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通用16篇)

时间:2023-12-14 23:24:35 作者:笔舞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收获和成长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变化和提升。接下来,小编将分享几篇关于心得体会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说明如何处理尾气,防止污染,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更好掌握化学知识。

教学和教育任务。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德育。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说:“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特别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在学校教育几乎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化学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德育。

一、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化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如夏末商初(公元前16世纪)我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重达875kg的司母戊鼎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出来,从而发明了湿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我国在秦汉时期,炼丹家就已经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炼丹炉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而欧洲人约在13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使用。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化学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讲授碳酸钠的时候,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是一个以中国人的姓名命名的发明。在我们国家深受帝国主义欺辱、被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能够闪烁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将世界制碱科学史推向一个新阶段,这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二)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化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他们都是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上化学的高峰。他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此来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上元素周期表的简介时,老师可以抓住时机介绍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这条路上吃尽了苦头。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把每一种元素都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性。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经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终于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波义耳偶然把盐酸溅到了紫罗兰花瓣上了,发现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色。这位追求真知,永不困倦的科学家,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不同颜色的浸液。他发现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今天,我们使用的石蕊、酚酞试纸、ph试纸,就是根据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又如侯德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成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产出优质纯碱,获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侯德榜深入实际工作,艰苦奋斗,数十年如一日。他从不居功自傲,常和工人们钻锅炉,跑下水道,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次,为解决大连碱厂干燥锅出现的问题,年过花甲的侯德榜,亲自钻进60—70℃高温的干燥锅观察了解,再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他的儿女们总结他父亲的特点时说:“他对工作简直着了迷!“”他年轻时整天在工厂,到了晚年,又只认得他的办公桌。”

(三)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时,我们可以用点滴板来代替实验用的小试管,这样操作就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污染。又如在讲授爱护水资源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手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节水型的洗衣机和抽水马桶等。使学生知道了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节约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塑料袋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地区污染程度相当于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的污染最严重..时期。教师可以抓住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漠化等,其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上看,有约70%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要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消除或减少这些污染物的危害,需要化学知识。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环境有关的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环境保护问题,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到要学好化学知识,为保护人类环境作出本身的一点贡献。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气体、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实验中设法把污染物处理掉,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潜移默化为习惯,这对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应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剩余气体混合物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掉二氧化硫气体,避免其对环境和人的危害。作酸碱盐学生实验时,实验室应准备专门盛放废酸液和废碱液的废液缸,实验后将酸性废液和碱性废液反应,调到ph中性左右再排放。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不能直接倒人下水道,会腐蚀铁质下水管道和污染地下水。例如硫酸铜废液,应尽量将铜提取出来再处理,一方面避免铜离子污染水和土壤,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利用,节约资源。

(五)、了解化学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时,介绍北京大学化学系张青莲等用固体源热电离谱质谱仪,测得铟的原子量为1148181±001,后又用纯同位素校准质谱法,得出碳原子量为120112,锑原子量为121760±0001,铱的原子量为192217±003以及铕和铈的原子量新值。上述原子量新值均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原子量精确测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在学习蛋白质时,介绍我国在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还增强了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不论哪门学科,我们的最终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的德才兼备的人。怎样将化学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我们应该坚持深入、全面地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种现象、一个发现、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都能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喜悦。受到科学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错,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勤奋。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

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在高中化学第1册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即高压氯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捕捉教育战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战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的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化学工业的前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的设计,古代化学的发明创造,现代化学的成就,中外化学家典型生动的创业史等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长期以来,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

教学。

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

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1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有了就渗透,没有不凑合”,切忌穿靴戴帽。殊不知,语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五、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

总之,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渗透方式。在“润”字上下功夫,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把好的道德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情感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得以发展。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是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

历史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一、计划宗旨。

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能忽略起主导作用的品德教育。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学会待人处世,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学会做人,也就是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品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形成人人都做德育工作的大德育环境,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因此,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把学科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归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二、总体要求。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是需要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和高超的技巧的。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规律,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下面谈谈本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初步探索和认识: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

2、加强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

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七年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

6、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7.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历史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8、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9、紧扣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渗透的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绝不是抛离语文学习滔滔不绝地大讲道理,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特有的教学目的、性质、任务和内容特点来进行。历史课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情感交融的特点,一篇篇由具体形象的文字组成的课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案,这些都可能蕴含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华,是培养学生崇高思想和崇高品德的生动教材。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潜在的德育因素发掘出来,借助这些渗透德育的载体来完成渗透的过程。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采用个人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手段,实行全面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之,历史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历史教学中处处蕴藏着德育因素,教师只要善于发掘其潜在的教育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技巧,就能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历史教学就是要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提高自我的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世界,当这种品德与行为规范成为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形成这方面的品质。要将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成习惯,则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在多次教育中将动机变成形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个性,这种重复的影响需要将德育自始至终融于化学教学之中,而不是靠几节课或几次活动所能做到的。只有对其变化不定的情况反复抓,把德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才能圆满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心得体会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初数学教科书为内容,对初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品德高尚的,基础知识合格的初中学生。

