教学如鱼得水,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运用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为人做事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利平.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文史出版社.

谈五步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 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

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通常为两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 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 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 接受。

二.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

如学习立定跳远,可以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教师用语言 描绘法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 、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

三.作为开始准备、整理活动的手段。

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形态、各种人物状态,以及各种事物如小汽车、大 火车、马车、大气球等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或由运动状态向相对安静状态过渡的目的 。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 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

要求学生(小组或个人)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的场地位置,或站成规定的队形 ,或完成布置场地、器材的任务而创设的情境活动。如将梯形队调成半圆形队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飞过 去、蚂蚁搬家的游戏走过去、或者是四队可分别模仿开大汽车、开拖拉机、赶马车、推着小推车,跑到教师指 定的地点。

五.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 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模仿红军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红军爬雪 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习解放军叔叔那 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类比法在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的运用

类比技法在产品设计中经常被使用,常用的技法主要有原型启发法、移植法、仿生法三种。

3.1原型启发法。

设计强调的是创新,而原型启发法强调的是启发,以启发为基础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主要是用人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来观察事物的原型,在原型的启发下,将偶然性的事物经过观察和分析,产生新的创新性思维方法。原型启发法对产品设计存在着偶然性和机遇性。比如说我们最早使用的火炉,当火炉里的火不旺时,只要我们用铁棍拨一拨,火苗就顺着拨开的洞燃烧起来。以至于我们后期在前人的启发下,发明了蜂窝煤。

3.2移植法。

移植法与原型启发法相比更加的具体,将某个产品的特性引用到另一个产品中去,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品。在设计中,有许多产品的设计手法都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都是利用相互间的共性,进行移植进行设计的。如对其产品的材质、色彩、功能的移植使用。

3.3仿生法。

仿生设计法是一种创造性的设计思维,它区别于其他的设计方法,仿生设计主要以自然物为设计对象,对产品进行的创新型的设计过程。仿生设计最终追求的设计本质是“使产品回归自然”。仿生法设计是产品设计中最常见的设计方法,它追求的是绿色的、自然的、人性化的设计方法,以原生生物状态展示产品设计,使人们亲近大自然,同时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缓解人们使用产品的疲劳感和压力。

4结语。

类比法是产品设计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它使用原型启发法、移植法、仿生法设计出许多具有创造性、有趣性、个性化的产品。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利用对未知事物各种因素和已知事物各种因素,通过类比法的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的两个基本原则的创造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得出富有新意的创造方法。

参考文献:

[1]袁希娟,龚耘.浅谈类比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何博超.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永翔.产品设计(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谈五步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物理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物理知识寓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新课程新理念呼唤让学生掌握鲜活真实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的本领,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深化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将课堂知识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生动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其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开放式的辅助手段。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的舞台,从而优化物理教学效果。

一、通过课外小实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本领。

动手能力是学生物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体现。高中物理教材上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确定了很多新颖别致的课外小实验。这些课外小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我结合学生实际,另外给学生增补了10多个有趣的小实验。如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增设了“利用自来水来观察反冲运动”;在教学“电场”的知识时增设了“观察静电屏蔽现象”;在教学“光的色散”时增设了“人造彩虹”等小实验。我将这些课外小实验,按教材顺序,让学生在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动手实施,每个实验都让学生独立设计,实践操作,结束后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小实验,我给予及时点拨与提示,包括实验的原理、所需要的器材及实验操作与观察的要领等。而有些实验原理比较简单,所需的器材较少而且在生活中又容易找到,则可让学生在课外随机完成;而那些需要用实验室器材的,则必须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完成。如“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缝衣针浮于水面”、“观察光的衍射”等都可由学生在实验室外完成,而“电磁感应现象的观察”、“显示与观察微小形变”等必须由学生在实验室中合作完成。

生动鲜活的课外小实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大有裨益。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和发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这种创新思维往往产生于平时的点滴实践中,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开展一些小制作活动,从而既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拓展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完成科技小制作。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学以致用也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在学习了知识后,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地完成小制作和小发明,可以极大地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价值,享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如学习了“静电感应”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自主设计,有的学生制作了“简易静电吸尘器”,有的学生做出了“简易验电器”;在学习了“动量守恒定律”后,有的学生“研制”出了“微型火箭”;在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后,有的学生设计了“热得快的自控电路”、“节日小彩灯电路”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小实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物理学习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2.内化认知体验,创作科技小论文。

