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优秀21篇)

时间:2023-12-16 16:22:32 作者:笔舞

优秀学生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能力水平。优秀学生通常在学习上有着坚定的目标,并制定了合理的计划。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优秀学生应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回顾。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学生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

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了人才的成长。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答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做以前翻版式练习。而且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讲的内容经过多次的翻版式练习后看上去好像掌握了,但由于课后练习的机会少,到了下节课就有一批学生忘了操作步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往往讲解的是这个题目的操作步骤,学生也就只会记下步骤。这种死记硬背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星期就已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一个长假之后,等到进入社会,这一年所学到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二)在学习中,应让学生弄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管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

很多情况下,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可以通过自己手头上的所有信息技术课发下来的资料,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可以借阅有关方面的书籍,可以上网查找所需的资料,等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信息素养品质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以任务驱动为手段。

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任务应从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慢慢地适应,由简入繁。

(四)推行小组协作形式。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必须学会从身边获得所需的知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协作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萧伯纳说过:倘若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小组协作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信息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分组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采用小组平衡(考虑学生操作技能,家中是否有电脑、是否可以上网,男女比例,等等),每组可以有5至6人,然后给予每组一定的任务。

(五)成果体验。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学生就会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张贺卡,制作一份调查表,等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

(六)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毕业后,一部分同学会从事软件编程,但很大部分同学会应用计算机工作,也就是说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利用这个工具去做事情,比如学生可以用word编辑一篇自己的文章,用excel清算自己的日常开支,用powerpoint给同学制作一张生日卡片,用e—mail发信件,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使用这个工具,并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素养的品质。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要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之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并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但应帮助学生寻找,以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提供良好环境的人,要提供学生获得帮助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大量的文字资料、书籍,cai软件,音像资料,最好还能够让电脑接入internet,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重要的是一个督促者,其主要手段就是考核,教学是否有效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才能了解。

参考文献:

[2]郭普渡。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

[3]王旭卿。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外国中学教育,2000,2。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模式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教育目标而开设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能力;信息修养;思考能力;钻研能力;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学好信息课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皆能明白这种道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努力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多下工夫,吃透教材,深挖其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还可以把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做成课件,并充分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学生感到“好学、易学、乐学”。教师应该始终明白: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其实在信息课程中,除了比较抽象的专业知识之外,结合实际的电脑教学,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成分,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来训练指法。

二、学校的计算机硬件建设是学生学好信息课的保障。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学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因特网连接,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就可以轻松上网。一个学校的信息方面的硬件建设是保障学生开展信息课学习的关键。对于比较抽象的信息课内容,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也可以把信息课中的比较抽象的教学环节搬到多媒体教室中去讲授,从而使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学习有关知识。平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信息指导,使学生在因特网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从而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郁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教师作为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者,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培养学生能自如地处身于信息化社会的基本技能。

现代社会已完全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现代人交际的方法已不仅仅包括书信和口头表达,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一个人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这个人就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够掌握借助互联网查找辅助其它学科学习的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就是等于获得了互联网这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师。对于学生整个的初中学习无疑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五、利用信息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信息能力是处身于信息社会中能自如生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都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素质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要达到这种目标,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去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海祥.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j].科学之友.

[2]叶符明.浅谈信息素养教育[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李韦.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4]余金泉.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素养问题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

[6]张红松.关于超阅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7]徐万胥等.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d].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

[8]赵黎.新时期公安院校学员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10]边策.信息文化视野下的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福州一中石芝钦。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根据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所以,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是学生如何去获取有关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引导者和咨询者,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不能通过教师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和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欢娱和乐趣,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教学环境:教师讲授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中或在安装有多媒体广播教学的机房中上,我们还提供网络化多媒体学习机房,并具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必要的资源(网络资源库由教师创建并逐渐扩充和完善,我们将教学课件及教案存放在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查阅,把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安装在校园网中光盘塔服务器及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学习用)。我们还在校园网中建成福州一中信息技术教学网,每周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都以网页的形式公布,学校还接通了internet宽带网,多媒体机房中的每台学生机均可连上internet。我们还自己开发了基于web方式下的福州一中选择题考试系统,此系统可以实时地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开发了其他的一些管理软件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软件。这样的教学环境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百看不如一练”,所以我们在每节课上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或练习任务,通过上机的操作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练习中碰到的疑惑产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动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更广泛的角度积极适度地去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学生也会在积极的鼓励和赞赏中产生进一步去学习和探求新知的动力。

课程设计过程如下:

课程设计第一阶段:

1.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知己知彼”的客观态度,获取自我的信息第一周教学和学习任务如下:

[1][2]下一页。

老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内容和要求?quot;任务驱动“方式公布在信息技术教学网中),我们在教学专用服务器和校园网光盘塔服务器中安装了较多的学习软件和影像资料供学生学习用。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同学学习后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我们认为应尽可能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我们还利用自己开发的基于web方式下的福州一中选择题考试系统,在理论及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中根据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适当做一些练习(学生可以边做边学),考试系统可以实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评判和质量分析。

对于信息社会和知识,每个人必须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信息技术学科了解对象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自己的能力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过高或是过低地估计自己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意愿作为教学的前提,通过测试,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有所了解,这将有效地指导教师今后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了解对象考试不是要给学生施加学习上的压力,而是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将有助于学生督促自己的学习,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课程设计的第二阶段:

2.强调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基础素质。但是,它对信息素养教育而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是一种工具,它将帮助学生今后顺利获取信息。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通过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一方面通过教科书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去掌握信息的来源,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

课程设计的第三个阶段:

3.以”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实战训练--培养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软件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源的能力以后,教师将提出两个或三个工作任务与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该任务。

课程设计的第四阶段:

4.与实际学科知识结合的运用过程--培养对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作者简介]福州一中教师,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上一页[1][2]。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在网络充斥着每个人生活的今天已然到来。而教育要跟得上时代,要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与时代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引言:

在这个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网络信息随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必要任务。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学生将在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思考、学习、工作乃至生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多需要依赖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从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等方面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意识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信息资源。

