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通用16篇)

时间:2023-11-09 18:40:38 作者:字海 实用课堂教学的思考心得(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得失得失、经验总结。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语文教学,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一则无趣,二则浮浅。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诸如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感情自然,自觉、主动地去理解课文,挖掘深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也是激发兴趣、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学本身即是语言教学,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等等,让它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分分秒秒、每个细节,使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基于上述认识,并且根据“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的“生命性”这一观点,我严格按照大纲精神和教材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实施开放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以下思考。

1.平等、和谐的课堂主体。

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要确立资源分享的同学型师生关系,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确立自我激励的评价模式,使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

2.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

教师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使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师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模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固有的模式,得到解放。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追求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追求学生真正的有效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材料,就得渗透更多的元素。比如说,可以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开放型语文课堂中,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而活动(包括讨论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却成为学生获得学习材料的最有效形式。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都是教师讲解或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致使绝大部分学生处在被动听“问答”的状态。然而语文教学不应模式化,而应是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教师要把各种新鲜、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时,教师就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表演,学生听后立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如何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体会主人公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轻松的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也达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沟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小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开放型的小学语文课堂可以根据教学所需,扩大学习场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去思考、观察和实践,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拓展课本知识,丰富生活体验。()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文时,学生对昆虫的世界充满了兴趣,我就利用一节课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校园里观察自己喜欢的昆虫,并做好记录,学生个个兴致盎然,回来后写出了一篇有又一篇精彩的文章。

3.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营造的。良好的课堂氛围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战胜困难的肯定和创造性想法的支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在开放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赞美学生:“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挺喜欢你!”“说得真好!感谢你!”使学生增加自信心并且感受到上语文课的乐趣。

1.学习语文知识,开拓广阔视野。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实施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既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又丰富了课堂形式。积极开展有效的开放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的语文知识有了清楚正确的掌握,还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无形之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这种财富是灌输式的传统语文教学无法给予的。

2.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创造能力。

开放型的语文教学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无疑是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这就促使学生把“教”建立在“学”上。这种开放型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更造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提高思考意识,优化学习习惯。

开放的课堂,“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转化为教规律、教方法。这样在无形之中,教师帮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渐渐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是至关重要和有益的。

总之,我们应该以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主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3]温寒江,连瑞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智力性的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大脑中进行智力活动的方式,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技能,它是从语文知识的掌握到能力发展的中间环节。智力性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听、说、读、写等练习进行反复的训练。正如捷克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

我们说的加强练习,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以多制胜”,而是在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练得深一些、透一些,“跳一跳摘桃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他们通过练习,结合所讲授的知识,掌握其规律,举一反三,在优化的练习中求快、求好,以取得内容上不断深化,认识上螺旋形上升,技能逐渐完善,能力自然发展的效果。

总之,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势在必行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现代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工程,首先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我们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语文修养,才能对各类教材融会贯通,驾驭自如;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富有吸引力。当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开发,能力得以普遍提高,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整体效率的最终目的就能实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我们先来剖析某些“启发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勿庸置疑,教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工夫,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往往经过反复推敲,特别是一些公开课,那真可谓“精雕细琢”,不厌百回改,其中不少课也确实称得上漂亮。然而,这样的课,细一审察,不难发现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他们忙于应付老师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提问,有的甚至连这人的回答为什么错、那人的回答为什么对也搞不清楚。试问,他们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主动性可言?充其量是老师手里的棋子而已。语文学习应该重诵读、感悟,但是我们常见一些课堂上充斥着各种问题,用回答问题来替代诵读与感悟,难怪学生换一篇文章又读不出什么来,或说不会读。像这样,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满堂问”的教学形式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果我们从“发展学生个性”这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严密的课堂结构、烦琐的提问,消磨了学生的个性,阻扼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提问的答案往往是单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入“我毂”,教师总是费尽力气引学生“入毂”。学生“入毂”了,教师就以为大功告成。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的理解,不像数理化题目的答案那样精确唯一,而常常在正确与更正确之间选择。再说,教师脑子里的答案许多是从参考资料上拷贝而来,这些答案是否唯一正确呢?有没有别的理解呢?在我看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学生“旁逸斜出”,教学应该有思路,但这里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能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作出调整。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我们再来看封闭性课堂如何处理教材。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思路或“教学个性”而人为地肢解课文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尽管大家都认为教师应当拥有个性,应当拥有解读课文、选择教学方式的自由,这诚然是不错的。但张扬个性必须以尊重美的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教师的个性不管怎样突出,都只能算是耍花枪,故弄噱头,不足道也。语文课堂仅局限于一些细枝末叶的问题,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没有或很少美的感受与陶冶,那么,审美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思想整体性。现代教学论强调整体发展观。就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只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谈。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局部――整体”,入手着眼于整体,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领悟文章的主旨内涵,对局部的剖析建立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例如《内蒙访古》的教学,首先应当理清内部的相互联系,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大青山南麓沃野的战略地位,赵长城的修筑原因、位置及遗址现状等,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如果一开始就在一些小问题上争执不休,诸如某个动词使用好坏,这个段落是引用史料,那个段落运用了对比手法等等,那么,即使课堂气氛是热闹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容易把学生引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当然,我们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并不等于拒绝细节分析。开放型课堂教学也注重词语的品味,语句的涵咏,只是不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说,开放型课堂教学在细部问题的探究上为学生提供更阔大的空间,教师只是作宏观上调控。

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封闭性的课堂追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其信息流向的模式是“教师学生”。我们看那些观摩课,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向老师质疑,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少之又少,整堂课都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开放型课堂教学不是不要教学环节,只是不那么死板而已,它与封闭性课堂有本质区别。

首先,开放型课堂的信息流是多向的,其中当然有师生之间的,但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其模式应当是:

教师。

学生。

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挑起矛盾,引发碰撞,作出评判等方面。其次,开放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教师的点拨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努力又具有能动性,师生双方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第三,开放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他们或答题,或争辩,或演示,或质疑,或诵读,在思维的碰撞中击出耀眼的智慧火花。第四,开放型课堂上应该而且鼓励“意外”出现。这“意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设计而言。有许多课因“意外”而精彩,教师的素质高低也往往在处理这些“意外”的过程中得以显现。所以,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教材处理的自主性。开放型课堂教学侧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为他们留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这就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封闭式的“满堂灌”或“满堂问”因为要把许多内容传授给学生,从段落概括到主旨归结,从结构的分析到表现手法的评价,这就迫得教师唱“独脚戏”,也不允许课堂出现“意外”以打乱教学部署,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抓了,什么都没抓到。开放型课堂教学视过程的需要,或增添内容,或删除环节,决不拘泥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这些常规的教学内容。它完全可以在一个段落的内容概括上展开辩论而淡化主旨的分析,也完全可以沉浸在情感的体会中而放弃对表现手法的评价。开放型课堂对教材的处理体现充分的自主性。

当然,自主性不等于随意性。自主性要与学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在一起,也要与单元教学计划、学期授课计划乃至学年教学计划联系在一起,是在整体计划中的自主。各堂课的教学重点合在一起,应当涵盖学生语文素养的各方面。

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突出了人文性,目前语文界虽然对人文性的理解各有编向,尚未取得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一点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学生语文学得好坏,过于看重考试分数,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性。人文性是很难通过分数来衡量的,它完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有的甚至在三年内不见得有明显效果,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才显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树立长效的评价观。此其一。其二,既然我们的教学以人为本,而人是有差异性的,性格、兴趣、天资、爱好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以单一的绝对的评价标准整齐划一,那么就像有的漫画所讽刺的那样,学生的个性没了,好像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一样。此其二。其三,文学作品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每个人完全可以按个人的能力经验解读作品,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创造性”,往往在与众不同的理解环节中得到培养。硬将多元化变成一元化,不仅违背文学作品的欣赏规律,而且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基于此,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多元的,学生的回答一般都有其可取之处(从他的能力层次上来判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回答过程中的可取因素,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引导他们自由、和谐地发展。

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开放型课堂教学要求设计的提问是开放的,要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例如《鸿门宴》的教学,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元前2,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两万的兵力击溃秦军20万大军,何等威风,四年后,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意气何其衰也,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项羽狂妄自负,他不听范增意见;他胸无城府,供出内奸;他为人不仁,沽名钓誉。有学生还从刘邦方面寻找项羽失败的原因。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顺便点拨课文中相关语句,最后归结出项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某教师执教《祝福》,最后提出一问题,祥林嫂在旧社会是那样无奈,假如她现在来到你们当中,你们打算怎样帮助她?一石击出千层浪,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劝她再嫁,有的要帮她上法院,夺回被她大伯收去的房子,有的说帮她寻找工作……点子层出不穷,教学出现了高潮。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形式,已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得以实施,而且常常涌现出动人的情景。

以课题为中心的全局开放。全局开放的课堂上,教师只布置学习、研讨的内容,既不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也不设计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是以学习的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间。例如某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课前把自己手头所有的关于这首诗的分析材料全部印发给学生,课上叫学生自学,然后发疑问,谈心得,例如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为什么诗人选狗与鸡,而不选牛与马。他的问题引发了同学的争论热情,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统一意见,诗人写狗与鸡,更能体现农村生活的闲适、安逸,如果换成马与牛,就显得太热闹,好像写的是集市或劳动场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含笑注视学生,不轻易表态。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说上述的课例,其开放性还是局限在一篇课文,那么,以课题为中心的开放教学还有另一层次,即“跨课”研习,“跨课”是指课题牵涉到几篇不同的文章,从这几篇文章中概括提炼,形成观点,这已经接近论文的写作。例如“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如果只读《荷塘月色》是不够的,必须读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以及有关的评论文章。这样的教学开放性更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如果研究能取得大面积丰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能走出长期滞顿的低谷,迎来教学的新春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从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不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认为开放型课堂是搞花架子,不能提高学生成绩;中青年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开放型课堂;大家普遍认为开放型课堂就是把课堂教学一分为二。笔者认为,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应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上开放授课的内容,还必须抓住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作了深刻而准确的阐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法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只有进行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把教材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效率才能事半功倍,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笔者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当前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看,不少老师对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下列误区:

1.开放型课堂教学是花架子,不能提高学生成绩。因为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片面追求分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也扭曲了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每年的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发放等,无不以教师教学实绩为根本标准。教师呢?放不开手脚,担心把社会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放进课堂,会影响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又不会考那些的”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想法。语文本身的性质告诉我们,只要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得到真正的落实,只要学生的潜能和创新品质得到有效的发挥或挖掘,就会为他奠定坚实的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靠一时的记忆或许能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分数,但却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路顺风”。从较长的学习时段来考查,只有坚持开放式教学,学生的语文技能和学习品质发展了、提高了,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开放型教学就是把课堂一分为二。少数教师认为,只要一节课用一半的时间来教授新课,一半的时间用来讨论发言,谈谈实际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就是开放教学了。开放式语文教学并不是时间的机械分配,它更注重的是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课内课外对学生的技能和品质的最优化训练。事实上,在新课程标准中,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文并不是固定的和唯一的,要求语文教师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合理地取舍增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才能让学生的技能和品质锻炼得到最优化。”所以机械地按时间的多少来评判课堂是否是开放的,显然是极端片面的。因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引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每一个环节,只要能和当节课的训练目标有最紧密的联系,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开放切入点。把时间一分为二仅仅是形式主义在教学上的体现,不会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走出对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到开放呢?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自始自终视它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谐。开放教学,说到底就是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作为人际交往工具的语文,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就是让他们能正确运用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其从中受到心灵的碰撞,向往并乐于追求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至少应包括:[1]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词句组织、表达技巧、语文习惯及阅读、写作及人文因素的提升等)。[2]语文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作为交际工具,不通过交际实践,仅仅是单纯的学教是绝对脆弱的,因此要十分重视语文实践(包涵其他内容的实践,而非单纯的语文)。[3]语文教学贵在语文品质的培养,语文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等是支撑学生持续认识主客观世界的动力。只有树立新课程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学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彻底与旧的、落后的、粗放的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决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青春与活力。