科技小论文是学生对物理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对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感受,学生针对学习中的所获所感,适当加工,将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不失为对问题的反思和升华。如学习了“向心力”的知识后,我遇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写科技小论文,有的学生写出了《汽车拐弯的安全》;学习了“动量定理”后,有的学生写出了《怎样让汽车更舒适》;学习了“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后,学生写出了《神舟飞船中的宇航员的生活》等,这些文章虽略显稚嫩,也不乏值得商榷之处,但处处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

3.科学合理展望,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科学合理的猜想是创造发明的前奏,学生只有敢于猜想,才会勇于实践,才会不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如每学期,我都会让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出一些令人深思的科幻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让人耳目一新。如《未来世界的能源》、《超导带给我们什么》、《反物质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碰撞》、《制作环保生物电池》等。

丰富多彩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情趣,让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科学想象,为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引着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学会思考,学会分析。

三、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了解世界的能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学校毕竟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有较大距离。而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生存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早日面对社会和适应社会。为此,我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和街道开展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如在翔宇大道上测定汽车、摩托车的速度后,学生发现不少汽车和摩托车超速行驶,于是他们写出了有关“城市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并发送到市交警大队的邮箱,同时让自己受到了一次交通安全教育。结合电能输送方面的知识,我组织学生到我相邻的乡村进行调查和访问,发现有些村落灯光很暗,线路电压降较大。走访中还得知电价较高,有些农民家中因为电价较高用不起电。于是同学们写出了《关于农村输电线路的布局的建议》。此外,还对噪声、光、白色污染等环保问题,淮安市区下水道窨井盖不全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等进行了社会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并呈交给有关单位。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人翁意识,更使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和素养。

大学物理的几点教学体会论文

(一)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民族地区部分高校中的大学物理教学不容乐观,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较慢,具有创新能力人才也比较少。大多数教师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为:首先,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其次,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致,结果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进度,而轻视了学生对进度的跟进,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短缺,实验课堂的可演示性差,大量的实验是靠教师的口述完成的,影响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由以上原因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大部分高校物理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差是导致物理难教、质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很少有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和探索如何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二)学习现状及其原因。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地区高校中的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足,对之报应付的态度;极少数学生对物理持有排斥心理,或上课不认真听讲,或出现逃课等现象;甚至在各方面均比较优秀的学生中也有个别人是以获得获学金为目的而学习物理的。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生源地差异性较大,且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大,其中有许多来自偏远山区。不同的生源地学生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来自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来自其他非民族省份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为突出。由于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学科,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受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验教学水平等的限制,物理基础差、底子薄,进入大学以后,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较好的知识衔接,因而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第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也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致使部分学生为了就业和发展,在学习中重视实用性课程,而忽视了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如许多民族地区的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热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用技能的培训上,对他们自认为实用价值相对较小的物理学等基础课掉以轻心。第三,民族地区学生个体间的人格、知觉、情绪等差异也是影响其物理学习的因素。

“差异”,通俗而言,就是区别、相异或不同。首次将差异上升到理论层面来研究的人是尼采和索绪尔两位学者。尼采在他的“透视主义”学说、索绪尔在他的的“语言”观中都分别对差异理论有所论述,其中尼采重在研究人们对事物认识上的差异本质,而索绪尔则赋予差异以本体论意义。差异理论后来在解构主义哲学和后现代的改变之下逐渐臻于完善。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认为事物的意义产生于差异,而运动形式创造万事万物间的差异,是事物的意义的最终本源。可以说,差异构成了后现代的一种思想方式。这种思维要求我们知晓:事物的本质具有同一性,事物背后的现象多而且具有差异性,要学会透过差异性认识事物的统一性。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差异理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认知局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呼唤人们用另类的方式观察和看待问题,并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因此,作为一种理论资源,如果将其引入民族地区大学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中,将会对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具有独特的观照意义。