二、德育目标。

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新一代公民为目标,通过初中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基本做法。

(1)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弄清各章节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弄通弄懂,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计算有关题,推导有关题,使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返过来作用于实践。认识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初中数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程度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和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通过全等形、正方形、棱形、勾股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1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用数学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辩明数学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勾股定理的教学,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以及勾股定理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刻苦钻研努力学习。

(4)通过教科书中的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三视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从形状简单的图形想象出它的对称轴以及旋转以后,折叠以后的位置关系以及图形形状的变化,并由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图形,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以及对应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的、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5)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中位线、勾股定理、因式分解、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求最大最小值等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树立科学和世界观和人生观。

(6)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整洁地书写作业,解题进行检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8)每教完一章,进行一次测试,以便发挥学生才能,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更努力学习,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2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不受严格知识体系的束缚,努力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和在同一个过程中。教材不断地体现“猜测——验证——结论——运用”的探索思路,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教学一节时,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1同时,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力。在数学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要求,从而对他们的也许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于那些被别人视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的任何缺点,我们都能一分为二,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而加以肯定,使学生从心理上将老师视为朋友,能够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劝勉,同时也从教师的劝勉中找回自信心,这样的课堂就必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例如,在上完了圆锥体积时,我让班上的一位差生说一说已知圆锥的体积和高,如何求圆锥的底面积,在我的适当启发下,这位学生说出了计算的过程,虽然说的还不够完美,但是我却抓住机会当堂表扬了他,“看,这位这位同学回答的也很棒!大家给他一些掌声鼓励一下”,听到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显得非常快乐。从那以后,不光是他,就连其他几位后进生,以前在课堂上从没主动回答过问题的也经常争相勇敢的举起自信的小手,要求发言。

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精讲多练”。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自觉检查和看书复习2的习惯。在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表率作用,既要言传,又要身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3生不仅灵活掌握正、负数据的概念,还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不学好数学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再如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中的读数教学。教材给了**广场、北京故宫、万里长城三幅图,在此可以将三幅图内容拓展。如**广场,我是这样给学生拓展的:“**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广场记载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例如上《圆的周长》这一课,教师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资料,并将做成课件。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教师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利用课件,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

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位置”一课时,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总之,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只有持之6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大潘中心小学。

卞洪刚。

2012年12月3日。

笔记内容。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在此同时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与心理健康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与心理健康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

总之,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如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的课文有《开国大典》,《圆明园的毁灭》,《难忘的一课》等等。思想渗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渗透的有《我不是最弱小的》、《慈母情深》、《生命,生命》等等。道德渗透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渗透的有《触摸春天》,《网上呼救》,《乡下人家》等等。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渗透的有《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鱼游到了纸上》等等。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内容,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宜的施教方法。比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全文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儿时的巴迪写了一首儿童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当他迫不及待地等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正是因为这两种决然不同的风,让小巴迪健康,勇敢的面对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再如,《慈母情深》,母亲工作那么辛苦,家里那么穷,可母亲从不剥夺儿子读书的权力,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正因为有伟大的母爱,儿子也突然间长大了。用妈妈给的买书的钱买了奢侈的罐头——给妈妈吃。确实是很感人啊!

针对课文特点,设计渗透方法。

1、“设身处地”的方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悲壮的一幕》、《大江保卫战》、《印度洋上生死夜》、《船长》等课文部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去体会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3、“直观演示”的方法。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收、理解,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挂图、教具,使教材内容变为直观的东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印象。只有学懂课文,德育渗透才有效果。如《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启示》等文章,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可用这一方法。

4、“课外活动”的方法,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演讲、板报、设计制作、课外劳动、调查报告、知识竞赛等活动,建立校内与校外、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去学习、理解,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情感,能够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应针对学生真实思想进行适时教育。好像细雨润物一样,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觉地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日臻完善。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积极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到课外活动中,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使学生健康成长。

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2015年10月21日年我校举行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学习会议。听了两节不同学科的示范课说课并进行了讨论。总的感觉,这次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明确,突出了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二是学习形式注重示范性,两节示范课说课分别从不同学科演示说明了学科如何很好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应有如下要求:

