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方向与路线教案北京版(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4 15:55:09 作者:XY字客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提前预习备课。祝愿教师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编写出更加优秀的三年级教案。

北京版小学三年级语文《鹅》教案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学习兴趣。

生:(齐声)欢迎!欢迎!……。

师:好啊!谢谢同学们!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用什么实际行动来欢迎司老师上课的呢?

生:我要认认真真地听您讲课,不做小动作。

生:我要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

师:好啊!你们考虑得真全面,也很实际。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88页(板书课题),让我们一道来学习习作例文。

二、指导课文阅读。

1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师:阅读过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生:课文里写了一只浑身雪白的鹅,它常常下蛋,还会看家,还能保护鸡。有一次,它很勇敢地把偷吃鸡的黄鼠狼赶跑了。

师:说得好,说得可全面哪!

2.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师:现在,请大家先翻到第91页,看一看第二道思考题,要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想!

生:(全班学生认真默读,教师行间巡视)。

〔这种结合思考题,有目的地进行默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三、边读议边板书。

1.分段读议。

师:好了!大家默读得挺认真!看谁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较流利地朗读完)。

生:开头这一段,写了一家喂了一只鹅,这只鹅周身洁白,还有一双淡黄色的脚,……。

师:(边听边板书“洁白”“淡黄”)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鹅的嘴是扁圆的,额头突兀,就是额头还很高很突出的样子。

生:这是我爷爷告诉我的。

〔很自然地要求学生自己识字解词,并教给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生:这一段最后几句,还写鹅走路很缓慢,昂首挺胸,引颈高歌,有一副昂扬雄健的样子呢!

师:好啊!这几句不能忽视。鹅走路不仅缓慢,而且稳健,这有一副雄纠纠、气昂昂的神态,也就是昂扬雄健的姿态(板书“稳健”“昂扬”)。

2.提示写法。

师:(面向全班)开头这一段的内容,大家听清楚了没有?

生:(齐声)听清楚了!

生:(齐声)是!

师:(板书“颜色”)对!作者先写了鹅身上的颜色,再描写了什么呢?想一想再说。

生:再描写了鹅的嘴和额头的形状。

师:说得好(板书“形状”)!最后作者又描写了什么?

生:(齐声)最后描写了鹅的神态(约一半人说是姿态)!

〔善于引导,使多数学生能“举一反三”。〕。

3.继续读议。

师:答得好!回答是描写“神态”或“姿态”的都对(转身板书“姿态”)。现在我看哪一组坐得直,有精神,就请那一组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扫视全班)。啊!大家都精神饱满呢!那棗就请第二组的同学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第二组学生齐读)。

生:(齐声)是!

师:谁能说一说鹅生蛋前的表现?

生:回答(略)。

师:(边听边板书“神情慌张”)说得不错,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生:(齐声)没有!

师:好!大家都听得很仔细。现在谁来说一说鹅生蛋的表现?

生:回答(略)。

生:(齐声)好(全班学生阅读课文,画曲线)!

生:我画的句子有:“腿里像灌满了铅”“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了它的‘宝宝’吧!”

师:好!他一下就找出了三个比喻句,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我有!还有一句:“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

生:(连续有三名学生回答,内容略)。

师:以上三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道理,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边说边板书):“机灵可爱、默默奉献”。

4.重点读议。

生:(全班学生低头默读)。

师:(行间巡视一遍后,板书“看家”)请注意!谁先说一说鹅是怎样看家的?

生:(纷纷举手,回答内容略)。

生:(先后有两名学生回答,内容略)。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先不忙回答,让我先请最后一组的同学一起表情朗读最后一段!

生:(第八组齐声朗读)。

师:(边听边板书“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维护弱小,不畏强敌”)好!读得很整齐,还真带有点赞扬的语气哩!听了这一段,我们是不是已弄清鹅所具有的那种精神了!这一段,具有总结全文中心思想的作用,说明鹅不但具有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的形象,而且还具有维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请大家再看黑板上的词语,像老师刚才说的那样,谁来说一遍。

生:(纷纷举手,连续有三名学生各说一遍)。

〔借物喻人,有机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布置课外习作。

生:(齐)能按时完成!

