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实用13篇)

时间:2023-12-02 12:32:08 作者:飞雪

思想是一种具有内在活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活动,可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命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表达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魅力研究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改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将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加入公益组织,提供志愿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组织开展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修”课的重视程度和课程兴趣,改善“思修”课的授课效果,加深大学生上“思修”课的“获得感”是摆在每个课程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对于“思修”课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在与时俱进的做好理论教学部分之外,加强“思修”课的实践教学部分,使学生在上课时有更大的参与空间,通过切身的参与、体验来吸收、理解“思修”课的理论内容。当前,“思修”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普遍做法包括参观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拍摄“微电影”、宣传时代楷模事迹或邀请时代榜样做事迹报告等,然而由于受到场地、人员、成本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实践教学方式却很难形成一种常态化。为克服这些限制因素,笔者将参加公益活动作为本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大学生参与、加入各种公益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知道了这些东西对我们大学生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以后人生的发展和个人素质修养都有积极作用。

因此,我收益匪浅。

大学生时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托付、历史的责任。

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道德修养。

由于人们在现实色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不同,生活经历、人生境遇、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

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激荡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的社会条件下,人生观领域呈现出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状态。

不同的人生观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并赋予人生以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应该严肃对待的重大人生课题。

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社会、人或某种现象,对社会、阶级、他人有积极意义,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家具有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根本的看法,是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了内容的系统观点。

而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有世界观决定的。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生观的形成是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因此,作为一名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将自己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牢牢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切实把握前进的方向和掌握正确的方法。

更要把握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我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到自己的思想深处,从而真正的认清自己,知道自己以后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才能做好。

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的课程,其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具有突出的自我修养性和实践性。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与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自我感悟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绩效。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找到现实的切合点,用此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锻炼能力,指导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摄取有很多渠道,课堂教学是其中之一。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也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可以说,课堂教授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有一个把理论知识由内转外的方法,实现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变。这其中,实践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实践能够有效地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意志的培养也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教学有很多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某些实践环节,也可以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对专业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思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的课堂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课堂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接受新的知识体系的指导,但是课堂仍然是其接受理论知识的前沿阵地,这里可以提供系统学习的资料,可以提供正规的实验指导,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新鲜的信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课堂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普遍存在逃、混对待的状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一般来说安排在新生人学的第一学期,这实际上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更好地安排大学生活而开设的。但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缺乏兴趣,感觉上课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课堂上经常心猿意马,听课的时候不可抑制地分心,导致上课说话、逃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看电脑、听mp3、吃零食等现象频频出现,更有甚者上课竟然在下面偷偷地打牌。

2.大学生课堂问题原因简析。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有很多原因。

从学生自身状况来看,考上大学后压力减小,面对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安排“以自学为主”的新的方式,加上一部分同学对所学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课在生活中用不到,因而从心理上排斥这门课,导致各种课堂问题出现。

从课堂讲授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因循守旧,与其说按部就班地讲授理论知识,还不如说对着教材照抄照搬,这样学生即使上课听讲,所接受的也只是陈旧的知识体系,而且加上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味地“灌输”,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向往。

从课堂管理方面来看,一般的大学对旷课的学生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例如旷课三分之一取消考试资格、三次迟到可以记为一次旷课等,但是对课堂说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问题并没有明文规定如何惩罚,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找到课堂管理的漏洞。

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来看,目前的学生更为关注的是能够带来未来就业效益的各种课程,而且更加倾向于立竿见影的课程,例如英语,但是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各门课却缺乏相应的兴趣。加上有些同学整日奔波于考研、考证、出国、积累各种就业经验、打工等事情,课堂上分心和逃课现象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三、课堂教学实践方式的实践。

就目前学生上课的状况来看,对他们影响比较深远的因素之一便是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好的、灵活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强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然而对于新形势而言,实践经验显得更为重要。暂且不说实践经验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有多大,单从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接受程度而言,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会显得更受欢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增强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因此课堂上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坚守的主旨,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1.打破学生的'老套观念。