一、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

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和强化学科渗透的观念和意识。把学科渗透的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心里,化为内心信念,再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凡事只要我们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学科渗透问题,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学校有用、对学生有益的如何做人的问题。

三、用力实践和探索。

给力就是要不遗余力,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劳心劳力,只要有利于学生做人的养成,在所不惜。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作出回应。执着是生命中最美的东西。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的生命航程中,因教育而赋予了我们许多的亮点和精彩。

四、创新教育。

毫无疑问,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新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需要我们有敢于打破传统、置疑一切的勇气。

五、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简单地说,要教育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人,你首先是一个遵纪守法者。

总的感觉,这次学习主题明确,突出了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形式注重示范性,分别从不同学科演示说明了学科如何很好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问题;突出了参与与互动,讨论很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很投入。

通过这次学习,有很多的收获的启发,我相信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观念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具体操作上有了更多一些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思路上更加清晰,从而为今后更加搞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在上升,所以,教育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经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故作出。

总结。

如下:

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教学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而又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一、一箭双雕的原则;还有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等等;再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要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如:上《伤仲永》就渗透《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条文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自己的责任。

二是通过教研组共同备课的方式渗透法制教育,本学期我们七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是《斑羚飞渡》,本课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们认识到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作为教师,你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和份量,决[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定你必须特别注意你的言行举止。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细节、一个字,哪怕是无意的,都可能对你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乃至终身的影响。你的价值存在,就可能包融和体现在学生对你的每一声真诚的问候、每一次深情的关注和会心的微笑之中。

总之,关于教师人格榜样的作用,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的以身立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最直截了当地说:要教育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人,你首先是一个遵纪守法者。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侯锦玲。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问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正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理论提出: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排在首位,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学生培养。

素质教育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要重视德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思想性很强的教材,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还有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绝好材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教学之便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就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同时也就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要让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实施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

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在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语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美丽的小兴安岭》、《看雪》、《北京亮起来》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在讲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国际主义情谊,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教育。

3、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下面以《钓鱼的启示》一课为例:在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得意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时,父亲有什么样的表现?父亲为什么看时间?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会想些什么?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浮想联翩”,随着学生的想象之门的开启,一句句情感变化的话语,从学生们的小嘴中流露出,此时的学生仿佛当年沮丧的孩子,伴随着这种情感体验和形象的思维、想象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也让学生提高抵御“鱼”诱惑的能力。作者“我”受益匪浅,当年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最后让学生交流“假如你以后也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打算怎么办?”让学生体会到要真的理解并能自觉做到很难,有时需要放弃个人利益人生价值观教育。

4、在习作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情感火花。

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观察、交流,放飞自己的思维,激发情感的火花,使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观、所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并在表达中受到情感洗礼,从而达到育人目的。我上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关爱》时,是这样引导的:关爱是一轮暖阳,温暖着你那颗潮湿的心;关爱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关爱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有关关爱的习作。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自己的所见所闻,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以《掌声》为题,写自己为了参加演讲比赛,放学后偷偷跑到树林里练习,就在自己失去信心时,是一个陌生的奶奶给了“我”鼓励,掌声响起时,“我”无限感激。有的同学以“5.12”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涌现出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作为写作素材,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5、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三个儿子》、《幸福是什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中华少年》、《金色的鱼钩》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家长、老师唱反调。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人教版第九册二十八课《毛主席在花山》一文中,通过写毛主席在花山做的三件事,体会到毛主席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启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在学了《落花生》一文后,我让学生做一个农民种花生、收花生以及花生生长过程中除草、打药的调查报告,简单的一个作业,由学生向家长咨询,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另外,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我通过让学生学习实践《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并利用经典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以前打扫卫生时,班干总喜欢对同学指手画脚,自己却不干,后来学了“正人先正己”的格言后,班干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凡事带头抢着干。并主动协助老师搞好班级的工作,做老师的小助手。不少家长也欣喜地说,下班回到家,孩子能为父母端上一杯茶,道一声“您辛苦了”,“家务让我来干吧”……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让人看到学生在不断成长。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还有,在小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加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2010(1)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2010(4)3.春风化雨润童心——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点滴体会2010(21)4.语文教学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浅谈2011,25(4)。

在音乐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千克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带领学生到超市去调查数据,买来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豆子、棉花等;上课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教学《论语》一则时,将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学会在朗读中了解古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文中的道理,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文化的伟大,懂得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掉自己存在的不足。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在音乐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李新蕊。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深挖教材,科学使用。

