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初中语文课文写(实用23篇)

时间:2023-11-18 12:32:42 作者:紫衣梦 结合初中语文课文写(实用23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经典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接下来是一些范文的分享,希望能够为大家在写作方面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初中语文课文背诵技巧

1、济南的冬天·老舍p69第三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回乡偶书》·贺知章p165。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夜雨寄北》·李商隐p165。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p166·。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6、《送村少府之任蜀州》·王勃p166。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p167。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三峡》·郦道元p175。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p183。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江南春》p184·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登飞来峰》p185·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2、《望岳》p185·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观沧海》p186·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中语文课文考点和练习

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有改动。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萧红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为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鲁迅去世后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字,不是文章难写,而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1938年,情绪波澜稍有平息的萧红,便写出了两篇回忆鲁迅的文章。1939年,萧红在重庆完成了这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表达她对逝世三周年的鲁迅先生的哀悼。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年),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其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等。

三、文章理解。

1、从“鲁迅先生的笑”一事中,你能体会出他怎样的性格品质?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2、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热情,和蔼、有耐心。

3、鲁迅先生刚一睡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这段描写有什么含义?

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对鲁迅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4、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黑色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更好地突出鲁迅先生形象的高大。

5、“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这段的鬼是指的什么样的人?

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

四、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文题解读。

鲁迅先生去世后,萧红用了一篇“回忆鲁迅先生”来回忆纪念鲁迅,在这篇课文中,萧红虽然写的是鲁迅先生生活中的小故事,却反映了鲁迅的良好品德和精神。

六、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鲁迅先生笑声的特点——明朗。开篇就介绍了一个与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2自然段):生活中的小细节——走路,突出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和不顾一切的特点。

第三部分(3——67自然段):记叙了鲁迅先生生活,工作、休息、娱乐等,勾画出鲁迅先生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七、课内知识。

1.本文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

4)调侃玩笑;5)大家冲破忧郁心境,会心一笑;。

6)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

7)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

9)与大家看电影;10)把阅读当休息;。

11)午后待客与夜间工作;12)吃鱼丸;。

13)亲手包书;1)带病拼命工作。

2.把握鲁迅形象。

1)笑声明朗——表现鲁迅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2)走路轻捷——表现鲁迅干练敏捷、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留客吃饭——表现鲁迅先生待人周到细心;。

4)先生喜欢吃硬的东西——暗示鲁迅先生刚强的性格;。

5)一家人包饺子、吃饺子——表现鲁迅先生为人父、为人夫和蔼温和的一面;。

6)调侃玩笑——表现鲁迅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7)对青年人的书信的态度——表现鲁迅先生对青年人诚挚的关爱;。

8)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突出鲁迅先生的谦逊、淡泊名利;。

9)看电影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为他人着想,关心体贴他人;。

10)把阅读当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11)陪客人到深夜——表现鲁迅待人热情、耐心。;。

12)吃鱼丸——表现鲁迅先生深入实际的严谨、认真的品质;。

13)亲自包书——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仔细;。

1)带病拼命工作——表现鲁迅珍惜时间,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课件

《西门豹》是一篇颇具戏剧性的历史题材课文。课文写了战国时期,西门豹管理邺地时,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头子、兴修水利的事。歌颂了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造福的业绩。

划出有关词句,在默读、理解的基础上,再分小组讨论、交流。2.交流。

(1)说姑娘不漂亮,要换一个,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惩治巫婆。

(2)新娘要过几天送去,得和河伯说一声,否则,漳河要发大水——把巫婆投进漳河。

(3)让官绅去催巫婆——惩治了官绅头子。

(6)西门豹为什么要这样区别惩治这些人呢?(严惩首恶、教训一般、教育百姓)。

(7)他的办法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以其人之道,还治人之身,将计就计——妙)。

通过围绕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答案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探究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交流后,学生锻炼了动脑、动口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提问随着学生的思路转移,并进行必要的点拔。这样创设了师生间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课堂气氛较热烈。

初中语文课文内容复习资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赏析。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初中语文课文蝉原文

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日唱歌,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

骄傲的蚂蚁问道:“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道:“夏天我歌唱太忙了。”

“你唱歌吗?”蚂蚁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么你现在可以跳舞了”,然后它就转身不理它了。

