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热门15篇)

时间:2023-12-08 10:28:25 作者:紫薇儿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过去的经历,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来看看下面这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写出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作为农村小学数学一线老师,如何落实20xx版新课标教学理念,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结合我对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谈谈我对新课标指导下如何展开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小学生的知识量、生活经验和阅历比较少,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去探索现实世界,需要创造真实有趣的教学环境,使小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代入感,可以针对教学主题需求,引入数学绘本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选择。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绘本故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情景化、生动化。

二、用好课前预习单,激发自主学习探究的内驱力。新课标要求教学从学生“学会(被动)”向“会学(主动)”转变,而预习是培养学生“会学”这一技能的重要手段。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可见,好的预习习惯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一份好的课前预习单,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孙晓天教授分享过这样的一个学校的宣传语:“来吧,来我们这里也是玩”。看到这样的'学校,估计没有孩子是不喜欢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游戏,孩子总是乐此不疲的,而40分钟的课堂学习,孩子们的注意力会随着老师讲课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上课时间的长短而分散,适时的插入合适的游戏,最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四、发挥评价育人的导向,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针对一节好的数学课,其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一是课前评价,教师通过课前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不同特征,给予不同的、中肯的、实用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课中评价,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等表现,对于过程性的学习能力给予一定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参与;三是课后评价,结合课后的学习结果,设计创新性检测,采用多元的评价机制。同时,评价主体不仅仅限制于师生评价,鼓励并倡导学生间的评价、家长和孩子间的评价。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勤勉认真、不断创新实践,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接棒人而努力!

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暑期参加了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线上培训会,学习后做如下心得感想。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第1页共11页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合作、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的火光。

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

4月26日下午,固安县第四中学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开展新课标学习研讨活动。会议全程老师们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管理要求,隔排坐戴口罩,认真聆听,专注记录。

王老师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授课,一是义教数学新课标解读与理。

解,二是新课标下的优化作业与设计。王老师从新课程标准的性质理念解读、目标内容解读、质量实施解读三个方面解读新课标。其中王老师讲到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时,我很受感触。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包括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核心素养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要求指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王老师从优化设计数学作业的角度讲授,王老师说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要百家争鸣,倡导作业的多样性;作业的设计要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应用性;作业的布置要崇尚自主,凸显作业的多层性。面对痛苦的学生,疲惫的老师的数学作业现状,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优化自己的作业设计,可以学习王老师讲的新颖型作业、想象型作业、实验型作业等,解放学生每天费时间费精力刷题的窘境,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王老师的内容很多,讲的很精彩,需要我慢慢吸收理解的还有很多,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

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

通过新课标培训,我了解到新课标更注重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更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则更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把小学和初中一盘棋考虑,不割裂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是这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特色。2022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教学时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体育新课标后,我对“课程理念”中的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深有感触。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以满足学生需求和爱好为基础,做好学、保障练、强化赛的学赛一体教学模式。基本运动、体能要贯穿始终,使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一两项专项运动技能,这样才能激发兴趣、体验魅力,最终养成习惯、自觉锻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6篇《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

在名师的引领下,通过线上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了解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我认识本站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年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颁布,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在李庆海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新课标研读活动。

我在认真学习了“课程理念”板块,感悟最深的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新课标提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呈现。

在如今的“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楚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闻一知十,学会举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与任教班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在进行单元整体备课,结构化组织教学时的感悟。

对于“面积”这以单元,我主要将思考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关于“面积”含义的理解;第二,关于“面积单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

1、关于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在与学生课前交流与上课中,我发现对于“面的大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课堂上具体体现为很多学生能通过举例的方式用手势表示出“面”的含义,能直观判断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与“小”。但我也发现,如果让学生试图用语言描述“面”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同时,“面积”和“周长”两个概念学生很难区分,容易混淆,在实际应用时经常混淆,导致出错。

2、关于“面积单位”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认识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学生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里住房面积有多大),但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具体含义和实际大小还是比较模糊的。此外,教学中,我看到学生在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后,对这三个单位进行结构化对比有利于学生直观感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相互之间的进率也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

3、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并不陌生。与学生课外的交流中,我发现约三分之二的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面积。但对“为什么长方形面积=长x宽”这个问题,知道的寥寥无几。课堂教学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对于“为什么测量的是长度,算出来的却是面积?”学生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学生的“困感点”不在于“怎么算”,而在于“为什么这样算”。

一、整体把握学习内容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通过主题整合的方式出现,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面积”单元主要核心点就是理解“面积”——面是累加而来的。因此在第一节课接触面积时,就应当把“认识面积”这一节课当作一节“种子课”来组织教学,通过铺、摆等操作活动,感受“面”的累加。而当起始课上学生建立了面积的概念之后,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面积单位其实就是第一节课上,“铺”的一个个“小面积”;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其实就来源于“小正方形”的铺摆。

