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鱼反思总结大全(17篇)

时间:2023-12-17 17:46:02 作者:字海

范本是指某一类文章或作品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样本。这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文体的写作方式和特点。

化石吟的反思总结

《化石吟》从导入环节来看,开始我是以提问的方式来问学生是否知道化石,并且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几张化石的图片,农村的学生没有去过大图书馆,更别说博物馆,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接着就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边看flash播放的课文朗诵视频,边对照课本朗读来整体感知,本意是想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阅读中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的,但我忽视了初一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概括能力,他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毕竟还十分有限,尽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经引导学生说出了许多关于这首诗歌内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没有就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而展现的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因为这些语句学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来,到最后只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罢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备课和课前准备中我会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内容、组织语言的这一环节。

连接导入与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的失误也影响了我接下来的精读细读环节。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两次的朗读就自己领会全诗的意思,他们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把握是从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得并不透彻,这也限制了他们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请一位学生读第三节的时候,有几个生字“骸”“腐朽”“悄然潜行”“躯壳”等还不是很确定读音,我应该就这一情况再次着重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巩固,而我只用几句话强调了一下,并没有要求学生再读以巩固学习,而“躯壳”的“壳”字在纠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为平时的习惯在之后的讲解中又读错了两次,这也于无形当中让学生犯迷糊,到底是读哪个呢,所以这是这堂课让我最惭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错误习惯的确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化石吟的反思总结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严重忽视诗歌教学,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鉴赏诗歌等方面浅尝辄止,或者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诗歌教学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化石吟》一课教学的得与失做如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能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美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呢?常规方法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多媒体、背景音乐等的设置来创设一个朗读的外在氛围,使学生自然生发情感,二是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或名家诵读使学生提升朗读水平,三是通过课程资源的运用,如背景资料等等。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也这样……”《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针对七年级学生接触诗歌不多及此诗的特点,我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美、节奏美和韵律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朗读要领,尽力做好朗读示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选取多种朗读方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听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师生评议等方式,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等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诗歌,使他们基本掌握发声、停顿、轻重等要领,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2、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3、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化石吟的反思总结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它用优美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引领读者进入科学世界。本诗内容简单却不枯燥,如果让学生既学到相关知识,又能活跃想象,那就两全其美了。于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导入及生字词的检查;二是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情感、理清结构;三是品析语言,观察图片,放飞思想,进行练笔。

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预习反馈,再以图片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听录音,划节奏。学生齐读、自由读、活跃气氛。在整体感知中,学生先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接着第三环节,由于时间掌控不精确,这一环节的重点——观察图片,放飞梦想,进行练笔只能在课后完成。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1、在处理生字词上花费时间过多,各环节之间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这是我备课准备不充分、课堂的掌控能力不足造成的。2、在第三环节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我出示ppt,学生誊抄笔记的过程,缺乏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课堂氛围变得冷清,缺乏活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的备课、掌控课堂、对时间的有效分配,活跃课堂氛围,把语文课上活,上的有实效性,目标完成度高等都是我努力的方向。

化石吟的反思总结

连接导入与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的失误影响了我接下来的精读细读环节。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两次的朗读就自己领会全诗的意思,他们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把握是从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得并不透彻,这也限制了他们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在请一位学生读第三节的时候,有几个生字“骸”“腐朽”“悄然潜行”“躯壳”等还不是很确定读音,我应该就这一情况再次着重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巩固,而我只用几句话强调了一下,并没有要求学生再读以巩固学习,而“躯壳”的“壳”字在纠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为平时的习惯在之后的讲解中又读错了两次,这也于无形当中让学生犯迷糊,到底是读哪个呢,所以这是这堂课让我最惭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错误习惯的确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化石吟的反思

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将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和四字词进行了梳理和自学。学习梗概的时候,我只为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通过读梗概,汤姆经历了几次历险?2、在梗概中,你认为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孩子们经过自学讨论很快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求交流。于是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技巧: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列小标题。然后,我让学生用自然段的连接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一下子就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住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孩子们讨论的兴趣很高。我迅速抓住孩子们的某个发言,引导孩子们去有滋有味地朗读句子。