这个寓言是造谣,蝉并不是乞丐,虽然它需要邻居们很多的照应。每到夏天,它成阵地来到我的门外唱歌,在两棵高大筱悬木的'绿荫中,从日出到日落,那粗鲁的乐声吵得我头脑昏昏。这种振耳欲聋的合奏,这种无休无止的鼓噪,使人任何思想都想不出来了。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学生总结收获。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课件

1、短文两篇。

散步(莫怀戚)。

金黄的大斗笠(高风)。

2、背影(朱自清)。

3、*我儿子一家(舒婷)。

4、*金盒子(琦君)。

5、*羚羊木雕(张之路)第二单元。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最后一课(都德)。

8、*我的老师(魏巍)。

9、*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10、*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第三单元。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海滨仲夏夜(峻青)。

14、*夏天也是好天气(素素)。

15、*秋魂(刘增山)第四单元。

1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17、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

18、*寓言三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浓烟和烟囱(严文井)。

19、*盘古开天辟地(袁珂)20、*花的话(宗璞)第五单元。

21、《论语》十则。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23、*狼(蒲松龄)。

24、*短文两篇两小儿辨日《列子》乐羊子妻(范晔)。

25、诗五首。

26、为学(彭端淑)。

27、木兰诗(北朝民歌)。

28、*卖油翁(欧阳修)。

29、*宋定伯捉鬼(干宝)30、诗词五首。

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望岳(杜甫)如梦令(李清照)西江月(辛弃疾)。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目录。

1、短文两篇。

敬畏生命(张晓风)。

热爱生命(蒙田)。

2、紫藤罗瀑布(宗璞)。

3、挖荠菜(张洁)。

4、*提醒幸福(毕淑敏)。

5、*白蝴蝶之恋(刘白羽)第二单元。

6、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7、小橘灯(冰心)。

8、*梅岭三岭(陈毅)。

9、*七根火柴(王愿坚)。

10、*勇气(美)(狄斯尼)第三单元。

11、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2、卧看牵牛织女星(叶圣善)。

13、莺(法)(布封)。

14、*数字杂说(卞毓麟)。

15、*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第四单元。

16、社戏(鲁迅)。

17、安塞腰鼓(刘成章)。

18、*绝唱(刘鹗)。

19、*在声音的世界里(王蒙)20、*摆渡(高晓声)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源明)。

22、口技(林嗣环)。

2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4、*伤仲永(王安石)。

25、诗五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黄鹤楼(崔颢)。

泊秦淮(杜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第六单元。

26、愚公移山《列子》。

27、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8、*黔之驴(柳宗元)。

29、*工之侨献琴(刘基)30、诗词五首。

龟虽寿(曹操)。

石壕吏(杜甫)。

相见欢(李煜)观书有感(朱熹)。

清平乐(辛弃疾)。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目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2、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张允文)。

3、*“挑战者”的追思(郝铭鉴)。

4、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5、*种树“种到”联合国(李广华孙亚辉)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7、驿路梨花(彭荆风)。

8、一面(阿累)。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10、*吾家有女初长成(程乃珊)第三单元。

11、荔枝蜜(杨朔)。

12、猫(郑振铎)。

13、*斑羚飞渡(沈石溪)。

14、*心中的鹰(唐敏)。

15、*鹤群翔空(江口涣)第四单元。

16、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17、现代诗三首。

纸船(冰心)。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色彩(闻一多)。

18、*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19、*乡愁诗两首。

乡愁(余光中)。

乡愁(席慕蓉)。

20、*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第五单元。

21、短文两篇。

三峡(郦道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2、闲情记趣(沈复)。

23、*周处(刘义庆)。

24、*晏子故事两篇《晏子春秋》。

25、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春望(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