二、着重抓住学科本质

内容结构化通过学习主题的重组实现,四个领域下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内容的整体性,还反映了主题内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学科本质一致性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统领,以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贯穿整个主题,在不同学段表现的水平不同,但本质特征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具有一致性。“面积”单元的教学应当考虑面积这一核心概念的学科本质——即面的累加。在教学组织上,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面积”与“周长”的结构性对比,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身边具体的事物感受“面积”,构建“面积”的知识结构,淡化语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积单位形状上的比较,把讨论焦点从“为什么选择正方形”转化为“为什么要构建标准”。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度量的标准是可以多样化的,在标准多样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选用“面积单位”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纸、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及在测量不同物体的表面面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重视知识本质衔接

数学知识有着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同一知识体系内的知识有着“螺旋上升”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应当重视知识本质间的衔接。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本质上是对于“铺满”的优化。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面积”时,利用面积单位进行“度量”面积大小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不铺满的情况——即只铺一行和一列,为后续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做铺垫。

而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尝试从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起点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沟通面积度量的一般方法(数格子)与公式计算之间的联系,回到思维原点并逐步从“计数”过渡到“计算”,实现方法的优化,从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内涵。

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我们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当从基础的课程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们一样去感知知识间的迁移性与一致性,从而建构不同单元甚至是不同阶段知识本身的内在结构。

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

822暑假是教师学习充电的好机会,月日,我有幸参加了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暑期培训活动。通过认真聆听何老师主讲的对新课标方案和内容的解读,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明晰了今后教学的方向。

826月日我有幸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蔡可教授对《义务教20xx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解读,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我的学习心得如下:

第一、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拟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哪些变化,有哪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到达《课程标准》提出的.通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第二、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三、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进行解读。为我们解析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理念。尤其侧重强调了核心素养,从四个方面来表达。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思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使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与老课标比照最明显的变革是增加了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相应的教学提示,给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的过程当中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语文任务群的特点更加注重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他们的关系是整体推进侧重开展相结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而是整合型的。尤其是注重学习任务全评价的教、学、评一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虽然独立但内部之间有相互牵连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注意学段之间的衔接。

听完蔡可教授的这堂讲座,让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xx版又有了新的体会和理解,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为我指明了方向。

此外,“文化自信”也是本次学习的过程中让我受益匪浅的一点。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以“天地人”开头,并不是简单地带着孩子们识字,而是让孩子们体会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原来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都是阅读与学习的宝藏源泉。语言与文字承载着文化,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有着自己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在反思以往的教学方法,面对这次新的挑战,不断学习,继续奋进!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4月21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颁布。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促进自身成长,提升教学能力,我读了新课标,也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修订组组长胡卫平教授的解读下认真理解了课标。

我主要从课程目标中的课程核心内涵谈谈自身理解。

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与其他所有课程一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本身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曾经,假探究的现象出现比较多,特别是没有年度考核要求的1—5年级,将科学课变成了“阅读课”、“朗读课”,从而忽视科学的本身;还有一种现象也普遍存在: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出现多个探究活动,以至于每一个活动都没能够深入,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思维拓展不够开阔,质量当然也就不言而喻。而现在新课标强调立足素养,聚焦核心内容,加强探究实践,建构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教师来说有了更好的方向。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这对于科学教师是一个挑战,我认为需要通过平时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需要学生理解小学阶段基本的科学规律,并能够独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我认为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学习的所有课程加以融合,科学是数学的皇后,科学与数学、语文甚至音乐美术都存在着联系,培养科学思维也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事物,能够正确的进行推理,有一点的逻辑能力。在平时的课程中,可以加以训练。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创新。通过学校科技节的展演,让我感受到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作为一名教师,稍加以引导,或许能够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

3、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渗透;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者相结合,能迸发出火花,科学教学中也需要这样的火花。

4、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责任,它要求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有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总言之,科学课程需要我们理解并充分培养核心素养,注重综合实践、实践探究的能力。

以上就是目前我对于研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对于新课标的研读还不够“精”,在之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常“看”、常“学”、常“思”。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这次有幸参加了xx市一中小学数学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标》的学习报告,而感到高兴。虽然是一天短暂的学习时间,但收获不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学习是我的幸运。这天的上午是由xx市教研员张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的目标和修订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做出详细的分析。下午是xx市教研员汤教授对数学课程标准新改编的一年级教材详细的做出了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觉得一天的学习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我经常问自己:真正熟悉课标吗?其实每次在学习的时候很了解,可是就是过后忘记了,不能把学到的新理念灵活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只有备课时,能熟悉本单元或本课时,所以总是很惭愧。8月8日在湘潭学习了一天,在8月23日这天我们教研组又一起学习课标,分析对比新旧课标的一些变化,理解了课标改变的意义。

我们组的每个数学都教师认真地阅读分析了课标,发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下面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与想法:基本技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还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了“双基”所要求的,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学中老师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还发现新课标比旧课标更理性些、数学教材的编排更完美些、数学教学更有层次些,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教材比旧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我想:无论是课标的修改还是教材的改编,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更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而课标的修改需要很多专家亲临一线的教学与研讨,只有这样修改的课标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

