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除了你我谁都不爱歌 冬去冬又来散文冬去冬又来海报(通用7篇)

时间:2023-10-17 01:52:23 作者:文轩 2023年除了你我谁都不爱歌 冬去冬又来散文冬去冬又来海报(通用7篇)

提纲可以是整篇文章的骨架,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写提纲时,可以参考已有的范文或者参考书籍,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使得我们的提纲更加完善。认真阅读和分析优秀提纲的特点和亮点,对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

除了你我谁都不爱歌篇一

“至”,极也。冬至,农历十一月中,冬藏之气至此而极。

从物候上来看,为日南之至,昼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因而有冬至之名。物极必反,阴极生阳。冬至日过,阳气初生,土壤暗生春信。《周易》中,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是为“三阳开泰”。然而,这些都源于冬至“地雷覆”最初的那个阳爻。一阳初生,万物之始。“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冬至也称“小阳春”。

冬至道来源

冬至日,作为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自冬至起,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到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因此,因此,老话又说“冬至大过年”,一是表示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说明重要性。

说起把冬至日作为节日来过之事,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夏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无分别。直至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方将正月和冬至分开。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朝廷官府举行“贺冬”仪式。南朝人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过冬节,官方例行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此外,冬至日时,官场互行“拜冬”之礼。魏晋六朝时,冬至被称为“亚岁”。亚,次也;岁,年也。重要性仅次于除夕。三国曹植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诗句,唐皎然留“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明田汝成也认为“冬至谓之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到郊外举行4祭天大典,百姓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冬至郊天”祭天大典,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古代汉族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祝贺。

冬至话三候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日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因此老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始入九,老北京《九九歌》里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后来的《新九九歌》又说:“一九至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悲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吸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蝎蚤出。”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蚯蚓结:冬至之日“蚯蚓结”,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

麋角解: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水泉动:再五日“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古人又说冬至蚯蚓结,葭灰动。蚯蚓疏通土地,靠触觉来感知气候变化,民间称之为“土精”。入冬时,蚯蚓头向下,冬至时阳气动改为头向上,因气冷而蜷结。夏夜土中时时有粗鸣声,蚯蚓又称为“歌女”。葭是芦苇,古人将苇膜烧成灰,装在竹管里以蒹葭感应节气。节气到,灰自动飞出竹管。

冬至说习俗

古人认为冬至来了,春天就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地区汉族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

冬至国人历来很重视。舌尖上的中国,不管什么节日到了,我们这里都极有可能成为吃货的节日。民间大多要在冬至日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形似元宝,因此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为节气与吃食相关,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在南方许多人家利用一年中最长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吃了圆子长了一岁。”家里的大人说。

相传,冬至日前一两天,古人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准备做汤圆。在冬至日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来,把它搓成圆,汤圆又分为红白两种,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冬至日,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阖家围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和宁波汤圆不同的是,苍南做的冬至圆是不带汤的。在苍南,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煮汤圆时取适量的糯米粉和成面,揪出小块,用手搓成圆形,后放入沸水中煮,待汤团浮起水面,均匀地蘸上特制的黄豆粉即可。黄豆粉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夹上一个冬至圆,趁热咬上一口,香喷喷、软绵绵。有些人不爱吃冬至圆,觉得甜腻,喜欢的人则趁着佳节大快朵颐。不过汤圆不宜多吃,吃多了不消化,可能会出现胃痛、胃胀、烧心等症,严重的还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冬至阳生春又来]

除了你我谁都不爱歌篇二

感觉徐克丁最近表现不怎么好,于是我他找来和他进行交流。而他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让我很生气,于是我就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

铁皮鼓在与徐克丁“过招”时只说了句“我对你很失望”。

在我给大家讲明白了清理堆放在书桌上书的道理之后,我让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清理好自己的书本。然而我很惊讶,竟然有人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个人就是徐克丁。于是我只好提醒他必须改正过来。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当我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课桌上的书籍依然是“涛声依旧”。他根本就将我的话没有当作一回事。他眼里还有我这个班主任吗?我严厉地指责他,然后坚决要求他马上将书本移走。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将书摔在了地上,我再也忍不住爆发了。我将他“请”出教室,然后等待他的是一阵“暴风雨”般的训斥。因为我要让其他同学知道“违背”班主任“命令”的后果。不能让他在其他同学面前树立起与我“作对”的情形——这样我以后的班级工作可不好开展了。在徐克丁的眼里,他好象没有把我这个班主任当回事情,刚开始他就这样,以后不知道还会怎么样的。根据经验,第一次我必须给他来个下马威,好让他知道我的“厉害”——老虎不发威,你以为我是病猫。