师:(下课铃响)好!下课。

板书设计 。

(任峻 整理)。

论文 。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会儿童掌握阅读的方法,激发儿童自觉阅读的兴趣。完成上述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必须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它是在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因文因人而选定的。其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首先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始终有机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落实重点训练,培养语文能力。为此,其着眼点尚需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培养自学能力是《大纲》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教学要由教到不教,由讲到不讲。就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我多年的阅读教学的实践,逐步弄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  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也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我爱学校的》等。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 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四、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 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对于学生来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知道主要讲些什么,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最后再总起来阅读,体会得才会更深刻。另外深钻教材是树立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不仅要掌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还要把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处理好今天与明天,上学年与本学年的知识内容上的关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就会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点评 。

司美彦老师原籍石家庄,1969年调来青海省大通县任教。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校长,始终坚持语文教学。1989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特级教师。

的一课教学,系全省审评小学特级教师集中于西宁举行的一堂鉴定课,获得五名评委的一致好评。

课的自我简介和板书姓名,使生疏的师生关系,一下变成近于亲切的“同志式”关系;同时提出一个看似不必要的“欢迎与否”的问题,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而且引发起学习兴趣。

临时指定教习作例文,教者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但其教学设计,符合二类课文的教学要求,首先“从读入手”,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如在阅读前引导学生看课后思考题,以及针对段落内容提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就有效地引发主动性,增强阅读效果。

教者没有范读课文,没有教学生字词,没有安排段落和探讨段意;而着重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解,始终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的一条红线,作为二类课文的教学,似应如此,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文的板书设计 ,明显地揭示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文路,既显示了段落层次,点明内容,而且简介了写作手法和全文的中心意思,自然导出,直观形象,并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者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始终注意组织教学,引起有意注意;善于运用启发式和鼓励式,始终以商量的口气,启示学生回答问题,始终以赞扬的语气,对每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指点,较好地启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干涸,干枯,焦渴,匆匆忙忙,喜出望外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感知童年丰富的想象力.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爱心的神奇,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懂得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

教法设计:朗读感悟,启发想象,情景陶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有关星星的故事吗(学生畅谈: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北斗七星"的童话故事吧!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悟。

课件出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学生带着未知读文本并回答:小姑娘为病中的妈妈找水……..干旱……。

三,探究新知文本升华。

(一)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干旱图片。

1,学生思考:看到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可以说的吗(学生自由说)。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找出有关干旱的句子和词语。

教师总结:干涸(河井)干枯(植物)焦渴(动物)。

3,默读课文找出表现神奇的句子(学生读)。

4,哎呀!水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水罐的变化)。

(二)第二自然段。

1,感悟水罐变化的原因(母爱)。

2,小姑娘累的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试想她会在梦中说些什么(学生推测,自由畅谈)(母爱的原因)。

3,小姑娘得到水后的心情怎么样(喜出望外…指导朗读)。

4,找出体现母爱的句子(指导朗读)。

(三)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1,找出母亲说的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母爱的伟大)。

教师总结:母爱真伟大呀!真神奇呀!

2,这是小姑娘再也忍不住…突然来了一位过路人,怎么办呀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故事(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水流…)。

3,试想:当涌出一股巨大清澈又新鲜水流时,地球会有什么变化(树木吐出点点嫩芽…..)。

总结:在小姑娘的爱心下,人间永远是春天.

(四)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齐读。

四,课外拓展。

配乐诵读:。

爱心。

爱心使世界远离战争。

使陌生人感到亲切。

使朋友感到安慰。

使亲人感到愉悦。

爱心,就是给他人。

一个关怀的眼神。

一个灿烂的微笑。

一个美好的祝福。

爱心,是人类的春天,生命的乐园。

你爱着世界,世界也爱着你。

同学们让爱心在你的心头驻足,让真情在你的身边弥漫,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

北京版小学三年级语文《鹅》教案

青海大通县桥头小学 司美彦 。

教学过程 : 。

一、激发学习兴趣。

生:(齐声)欢迎!欢迎!……。

师:好啊!谢谢同学们!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用什么实际行动来欢迎司老师上课的呢?

生:我要认认真真地听您讲课,不做小动作。

生:我要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

师:好啊!你们考虑得真全面,也很实际。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88页(板书课题),让我们一道来学习习作例文。

二、指导课文阅读。

1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师:阅读过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生:课文里写了一只浑身雪白的鹅,它常常下蛋,还会看家,还能保护鸡。有一次,它很勇敢地把偷吃鸡的黄鼠狼赶跑了。

师:说得好,说得可全面哪!

2.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师:现在,请大家先翻到第91页,看一看第二道思考题,要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想!