十年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习,不断的探讨,使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多次在教学中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引来了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我们始终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领悟教学精神,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教好书,培养好学生!才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一是主动适应新课标,积极主动地调整、适应,迎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觉投入新课标时代。本次修订将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与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有效衔接,形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完整体系。引人关注的.是新课标中提出分三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全新的6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是在新旧课标对比中,主动进行教学变革。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会发现,修订后的版本升级了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确立了语文课程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明确了课程的核心价值。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具体阐释了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内涵。另外,对一线教学带来巨大冲击力的全新概念依然是“学习任务群”。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在具体的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中,要采用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教学做了更上位的整体统筹与规划,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引领了教学的变革。每个学习任务群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贯穿于整个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细致比对下,教师不但能发现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新概念、新做法、新思路,还可以在之前的课标中找寻到这些概念衍生、发展、变化的轨迹。

三是积极实践,形成践行新课标的有效策略。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到“正式执行”的过渡期,教师可以参照新课程标准,率先在自己的班级教学中展开实践。例如,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在各年级如何实施?怎样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教师能总结出师生共读、同伴共读、图书推荐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实践活动的宝贵经验,发现新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指导中的作用产生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有操作法。

四是更新观念,实施精准教学。执行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有主动改变的自我意识,有面对新课标挑战的自信和勇气。可以主动去了解,作为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是什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之前的三维目标有什么关联和差异?只有做到明确观念,才有可能付诸正确的行动,准确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又比如说,新课程标准中研制了学业质量的标准,对学生具体的学业成就进行了刻画、描绘,讲清了到底应该教什么、教成什么样。这就在提示教师,应努力将以往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状态,转变为“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这一转变,不仅停留在对新课标文字的研究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应努力加强学习,准确理解新课标中的新概念,在研究与实践中改变自我,实施精准教学。使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评”保持一致,明确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在广大教师之间传播、交流、推广,这是对新课程标准最有益的补充。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法》规定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法的强制性以及法律责任。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尤其对其中第二十九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感触颇深。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尊和受人尊重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哪怕是一个不十分出色的孩子,只要老师关心他,重视他,为他提供各种机会,他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不应该挫伤他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教师应树立真心诚意对待学生,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的观念,使他们在信任与被重视的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而第四章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作为老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用真诚和全身心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学生时,应讲究方式,注重艺术,三思而后行。面对那后进的、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是要放平心态,用发现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即使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也要信心百倍,透过学生气人的一面,看到他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习上产生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我们在追求一种教育理想,一种发展的理想,这种理想我们并不强求最后百分之百地实现,事实上,在追求的过程中,每个人、每所学校都会得到真正的成长,而每个人、每个学校真正得到发展了,才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正当我一头雾水之时,十分有幸聆听了浙江省教研员杜宏斌老师关于《艺术课程标准》中音乐部分的解读讲座。杜老师从20xx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实践情况开始分析,带领我们探究了新版修订内容变化的原因以及内容中的创新和突破。每一个完善的目标,每一个优化的细节,每一个细化的要求,都让我感到新课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也深深地体会到《艺术课程标准》在出版前专家们呕心沥血地付出。通过研读,探索未来的教学之路,以下是我对课标中“课程内容”的几点思考:

1、在变化中发现不变的共性。

新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非常的丰富,描述的篇幅是原来的4倍。从音乐课程内容上来比较,4类艺术实践和14类具体学习内容与旧版大致相同,但在描述上选用了更精准的词汇。例如:“感受与欣赏”变成“欣赏”,“音乐与相关文化”变成“联系”等。说明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并有效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基本不变的.,音乐课堂依旧围绕着这些内容开展教学。

2、在变化中激发全新的探索。

新版课标中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艺术实践的具体化,是学生在现实生活或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完成的项目、解决的问题等”。在未来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在不同任务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其内化成音乐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根据不同的任务,应该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主导,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成为了我将要探索的目标。

1、辨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的任务阐述中还增加了对教师的教学提示,这无疑是帮助了我在未来更好地辨明教学思路。在任务式引领的课堂之中,除了深度解读教材,更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例如,歌唱课《我是少年的阿凡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它所在的学段开始思考,根据学段的任务,我选择其中的:独唱与合作演唱,小型歌舞剧表演,创编与展示,3个任务进入到这节教唱课,在深入解读教材后,将设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内容进行联系,设计与之相符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不断以任务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2、辨自我提升。

对新版课程内容解读的同时也是对自我教学的一次“思辨”。我总是在接受到新的信息时会产生些许抗拒,是因为自己将要跳出原本的“舒适圈”。新课标的出现,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点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思辨才能继续前行。未来的音乐课不仅仅只有知识与技能,而是一节全面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美育课。

学而有涯而生无涯,如何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持续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前行,新课标的出现成为了最好的推动器,与时俱进的音乐课堂需要我们不断思索和冒险,但若不思“变”,何来明“辨”?庆幸自己在和美乐者这个优秀的集体中,不惧未来,向美而行!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1、驾驭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3、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4、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5、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初步形成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6、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

小学科学在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小学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