铁皮鼓在处理这次事件过程中的态度始终是平和的,他没有因徐克丁不配合他的班主任工作而大发雷霆,相反,他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依然和徐克丁交流着。

在批阅作文时,无意中我看到徐克丁在作文中写了句“我对你也很失望”。徐克丁想干什么,怎么这么大的胆子?!上次清理课桌他公开与我为“敌”,给他讲了那么多的道理,他就是听不进去,现在他竟然指责我这样那样。我越想越生气,算了给他的家长打电话,让家长看了徐克丁的“顽固不化”。他根本就不理解我的好心,所以我要当着家长的面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然后取得家长的支持。问题出在他徐克丁的身上,我在班级提出的要求多,那还不是为了大家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没有想到,他却认为我总是在“监视”大家。这是何等的冤枉呀,我能不生气吗?他还说“我对你很失望”,这样的学生思想有问题,我要让家长将他带回去,让他好好反思反思。

铁皮鼓又是如何做的呢?

铁皮鼓当然心里不是滋味,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大动干戈。相反,铁皮鼓以平常的心态用了近一下午的时间给徐克丁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足足有4千多字,字字读来都让人感到真诚。4千多字,字字显得都是那么的小心、谨慎。铁皮鼓生怕自己有什么语言上的不当伤害了徐克丁。如果是我我会考虑这些吗?4千多字的“交流”中,铁皮鼓每遇到事情首先是反思自己是否有不当之处,所以4千多字的书信里多的是铁皮鼓()的自责,他没有丝毫责怪徐克丁的意思。在这封书信里,铁皮鼓完全忘掉了自己是一个班主任的身份,忘掉了自己面对着的是一个学生,因此铁皮鼓才有那么多的话要对徐克丁讲。“在对话中,师生必须相互理解,理解对方的观念、行为,然后不断进行交流,沟通。”“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4千多字的言语,有血也有肉!这就是铁皮鼓。

晚自习时,我发现徐克丁在与其他同学在讲话。当我指出他的问题时,徐克丁表现出一种挑衅的样子。联想到上次作文事件,我毫不客气地说他是在装摸做样,他分明是在为自己狡辩。如果上次没有给徐克丁家长打电话,这次我一定要通知他家长。他的表现很不像一个学生的样子,顶撞老师,对老师一点礼貌也没有。如果徐克丁的家长不配合教育,他徐克丁以后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我就当没有这个学生,当他在这个班级中不存在。

这次铁皮鼓会怎么样?

铁皮鼓还是那么有耐心地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设身处地地从徐克丁的立场出发与徐克丁交流着。在这次的对话里,铁皮鼓将对话者视为一个男子汉。这次对话是两个男子汉之间的交流,铁皮鼓试图要化解他们之间的所有“恩怨”。这就是铁皮鼓,一个“生活在真实中”的教育实践者!“在大多时候,我们不能够使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好人’我们只能不断地影响他们,去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人性之光。”

通过上面四次与徐克丁的”较量”,现在将我与徐克丁、铁皮鼓与徐克丁之间的结局总结如下:

我与徐克丁之间的结局:在我看来徐克丁是一个让人头痛、问题比较多的“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再教育也没有作用,相反有时候说的多了他会认为是老师在和他对着干,可能认为我总是在找他的问题,故意和他过意不去,所以他很可能视我为“仇人”,他也就在很多时候故意和我为“敌”。最终,我们之间水火不容。我也再懒得去理徐克丁了。在校园里我们行同路人,他不理我,我也装作没有看见他。

铁皮鼓与徐克丁之间的结局:铁皮鼓认为徐克丁是一个敢作敢为、个性鲜明的学生。虽然他后面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但铁皮鼓依然还是利用一切机会很坦诚地和他交流,一步步地进入了徐克丁的内心世界。徐克丁或许还是不断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逐渐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铁皮鼓不是在找自己的问题,不是和他徐克丁过意不去,铁皮鼓是尊重他的,所以他不再对铁皮鼓有“敌意”,慢慢地主动和铁皮鼓交流。徐克丁开始有了变化,他们最终会成为好朋友。

