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语文教案(通用21篇)

时间:2023-12-04 20:53:07 作者:温柔雨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看看其他教师是如何制定和实施教学工作计划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组歌节选语文教案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全部是散文诗。本文是黎巴嫩墨客纪伯伦《组歌》中的两篇。这两首散文诗都接纳拟人伎俩,此中波浪的形象是一个泛爱者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青鸟使的形象。两文的想像都是紧贴着事物的天然物理特性而睁开的。语言柔美、典雅、清新,其语言气势派头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工具方读者。

二.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语言及文章特色对八年级同学来说还有相当难度,所以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在朗读中进行,教法就首选朗读法;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方法及发现探究的能力,学法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式。选择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是诵读与感知。第一步,先先容作者有关环境,资助学生明白文章。第二步老师范读,有助于门生领会文章的情感。第三步,学生自由诵读,全面感知文章的头脑情感。第四步,全班交换对文章的明白,打造学生在民众场所语言本领,颁发看法的本领,同时查抄学生对文章的明白环境。第二板块是明白与欣赏。第一步,美读你喜好的段落、句子,并从任一角度作讲明。第二步是交换,先小组再全班。这一关键的计划目标是既恭敬学生作为阅读个另外差别,也让门生的知识、本领得到互补。第三步是积聚。固然讲堂上所给的时间未几,但却提示同砚们细致积聚柔美语言。第三板块是发明与探究。第一步,让学生自主发明,老师对阐发思绪举行引导。第二步,门生交换。这两个关键预计难点是要依据事物的天然物理特性睁开想象,要是门生不克不及发明,老师必要适时点拨。第三步,仿写。通过对天然界风景的刻画、思索及想象,引导门生热爱天然,开导学生对社会、人生举行思索。

长征组歌两首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案

阅读《长征》节选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组歌节选语文教案

大地。

小草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抖了抖身上的泥土,奋力探头上挺。

顷刻间片片新绿披在身上,横横格格间满目皆翠。

阳光里舒展一冬僵硬的四肢,挥手间抹开迎春花串串嫩黄。

微风下轻描寒风掠过的妆容,红粉、嫩白、艳紫,桃花、梨花、丁香花芬芳一片。

春意昂然的大地!

不觉间少了刺骨的寒冷,多了暖意的和煦。严冬真的已经过去了。

收起凛冽中的锋芒,换上温柔里的轻吻,在拥抱万物生灵的真爱中,尽情地挥洒春光无限。

穿过草原的浩瀚、沙漠的旷芜,越过过高山的险峻、丘陵的延绵,眺望大海的无边、江河的遥远,静静地为大地裁成合体的新装。

抚过街边玩童嬉笑的嫩脸、抚动幽经热吻情侣的.发梢、抚去田间辛劳农夫的汗水、抚……。

春风里人们灿烂的笑脸!

扯动天籁巨大的幕布,覆过尘间流连的庸懒,郑重里宣告春天的再归。

轰鸣中江河奔海急、群山昂头威、千树万草绿已醉。

余音里农家田中忙、繁衍已在行、开花发芽为秋尝。

春雷响开,生机勃勃!

曾浪漫成白雪妩媚随风歌舞,那是寒意摧残颤抖成风。在风卷雪扬的冬天里盼望春天。

温暖中消融成水的柔情,暗云里窥望着大地的春貌,已然间空气里满是氤氲。

乘着雷声从云端俯身扑下,丝缕中把天地连接,静无声润育着万物。

春苗笑,吮吸着甘露猛长。

鲜花醉,畅饮着美酒更艳。

枝叶亮,沐浴着清泉碧绿。

春雨,把春天的画卷完全展开。

《组歌》语文教案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和谐教学法。

2课时。

小黑板、录音机。

欣赏歌曲《》。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3、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

6、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第一节:人、近(邻韵)、分;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第四节:他、下。

2、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3、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4、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5、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6、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欣赏歌曲《》。

回忆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2、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3、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5、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6、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7、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

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8、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滋润万物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让山河欢乐的雨。