三、差异理论指导下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物理教学路径选择。

从差异理论中我们领会到,打破对学生的思维定势和认知局限,另辟蹊径,寻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有可能改变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而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表明,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智力水平和潜能,学习兴趣、动机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而且必须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所有学生均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民族地区的大学物理教学要在正视和承认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背景差异的前提下,尽可能解决现行教学法中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实现教学法的改革与创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

(一)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做好中学与大学物理知识的衔接教学。

1、找准衔接教学的突破口。认真分析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差异性,精心研究他们所欠缺的中学知识,寻找其与大学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在具体的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温故知新”的教学套路对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知识修复,使其顺利过渡到大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就要求大学物理教师必须对中学物理内容深入而透彻的研究。如,中学和大学物理关于圆周运动这一知识点有很大差别,高中研究的是匀速圆周运动,即速率不变的圆周运动,而大学研究的是速率变化时的圆周运动规律。为了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衔接,在教学中,还应重点突出“温故”内容,分清主次,不拖泥带水。这样既做好了中学与大学的知识衔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灵活控制教学进度,详略有区分度。中学阶段物理每学期要求的知识点少,所以中学物理教师习惯于对其精讲和搞“题海战术”,即在每堂课所讲内容少而精,同时附以大量的例题和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大学阶段则不然。教学课时少、课堂容量大、授课节奏快是大学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因此,学习大学课程对于中学知识有拖欠且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再一次被挫伤。可见,教师对他们大学学习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大学物理教学方面,培养来自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且在教学进度上要灵活控制,循序渐进。具体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进行: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在确保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谙熟中学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应该有侧重点、有详略地讲解———详细而精练地讲解重、难点知识,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则可以略讲或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避免因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

3、讲解例题或习题有张有弛。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学相比,大学物理教材在例题和习题的数量上明显减少,这就意味着大学物理教师在例题或习题讲解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讲解的灵活度和布置习题的数量。例题和习题是用来巩固新知识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例题和习题,并精选巩固和拓展新知类的习题。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的接受新知识能力有意向性地给他们布置一些习题,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二)正视学生间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

1、在基础知识教学环节中可以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层。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大一所学的普通物理一般都是基础性很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物理老师应注重给大一学生传授好这些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小组,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可以引导优秀小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后采取学生提问、老师答疑的形式完成对他们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等和较差小组且多为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应该是老师教授基础知识的重点对象。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就得多花一些时间,向他们讲课时拟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和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兼顾引导他们综合能力的拓展。这种分层次的教学,在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物理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在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可以根据系别和专业来分层。学习完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就开始进入不同专业的专业物理课程学习阶段。按照上面的教学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已经缩小了。所以,在纯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可以组建分层次的创新小组。这个环节的教学之前,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各自专业的'基础知识。所以,这个环节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途径之一就是分层次组建学生小组。当然,在分组中,要注意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间有机结合以及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的合理搭配。组建这样的小组,既方便组员间相互交流,又便于他们相互帮助;既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又可以在提升中下学生的同时,激发好学生的创造欲望,达到以点带面、层层提高的效果。

(三)正视学生间的差异,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1、多运用多媒体技术,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进一步激发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运用它可以增强视听效果。当然,物理实验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重视物理实验的操作,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两方面是目前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些途径和方法对于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微粒运动等过程,可以使这些学生观察并体会他们在中学阶段因条件限制而从未见过的原子、原子核运动以及其他微观粒子等的运动;通过物理实验操作能够让这些学生近距离接触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物理现象等等。所以说,在讲授大学物理时,适当增加多媒体课件,再配以传统的板书授课,使原本只用文字进行描述的的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瞬间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大大增加物理知识对于学生的魅力;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实验往往以其高度的趣味性而赢得广大学科爱好者的亲睐,物理也不例外。奇妙的光电、磁电效应,神奇的声光衍射等实验现象会逐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增多多媒体演示,还是加强物理实验操作,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率。