铁皮鼓在《冬去春又来》中提到“在这本书里你不到芳香鲜美,落英缤纷,听不到鸟语莺嘀,一路高歌,相反,却可能是坎坷不平,荆棘丛生。”“许多人看书是寻找帮助的,他们希望获得能解决问题的答案,他们希望能够有方便快捷的公式,他们渴望的是一把江湖上人人传说的倚天剑和屠龙刀。倘若如此,这本书是要令你失望的。”

这本书的教育故事栩栩如生,个个都很真是,好像就是我们自己遇见的,历历在目。在这本书中有一把“倚天剑”和“屠龙刀”。这是一把看不见但却可以感觉到亮光闪闪、威力十足、事实在在存在的一把“倚天剑”和“屠龙刀”!那就是勇敢面对教育本身,充分尊重学生,不侵犯和伤害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又平等地和学生进行着精神的交流和交融。这就是铁皮鼓的教育理念,一个教育实践者的亲身体验,成功所在!

除了你我谁都不爱歌篇三

暖冬,春早。冬日的气息还未融化,春天的微风却已吹来。这不,大年三十还未过,花儿就开了,草儿就绿了,树也被嫩芽装点得青了,就连一些本在南方过冬的鸟儿们也来向我们拜早年,颇有些“江春入旧年”的味道。大地虽然已是一片勃勃的生机,但仍不时会感到一丝丝寒意,真不知是春还是冬。

说是暖冬,定然冷不到哪里去,甚至有些热。冬装不是离不了身,只要稍一运动,就会出汗,于是脱下臃肿的的冬装换上春秋时节才穿的衣裳,好像春天来临了,那本代表寒日的西北风霎时成了东风,抚着你的面庞,暖暖的。

这个冬天很少能让水结冰,没几天的气温是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毕竟还是暖冬的关系。可这样就看不见雪了。

不下雪,少了些“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期待,却更多了些“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劲头,谁叫是暖冬呢?冬短春长。不过此刻的春天最适宜去奋斗,就像健壮的青年,“有着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既然春天已来,风筝可就是必不可少的了。现在的孩子不像少时的'鲁迅一样鄙视风筝,他们都喜欢风筝。可现在,放风筝的最佳时节还未到,没有几人在放,顶多,也只是三四人凑在一块。天空中,只有一二只漫无目的地随风飘动着的风筝,还是令人觉得孤零零的。那几个放风筝的人也感到不太有劲道,懒得比谁放得高。果然不久便腻了,风筝纷纷被收回,只留下那片本应该属于冬天却在春日蔚蓝的天空,孤独地俯瞰春意盎然的大地,还不时飘来几片云,作为对早逝去的2006年的冬天的叹息。

如今风依旧在吹,吹散了冬,吹来了春……

除了你我谁都不爱歌篇四

一直以为,我对教学工作的反思是真诚,直到读到铁皮鼓的教学随笔《冬去春又来》……

我是参加工作的一名乡村教师,秋家里买了电脑,邂逅k12教师论坛,从此就被聚集在这里的来自全国各地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深深的吸引,读贴、写随笔、与老师们交流,一晃就到了。将近年末的时候,我幸运的被评为k12语文论坛的优秀斑竹,奖励图书一册。我挑选了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一书。据说在我之前的某一段时间,铁皮鼓曾活跃于k12论坛,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正好借此了解了解。

春,南方雪灾,1月份从k12总部北京寄出的书,3月6日才到我这,粤北的一个山区小镇。我从邮局领回书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文中讲述的是铁皮鼓从西部公立学校,初到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的第一个学期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工作环境的改变和所面临的种种全新的挑战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令人焦心。

初读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一点,见他为班上的一点儿小事就“大动干戈”的行为而感到气恼,在书间写起批注来了,用于平服我为学生们而感到的不平。

