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考试(精选12篇)

时间:2023-12-07 15:50:33 作者:琴心月

优秀作文是一份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见证,也是一份对读者心灵的激荡。写作之前,可以看一些优秀作文的评析,了解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从而在自己写作时避免类似的错误。

第一单元考试作文范文

知识与能力:

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课题: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加强100以内数的认识,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一个参照数或一个具体要求估计出另一个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凡事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1、复习10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整理已学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二、提出问题。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地引导,对问题进行筛选。

三、解决问题。

1、让我们读一读,都是哪些数字朋友?

学生同位之间读一读。

2、看样子还真不少呢?到底有多少你知道吗?学生自己数一数,小组汇报统一答案。

4、回顾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归类整理。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方面还学要继续努力”、“与小伙伴合作怎样?”应到学生客观做出评价,并把相应的苹果涂红。

四、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考试作文范文

今天上第三节课时,老师叫组长把试卷发给我们。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试卷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我终于看到了我的试卷,我考了96分。当时我为这分数而感到高兴。看完试卷后,我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第一、我以后要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训练,多看课外书,提高阅读及作文的能力;第二、做题时要认真审题,避免错一些不该错的题。在阅读短文中,有一道题是为短文命题目,短文主要讲了小溪的美丽,而我却错了这道不该错的题。把“美丽的小溪”写成了“美丽的大自然。”这一教训使深深记在心里。

虽然这次我考了96分,但是我不能骄傲,因为我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以后我将阅读大量的书,多问个为什么。我会更加努力,再接再厉,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广东省潮州市实验学校三年级:翁翊轲。

第一单元考试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30字)。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考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本学期,我们迎来了第一单元的考试,我也对此充满了期待和紧张,同时也充满了渴望取得好成绩的动力。

第二段:充分准备(300字)。

在考试前的几天里,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复习。我主要通过阅读课本、做习题以及和同学互动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我还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将知识点进行分块,每天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不仅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

第三段:心态调整(300字)。

考试前一天晚上,我对自己进行了简单的复习之后,我开始意识到了调整自己的心态的重要性。我告诉自己,不管成绩如何,都应该积极面对,相信自己已经做了最好的准备。我相信一个积极的心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考试当天,我特意提前去考场,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进行深呼吸、放松心情。

第四段:发挥稳定(300字)。

在考试进行的过程中,我努力保持专注,将注意力集中在试卷上。遇到不会的题目,我没有慌张,而是坚定地相信自己,冷静地思考,并重新审题。我注意合理分配时间,尽量保证每一道题目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思考和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保持了良好的发挥状态,并且在考试结束后感到自信满满。

第五段:总结与反思(270字)。

考试结束后,我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总结与反思。首先,我认识到充分准备是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其次,良好的心态对于发挥好的表现至关重要,内心的稳定和自信会帮助我们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更好地发挥。最后,通过这次考试,我也发现自己在一些知识点上还有欠缺,这让我明白了要持续学习和努力提高的重要性。

总结(30字):。

第一单元的考试是一次重要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在充分准备、良好心态和稳定发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取得好成绩并积累经验,为未来的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第一单元考试作文

一天,我在街上发现了卖“十字绣”的,便想:“我说不定会绣得很好呢!”我拉着妈妈的手,央求她给我买。妈妈一问,才知道要30元钱。“不行不行,太贵啦,况且如果你不能坚持绣完,不就白白浪费了吗!”妈妈皱着眉头说。“回家试试怎么样再说。”

回家后,妈妈说:“需要一个圆圈、一块布,把布固定在圆圈上才能绣。”于是,我和妈妈就开始找这些东西。

“想起来了!”妈妈突然一拍脑门,“去拿你的那把圆扇子!”我忙去拿,却被妈妈抢先了一步。“慢着!记住,要先画好想绣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的'密密的绣才行。”我一听,心想这似乎有些难。