生:(全班学生认真默读,教师行间巡视)。

〔这种结合思考题,有目的地进行默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三、边读议边板书。

1.分段读议。

师:好了!大家默读得挺认真!看谁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较流利地朗读完)。

生:开头这一段,写了一家喂了一只鹅,这只鹅周身洁白,还有一双淡黄色的脚,……。

师:(边听边板书“洁白”“淡黄”)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鹅的嘴是扁圆的,额头突兀,就是额头还很高很突出的样子。

生:这是我爷爷告诉我的。

〔很自然地要求学生自己识字解词,并教给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生:这一段最后几句,还写鹅走路很缓慢,昂首挺胸,引颈高歌,有一副昂扬雄健的样子呢!

师:好啊!这几句不能忽视。鹅走路不仅缓慢,而且稳健,这有一副雄纠纠、气昂昂的神态,也就是昂扬雄健的姿态(板书“稳健”“昂扬”)。

2.提示写法。

师:(面向全班)开头这一段的内容,大家听清楚了没有?

生:(齐声)听清楚了!

生:(齐声)是!

师:(板书“颜色”)对!作者先写了鹅身上的颜色,再描写了什么呢?想一想再说。

生:再描写了鹅的嘴和额头的形状。

师:说得好(板书“形状”)!最后作者又描写了什么?

生:(齐声)最后描写了鹅的神态(约一半人说是姿态)!

〔善于引导,使多数学生能“举一反三”。〕。

3.继续读议。

师:答得好!回答是描写“神态”或“姿态”的都对(转身板书“姿态”)。现在我看哪一组坐得直,有精神,就请那一组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扫视全班)。啊!大家都精神饱满呢!那棗就请第二组的同学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第二组学生齐读)。

生:(齐声)是!

师:谁能说一说鹅生蛋前的表现?

生:回答(略)。

师:(边听边板书“神情慌张”)说得不错,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生:(齐声)没有!

师:好!大家都听得很仔细。现在谁来说一说鹅生蛋的表现?

生:回答(略)。

生:(齐声)好(全班学生阅读课文,画曲线)!

生:我画的句子有:“腿里像灌满了铅”“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了它的‘宝宝’吧!”

师:好!他一下就找出了三个比喻句,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我有!还有一句:“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

生:(连续有三名学生回答,内容略)。

师:以上三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道理,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边说边板书):“机灵可爱、默默奉献”。

4.重点读议。

生:(全班学生低头默读)。

师:(行间巡视一遍后,板书“看家”)请注意!谁先说一说鹅是怎样看家的?

生:(纷纷举手,回答内容略)。

生:(先后有两名学生回答,内容略)。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先不忙回答,让我先请最后一组的同学一起表情朗读最后一段!

生:(第八组齐声朗读)。

师:(边听边板书“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维护弱小,不畏强敌”)好!读得很整齐,还真带有点赞扬的语气哩!听了这一段,我们是不是已弄清鹅所具有的那种精神了!这一段,具有总结全文中心思想的作用,说明鹅不但具有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的形象,而且还具有维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请大家再看黑板上的词语,像老师刚才说的那样,谁来说一遍。

生:(纷纷举手,连续有三名学生各说一遍)。

〔借物喻人,有机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布置课外习作。

生:(齐)能按时完成!

师:(下课铃响)好!下课。

板书设计 。

(任峻 整理)。

论文 。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会儿童掌握阅读的方法,激发儿童自觉阅读的兴趣。完成上述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必须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它是在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因文因人而选定的。其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首先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始终有机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落实重点训练,培养语文能力。为此,其着眼点尚需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培养自学能力是《大纲》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教学要由教到不教,由讲到不讲。就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我多年的阅读教学的实践,逐步弄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  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也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我爱学校的》等。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 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四、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 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对于学生来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知道主要讲些什么,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最后再总起来阅读,体会得才会更深刻。另外深钻教材是树立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不仅要掌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还要把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处理好今天与明天,上学年与本学年的知识内容上的关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就会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点评 。

司美彦老师原籍石家庄,1969年调来青海省大通县任教。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校长,始终坚持语文教学。1989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特级教师。

的一课教学,系全省审评小学特级教师集中于西宁举行的一堂鉴定课,获得五名评委的一致好评。

课的自我简介和板书姓名,使生疏的师生关系,一下变成近于亲切的“同志式”关系;同时提出一个看似不必要的“欢迎与否”的问题,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而且引发起学习兴趣。

临时指定教习作例文,教者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但其教学设计,符合二类课文的教学要求,首先“从读入手”,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如在阅读前引导学生看课后思考题,以及针对段落内容提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就有效地引发主动性,增强阅读效果。