小学语文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科普的、渗透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的等。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品德因素,要看老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不论是选修课本还是必修课本,其中有许多作品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又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要本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渗透的契机,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做到育人无声。

质疑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以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德育渗透的途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过去的五年多的教学中,我还尝试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德育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假期时间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开适量的书目,《徐志摩诗歌集》《论语》《史记故事》《家》《巴黎圣母院》《瓦尔登湖》等等作品,每个假期选择一两本让孩子们回去看,并写心得体会,在开学的时候专门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或谈对作品中人物的看法,或对某一细节深入挖掘,气氛热烈、浓厚,在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孩子们的视界,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促进了孩子们心智的提高,完善了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要做到“活水”长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睿智的思想、丰富的心灵、全新的理念,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美好、和谐的氛围中,让他们去尽情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画廊里一幅幅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丽图画,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然滋养学生心灵的土壤。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通过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以及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这四方面来叙述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

总结。

如下: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等。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英雄主义。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在音乐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摘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坚持这条原则。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本文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身作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德育教育学生为主体以身作则。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智育不行是次品,体育不行是废品,德育不行是危险品”。这话的意思十分明确,那就是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智育和体育。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在体育中有机对学生渗透德育。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呢?笔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多年,我们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是:

一、以教材为蓝本,以学生为主体。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司空见惯。体育课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或典型。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成就一番大事,老师就要对他们的个性心理、思想品质进行有计划、有目地地磨炼,让他们在磨炼中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树立自信,战胜心理和外部环境的一切障碍。

如在长跑教学中,有些学生怕困难,不敢坚持到底,想打退堂鼓,这时,教师就可用刘翔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故事来鼓舞他们,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意志,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勇敢、果断、顽强的拼搏精神。对一些个性心理比较活跃、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如用口令指挥他们迅速后转,要求他们反复坚持1?d2分钟后再立正站好,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二)巧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每个中学生都有对成功的追求。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懈地努力进取,才有可能成功。体育课有强烈的竞争性,而每个人都想要成功,都希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是一件好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或教学环节,给学生打气,激发学生的斗志,成全学生的成功愿望。

如在短跑教学中,由于学生间的体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可采取不同起点、同终点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尝到成功的甜头;在跳高、跳远、铁姘等训练中,可采取设置困难提高质量标准的方法,如适当增加高度、远度、重量、适当改变动作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和对抗因素。在教师的保护帮助和同学们的激励下,学生就能面对困难,勇于拼搏,勇于挑战,战胜自我,从而形成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坚强品质。

(三)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接力跑、球类竞赛等项目就是如此。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特点,向学生强调全局的观念和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教学中,还可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及时指出、认真引导,讲清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同时,还大力提倡互相帮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作风;鼓励技术好的同学要积极帮助技术差的同学,共同进步和提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让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的脑海里。

教学中,老师还可用中国女排从1984年起连续四次勇夺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长盛不衰;国家跳水队被世人称为“跳水梦支队”等的团队先进事迹为榜样,指出这些冠军的由来就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意志,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二、教师以身作则,发挥师德示范作用。

有道是,一个光辉的榜样胜于十“打”教科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并能应用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到学生心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参照,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用自身的良好行为和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作学生的表率。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以身作则。

教师要用良好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去感染学生,让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长跑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练环境,教师可主动为学生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在毫无意识中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冬天的体育课,寒风刺骨,黄沙弥漫,教师要以笔挺的身姿、宏亮的声音去感召那些稚嫩的心灵;夏天的体育课,老师要勇于迎着烈日,头顶骄阳,认真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意志和品质。

(二)关爱学生。

学生间的体质,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体质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的方法和手段,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果学生因身体原因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异常,教师要挺身而出,亲身救护,送学生看医生;有些女生因生理的问题要请假不参加某项活动,要理解宽容,不能无故否定学生的意愿。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人类步入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而应更多的关注“人”。只能关注学生心灵,了解并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事学生迁移默化的收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古诗、阅读、作文中渗透德育。

一挖掘古诗中蕴含的德育。

小学语文新大纲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共八十篇,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从远古到明清,无论是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人们无不是出口言诗,开口唱诗,是诗歌让我们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最灵动的智慧,诗歌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而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文明古国。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教育的今天,诗语文教学如能较好的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1以音乐育情。