但我是不会放弃的!我拿起笔,画了两颗心形,一大一小。我穿好线(费了我十分钟的时间),妈妈已经打开电脑看节目了。我开始认认真真地绣了起来。

可是不太顺利,因为这线穿过来穿过去时,总会打结。每到这时,我爸爸要用针挑开结,问题才解决。

当我把绣好的心给父母看时他们都很高兴。第二天,我还觉得不过瘾,便又画了两只蝴蝶。一只绣成了粉绿相间的,另一只绣成了黄紫相间的。其中一只还用了直接来回缝的方法,将难度减轻了。

这一对蝴蝶正好映着扇子上的三条鱼和荷花,漂亮极了,我妈妈连连称赞,我很得意。我终于完成了,虽然累得够呛,心里却是甜滋滋的。

六年级第一单元考试作文

自古以来,小草是一种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但我却认为它是我人生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

小草给人生机的动力,它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草的作用很广:它可以制成药方,供人治病;它可以吸取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让我们每天都有新鲜的空气;它可以保护水土流失,让世界没有沙漠化……它还有一种品质始终鼓舞着我,那就是坚忍不拔。

记得那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在期中考时没有正常发挥,结果考砸了。我一个人走到了小河边,默默地望着这川流不息的河水,我发愣了,坐了下来。我坐在这绿油油的草地上,冷静地反思着我以前的失落。此时,我心中的光芒已消失了,我犹如陷入了一个万丈深渊,爬不起来了。想着想着,我站了起来,低头看见了小草被我压扁了,我心想:小草也跟我一样有种失落感吧!我绝望地回了家。

第二天,我又来到了昨天的那个地方来反思,没想到昨天被我压得遍体鳞伤的小草竟又长了起来,而且更有生命力。我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我心中的光芒又重新亮了起来,我又恢复了信心,当时我的心里本是像有一块大石头压了上去,而现在我一下了把石头搬开了,心灵之结也解开了。我望着小草,情不自禁地饮起了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就像一只快乐的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着。在期末考试时,我满怀信心,创造了光辉的成绩——因为我知道从哪里倒下去,就要努力地从那里爬起来。我深信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你坚忍不拔,努力地去做,没有什么不成功的!

啊!小草,你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变得宽敞而又明亮!

2.花的启示。

前不久,我们家乔迁新居,王叔叔送给我们家一大盆铁茉莉,我可喜欢它了!

一片片鲜亮的叶子就像一双双调皮的眼睛,闪烁着快乐的光芒;更像一个个活泼的音符,演绎着高山流水般和谐洒脱的乐章。尤其那犹如自由舞蹈般的虫l枝,委婉含蓄中不乏一派傲然之气。

正是因为有了它,所以客厅里春意盎然,我对它的喜爱也就自然与日俱增。每天一放学,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看它,摸摸它,浇浇水,用小水壶给它的叶子上洒点晶莹的水珠;闲暇时,我还会拿出干净的手绢轻轻拭去它叶子上难得一见的一点点灰尘。每次爸爸看到我这样,总是劝告我“少浇点水”或“有一点灰随它去”,还说什么“否则会害了它”之类的话,我才不相信呢,我这么精心照顾它,它肯定能长得越来越好!但令我惊讶的是,它竟然一天比一天憔悴。叶子由翠绿变成暗淡无光的灰绿,又褪成一脸病容的黄绿,最终以令人绝望的满地枯黄宣告与我的彻底决裂。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问仿佛有“先知先觉”的爸爸,爸爸没有回答,让我先清理花盆,没想到它埋在土里的根竟然大部分都烂掉了!这时爸爸抚摩着我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它是涝死的,你过分的呵护与溺爱是害死它的‘罪魁祸首’,因为它没了选择的余地和自我调节的空间。野地里的花草,无论多么不好的年景,大都能靠自己顽强的求生欲望挺过来;而温室里的花木,只要温度、湿度有一点不合适,或许就会夭折。人也是一样,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明白了:花儿需要阳光与雨露,但是也不能少了风雨的洗礼!我们也一样,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文竹。