……

铁皮鼓在文中如实的叙写,着力的记录着现场发生的每一个细节,以及由此引发的沉痛反思。他尖锐而理性的自我批判,这给我带来强列的震撼。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的,“他的批判锋矛首先对准自己的`,在每一个细碎的工作中,他不断地解剖着自己、拷问着自己、怀疑着自己、否定着自己、超越着自己。”(摘自《读铁皮鼓班主任工作日记有感》)我一直以为,我对教学工作,对自己成长的反思,是真诚,可在铁皮鼓的面前,我无地自容。这让我体会到,教师需要勇于正视自己不足,在心灵的磨砺中成长。

读后感是在20“三八”节当晚完成的,或许是有感于铁皮鼓的至诚,我再次做了一个令自己也感到惊讶的事。把我对文中事件的点评以及从中所受到的震撼反馈给铁皮鼓老师,感谢《冬去春又来》一书给予我的启发。于是,我通过“教育在线”的短信功能,与铁皮鼓老师分享。不多久,就收到了他的回复。内容如下:

感谢梅香老师,为一本并不值得阅读的书写这么长的笔记,让本来就心存愧疚的我更添不安。这本书非为出版而写,只是一个人在痛苦之中的私人记录dd谁会在私人日记中对着自己撒谎呢?不料想竟然出版了,于是缺乏可读性,不连贯等一系列问题都出来了。

如果说此书尚有价值,那主要是对我有价值。人们热衷于向他人的成功学习,鲜有人向自己的失败学习。这段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不再狂妄和自欺欺人,让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谦卑。而这种谦卑,构成了以后我发展专业化的基础,让我远离那种自以为是的臆断,直面复杂性。所以对我来说,虽然在盐外之前已经发表了许多的所谓文章,也在网络上有些许浮名,但是,真实的生活本身让我清醒,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小,从而有可能真正开始长大成人。再次感谢。

铁皮鼓

年3月9日星期日凌晨

铁皮鼓老师的回复,让我觉得全身舒爽,感动于心,写了好长的一段回复,竟然因为操作不当,找不回来了。这不是再提醒我,不需要多说么?于是我也没有再给铁皮鼓老师留言,()而是收藏了这段回复。以此勉励自己。

学期即将结束,回想一个学期下来课堂管理上的无力感,让我的心情有些沮丧,不知道要如何排遣才好,不知道是什么力量的牵引,我再次翻开《冬去春又来》一书读了起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仍不自觉的与铁皮鼓老师发起对话,在书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对当前事件的看法。虽说批注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而我却只是在这本书上使用过。是什么力量促使我这么做呢?想必是铁皮鼓老师在文中营造了一种真诚、信赖的氛围,让无知而虚妄的我变得无所顾忌;更是一颗真诚的心引发另一颗真诚的心的强烈共鸣,不怕自己幼稚的思考招来无端的嘲笑。读到最后,我在书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重读至此,我再次强烈的感受到铁皮鼓老师的专业成长,是建立在真诚勇敢的面对自我,建立在专业阅读的引导下深刻自省之上的。他毫不掩饰,毫不雕琢的“原生态”工作场景和与学生的思想冲突而引发的焦虑、无奈、伤感,深深的感染着我。阅读的过程仿佛在和一个善良的、高尚的、真诚、没有丝毫虚假的灵魂在交流。我想,铁皮鼓老师的人格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吧!他与学生间的矛盾、隔阂最终都得以化解,是因为他带着一方宝剑――对年轻生命虔诚的敬畏。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老师,这不仅仅在于他有着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更在于他勇于自省,勇于冲破精神束缚的决心和信心。”

/6/8

2108/6/8修订

除了你我谁都不爱歌篇五

最近,我阅读了铁皮鼓老师的《《冬去春又来》成长日记,细细品味,获益良多。

随着铁皮鼓老师的日记我仿佛又走进了校园,走进了一位班主任平凡而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这本书记录了铁皮鼓老师在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一所私立学校)一学期工作的经历,从某中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班级一学期的历史,也是他个人一学期的工作记录。

铁皮鼓老师与他们班上的许多学生不断地谈话,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在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他第一次开始有了一种研究的眼光。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在我看来,铁皮鼓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正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铁皮鼓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他在努力探索的是一种“尊重与引领”的师生关系,即尊重学生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引领的责任。我相信他对学生的精神感染一定会在学生未来的人生历程中显示出积极的影响。