教者没有范读课文,没有教学生字词,没有安排段落和探讨段意;而着重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解,始终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的一条红线,作为二类课文的教学,似应如此,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文的板书设计 ,明显地揭示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文路,既显示了段落层次,点明内容,而且简介了写作手法和全文的中心意思,自然导出,直观形象,并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者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始终注意组织教学,引起有意注意;善于运用启发式和鼓励式,始终以商量的口气,启示学生回答问题,始终以赞扬的语气,对每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指点,较好地启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北京版小学三年级语文《鹅》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感情。

3.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可爱、勇敢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可爱、勇敢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师:你养过或见过鹅吗?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板书课题),让我们一道来学习《鹅》。

二、指导课文阅读。

1.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师:阅读过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

估计:课文里写了一只浑身雪白的鹅,它常常下蛋,还会看家,还能保护鸡。有一次,它很勇敢地把偷吃鸡的黄鼠狼赶跑了。

2.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师:现在,请大家先翻到第39页,看一看第三道思考题,要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想!

全班学生认真默读,教师行间巡视。

三、边读议边板书。

1.分段读议。

师:好了!大家默读得挺认真!看谁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完。

师:这一段究竟有哪些内容,作者又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板书“形象”)?

(边听边板书“洁白”“淡黄”)。

(2还有鹅的嘴是扁圆的,额头突兀,就是额头还很高很突出的样子。

(3)这一段最后几句,还写鹅走路很缓慢,昂首挺胸,引颈高歌,有一副昂扬雄健的样子呢!

师:好啊!这几句不能忽视。鹅走路不仅缓慢,而且稳健,这有一副雄纠纠、气昂昂的神态,也就是昂扬雄健的姿态(板书“稳健”“昂扬”)。

2.提示写法。

师:(板书“颜色”)对!作者先写了鹅身上的颜色,再描写了什么呢?想一想再说。

估计:再描写了鹅的嘴和额头的形状。

师:说得好(板书“形状”)!最后作者又描写了什么?

估计:最后描写了鹅的神态!

3.继续读议。

师:答得好!回答是描写“神态”或“姿态”的都对(转身板书“姿态”)。现在我看哪一组坐得直,有精神,就请那一组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扫视全班)。

学生齐读。

师:谁能说一说鹅生蛋前的表现?

生回答。

师:(边听边板书“神情慌张”)说得不错,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师:好!大家都听得很仔细。现在谁来说一说鹅生蛋的表现?

生:回答。

(全班学生阅读课文,画曲线)。

估计:我画的句子有:“腿里像灌满了铅”“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了它的‘宝宝’吧!”

“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

师:结合这一段内容,大家再仔细想一想,作者写这一段主要为表明一个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师:以上同学都能说出一些道理,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边说边板书):“机灵可爱、默默奉献”。

4.重点读议。

(全班学生默读)。

师:(行间巡视一遍后,板书“看家”)请注意!谁先说一说鹅是怎样看家的?

生回答内容略。

学生回答。

师:大家先不忙回答,让我先请一组的同学一起表情朗读最后一段!

生齐声朗读)。

师:(边听边板书“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维护弱小,不畏强敌”)听了这一段,我们是不是已弄清鹅所具有的那种精神了!这一段,具有总结全文中心思想的作用,说明鹅不但具有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的形象,而且还具有维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请大家再看黑板上的词语,像老师刚才说的那样,谁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各说一遍)。

四、布置课外习作。

师:好!说得好!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写出它的特点”。于下一周星期三以前写在练习本上,交给老师批阅,大家能不能按时完成。

三年级《方向与路线》教案北京版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方向。

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小黑板字条(打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了解了,感谢同学们的介绍。

一、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

现在,上课(师生起立问好)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反应快,回答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说)?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的回答却不一样?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开始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师巡视指导)。

3.请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转身,分3个方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

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则。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再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标。

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

三、实践应用。

1.实小平面图。

通过这个图,你说一说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

2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

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埠西埠下河头石良集)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

板书设计:略。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夸父追日》教案

我的思考:

没打算把《夸父追日》当成一篇略读课文来教。

《夸父追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当然要引领学生领略神话想象的神奇,如夸父形象之伟岸,奔跑速度之快,喝水之多,等等,不一而足。

但仅仅止于此吗?阅读神话,如不能指向自我内心,不能从中汲取人性的力量,也就丧失了现实意义,仅剩躯壳,丢失了灵魂。

或者,可以把《夸父追日》看作一个寓言,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读出自己的追日之旅。