我家阳台的文竹格外与众不同,它不像一般的文竹不过一、二十厘米高,它少说也有一米高。

春天是文竹最好的生长季节,我隔三差五地喷水,它就像吃了激素一样,幼芽陆续从根部探出嫩黄色的小脑袋,几天工夫就长成嫩绿色的“英俊少年”;老生的文竹也不甘示弱,深绿色的枝干越长越高,眼看就要长到屋顶了。不行,我得给它找到新空间,于是我将枝干绕着晾衣服绳子,小心地把它的头朝下。

晚上,我把妈妈叫到阳台看我的杰作,妈妈微微地一笑,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我莫名其妙,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妈妈,心想:她一定是嫉妒我的聪明!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根被我弯下的枝干头部好像长了眼睛一样,只冲下长了一小段,就发现方向不对,又毅然地抬起头,勇敢地向上生长。妈妈在我身后笑出声来,“看,我给文竹找的新家。”说着,她拿出一个长方形的铁丝网,“我们把它固定在房顶,这样文竹就可以顺势长满房顶。”

果然不出妈妈所料,我家的文竹越长越旺,新叶片和老叶片像松叶一样扇形排列,争先恐后地爬满房顶。我和妈妈开心地笑了,妈妈接着说:“成长的过程,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走一段弯路,但始终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我也颇有感触地说:“犯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对吧?”

妈妈说:“太对了!这正是我对你的希望,同时也是文竹给予我们的共同启示。”

4.蜘蛛织网的启示。

一个暑假的早晨,我捧着一本书坐窗旁。抬头仰望低沉昏暗的天空,不用猜也知道,要下暴雨了。我急忙站起来去关窗户,不意之间,屋檐角的一只蜘蛛闯进了我的视线,它正在织网。我仔细地盯着它“工作”,忘了关窗户。只见蜘蛛不停地来回“穿梭”,很快就织好了大半张网。

可就在这时,一阵狂风“夹”着沙粒“呼啸”而来,细细的蛛网无力地飘摇了几下,断裂了。我真想帮它挽回那张“捕食器”啊,可是我也无能为力。

蜘蛛大概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了一跳吧?恐怕心里还在抱怨这不合时宜的一阵风吧?看它细小的脚勉强挂在残存的蛛网上,似乎正在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不知道它是不是也动摇过或犹豫过,过了半晌,出乎我的意料,它竟又踏踏实实地重新织起网来了。好不容易织到一半时,暴风好像和它作对一样,又将它的心血挥之而去。这下它仿佛没有惊讶也没有犹豫,甚至不肯休息片刻,继续结着。就这么努力着,终于结出大半张网。我想,这次大概足够牢固了,应该可以成功了。我刚刚微笑着暗自为它高兴时,老天竟像要故意考验它一样,又把网吹破了。我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唉,可怜的蜘蛛,这下一定要放弃了,这该死的风怎么如此故意和它作对呢?但让我吃惊的是:它竟然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一如既往地织着,这次,它终于织成了一张结实的网,我也叹了一口气。

忽然间,我觉得自己应该向蜘蛛学习: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算困难再大也要勇于面对,不要灰心丧气,不要轻易放弃。我要像蜘蛛一样,要有着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成功才会属于自己。我相信我也能织一张比那蜘蛛更大,更坚固、结实的网,来网住一个成功的明天。

第一单元考试的心得体会

在第一单元的考试即将到来之际,我开始进行考试规划和准备。首先,我明确了考试的时间和地点,以确保我能按时参加考试并找到考场。其次,我制定了每天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来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最重要的是,我认真阅读了教材,并整理出重点知识点和易错题,将其作为我的重点复习内容。

第二段:知识的巩固与扩充。

考试之前,我的重点工作是将知识巩固和扩充。我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每一个知识点,并不断与同学和老师讨论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我还积极参加课外的学习活动,如学科竞赛和辩论赛,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扩充我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第三段:自信心的建立。