读着铁皮鼓老师的这本日记,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我的班主任工作,虽然他工作在中学而我在小学,在许多方面是有共通之处的,他是值得我学习的。也许你不一定能够从书中找到什么“拿来就可以用的技巧”,但你一定能够因这位班主任的探索而受到启发,甚至心灵的震动。

铁皮鼓老师在书中写了一封《给读书会的同学》的信给我提了个醒:好久没好好读书了。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的确“读书需要坚持,而且是长期不断的坚持。选择读书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选择读是其实就是利用每天半小时的时间来为我们的心灵争得空间,使它不会过早地干涸。”

从铁皮鼓老师的成长故事中,还让我意识到:教师的写作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皮鼓老师说他和其他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一样的,对于教师的执着是一样的,所遇到的困惑是一样的,所感受到的幸福是一样的。如果硬要说他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他对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的故事进行了些思考,并把它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了下来,还写成了书。

教师成长为什么需要写作?有一名加拿大学者在其书中是这样论述的:写作即思考和行动的调和。写作是将思维成果跃然纸上。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如果我们常常抽出一些时间来写下教育的点滴,我想这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我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三年多的年轻教师,也许和刚刚工作的新教师相比已经不算是“新教师”。但是《新教师成长日记》的编者给“新教师”的定义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更指不守旧,不固守常规的教师,将“新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工作年限,而是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不满足现状,一直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

如今,不断地反思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也非常重要。李镇西老师曾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话概括“反思型教师”的特点: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审视、推敲、质疑、肯定、追问……“反思型教师”之“反思”决不仅仅是想,要有做、读、写。体现于日常生活中,便是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让我们乐于读书,勤于写作,努力做一名反思型的“新教师”吧!

除了你我谁都不爱歌篇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是大家探索的问题,帕克.帕尔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文档为doc格式

除了你我谁都不爱歌篇七

冬去春又来……渐渐地,我开始相信宿命了。我相信人世间的一切,在冥冥之中就早已被安排。

老天喜欢和你作对,生活喜欢和你开玩笑,这是考验?还是注定?我都无从得知。当被老天捉弄的团团转,当付出的与收获的总是不能成正比。谁还有力气挣扎?于是,我只有徘徊,徘徊在每一个角落。故而,我也只有游离,游离在每一条大街小巷……这是在给心灵寻找一个归宿吗?或者说是在给精神找一份寄托?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当身与心的疲惫融为一体,真的很累很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你专注的东西往往都会离你越来越远。你不希罕的东西反而会离你越来越近。自08年,到现在。我们都在一点一点地蜕变。是的,人总会成长。

好的成长可以磨灭你的意志,而坏的成长却可以颓废你的人生。有句话说得好: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我想大度一点,我想少计较一点。可当快乐离我越来越远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到。酒不醉人人自醉。如三千烦恼丝,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当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小镇,这个学校,这个班级…还有这一群疯疯癫癫的室友。都给了我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过往,叫我如何释怀?我怕,怕离开这里。我怕去到那些陌生的环境,一切都会不如人意。都说我们学校就如同一个小社会,而今当要面对外面的大社会的时候,心里面有的.只是恐慌。也许人总是不容易满足,小时候想长大,长大了想回到童年。读书的时候想毕业,毕业的时候却还想读书。这就是贪婪的人性。我知道,社会很复杂,人性很虚伪。所以我必须让自己独立,必须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然后去面对外面纷扰的世界,去应对世间的一切喧嚣与浮萍。这是个伤感的季节。偏偏我又是一个伤感的个体。我想要理性,可偏偏又被感性所打败。生活总是这样不如人意。曾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却要各奔东西。心里充满着不舍与感伤,还有万千的惆怅。可该来的总会来,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我们只能勇敢的去面对。我会很用心的记住在这里走过的朋友们,不管是过客,还是长期用户,他们都在我的心里演奏过不同旋律的杰作。我们毕业了,也许这个校园,再也不会有我们诗情画意的身影。在灰蒙蒙的教学建筑林宇间,再也没有我们叹惜时光匆匆的碎语。但在淡漠的后面,总是有些许不明的火苗在撺掇。在不安分的未来,有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道一句“同学,朋友,大家”一路走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