《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也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信用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第一张信用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于是,我暗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学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她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又如学习《网上呼救》一课时,我先列出了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苏珊被获救之快,两者对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1、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1][2][3]。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引言牛津分析公司执行董事长戴维・扬被称为“把握信息时代脉搏的人”,在他的眼里,“信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奖地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的能力,这即是信息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因此,美国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并开设了多种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的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掌握完整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法和技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促进了美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由此看来,在逐步信息化社会的中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也逐步认识到,并开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尝试。在这里了,我也想谈一谈我对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点滴设想。二、信息素养的涵义及内容探索信息素养教育,首选我们需要弄清什么是信息素养,它包含哪些内容。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含义: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关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就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运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管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认为:要想成为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估和有奖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可以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三、小学需要培养哪些信息素养从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来看,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他们的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以及信息技能三个方面都是很薄弱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奖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地解决就可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正是语言教学努力的主要任务;信息技能的培养,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涉及信息知识以及对具体的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加工、表达、通讯、评价等的能力,这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基础。文化素养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门大学问,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想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对小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上。四、对我国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粗浅认识在我国,信息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期的事,但并不等于我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点,从引导中小教学方向的高考试卷中就可以略窥一斑了。终身教育的提出,更促进了学校教育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蓬勃发展的小学语言教学改革和实验也在表明,我国的小学语言教学并未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言教学“大语言观”的提出,引导语文教学课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正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力证明。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奖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这些都是在明确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当然,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学生查找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特别是课堂阅读教学中,也不乏缺乏经验的例子。比如,一些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五、对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设想根据对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即信息解决方案课程的思考,我在想:能不能结合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点滴尝试,我想进一步尝试提出自己的`小学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想。因为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所以我还是把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有意识地融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信息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树立一些能够恰当运用已有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模范学生,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鼓励甚至奖励,这样就会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二)信息的确定信息的确定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解决的能力;二是学生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我们上一节阅读课,通常一篇课文的篇幅不短,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确定信息问题的大好时机,千万不能忽视。我们可以以一篇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体会确定信息的过程。首先我们可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人类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三)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获取指的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到哪些地方去找信息资料呢?这一步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长江之歌》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你了解长江吗?长江的风采与气概怎么理解?长江还体现什么精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长江的位置与所流经的地方耐心查找地图;长江的风采与气概可以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段或听录音《长江之歌》或查找相关图片;长江体现的精神可以阅读有关对长江的赞誉的诗词和文章,有关长江的传说故事等等。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我们可以和学生讨论怎么去查找。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开始使用的重要的信息来源还有网络资源等等。(四)信息的整理信息的整理指的是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学生在信息来源通过阅读、观察、聆听、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因为有了明确的信息任务,有了明确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的整理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时,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这个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五)信息的集成(加工和表达)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个环节是关键一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示范。比如:学生说他查到了人们对牡丹、菊花等十种花的命名,如人们称牡丹为花中之王,称兰花为花中仙子,称……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我特别想知道荷花被称为什么?花中君子!老师追问:为什么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呢?从而引导学生从荷花的称呼联想到荷花的高贵品质上来。再比如:学生看到了壁虎,对壁虎产生了兴趣,于是去查有关壁虎生理特点的资料。大多数学生迷惑的问题是:壁虎为什么紧紧地贴住墙壁?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提出问题,就需要学生用信息资料来解答。原来是壁虎趾下有皮瓣,皮瓣上有数以万计的细毛(大约有100微米长),每一细毛中又有许多的分叉(大约有100~1000个分叉出来的微细毛)的关系,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的描述,还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引导学生,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六)适时的评价这个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更好的方法是带领学生重新回顾一遍这一信息的运用过程,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最好的程度。这样,学生的进步会更快。六:结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让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上一页[1][2]。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也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点滴尝试,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信用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第一张信用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于是,我暗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学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她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又如学习《网上呼救》一课时,我先列出了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苏珊被获救之快,两者对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1、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比如《黄山奇松》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问题明确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以及文人墨客、广大人民对迎客松的态度等等。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尤其使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2、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例如,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同时,我们应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出现了黑客现象、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带来了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面对这一问题,实际教学中,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网络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尊重他人在网上发表的各种成果;另一方面注意把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上供学生学习,以防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

3、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同时,我充分利用论坛和bbs留言版的表达功能,引导学生将生成的信息在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惟有如此,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将虚拟时空与实体社会相连接。

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示范。比如《黄山奇松》一课,黄山在哪里?它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座什么样的山脉?这个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的信息资料来解答。有个学生通过网络找到了有关资料,可资料上对这个问题的描述用了几千个字,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吗?学生就会找出关键的情况介绍,我再作精练的描述。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三、适时切入,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了就有机会用,得到适时、适量的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动物的互惠互助》、《特殊的葬礼》、《天火之谜》等课文时,我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让学生适时地借助于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但如何进一步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开发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如何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

刘珍。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师生素养与技能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在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挖掘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与中学数学素养的衔接教育。以此关键要素为指导思想,构建了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与中学数学教学的“双基”互促教学模式,即以中学数学教学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发展,以大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提升反向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教学;互促。

一、前言。

1959年,英国crowther首次提出“读写素养”相对应的概念用词———“数学素养”。近年来,“数学素养”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定义更加明确,即“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范畴,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知特征”[1]。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者认为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教育,还是一种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深受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两者之间息息相关。中学教育是提升人文素质的基础教育,而数学又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的数学素养的获得,关系到学生今后数学素养的发展水平,同时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大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因此,中学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已成为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也是我国广大数学教育者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社会进步和信息化发展的驱使下,目前对大学生培养的层次、规模和创新意识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趋势,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人才培养方面则体现为重数学素养培养而不是数学知识的死记和简单套用,这就要求大学数学教育要进行教育目的调整,由原来的注重知识传授逐步向注重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方面。在这种大环境下,通过深入挖掘,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部分高等院校数学课时偏少,数学素养培养缺失。由于课时偏少,为了不影响教学计划和进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尽量压缩数学定义讲解、定理证明推导的时间,有些甚至直接给出某些定理的结论、公式,再简单地讲解几个套用定理的例子,帮助学生记忆定理的结论。这种不注重理解只强调解题的教学模式,不仅忽略了数学精神,抹杀了数学内涵,而且淡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中学数学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大学数学素养培养起步较难。部分大学生受中学数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大学数学学习仍定位于“应试化”学习,剥离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工作之间的联系,不重视教学实际应用的思考。这种狭隘的认识,导致大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忽略了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使大学数学素养培养起步较难。因此,注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