在考试前夕,我为自己建立了充足的自信心。我相信自己经过了充分的学习和准备,有能力应对各种考题。我通过给自己加油打气、积极心态的培养和大量的模拟练习,提高了自信水平。同时,我还不断鼓励并支持同学们,与他们一起分享彼此的心得和经验,互相激励。

面对第一单元的考试,我依然感受到了一定的紧张和压力。这是因为考试对我的重要意义,成绩不仅关乎我的学习成绩,更是对我所付出努力的一种回报。我采用了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身心、合理安排时间等。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调整,我成功地应对了考试的压力。

第五段:反思与总结。

考试结束后,我认真进行了一次反思和总结。我回顾了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有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练习题做得不够充分等。同时,我明确了下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加强的地方,并制定了改进的计划。我相信通过这次考试的反思和总结,我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成绩。

通过这次第一单元的考试,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应对考试的必要性。学习是一门艰苦的课程,但只要坚持下去,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努力追求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将来的考试我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一单元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

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成语。一能读准字音;二能正确默写;三能理解有关词语。

3、能背诵《走,我们去植树》和《古诗两首》,并能正确默写。

4、理解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能完成课后练习。

5、掌握人物对话的标点符号。

6、能写好一份建议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默写本单元的词语、成语和古诗。

山外有山   诗情画意    蔚为壮观。

《春日偶成》《江南春》。

二、《走,我们去植树》。

1、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背诵课文。

3、 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 阻挡风沙  防止洪涝……)。

4、 小黑板出示: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三、《第一朵杏花》。

1、 朗读课文,强调生字读音,要求读准多音字:重 冲。

2、 说说近义词。

留心(留意)  观察(观看)   也许(可能)。

郑重(慎重)  立即(马上)   大概(大约)。

“顷刻间”的意思是表示极短的时间,你还知道表示时间短的词语吗?

3、 完成词语搭配。

留心观察    用心学习   耐心等待   细心作业。

精确计算    精美礼物   精彩节目   精心栽培。

4、完成课后练习4、5。

5、仔细读一读课文8---12小结,体会人物的不同心情,填上适当的提示语。

6、“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赞扬了竺可桢爷爷怎样的优秀品质?(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四、《燕子》。

1、 指名背诵课文,纠正有关生字的读音。

2、 说说课文中的几组近义词。

聚拢(   )俊俏(    )。

3、 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4、 分析课文每一小节所写的内容。

例:阅读第二小节,完成下列练习。

(1) 按要求写词语。

照样子写词语。

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春天美景的四字词语。               。

(2) 这段话主要给我们介绍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 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读了这段话之后的感受。

5、 每课练第六题、第七题和第八题。

五、《古诗两首》。

1、 读一读。

2、 背一背。

3、 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及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你还背诵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背 。

5、 每课练第六题、第七题。

六、《练习1》。

1、 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下列句子写生动。

夏日的夜晚,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

河岸边的柳树在微风中摆动着枝条。

春风吹,杏花开。

春雨沙沙,小草儿长出了嫩芽。

春风吹,青蛙从洞里爬出来了。

布谷鸟咕咕叫。(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

河水哗哗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升起来。

果园里,苹果熟了,红通通的。

秋天到了,柿子红了,葡萄紫了。

秋天到了,田野里的稻子沉甸甸的。

2、读读背背 说说这部分成语的特点。

3、口语交际:推荐和自我推荐。

以“我的优点”为题,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

七、习作1:写一篇关于春游的建议稿。

八、练习。

完成期终练习卷1的部分内容。

第一单元复习

正确拼读音节,看图选音节填空;复习学过的同偏旁的字;区别形近字;巩固要求会认的字;能正确地搭配词语;正确朗读短文;能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写字。