论诗(赵翼)第六单元。

26、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7、小石潭记(柳宗元)。

28、*观潮(周密)。

29、*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战国策》。

买椟还珠(韩非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塞翁失马《淮南子》30、诗词五首。

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词(刘禹锡)。

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目录。

1、苏州园林(叶圣陶)。

2、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3、*日本平家蟹(卡尔·萨根)。

4、*万紫千红的花(仇春霖)。

5、*蜘蛛(周建人)。

第二单元。

6、向沙漠进军(竺可桢)。

7、看云识天气。

8、*死海不死。

9、*大自然的文字(伊林)。

10、*秃鹰之死(郭治)。

第三单元。

11、食物从何处来(朱相远)。

12、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13、气候的威力(位梦华)。

14、*漫话小行星(卞德培)。

15、*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第四单元。

16、鲁迅自传(鲁迅)。

17、哥白尼(竺可桢)。

18、*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侯仁之)。

19、*梵高传(欧文•斯通)20、*邓稼先(杨振宁)第五单元。

21、公输(墨子)。

22、核舟记(魏学洢)。

2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24、*短文两篇荔枝图序(白居易)山市(蒲松龄)。

25、诗词五首。

26、陈涉世家(司马迁)。

27、韩愈短文两篇马说。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8、*与朱元思书(吴均)。

29、*西湖游记二则(袁宏道)30、诗歌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雁门太守行(李贺)无题(李商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目录。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江泽民)。

2、谈骨气(吴晗)。

3、想和做(胡绳)。

4、*哨子(富兰克林)。

5、*灰姑娘的时钟(角山荣)第二单元。

6、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7、发问的精神(启凡)。

8、*论求知(弗兰西斯•培根)。

9、*应有格物致精神(丁肇中)。

1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第三单元。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2、短文两篇(吕叔湘)。

论“基本属实”

“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刘金)。

14、*“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黄树则)。

15、*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冬明)第四单元。

16、故乡(鲁迅)。

17、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8、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19、*范进中举(吴敬梓)20、*不朽的失眠(张晓风)第五单元。

21、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22、醉翁亭记(欧阳修)。

23、*满井游记(袁宏道)。

24、*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

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南园(李贺)。

梦江南(温庭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己亥杂诗(龚自珍)第六单元。

26、《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越巫(方孝孺)。

29、*《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陈太丘与友期。

魏武将见匈奴使30、诗词五首。

饮酒(陶渊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行路难(其一)(李白)观刈麦(白居易)。

渔家傲(范仲淹)。

1、黎明的通知(艾青)。

2、有的人(臧克家)。

3、*回延安(贺敬之)。

4、雨说(郑愁予)。

5、*外国诗两首。

帆(莱蒙托夫)。

萤火虫(泰戈尔)第二单元。

6、藤野先生(鲁迅)。

7、白杨礼赞(茅盾)。

8、*菜园小记(吴伯箫)。

9、*夏之绝句(简媜)。

10、*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第三单元。

11、孔乙己(鲁迅)。

12、变色龙(契诃夫)。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14、*孤独之旅(曹文轩)。

15、*白色鸟(何立伟)第四单元。

16、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17、打渔杀家(节选)。

18、*白毛女(节选)(贺敬之丁毅等)。

19、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施洋生)20、*泰坦尼克号(节选)(卡梅伦)第五单元。

21、鱼我所欲也《孟子》。

22、*隆中对(陈寿)。

23、出师表(诸葛亮)。

24、*墨池记(曾巩)。

25、诗词五首。

汉江临眺(王维)。

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浣溪沙(晏殊)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第六单元。

26、曹刿论战《左传》。

28、*送东阳马生序(宋濂)30、《诗经》三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27、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9、*陌上桑《汉乐府》关雎。

蒹葭。

君子于役。

初中语文课文社戏教案

各位领导老师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在这个暑热难耐的时刻,亲临现场听我说课,谢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戏》,本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祥略得当的写法;(4)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5)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之间高尚纯朴的友情,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感情。

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所以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江南水乡的生活和生活在北方的我们本身就有地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我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2、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法和学法。下面我来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3、理清文章脉络,熟读课文。(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板书:平桥村是乐土)为什么是乐土,让学生读文章第一部分,从文中找出来一是可以得到优待,二是免念古书,三是可以钓虾、放牛。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么和第一部分平桥村的乐事有什么关系呢?很显然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祥写“看戏”作铺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怀恋绵绵无尽)。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我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描写。教学过程如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层(板书:去赵庄看戏前的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边“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2)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所选文章或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或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或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1、能通过对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课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语言之中的写法。

3、在阅读中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和象征意义。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学生举手)