3.数学素养培养研究不到位,指导理论、方法模式亟待挖掘。目前,中学教师及部分高等院校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相关的数学教学研究。一方面,导致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与实际的联系,使教学缺乏数学文化氛围,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数学思维狭隘,无法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视野。

三、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与中学数学教学“双基互促”教学模式研究。

如前所述,目前大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数学素养的培养。而如何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一直是中外数学教育者教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中学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因为中学数学教育是大学数学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是目前影响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基于此,我们在深入挖掘大学生数学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与中学数学教学的“双基互促”教学模式。“双基”一方面是指高等院校中面向大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指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达到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双基———以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诉求为基点的中学数学教学。

在高等院校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在中学已经具备较好数学素养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逻辑推理能力强,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善于联系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能够找出知识之间隐含的联系及关键所在,理解新知识比较透彻。相反,不具备良好数学素养的学生思维单一,不懂逻辑推理,接受新知识困难较大,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这充分说明中学数学素养培养是大学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要想更进一步,必须以中学数学教学为基础。目前大学数学素养培养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重视抽象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大学数学是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定义、定理和方法的演变而来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高度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3]。与中学数学联系紧密,但与中学数学相比,其内容更加抽象难以理解。因此,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要注重与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应大学数学素养培养要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重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大学数学侧重于数学定义的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理过程更强调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学习用敏锐的数学目光和数学意识去看待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多独立思考,进行“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加工工作,迅速找到合适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3.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但目前相关调研表明我国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因此,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应对此有所侧重,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引导学生构筑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讲解“函数图像”部分内容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探求足球,排球等在空中的运动轨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用了教材而且能使学生深化对数学定义,方法的理解,逐步意识到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用。

(二)双基———以中学数学教学为基础的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已经为大学数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学习特点,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深化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大学数学教育要更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例如,在数学建模中,其具体流程可以划分为假设、推理,求解,检验。而在每一步的操作中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即应用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某项新产品开发出来,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最大的需求量是多少,预期的销量会怎样,其具体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生产量如何确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必须具备将这一实际问题与相对应的数学模型联系在一起,分析其需求量和生产量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制定出合理的生产方案。而在这一方案的解决过程中,数学模型以其独特的视角能够预见未知的经济形势,正是其“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通过数学建模的锻炼和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数学素养。

2.要重视大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要从培养理性思维方式方面,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这才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发掘数学中隐含的理念及其内在的美感。例如,“走出来的数学文化”———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著名数学家欧拉将其解决并抽象为“一笔画”问题[4]。在这一问题的解决和探讨过程中,理性思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抓住数学问题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美感,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理性思维分析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和拓展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3.要着重交叉学科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数学牢牢占据着基础的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融合,交叉,形成具有活力的交叉学科,诸如金融数学、生物数学及环境数学等。高校教师应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切入点,将错综复杂的客观现实和数学合理的贯通起来,形成严谨清晰的数学表达,引导大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意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达到解决问题,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四、小结。

中学数学素养培养是大学数学素养培养的奠基石,而大学数学素养培养是中学数学素养培养的深入和提升。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如何形成中学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教学良好互动,使其有机完美的衔接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全民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5]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数学大学,2008(10):4-8.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中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从开设至今,教学重点一直在顺应时代的脚步不断改变,从一开始让学生了解电脑学会操作电脑接受互联网信息到后来的教授更多基础软件的应用再到讲授电脑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从本质认识信息产品直到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观此一路走来,不难看到背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1]。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背景下,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它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使学生了解信息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二,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信息化系统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三,让学生了解、分析信息技术产品在当下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现代教育提倡终身教育观,它是指学校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培育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养,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去学习,去获取信息,去认知社会。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任务,但教学手段依旧有些单一、落后,仍然停留在讲练结合的阶段。教师将操作先演示一遍,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有疑点或难点,教师再次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对于信息素养的教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2]。

教师在实际教学前要先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还可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分组,使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置于网络之中。例如:可建立小组微信群以及师生微信群,用以交流和辅导答疑。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授课前,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教材,更要分析、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所欠缺以及所兴奋的点在哪里,只有如此才能在教授的过程中对症下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要将教学内容加以包装,以学生感兴趣的点作为导入教学内容的起点,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如何制作flash动画时,可以事先制作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小动画,在学生被吸引好奇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关于flash软件的基本情况,并及时激励诱导学生可以用此软件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任何情境,并且比样本更好。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围绕教学内容,一个个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随着目标任务的完成,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与自信,并在乐趣中产生兴趣,由兴趣激发主动去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如此,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巧妙地设计一些练习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体验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意改变教学模式,不能再像传统的那样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分配任务”和“小组合作”的模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flash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不断布置任务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在学生的对抗和合作中,会不断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将会不断地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关于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对于信息伦理和道德标准的遵守;尊重知识产权不使用盗版软件。同时在学校的网络上进行限制,防止学生接触不良信息。还需要注意强化网络安全意识,使学生明白网络如同社会,引导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不轻信他人谣言,不轻易与网友见面。

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前,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信息素养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其次,对于教师自身更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教授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更要为学生介绍科技前沿的新技术新信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顺应时代,结合生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学生的作品以全面考察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同一任务的不同解决思路要充分予以肯定与鼓励[3]。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不同于其他传统的教育,它更注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此,信息素养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结论: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要从课前准备到营造学习氛围再到课堂教学最后到教学的总结评价,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3]高岩.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南昌市第一中学陆云娜蒋宜剑。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熔知识经济与信息发展于一炉的时代所需人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仅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人才的培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以教育信息化为载体,带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创数字化的校园生活,构建符合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新世纪育人模式,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做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创造性思维。

[正文]: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2000年11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施行)》,提出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个文件比较突出的特点有:它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据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提出来,认为学习者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需要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对使用的信息进行配合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信息,学会选择、判断和评价。

1998年在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指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这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信息意识的培养。

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是在网络化的计算机前,通过计算机及互联网络,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海洋。因此,在初次接触电脑时,可让学生通过电脑软件来学习电脑的组成、操作;并学会用电脑做算术、写日记、用电脑背单词、用电脑画画、上网浏览新闻等简单的应用。让学生明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能力越来越大,能干的事也越来越多,人类也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及网络这种工具。