二、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上开放授课的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教本上,要了解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不但要时时关注本门学科的发展变化,也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改革发展,从新课程理念要求出发,精心选择、组合、优化教学内容。看我们选择、组合的语文材料是否符合下列要求:[1]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发展学生健全人格;[2]是否做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3]是否让语文教学与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4]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是否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相一致;[6]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7]是否做到了教学材料的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现实。

三、优秀的开放型语文课堂,关键还必须抓住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学生所习得的任何知识及从中受到的情感熏陶,一定是在这些教学资源唤醒和丰富学生的内部需要基础上完成的。所以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在情感因素上能否引起共鸣,于学生内心结构产生冲击,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比如,在教生字时,不是让学生记住它的部件、结构、笔画等,而让学生比赛“你是怎样来记住这个字的”。又如在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怎么怎么做”等等。既给了学生自我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又能与课文密切配合,更能让学生融入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交织之中,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因此只有抓住抓好“情感”这个联接点,语文开放才能不偏不倚,恰入其分,提倡多年的愉快教学法、快乐学习法、体验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才能真正实现,才能收到应有的功效。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这才是我们开放式课堂教学所真正追求的。

【参与文献】。

2.开放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广西教育》06期;

3.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农村教育》01期;

4.融入生活让语文更精彩,《新课程(小学)》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新要求。

我们先来剖析某些“启发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勿庸置疑,教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工夫,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往往经过反复推敲,特别是一些公开课,那真可谓“精雕细琢”,不厌百回改,其中不少课也确实称得上漂亮。然而,这样的课,细一审察,不难发现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他们忙于应付老师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提问,有的甚至连这人的回答为什么错、那人的回答为什么对也搞不清楚。试问,他们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主动性可言?充其量是老师手里的棋子而已。语文学习应该重诵读、感悟,但是我们常见一些课堂上充斥着各种问题,用回答问题来替代诵读与感悟,难怪学生换一篇文章又读不出什么来,或说不会读。像这样,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满堂问”的教学形式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要求。

如果我们从“发展学生个性”这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严密的课堂结构、烦琐的提问,消磨了学生的个性,阻扼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提问的答案往往是单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入“我毂”,教师总是费尽力气引学生“入毂”。学生“入毂”了,教师就以为大功告成。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的理解,不像数理化题目的答案那样精确唯一,而常常在正确与更正确之间选择。再说,教师脑子里的答案许多是从参考资料上拷贝而来,这些答案是否唯一正确呢?有没有别的理解呢?在我看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学生“旁逸斜出”,教学应该有思路,但这里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能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作出调整。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我们再来看封闭性课堂如何处理教材。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思路或“教学个性”而人为地肢解课文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尽管大家都认为教师应当拥有个性,应当拥有解读课文、选择教学方式的自由,这诚然是不错的。但张扬个性必须以尊重美的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教师的个性不管怎样突出,都只能算是耍花枪,故弄噱头,不足道也。语文课堂仅局限于一些细枝末叶的问题,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没有或很少美的感受与陶冶,那么,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思想整体性。现代教学论强调整体发展观。就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只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谈。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局部――整体”,入手着眼于整体,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领悟文章的主旨内涵,对局部的剖析建立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例如《内蒙访古》的教学,首先应当理清内部的相互联系,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大青山南麓沃野的战略地位,赵长城的修筑原因、位置及遗址现状等,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如果一开始就在一些小问题上争执不休,诸如某个动词使用好坏,这个段落是引用史料,那个段落运用了对比手法等等,那么,即使课堂气氛是热闹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容易把学生引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1][2][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明确、清楚、切实可行,对每堂课的教材、教法、教学活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直接导向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出一堂堂既充满活力又学有所用的优质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教科书无论从内容还是体裁上看都可谓“百花齐放”;从层次上看,又可谓“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所以,我们应将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三个年级的教材优化组合成整体结构,用控制论原理来实现整体快进。

从大目标上来看,初中的语文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三种表达能力。第三阶段(第三、六学期),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大目标明确后,我们就很容易地把握每册书的“中目标”。如语文第四册是进一步学习记叙与议论、说明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重点是培养学生议论能力。具体来看本册八个单元中,每一单元突出一个小目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议论的作用,以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第二单元又突出一个小目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在《大自然警号长鸣》这篇文章中,说明是基础,议论是作者的主旨,充分体现了说明、议论文所有的基本类型。将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文的三要素、驳论的方法等等逐一交代,清清楚楚,构成了议论文的系统知识。五、八单元为文学体裁的两个单元,教学特点抓住了,重点应突出小说三要素,诗歌的语言及意境。

有了上述的目标分析,就有了指向,也就能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再采取比较阅读法和单元并举法,就能实现用时少收效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双向和谐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饭,当谈到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时,朋友便聊到他小时候听评书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最爱听评书,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一听就是半个多小时,兴趣盎然,从不感觉厌倦,而且还基本上能将当天听到的评述内容复述下来,这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思考。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中华书局祝安顺老师在评价儿童国学教育时说。的确,现在的小学课堂,虽然有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途径拓宽了,但课堂的趣味性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样提高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我们所设计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课堂的知识性,只想到该传授孩子哪些知识,而忽略了该如何传授,忘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是他们参与活动和展示的舞台,在兴趣中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究竟该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我感觉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备“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教案,从学生的学入手。老师要换位思考:“我”是学生,“我”会对这篇文章的哪个方面感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我们这堂课教学的突破口。备课中,要以怎样让学生感兴趣为主线,注重每个环节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课堂教学方法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来依托。

二、尊重学生,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愿意参与,愿意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可能比较稚嫩、有的可能比较极端,老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见解,因为这些见解的背后跟这个学生的兴趣取向是不可分的,有因才有果。尊重学生的见解,就等于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一些极端的、偏差的理解,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还应当循循善诱,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不同题材的课文,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上课。如:《长城》、《威尼斯小艇》可以通过培养小导游的形式来教学;《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故事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教学;像《桥》、《金色的鱼钩》则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观潮》、《火烧圆明园》则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来教学;复习课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设计,学生的兴趣才不会枯竭。

教虽无定法,但只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展开备课、教学,那么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课堂深深吸引!