2、有针对性地开放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思考空间对于学生的探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详细讲解最基本、最主干的知识外,还应创设这样的环境和空间供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诸如推导和论证、知识归纳等扩展性问题。这种创设环境和空间的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开放教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钻研和探究的能力。除了课堂上适当进行开放教学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外时间来培养学生,尤其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做能够进一步提升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能力,缩小他们与其他同学间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材的内容上多下功夫,有针对性地将部分教材内容定为自学内容,列出自学提纲,在学生有条件的前提下还可以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课后自学。当然,教师还要通过邮件、电话等传媒工具跟踪和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把他们好的自学的经验或心得带到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学习方法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的大学的扩招,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有效促进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导致这些高校中基础相对薄弱的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给民族地区高校的基础学科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物理是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自然学科类基础课程之一,提高其教学质量并非易事。应对这一现状,只有积极探索,努力寻求利于民族地区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改变学生的现状,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谈五步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摘要:如何提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行为导向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方法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练就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又鼓励学生自觉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学生也尽早学会了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从中获得乐趣。近两年采用行为导向中的项目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得到了些许感受。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教学效果。

我本学期担任《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下面就谈谈我上课的经历和一点感受。

一、课前:整合教材,学生参与准备教学器具。

学生最近完成的实训项目为《8路抢答器的装配与调试》。本实训项目的选题并非来源于教材,因为本期选用的教材是《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备赛指导》,教材中的大部分项目成本高(100元以上),难度大,只适合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用。所以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整合实训项目。抢答器是各种知识竞赛中一个实用的道具,抢答器的装调在以往的技能竞赛中出现过,本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即把专业能力构建于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引导,任务来驱动,通过行动而学习,我选择、序化了教学内容。学生代表采购回元器件后,进入项目的重点:电路图识读、画布局图、元器件清点识别检测与成型、万能板布局、焊接制作与检测、电路调试、故障排除,功能实现,然后利用模拟抢答巩固原理、产品展示与质量评价。注重了方法能力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目标(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个人能力目标(自信心、责任心)、专业能力目标(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能力)等四大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些能力的培养既符合当今社会电子行业对电子专业学生的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中学”“做中教”,学生动手能力得以很大的提高,专业技能得以展示“我们学会了检测,能排除故障了!”“我的产品又成功了!”“我们小组合作最棒!”“我越来越自信!”“我越来越喜欢我的专业了!”学生特别找到了成就感,作为老师我也特别感到欣慰!

二、课堂: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分工合作,讲究团队精神。

本项目我利用抢答器图片、实物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在实操中领会“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我们的“项目就是产品”,我们的“实训就是工作”;学生明确实训目标,反思以前的实训项目中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师解读任务书后,由9个小组每组任意选派一名学生(共9人)上台按照教师要求合作演示样品抢答器功能,而后学生根据任务书进行读图、检测、布局、制作、调试、模拟抢答、质量评价、评后感想。本项目充分应用了实训室的各仪器设备(多媒体、焊接工艺实训台、万用表、示波器等),教学效果好: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教学目标(能力培养)较好达到。为了便于抢答操作,课前安排学生从样品电路板8个按键处分别用细长导线并联接出8个按键,并编好号,果然,操作方便,演示效果明显。学生在电路的检测、调试中,用时较长,但每小组的三个成员能分工合作,完成测试,做好记录。对检测中出现的故障基本能找到故障部位,予以排除。每组的三个成员我都按好中差精心搭配,利用帮带的方法,课前先点拨动手优秀的学生,再让优秀的学生辅导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基本完成每个子项目的实训内容。这种方式让老师能更好地控制课堂和巡回指导,而且同龄人教同龄人,学生很容易接受,还方便在讨论中进步,多一些自信,逐步消除“看书头痛、动手懒惰”的情况,同时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课后:反思存在的不足、遇到的困难以及得到的好处。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项目是按照课程表每次2课时进行,学生时间把握不够好,熟练程度不一,制作进度不一,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依赖性较强,学生对电路的检测、调试、排除故障用时较长,展示作品时质量评价不够到位、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加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爱动手,我们电子专业课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非常合适,创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我建议中职学校今后对于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的专业课其教材都选用项目教程。我们的学生能在项目教学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掌握就业的技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县职业中专)。

谈五步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是我们每位教师一直探询的课题。这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在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物理在高中一直是学生头痛的学科,这一方面是初中物理主要以观察为主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特点就显现出来了。另外,高中课堂容量比初中课堂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学习吃力是必然的。学生没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为此,我校提出了五步教学法。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挖掘学生潜能。

一、做好导学案,事倍功半。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事先的教研活动先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握好这节课的思路,然后再编写学案。