课前准备 。

1.音节、词语卡片。磁心小黑板。

2.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复习一》的内容。

板书:复习一。

二、练习第一题:看图选音节填空。

1.出示音节卡片,指导名拼读。

(拼读后把卡片放在磁性黑板上。)。

2.出示与课本插图相同的投影片或挂图。

仔细看看这幅图,图上有什么?(老师用教杆指小鸟、小河、阿姨、桃树不必让学生回答。)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分别放在四个括号里?(指名一人。其他同学在书上完成第一题。提醒大家抄写音节时不要丢掉调号。)。

3.订正。

二、练习第二题: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指名读题目,讲清要求。(要求把学过的带有“三点水旁”、“木字旁”、“草字头”三种偏旁的字写在花瓶上面的花朵里。每种写三个。)。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写在书上)。

3.订正。

指句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字。老师小结:带有“三点水旁”的字一般和水有关系;带有“木字旁”的字一般和树木有关;带有“草字头”的字多与花草、蔬菜有关。)。

参考答案:

三点水旁--江、河、湖、洋。

木字旁--桃、枝、村。

草字头--苗、草、花、苹、芽。

四、练习第三题:读一读,比一比,再口头组词语。

1.指名读题目。

2.看右边的辅助图,共同辨析“鸟”和“岛”。

(1)指名读这两个字。

(2)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鸟和“岛”都有部件。不同的地方是“岛”把“鸟”的最后一横换成了“山”。另外,这两个字的读音也不同。

(3)口头组词语(不做书面练习)。

鸟:小鸟、鸟窝、百灵鸟。

岛:海岛、青岛、海南岛。

3.用同样方法练习其他三组字。

“牙”和“芽”音相同,“芽”比“芽”多个草字头。

“平”与“苹”读音相同,“苹”比“平”多个草字头。

“己”和“已”音不同,“己”不封口,“已”半封口。

4.口头组词语。

牙:牙齿、牙刷、牙膏。

芽:发芽、豆芽、嫩芽。

平:平生、平地、平原。

苹:苹果。

已:自己、舍己为人。

已:已经、早已。

五、练习第四题:读一读。

1.出示小黑板。

柳枝鱼缸电脑母亲节。

雄伟飞舞盛开一束鲜花。

2.指名认读,要求读得正确。

六、练习第五题:照样子连一连,读一读。

1.指名读题目,再读一读句子:妈妈已经走了。

2.观察图:说一说:桃花、小鸟、山羊已经怎样了?(口头回答:桃花已经开了。小鸟已经飞了。山羊已经跑了。)。

3.在书上连线。

4.订正。指名读一读。

七、练习第六题:读一读。

1.自己小声练习读。提醒学生注意逗号、句号要停顿。

2.指名读。

3.鼓励学生背诵(不作为统一要求)。

第一单元《方程》单元评价

数学 。

班级。

五年级 。

备课教师。

张云。

备课组。

五年级数学组 。

课题。

课时。

第( 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二、教学重难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的解方程及检验。

三、教法、学法(简要式):

本节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提纲式):

一、基础练习。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时间。

(2010 )至(2011 )学年度第(2)学期第(1)周。

地点。

多媒体教室 。

数学 。

主持人。

陈源文。

记录人。

张云。

备课组。

五年级数学组 。

课题。

课时。

第( 3)课时。

(初案)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帮助我们归纳总结出第。

三次的详细教案。

谢小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算 。

法,教师在归纳总结。

林朝飞老师:组织学生去发现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体验。

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

陈源文老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交流,归纳总结来组织教学。

吴坤理老师:使学生能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陈源文老师:在教学练习时应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谢小森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主。

探索,获得新知,明白算法。 。

林朝飞老师:在巩固练习时,可以指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吴坤理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张云老师:让学生在所设情境中进行学习。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这里的过程与此前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明确以后解方程时,先要在脑子里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适当省略。再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逐步掌握简化书写过程,并解出方程。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解含有小数的方程的体会。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程的解法。

学科。

数学。

备课组及教师姓名。

四年级数学陈源文、谢小森、张云、林朝飞、吴坤理。

备课时间。

( 2011)年(  2)月( 20 )日第( 1 )周星期( )。

课题。

课时。

共( 1)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并以今后进一步学习方程积累经验。以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方程学习,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方法。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方程学习的过程,掌握方程练习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方程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的解方程及检验。 。

1、  情境教学促感悟。

2、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在方程练习中,主要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在比较中得出: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思考方法,会正确地进行日常存款利息的计算,并能解决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银行定期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

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息,投影:2001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363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这些钱都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10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3.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

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取吗?