英语课堂无效教学的思考和调整

几年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学起来就会很轻松。现行的教材本来就是融实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英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可以采用学生比赛、游戏、唱歌、猜谜等,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和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提高英语的课堂效率。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形成一些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富有个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逐步地引导学生从孤立性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学习向建构式学习转变,从静听式学习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学习转变,从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结合学习转变。

三、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扩展知识外延,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兴趣。网络在英语教学中是获取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工具,是创设情景的工具,是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的通讯工具,是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网络教学就是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交际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四、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也被提上了日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有的学生一提到英语就头疼,找借口、想放弃。这时候教师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寻求对策。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评价,从而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变得更有效。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黄蓉。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上周,听了烟台市牟平区实验小学校长战丽娜老师的讲座,感受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讲座开头,就通过“我明明在上课,可却什么也没教”这样一句老师教学后的感想,反应出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形式化非常严重。谈到了无论孩子坐姿如何,他们是否在思考在动脑这才是我们应关注的中心,也就是我们要将关注点放到思维上面。我们可以从孩子完整流畅地表达出自己想法的背后看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至此为止,我所理解的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这样看来,高效课堂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较高。

作为一名新晋教师,回过头想想我这一个月的课堂,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很少,本来是想孩子刚上小学,还不适应快节奏学习生活,让他们慢慢学习、消化吸收。但孰不知孩子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当他们对老师教的那些知识学会后就会有无事可干的懈怠感以及逐渐养成孩子做事拖沓低效的习惯。听过战校长的讲座后,我这个周重新调整了我的教学课时计划,我把以前两节课的内容合并到一节课去讲,惊喜地发现孩子都能接受,一节课也更充实了。因为节奏加快,孩子必须更加集中精力听讲,课堂中走神、做小动作的孩子明显减少。

讲座就如何进行有效课堂从有效的组织形式、有效的环节设计、有效的问题设计以及有效的课堂提问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在有效的组织形式中,提出了“简约式上课”这一名称,其中心思想就要深化学生的思度、广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顺畅表达。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让孩子张嘴说出他想要表达的问题,流畅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说一句完整的话,几句话甚至讲一个故事,这是很重要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也每堂课中贯穿这一思想。只要孩子说出一个修饰词、学过的词语、一句完整的话,就会给予表扬鼓励。有了第一个榜样示范,孩子逐渐也就养成了只要张嘴就说一句完整的话了。

讲座中战校长举了个例子,让孩子通过自己讲错题或者参加班级的讲题比赛,他们自主学习,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在孩子自己讲题的过程中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后,这个周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个音节拼读比赛,同时在课堂上做练习时,我会找最先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讲他们是如何做这些题的,让孩子自己总结。这样让就形成了生生互动的课堂,孩子教孩子这样的启发示范作用远比老师枯燥的反复强调好的多。

教师要上一堂简单而有思维含量的'课,需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听完讲座后,我在我的课堂上只要是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或做巩固练习等,就明确提出时间要求和达到的标准,这样学生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课堂结构也就紧凑,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说让孩子做抄写拼音的题目,规定要一分钟做完,没有做完的就需要课下补上了,这样孩子也就有了课堂上老师规定时间要做的事情就必须做完的意识,孩子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同是对接受知识程度不同的孩子也提出不同要求,如果你这个题做完了,那请你做另一个拓展题。让课堂中所有孩子都有事可做。这些也符合讲座中所提到的“分层教学”意识。

在有效的环节设计中,提出了个个“问题”牵动学生思维;次次“失误”挑战学生思维;“比较”中激活学生思维的思想。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这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环节里要提出精炼而有效的问题,有一个主线牵动学生不断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同时对于学生可能犯得错误提前让他们比较,知道问题是非,最重要的是有榜样有对比才有动力,及时表扬优秀的学生,及时表扬好的思想与点子。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提出一个问题并不是终点,有效的课堂追问是很重要与必要的。当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要及时进行追问,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还有怎么样的问题,是否真的理解,对这个问题又是否有质疑。有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通过追问了解学生这个知识点是非真的会了,如果孩子掌握的很好,完全可以让他来当小老师,让他自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给同学们讲清楚,这样的效果可能比老师自己讲的效果更好。

