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古诗教学设计(热门12篇)

时间:2023-12-19 12:44:10 作者:纸韵

教学计划是为了有效组织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制定的一种计划。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提高。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网友来稿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注意“疑”、“响”、“深”。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背诵课文,增加积累。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题。

1.师即兴背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记住的古诗里,最喜欢的是哪一首?请勇敢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师生一起回忆李白、王维的诗,学生齐背。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王维。

4.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两首是什么意思?

庐山在哪里?

庐山瀑布是什么样?

老师把它们整理了一下,并加上了自己的问题,请看小黑板。

二、出示小黑板,展示自探提示。

请大家拿出笔,借助工具书,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解决。

1.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2.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在读诗句时结合文中的注解,独立学习。

三、多元导悟,精读品味,感悟意境。

大家刚才自学得很好,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自学情况。

1.首先看看我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大屏幕,谁能起来读一下这些字词?

(教师随机找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认读。特别是“瀑”和“疑”。)。

看来大家对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很不错,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画出重点词看看庐山瀑布是什么样子。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重点抓住: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等词。)。

(同桌交流后回答。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困难的情况下可做适当拨。“紫烟”展现了水气升腾的样子;“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九天”使人想想到瀑布的气势多么壮阔。可以得出诗人见到庐山瀑布那种惊叹,赞美之意。)。

3.再读课文,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要用“生、挂”?

(前后桌交流这些动词的用法。然后教师指名回答。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

4.“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站在什么位置观察?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作者应是远眺,通过“遥”字可以看出。)。

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同桌交流回答。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壮观。)。

5.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庐山瀑布的壮观磅礴气势,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由衷赞美之情,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质疑再探。

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小,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一同来解决。

(预设:1.诗句中哪一句是在远处观察,那一句是在近处观察?

2.对于这首诗的写作修辞上都有哪些特点?)。

五、拓展运用。

1.请你为自己的同桌或同学设计几道题。

(预设: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解释词义疑:直下:)。

老师也为大家出了一首题:

请拿出你的小画笔,把诗文用图画展示给大家。

板书设计:

36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首,

1.板书课题:《鹿柴》,指导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感知课题: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

3.介绍作者。

2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下面就请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读懂意思,体会感情。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探提示。(10分钟)。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鹿柴》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接下来,大家一起交流下自学效果。

二、多元导悟,解疑合探。

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诗句意思?

(预设:“青苔”是什么意思?

“返景”是什么意思?

“复照”如何解释?)。

(指名回答交流)。

3.大家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同时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有山林,阳光,青苔等,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副画。)。

4.在诗中哪些是听到的,哪些是看到的?

(指名回答。第一句是听到的,第二句是看到的。)。

5.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6.“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你能体会到什么?

(分小组讨论,教师可做引导。以光亮反衬幽暗,可以看到山林的幽暗。)。

7.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回答,如果不完整,可以找学生继续补充)。

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那么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全班交流讨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那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何收获?

(组织学生讨论。

预设:1诗中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2写出了山林的美丽。

3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赞叹!)。

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质疑再探。

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真不少,那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谁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可以提出来。

(预设:1“柴”是多音字吗?为什么在这里念“zhai”?

2诗文是如何以动衬静?)。

五、拓展运用。

1请大家互出几道题考考同桌或同学。

(1诗文中哪句是写听到的,“但闻”中的但是什么意思?

2默写古诗。)。

老师也有道题,请大家来做一做。

1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讲给同学们听。

2接下来在课后自学。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板书设计:36古诗两首[。

鹿柴王维[w。

诗中有画。

空山人语返景。

深林青苔[。

恬淡幽静[www。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4)默写古诗《早发白帝城》。

2、过程和方法。

(1)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2)朗读体验,体会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古诗《早发白帝城》,体会诗人轻松愉悦的归来心情,以及一路的美好风光。

(2)读古诗《绝句》,体会迷人的春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情朗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播放长江三峡图片,激趣揭题。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游长江三峡吧!请看屏幕(电脑出示长江三峡图片)。

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体会?(体会到三峡的雄伟、壮观等)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1.通过查资料,你们了解大诗人李白和他写这首诗的情况吗?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了解李白,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小结: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在文学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但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璨的手下做事,后因永王李璨争夺皇位被镇压,李白因而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夜郎在今天的贵州省境内,当时是偏远荒凉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忽然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惊喜、高兴)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现在的湖北省内。《早发白帝城》是他在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

3.那么,你知道“早发白帝城”这个题目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引导学生自读诗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引导他们用平时常用的方法:看拼音、问别人、查字典等自己解决。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用指名学生读诗的方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引导他们把诗读流畅,注意“还、朝、重”三个字,点出它们在本文的读音。

4.诗读得不错,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谁有不理解的字、词呢?

