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北师大版六年级(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9 13:24:16 作者:琉璃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独特的个性特点,通过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北师大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了“包装糖果”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的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初步认识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物品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但实际所需的包装纸又比物体的表面积大,因而教师要和学生理清本课研究的是“接口处不计”的包装方式,这样的活动才能和生活进行有效沟通。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探讨。

【教法学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难点是: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师: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来一睹同学们的风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说“加油!我是最棒的!”。(生齐说)。

师:谢谢同学们,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生:可以)上课!

二、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包装的目的不仅如此,在包装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再过几天就是李老师的4岁小侄子的生日,我买了盒蛋卷,(课件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蛋卷盒(10cm×8cm×5cm))老师也打算把这盒蛋卷包装后送给他,(课件演示用包装纸包装蛋卷盒)在包装时我遇到了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问题:如果接头处不计,最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

师:谁能帮老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就是计算它的表面积。)怎么计算你可以说说吗?(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计算一下这个长方体蛋卷盒的表面积好吗?(生完成后交流反馈,课件展示老师的计算。)。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下面组合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打。

下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三、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师:老师的爱人也买了一盒同样的蛋卷,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340cm,两个就是需要680cm。)。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可以合起来包装,就不是680cm了。)。

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680cm包装纸呢?(有的面重合起来了。)。

师:重合的面在包装时需要用包装纸包装吗?(不需要)。

师:可以怎样包装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学生同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

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名展示,老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重合的面不同。)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生:两个最大的面。)。

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大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生: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小面。)。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生:第一种)。

问:第一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预设学生回答:可以根据组合后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直接计算出表面积;也可以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指名回答)(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表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一致)师: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吗?(指名回答)。

四、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七单元习作指导

本文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过程。课文富有体育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既能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靠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实践,主动积极的理解感悟。

教学重点: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以把握足球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足球,而英国却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国家。

教学构想:

本文是拓展阅读材料,可采用“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前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书报、杂志等集中搜集以“足球”为话题的相关资料。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以“足球”为话题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关于足球的资料?

2、人类能够战胜大自然,靠的是这样的精神--协作,持之以恒。而这种精神在足球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足球史话》。

二、自由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易读错的字板书并注音:临淄体魄提供填充侵略咒骂禁不住乌拉圭诞生磨炼鬃毛。

三、指名朗读课文。说说通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分析课文:

1、请概括文章内容。(本文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过程。)。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了现代足球的特性。第二部分(2--3自然段)介绍中国是最早发明足球和进行足球比赛的国家。第三部分(4--10自然段)介绍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3、根据文章的第二部分,填如下表格:

时间。

足球质地。

足球起源和发展情况。

战国时期。

西汉。

汉武帝时。

唐代。

宋朝。

4、根据文章的第三部分,填如下表格:

时间。

国家。

足球起源和发展情况。

1042年前后。

1863年。

19。

19。

1930年。

5、同学探讨交流:

为什么中国发明足球最早,而英国却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宋朝“文强武弱”,统治者奢华颓废,致使世风日下,足球逐渐从军中退出。对抗性渐弱,表演性增强,常作为宫廷宴会的助兴演出。元、明、清三代,社会“重文轻武”以及官府种种禁令,使我国古代足球逐渐绝迹了。)。

作业设计:

交流有关足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起源发展现在。

中国。

欧洲。

北师大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式题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学会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数学问题,同时学会倾听、交往与合作。

2、理解连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情境图(聪明屋)。

师:今天,我们要去数学聪明屋里去玩玩。在聪明屋里有很多聪明题,看看我们班上谁最聪明。看,四位小动物先出来欢迎我们了。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题目。(课件)。

长颈鹿小狗小乌龟小猫。

师:你想和谁交朋友,就算算它带给你的题目吧!(请四位学生口答)。

2、小结。

师:今天我们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为小动物解答了难题,你们可真了不起,希望你们在聪明屋里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连加。

1、说图意。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小鸡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先跑来了两只,又跑来了一只。)。

(2)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

(1)名学生口头列式。5+2+1=。

(2)读算式。(师: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

(3)比较不同。(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有三个数,两个加号)。

(4)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或更多的数加在一起,就叫连加。(板:连加)。

3、说算理。

师:这个算式你会算吗?(指名说:先算5+2等于7,再算7+1等于8)。

请学生跟说,齐说,同桌说。

(二)探究连减。

1、说图意。

师:你们帮小鸡解决了难题,他们可高兴了,过了一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3只,又跑掉了2只,还剩下几只?)。

指名说图意(同连加)。

2、写算式。

(1)师: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减法,为什么?