2、信息处理基本工具技能的培养。

当今,计算机多媒体和因特网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既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创新的过程。比如一个学生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去完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项学习、开展一项研究时,他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动手尝试,还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通讯能力除了传统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之外,尤其注重internet的浏览、电子邮件的收发、通过聊天室和bbs等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些信息平台拓展了学生的交流范围并加强了与他人的联系、协作。如果连email、explorer、qq、chatting-room也搞不懂,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能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还应包括让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而搜寻的信息源主要在internet、当然也包括一些出版发行的电子媒体(cd和dvd等)以及各种传统印刷媒体。

3、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网络应用的推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更加要求学生在信息活动,特别是在网络的信息活动中,要养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1.学生可获得的'各种来源的信息的数量(离线的以及联机的)正在快速增加。在教学生批判性地评价各种信息资源的同时,应教他们批判性地评价网络站点。教师要学会判断网上内容是否有效,并教学生同样去做。随着互联网使用的增多,网站正逐渐成为受欢迎的教育资源。然而并非每个站点都是好的资源,那么如何决定一个站点是否值得使用呢?我们可以从网站的技术、目的、内容、拥有者(发起者)、实用功能、设计(美学)等方面去评价一个网站的精确性、权威性、可靠性,看该站点是否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防范、控制学生的网上活动是不可能,也是不明智的,还不如教给他们批判的眼光和评价的意识。

2.加强青少年网上安全教育。网际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娱乐场所,在那儿可遇到各方面的非凡人物。但是,跟任何真实社区一样,那儿也有青少年学生应该避免的人和区域,以及其他仅可小心接触的东西。知道危险并懂得如何避免,就可绕开internet上的大多数陷阱,而利用其所有的积极方面的资源。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常见的危险包括感到不舒适(的情景和行为)、身体上的危险、泄露个人隐私或担受金融风险、遭受骚扰、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等等。对此,要教育学生记住,应该从不在internet上发布任何在公共场合中不想让人知道的东西,在网际空间遇见的人可能并不是其所看起来的那样。在现实的公共场合不说的话不做的事,在虚拟的网际空间同样不说不做。要注意保守身份秘密,不与网上“遇见”的人随便见面,不要回复敌对、挑衅、不当、或以任何方式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组信息,经常和父母谈谈自己的期望以及网上的活动。

而对于学生家长,也应该经常和孩子谈谈在网上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对孩子持开放的态度,鼓励他们上网遇到问题时来找自己,家长自己则尽所能学习关于internet的知识。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利用软硬件技术对网上内容进行屏蔽、过滤和分级。

3.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新渠道新空间。网络对现有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对现有的思政工作、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给思政工作、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便利和契机。我们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上行为规范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寻找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拓展德育教育的新渠道、新空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逐步进入课堂并成为一门基础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其实践性很强,内容更新速度更快,它要求必须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目前,中、小学计算机课的课时安排普遍偏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谈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根据这一论点,我在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中,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真正成为创新学习的主人,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1、实施教学导入创新,选择引人入胜的方式对待新授内容。

大家都知道,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对待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本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授鼠标的基本操作时,我没有按传统的教法,先讲理论知识,而是教学生进入游戏(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纸牌游戏或扫雷游戏)让他们动手实践寻找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再介绍鼠标的几种操作方法,以及游戏规则。另外在玩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及时交流游戏经验。这样学生在玩中很快掌握了鼠标的几种操作方法:单击、双击、拖动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通过自主探求获取新知,不断内化为学习前进的动力。

2、实施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求知欲、好奇心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另外学生兴趣既是当前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好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抵挡不住的巨大诱惑。为了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以游戏为媒介,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应。例如,我利用“机器猫打字游戏”软件,让学生在有一定输入速度的前提下,进入此游戏软件,在游戏的召唤下,枯燥无味的打字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激人奋进,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自信心、自觉性随之增强。这样,盲打的准确率也逐渐提高,打字的速度也相应提高,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做教师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每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它需要我们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整合,灵活借鉴典型经验,不断反思自我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乐于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我超越,主动发展,与学生一块儿进步,和学生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信息素养》中国教育曙光网。

2、《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2002年。

3、《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途径》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5、《网络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2002谢泽明。

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沈国权。

7、《网络传播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赵士林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增加信息教学面。

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材与课堂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阅读。但是,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教师要给学生灌输那么多的课外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增加信息教学面,激发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浓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课外去收集资料,并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性这一矛盾问题得到解决。同时,通过对于课外知识的阅读,又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能够大大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2.开发信息的`载体。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越发丰富,在原有的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的基础上,当下的掌上电脑甚至于手机等等,都能够随时随地上网,是学生查找资料的最便捷途径。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对这些渠道的利用,反而用来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等,造成了这些资源的极大浪费。教师要有效地开发这些信息的载体,积极地调动这些信息载体来帮助学生高效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具备自己的信息圈子,养成随时查找信息的习惯,树立基本的信息意识。

二、培养学生主动形成信息能力。

1.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分辨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其学习效率,使其能够在一大堆资料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比如说,先通过查找关键词的方式大致筛选出所需要的资料,然后再通过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锁定目标,最后对锁定的目标进行精读,以此来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这样的处理方法就能够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当学生再一次需要同样资料的时候,只要再查找笔记就可以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记忆。

2.表达、传递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会表达是语言的一大要求。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表达、传递信息能力的方法,通过这方面技能的提升,能够使学生快速地从其他人或者一些影像资料上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并将其归纳整理成条理清晰的信息,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有条理、有重点的转述或复述给他人。这样的能力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把看到的图像、经历过的事情有效地转化为口头信息转述给他人。总之,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是决定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信息素养也是进行终身教育的基础之一。学生只有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才能够使适应现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教师一定要重视、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我国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论文精选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各行各业均有广泛应用。从电报技术到网络技术,从广播电视技术到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技术优势。据报道,当今互联网拥有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这些资源为各类教育教学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括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2]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越来越多地应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资料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二)我国信息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缺乏理论研究我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经笔者查阅资料,到目前为止,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现状调查、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学习)的资料支持、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展示支持等方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仍缺少诸如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影响力的大小、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评价等理论研究。