2、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3、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4、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5、雨水滋润了大地。

6、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8、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

绿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说话只要一个中心,前后句衔接自然。)。

《组歌》教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孔,孔子的孔,大家叫我也老师就可以了。(提前下发一张纸)请每个同学在右上角也写上你的名字。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愉快的课。

1、本单位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体裁的文章(散文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而诗歌的语言是特殊的语码,不仅讲究格律,充满意象(诗中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形象)且具有联想的.功能](2’)

二、导学达标: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小段视频,想象一下,我们同学正漫步在碧海蓝天的松软沙滩上,看到波浪一层一层的涌过来,远处传来海鸟的鸣叫,似乎还可以闻到海水淡淡的咸味,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请把它们写在你的纸上。给大家两分钟时间。(6’)

2、请同学来读一读(分享一下)(2’)

师总结:(鼓励)但是诗人纪伯伦是怎样想的呢?打开书第10课。

板书:题目,是节选,共有五首

3、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补充:他活了多大年纪(48岁),英年早逝,但生命的长度并不影响生命的宽度,虽然他12岁就被迫离开了祖国,但这使他对祖国的热爱反而更加的炽热,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伏案写作,这也使得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成为将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2’)

4、展示学习目标。找学生朗读(1’)

5、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读音,展示,抄在纸上一遍。(2’)

6、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尤其是逻辑重音。(你要突出的部分)(10’)带着问题“意象是什么?”

重点朗读〈雨〉第五段:押韵,对仗,突出了诗的特点

7、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哪些意象?使用了什么的手法?

8、诗人透过文字的表象,实际上借浪和雨的形象表达的是对谁的热爱与奉献?

9、讲授: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借物抒怀。

举例:多媒体,小组讨论发言 请同学来举例,还有那些“借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的句子。

三、达测:以“--------之歌”仿写一篇美文,展示图片。

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景每一物都有它独到的美。老师准备了几张图片,供我们同学参考,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亭亭玉立的荷花,朴实无华的玉米,积极向日的葵花,屹立千万年而今却不断哭泣的冰川。”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写作,运用拟人化手法,借物抒情。收集上交作品,朗读,品评。

四、布置作业:未完成作文的作为作业。

板书中学语文在线

纪伯伦(1883--1931)48岁

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是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

《组歌》教案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学习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它的来龙去脉学习用不同的样式表现内容的一般方法,丰富写作技法。

3.反复诵读,继松、品位、积累、运用本单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30个左右,句子10个左右。

4.了解历史,不忘先烈,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伟大的时代生活,开始“新长征”。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以不同的文学样式表现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题材,表现的主题思想基本相同。

《七律长征》是一首律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在长征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

《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过雪山草地》再现了红军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老山界》真实、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险山”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草》是小说,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形象,传神的表现了周恩来信息战士生命安危的高尚人格和高瞻远瞩的领袖风范。

《〈长征〉节选》是电视文学剧本,用画面和对话渲染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展现了领袖人物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崇高、美好的内心世界。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2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2课时

《老山界》2课时

《草》1课时

《〈长征〉节选》2课时

《诗人领袖》1课时

写作2课时

口语交际2课时

单元小结与测试2课时

1.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2.上网查找《长征组歌》其他八首词。

3.查查关于长征的路线图。

4.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11――24集)

5.搜集一些关于毛泽东的资料。

6.将以上查找、搜集到的资料,编辑成一期手抄报。

《组歌》教案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和谐教学法

2课时

小黑板、录音机

欣赏歌曲《》。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3、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

6、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2、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3、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4、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5、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6、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欣赏歌曲《》。

回忆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2、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3、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5、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6、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7、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

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8、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滋润万物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让山河欢乐的'雨

2、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3、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4、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5、雨水滋润了大地。

6、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8、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 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

绿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说话只要一个中心,前后句衔接自然。)

组歌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案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组歌节选语文教案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这似银的泡沫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妨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着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2)《雨之歌》。

我是根跟晶亮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撇下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穷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笑;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在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的草木更加清润迷人。