在教学精彩片段的片段的时候,同样我也设置了两个问题:1、精彩片段描写的是汤姆的第几次冒险的事情;2、从精彩的片段中,你又感受到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去细读,在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片段的时候,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让他们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遗憾的是,感觉一堂课时间太短了,要交流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总感觉像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如果时间能够再充裕一点的话,效果会更好。

活化石的反思总结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很多老师害怕上这样一些伟人、名人的文章,像二册的《邓小平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觉得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觉得没必要选入教材中。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偶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游戏,很多男生谈到长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奥特曼,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呢——那是因为“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点,把我们文章中的“雷锋、邓小平、毛泽东”等名人也成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看来,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了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让孩子动情呢?

一是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要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人物,如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

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哪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化石吟的反思总结

《化石吟》这堂的教学,使我深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懂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课,实在不容易,要做很多的准备。这篇课文我抓住了重点性的语句展开教学。“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那么,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问题抛出,学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静寂,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突然,教室后面跳动起极不和谐的音符——几个学生骚动起来,甚至在窃窃私语。我正要发怒,转念一想,已经第四节课了,学生能坐到现在也不容易,于是,我压住火气问:

“你们几个干啥呢?”

“照片,恐龙照片。”

什么,恐龙照片?我一激灵,来了精神,马上让学生把恐龙照片传到讲台上。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女生竟然送来厚厚的一叠照片,翻开一看,全是恐龙照片。

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我何不趁此机会挖掘出我的课堂需要的资源呢?于是,我让这个女生介绍了与这些照片有关的旅游见闻。

“我在公园里看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它镶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还欣赏了栩栩如声生的恐龙,由此我想,在几百万年以前,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龙……”

一石激起千曾浪,台下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三叶虫化石和鱼化石,我想,在远古时代,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地壳发生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让我们这个地方隆起,成了连绵不断的山脉。”

“化石,让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化石,向我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至此,这堂课的难点在生成的资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样自然,那样轻松愉快,不着痕迹,我想是我的教学机智帮助了我自己。

第二篇:。

我讲科学抒情诗《化石吟》一文,较好地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我用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石头怎么会说话,他怎么说,说什么?”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利用化石图片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让学生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课文。我觉得诗歌教学,采用范读法效果较好。当我以自己最高的水平声情并茂诵读完全文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诗歌韵律的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诵读中,带着思维想象“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学会诵读,学会思维。又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了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真正学会做生活的主人!

化石吟的反思总结

整体而言,我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从导入到整体感知,到精读品析,到最后的回归整体,一路下来课堂的结构是完整的,但可能就是为了追求课堂流程的完整和顺畅,我忽略了学生的许多生成性问题,因此,这堂课似乎漏洞百出。

就几位老师的的评课内容,我作了以下几点反思:

从导入环节来看,开始我是以提问的方式来问学生是否知道化石,并且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几张化石的图片,农村的学生没有去过大图书馆,更别说博物馆,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接着就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边看flash播放的课文朗诵视频,边对照课本朗读来整体感知,本意是想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阅读中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的,但我忽视了初一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概括能力,他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毕竟还十分有限,尽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经引导学生说出了许多关于这首诗歌内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没有就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而展现的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因为这些语句学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来,到最后只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罢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备课和课前准备中我会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内容、组织语言的这一环节。