作为教师而言,课堂教授是主要任务之一,把教材内容和信息传达给学生是一个基本的工作任务。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同于专业课程,很多学生在上课前就给该课程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那即是—这是一门政治课,是宣传口号的阵地。因此,最初的印象就给该门课人为地设置了一个障碍,在这种观念的统领下,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大为减弱,很多学生第一感觉就是任课教师会用一种老套的“填鸭式”的教授方式进行授课,而且课堂一定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想开好这门课,首先就要打破学生的这种老套观念,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图片或者网络资源来导人新课。尤其是第一堂课,应摆脱传统的强调课程重要性的引人方式,用一种全新的体验式的方式把课程内容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一种参与的感觉。这样,营造一种活泼的课堂氛围会大大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

2.上好第一堂课。

其实,学生自身有很多的想法无法实现,而且学生缺乏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支配,给每个学生一定的时间做课前演讲。本人授课的班级都是两个或者三个班的合班,学生有各种好的想法或者困惑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不太现实,但是可以改变一种方式—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会提前通知学生,每堂课都有一个我称为“课前分享”的环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疑难的、困惑的等问题,然后在正式上课之前做三分钟小演讲,可以用各种方式来传递信息,按照学生的人数决定每次上课的演讲人数,具体哪一周可以自己选择,课前我会做好表格,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把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写要做“分享”的时间,然后回去准备,每堂课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利用下课时间安排演讲的顺序。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展示自己,实践效果非常好。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ppt,“分享”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其中,有动漫的、游戏的、热爱的家乡的、热门电影分析的、唱歌的、表演魔术的,等等。总之,学生的想法很奇特,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每个学生都很期待自己展示的时间。虽然时间有限,但是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展示自己,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课堂与课下活动相结合。

把学生课下的各项活动与课堂联系起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先给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做社会调查,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作业。从本人教授班级的效果来看,这项工作学生基本都能够认真对待,交上来的作业也都比较好。他们大多采取数码拍摄的手段,利用电脑进行一定的加工,或配以文字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交,或加上音乐和文字以ppt的形式上交。学生抓取的素材大都是身边经常出现的生活琐事。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够把自身的很多缺点和发现的问题联系起来,然后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并且注意改善。例如,有学生拍摄到校园里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如乱扔垃圾、不守秩序等,这类事件平时生活中很容易出现,但往往意识不到,当学生把这种现象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某些不足之处,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在这项工作中走“捷径”,从网络世界里搜寻相关素材进行加工,也有个别学生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完成这项课下活动,学生都从教材从课堂上走出来了,并且开始去关注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更可嘉的是开始去寻找自身的问题。这样一来,从课上走到课下,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教育教学的绩效得以实现。

5.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现代课堂使用频率广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兴趣的途径之一。多媒体有多种形式,多彩的图片、适合的短片以及影响力大的影片都可以作为多媒体的一种出现在课堂上,而且,往往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例如,本人上课的时候曾经给学生提供了一部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学生从主人公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的进取和目标的作用,很多学生泪流满面地看完影片,但结局是以微笑来结束的。课后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但不得不承认,现在这样的片子不多,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选择。这样,虽然是课堂教学,但却是课堂实践,给学生提供吸取经验的机会,从中提升自身的素质,走生活和学习的捷径,这样的课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是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发挥思想品德课教育功能的关键所在。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的课堂教学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打破原来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一灌输的模式,转而实现图文并茂、音像兼备的电子教案的教学方式,传递更多的信息,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

摘要: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团体活动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有益尝试。团体活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辅导,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团体活动教学法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符合党和国家政策要求,符合大学生德育教育规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它担负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教育学生的任务。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教学感染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采用团体活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率。

一、团体教学法的含义。

团体活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辅导,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使用团体活动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感觉等方式,手脚并用,开展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游戏教学”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强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二、团体活动教学法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对团体活动教学法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实施依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团体活动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实践进行如下的设计:

1.课前准备。

团体(如小组)是团体活动的基础,团体活动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所以首先要构建团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堂课上就要精心设计组建活动小组。一般在第一次课上,可设计一个“相逢是缘”的团体活动,花10到20分钟时间,以班为单位,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一般一个小组8~9人),由班长组阁选小组长,然后,自由组合,分配小组长,教师放《相逢是首歌》。