自然,这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点难。我潜心研读文本,并最终把文本读成了两个字——巨人。取其零星,组合成形体的巨人。再走进夸父的内心世界,感受思想的巨人。最后通过夸父英勇顽强地追日之旅,领略行动的巨人风采。三个梯度,或可使学生的认识困难转化为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挑战。我选择了这种操作策略。

而夸父倒下后,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伴随落日画面的四组回放镜头,便成了追日之旅中悲壮的华美乐章。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潜心读文,交流阅读感受,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3.体会夸父追日的执著、奉献精神,从中汲取人性力量。

【教学重点】在教师指导下潜心读文,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从中汲取人性力量。

【教学难点】感悟夸父追日的执著、奉献精神,从中汲取人性力量。

一、高楼并非平地起——勾连旧知。

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预习时,有没有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

预设:1、《盘古开天地》。

2、《和时间赛跑》。

3、《太阳》。

二、取其零星,组合巨人——形体的巨人。

2、初读课文,划找从哪些词句可见夸父的巨人形象。

3、取其零星,组成巨人。

三、思想决定行动——思想的巨人。

我们说夸父是个巨人,仅仅是因为他个子比我们高大吗?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读出自信)。

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四、只想不做,那是空想——行动的巨人。

只想不做,那是空想。夸父不但是思想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重点研读:

1、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虞渊,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2、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3、又渴又累的夸父终于倒下了。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

落日画面,镜头回放:

镜头一:立志。

镜头二:追日。

镜头三:抓日。

镜头四:倒下。

4、播放夸父追日音乐。

5、夸父,你遗憾吗?

夸父,你后悔吗?

6、夸父临死前的奋力“一抛”,都抛出了什么?

引读末段,交流。

7、小结:(师生合作,连起来说说全文大意。)。

五、追本溯源,两千年的穿越——感受古文的魅力。

出示: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六、阅读神话的现实意义——读出自己。

【课文内容】。

《女娲补天》的想象多么神奇啊!《夸父追日》讲的是另一个神奇的故事。我们来读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夸父的巨人。他看见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接着就是漫长的黑夜,直到第二天早晨太阳才又从东方升起。夸父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虞渊,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还没等太阳落下去,夸父就追到了。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就在这时候,夸父的喉咙干得直冒烟。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夸父又向北方跑去,想去喝大泽里的水。那大泽,又叫“瀚海”,有上千里宽。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童话故事,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一般情况;

2.教师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

3.需制作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课件。

一、引入课题,燃起欲望。

1.揭示课题。同学们,当夜晚仰望天空时,我们看到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光,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课件演示大熊星座)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莹闪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认识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姑娘,了解在她身上发生的一个奇特的故事。

(“兴趣是的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点燃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分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自读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爱。

(通过自读,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了解小姑娘的爱心。)。

三、自主合作,精读课文。

1.课件演示旱灾的情景。

2.结合课件理解重点词语“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并体会旱情之重。

3.这是一个干旱之年,此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在焦急、饥渴地寻求一样东西。

课件出示:水!水!水!

水就像()一样宝贵!

4.指导朗读。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通过“所有”和三个“都”字说明旱情的严重,告诉人们:水,已经成了生存之水,生命之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在课件演示的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旱灾的严重以及人们对水的强烈渴望,为后面感悟小姑娘奉献爱心打下了伏笔。)。

5.分组合作,研读感悟。

下面请大家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思考。

(1)小姑娘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她的水罐又神奇在哪里呢?

(2)作者想歌颂什么?你读了课文后有哪些感想呢?

6.在充分自主研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教师作适当点拨。

(1)读懂小姑娘对妈妈的爱心。

细读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情节,圈出感人的词语来。抓住关键词语“一天夜里”、“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喜出望外”来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来猜测一下:小姑娘找不到水,心情是怎样的;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会作什么样的梦,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板书:孝心感天)。

(2)读懂小姑娘对小狗的怜爱。

抓住重点句子“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来引导学生理解。

由于爱,当她绊倒时,罐子里的水一点儿都没有洒掉。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让小狗舔,小狗变得欢喜起来。小姑娘自己舍不得喝水,却倒给小狗喝,这是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这里可让学生表演小姑娘喂水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以感悟小姑娘对小狗的怜爱。

(板书:爱心如银)。

(3)体会母爱的伟大。

抓住母亲说的话“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来体会母亲病得“就要死了”却不肯喝水,把水让给小姑娘喝,这是写母亲对女儿的爱。由于爱,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板书:母爱似金)。

(4)读懂小姑娘对路人的博爱。

(板书:博爱普照)。

7.指导朗读2—5节。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教学环节力求让学生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