学生可能回答有,也可能回答没有。若有,则在全班互动学习,鼓励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若没有,则直接抓重点字“辞”、“还”、“啼不住”检测学生。(学生可能回答:“辞”在本诗中是“离开”的意思;“还”呢?是“返回”,为什么是返回呢?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李白流放途中被赦免,将要回到原来的住地江陵,所以“还”是“返回”,“啼不住”就是不停地叫之意。对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地方相机点拨。)。

6.诗中的重点词,同学们理解得不错,诗读得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读诗,体会刚才学过的字词。

7.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学的字、词意思先自主思考,再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8.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教师随机评价、指导。

9.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四、创设情境,想意境、悟诗情。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1)仿佛看到了早晨彩云间的白帝城或白帝城沐浴在朝霞之中;(2)仿佛看到了小船一会儿就到了江陵;(3)仿佛看到了小船轻快地行驶,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4)仿佛听到了长江两岸猿猴在不停地叫着。)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是几个方面在一起的,或不完整的,无论怎样教师都应:

(2)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对学生的朗读,可通过评价、范读等适时指导。

3.当我们走进诗的意境时,我们已完全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谁愿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五、拓展背诵,指导写字。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3.复习本课6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诗”“帝”“岸”的书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与古诗相对应的图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这美景就藏在古诗《绝句》里,只要你读懂了诗句,相信你就能感受到。

4、板书课题:《绝句》。

二、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四、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五.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六.听录音朗读,听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说后同学评议,在评议中教师点拨提升。

七、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八、识记生字,结束课堂。

1、再次认读古诗中的生字以及要求书写的字。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翠”“窗”这两个汉字。

3、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背诵、默写《绝句》。

(3)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句。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迷人、壮观)。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望庐山瀑布》《绝句》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一般,学生感兴趣的倒是“安史之乱”和“金兵侵宋”的史实。在诗意的理解上,由于学习基础的缘故,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我想:以后再上这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为充分些。如果有条件,可适当运用一些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另外,在诗句的朗读上,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自己的范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诗《望庐山瀑布》《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品味诗意。

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5、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四、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搜集、欣赏更多王安石的诗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望庐山瀑布古诗教学设计

2,学科: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

3,课时:第二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一、读通,读顺古诗.

二、认识1个生字,会写6个字.

三、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李白的古诗.

四、准备自学卡片。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1,理解”瀑”这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感悟诗情,重点体会”生””飞””挂””落”等词的妙用.

3、填写自学卡片,交流讨论内容.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体会古诗的意境,理解朗读古诗的节奏美.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材分析。

象力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教学重点是感悟诗情,重点体会”生,飞,挂,落”等词的妙用.教学难点是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和古诗的韵律美。

四、教学方法。

本首古诗语言精辟,朗朗上口.读起来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范读、评价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开火车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听读,自读,带着情感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意境,让生自学古诗,并填写自学卡。吟诗,诵诗.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很多学生都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来.通过这种感受进而来理解古诗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美好意境.

当讨论交流完古诗诗意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一名学生朗诵古诗,其他学生想画面.最后出示叶圣陶的现代诗瀑布来作较学习.设置了这样一文本情境:当我站在瀑布脚下,我看到了____,想到了________.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理解古诗大意,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悟诗情,重点体会”生,飞,挂,落”等词的妙用.