2.课堂实施。

在课堂上实施团体教学活动。根据每次课的教学内容,相应的采用适当的团体活动、团体讨论、团体游戏等,让学生在团体内进行,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活动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运用团体活动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基础”课实施团体活动教学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求教师巧妙主导教学过程,采取和借助多种手段充分展示课程知识所包含的“问题”和现实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二、“基础”课中实施团体活动教学法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团体活动的创设要符合教学内容。

创设团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学习内容。所以创设的团体活动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符合教材内容,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在进行团体活动教学时,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目的,教学重点设计出了教学活动,但学生不买账,不来气,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没得到发挥。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团体活动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挖掘团体活动形式。

团体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多看(观察)、多听、多想(思考),多说(表达)、多做(操作)、多感受(体验)、多合作(交流)也就是要求学生参与。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实现的。在探索学生团体活动教学的形式时,教师要充分设计,要做调查工作,充分了解上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的需求,使活动形式符合学生的特点。这就对教师要求较高,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要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团体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扭转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枯燥难懂的纯理论”的思维定式;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利于让学生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的怪圈,真正做到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3]过增元。提倡参与式教学强化创新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6)。

[5]陈瑞华。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作者简介:何莲,女,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科研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副教授,硕士,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研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法治理念,充分认识提高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方式、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点评、学生参与讨论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

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人权保障。

正当程序。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第三节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立法质量。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树立法律信仰。

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

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

摘要:科研项目号skb160“民办高职院校理论课教学典型案例开发与研究”,是安徽省人文社会科研项目。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是此项目的支撑论文之一。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教学手段。案例讲解、剖析案例、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搞好案例教学是教学需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教育部指定课程,是任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婚姻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培养法制素质,促进依法治国。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有的缺少现代教学设施,有的课时不足,有的教师教学敷衍了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情况都需要改进、提高。这些状况,关系到大学生是成为国家人才,还是堕落成党国罪犯的抉择。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培养大学生法制素质,关系到国运民生,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成长成才。案例教学属于重要的弥补手段。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很重要。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教学手段。可是,即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案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有的教师随意安排教学内容,或偷工减料,或肆意拼凑教学内容。也有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内容与主题不符合,张冠李戴,如同答非所问、指鹿为马,其实是盲人摸象,或是教师需要进修,或是教师备课不足,或是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教学迫在眉睫。

案例教学资料比较缺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参考书是配套课本。但是,除此之外,没有案例教学参考书。即使在网上搜索,也难以查找合适资料。可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确实资料紧缺,研究人员极少。案例教学开拓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新途径,增加了趣味性。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自己钻研案例教学多媒体ppt课件的制作,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符合教学规律及适合教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积极进行案例教学备课,认真搞好案例教学,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案例讲解,剖析案例,使大学生对道德、法制有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优选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案例应该适当、适量。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生活,营造学生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案例讲解,可放在某知识点讲解开头,引出要点。如,讲解第七章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前,可以结合维护法制,依法处决掉贪污受贿黑恶杀人的死刑犯胡长清的ppt资料,展示法制风采,强调反腐败、扫黑除恶、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案例讲解,可以放在某知识点讲解结尾,进行总结。如,在讲述第八章第三节《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后,可以举例,佘详林杀妻冤案来龙去脉,把ppt演示给学生,把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大学生。刑事诉讼法既是依法打击罪犯的工具,又是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案例资料,也可以作为课堂讨论思考题。例如,某案例讲述“学生甲借学生证给乙,用于在校园内开店,办理中国移动开户业务。一年后,甲收到法院传票,原告(即中国移动)说他拖欠电话费7073元。甲找到乙,乙说原来是帮丙的男友办的业务,现乙、丙两人处朋友已经分手了,乙找不到其男友丙了。甲是否应承担相应民事法律违约责任呢?答案:此合同,以甲的学生证开办的,甲是合同当事人,而且甲同意将学生证借给乙、由乙开办业务,合同不存在欺诈或胁迫等情形,应有效。甲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甲让乙代理自己签订合同后,将合同业务转让给乙。乙又另行转让给他人的,属于合同权利、义务同时转让,虽然甲并没有实际使用此业务,也仍然应受此合同约束,且承担合同违约赔偿法律责任。甲只需向乙追究责任即可。乙承担责任后,可根据与丙及其男友之间的转让协议,向丙或其相应男友或向两人追究责任,具体是向丙追究还是向丙和其相应男友两人追究连带责任,要看当初乙和丙及其此男友之间的约定协议或合同内容。”