连接导入与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的失误也影响了我接下来的精读细读环节。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两次的朗读就自己领会全诗的意思,他们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把握是从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得并不透彻,这也限制了他们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请一位学生读第三节的时候,有几个生字“骸”“腐朽”“悄然潜行”“躯壳”等还不是很确定读音,我应该就这一情况再次着重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巩固,而我只用几句话强调了一下,并没有要求学生再读以巩固学习,而“躯壳”的“壳”字在纠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为平时的习惯在之后的讲解中又读错了两次,这也于无形当中让学生犯迷糊,到底是读哪个呢,所以这是这堂课让我最惭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错误习惯的确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另外,精读品读这一环节我都是以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出发点在于让对远古生物并不熟悉的学生能够在看图识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我在提出问题后只请几位能说出答案的学生谈了理解和感受,忽视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这些问题的学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语句的品析,学生是难以独立回答完整的,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象,翻阅资料,独立思考,最终都以多媒体出示参考书答案作结,导致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作好笔记来应付作业和考试,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兴趣,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点在评课中经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以后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取舍,有梯度,(课后的题目可以参考采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节都有一个问题,要学会取舍,有重点)难度高的问题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而难度中等或较低的问题就留给基础比较差,认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让学生多想多说,重视课堂“生成”的问题,在学生讲的基础上作相应的补充,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样也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让每位学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者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学生的一大目标,又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所以朗读势必要占很大的比重。鉴于对学生的了解(他们重视分数,有很强的小组竞争意识),我设置了一个小组竞赛朗读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来落实朗读环节,虽然学生反映很好,也很积极,但是他们重视的只是自己这组的成绩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读能力,所以这于无形之中淡化了语文课的浓郁书香气。我还没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我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我的诗歌朗诵感情比较丰富,能够为学生做很好的示范),毕竟教师范读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好引导,他们能通过老师与自己的朗读对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语文课堂的独特之处应该是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竞赛的吆喝声,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感知语言——品味文本——畅谈感想为主的练场,而不是竞技场,要真正地做到以语文为宗,让预设为学生而变,让学生动脑,让学生会说。

最后通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和方法上的不足,板书设计还是要引起,再者毕竟不是演讲或表演,语文老师的神态和语言表达应该是随着课堂的进行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而变化的,虽然微笑是最美的语言,但是还是要时刻谨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和学生反映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用语和神态,取得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综上,发现自己还是有许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我会本着谦虚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努力,争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进步,提高自己的素养的同时,紧跟新课程的步伐,多为学生想,多想学生所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培养兴趣、发挥想象、学会表达的演练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化石吟的反思总结

本课的教学设计最后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把握住了课文的两个重点来教,一是科学性,一是文学性,并能巧妙地借助吟诵法和联想象法来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分工作合作。

2、本课教学特别在赏析和运用联想描述画面中,鲜明地体现了想象的层次性,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

课后通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和方法上的不足,板书设计还是要引起,再者毕竟不是演讲或表演,语文老师的神态和语言表达应该是随着课堂的进行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而变化的,虽然微笑是最美的语言,但是还是要时刻谨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和学生反映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用语和神态,取得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综上,发现自己还是有许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我会本着谦虚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努力,争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进步,提高自己的素养的同时,紧跟新课程的步伐,多为学生想,多想学生所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培养兴趣、发挥想象、学会表达的演练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化石吟的反思

《行道树》是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名篇。全文蕴含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新课标理念,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撞击,老师的撞击、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撞击中,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其次,我让多种形式的”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在阅读过程中直接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感知美、体味美。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时刻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营造一个宽松、活拨、主动地学习环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另外,优化课堂流程,设计好主要问题,也至关重要。教师要能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效果。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学环节的优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合作交流的形式等。总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学习新课标精神,不断探索优化课堂结构,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实施。

活化石教学反思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

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一说,对学生地回答适时评价。然后用ppt分别出示图片一、图片二图片三和图片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通过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亿万年前的动植物)。

教师讲解化石,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化石存放的地点.

(修改原因:帮助学生了解化石,为更好地学习活化石做准备)。

2.学习第2自然段。

(l)指导朗读。

(2)看图,了解银杏树的样子。

(3)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关于银杏的哪些知识?

(银杏树已生活了几亿年,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长得很慢。)。

3.自学第3自然段。

(l)自由读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关熊猫的知识。

(熊猫生活在许多年前,它爱吃竹子,它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

(3)指导朗读。

(4)放课件大熊猫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看的学生有些已经在小声。

师:你真会观察!每只大熊猫的样子都不一样,你能说说吗?