四、品读课文,内化感悟。

《七颗钻石》通过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寄托了一个道德期盼:要尽量地为别人着想。我们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小姑娘纯洁可爱的形象;要透过“喜出望外”“真想……但……就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语,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全班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引导学生想象,充实下面句子。

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不断地从小姑娘家门前的水罐里流出来,流到________、________。

有爱的地方,就会_________。

2.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哪些感想呢?把你感受最深的写下来,读给老师、同学、父母、朋友听一听。

(感悟、体验诚可贵,迁移、运用价更高。此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有益处。)。

六、升华爱心,寓德于教。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就像这首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希望这个爱的故事、这首爱的歌曲,永远留在你们的心里。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总评。

这篇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爱”字,突出一个“读”字,强化一个“陪”字,实践一个“学”字。三读课文,各有侧重,先整体感知后部分研读,先感悟内容后积累语言,先课内学习后课外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真正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年级《方向与路线》教案北京版

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面积=()。

6平方米=()平方分米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7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平方米=()平方分米3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7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平方米20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450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1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篮球场的面积大约是500()小明从学校到家用时约20()。

4个苹果约重1000()黑板面积大约是4()。

一张课桌的面积大约是40()一棵大树高15()。

三、在里填上合适“”“”或“=”

8m80cm3800dm24m21m27500cm2。

50dm2500cm23m23000cm27m2600dm2。

455cm25dm23400dm243m24500dm45m。

四、判断。

1、边长4cm的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相等。()。

2、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5cm,宽减少5cm,它的面积不变。()。

3、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5、正方形周长越大,面积就越大。()。

四、解决问题。

1个长方形里面正好摆了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

3、一块长方形玉米地长30米,宽20米。(1)这块玉米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平方米收玉米6千克,这块地可以收玉米多少千克?

4、一间长方形教室,地面长80分米,宽60分米。这间教室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7、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童话内容,在了解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明白变化的原因,从而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重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难点:

1、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具准备:

字卡、句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神话故事?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讲关于它的动人传说。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

3、交流预习情况,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旱灾:由于长期干旱缺水造成作物枯死或大量减产的灾害。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焦渴:非常干渴。

喜出望外:非常高兴。

唾沫:口水。

4、默读课文,说说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第一次:小姑娘找不到水累倒了,醒来时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的水。

第二次: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第三次: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第四次:水罐里变出了七颗大钻石和一股巨大的水流。

三、再读课文,体会水的重要性。

1、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找水的?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非常缺水?读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干涸、干枯、焦渴。

3、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能救命……)。

四、三读课文,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变化的过程。

1、在这么缺水的情况下,小姑娘出来找水,她的水罐第一次是怎么变化的?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

2、第二次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作者怎样写出了变化的过程?读一读,自己体会感悟。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三次变化的过程呢?

4、请你找一找第四次变化的过程,自己读一读。

五、通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准词语。

旱灾水井金银竟然舔水哀哀地忍不住凑上去咽唾沫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焦渴而死清澈新鲜。

2、交流:“球、枯、狗、银、讨、沫”左窄右宽,“旱、灾”上紧下松。“沫”字右半部分上横比下横长,“旱”字下半部分的上横比下横短。

3、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呢?我们继续来学习感人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1、回忆一下,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板书:空满银金七颗钻石。

2、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找找原因吧!

二、品读探究,体会思想。

(一)体会小姑娘的孝心。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好好读读第一次变化的过程,看看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交流。

3、出示第一、二两句话。

(1)这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指导练读。

4、当她醒来时,水罐里却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猜猜看,水罐里为什么会有水呢?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5、小姑娘对妈妈的这片孝心,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这时小姑娘的心情又如何?(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的句子)。

(1)“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喜出望外?

(2)这一句中用了一对关联词,能找出来吗?(一……就……)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3)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学生练读。

6、小结。看,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为了母亲忍住了干渴,多么爱妈妈,多么孝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内容,要读出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

(二)体会小姑娘的善心。

1、读第二次变化的过程。

2、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讨论。

(1)小姑娘只倒一点水在手掌里,对小狗太小气了吧?

(2)小狗为什么变得欢喜起来?

3、是什么使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4、小结: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爱心来对待小动物,这银水罐多么像小姑娘那颗晶莹美丽的爱心呀!

(三)体会妈妈的慈爱。

1、第三次是怎么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读完后可以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交流体会。

3、谁愿意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导朗读。

4、小结:母爱真伟大!是母爱的力量把银水罐变成了金的!这金光闪闪的水罐多么像母亲对孩子金子般的爱呀!