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情境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人们常说的“触境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意思。创设喜悦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领略环境的美,使学生或得美的享受和其实,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和性格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高尔基曾经说过:“歌就是力量,就是战斗的号角,就是人的思想火花”,如我在讲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边朗诵,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那委婉动听的乐曲,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这儿的景色太没了,这么美的环境洗望类不要破坏它,让我们在这儿打我永远居住吧!”还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准天的气候暖河,流失发芽,小草变绿,真美”。这是我展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使想象和现实中看到的结合了起来,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旦道德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向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发现了孩子们身边的纸屑少了,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2积累古诗、淋浴孩子心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训练语感,激发想象、积累词汇,陶冶心智,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孩子们的诗性,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况且科学证明,3——12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错过了是一身的遗憾,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身子去理解,给孩子叫历代诗人的古诗与传奇,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使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最有意义的探索,可引导孩子珍惜时间,不畏艰难的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由有路勤为经,徐海无涯苦作舟”,教育自满的孩子可利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八”节到了可教孩子背“慈母手中线”等,这些耳熟能想的语句,不仅帮助孩子积累词句,又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了孩子的新型品格,班风、学风自然到位,实在是事半功倍,还可以采取冬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诗。如可开展我是小小背诗家等比赛活动。

3绘画感悟。

教育家叶圣陶说“绘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扩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在古诗教育中,教师出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绘画更形象地渗透教育,从而净化孩子的心灵,绘画是生活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一副好的绘画作品,能使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得到色彩、形象、意境等美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产生真、善、美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教古诗《绝句》后,指导学生认真观看春景图,通过美妙形象的画面再现当时的春天美景,从而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酷爱美丽的大自然,向往煤海信生活的感情,激发学生热奶大自然之情,然后引导学生出自己身边的春景图,他们画出三月龙泉桃花的一片片红,画出了航天城春天的美景,画出了自己校园的春天美景图等。从图中可看出孩子们心中喜爱之情,表达出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莱说“诗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然我源到它,它同时使一切其他思想体系的老根和花朵”。教育浸染是为提高民族的科学素质而努力,而诗歌恰巧蕴积着一切科学的源泉,我们就应该用诗的甘露去滋润孩子的心田,才能达到陶行知先生希望的境界——“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是每位学生都过着诗的生活”。

二挖掘阅读教学素材,实现文道统一。

阅读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我们要不失时机利用好这片沃土,充分挖掘其内在的育人因素,潜移默化的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专注阅读教学的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寻求最佳的时机进行道德教育,无疑越冬教学不但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应激发学生情感,有机渗透的鱼,塑造美的心理,使语文教学道统一。

1以读育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在叫实施反毒的过程中,教师读好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把课文要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再加上一定的表达技巧,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故充分利用语言意识,以充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气,时而兴奋,时而低沉、时而愤怒、时而激昂,就能使课堂形成一个充满情感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听、思、说的效率都会高的多,并且老师在举手投足中,在抑扬顿挫间,在快慢起伏时,无不传达着其对课文人物的观点看法,起着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如第七册《黄继光》一课,老师重视读的训练,通过情感朗读来理解这课黄继光的深层蕴涵。课堂上老师的激情高昂,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起伏,但学生读到紧急时刻时体会不够,我引导学生体会自己遇到危险时的心情,然后再来读这段,以此来体验此是此境的思想感情,最后辅于动作神态声情并茂的范读,这样以情传情,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激起爱憎分明的情感巨澜,一双双天真明亮的眼睛就会认出羡慕的神情,黄继光高大的形象深入了他们的心里。

2挖掘内容、授人以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学习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应在于强化它的德育功能,达到以德育情,以教材内容助教。朱熹指出:“读书比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了。”帮阅读教学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并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名品味其谴词造句的精当,体验其真情实感,如教第七册《陶罐和铁罐》,可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谛,有的孩子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有的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的孩子说:“同学之间不应学习铁罐自以为是的思想,应该学习陶罐的谦虚精神”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嚼文咀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分成小组把这个寓言故事表演了出来,帮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被学生表演的十分真实,这些思想内容引导着学生在生活中去判断自己的言行,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学伤口的特点。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语言的训练点,又是极好的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如教《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3联系生活、严导日常行为。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用道德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导行,导行是讲和思的继续,必须适度,要求不宜太高,太高了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过低又不能激发道德实践的愿望,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使之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如都《高大的皂荚树》,作为教师不能讲大道理让学生象皂荚树一样有奉献精神,而是应将这课学到的皂荚树的奉献精神细化成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去规范生活中的言行,如让学生日发组织校外护绿小队,每周活动一次,还可教育学牛自己做到不践踏草坪,遇到别人有踏阶花草的现象就有意识的会制止。这样将高难度的进德行为细化成生活中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即易做到又达到了课文的育人目的。还可引导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千姿百态的现象,明辩美丑是非,以次增强抗腐能力,使德育渗透卓有成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