老师请学生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并引出课题:散步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和睦幸福、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教法解读: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明确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2、明确学习任务: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然后师生交流。

教师的标题预设(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

师小结: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教法解读:本设计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鼓励创意,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师:(投影)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师解释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师:(投影)

(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4、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朗读交流)

5、师小结: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教法解读: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要想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就要靠朗读。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本着这样一个宗旨,我设计了反复朗读这一环节。

1、师:(出示投影)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可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活动)

2、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同桌交流。

3、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可能有的句子:

(1)内容方面: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散步》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句式方面:

第四、对称的句式

(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散步》教学设计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小结: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教法解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设计,让同学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并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父母和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书写我们的亲情。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题目《 的爱》

教法解读: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课件

今天,我有幸听了凌老师上的《蒙蒙细雨》,凌老师以自然的教态,以清晰的。

教学。

思路,从描写细雨的古诗引入,注重读悟写的结合,抓人物言行品人物的品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上得非常成功,对我们在坐听课的老师来说是一次享受。

一、古诗引题,感受意境,导入课文,有新意。

以描写细雨的古诗引入,叫学生找出这首诗中哪两句描写雨小。揭示课题,找找哪几个字写雨小。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两句写蒙蒙细雨的句子。

二、教学思路清晰,设计问题巧妙。

三、

能抓住重点词句,注重读悟写的结合。

能抓重点词句中,在教学中把重点句子出示:“今天我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他,可临走时给忘了,快到学校门口,才想起来。”注意读出妈妈自责的心情。我不同妈妈的意见。揭示句子:“忘了就忘了呗!”我撅着嘴说,“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抓住了“冤枉路”。通过比较句子,使学生认识到我说妈妈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的理由有2个,很充足的,从而从侧面反映出妈妈诚实守信的品行。最后,我看到妈妈的背影,觉得背影非常的高大,有许多话要对妈妈说,叫学生直接写下来,注重了读写结合,使学生再次感悟妈妈那诚实守信的品行。

整堂课自始至终抓住了学生的朗读,形式较多。有快速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更为难得的是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使每个学生都得训练。要是学生感情再投入一点,那读起来将更加有滋有味了。

总之,凌老师的课不失为一堂好课,值得我们学习。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活动设计:

1、看标题,猜猜文章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采用默读,迅速浏览课文,提取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文脉。

3、学生自查工具书和资料,借助已有知识,在书本上圈点批注。

4、标记自己的疑惑处(点)。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篇儿童小说,同龄人也易于引起共鸣。学生自己圈点批注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活动设计:全班同学就自己个人的批注交流自学所得,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的顺序(线索),甚至文中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者自己的态度及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作初步的、概括的描述。发言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概括性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情交流。

说明: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培养语感,为学生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就学生自己独立初读文本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印象,最切身的体验来交流。以相互印证、修正、补充和启发,让学生感受自学的力量和快乐,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本班学情。(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关注的焦点等。)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独特感受,真情体验。

1、按时间顺序,二人相互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弄清小说主要塑造的李京京和程老师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3、比较京京与万卡之间的相同之处,结合京京的家庭背景和经历,理解京京的心声、京京的情感。(对朗读的执着,对爷爷的思念,对理解的渴望,对本真的向往。)

4、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最打动你的情景或文字,谈谈自己动心、动情的理由(激励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理解文本,包括本文所揭示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相机点拨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及插叙等。

5、你想对文中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吧。

说明:小说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跃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带来更强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在体验、品味、感悟之中有效挖掘文本,要求给学生正确导向的同时,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体验,实现读写有机结合。

问题估测:

1、主要人物是李京京和程老师,写其他人物有何作用?(如爷爷、妮儿、赵小桢等)

2、京京的心声到底该如何理解?

4、你认为怎样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好书?

5、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你更希望自己的老师是怎样的?

说明:本环节主要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状态的展示,让学生在学中生疑,在疑中更进,师生同气相投,让学生的真情体验,自主意识,探究欲望达到高潮,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展开多角度对话,深入理解文本、作者、甚至自己。

活动设计:以《心声》为题,用文字表露属于你心灵深处的珍藏。

说明: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自身,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给他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尽情渲泻自己,并内化为前进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美好心灵的健康成长。

1、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2、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收获。

说明: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学习积累是语文课永远鲜活的源泉。启发学生不断搜集、整理知识、方法和经验,并用于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得到长足发展。

......