物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的一门学科,在学案编写中可以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引发逻辑思维,形成学习的兴趣,另外也可以设计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诱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自由落体一节,通过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的设问,设计两个实验:第一个,用一枚硬币和一个同样大小的纸片,同时同高度释放;另一个,把纸片揉成团,在与硬币,同时同高度释放。把这个实验拿到课前来做,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引起思考,这样学生产生了参与课上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习题课的学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强化,这样才能不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图像不仅应用到运动学中,力学、电磁学、热学中也是经常用到,因此图像各物理量间函数关系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运动图像的复习课上,先让学生掌握s-t、v-t图象的特点并理解其意义,了解各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基础上去看图像,利用两种图像的对比,强化学生记忆,加深理解,真正把图像与具体运动特征联系在一起,为以后的力学等图像处理做好准备。

在学生完成学案后,教师要及时批阅,以便掌握学生的预学情况,更好的为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更强。这也是再次备课的过程。

二、老师指导下的探讨式学习。

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新课教学。在课堂上展示学案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员间,小组间,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拓展了思路,培养学生的专研精神,激发创新思路。这么做也是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思想。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探讨,更容易接受,建构的知识体系也就更加稳固。例如在复习课上,遇到一个问题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时,通过讨论过程,打开学生思维,使头脑更加灵活多变。

对于有些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点拨的方式,不要直接告诉答案或结论,否则容易使学生形成懒惰的毛病,依赖的心理。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形成,也不能诱发学生的认真思考,从而真正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楞次定律的应用中对于“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的理解,提问:谁在起阻碍作用,阻碍了谁,怎么实现阻碍,阻止变化了么,等等。就可以通过这种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要比直接告诉学生,令他们印象更深刻。

最后在课堂总结或方法归纳的时候,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形成系统性认识,思路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在处理两类动力学问题时,可以通过下图来使学生形成逻辑思维。

日常现象分析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爱龙(1975-),男,湖南桃源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非晶态金属与合金研究。

张爱龙。

(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通过三个简单实例说明日常现象的分析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其作用有:(1)提高学生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养成主动积极学习的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能辨别真伪。

《大学物理》作为高校理工科非物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公共课程,长久以来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理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物理思辨方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对于非物理专业本科生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非物理专业本科生来说,《大学物理》不是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课程较抽象,难度较高,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可分为基本目的―传授知识,和更高目的―训练思维方式。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讲解基本知识点再加以习题训练就可以完成。思维方式的训练并没有一定的操作程序,但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方式的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维方式的训练是运用物理知识,甚至其它学科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达到使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认为应该放在课程教学与学习的首位,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把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引导出来,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1]。在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对象是非物理专业学生,解决的问题应该是课本以外的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以趣味性和简单性为原则。以下采用几个简单的实例说明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

一利用物理学基本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实例。

实例一从匀速运动的车内观察雨滴的运动轨迹。

首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对雨滴的轨迹进行回答。当然有一些是猜测的错误说法,但有细心观察过的'学生会给出如图1所示的答案,即在无风或者微风的情况下,雨滴运动轨迹为朝车运动反方向的倾斜直线。接下来让学生对该现象进行分析。

v相对=v绝对-v牵连。

在一般情况,即无风或者微风情况下,雨滴绝对速度可以近似认为是竖直朝下,而且由于风的阻力影响,在比较短时间内其大小可以认为是不变的。根据速度矢量的合成法则,在车内看见车窗上的雨滴轨迹近似为一条直线。

实例二车经过时弯道上灰尘的走向。

首先让学生回忆道路上,特别是灰尘较多的道路上有车经过时灰尘的运动情况。在风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弯道上的灰尘总是如图2所示沿着弯道凸出侧边飘散。接下来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分析,大家认为解释如下:灰尘粒子作为物体在空中飞行时水平方向上受到短时间的空气流动产生的作用力之后,不再受到其它力的作用。具有的初始速度沿车前进的方向。由于水平方向不再受力,灰尘粒子保持沿车前进方向的水平速度(牛顿第一定律)。所以,在弯道上灰尘沿弯道切线方向,即凸出侧边运动。

实例三汽车运动速度的来源。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任何外力推动,汽车靠什么运动?