(四)体会小姑娘的爱心。

1、水罐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请你读读第四次变化的过程。

2、小姑娘接过妈妈手里的水罐,她再也忍不住了,就在她想凑上水罐喝水时,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又是怎么做的呢?读出课文中相关的内容。

出示: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3、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小姑娘是多么无私,她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她有着钻石般闪亮的爱心。这时突然从水罐里面跳出了——接着从里面——(引读)。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5、出示北斗七星,播放音乐。

6、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呢?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再写下来。

7、交流所写内容。

三、总结升华。

1、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上天,更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心怀这颗爱心一起来重温这个美丽而感人的童话故事吧!学生感情朗读。

2、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多么像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像钻石一样闪亮,像钻石一样珍贵,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扉。让我们像文中的这位小姑娘一样,从小拥有一颗孝心,一颗善心,一颗爱心,愿这颗颗爱心永远像钻石那样闪亮,像星星那样璀璨!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改写的。课文描述的是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植物、人和动物都干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过程中发生的神奇故事。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的水流,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美好的追求:无私的博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篇童话与“大熊星座”有关,我首先提前广泛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收集有星星或星座的故事和资料等,学生积极参与,从各种渠道收集到资料。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上课时来了个资料共享。这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教师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实质上是要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对星星或自己星座故事的兴趣,导入时说:“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积极举手,跃跃欲试,赢得个开门红!接着我(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说: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七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这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挑战性,让许多同学能成功,这是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乐有所获,老师便要善于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设计少而精。

问题琐碎,繁复、肤浅是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备课时,我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首先找到教学的重点,然后以重点为目标去寻求解决重点的捷径。这条捷径就应该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是有思考价值的关键问题,宜少不宜多,以精不宜粗。

在研读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后,我把目光锁定在“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个教学重点上。要解决这个重点我可以怎么做呢?经阅读发现,水罐的变化贯穿了全文,是课文的一条明线,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要解决“课文出现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发生过哪些变化,是不难的。这问题虽浅,但它有效地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走进课文的整体阅读中去。接下来,要体会水罐的变化是爱心的力量使然,却是有点困难的,因为文章通篇没有提到“爱心”二字。但恰恰是因为课文没有提到,给我们制造了层层剥笋,逐渐深入的探索空间,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阅读,寻求“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的第二个问题了。在“当时情景”与“变化的景象”都在学生的阅读探究一一获得后,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学习,学生便集中精力去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思考价值的深入体会和感受了。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中,从“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赶紧回家——分给小狗——让给女儿——递给路人”中体会到小姑娘孝顺母亲——怜爱小动物——(母亲)关爱女儿——(小姑娘)情系路人,最终发现支撑母女俩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至此,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时少,收效大,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感受深刻,这在后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以证明。

三、不足之处: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它讲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女孩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告诉我们爱心能创造奇迹,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情深意浓,师生共同弹奏了一曲爱心的赞歌。

---、初读,感知爱心。

教学开始,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然后交流,初步懂得水罐的变化是爱心创造的奇迹。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也为确立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好了铺垫。

二、品读,体会爱心。

教学的重点是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所以老师以水罐的神奇变化为主线,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水罐的变化的句子,然后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交流,品读,归纳出女孩有孝心、善心、同情心。同时,为了加深理解,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节,如:“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这里的“哪儿”指小姑娘都到了哪儿呢?“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此时,小姑娘也是焦渴难忍,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课文补白,感受到爱心的伟大,爱心的力量。另外,利用多媒体再现爱心的神奇。教师抓住“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媒体出现:巨大的水流流入了草地,流入了河流,流入所有需要水的地方,大地复苏了--透过语言文字,学生被小姑娘的爱心所震撼,朗读课文时入情入境,达到了作者、文本、读者的相通。

三、延伸,提升爱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要靠反复的实践来完成。因此,学习快结束时,老师朗诵托尔斯泰关于爱的名言,让学生记下,接着在“爱的奉献”的乐曲中,学生畅所欲言,当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需要帮助时,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并齐声朗诵“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最后,老师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妈听,并把学习此课后的体会写下来。

总之,这节课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浓浓爱心溢满堂,实实在在育栋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编语文三年级北京版教案

2、背诵古诗。

《江南》等。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要求:音乐带给你怎样的的画面?

交流:请你用最简洁的话告诉我,音乐带给你怎样面?