初中语文课文《口技》同步习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末几,夫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到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呼救声,曳屋许许生,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画线词的含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虽人有百手( )

2、翻译句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章开头总写口技人技术高超的一句是 。

(2)课文2-4段都在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其目的'什么?

1、中间夹杂 即使

2、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意思对即可)

3、(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从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技术高超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刚结束的九年级教学相比,七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都知道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的上升,幼小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答题要求: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例如《海燕作者起兴于敏感、矫健且飞翔于暴风雨来临时的海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使之与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形似”,进而点化:这勇敢的海燕,这胜利的预言家,与俄国革命前夕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战斗豪情何其“神似”,这是作者所着意突出的主旨。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从而使作品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情节发展自然合理。例如《百合花》中小战士肩头飘动的布片,枪筒中的树枝、野菊花等就在文中多次出现,前后呼应,使作品结构紧凑、情节顺应。

这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在文章中作者常用环境描写或抒发感情,来营造渲染一种气氛,给人形象的感受,并使人在具体的氛围中迅速进入作者所抒写的特定情境中去。例如《相见欢》的“月如钩”、“寂寞”、“深院”、“清秋”等词作者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这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绿》用很多笔墨先写梅雨亭、梅雨潭之美,但这些只是作者实质要写的物象的“外部”,目的是为了陪衬出梅雨潭的绿才是最美,达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例如《绿》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从而衬托(反衬)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事物或人物的行为、态度等相对比较,从而使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加明显。《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我”的父母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人性的丑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旧式学校教育制度对孩子天性的束缚。

初中语文课文捞铁牛教案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背影》,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首先,我来说教材。

《背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纪事散文,本文记叙了作者朱自清几年前在浦口车站与父亲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本文的整体思路,学习作者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领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关于背影的四次描写,找出它们所在的位置并分析其作用。

二、下面,我来说学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此,我对八年级学生作了如下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各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朗读探究法、问题引导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中心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另一方面我还将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朗读理解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提问法等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位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趣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将出示《背影》相关配乐、图片,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重视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

2、探究学习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将根据钱梦龙老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下针对要讲的课提出问题并自答,并将要点板书)接下来我还将指导学生自己主动的提出问题,特别是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充分交流、合作,并把问题提交全班讨论。此时,问题的解决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因为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质疑、对抗、生成,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正在形成。

3、归纳总结这一阶段我将以出示反馈题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学生代表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分层训练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侧身将手指向黑板上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课文捞铁牛教案

宋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怀丙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陷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用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把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渐渐减少,船身也慢慢向上浮起,拴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怀丙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怀丙让人们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初中语文课文狼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重点与难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情景导入。

活动设计:

1、看标题,猜猜文章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采用默读,迅速浏览课文,提取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文脉。

3、学生自查工具书和资料,借助已有知识,在书本上圈点批注。

4、标记自己的疑惑处(点)。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篇儿童小说,同龄人也易于引起共鸣。学生自己圈点批注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二、整体感知,朗读初通。

活动设计:全班同学就自己个人的批注交流自学所得,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的顺序(线索),甚至文中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者自己的态度及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作初步的、概括的描述。发言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概括性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情交流。

说明: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培养语感,为学生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就学生自己独立初读文本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印象,最切身的体验来交流。以相互印证、修正、补充和启发,让学生感受自学的力量和快乐,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本班学情。(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关注的焦点等。)。

三、揣摩品味,融会贯通。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独特感受,真情体验。

活动设计:

1、按时间顺序,二人相互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弄清小说主要塑造的李京京和程老师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3、比较京京与万卡之间的相同之处,结合京京的家庭背景和经历,理解京京的心声、京京的情感。(对朗读的执着,对爷爷的思念,对理解的渴望,对本真的向往。)。

4、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最打动你的情景或文字,谈谈自己动心、动情的理由(激励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理解文本,包括本文所揭示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相机点拨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及插叙等。

5、你想对文中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吧。

说明:小说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跃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带来更强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在体验、品味、感悟之中有效挖掘文本,要求给学生正确导向的同时,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体验,实现读写有机结合。

四、质疑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估测:

1、主要人物是李京京和程老师,写其他人物有何作用?(如爷爷、妮儿、赵小桢等)。

2、京京的心声到底该如何理解?