教学过程:

一、导学:。

(教学意图:通过“瀑”字引出瀑布这首诗,利用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了解了瀑布的样子。)。

二、自学:一)整体感悟:老师来读古诗,然后你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注意了什么?(生回答:注意了节奏,重轻音)画出节奏,重轻音,生自已再读古诗。(教学意图:通过教师范读来指导朗读,并让学生学习朗读古诗需注意的问题.)。

(二)出示自学问题:你看,我们都会朗读古诗了,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生读)但,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重轻音。更要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下面你就自已读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找一找,划一划关键的字,词,句。并把自已的感受写在交流卡上。

生自学三分钟,师巡视学生自学,指导填写自学卡片。

(教学意图: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必做的`一项工作,指导方法更是如此。)。

三、点学: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通过自已的学习来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下面,请同学们各抒已见吧!

b:我读懂了“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练一样挂在山的前边。师点拨:诗人站的角度在哪?这里的“挂”字当什么讲,可以换哪些词?师演示“挂”,一个挂字把瀑布写活了,一个挂字让我们看到了这瀑布的壮美。请你再有感情地读一读。(生配乐朗读)。

c:我读懂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崖上飞泻下来。点拨:你认为这瀑布有哪些特点?水流快,瀑布很大。从哪些词都看出来?生回答:“飞”字,师板书:飞。真的有“三千尺”吗?生:没有。作者把瀑布的大夸张化了。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夸张。请我读出自已的感受来。

d:我读懂了“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你怀疑好像是银何从九天上落下来。理解“九天”天的最高的一层。你认为这瀑布怎样?读出你的感受来。

总结:孩子们,你认为这庐山壮观吗?你认为这瀑布美吗?那就请你闭上眼睛,我让一名学生配乐读诗,你们想像一下这美好的景色吧!

设置情境:站在瀑布脚下,我看到了————,啊,——————真————————!四: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体会到了“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不仅如此,更感到作者运用了大胆夸张,比喻想像手法的精辟,快来看一看,李白的另外一首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这首诗里找一找作者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

五、总结:是啊,这诗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魂宝,这千百年来传颂的佳作,让我们赏心。

六、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古诗,在实际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一个难点。讲多了,意境没了,讲少了,体会不到意境之美。所以在这堂课中我主要以读为手段来让学生进行自学与汇报学习,并在汇报交流中,我点拨引导了重点的字,词以及作者运用的精妙的手法。板书采用板画形式并把重要的词“生,飞,挂,落”写在了板画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板画来理解诗意,更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用词精妙。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来不够强,不能很好的说完整话,有时还带有口头语。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强调。而且还感觉到自已还有一点强势,有时让学生按照自已的思路去学习,破坏了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

改进措施:

1,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意境。

2,在教学中应适当运用教学手势来帮助理解内容。

3,注意强调学生说话时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不要带口头语。

4,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学方法应给予指导。

古诗《望庐山瀑布》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课件、录音机。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搜集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复习李白《静夜思》和《赠汪伦》。(课件《静夜思》和《赠汪伦》)导语:这是大诗人李白写的诗,谁会背呢?今天,我们又学习一首李白写瀑布的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李白作诗时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庐山风景片,解说其秀丽的风光)。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过渡语: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3.出示生字卡(庐、瀑、炉、疑、银、烟、流)谁会拼?(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同桌互读互查)。

4.让学生观察范字(银、烟、流),交流识字写字的经验。

5.有重点地指导识记(“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板书生字)。

6.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7.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课件《望庐山瀑布》)。

8.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课件注释)。

9.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师巡回指导。

10.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中想像: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课件《望庐山瀑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听录音读、跟读、范读、赛读、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熟读成诵,情境背诗。

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小组背,表演背,齐背(配音古筝,师引述望庐山瀑布)。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李白写的古诗,读或背给同桌听。课件:早发白帝城。

六、小结。

是的,庐山瀑布以其雄伟壮观吸引了我们,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那磅礴的气势。

七、布置作业。

1.抄生字“银、烟、流”每个写一行。

八、板书设计。

见:香炉紫烟瀑布挂前川。

听:飞流直下三千尺对祖国山河热爱。

感:落九天。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1、 学习课文,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下面让我们细细品味。(板书课题)

2、请看学习目标:(略)

3、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庐山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请看第2自然段。

2、自由朗读并思考: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在下面画“______”。

(2)文章哪个词说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3)找出比喻句,比喻句中拿什么比作什么?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先总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接着具体描述如何“千姿百态”,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式”。

6、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画不同姿态的云雾,其他同学在下面画。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

(1) 中心句。

(2) 庐山云雾的特点。具体怎么写?