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敢的心扉。

空气中的热使我降生在地,我又反过来去消除这种热气。这就如同女人,她们从男人那里吸取力量,反过来又用这种力量去征服男人。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教学反思。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稍作点拨,点到为止。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一篇《浪之歌》上。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以《浪之歌》为代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预想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较大。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自己对各个教学环节把握不够熟悉,对诗作词语的推敲不够到位等,没有足够的经验应对学生发散性的问题回答。

《浪之歌》是纪伯伦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诗歌意象的重点讲解。预设问题时,也没能本着循序渐进的手法,让学生一步步领悟出“浪”的形象。在通读几遍课文后,考虑课堂时间分配问题,就匆匆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浪”的代表形象,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却没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将教学的环节相对调,让学生们在美读中品味情感,领悟意象,效果应该会比这节课好很多。反复地美读课文,学生们会逐步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这样就能感受到“浪”的一个博爱形象,一个奉献形象,一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守护者的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如此课文的主题便突显出来,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组歌》教案

《组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组歌》教案。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四、口头仿写训练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五、作业布置:拓展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教学反思:学生很喜欢这两首散文诗,教师应鼓励他们多读读思考,把握散文诗的语言特点。

组歌节选语文教案

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组歌》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体会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学写散文诗。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图画导入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

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与海浪、海岸的关系?

2、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四、探究讨论。

海浪与诗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五、体验与反思。

1、你心目中的海浪形象是怎样的?

2、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拓展延伸同学们,模仿浪之歌的写法,借助你的想象,写一首他或他的散文诗,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写一段话.

雪.虹.霞.雾--------。

第二课时(雨之歌)。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纪伯伦《组歌》中的“浪之歌”,下面我们学习他的“雨之歌”。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

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一种形象来描绘雨?

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等形象来描绘雨。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作者借雨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章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四、研讨赏析。

(开放题,自由理解)。

五、体验与反思。

学习本文后,你对雨有什么新认识?持什么态度?

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特别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方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六、拓展延伸。

附:板书设计。

雨之歌滋润大地浇灌田野、花草拟人。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扎实掌握、积累词语。

2.感受两首散文诗中海浪和雨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情怀。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一、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

真谛()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

2.解词。

执拗:

璀璨:

心扉:

酷肖:

海誓山盟:

千山万壑:

盛气凌人:

3.多音字、形似字注音及组词(常见常用易错的)。

拗纤。

二、文学常识。

作者:纪伯伦,i1883-1931)黎巴嫩、、。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他是阿拍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爱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三、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思索)。

1.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和节奏,读后谈谈你是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和节奏读的。

2.文中的海浪和雨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勾画有关句子并概括。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畅所欲言,以下列句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先说《浪之歌》:“美在”;再说《雨之歌》:“美在”

3.浪唱出了怎样的歌?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4.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仿写:

1.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运用拟人和并列句式)。

2.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我……”句式来说一段话。(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衔接自然。)。

检测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与沫》等。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

a.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b.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通过。

c.谁也不能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转。

d.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否成为接班人的前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很愤怒小兄弟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我的收获:

作业: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组歌》教学设计4》。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朗读感知。

组歌节选教案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性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自读·点拨法。文章属自读篇目,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并通过点拨提示,扩展学生的阅读体会,培养创造性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点拨研习,理解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比较延伸,体会纪伯伦天籁自鸣散文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含蓄隽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波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纪伯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教师提示: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课文节选的两首诗在翻译时都着意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得诗在声音层面上不显得单调,很好地体现了纪伯伦极有个性的语言艺术。

请同学们边诵读边找出诗中的韵脚,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

学生朗读体会,教师以《浪之歌》为例点拨:《浪之歌》第一节:“人”“近”(邻韵)、“分”;换韵为“里”“体”;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吟”“吻”(与第一节同,大多为邻韵);第三节:换韵为“拗”“躁”;又换韵为“心”(与前两节相同,邻韵);第四节:换韵为“他”“下”等。

学生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韵脚。

3.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归结:

生1: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作者艺术地描绘了极有灵气和个性的“浪”和“雨”的形象,寄寓了深邃的生活哲理。

生2:诗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发的是博大的“爱”的情志。

生3:诗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4.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疑难问题有:

教师点拨:

(1)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意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意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2)文章是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在语意上比较含混,但基本不影响全篇的理解。苏玲把此处译为“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世界散文诗精选》)就相对比较明晰。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精彩交流,教师引导:

(1)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这种有节奏的周期性的涨落运动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潮汐现象的特点是每昼夜有两次高潮,而不是一次,“昼涨称潮,夜涨称汐”。科学地讲,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诗中的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2)诗中的前四节,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而且,这个女性化的形象在诗中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诗的末尾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海浪对爱情的态度,曲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爱。

(3)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诗中灵活地多方面运用了拟人手法,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相应加以拟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所以,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的语意递进伸展,引领心灵去触及那些平日里遥远的记忆、梦想。

2.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花之歌》,试品析诗中花的形象的丰富感性内容。

3.多媒体展示影音资料,师生大声诵读全文。

五、课堂练习;品读《雨的随想》,回答问题。

六、课堂小结;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平常的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恰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时,会发现寻常事物中有着太多的意蕴,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作品,尽管稚嫩,却是个性自我的心灵之声。那时,生活也会因你的思考而更精彩、更充实。

七、布置作业。

1.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构思一首关于春天的散文诗。

2.阅读叶圣陶的《诗的材料》,完成题目。

活动与探究。

1.请学生课外阅读纪伯伦的散文诗,如《完美》《昨天、今天和明天》《更浩瀚的海洋》《笑与泪》等,深入体会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同时大致了解散文诗的特征。

2.以下是纪伯伦散文诗《沙与沫》的节选。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作为哲理阐发的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谈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1)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达到黎明。

(2)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3)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4)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只看见自己的影子。

(5)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组歌》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这两首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句式整齐匀称,字里行间充溢着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也渗透出深厚的理性内涵。如此富有诗意的美文,需要精心设计、有序指导学生美读。在美读中尽享语言的独特魅力,激发和谐的情感共鸣,在美读中获得语感的、情感的、美感的熏陶,在美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

《组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三、学习课文(一)学习《浪之歌》。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四、口头仿写训练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五、作业布置:拓展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教学反思:学生很喜欢这两首散文诗,教师应鼓励他们多读读思考,把握散文诗的语言特点。

语文教案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案-《第一场雪》。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价值。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人教版)第19课:《第一场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20xx年10月20日。

教学地点:

教学班级:六年1班。

教学准备:雪景录像。

授课类型:精读课。

教学特色: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主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是南方孩子,在我们每年冬天很少见到雪。你们喜欢雪吗?大家对下雪时的情景不熟悉,谁愿意说说你印象中下雪时的情景?(生简要描述从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的雪景)。

(点评:通过联系已有视觉经验导入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的兴趣。)。

师:从你们对雪的印象中,老师看出来你们对我们雪的喜爱,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第一场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写的是哪儿的雪呢?(胶东半岛),那么让我们现在就随着作者峻青一起走进胶东半岛40多年前的那[指板书,生齐读课题]——“第一场雪”

[初读感知]。

(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对课文有点认识了吗?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有点认识了吗?(生:有)。

师:那么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要有深入的认识,你们还需要进一步读书。请你们快速地再读一遍课文,继续考虑一下。

(生自读0.5-1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第一场雪的?(生汇报,师相继板书:)。

(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语法]。

师:在我们进一步读书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了解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抓住修辞方法;把心放到文中设身处地去读……)。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提升是很重要的环节,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感受和品悟课文的途径,通过调动已有经验,使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符合课标中提出的“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师:下面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读书,按照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来了解第一场雪的特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提示你,读书时可以勾勾画画,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3-4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希望你们相互之间会有些启发。(2-3分钟)。

(读书汇报)。

雪前:天气变化快,骤然。

雪中:又大、又急、又猛,鹅毛般飘落(看到的,听到的)。

(略)。

雪后:

生:我觉得非常美。松树上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可爱,非常动人,非常的美,到处都是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读一读,想想粉妆玉砌是怎样的画面呀!