4、你认为怎样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好书?

5、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你更希望自己的老师是怎样的?

说明:本环节主要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状态的展示,让学生在学中生疑,在疑中更进,师生同气相投,让学生的真情体验,自主意识,探究欲望达到高潮,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展开多角度对话,深入理解文本、作者、甚至自己。

五、拓展创新,触类旁通。

活动设计:以《心声》为题,用文字表露属于你心灵深处的珍藏。

说明: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自身,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给他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尽情渲泻自己,并内化为前进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美好心灵的健康成长。

六、小结收获,积累提高。

活动设计:

1、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2、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收获。

说明: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学习积累是语文课永远鲜活的源泉。启发学生不断搜集、整理知识、方法和经验,并用于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得到长足发展。

初中语文课文捞铁牛教案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了捞铁牛的过程,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重点突出。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默读、朗读课文,读懂并复述怀丙老捞铁牛的办法,体会生产和生活都需要智慧。

2、认字8个,写字8个。

3、理解“笨重、议论纷纷、沉没、出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习“栓、浮、绷、拔、拖”等动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铁牛你们见过吗?出示铁牛图片认识铁牛,学习“笨重”一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铁牛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捞铁牛)学习“捞”字。

二、质疑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课题。看了题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三、播放课文朗读读音,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听。

四、布置自学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意思。

3、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2、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的故事内容。

3、学生质疑。

六、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怀丙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

2、怀丙为了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进行的?你觉得怎样?

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

七、交流讨论上述问题,深入读文。

指导读和尚说的话。

2、读课文第3自然段,交流讨论:为捞铁牛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指名读文后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并板书:

潜水摸牛。

备船装沙。

拴船搭架。

粗绳拴牛。

(2)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最后……”表示顺序的词把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四项准备工作连起来读一读。

3、读课文第4、5自然段讨论交流人们是怎样捞铁牛的呢?

(1)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后做下面的练习:给下列动词排序,说明捞铁牛的经过。

浮绷离开拔拖铲划。

(2)引导学生用四个字的词概括一下捞的过程,并板书:

铲沙拔牛。

划桨拖牛。

(3)指导写法:重点写一个,其他的略写,即有详有略。

(4)启发想象:八只大铁牛都被拖回来后,人们又会怎么想?说了些什么?

4、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画出“出色”一词,引导学生体会,怀丙的智慧高于周围所有的人,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难题他很容易地就解决了,这就是“出色”的意思。

八、总结课文。

教师总结:怀丙的办法来源于生活经验。

2、启发学生说说:你有没有更高明的办法?