接下来和学生一起分析汽车的运动。如果是在光滑的路面上,比如冰面上,根据常识可以知道,汽车会一直打滑而没有办法运动。这就说明它的运动离不开摩擦,而摩擦力必然是两个物体之间同时存在的相互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把汽车和地球当成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的话,它们相互间的摩擦力为内力,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外力的作用。汽车速度从零增加到一定值意味着动能的增加,这一能量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做功或能量的转化。这就证明它们之间的内力(摩擦力)做了功,所做功转化为汽车动能的增加。而摩擦力做功不会凭空产生,它来源于燃油的燃烧。在燃烧过程中,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汽车动能的增加量(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二结语。

从以上三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可以通过大学物理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以起到以下一些积极作用。

1.调动学习热情。

这样的分析过程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体会到物理基本定律的重要作用。而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是讲授一些物理基本定律,基本知识,然后通过例题加以巩固的模式。在该过程中,通常是按照固定程序按部就班完成,所讲知识也比较枯燥,久而久之就会缺乏新鲜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

自然界一直是人类渴望了解的对象,甚至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也来自于了解和利用神奇大自然的渴望。物理知识虽然也是对大自然运动演化的科学总结,但已经是比活生生的日常现象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生活,所以不够生动。而对于鲜活的日常实例,人类有一种想知道为什么的渴望。以这样的实例为对象,自然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利用物理知识就可以得到答案更加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更容易形成一种积极获取知识,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也是讲授大学物理这门课程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2.培养科学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传言,这些传言中有对有错。而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或者具有相关知识但缺乏理性分析,使得其中的谣言得以满天飞。利用我们积极获取的知识,就可以经过一定的理性分析对这些传言进行辨别,避免以讹传讹误导更多人。这也是在工科甚至文科学生中开设基础理科课程的目的之一[2]。

参考文献:

[1]范建中,焦小利。对高师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

[2]于磊,林敬与。人文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的教学探索[j]。物理与工程,(6)。

谈五步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在的高中教学,有时片面重视学习的知识量、做题的数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以下就是浅析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步骤和习惯,让学生既能学会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物理学科和学生特点对“尝试教学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学生从“被动学”变成“自主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针对物理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分析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尝试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适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尝试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分析问题、探究知识规律、解决问题。高中生喜欢表现自己,希望能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尝试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让学生“先自己试学,之后教师引导,尝试着学”。(2)尝试教学法适应物理知识特点。高中物理知识有很强的顺序性,前面的知识通常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我在实践中借鉴了尝试教学法的优点,根据物理知识特点让学生分别进行课前的预备练习、课上的基础尝试练习和拓展练习,从学过的知识逐渐向新知识过渡,将物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一个个小的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让尝试教学法更好地服务物理教学,就要针对物理学科和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对尝试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在教学实践中,可将其实施的流程分成以下几个小环节:课前预备练习――展示尝试问题――自主学习――进行尝试练习――师生互动讨论――要点讲评――拓展试练。

具体实施如下:(1)课前预备练习。高中物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紧密,要学习认知新的理论知识,需建立在对前面知识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课前预备练习的目的就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前要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同时也了解了学情。(2)展示尝试问题。尝试问题是精心筛选的能反映本节重点和核心内容的题目,通过展示尝试问题给学生提出本节的任务和目标,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进入老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从而利用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3)自主学习。展示尝试问题后学生虽有了想要去解决它的冲动,但还不具备解决该问题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学习知识。高中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的规律,其内容编写是沿着情景再现、理论分析、科学探讨、结论得出这一过程来编写的。这样,为物理课使用尝试教学法带来了很大方便。在学生自主学习前,老师可以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思考题作为台阶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更高效。(4)进行尝试练习。进行尝试练习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问题较简单时可采用个人练习,有难度的可以采用小组练习,有难度的问题可拆分成几小步,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提高速度。(5)师生互动讨论。此环节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找到正确答案或根本问题,在相互讨论时学生可以发现不足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于某些问题老师也可以参与讨论,一方面了解学生讨论的内容和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6)要点讲评。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对大多数的内容都能掌握,但还是有部分较难的内容需要老师进行讲解,讲解时无须全面展开讲,只需要对重点、难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要点讲解。(7)拓展试练。学生前面学习的效果怎样,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此环节中的练习要比开始练习的难度略大,题目类型可以采用题组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做题和理解更为系统,对相关题目在检验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讲解。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学习,可以更高效、更容易地让学生学习高中物理。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的利与弊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利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日趋丰富,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改的一大热点。较之“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毋庸置疑。它使传统教学的“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且“动”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产生优化的语文教学效果。然而,正如其他新生事物常常伴随着负面因素一样,语文多媒体教学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招致了不少非议,在实际操作中也还存在许多短处甚至错误。笔者拟结合多年来的学习和尝试,就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思想、智慧和美的学科,它肩负熏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给予学生美的享受等重任。多媒体教学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引入语文教学过程,其利处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情绪,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大多要求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学生不处在当时的环境,一时很难真实领会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情感,甚至无论教师怎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共鸣。这时,恰当地将多媒体技术配合老师的讲解,通过情景画面的展示,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其熏陶,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去感悟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2、化繁为简,强化学生认知能力。

