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读书活动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08:16:27 作者:JQ文豪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语文读书活动心得体会篇一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摘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2

初中语文读书活动心得体会篇二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多年来,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这一主题,教师们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了许多教绩斐然的教改名家。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钱梦龙和于漪、湖南的杨初春等,他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体现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然而,我们发现:在学习这些经验的同时,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现象,而且有时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指令划一,这种现象是令人忧虑的。

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先生对此都有论述。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种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能无目的随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首先得从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入手。

一、“知己”——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

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受过的训练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教师,一个性格开朗的教师和一个性格内向的教师,一个男教师和一个女教师,他们在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掌握,对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差异。正象是对待一年四季,人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节的同一天,人们的感受亦不一样。

如夏天,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个炎热奔腾的季节,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是可诅咒的“炼狱”。对待鲜花亦是如此,有人从它的馨香中感觉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从它的绚烂中感到了鲜艳夺目的惊异;更有人从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绰约如处子”般的韵致。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感知上的区别和个性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选择。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备阶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确选择。

二、“知彼”——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咨询、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对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首先是课下了解。经常保持和同学们的接触,通过闲谈、聊天、讨论等形式,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本人个性习惯、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各种方面,这样就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寻找出其共性的特点。其次是课上了解,这是课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们特殊情况的最好环境,也是籍以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同学们的神情举止,讨论发言,迅速判断他们的心理咨询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同调,这就使共性和个性有了结合的机会,也就使教师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再次,课后了解。每一节课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教学的反应及听课要求。这既是一节课的总结,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这些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初中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3

初中语文读书活动心得体会篇三

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要求我们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读书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是通过读书,我们能够获得很多收获。下面,我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一谈我的读书体验与心得,分享一些我感觉优秀的作品。

第二段:读《红楼梦》让我感受到作者的智慧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名著,也是我在初中时期读过的优秀作品之一。在我读这部作品时,我不仅被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吸引,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作者曹雪芹的深邃智慧。毫无疑问,《红楼梦》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并通过以极其细致的方式来描述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人产生共鸣。与此同时,人们也通过作品中的无数枝枝节节,意识到了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也得到了对于人性和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理解。

第三段:读《边城》让我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读了《红楼梦》之后,我接着开始阅读石兆琪的《边城》。这是一部令人欣赏的文学作品,不同于一些热门小说,它不再追求人物的刻画,而是展现了人类情感、爱与战争等多个方面。通过细腻的笔触,石兆琪把小镇的美与恶、人际之间的情感变得更有明显,并以此来对生命和战争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本书让我真正意识到了文学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一些意义非凡的公理原则。

第四段:读《纪念刘和珍》让我了解到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故事

在我读到《纪念刘和珍》时,想必我真正感悟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故事。这篇小说是十年文革中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教师刘和珍,由于持有的思想观点与当时的政治权力机关观念不同被打成反动分子,被迫接受所谓的改造,以致自己在拒绝虚假的态度之下宁愿牺牲自己。这篇小说深刻地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是拼命掩盖的禁忌,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理解的选题。只有在对历史有深刻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下,也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第五段:结尾

总之,读书是一件值得我们去做的事。在我读过的优秀作品中,我看到了智慧、情感和思想。这些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在内心深处有所启迪。我相信,如果你也尝试去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你也会从中获得无数的启示和感悟,也能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初中语文读书活动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中学生,阅读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不少的心得体会。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我在初中语文课内外的阅读体验与心得。

一、提高智力和素养

阅读是提高智力和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我的一个朋友对阅读提出过这样的看法:“小学时我们读的都是基础类的书籍,到了初中则可以阅读深度更大的内容,这是让我感到开心的。”阅读能够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到更为广泛的事物。对于我来说,有两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一本是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这本书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戏剧性的文学。另一本则是《围城》,这本书让我对城市里的社会风俗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书让我开拓了眼界,增加了人生阅历和见识。

二、增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要求我们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而阅读是提高这些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我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发现经典名著中往往有许多精彩的表达和比喻语句。我们可以通过模仿这些名著中的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另外,在阅读中我们也会遇到不懂的生僻词汇,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和生词猜测来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如果我们经常接触经典名著,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开拓视野和培养兴趣

经典名著不仅能让我们在学习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还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由于书籍的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会对他们的作品产生影响。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开拓我们的视野。而且,读书还能让我们逐渐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产生兴趣,从而发展我们的爱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四、提高做人和处事的能力

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是提高做人和处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态度、处事方式及个性特点,从而让自己能够应对不同的人和情况。此外,在阅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人物形象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由事件和情境引发的。阅读能够让我们收获一定的人生经验,提高我们做人和处事的能力。

五、整合知识和丰富人生

阅读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也能整合我们学科知识,让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我最近读了一本中华文化名著《红楼梦》,该书挖掘出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呈现出丰富的知识和思想。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不少的语文知识,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

总之,初中阶段的阅读让我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和世界,给了我很多心得体会。我想建议每个学生都要认真阅读,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初中语文读书活动心得体会篇五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多年来,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这一主题,教师们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了许多教绩斐然的教改名家。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钱梦龙和于漪、湖南的杨初春等,他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体现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然而,我们发现:在学习这些经验的同时,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现象,而且有时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指令划一,这种现象是令人忧虑的。

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先生对此都有论述。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种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能无目的随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首先得从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入手。

一、“知己”——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

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受过的训练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教师,一个性格开朗的教师和一个性格内向的教师,一个男教师和一个女教师,他们在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掌握,对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差异。正象是对待一年四季,人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节的同一天,人们的感受亦不一样。

如夏天,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个炎热奔腾的季节,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是可诅咒的“炼狱”。对待鲜花亦是如此,有人从它的馨香中感觉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从它的绚烂中感到了鲜艳夺目的惊异;更有人从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绰约如处子”般的韵致。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感知上的区别和个性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选择。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备阶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确选择。

二、“知彼”——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咨询、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对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首先是课下了解。经常保持和同学们的接触,通过闲谈、聊天、讨论等形式,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本人个性习惯、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各种方面,这样就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寻找出其共性的特点。其次是课上了解,这是课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们特殊情况的最好环境,也是籍以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同学们的神情举止,讨论发言,迅速判断他们的心理咨询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同调,这就使共性和个性有了结合的机会,也就使教师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再次,课后了解。每一节课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教学的反应及听课要求。这既是一节课的总结,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这些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