师出示句式: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4.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对照插图,了解中华鲟的样子。

(3)你能说说中华鲟的有关特征吗?

(中华鲟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生活在江河里,身披大片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长,现在已非常稀有了。)。

5.学习第5自然段。

(l)齐读。

(2)明白这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井点出主旨:好好保护它们。)。

1.边看课件图片,边说说这三种活化石的有关特征。

2.读了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创造性地演读课文。

师示范表演(银杏树的自述)。

小组内表演:分别表演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各组推选优秀的“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戴头饰上台表演。五、练习:1、句式练习:科学家把()、()和()叫做活化石。

()、()和()被科学家叫做活化石。

2、读读写写: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

一块块——一条条——。

一棵棵——一只只。

(修改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句式及词语的训练,学会准确运用语言。)。

《化石吟》教学反思

从导入环节来看,开始我是以提问的'方式来问学生是否知道化石,并且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几张化石的图片,农村的学生没有去过大图书馆,更别说博物馆,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接着就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边看flash播放的课文朗诵视频,边对照课本朗读来整体感知,本意是想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阅读中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的,但我忽视了初一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概括能力,他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毕竟还十分有限,尽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经引导学生说出了许多关于这首诗歌内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没有就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而展现的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因为这些语句学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来,到最后只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罢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备课和课前准备中我会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内容、组织语言的这一环节。

连接导入与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的失误也影响了我接下来的精读细读环节。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两次的朗读就自己领会全诗的意思,他们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把握是从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得并不透彻,这也限制了他们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请一位学生读第三节的时候,有几个生字“骸”“腐朽”“悄然潜行”“躯壳”等还不是很确定读音,我应该就这一情况再次着重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巩固,而我只用几句话强调了一下,并没有要求学生再读以巩固学习,而“躯壳”的“壳”字在纠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为平时的习惯在之后的讲解中又读错了两次,这也于无形当中让学生犯迷糊,到底是读哪个呢,所以这是这堂课让我最惭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错误习惯的确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另外,精读品读这一环节我都是以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出发点在于让对远古生物并不熟悉的学生能够在看图识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我在提出问题后只请几位能说出答案的学生谈了理解和感受,忽视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这些问题的学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语句的品析,学生是难以独立回答完整的,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象,翻阅资料,独立思考,最终都以多媒体出示参考书答案作结,导致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作好笔记来应付作业和考试,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兴趣,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点在评课中经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以后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取舍,有梯度,(课后的题目可以参考采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节都有一个问题,要学会取舍,有重点)难度高的问题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而难度中等或较低的问题就留给基础比较差,认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让学生多想多说,重视课堂“生成”的问题,在学生讲的基础上作相应的补充,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样也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让每位学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者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学生的一大目标,又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所以朗读势必要占很大的比重。鉴于对学生的了解(他们重视分数,有很强的小组竞争意识),我设置了一个小组竞赛朗读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来落实朗读环节,虽然学生反映很好,也很积极,但是他们重视的只是自己这组的成绩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读能力,所以这于无形之中淡化了语文课的浓郁书香气。我还没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我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我的诗歌朗诵感情比较丰富,能够为学生做很好的示范),毕竟教师范读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好引导,他们能通过老师与自己的朗读对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语文课堂的独特之处应该是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竞赛的吆喝声,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感知语言——品味文本——畅谈感想为主的练场,而不是竞技场,要真正地做到以语文为宗,让预设为学生而变,让学生动脑,让学生会说。

最后通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和方法上的不足,板书设计还是要引起,再者毕竟不是演讲或表演,语文老师的神态和语言表达应该是随着课堂的进行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而变化的,虽然微笑是最美的语言,但是还是要时刻谨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和学生反映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用语和神态,取得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综上,发现自己还是有许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我会本着谦虚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努力,争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进步,提高自己的素养的同时,紧跟新课程的步伐,多为学生想,多想学生所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培养兴趣、发挥想象、学会表达的演练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化石吟》教学反思

1、教学环节紧凑,能抓住文章重点:本文赞美化石的内容;并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生在自读三至六节后也都较好地概括出了内容。