语文学科少不了说明文的教学,由于学生生活局限等原因,理解、认知的难度不小。如果仅靠老师讲解,枯燥而且难懂,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而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质就是可以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角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强化其认知能力。

笔者曾经在讲授《安塞腰鼓》时,得知班上学生由于地域原因,从来就没见过腰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似是而非。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后来在教学《安塞腰鼓》时,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带有地方特色的安塞腰鼓,让他们先有了直观认识,再学习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中的情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多媒体教学为成功创设情景,让学生尽快进入文章意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学生情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讲授《雨巷》一文时,由于学生不熟悉1924年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容易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而课文又是一篇象征意味、抒情色彩都很浓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这也就给感知、体验、领会带来了差异和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先是耐心地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抽读,并让大家一起评论读的好与不好之处,然后笔者再范读。笔者范读时,要求学生都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展开联想。读完后,再请几个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最后,笔者播放了一个flash动画,在浑厚的男中音配乐朗诵里,出现了这样一组画面:空中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在一条幽深、寂寥、暗淡的小巷里徘徊,踯躅不停……随着朗读,学生被引入一个低沉、伤感,充满愁绪和无奈的情景中,加上笔者的引导,基本上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以及那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了。

4、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能动意识。

有人说,“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师有意激发。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以往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它,学生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春”,听到汹涌澎湃的“潮”,感受到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这些,无疑都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以上利处外,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还可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教学时间等等优点。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式。但是,语文教学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用多媒体来“形象生动”一下。如果使用过滥、运用不当,多媒体教学也容易暴露出一些弊端。

1、限制思维,不利拓展。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文学审美过程中,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而多媒体呈现的大量媒体信息,一般都是教师自己搜集的,所展示出的文章意境和主旨,也是教师自己的理解。这等于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笼子”,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笼子”。这样,课堂不再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思维行为主宰了课堂一切,学生毫无个性可言,只能被动地学习。

2、淡化互动,不利交流。

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思维,形成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而不当的多媒体运用会使语文学科这一充满人性的特点荡形无存。比如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惟恐信息量不够,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让学生在课堂上应接不暇,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精彩,花费许多精力搜集了不少生动的画面,剪辑了丰富的影视材料,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确实增强了,但课堂上教师忙于击键操作,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学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演示屏,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对话”已被冷冰冰的多媒体取代。

3、僵化流程,不利出彩。

课堂教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为如此,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异彩纷呈。也正因为如此,有时精心打造的教案会“力不从心”。多媒体教学尤其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由于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往往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气氛拘谨、不灵活。学生回答问题担心和计算机提供的答案不一致;教师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和得心应手,压制了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更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和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而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如果教师被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所束缚,本应多姿多彩的教学过程便会在多媒体的导引下变为一种程式,最终走向教学方式的僵化,失败也是难免的。

4、制作困难,不利推广。

多媒体教学不是声、画、像的简单组合。要制作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对声音、图形、视频进行一些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程序软件。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素材信息,这也是令教师们头痛的问题。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于是,一些教师的课件中出现了不得已的“张冠李戴”,展示的图像、声音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甚至毫无关系。这样,不仅不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乐趣,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打乱学生的思维,甚而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