以上便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教育这条路上还有太多太多要学习和思考的了。希望在这句话的勉励下能够继续学习和进步,在教育事业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教学论文对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1最一般地讲,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在这样的状态下,任何试图改变现有均衡的努力都是得不偿失的。对世界格局的理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角度,比如可以从历史或动态的角度看,也就是力求回答“世界格局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人们常说的“时代问题”就与此密切相关。我们亦可以从时代的横断面或静态的角度观察,即透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或汤因比所用的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来对现今的世界加以描述。我们也可以用成本收益方法,即通过比较各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将其统称为各种力量,在既定或未来格局下的获益和受损程度,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格局脉络。我们还可以从世界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的此消彼涨中,从其构造世界秩序的理念和意志力中,来对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换个角度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力量在形形色色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一国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以下6个要素:市场规模,包括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水平,以及相应的购买力;货币与金融,主要看其货币是否是世界储备货币,以及其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规模;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其中既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国土、以质和量表示的人口、与资源禀赋;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与治理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力量”;军事力量。多维度并重、动静态结合、损益量比较、内外因兼顾,应成为思考世界格局这一宏大问题的基本脉络。2总体上看,人类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由来已久,但于今尤甚。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充斥着资产阶级对产品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它必然到处安家筑巢,到处建立联系。”经典作家们在当时不仅看到了今天人们称之为全球化的种种现象,还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血腥味的或明火执仗式的对外扩张。时至今日,特别是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尽管贸易和资本扩张的动机依然如故,但扩张的方式已大为改观了。当今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基本内容和实现方式都已经变成为,在保障所谓“普遍人权”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框架下,按照市场规则,也就是通过清晰界定和严格保障财产权、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等原则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得以实施和贯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谋取利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扩散,关乎全人类福利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紧迫,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动体在治理结构、目标函数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至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实现共赢的可能性增大,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等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全球化的性质。此外,由全球化导致的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加深还引发了另外一个后果,即军事影响力对多数国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有有限的功效。3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有如下4个特征。首先,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冷战结束的客观后果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广阔的相对统一市场,出现了全球主要力量拥有如此广泛而坚实的共同既得利益之状态,出现了除非其内部发生分裂否则在一、二十年内不会遇到挑战者的局面,以致有人声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历史开始了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的胜利作为终结的进程。其次,美国是这个既得利益国家集团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时,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也在急剧提升。对美国霸权的理解必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为背景。换言之,美国只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力的源泉也在于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的选择才特别值得关注。第三,在确立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方式上,明显带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开始呈现出北美、欧洲并立和亚洲加速组合之势。地区一体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都在加剧的背后,隐藏着各主要力量力求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将于己有利的规则灌注其中以抵御区外竞争的动机。最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个别领域占有优势地位,比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但总体来看,它们大都是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设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们之间受益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形成集体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方面,还存在重重障碍,尚需要下大力气加深合作。4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扩散在深度、广度和数量上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和市场开放,而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也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也得以积累。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和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应当承认,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历支持了“共赢”的观点。然而,全球化在为世界提供“共赢”机遇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挑战。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换言之,全球化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就是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之间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它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5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进程中两种基本路径业已显露,并大致勾勒出了未来世界的结构。美国和欧洲在建立国际秩序或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作法上的分歧趋于明朗化,正在形成所谓“美国路线图”和“欧洲路线图”。美欧分歧的核心不在于“自由民主”本身,而在于自由民主之合法性的来源。美国人认为,民主宪政的民族国家是最高原则,对任何国际法或国际组织而言,订约各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民主宪政的民族国家利益,违背国际法或撤销国际组织的民主合法性。欧洲人认为,民主的合法性来自比单个民族大得多的国际社会的意志。在他们看来,国际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球性的主权国家联合体,相反,国际社会或国际意志拥有合法性授权,并由各个国际组织为代表。基于此,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构筑全球秩序途径。其一是强调国内法高于国际法、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美国,力求通过建立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区来达到其拓展市场和影响力的目的。由此我们见识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其二是注重超国家权力作用、并且力求借助民主程序保证参与国利益的欧洲,热衷于靠某种不断向外结晶的扩张方式来实现其理想。由此世人目睹了欧元区建立、欧洲宪法草案出台、欧盟的东扩和南进。在亚洲,一种有别于“美国路线图”和“欧洲路线图”的“亚洲路线图”正在酝酿之中。与美国和欧洲那种由大国或核心国家为主导略有不同,亚洲区域合作走的是一条先由多个“小国”(东盟10国)共同制定规则、通过集体谈判、再由周边大国(中日韩)加入的道路。亚洲区域一体化虽路途漫漫但却是大势所趋,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类提供一种区域合作的途径,还在于如果此路走通,那么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五分之一的新亚洲,将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6尽管持续时间长短尚不清楚,但发达国家利益集团中的霸权国家美国,其实力已开始进入“顶峰平台期”,并显露出了颓势。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剥夺了美国赢得西方世界支持的理由。欧元的出现已开始威胁到美元霸权,并必将减弱美国向全世界融资的能力。“9・11”恐怖主义打击,粉碎了美国是世界安全堡垒和投资天堂的神话。经济政治社会一体化势头甚猛的欧盟,在塑造未来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开始与美国分道扬镳。充满不确定性的恐怖主义威胁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兹剑,将会长时间地搅动着美国决策者的神经。美国不批准《京都议定书》和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里约公约》、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抛开联合国而发动对伊战争,这种单边主义政策既表明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亦说明其势必在“失道寡助”的路上越走越远。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将在阿拉伯世界建立“民主样板”步履艰难,都会对美国内部凝聚力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军费开支占世界一半、为欧盟的三倍,规模如此之巨长期来看无疑会恶化美国财政状况并损害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长项,比如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巨大的市场规模,强大媒体的垄断地位,军事打击力量等,在中短期内还不会像其“软力量”那样迅速减弱。同时我们更不能无视作为一个整体的美国的优势。毕竟和结盟而成的欧洲不同,美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7当今世界格局中最意味深长的动向,是发达国家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两极”格局初露端倪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和欧洲的分歧是深刻的和难以弥合的。我们已经看到,它们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路线和理念上存在差别,并在货币领域内竞争激烈。但关键在于,美国推进全球化的方式不啻是对欧洲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价值观的颠覆。欧洲是在对自身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美国。应该看到,美国和欧盟的综合实力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停止。相对美国而言,欧洲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换言之,欧洲需要美国帮助和支持的程度要远远低于美国对欧洲的需要,至少欧洲已不再需要美国这个保护伞来满足其防务需要。