九、布置作业。

1、回家做怀丙捞铁牛的模拟实验。

2、像课文第四自然段那样,有条理地把自己想出的办法写下来。

【板书设计】。

捞铁牛。

潜水摸牛怀丙。

备船装沙。

拴船搭架出色。

粗绳拴牛。

铲沙拔牛。

划桨拖牛。

初中语文课文背诵技巧

001、关怀倍至()002、随声附和()003、巧妆打扮()。

004、记忆尤新()005、挺而走险()006、融汇贯通()。

007、并行不背()008、略见一般()009、宽洪大量()。

010、无耻滥言()011、世外桃园()012、伶牙利齿()。

013、汗流夹背()014、轰堂大笑()015、名列前矛()。

016、备受青睐()017、挑拔事非()018、歪风斜气()。

019、默守成规()020、待价而估()021、走头无路()。

022、侯门似海()023、手屈一指()024、众口烁金()。

025、积毁消骨()026、行踪鬼密()027、出奇致胜()。

028、好高鹜远()029、杯盘狼藉()030、精兵减政()。

031、鼓惑人心()032、眼花瞭乱()033、披星带月()。

034、陈词烂调()035、消声匿迹()036、不省人事()。

037、振撼人心()038、插科打浑()039、绝然不同()。

040、要言不繁()041、层峦迭嶂()042、仗义直言()。

043、既往不究()044、委屈求全()045、明火执杖()。

046、迷天大罪()047、张慌失措()048、火势漫延()。

049、饱经苍桑()050、无精打彩()051、禁若寒蝉()。

052、真知卓见()053、谍谍不休()054、虚无飘渺()。

055、甘败下风()056、出类拔萃()057、蓬筚生辉()。

058、计日成功()059、谋取暴利()060、流览一遍()。

061、大学肆业()062、磬竹难书()063、相辅相成()。

064、好景不常()065、谈笑风声()066、请予接恰()。

067、沸反盈天()068、到处传颂()069、政权颠复()。

070、提心掉胆()071、无礼漫骂()072、言谈恢谐()。

073、冒然行事()074、很有俾益()075、按价赔尝()。

076、沾污名誉()077、图书装祯()078、大声急呼()。

079、山青水秀()080、战胜朝庭()081、民生凋蔽()。

082、旁证博引()083、水乳交溶()084、事必躬亲()。

085、应接不遐()086、违法造事()087、冒天下之大不违()。

088、共商国是()089、飞扬拔扈()090、分道扬镖()。

091、断烂朝报()092、厝火积薪()093、单精竭虑()。

094、嘻笑怒骂()095、喜皮笑脸()096、远大报负()。

097、各行其是()098、佩戴手饰()099、私下蹉商()。

100、誊写复印()。

错别字专项练习(二)。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101、璀灿夺目()102、德艺双磬()。

103、心头烦燥()104、皮肤皲裂()105、厉兵秣马()。

106、万里平筹()107、高潮叠起()108、惹事生非()。

109、群英汇萃()110、胸无城府()111、淹没无闻()。

112、徇私舞敝()113、沤心沥血()114、千锤百练()。

115、欢心鼓舞()116、声名雀起()117、长备不懈()。

118、引疚辞职()119、不容质疑()120、百战不怠()。

121、举止安祥()122、味同嚼腊()123、一张一驰()。

124、束之高搁()125、磨肩接踵()126、功亏一溃()。

127、果断决择()128、茅屋修茸()129、良晨美景()。

130、赋与使命()131、偷盗消脏()132、材料翔实()。

133、针贬时敝()134、频临破产()135、怵目惊心()。

136、金榜提名()137、若既若离()138、与日具增()。

139、棉里藏针()140、晓勇无敌()141、额首称庆()。

142、不循私情()143、剑拔驽张()144、粼次栉比()。

145、匪贻所思()146、残无人道()147、为虎作昌()。

148、鱼翁得利()149、呱呱堕地()150、一杯黄土()。

151、编篡字典()152、尚待商确()153、捉发难数()。

154、毕竟不同()155、勤能补绌()156、朴朔迷离()。

157、天翻地复()158、顶力相助()159、笑容可鞠()。

160、置若往闻()161、面面相去()162、不记其数()。

163、咸口不言()164、遗笑大方()165、浑浑恶恶()。

166、烦文褥节()167、不径而走()168、矫柔造作()。

169、风声鹤泪()170、流言飞语()171、人情事故()。

172、堪误校正()173、园舞曲()174、九宵云外()。

175、工程峻工()176、卑恭屈膝()177、震聋发聩()。

178、巧夺天功()179、壁立千刃()180、焕然冰释()。

181、风糜一时()182、成绩蜚然()183、名门旺族()。

184、标新立意()185、工程剪彩()186、火中取粟()。

187、入不付出()188、张慌失措()189、蜂涌而来()。

190、销脏灭迹()191、一语破敌()192、严惩不怠()。

193、含辛如苦()194、买犊还珠()195、相反相承()。

196、粗制烂造()197、心心相映()198、一愁莫展()。

199、同仇敌慨()200、最后通谍()。

错别字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11、世外桃源12、伶牙俐齿13、汗流浃背14、哄堂大笑1、5名列前茅16、(正确)17、挑拔是非18、歪风邪气19、墨守成规20、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81、民生凋敝82、旁征博引:旁,广泛;征,寻求;博,广博;引,引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83、水乳交融84、(正确)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85、应接不暇86、违法肇事87、冒天下之大不韪88、(正确)89、飞扬跋扈: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90、分道扬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91、(正确)断烂,形容陈腐杂乱;朝报,古代传抄皇帝诏令和官员奏章之类的文件。指陈旧、残缺,没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记载。92、(正确)厝,同“措”,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93、殚精竭虑。94、嬉笑怒骂95、嘻皮笑脸96、远大抱负97、各行其是98、佩戴首饰99、私下磋商100、(正确)。