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昆山的建设银行,存款之前,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

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

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我国1998年到2006年银行活期和整存整取的利率如下:(投影)。

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6.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

四、联系例题,升华认识。

1.你能帮亮亮算一算,到期时他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看书,与书上校对。

指名读: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到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缴纳利息税。

学生尝试练习,可能会有两种思路:

集体交流:18×5%表示什么?(上缴的利息税)。

1-5%表示什么?(实得利息占应得利息的百分率)。

18×(1-5%)表示什么?(应得利息×实得利息的百分率=实得利息)。

3.“练一练”。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汇报交流。

4.提问: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可以不纳税?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练习二第7题。

学生独立做题,然后指名交流,共同订正。

2.课后拓展。

学生到银行做调查,把练习二第8题的表格填好。

六、自主归纳,实际运用。

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2.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二的5、6、7、8题。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5、6、7题。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

200×4.50%×2=18元。

课前思考: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孙老师的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从想了解关于储蓄的知的话,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积极回忆有关储蓄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的心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

“利息”这一教学内容虽然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但对储蓄方面的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在课前因让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再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含义、体会数学的真实。

为了提高计算的兴趣,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味浓的习题: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在百分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上新课之前,为了让学生对储蓄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我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下面的新授作铺垫,这样学生更能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利息、本金、利率等概念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教学中让学生实际动手填一填,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计算利息时,一定要审清是算应得利息(税前利息)还是实得利息(税后利息),要不要扣20%的利息税。

课前思考:

由于学生对利息等概念无生活经验,尽管我周五布置了调查任务,但学生对这方面获取的信息还是不多的,这影响了学生对利息计算方法的理解。孙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注意了这方面的引导,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这些信息的交流理解上,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计算。

建议:孙老师设计了8000元的存款计算,是否直接按例题上数据进行计算?

附网上收集到的活期与定期存款类型说明,不知是否正确?

一、定期存款。

1、整存整取定期储蓄。

2、零存整取定期储蓄。

3、存本取息定期储蓄。

二、活期类储蓄(包括活期、定活两便、通知存款等)。

1、活期储蓄。

指单位有权随时支取或用于结算的款项。

2、定活两便储蓄。

3、个人通知存款。

通知存款。

目前人民币通知存款有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两种,最低起存金额为人民币50万元,最低支取金额为10万元;外币通知存款现有七天通知存款一种,最低存取金额不低于折合人民币一万元的等值外币。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利息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这节课没有我料想的顺畅,首先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不是很充分,尽管让学生课前做了相关的资料查询,但是真正做到的学生只有一部分。组织学生交流的时候气氛不够活跃,还是我讲得比较多,学生听得也很认真,主要是对这部分知识相当感兴趣,但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我没让学生拿8000元来计算利息,而是直接以书上的例题让学生计算。从整体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掌握,问题仍然出现在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上。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时,我发现学生打草稿列竖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或许也是导致学生正确率不高的原因。

在这里我也有些疑惑,求实得利息的时候有两种方法:

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

实得利息=本金×利率×时间×95%。

在这里采用哪种方法更好些呢?还是尊重于学生的选择?在学生做题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够灵活,大部分学生都采用第二种方法,可数字大的情况下学生乘95%很容易算错。

课后反思:

今天在上课前,我先认真学习了同年级组老师的“课前思考”,感到对我的教学都很有帮助。尤其是高教导谈及的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不够充分这一点,我有同感,所以还是需要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另外,我补充的第二道习题的计算比较复杂,正如沈老师建议的那样,如果学生借助计算器就比较方便,而且本题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学会计算,而是要通过计算体验两种不同的储蓄种类的利息是不同的。看来,设计练习题时需要教师考虑周全些,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中结合例题及相关练习,我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应得利息与实得利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应该说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相关计算,但作业中存在的错误主要是计算错或是求一共取回多少钱时忘了加上本金,还有计算应得利息时忘了乘上时间。

课后反思:

今天教学的利息问题,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一些关键词的含义——主要的是应得利息(税前)和实得利息(税后)。习题主要也应以这两种为主,再加上到期后一共可以取回多少钱这三种题型。

课后反思:

在交税问题中由于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同组老师的建议,也没有认真核对生活实际情况,吃了大亏,所以在这课教学时,我再次认真分析教材,学习同组教师建议,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再根据班上实际情况,对孙老师的教学设计稍有调整,整个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学生的理解情况也比较好,但在作业中确实和其他老师一样存在两种情况的问题:1、计算正确率不高;2、部分学生漏乘时间。

沈老师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应该随学生的能力来选择其中的计算方法,但我班学生倒是用第一种的情况居多,因为第2种理解比第一种更抽象,对学生理解的要求更高!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1。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p12.2。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评讲: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沙锅的区别和联系。

3、p12.4。

先让学生说说“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

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反馈交流。

最后让学生说说“单价”是怎样求得的。

二、发展练习。

4、p12.5。

出示图,引导看图。

了解从图看懂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一、全课总结。

二、作业:p12.3。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对策:通过验算问题的提问,产生验算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有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探索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电脑出示情景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2)出示问题一:36元可以买多少块巧克力?

(3)生列式,指名一人板演。

36÷3=。

先用口算算出结果。

30÷3=106÷3=210+2=12。

(4)再用竖式计算。

(5)出示问题:他算得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而自觉地探索验算方法。先自己思考,然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办法。指名回答,并将用乘法验算的方法板书于黑板。

12×3=36(竖式略)。

(6)观察并交流: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算除法?

(7)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还剩多少元?

(2)讨论列式计算。

65÷3=21(块)……2(元)。

(3)验算。

第一个问题我们是怎样验算的?

还用这个方法验算行不行?

a、口算验算。

每块3元,21块是63元,再加上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b、竖式验算。

21×3+2=65(竖式略)。

c、说出验算中每一步的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4)观察并交流: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5)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

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你能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吗?

2、学生可以尝试根据板书自己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

3、同学之间一起交流、总结方法。

四、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口算下面各题。“想想做做”第3题。两人轮流回答,并说说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1题。看看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3、“想想做做”第5题。

看图解决第一个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合理的,全班一起解答和验算。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4题。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

36÷3=12(块)65÷3=21(块)……2(块)。

×3×3。

3663。

+2。

65。

课前思考: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出验算的需要,并启发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在具体的情境总共,体会验算过程和结果的实际意义,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验算的方法。

由于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相应地也有良种情况。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学习除法的验算,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过程和结果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课后反思1:

以“过生日买蛋糕"的话题导入新课,将一节课的数学学习置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授除法验算这一环节,由”检查小朋友的计算对不对“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结合所进行过的学习活动,依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获得的经验,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提升经验,归纳出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后反思2:

当一提到“他算得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这一问题时,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看来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很不够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型的进行除法的验算。最后,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先初步小结了两种情况的验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活动获得的经验,通过回忆、同学间的交流,将知识提升、归纳。但是,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概括能力,出现会这样算,但不会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课后反思3:

本节课先口算除法练习并结合教学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学生自由猜想图中小朋友带了多少钱,进而变化例题中的数据,先解决“63元可以买多少个蛋糕”再解决“63元可以买多少个面包”并比较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使学生明确验算方法,随机让学生用验证的方法判断数学问题计算的正确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