(3) 比喻句,拿什么比作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合作。

3、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瞬息万变: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教师小结:正因为庐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游客们舍不得回来了。(板书:流连忘返)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你能说一个令你流连忘返的地方吗?指名学生说说。

三、总结:

庐山的云雾变幻莫测,是庐山的一绝,有机会我们可以去领略一下。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去领略一下祖国的美好河山。

四、课堂练习

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围绕“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写一段话。

14、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像绒帽,像玉带

是大海,是天幕

瞬息万变: 眼前的——刚刚是——转眼 流连忘返

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唐诗佳作,其语言美,诗中绘的景物更美。在教学中,应通过启发想象、美读品味、绘画面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庐山香炉峰的优美和庐山瀑布的壮美,感受语言文学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美、创造美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绘的景象,感受庐山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并启发想象、美读品味、描绘画面。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2、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3、很好!刚才同学们所背诵的诗,有的是我们曾一起学过的,有的是同学们自己从课外书上学来的。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李白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2、学生发言。

3、归纳学生发言(读、思、背)。

4、初读古诗,提出要求;

(1)、把诗文读流利正确。

(2)、对照注释,和字典、词典。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3)、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三、

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相互评议(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什么建议)。

2、相互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讨论比较,谁说的更好,更切合诗意。

4、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交流汇报,学习诗文。

1、赛读古诗,读出节奏感、重音和停顿。

(1)指名读全诗。

(2)同学评议。

(3)你们觉得该怎样来读这首诗。

(4)学生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5)赛读全诗。

2、全班齐读古诗。

3、理解诗文意思。

(1)各组汇报对每一句诗文的理解。

(2)说说你是怎样得出这种理解的。

(3)全班交流评议。

(4)并指导理解“三千尺”中的“三”和“落九天”中的“九”不是实指。而是夸张,形容瀑布因为高而显得壮观。

(5)试着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指名说,再评议,只至完善。

4、提出仍然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大家帮助解决。

五、感情朗读,想象画面,体会庐山之美。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想像诗中的绘的画面。

2、指名说一说自己所想到的画面。要突出瀑布的高与香炉峰的美!

3、把想像中的画面画下来,并涂上色彩。

4、展示学生的画,评议画得好的作品。

六、背诵古诗,总结全文。

1、庐山的美丽让我们心旷神怡,庐山的壮观使我们无限向往,下面就让我们闭上眼睛,背一背这首古诗,再一次感受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吧!

2、全班齐背全诗。

4、指名发言。

5、今天的作业由你们自己来决定,下面就请你们为自己设计一份家庭作业吧!

[板书设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析]。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欣赏影像资料

1、欣赏影像资料,感受云雾之美。

2、提问: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去庐山游览了一番,欣赏了美妙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3—4位同学)

3、过渡:你想再次靠近这些云雾,美美地细细地欣赏一番吗?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读课题:谁想来读读课题?(1—2位同学)我们一起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庐山云雾的呢?请同学们赶紧打开书本,自由地尽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6、交流(3—4位同学),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相关段落的学习。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观看图片:说得真好!请看,这就是庐山云雾的倩影!

2、看着这些美妙的云雾图片,你是不是和作者有了同样的感受了呢?是啊,庐山的云雾这么多样子,可真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千姿百态)(这里可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词语)

3、快看这里(放映图片),谁想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看!(出示第二自然段)

5、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6、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的?高举你的小手!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总分的构段方式)

8、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语句,在这些语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4-5个同学)(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

9、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10、大家快看,(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说话练习)

12、谁想来表现一下的?(个别读,请学生适当评价。2-3个同学)真好,真美!还有哪些同学也想来读一读的?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13、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雾,待会儿老师请你把你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15、真美啊,真是各有各的美景!你们能尝试着根据这些画的图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怎样的感觉呢?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变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赶紧先自己试试看!(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4、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播放相应的图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老师也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呢!

5、好吧,老师先利用这么点小小的优势先来表现一下:(备用)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7、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1)读。读是我们语文最基础、最应该掌握的,相信你一定会读得很有味道。

(2)背。把那么美的课文印到脑海里,这对你一定很有帮助。

(3)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领悟,相信你一定会画得很棒!

(4)去庐山看一看。只有亲身看过,才能真正领略到庐山的那份奇幻美丽。

(5)找一些古诗,是啊,神奇的庐山云雾,美丽的庐山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了许多文人,他们也被庐山的景色陶醉了,留下了一些诗。老师给大家找来了几首。出示: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

(6) 根据课文总分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7) 上网看看庐山的其他风景。

2、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这次的课外作业出色地完成!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庐山,一同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魅力!