在人口、产出、贸易、制造业等方面,一言以蔽之,在市场规模方面,欧盟已经超过美国。在曾经是比较薄弱的领域,即世界货币和金融市场方面,随着欧元和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创立,欧洲与美国在配置和享用全球金融资源能力上的差距也在大大缩小。欧元区和欧盟运作与扩大的方式,以及它们对待和处理国际争端的总体态度与手法(尽管欧洲内部各国之间有所差异),为其“软力量”的积累贡献甚大,并彰显了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不合时宜或“失道寡助”。甚至仅从欧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上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事实上已经在出现。以长远眼光看,未来最有可能和欧美平起平坐的一极就是亚洲,其中处于关键位置的是中日韩三国。8世界格局变化或大国或国家集团间关系的调整,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较为剧烈地表现出来。健全的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所谓“两大一小”的格局已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即美元和欧元“双寡头”,外加日元“小伙伴”,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在欧元创立之前,任何单个欧盟国家的货币,无论在信誉上还是在方便程度上,都无法和美元竞争。正是这种局面成就了美元霸权,让美国在全球范围获取了大量隐形的“铸币税”。美国印制的约5千亿美钞中的三分之二都是在境外流通的,约四分之三新增发的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各国政府和私人持有的美元储备和存款数以万亿计。有鉴于此,欧元的创立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欧元区内的交易成本,也不仅让各成员国的'交易者规避了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使欧元成为了足以与美元分庭抗礼的世界货币,并且在国际储备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计价等领域已经开始削弱美元地位。过去三年多时间里美元对欧元比值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两者间名义产出的此消彼涨,正在逐步但却深刻地改变着美欧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布什总统眼中的3个“邪恶国家”同时又都是拒绝使用美元计价的国家,并非巧合。亚洲在货币领域的合作,虽然目前尚无法和欧元区同日而语,但发展势头强劲,长期前景乐观。其未来主要取决于中日韩三国领导层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小国货币在经济上存在的必要日益下降。9国际规则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地位大幅度提升。这种提升首先表现在国际规则或惯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或政治实体所接纳。无论是世贸组织这样的全球机构、还是欧盟或欧元区这样的地区性组织,囊括的国家或经济体日益增多。其次,越来越多的问题或领域都被纳入国际规则的约束范围之内。在过去的中,新增的多边国际规则、包括原有规则涉及领域的丰富与拓展,就有数十种之多。第三,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纠纷的解决越来越倚重双边或多边国际规则。处理贸易争端如此,打击跨国犯罪亦如此。第四,对某些国家、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国际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国家而言,各类国际规则已成为它们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第五,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世界结构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在制定和实施国际规则过程中的综合实力,或一国的综合实力之大小,大国或国家集团间的竞争,也主要围绕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展开。第六,国际规则的“非中性”,亦即在同一规则下各国损益程度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这一特征愈发明显。列入全球贸易谈判内容的“环保条款”和“劳工条款”等,已成为某种维护特殊利益的工具。最后,滥觞于发达国家的种种规则或惯例正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化,诸如公司治理规则,若干年前由少数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家制订的“巴塞尔标准”等,正在变成某种一般原则;“普林斯顿普遍司法权原则”,即不允许犯罪以主权豁免和国界神圣为由而逃避惩罚,以及所谓“华盛顿共识”,也正在或一度成为全球性说教。10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团结起来,但要真正合成一股力量还需要跨越许多障碍。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也还是有成功范例的,东盟10国在对外谈判过程中用一个声音说话,确实提高了其讨价还价的能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的世贸组织多哈会议上,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事件:以印度、巴西和中国为首的21个发展中国家集体行动,顶住了发达国家的压力,并使自己在过渡期满后不至于马上面临更为广泛和严格的新规则。多哈会议上两大集团的较量,尽管它有可能会阻碍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长期发展,但还是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反思全球化的收益分配问题。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之间拥有共同利益,后者为其通过合作来保障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可是我们还要看到,共同利益只是合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数量过多,考虑到各国因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各异其利益也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采取集体行动的成本收益分担和享用常常不对等,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分化政策,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或形成一股国际力量的难度巨大,因而它们在制订国际规则的谈判过程中经常处于劣势。国际规则的歧视性可以说随处可见。发达国家每年对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征收的关税,比适用于富国之间的关税平均高出4到5倍。富国政府目前每天花10亿美元补贴农场主,这造成了农产品大量过剩,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根本无法与之竞争。换言之,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合作往往具有局部性和暂时性。它们联合起来并且真正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条件尚不成熟。11尽管民族国家或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却遇到了挑战。国家主权成为问题是因为:一,随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而出现、或得到加强的超国家组织机构作用增大,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需要多国合作方能解决的全球问题变得日益紧迫,比如臭氧层遭到破坏;三,虽然理解和解释差异很大,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存在着某种超越主权国家的普遍权利或价值,比如人权;四,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愿地放弃原本属于国家主权的权利;五,诸如跨国公司和“透明国际”这类被称之为“非国家行动者”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急剧增长。结果,原有的绝对主权概念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所谓“有限”或“弹性”主权观念的挑战。从可能的后果上看,对国家权利的重新界定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利于合作的深入,另一方面又为某些大国干预别国内政提供了借口,甚至其有利的一面也可能被某些大国恶意地加以利用。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诸如放弃独立货币政策与所谓“主权让渡”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只要国际条约的签署或一国政府的选择完全出于自愿,国家主权本身或许就不存在什么让渡的问题,因为国家主权的真正体现恰恰在于它可以通过放弃部分权利来寻求自身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像个人在受到自己所签订契约的束缚时并不丧失其主权地位一样。主权弱化和强化是相辅相成的。12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问题空前严峻和紧迫,需要而且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方能解决,亦即进行全球治理。全球问题主要是指那些涉及整个人类福利的长期和普遍问题,大致可概括为以下6大类:贸易与投资规则的确立与执行;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以恐怖主义、腐败、洗钱和非法移民等方式表现的跨国犯罪;人类健康,其中特别涉及到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和对转基因有机体的管理;环境与资源,包括气候、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热带雨林保护等;安全,包括防止地区冲突、多边维和,以及对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控制。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影响全球格局的两个长期因素:全球治理和与此有关的移民政策以及人口问题。需要各国共同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但找到有效地的途径实现这个目标却困难重重。当今的超强国家美国在享有霸主收益的同时,没有能够尽到公正地和充足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义务,几乎所有的全球治理机构又都面临着合法性不足、透明度不够、责任心不强的困扰。今天,资本、技术及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都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例外。许多狂热的自由市场原则的信奉者,也都回避了允许劳动力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流动的主张。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阻,在更深的层次上暗示了经济全球化的限度。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欧洲6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到劳动人口的五分之三,美国的非欧洲裔人口将要超过一半。俄罗斯竟然出现了人口连续净减的现象。鉴于此,大量吸收移民已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量移民进入发达国家后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势必会波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乃至国际格局。13从长期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以不到世界总产出4%的经济总量,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的16%。中国的迅猛发展自然会引起世人种种看法,归纳起来大体上有3类:一,世界对于这种经济成就能否持久抱有多大信心?二,中国的政治结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这一进程?三,中国在较广泛的国际舞台上可能将发挥何种作用?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所谓“崛起”,就是确保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是增进中国人民福利水平,就是使世界体系在今后的发展和运作中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就是让中国的实际利益和权利在现行或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得到尊重,就是给中国以机会和能力对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所谓“和平”,无非是说中国实现崛起的目标是为了世界和平,采取的手段也是和平的,亦即要通过参与国际分工,通过遵守现行国际规则,通过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积累起来的和新出现的种种问题,来实现崛起,而不是做现行国际制度的挑战者或破坏者。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讲演者小传张宇燕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亚太学会、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出版《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经济学与常识》、《说服自我―――经济学杂文集》、《共享繁荣―――世界经济的现状与未来》(与马杰合著)、《旧邦新命―――两位读书人漫谈中国与世界》(与盛洪合著)等著作。发表“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美元化:现实,理论和政策含义”等论文。主持翻译《新制度经济学前言》。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0次集体学习,张宇燕与外交学院的秦亚青教授就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安全环境向中央领导集体作了讲解。