2、过渡导入。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喜爱的对象,描写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课文,是我国教育学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1、26、荷花(看老师板书,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因为他们都属于花。)。

2、齐读课题,指导朗读。(荷花这么美应该怎样读,再来一遍。)。

3、初看荷花。

a、想看荷花吗?(播放荷花录象)。

要求: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畔去看看,老师有个建议看的的时候同桌可以指指戳戳讨论以下,看你能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你所见到的荷花。

b、学生交流。

4、过渡进入第二小节。

相看两不厌,唯有白荷花,我觉得大家都是伟大的诗人,把荷花描写的那么迷人,想看看爷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二、教学第二小节。(出示内容)。

1、带问题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用心去感受感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怎么样?

交流。

2、带着问题再读第二小节。

要求;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读,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课件出示图片)。

你能把你的感觉读好吗?(指导朗读)。

b、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抓“冒”

(a)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在这里你用一个什么字?(肯定用冒字的精确)。

(b)荷花从这么多的荷叶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鼓励)。

c、有的……有的……有的……(每种姿态的荷花配图,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

多美的白荷花啊,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赞美这迷人的荷花。

三、教学第三小节。

1、叶圣陶爷爷写了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其他姿态的荷花吗?想看吗?(播放图片)。

学生带着要求看图片。

要求:仔细观看图片,把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朵深深地印在脑中,呆会讲给我们听。要是给你讲的荷花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交流。(师辅导为荷花加上动作表示。)。

2、导读9这么多的白荷花……那一朵也很美。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a、学生读第三小节。猜猜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

交流。(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齐读课文。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热爱的大自然的同学一起与这位伟大的画家对话吧。

四、教学第四小节。(出示内容)。

1、播放录音带。

2、激读。

想不想与录音带比一比。

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朗读。

a、谁来作第一荷花?第二多朵?第三朵?

b、还有更多的荷花吗?齐读课文。

4、内化感悟。

交流。

5、齐读课文。

五、小结。

1、此时此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荷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呢?(同桌交流)。

2、交流。

六、小练笔。

让我们也来作回作家,模仿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也来写写自己的荷花。

1、荷花你真是千姿百态……。

2、忽然,我仿佛自己成了一朵荷花……。

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题目来写一写。

七、总结结束。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案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平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习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胡里山曾厝安小学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1、熟读课文,并能感情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学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体会是“爱心”使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懂得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钻石图片,板书钻石)。

漂亮不漂亮?你想说什么?不光漂亮,它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啊,它象征着纯洁和永恒啊。(板书:七颗钻石)齐读课题。

(三)读与悟第2段。

教师过渡:小姑娘睡醒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段。

2、指名提问。(小姑娘醒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3、齐读文中句子: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4、问题预设:此刻,小女孩心情如何?引导学生找文中“喜出望外”一词。

5、指名提问。(“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结合表情理解)。

6、齐读。(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是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7、指名提问。(小姑娘得到水之后想到了什么?)。

(她真想喝个够,但更想给生病的母亲喝,于是赶回家。)。

(四)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把故事读完,并拿出预习表格相互交流。

小学三年级《简单的路线图》教案

使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用东、西、南、北描述行走的路线。

在给定的条件下,会确定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1.使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用东、西、南、北描述行走的路线。

2.在给定的条件下,会确定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1.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 ,能用四个方向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用四个方向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练习巩固。

(约5分钟)

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路线图)

自主学习

(约11分钟)

1.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快速浏览教材p5例3内容,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2)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是什么?

(3)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2.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5页例3 ,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便掌握学情。)

3.自学检测。

观察例3情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从电影院到体育场该怎样走?

(2)小丽从商店到电影院该怎样走?

(3)叔叔从医院到少年宫该怎样走?

(约10分钟)

1.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2.师生互探。

(1)解决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点拨,学生纠错。

(约2分钟)

掌握方位、确定方向,就能够看准简单的线路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观察p5页做一做图片,完成以下问题。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 走了 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本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材第6---7页练习一第3.4题。

简单的路线图

向东再向北

向西再向北

向南再向西

三年级数学《认识简单的路线一》教案

本单元主要有2个知识点,一是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二是辨认简单路线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上一课时学习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4个新方向的认识,并能根据已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情感目标:将教学密切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给点一个地点,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关的地点。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劳动的成果。

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时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同以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而是生生,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创设情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作一个辨认的方向的小游戏,能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让学生在贯穿始终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一张路线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出通过路线图如何坐车。在这里教师应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讲解,譬如出发的起点,终点,坐车坐几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进行自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主要还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小组内的'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课题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共性。个性则是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四、课堂总结。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不是搞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概括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