生:我读懂了景色秀丽的庐山,有……

师:是呀,庐山的景色多么秀丽啊!庐山都有什么景色?

师:是呀,庐山有高山,幽谷,瀑布,溪流,云雾。

2、谁愿意读这句话,读出庐山的景色秀丽。

3、在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云雾。从“尤其”可以知道。(回答完整)

生:变幻无常、神秘

师:是呀,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谁还想来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我们一起读。

4、同学们,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5、庐山的云雾举世闻名,正是有了这变幻无常的云雾,庐山才更有了神秘的色彩,这云雾多神奇美丽呀!(板书神奇美丽)

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自由地朗读课文2、3自然段。

师:那么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板书)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板书)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庐山云雾这两个特点的?

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像这样能够概括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围绕一个中心去写,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板书)

1、(理解千姿百态)那同学们,你喜欢千姿百态的云雾吗?那我们赶紧睁大眼睛,去欣赏那美丽的云雾吧。

预设:1欣赏了云雾,你有什么感受?云雾真美啊!姿态真多啊!各种各样,各不相同。

预设:2欣赏了云雾,你又有什么感受?云雾千姿百态。云雾姿态各种各样,各不相同,这就是千姿百态,谁想读一读这个词语?你能给它找个孪生兄弟吗?——姿态万千(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

望庐山瀑布古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好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非常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研究要点:以读为本,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1、 在赏读中悟境。课堂上,用课件演示课文情境,丰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对课文的魅力之处反复体味、玩赏,逐步把握形象、理解形象,最终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作出正确的判断,深刻领悟课文的意境。

2、 在写境中抒臆。在学生体验、感受云雾的形态美时,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庐山的云雾作进一步的诠释。最后仿照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认识总分结构,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3、 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课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很神奇。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设疑,把学生引领到课堂上来。

1、 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各种姿态)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说你看到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词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自由说)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学生2:山顶的云雾像绒帽。

学生3:山腰的云雾像玉带。

学生4:山谷的云雾像大海。

学生5:山峰上的云雾像天幕。

学生6: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像仙女的面纱!

(2)、庐山的云雾这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并用“——”画出来。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最喜欢那一句画出来。

汇报:谁来说说你觉得哪一句最美?你最喜欢哪一句?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你能读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吗?

用“千姿百态”来说一句话。

学生2: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绒帽。

学生3: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缠绕”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动作表示?

学生4: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师:你怎么理解“弥漫”?把“茫茫的大海” 中“茫茫”换成别的词语行吗?为什么?

学生5: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谁理解“遮挡”的意思?你能读出天幕的“巨大”来吗?

(4)、这么美的云雾,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看着这些美丽的云雾,你也来展开想象,说说看,它还像什么?

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千姿百态)啊。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用简笔画画下来,拿回家让爸爸妈妈也欣赏欣赏呢?学生自由画。

(5)、小结: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本段围绕中心句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地描绘了云雾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这是庐山的一种静态美。

(6)、你想不想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永远留在脑海里?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评议;看着课件画面,集体背诵。

(7)、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画简笔画加深理解——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再通过读、悟、感受语言的美,更感受庐山的美。最后让学生画简笔画,加深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更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

2、运用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变化)

3、 检查自学情况。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让你感到最富于“瞬息万变?”你能通过诵读把它记在脑子里吗?自由背诵课文。

(4)、指名背诵,学生评议。

(5)、看着大屏幕,集体背诵。

(6)、谁读懂后面的省略号?想想看,它还会变成什么?把你想到的用简笔画画出来,然后告诉大家。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云雾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真是(瞬息万变)啊。

(7)、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动态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一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化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4、 学习最后一段。

(1)、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

(2)、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

(3)、问:“庐山的云雾虽然很美,但你必须离开庐山了,你愿意吗?”

(4)、“流连忘返” 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段,看谁最舍不得离开庐山。

(5)、想想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能用“流连往返”说说你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诱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忘却自我,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最后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1、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

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2、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在写之前先选择一处景物按照总分的方法说一说。

(广场的灯光,天空中的云朵、晚霞,校园的操场上,小河,田野,树林)

3、学生习作。

(1)、学生练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做到读写结合。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板书言简意赅,突出课文重点,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庐山云雾的特点。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