以实际事实为依据,以各种法律为准绳,维护法治,打击违法犯罪,保障合法权益,很重要。搞好案例教学,以案学法,是从实际出发的需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是法治知识、法律素质普及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剖析、案例讨论、案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案例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存储量大。多媒体形式的案例演示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缺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的法制理念从何养成?依法治理国家,从何谈起?道德教育、普法教育,有利于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有利于增强国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提高13亿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如果没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则会导致社会日益腐败、日益黑暗,若长此以往,则党国难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只有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教学通过案例解析落到实处,才可以更好地培养一大批有道德素养与法制素养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08.

[2]马卫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文联出版社,-06.

[3]陈传明,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02.

[4]马莹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魅力研究论文

在将公益活动引入“思修”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把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内外的社会公益活动编排进日常教学计划中,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通过宣传引导学生加入学校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及志愿者组织,指导学生发起成立志愿者协会,在活动开展、干部管理、宣传报道等方面提供指导,并把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形式的公益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和考评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养成的衔接与互补。

(1)利用课堂积极宣传公益活动和公益行为。在课堂教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会利用课堂机会,通过教师课程介绍使学生明了本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为系统学习打下情感基础,做好心理铺垫。同时,充分发挥朋辈育人的作用,通过志愿者骨干分子的宣讲,使新生感知公益活动的丰富内容,了解公益活动的社会作用及对自身成长的影响,激发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

(2)鼓励学生搭建志愿服务组织,帮助学生联系各种公益活动平台。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方便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鼓励与配合学生们自己以学院为单位筹建公益组织,搭建社会公益平台,“思修”课教师以指导教师的身份为学生们提供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帮助,并帮助学生多方联系各种实践平台,保障了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多元性。例如,笔者作为指导教师,会指导学生制定学期活动计划和协会纳新计划,为本学期顺利开展公益活动打下基础。召开志愿者协会骨干分子会议,制定公益活动及纳新计划等。帮学生联系诸如环保宣传,“红丝带”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校园铲除冰雪、打扫食堂和教学楼等义务劳动,和学生一起慰问孤儿院、养老院,鼓励学生参与“七色光”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蓓蕾”计划、支教等活动,支持学生举办诸如“感恩节”主题晚会等形式的公益晚会,呼吁同学们常怀感恩之心,常做相助之事等等。

(3)积极利用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微公益”活动形式。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从主要的形式和作用来看,更符合“微公益”的特点。即鼓励大学生主体以“力所能及”、“善小而为”的小事着手,例如随手捡起垃圾、关掉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扶老人或需要帮助的人过马路、捐出闲置的书籍和衣物给更需要的人等这类生活小事。以及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以一种更为灵活和便捷的方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例如在甄别过消息的真伪的前提下,帮忙转发一条求助消息、点击关注公益信息、参与正规公益平台发起的一些筹款等公益活动(如“水滴筹”)等等,通过长久地坚持参与这些力所能及,随时随地、随手可做的小事,同样可以见微知着,养成关注公益、参与公益的习惯,成为大学生一种长久的品质。

(4)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纳入课程考评体系。在期末的`课程考评中,公益活动将作为一项重要考评内容计入到期末总成绩中。根据参与活动的意义、影响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对每次活动进行量化累计计入总分数,最高比例占期末总成绩的10%。

情境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大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有益尝试,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情境再现,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该文结合有关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崭新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鉴于其特点,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建议的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

科学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家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分八章,涵盖三部分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内容,主要讲述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的全部内容及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第四章讲述道德的起源、作用、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第五、第六章讲述公共生活领域、职业领域和婚姻家庭三大领域的道德素质。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内容、第七和第八章的全部内容,主要讲述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法律素质。

第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内容广泛,现实性和针对性较强,因此命题时也常常从现实问题入手,考生在复习时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现实事例有机结合起来。如低碳生活、环境问题与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公德等内容联系,典型先进人物事迹与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相联系,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与择业观创业观内容相联系,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与诚信道德建设相联系,网络问题与大学生网络道德相联系等。