投影出示:大雪整整……。

生读。

生:一片雪白的世界,晶莹的世界,十分的美丽。

师:他想得跟你一样吗?

生:我想那里全部都是白色的世界,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师:你们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生:读课文。

师:你读哪看出来的?

生:从第三句到最后。

生:我觉得这场雪很美,非常洁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纯洁,非常的洁白,像白色小天使,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白色小天使,你想像力多丰富啊!

(点评:师生在这一部分对话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

师:不仅能联系上下文,还能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看到大地一片银白,在阳光照射下千树万树仿佛看到了迷人的雪世界,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师:好,读出美来。等一会儿我们要开展一个朗读比赛,开始读。

生读。

师:朗读比赛现在开始,谁来参加比赛,谁先开始。

两个同学比赛读。

师:他们朗读你们别闲着,一会当评委,给他们评评。

生读。

师:谁来评评他们俩的朗读?

生:他们读的停顿时间不够。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有力。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

生:他们读“好大的雪啊”,没有读出雪大的语气。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试一试。

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读得不错,还可以再努力一下,读得更好。

师:那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面向全体同学)你们行不行?

生:行!

生齐读。

师:告诉老师你读这句心情怎么样?

生:很兴奋。非常大的雪可以打雪球,堆雪人。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要读出喜悦。

生:我觉得彩虹应该读得重一些。

生:读得轻和读得重是两种不同的美,读得轻都读出轻飘飘的美,读得重是雪落时的那种美,但都是美的。

师:还有谁有信心读得好,站起来。没信心的。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拟人化写作手法。

3、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仿写美文。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拟人化写作手法。

3、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难点:

仿写美文。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孔,孔子的孔,大家叫我也老师就可以了。(提前下发一张纸)请每个同学在右上角也写上你的名字。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愉快的课。

1、本单位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体裁的文章(散文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而诗歌的语言是特殊的语码,不仅讲究格律,充满意象(诗中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形象)且具有联想的功能](2’)。

二、导学达标: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小段视频,想象一下,我们同学正漫步在碧海蓝天的松软沙滩上,看到波浪一层一层的涌过来,远处传来海鸟的鸣叫,似乎还可以闻到海水淡淡的咸味,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请把它们写在你的纸上。给大家两分钟时间。(6’)。

2、请同学来读一读(分享一下)(2’)。

师总结:(鼓励)但是诗人纪伯伦是怎样想的呢?打开书第10课。

板书:题目,是节选,共有五首。

3、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补充:他活了多大年纪(48岁),英年早逝,但生命的长度并不影响生命的宽度,虽然他12岁就被迫离开了祖国,但这使他对祖国的热爱反而更加的炽热,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伏案写作,这也使得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成为将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2’)。

4、展示学习目标。找学生朗读(1’)。

5、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读音,展示,抄在纸上一遍。(2’)。

6、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尤其是逻辑重音。(你要突出的部分)(10’)带着问题“意象是什么?”

重点朗读〈雨〉第五段:押韵,对仗,突出了诗的特点。

7、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哪些意象?使用了什么的手法?

8、诗人透过文字的表象,实际上借浪和雨的形象表达的是对谁的热爱与奉献?

9、讲授: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借物抒怀。

举例:多媒体,小组讨论发言请同学来举例,还有那些“借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的句子。

三、达测:以“--------之歌”仿写一篇美文,展示图片。

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景每一物都有它独到的美。老师准备了几张图片,供我们同学参考,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亭亭玉立的荷花,朴实无华的玉米,积极向日的葵花,屹立千万年而今却不断哭泣的冰川。”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写作,运用拟人化手法,借物抒情。收集上交作品,朗读,品评。

四、布置作业:未完成作文的作为作业。

板书中学语文在线。

纪伯伦(1883--1931)48岁。

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是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