(三)我国信息技术与音乐鉴赏整合仅停留技术层面在我国,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支持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如利用信息技术为音乐鉴赏提供支持或者素材。在教学中,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硬件设备和网络资源(各种音乐鉴赏网站、贴吧、bbs等)、音乐制作软件等软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等,没有实现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高中音乐鉴赏课十分适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首先,十分方便的网络资源。其次,交流容易的信息平台。第三,充分展示的平台。有研究预测在现在和未来,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学习、电子书、开放内容等是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并非单一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综合运用。

(一)微课与慕课——课外延伸的典范微课与慕课(mooc)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与之前传统的信息技术集中于资源搜集、学习管理系统等功能不同,在课程中的应用不同,微课与慕课不是搜集,而是将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者主题联系起来的教学方式。[4]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微课与慕课也会有大致的授课计划,包括每周讲授的次数、主题以及阅读建议等。此外,颠倒教室——通过高质量的屏幕录制、讲课录像、课程制作软件将自己的授课内容转化为数字资源上传到网络供学生在课堂外完成,课堂上则开展讨论和交流的新型授课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课内外结合的典范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程,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图形动画与仿真能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重难点。第二阶段利用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在资料搜集、解疑答惑、自我测试、计划安排等方面发挥作用。第三阶段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为标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核心。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实时教学模式(just-in-timeteaching,jitt)、基于网络的探究(webquest)、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和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5]具体包括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此阶段认为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课前与课后;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tpack(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从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分析,经历了从课堂之外(之内)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习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美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我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例子。

以高中音乐鉴赏课《冼星海》为例,该鉴赏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包括三个环节教师讲解确定主题;学生查阅资料研究环节;不同小组汇报阶段。教师首先利用制作好的电子课件演示冼星海先生的生平事迹、创作社会大背景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冼星海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对于其音乐创作的影响;然后,教师确定主题,并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研究。

(一)音乐鉴赏主题确定由教师确定《冼星海》这节课的主题:聆听和体会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了解冼星海音乐的特点、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与建议搜集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生活经历、图片文字、轶事传闻等,自己分析冼星海音乐的节奏、韵律以及音乐表现形式。

(二)提出促进高级认知发展的任务感受与体验音乐,促进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养成爱国主义思想。学生在聆听冼星海作品时,体会他对于国难家仇的悲悯情怀,反思当前生活之来之不易。通过聆听音乐,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提升自我人文修养。

(三)电子教案设计电子教案按照一定模板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包括冼星海早期作品、中期作品与晚期作品特点比较)、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对于作者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电子教案可先由老师设计统一的样板,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调整,使其更完善、更富有个性化。

(四)评价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对于教学过程督促。教师对于学生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包括活动参与、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与总结报告四部分,每部分占25%的权重。四部分综合则是对该节内容的评价。

(五)制定学习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冼星海》这一节鉴赏课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主题确定、资料搜集、个人与小组学习与讨论、个人与小组问题与解决、报告形成与成果汇报。在时间安排上,整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与后期。在前期,工作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中期,工作由个人与小组完成;在后期,工作由个人、小组与教师共同完成。在学习活动中,个人与教师间的交流探讨、小组间的讨论总结以及小组之间的沟通均依靠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易参与、交互性、实时性、可视性特点。

(六)以文字形式记下所有活动内容所有的活动内容均要形成文字记录,以方便后期改善与下一节内容采用。教师安排每个小组以及整个班级对于自己的活动进行记录。

(七)检查并改进每个小组面向所有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汇报以电子课件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系统介绍。其余小组同学可对之质疑,汇报小组要作出合理解释。最终,各小组在教师与其他同学建议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成果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1]--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5):5-10.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发展了很久,但其主要体系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了信息基础知识,才能更稳固地继续向前探索,因此,夯实学生的信息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

1.营造立体教学环境,让学生融入信息学习中。

信息知识是信息学习的理论支持,也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与灵活有趣的操作过程相比,信息理论却是抽象且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生动立体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例如,二进制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运算方法,但是对日常使用十进制的学生来说却很难转换思路,且单纯的语言和数字讲解又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二进制时钟flash,用动画来表示基础算法,这不但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2.课堂内容时刻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这不但给信息技术的研发者带来了挑战,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虽然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压缩了改版的时间,但是要做到随时跟进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不现实的,而陈旧的信息知识教学也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教师要肩负起将课堂教学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的重任,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理论知识,将社会上最先进的信息知识带入课堂,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心,也是将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步,其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而将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成一种可发展的、能为其未来服务的能力,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和实践机会方面下功夫,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理解和接受能力。

初中生虽然对信息技术没有很深的.了解,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不会受到现有信息技术的限制,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并进行一些技术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并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动手操作。例如,在教授“flash动画制作”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可爱或者搞笑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好奇的心态下根据所学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自己制作动画。这样,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综合信息素养。

2.增加学生信息实践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但是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小,课后实践机会有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加大课堂实践的投入,只有使学生牢牢把握课堂实践的机会,才能真正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投入,不但要保证一人一机,而且要保证机器性能的优越;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实践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给其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让其独立探索。

三、信息道德教育保证学生的发展方向。

人们,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道德修养的培养更是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1.帮助学生在信息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信息有关,而社会信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难免会出现负面信息,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在参与社会信息活动时,注意筛选健康、积极的内容,对消极、低俗的信息有明确的甄别能力并能坚决抵制。例如,在带领学生了解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上阳光的信息,并在对这些信息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面对一些不实消息不去造谣、传谣,更不能参与违法信息的传播。

2.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并行。

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教师要同时教导相关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在日后的信息技术操作中遵纪守法,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并有主动维护信息安全、个人及国家利益的意识。例如,在教授“病毒”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解基本的病毒种类及其危害,更要告诉学生,参与病毒的设计和传播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学生可以将所学技术运用到信息技术的维护中,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简单,更不是一种应试教学,而是培养学生从树立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理论到实践操作的综合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因此,面对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08学校会变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能力。

二、信息素养的内容

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信息素养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存在由一般到特殊,由低级到高级的内在联系;同时,这四部分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品质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三、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表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信息素养的表现,可以将对中学生信息培养的要求总结为三点:(1)知识与技能的培养;(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措施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像一个教练、 指导者而不是呈现者、表演者。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提高了,需要教师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程度降低了。信息可来源于数据库或协作学习,指导者不必要成为知识专家。另外,网络课程给教师协作提供了许多机会,小组教学正成为网络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通用形式。