校长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感悟

编者按:校长是一个学校各方面的管理者,但是也不能离开课堂的教学,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对课堂的思考吧!

一年来我们课堂教学改革走过的路,感受颇多,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小小收获的喜悦,也有缕缕挫败的无奈。

我校教学设备在农村学校来说还算是比较好一点,几年前,各班都已经装上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大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较少。课堂教学改革以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起码是大部分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上课,备课小组在备课时,都能把学生活动考虑进来,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课堂上,都能进行小组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把课堂上学生的积分和平时的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我平时听评课和巡课时的了解,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比较好的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之所以有这种质的突破,我觉得和我校的高效课堂激励制度有很大关系,你的课堂是否高效课堂模式,直接决定你高效课堂的积分,要想使课堂教学的改革有成效,必须制度先行。

教师参与课堂教学课改的热情较高。课改以来,我校教师大多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遇到去外地学习的机会,谁都想得到,唯恐不让自己去。我校每学期安排的全员赛课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每听一节课,教师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对该教师的课进行有效评价,按照高效课堂的标准,逐项打分,然后写出自己的反思。上级部门开展的各种活动,教师都积极参加,每年全县的优质课大赛,因为报名的教师太多,我们每次都得先进行学校初赛,通过平时高效课堂积分和教师初赛的分数进行选拔。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校沿用十多年的目标管理制度起了作用,确实和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一旦分数落后,所有的荣誉和机遇将和你无缘。另一方面,得益于我校的高效课堂激励制度,包括教学常规的各个方面,时时刻刻激励教师前行。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为调动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提倡小组教学,小组教学以来,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原来不大爱发言的学生,为了小组的积分,为了自己的积分,也积极参与讨论,努力展示成果。原来上课无精打采的学生,因为小组成员的帮助与提醒,也打起精神参与教学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所以提倡小组教学,就是从学生身上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每学期三次评选合作展示优秀小组,从很多程度上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了。

以上这些事让人欣慰的地方,也有许多困惑时常困扰。

从制度上向高效课堂倾斜,从评估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前行,都是很好的办法。但是一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淡薄,还有一些年龄大的教师观念陈旧,不愿意改革,就使得课堂教学在原地踏步,这一小部分教师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个别教师的表现让我觉得,课堂教学改革绝对不能留下死角,不管年龄大小,不管职位高低,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设计者,下一步把所有涉及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都以积分的形式或多或少地和目标管理挂钩,也就直接和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挂钩了,这样才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分组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但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说活的次数,讨论时间延长,预设5分钟完成的活动,课堂生成时或许就得8分钟,导致有些教学环节无法进行。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如何掌控课堂讨论的时间,如何细化教学流程,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都是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问题。

预习环节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但平时的正课时间没法完成预习,晚自习又不能保证全体学生参加,人不齐有些环节没法进行,教师常反映预习时间不够,预习不充分。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一段时间了,预习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常常考虑该如何对所有学生的预习活动有一个整体的安排,真正地把高效课堂落在实处,是统一预习时间,还是放在一节课的某个环节?辅导课或是晚自习都是可以考虑的,另外对于在家上晚自习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好具体的预习任务。

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还不能及时改变,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无所适从,尽管分组时,已经进行适当的调配,但学生能力不同,合作交流不能真正交流起来。这种不容乐观的情况一定得改变,在反思论坛的基础上,在集合学科土专家进行研讨,结合我校实际,看能不能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细化程序,达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

我们进行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双丰收,可是进行课改以来,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实现成绩明显提高的愿景,我一直坚信高效课堂和学生成绩是成正比的,还是我们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但是当堂检测不够扎实,还是合作展示环节不够规范,我们是不是该作为一个校本课题研究一下,找出症结,轻松前行。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校的重中之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把控好教学的改革,才能让一所学校真正成为课改中精英。

作者|老庙一中怀庆。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是新形势下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枯燥为有趣,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活性主体特点、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科素养。

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经验政治化,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观念。我们要坚信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所有刚刚出生的小婴儿都是在和事物的接触中一点一点地学习长大,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所有的教育最后满足了生活的需求,才达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学习于生活,最后运用到生活,这样才是达到了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生活化政治课堂的实施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

现在一些老师还是专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将其所知道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自认为他们所讲到的内容学生就都能够理解,殊不知兴趣才是学习的前提,对于政治这一枯燥乏味的学科,老师单一的讲解必定会让学生反感,最后导致一无所获。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植入就能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从根本上更新教学理念,活跃课堂气氛,让所学内容融入实际生活中去,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对于政治这门学科,生活化教学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学习政治课“政党制度”时,政党制度就是具体规定的相应条文,不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多种多样,其具体的事例讲起来也会显得很枯燥乏味,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编排一些相关的情景剧,在剧中体会其中的奥秘,自己的理解外加老师的指点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

2.丰富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的植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政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时,单单凭借书本上的内容必定不能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资料,把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每一时期的具体故事中列举出来,这种丰富式教学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创新教学模式。

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讲究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加地吸引人的眼球,这就类似于明星的炒作一样,增加知名度,提高关注度。在课堂上老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创新,生活化的方式不能过于单一,有针对性并且有代表性的融入,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他们比较关注的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政治内容比较联系实际,而且各个时期都有联系,因此也能更好地融入生活。