第四,增加人文知识。

名人名言、经典故事和成语典故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过程中,需要继承的精华。因此,命题者常常以名人名言、经典故事和成语等作为题干,对此,考生要不断增加自己的人文知识,读懂题干,然后准确定位题干考查的知识点,才能选出正确选项。如考研真题单选第12题: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其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a.勤劳勇敢。

b.团结统一。

c.自强不息。

d.爱好和平。

第五,注意区分易混淆概念。

易混淆概念,如“法制与法治”,“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刑法中的“刑罚”与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强制措施”(拘役与拘传、拘留)等,各位考生要注意区分。命题者对此非常“青睐”,各位考生要足够重视。

总之,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复习,提醒考生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了解命题规律,注意总结答题技巧与答题方法,以提升答题能力。

中国大学网考研频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创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当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个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型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和方法都在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相对抽象而枯燥,又因为初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学习意识较为松散,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如何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任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极大的帮助。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的时期,知识的学习和外部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很大。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往往有些时候青年学生无法分辨好与坏、对与错,在面临疑惑的时候,也需要有人能答疑解惑,获得正确人生观的引导。有很多事例证明,缺乏正确思想的导向,沾染社会坏习气坏作风的大学生,做事做人的行为很可能会违反社会道德伦理,有的甚至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本门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了人生思想原则上的指导和帮助,为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起着帮助、规范、引导的作用,意义非常重大。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涵括了深刻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课程的内涵深刻、文字精炼。但也正是文字的精炼,年轻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历和人生经验,对此难以深入理解,使得许多大学生觉得课本枯燥无味,往往在课堂之上没有太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将本是枯燥的课本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或者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出来,让大学生易于理解和领会,这样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课本阐述的内容和知识通过教师在课堂的讲授,学生们基本能懂得课本知识内容;但由于“懂得”和“理解、体会”不同,仅仅“懂得”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教师的创新教学手段,能使大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课本内容真正领会于心,也真正实现了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创新的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在教学当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在课堂之上形成“一言堂”,不能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用真实、生动、丰富的内容来激发大学生的思维,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此来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实际教学中,借助古往今来的事例说明本课程结论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展示精挑细选的事例,让学生运用自己过去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并发表意见和看法。在这一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允许和鼓励学生参与并积极发表感想。教师应做到和学生一起不断深入主题思想的内涵,不断加大提问的有效性,针对不同思维、不同理解、不同个性的学生加以引导;由于有事例的佐证,往往学生们对概念的理解和结论的产生有茅塞顿开的领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特点在于灵活性和能动性。它的出现,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性,还能为实际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社会之间提供联动。通过专家的讲解,原本一知半解的学生能通过富有新意的不同角度,将完整的知识记忆在脑中。同时专家的评判会引起学生对理论与实际的研究的浓厚兴趣,为将来培养研究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讨论教学。讨论教学侧重点在于场景的布置和刻意的命题,是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讲解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通过讨论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讨论课程的安排可事先要求学生准备资料,查阅各方资料,并要求撰写论题讨论报告,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和辩论。在这个过程,学生不仅锻炼了思维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还加强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4.实地考察研究。为使大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校外实习基地来开展,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第二课堂。通过实地的考察和观摩,学生能受到深刻的思想影响,能迅速有效扭转原有固化的错误思想观念。走进工厂、走进监狱、走进农田、走进交管部门都能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课本知识的正确性,从而树立起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的正确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调查,并不断总结事物的萌芽、发展的过程,使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形式上、在内容上,实地考察研究均具有最突出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创新工作,一切以大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梅宗奇,布占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刘连增,马建豹。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7(8)。

[3]邓春梅,刘焰余。对美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和借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4]李华荣,李海涛,汤晓兰。论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李振东。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j].河套大学学报,2005(3)。

[6]许达志,高妍。新时期“两课”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7]范纯。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8]宫臻祥,宫臻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9)。