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信内容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在教育环境逐渐信息化的趋势下,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去实现知识的探索、发现与运用。学习者的信息能力,按应用途径及方式可分为如下八个方面: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其中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是个人信息的一般能力;而创新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是个人信息的综合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学生个人信息的一般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部分信息综合能力,即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意识、表达发布信息的能力、利用应用软件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能力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发展起到主导的作用。

3、培养学生动手处理信息、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实践中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质标志。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4、把信息教育整和到各科学科中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08学校会变》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论文精选

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前备案,优化了教学结构,将高中音乐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模式当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创新教学思维和理念得到不断地提升,通过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了音乐教学的进步,培养了学生在音乐上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

1.2信息技术让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

高中音乐教师要想通过信息技术完成音乐教学,首先要对信息技术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基础知识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能够熟练使用一些音乐教学软件,这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信息技术不但影响着学生,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因为信息技术的力量无穷无尽,我们所掌握的只是凤毛麟角,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有创新精神,紧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才能不断完善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产物,在高中音乐教学的应用,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而且多媒体教学让教师获取知识更加简单,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节省了时间。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让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多媒体音乐教学软件,运用视频放映、模拟分析、情景再现的方法,将动画、图片、音乐符号、声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音乐课堂的魅力,让学生投入其中,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凭借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电脑上的丰富的网络资源,让音乐教学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接受音乐课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展了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多媒体教学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不断地创新和简化,使高中音乐教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效率。

2.1.1多媒体对高中音乐教学的辅助作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的捷径无论学习什么,兴趣是最重要的,高中音乐学科在所有学科中是不占主要地位的,高中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文化课的学习当中,这让高中音乐学科在高中教学课程中成为了一种摆设,没有了实际意义,这是教学的缺陷。让高中生成为了学习的工具,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让高中生能够全面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的作用让我们切实地感觉到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完成这一目标,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摆脱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成为高中音乐教师的辅助工具,不再是只有教师呆板讲解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对着黑板写写画画,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音乐课堂,使很难理解的音乐知识更加的直观,那么,高中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就会变的积极,学习音乐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

2.1.2多媒体成为教师或许更多音乐知识的工具。

对于目前的教学情况和音乐知识的普及,各个学校所做的工作都是不足的,就高中学校图书馆内音乐书籍、音乐家、歌曲作品的资料都是非常匮乏的。当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教学相结合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已经被解决,现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更好地解决了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著名音乐家的作品,通过网络下载使得许多的音乐课件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了技术难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高中音乐教师则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和研究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高中学生能够听到更准确发音的歌曲,不用老师经常自己去表演,减轻了教师的压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高中学生也可以自己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音乐资讯,加深所学的知识。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建信息资源库,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们所需要的材料可以有选择地去查看,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自主地掌握了音乐形象的各个特征,并且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让学生拓展了音乐方面的知识,为音乐作品的赏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赏析音乐作品不会一味地固定在教师设置的语言和图画上的,高中生对于音乐作品是被动的,但是让他们去想象,去赏析,又是主动、自由的,高中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听音乐,然后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音乐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四维空间,以便可以对音乐作品做出更正确的客观评价。另外,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反馈的内容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更加显示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2.2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好处是相当多的,但是肯定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让信息技术能够更加完美的与高中音乐教学融合,我们必须要知道它在音乐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只有把问题和不足解决,才能够让信息技术为我们所用,发挥信息技术的更大优势。首先,信息技术对于高中音乐教学来说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完全地依赖于多媒体,如果这样,教师就会被闲置出来,只是运用多媒体去教学而忽视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多媒体情境中。教师如果是为了方便而去使用多媒体,形成依赖心理而没有了特色的音乐教学。第二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音乐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的时间、空间的束缚,让教师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但是在多媒体运用到音乐教育当中,是为了辅助教育,而不是完全由它掌控,还需要教师做主体地位,不能够把多媒体教学看成是万能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音乐教师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情绪表达对于学生有着引导、启发的作用。明白这两点就能够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将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特色应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辅助作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模式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在音乐教学中的特色运用,是音乐教学课堂上的一次现代化革命。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余市第一中学周海燕。

[摘要]在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为显得重要,本文就针对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介绍了一些相关知识。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意识、信息技术、创造教育环境。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创造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形势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人才摇篮的学校应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动手进行常规性操作,取得一定的成果,还应让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信息技术课的安排及其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参与社会竞争。教学时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造力。

一、兴趣是培养创造意识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因此若想唤起创造意识,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能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精心设计任务。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事。可设计一个小任务:输入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可掌握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可学会修改文章的技巧。

再比如,画图软件中图案的放大、翻转及拉伸的技术是比较晦涩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让学生画一幅“小小树林”的图画,在图画中设计大小不同的小树,并使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地面上投影成一片片的阴影。由于该任务的生动有趣,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难点。

――讲解内容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创造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边框和底纹时,只详细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例如,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作品展示。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二、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造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造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造的自信心,使其创造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造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造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造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造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造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造、尊重创造人才的氛围。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计算机教师如何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感觉一直激励他们,期间有着许多环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每一课堂教学时,可设计高潮来调节课堂气氛,这种高潮设置的时机没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确定。

三、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每届新生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决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间形成的良好的关系也培育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我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在授课时,我一般只是把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操作先讲解以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时,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总是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有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欣慰。

四、强化教学民主意识。

教育实验证明,民主式教育效果最佳,而权威性教育严格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最为不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生、和谐、奋进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教师的信任对学生尤其重要。这种信任是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发挥学生创造性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学生在发表见解、动手操作时,教师可用语言、眼神等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

在课堂上规矩太多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课堂上可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比如:交流作品时,可允许学生在教室内走动以便于观摩、讨论等,对于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可让其担任“小教师”。

3.适时评判。

有关研究证明,当被试者在操作过程中被告知结果将被评判时,他们的创造性会明显降低。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实践时,教师不要轻易评判,以免扰乱其思路,应该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感觉下自由思想、操作,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比如:学生用计算机画树时,其画出来的树可以是三有形的、也可以是椭圆的、多边形……只要其创造的理由能使老师和同学觉得有道理就可以。