4.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延伸至生活。

利用高中政治课经常性地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等,如,聘请宁德本地的行业先进、企业家、创业先进模范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述创业故事;聘请他们当客座教师,通过报告、对话、讲座等方式,引领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丰富了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及课程内容;利用周末、节假日带学生走出校园,到相关的企业参观,了解当地创业典型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走出去”,广泛调研宁德本地的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发展现态势,到人才交流中心了解人才需求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体验不同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等。利用假期可以尝试打工或小型经营活动,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生存和发展能力得到较强的训练;如,可以与家人、朋友、同学合伙,也可以独立投入少许经费尝试经营、买卖活动;参与家庭或他人的创业活动;到小工厂、商店、超市等去打工,获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淘宝开网店、经营微商、摆地摊;用少许资金学习炒股、买债券、储蓄等。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实践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改善政治课的教学。政治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程,它给予我们的是人性的正能量,而生活化政治课堂不仅仅让我们学习了它,更多的是心灵上的理解、本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东平。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09)。

[2]胡晓丽。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析[j]。文理导询:上旬,(0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2)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3)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

(4)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5)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3.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教师的讲解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讲解的内容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太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则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

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点做起:一要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把教材内容中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动态的作用对象。教师要讲解精当,给学生多留下独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从而更好地去体验知识,而不是单向地汲取结论,为学生发现问题和开阔思路提供更多的支点,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综合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处理好知能的转化过程。

语文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步骤选择与安排,不但要用是否有语言价值去衡量,还得用是否有思维价值来衡量。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核心。要把单一的语文知识训练变成渗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将知识的获取寓于能力形成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三是重视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转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启动者,其作用在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这种主导作用也不是不变的。当他在传授知识与启发时,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但当学生投入自学或质疑问难时,学生便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因为老师的释疑解难是受学生支配的。

课堂教学心得:课堂教学的一些浅思

按照惯例,中考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召开一次研讨会,总结得失,展望未来,可令我略感不足的是,每年讨论的话题都无多大的变化,因而效果有点差强人意。

收获也是有的,至少对我来说。会议其中一个环节是分组讨论,而我负责讨论的话题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我一边聆听一边组织,一边记录一边适时插上两句……感触颇深。

我感到,教龄越长,年龄越大,想说的话就越多。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我们一回到他们身边,他们总有许多话想讲,啰啰嗦嗦,不管你是否爱听,也不管你的心情如何,反正我逮着了听众。想起来,我们许多人给学生上课就如同这些老人一样,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时间长了,兴趣没有了,逆反产生了。所以说,当下教育界倡导“精讲课堂、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深度课堂……”其实都是希望我们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产生力图改变自我的意识,即改变自我,契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而提高课堂价值和效率。

实际上,许多学校、老师又走入了一些误区,如少教多学,有的学校规定老师一堂课只能讲十五分钟,将教学模式化。难道整堂课讲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小时候的评书演员单田芳、刘兰芳等等,就他们一个人讲,一讲个把小时,我们都没觉得厌烦,听一遍还不行,听几遍之后还模仿。只是因为这些老师的讲课的艺术水平高、讲述的内容新,这些成为吸引你的因素。所以,一位老师的语言艺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讲学生知识发展区、空白区,学生懂的、会的,你就少讲甚至可以不讲。

记得中考前几天进行系列强化训练,每次练习之后,将参考答案直接发给学生,学生立马认真研究答案,然后将仍旧弄不懂的,追着我问。这说明什么?许多知识我们不需要讲,他们看看就懂了,而不需要讲的内容,你需要让他们受到刺激,等自我觉醒之后,效果自然体现。你可以一堂课不讲,只是给时间让他们对照答案进行分析,或者进行答疑就行了。所以,不讲课或者少讲也可能是一堂高效的课,这是由这堂课的任务和形式决定的。

讲与不讲、讲多讲少真不能成为评判一堂课好与坏的标准,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评价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要看学生,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我们经常去听课、评课,往往很武断,关键只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这也不是一堂课可以看出来的,于是我们评判的标准首先就出现偏差,只能按套路去评价了。

有不少“特级教师”真的很神奇,无论用哪个地区的学生上课,无论用什么层次的学生上课,都能上得风生水起,课堂热热闹闹,师生互动和谐。我就觉得奇怪,他也不了解学生的水平层次,也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都能上得很好,也太神奇了。后来渐渐想明白,关键是他会教,他只要着眼眼前,只要上好这一堂课就行了,所以,只剩下或只需要表演就行了。

课堂只是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学习的载体,不是教师展示学识的舞台(学生不懂的上网查询就是了),而是学生成长的平台。

公众号:角落里的石头一家。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过去“封闭性”教学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教师“善意”的暗示是否多多益善?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去说,不断进行提醒、暗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于是教师抱怨自己倒霉,学生也感到自卑。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厌烦。事实上,结果的获取并非重要,关键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悟出道理,提高能力。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个别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少些“善意”提示,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从而让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开放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智商吗?

开放的课堂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知情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启学生的智力,使智商和情商产生和谐共振。积极的情感体验,既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的实现,又能让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习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要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50个同学去划船,有下面两种船,大船坐6人,每条租金8元,小船坐4人,每条租金6元,请你设计几个租金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合理?”

既要少花钱又要办好事……通过对上述生活问题的思考、观察、假设、探索与尝试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智商和情商相得益彰,从而增强了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数学素养。

三、学生的“自由”就是课堂的“开放”吗?

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改汇报课上,出示算式:97+129= 356+87=;大部分学生很快做完了,可是有两个学生做得很慢。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正扳着手指计算这两道题。下课后,我和授课的老师交流,原来这位老师很早就发现这两个孩子喜欢扳手指做计算题。“你采取过哪些措施吗?”而他去振振有词地说:《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鼓励算法多样化”,既然允许算法多样化,学生就可以选择他喜欢的做法,这既是学生的自由,又体现了课堂的开放。这位同仁的话让我深思:学生的这种“自由”就是所谓的课堂的“开放”吗?如果“扳手指计算”也是一种算法的话,那么教师就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算法多样化,不论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还是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时空,都应该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条件下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否则就违背了“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变成“放任自流”。

四、“学会了”是“开放学习”中评价的全部吗?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

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关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