[9]蔡芸,郭名,叶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

[10]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这10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是来自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经过法律小组在周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法律在社会中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在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后,我觉得我真的成长了。它让我真正明白了人生的意义。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同时,我也成功地开展了思修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法律小组选取了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中的“大学生与诚信道德”这一内容作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我之所以选择诚信这一主题主要是因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流传下来,亘古不变。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济济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中的诚信确成为了稀有资源,商业中的欺诈,各种考试的作弊,假币充斥,骗人的行为随处可见,扰乱了社会的市场经济秩序,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一度出现危机,受到极大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的品质,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大学生诚信度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我觉得作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必要。活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也更体味到了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讨论初探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考点: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考点:推进严格司法。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考点: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考点:加强****司法保障。

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耸侄蔚乃痉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申诉权利。

文档为doc格式。

情境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授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的重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教学感染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对情境教学法的一些认识和在实践中所做一些探索。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1.情境教学法的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抽象、理性的概括。(教学论文)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架设一座由“生动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桥梁。

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场所,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成为他人学习的.环境,我们随时都在感知和接受他人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情境教学法运用基础首先在于: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认同将要创设的具体情境的类型。其次要以创设多种情境为载体,展开情境教学。这是实施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情境,并以此为载体展开富有实效的情境教学。

高尔基曾说:“开头是最困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找到它”。在课程开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动机的诱发是情境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情感的诱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而如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则成为教学成败的焦点。为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易激起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绪论》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引入了这样一段情境《修养是人生第一课》,通过学生自身生动的讲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认识到了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欲望和积极性。

“寓教于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佳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乐于学习,才能在愉快中接受教育。过去,老师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以为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便可达到效果,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感到乏味厌倦,所以尽管老师费尽心血,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情境教学却不同,教师可以通过铺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铺设实在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情境主要是通过教学媒体来铺设,教学媒体一般有:实物媒体,如现场照片,图画和相关道具等;光学媒体如幻灯、投影等等;音响媒体如介绍某一事件的录音等,影视媒体如电影、录相等。”如在讲法律的内容时,我利用投影播放一些真实的案例模拟片断,让学生用学过的法律知识来分析案例,由于是真实的情境再现,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3.情境实践,突出主体,使学生体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真正意义。

夸美纽斯说:“假如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情境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紧紧抓住情感的纽带,一步步把学习者引入其中,使学习者仿佛进入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现场,触动学习主体的情绪,从而掀起情感的波浪,驱使学习主体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在好奇的求知欲中探索,在想象的思维中体验和感悟,在充满美、智、趣的环境中产生“情境共鸣”。在《基础》课教学中,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来实现。如在每讲完一章后,都可以给相应的小组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或以诗歌、小品、相声,或以话剧、哑剧等形式演绎该章节的主题。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因势总结,引导学生的情感取向。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通过同学扮演不同角色,让其身临其境体会不同的处境与情感,加深其对道德与法律规范价值的理解,并影响到其对行为的坚持、反思与抉择;二是通过现场表演和教师的总结煽动,利用“场”的效果把同学的情感推向高潮,达到对学习内容的强化作用。不同主题的轮换、情境创设和同学角色的代演,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体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意义,不断增强对道德与法律规范的情感。于是,借助情感的纽带作用,通过再现与教材倡导内容相关的情境,一步步启动、激发、强化、辐射、迁移、升华学生的情感,最终实现学生与倡导内容之间的共鸣,坚定学生对道德、法律规范的践履的意志。

4.利用情境,激发情感,使学生领悟并内化形成道德与法律素质。

“情感弥散渗透到儿童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情境教学是站在人的活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哲学高度来审视情境,创设情境。它力图将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基础》课情境教学中,通过利用实物情境、音乐情境、现场感悟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角色代演情境等可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去探求、去感受,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和体验人的意义世界,“悟”出入的道德与法律价值归属,并通过情感本身的积淀内化和升华,弥散、沟通学生人格的各个领域,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生成。由于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活动需要,具有主题明确、情感伴随、自主体验等鲜明特点,因而它极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发现,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从而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并内化形成道德与法律素质。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教学内容。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创设情境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因而,不同类型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情境设置。只有适当的教学情境,对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才能起到作用,收到预期的效果。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情境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运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才能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此外还要努力克服教学情境的创设上的绝对化和形式单一化的缺点。

实践证明,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进学习经历中的体验、感悟度;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优化师生在教学中的作用,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激励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情绪情感体验中、在促进智力发展中经历学习过程;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一定每堂课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也不一定整堂课里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必须充分吸收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融会贯通,才能有效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