五、重视实践,培养创造力。

1、优化合作学习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在计算机课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贯穿的教学思想是:创造尽可以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用好计算机。由于现有实际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一般要两个学生合用一台计算机,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计算机时注意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合理搭配,科学分组。特别是对于一些羞于动手或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顾虑的学生,更应该特别关注。对学生上机的时间要分配清楚,比如:对每个学生操作几分钟,谁先操作,谁后操作,到什么时间应该“换位”等教师要严格要求,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霸占”机器,致使一些学生长期无机会接触机器的问题发生。此外还要注意发挥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辩论、比赛等在竞争中相互启发补充、共同发展提高。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创造兴趣与创造思维。

2、教学中,教师要把学法指导作为促进学生创造法潜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敢于探索,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目的。从而主动地认识和把握知识,使思维和探索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六、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意识的保证。

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布置任务。布置任务,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的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课之前,先用计算机投影仪将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或是一幅画,或是一篇文章。

――辅助讲解。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准确地看到,从而明确操作方法。

――交流讨论。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画面和他的声音,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听清他的声音。与此同时,其它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从而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作品展示。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兴趣的持续时间,从而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入手,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保证学生有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国电化教育》、《计算机报》、《中小学电教》、《中国电脑教育报》。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我校工作,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我校从85年12台苹果机起家有了第一个计算机房,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也只是增加十几台中华学习机。然而,我们始终让这个简陋的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还十分重视搞好兴趣小组。一至六年级均开有小组,有的组长年活动,有的.组则是进行短期培训。从各个层面、各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从86年以来,使每一个走出北大附小校门的学生具有计算机初步的知识和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校为重点中学输送了一批批计算机爱好者和优秀生。目前已有不少学生成长为国家计算机方面的优秀人才。这十几年来学校有千余名学生在区、市、全国的各类计算机比赛中获奖。学校12次获北京市团体第一,6次获全国全体一等奖。在今年首届北京市机器人编程设计比赛中,我校又获团体第一,将派代北京表参加全国选拔赛。学生的动画作品也获得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一等奖,并被选送到全国参加决赛。

[1][2][3]。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论文精选

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小学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所独有的形式来表现艺术美,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在的音乐课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教唱歌曲,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美好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中,学生就能生动形象直观的看到作品所描摹的景象和多姿多彩的活动场景,这样使音乐课堂提高了感染力,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只凭教师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情境。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音乐共悲共喜,真正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1.2丰富教学信息内容。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程涵盖面非常广。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知识,歌曲和欣赏等都有所涉及,这实际上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但目前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和这个要求还不是很协调,很多教师对此还不是很了解,造成了课堂讲解的失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是非常发达的,全世界资源的共享很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音乐教师通过上网查找有关教学内容的材料,从而获得自己不理解和教学参考书中所没有的信息内容,这样就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避免了失误的发生。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构建一个新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那将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教学氛围,课堂效果也会大大的提升。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内容单一,形式上缺少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习的过程枯燥,更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把网络和多媒体运用到课堂当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境界,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并且使整个音乐教学活动过程显得形象生动。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声像具备的音乐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器。小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喜欢接触新奇有趣的事物,并且对动态的事物更感兴趣。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短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一年级音乐《小鸭子》这首歌曲时,一上课就给孩子们播放有关小鸭子的的flash动画创设情境:碧绿的田野,逶迤清凉的小河,灿烂的阳光。同时再配上《小鸭子》的伴奏背景音乐,通过眼睛和耳朵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这时候再让学生为动画编歌词,最后再把原歌词加入到flash动画中让学生鉴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小鸭子当时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歌曲所要表现的信息,体会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最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上的兴趣,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这样为以后学习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利用情境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传统的教学,音乐教师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乐谱要自己制作,黑板上还要写很多板书,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现代的信息技术应有尽有,实物都可以在大屏幕上直接显示。用电脑制作课件,可以把乐谱直接放大显示出来,并且能通过变换不同的颜色和形式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冲击,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和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一些不太熟悉和外来的乐器时,把这些乐器的图片直接放大投影出来,可以使教师对乐器的介绍更形象,准确。

2.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合理的想象教学模式。

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是无穷的,在很多方面,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绪,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红帽》是小学二年级音乐的一首童话歌曲。这首歌曲也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具有浓厚的儿童情趣。里面主要叙述了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遇上大灰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把《小红帽》的音乐配上故事画面,并编制成动画,创设了演示的情境。上课时让学生分别模仿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形象,随着不同的风格乐曲做不同的律动,然后在大屏幕显示出做好的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形象,让学生模仿它们。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大灰狼和小红帽的性格特点,并且让他们说出故事的结局。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模仿,增强它们对音乐的理解,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让他们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律动中学习和在快乐中,在想象中学习。

在小学音乐的现实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者的重视度不高,也形成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实教学实践应用中的误区,教师们一味的追求现代化,自动化的教学模式,盲目的使用多媒体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将多媒体当做录音机,投影仪来使用,忽视了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思维,没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本和教学课件相脱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死板;还有些教师过分的追求声像效果的变换,却忽略了多媒体技术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的辅助教学本质,他们仅停留在表面的视听效果和动画效果的欣赏设计上,却淡化了音乐教学环节的内涵建设。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和素质理念的推广,信息技术必将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更普遍的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和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展现。但是,也不能完全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很多地方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体化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离不开丰富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人性化的教学手段,更离不开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强化教学的手段,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促进多媒体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小学音乐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得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着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主动解决信息问题。同时,在实践活动课程中,也应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信息分辨能力,最终提高其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概况。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化应用,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虽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将其综合来看可知信息素养的来源主要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处理信息时面临道德问题的做法。而对初中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指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是否具有一定的敏感程度,并在接受信息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在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前,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一个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意识到信息的优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也能对信息需求及潜在的信息问题做出甄别,并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主动从信息库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以评价、组织,从而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广义概念而言,需要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并在信息环境中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与注意力,学生可通过浏览信息了解信息的作用,从而生成积极的信息需求。可以说信息意识决定着学生使用信息的效果与程度。学生只有具备信息意识才能结合需求去主动寻找信息,并主动学习相关技术。信息意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意识信息的重要作用、确定信息时代创新观念、对信息具有积极的需求。此外,学生还应将社会需求自觉转化为个人需求,对信息具有一定敏感性与敏锐的观察力,从而迅速发展具有价值的信息。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主要指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表现出的思想道德素养,准确来说是指对信息生产、加工、传播与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解、规范的准则。是每名网络使用者需要遵循的信息道德标准。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力量,初中生需要具有信息道德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人生观,从而自觉避免不良信息,提高信息甄别能力,遵循信息思想道德,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活动,积极参与信息社会创建。例如,学生需要文明上网、不主动制造并传播病毒、不散播不良信息等。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根本,主要指学生可利用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并主动创造具有积极作用的信息。只有学生掌握有效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活动,并利用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作用与价值,将信息作为学习动力进行传播。通常情况下,学生应具备信息工具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与创造能力、信息表达与发挥能力、信息合作能力等。