2、在理清层次方面教会了学生“从题目入手”划分文章结构的方法。

3、对难句的理解要多读,要练习上下文。

1、对每节诗的内容概括时,教师在板书要点时拘泥于教参书,而教参书的概括有点抽象,所以教师要敢于大胆取舍或更改。

2、在概括内容和理解难句时,没让学生列举所学的历史或生物知识来进行阐释。如“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一句,学生可列举鱼的进化等。

化石吟的反思

一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去体验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我反复示范,不断启发,让孩子们融入画面,想象和体验孩子们当时的愉快心情,同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扮演画面中的小朋友,从而在体验学习中提高了朗读质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的朗读有层次,有个性。

教材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诗中,“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叠词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课下,孩子们合作创作了这样的诗:“南坪小学真漂亮/红红的跑道,绿绿的草坪/还有桂花香/南坪小学真漂亮/高高的楼,白白的墙/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语言,虽然稚嫩,却也童趣横生。仿一仿,不仅让他们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体验到了自己成为一名“小诗人”的乐趣,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的语言也得到发展,在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活化石》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各种化石图片,让学生对化石有个初步直观的了解,然后出示课文第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化石的作用;再引出课题,让学生质疑,这班的孩子们很会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上课要解决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活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上课时我就围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逐一解决。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孩子们除了会准确认读生字词语以外,还学习到了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我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读银杏树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圈出能体现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再进行全班交流。为了让学生理解“几亿年”这个时间的长,我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长,再通过朗读,更进一步地感受银杏树的珍贵。在理解银杏树的叶子容易辨认时,我让学生通过上台找银杏叶,使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兴趣浓厚,再让学生比较一片片叶子和一片叶子的不同,但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说了一下,没有做进一步的比较,这点还不够落实。在解决“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这个问题时,我以为学生会很难回答,没想到叫起来的第一个孩子就说得很好了,真能干。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银杏树的特点,理解句子的意思。

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享受到解疑成功的快乐。

1、没有把握好时间。前面引入部分花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只是匆匆而过了。

2、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得不够到位。比如在学习“银杏树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比喻句时,我只是让学生明白了银杏树叶子的特点,没有对这个比喻句进行拓展练习,如果让孩子们学习这个比喻句的样子再说几个类似结构的比喻句就更好了。

3、板书设计不够好,应该把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写上。

4、课外资料的补充不够充实。

5、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活化石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情感、从析词析句中理解情感、从课外拓展中升华情感皆是紧扣文本展开,围绕情感教学,展开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如:“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亲人离别的悲痛。学生说:“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们就是海鸥那样站成两行为外婆送行。”我立刻追问:“能说说你当时的感受吗?”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眼前仿佛出现了葬礼的情景。“我外婆对我最好了,她离开了我,再也不会和我玩了。

所有人都哭了。”她的声音哽咽了。一种同情、悲痛之情油然升到在座每个同学的心里。如果我能继续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么情感的升华将到达顶点,体会亲人离别的痛苦会更加深刻。我即时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之中。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体验读一读这段话,让学生用心灵诵读,用心体验。

《化石吟》教学反思

辽宁大学教授张锋作品,原载杂志《科学24小时》1982年第2期,后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整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通过会讲话的奇异化石,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该作品作为教科书,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的教材,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严重忽视诗歌教学,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鉴赏诗歌等方面浅尝辄止,或者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诗歌教学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化石吟》一课教学的得与失做如下反思:

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美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呢?常规方法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多媒体、背景音乐等的设置来创设一个朗读的外在氛围,使学生自然生发情感,二是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或名家诵读使学生提升朗读水平,三是通过课程资源的运用,如背景资料等等。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也这样……”《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针对七年级学生接触诗歌不多及此诗的特点,我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美、节奏美和韵律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朗读要领,尽力做好朗读示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选取多种朗读方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听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师生评议等方式,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等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诗歌,使他们基本掌握发声、停顿、轻重等要领,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最后一道想象题留在了课后。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总之,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长补短,不断探索尝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