101、璀璨夺目102、德艺双馨103、心头烦躁104、(正确)也写作龟裂。105、厉兵秣马。厉,磨兵器;秣,喂战马。指做好战前准备。106、万里平畴。畴,田野。107、高潮迭起108、惹是生非109、群英荟萃110、(正确)。

171、人情世故172、勘误校正173、圆舞曲174、九霄云外175、工程竣工176、卑躬屈膝177、振聋发聩178、巧夺天工179、壁立千仞180、涣然冰释。意象冰块消融流散,比喻疑虑、误会、隔阂一下子完全消除。

是什么让同学们觉得学生时代很恐惧?

doyouthinkso?

再来看看下面这几位boss君。

《离骚》(节选)。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网友曾热议“初高中最难背的课文”,《滕王阁序》是绝对绕不开的“大坑”。

也有“聪明”的网友学会了偷懒。

但惨痛的经历告诉我,《滕王阁序》是一篇处处是考点的神奇文章……。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长篇乐府大手子白居易表示,比起《滕王阁序》,咱也不会输!

听一位家长说,这首诗她是陪着孩子一字一句背的,“实在是太长了!”

这么长,咋背啊?

有名家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也想说,我们并不缺少背古诗的方法,只是缺少寻找和创造方法的心思.瞧!这不就有一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么?据说歌曲视频一上传网络就被点爆了,“00后”高中生纷纷发弹幕点赞,“泪流满面”地表示: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

《春》《荷塘月色》《背影》(节选)。

朱自清。

明明没有生僻字,但就是那么难背!

【《荷塘月色》节选】。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完了,有点无法直视“的”这个字了……。

【《春》节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完了,又有点无法直视“儿”这个字了……。

还有一个人,

支配了我们整个从小学到高中的时光。

因为他,我们连动物园都还没去过几回,就先认识了“猹”这种动物。

【《少年闰土》节选】。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直至满溢着热热的黄酒和茴香豆味儿的《孔乙己》。

若用一句话来证明你背诵过他的文章,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哪句呢?

更多boss,欢迎补充~。

一回忆起曾经背诵全文的恐惧,满腹心酸的网友,就禁不住澎湃的恶搞心思——。

有的,看上去有点儿饿。

有的,乍一听还挺押韵,没觉出啥毛病。

还有跨学科的。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语文课本上好些文章都要求要“背诵全文”?一名网友的回答着实戳心(见下图)。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亦说:

“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我们的教材,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要使我们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所以,“背诵全文”,不仅仅是背那一个个的字,更是要吃透文章。《离骚》的悲壮、《阿房宫赋》的壮美、《长恨歌》的哀婉……正如上面那位网友所说,世间尚有“如此的伟大之美”。吃透了,你就可以流利又富有感情地诵出来,中华文化骨子里的东西也会在你脑海中、在你心中沉淀下来。

1.线索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2)词语串连法:

如背《回忆我的母亲》后面两段,我们可以找出关联词语:母亲现在……。

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

(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

(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5.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6.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初中语文课文基础知识点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彷徨》主要内容。

写的短篇小说11篇。它的重要内容展示了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的复杂的阶级关系,挖掘出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写出他们由于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他们长期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探索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真实地写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两代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这些作品,技巧更为圆熟,刻画更加深刻。

《彷徨》创作背景。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除《孤独者》和《伤逝》两篇未单独发表外,其他九篇结集前都曾在北京和上海的杂志及报纸副刊上发表。《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彷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彷徨》中心思想。

在《彷徨》中,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国民性改造和民族彻底解放等主题,贯穿着反对封建主义的重大主题。

《彷徨》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制度鄱封建宗法势力长期统治下,农村广大贫苦农民遭受残酷经济剥削和精挫奴役的悲剧命运。例如《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彷徨》表现了鲁迅对知识乡命运与道路的关注。他着重从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个角度进行描绘和考察,因此,他的剖析、同情、批判,最能切中肯綮,发人深思。

初中语文课文捞铁牛教案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个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