4.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基础,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相关概念的了解,并对信息传播源的掌握与利用。通常来说,信息知识包含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信息技术读写、计算的能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化社会、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准则等。同时,信息知识还需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原理、作用、发展等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多仅教导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基础金恩,而没有对学生实际技能运用、生活与信息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讲解,这样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无法使其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按照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此,教师需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并利用自身教学经验,为学生解答信息技术实践难题,向学生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要遵守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从而为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奠定基础。此外,教师无法有效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的出现,此时,可将网络不良信息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展示错误例子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教师还需对不良信息加以了解,寻找相关示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地向学生展现。教师亦可对不良信息加以评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告知学生正确做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对网络不良信息有所甄别,并有效知晓处理不良信息的方法。学生不仅具有信息素养意识,也能在技术上有所进步,在思想道德上有所提升。

2.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可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严谨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能力,为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需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工作。为此,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且初中生思维较为跳脱,不够稳定,只有教师技能稳步提升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当辅助人员,在学生出现困难时加以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也可有效挖掘出信息技术教材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专题知识后,可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网络环境互相讨论,从而感受到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带来的冲击,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构建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表明,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有效突进便是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利用“word”软件编写文档时,可用此主题举办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讨论,不仅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还通过课外延伸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同时,教师还可创建动手操作累课程,使学生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亦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相较于传统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为此,教师需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际对信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在讲解“e-mail的用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创建邮箱,并收发文件,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此外,初中生思想跳脱,思维较为躁动,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加以了解,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对信息接受特点,从而制定针对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并能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对学生道德素养加以引导,发现学生遇到道德事件时,需要明确指出学生不当做法,引导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教师亦可让学生自主处理信息问题,观察学生道德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帮助。

4.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教师首先需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并构建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信息技术教师要将提升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将任务驱动作为主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真实情景。同时,还需将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道德素养等模块,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过程清新明了,具有较强的明确性。究其根本需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有基本信息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加工、表达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以学习基础为根本,教师亦需注重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学生信息技能,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信息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道德责任感,从而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5.建立科学评判标准。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可促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加以掌握,并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建议,从而改变不良行为,提升自我。教师亦可充分了解自身教学过程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为学生营造健康、有趣的教学环境。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判标准皆以考试分出为主,应试教育的原则限制学生的发展,若要建立一个合理化评判标准,需要转变传统教学原则,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判,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实践性较强,若像其他科目一样根据教材理论进行评判,无法有效得知学生实践技能的优劣。因此,教师还需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将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过程、网络应用过程纳入到评判标准中,在基础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走入人们生活中,作为新生力量的初中生,其思维较为跳脱、活跃,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学生无法有效进行甄别与处理。因此,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加强文化素养提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可以了解何时需要使用信息,并且将信息的作用发挥出来的能力。但是在小学计算机教学当中,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只能掌握教材上的知识,而无法形成完善的信息素养,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本文进行分析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并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计划,以达到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升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在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通过设置愉快的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等措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只有进行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才能使小学生在信息意识的驱使下主动进行了解新的知识,提高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1]。首先通过信息技术课可以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可以从网络当中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感受信息世界的神奇。其次由于小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多,老师需要指导使学生在计算机前,感受网络的神奇魅力。最后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各种事物,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在局域网当中设置资源共享,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制作和学生生活、学习比较接近的网页,如可以设置“老师信箱”“今日信息”等栏目。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浏览这些网页,了解网页当中的内容。对于一些互动性内容,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感受信息共享的用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索信息知识的兴趣,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基本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课进行是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并且将其用于与人交往和信息查询,是小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在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编辑文字和他人交流,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各种信息,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也是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可以接受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掌握使用计算机的使用技能[2]。例如在学习“输入”这一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的计算机下载金山打字通,并且教会学生进行操作软件中的打字游戏,通过学生不断的指法练习,会逐渐提高打字速度。

三、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水平。

信息伦理主要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其可以合理地使用信息进行解决自身和社会存在的问题,使信息的价值得到有效发挥[3]。老师需要给学生进行讲解信息伦理的内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伦理,使其遵守网络的法律法规,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处理事务。同时需要给学生列举一些网络的不法事件,使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可以提高防范意识,准确分辨网络行为的是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例如在学习“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使用ppt或者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信息安全的.实例,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犯罪的危害,使学生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文明上网,使计算机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关教学内容的活动,使学生活动当中合理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老师以不同节日为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活动,让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可以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视度。例如,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老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示范,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制作节日贺卡。在学生学会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将喜欢的图画和想对妈妈说的话加入到节日贺卡设计当中。在计算机上设计完成之后,使用打印机打印出来或者使用电子邮件传给自己的母亲。在贺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合理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从网上搜集大量的素材,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制作出与众不同的贺卡,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给母亲。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

五、结语。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小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网络伦理道德,因此需要提高对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视度。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许多老师只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上,而忽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方法,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论文精选

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在人们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在欣赏并教唱《天堂》这首歌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绿毯如茵的草地,幽静深邃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并通过背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草原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欣赏那草原骏马的优美姿态,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意境。那空旷悠扬的草原音乐,那诗情画意的草原风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边欣赏、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学生只有理解音乐,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作和创新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上,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如:在欣赏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时,通过多媒体功能,屏幕中动人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把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如:秧鸡、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五彩缤纷的森林奇景,大自然中的真实音响和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全部都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生带进了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学生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在愉悦中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在完成作业并体验到成功乐趣时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教学生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入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兴趣和表现欲望。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腾飞变化及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同学们被这欢歌笑语所吸引着,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不但学会了唱这首歌,而且强化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教学得以普及,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