学生列式。(板书:8-3-2=)齐读算式。

(2)师:这道算式和以前的减法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连减)。

(3)小结: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几个数,用连减。

3、说算理。

师:你会算吗?(先算8-3等于5,再算5-2等于3)。

学生跟说,齐说,同桌说。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在计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三、练习巩固。

师:聪明屋里还有很多聪明题,需要我们小朋友来解答,请你们帮帮这些小动物的忙。

1、课件出示燕子图、猪八戒吃西瓜图。(请学生复述图意,再在课本上列式计算,并说算理)。

2、课件出示小棒图和三角形图。(方法同上)。

3、算式(折叠卡片)。——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3+4+16+4+04+3+22+2+4。

8-5-39-5-410-6-28-0-6。

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七单元习作指导

一?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认识它的特色。

二?累积好文句,领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颂之情。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教学课件,收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门生:认识丰子恺其人,频频诵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材简析。

本文是着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质朴的说话,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色,展示了黄山松坚强的生命力,赞颂了黄山松同心专心朝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样壮大的连合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颂黄山景色的笔墨不可胜数,描述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见叠出。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付与了人的感情。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葱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坚强。黄山松的姿态独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绝壁阁下的松树,一壁凑近岩壁,一壁伸向空中,空中一壁的枝条茂盛,而岩壁一壁一根枝条也不生。如许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色:同心专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妙的感情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如许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对着极为艰难的生存环境,情况艰难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事实是若何生活下来的。然而在如许的情况中,黄山松生活下来了,还生活得很好。它不唯一高耸秀美的姿态,还有朝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未尝不应当云云呢?只是,作者并无把自己的感受完全地倾注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说话,让读者渐渐去思索,细细去咀嚼。因而,人们老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笔墨中,读出很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同样。固然小学生未必可以或许彻底解读出笔墨暗地里蕴涵的器材,然而他们也能模糊感受到,作者不但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甚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有异样壮大的连合力。他分外描述了“连合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神,从作者抚摸它发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连合力”细化在人们眼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援用,有对黄山松自身的描绘,有简单的群情,有与向导对话的描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好像显得有点疏松。然而文章浮现出清楚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色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此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支配笔墨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一--二课时。

解读与提醒。

第一段:课文开头,开宗明义地奉告读者,这篇文章是环绕黄山松树的特色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点,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白,这里有两个条理,如许的描述,如语言一样平常娓娓道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第二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有坚强的生命力。作者起首注重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频频夸大,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独特,生活之艰苦。以至于引发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援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测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器材。这里,作者没有用赞颂的说话,没有用让人豪情汹涌的诗一样平常的笔墨去赞颂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便的思考,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述,渐渐地把这个意思流露出来。教学的时刻,要让门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但要会读,还要可以或许认识它们的意思。门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笔墨上有一些难题,然而这个阶段过去之后,他们读相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分外难题,这对于扩展门生的浏览量很有优点。

第三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色:同心专心朝阳。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色来写的。这里有两个条理,1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绝壁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壁的枝条长得更繁茂,而面向崖壁一壁则一根枝条也不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门生浏览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黄山松的特色,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现黄山松的图片,让门生获得直观感受。读课文,咱们可以发现,作者察看得特别很是细心,他不但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对比,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样平常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样平常向下生”,“似乎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这些句子可以领会,作者察看得特别很是细心,描述也很精确。

第四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点。“黄山松的枝条拥有异样壮大的连合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拥有连合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先写“连合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亲近”、“偎傍”描绘出它枝条连合慎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索。“凝视”,就是很当真地看,作者很当真地看,在想甚么呢?想它们“晓得连合就是气力,可以抵御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像铁铸的一样平常。“即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如许壮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中生活。是什么让这松树如许壮大、连合?作者是如许描述连合松的:“亲近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法子,精确逼真地把黄山松枝条互相依托、慎密毗邻的情态描绘了出来。接着,作者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无非一二丈,粗细无非合抱光景。”然而如许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小我”,让作者忍不住感慨:“连合力强得难以想象”。这一部分主题明白,条理清楚,门生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刻捉住“偎傍”、“难以想象”让门生领会黄山松连合的气力。

课后第一题:这道题是指点门生自己去整体感知课文,并有必定的速率要求。晓畅课文首要写了甚么。

课后第二题:引诱门生概括段意。可以从黄山松的特色着手来写这几个小标题。

教学计划参考。

1、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一?介绍黄山的景致,回想从前学过的写黄山景色的课文。

二?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2、初读课文,认识内容。

一?默读全文,认识文章讲了甚么。

二?完成课后第一题,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色。

三?给三个段加之小标题。

3、细读课文,领会想象。

一?黄山松为何有坚强的生命力?读课文,勾勒出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二?交换感受,美读课文。

4、总体感悟,回首全文。

六年级作文指导

不少老师经常强调好词好句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抄、背好词好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六年级。

作文。

指导,欢迎借鉴参考。

许多家长也说我的孩子作文中好词好句太少,读起来不美。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学生的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观念:要想作文好就要好词好句多。

如今学生在作文时就尽力用进好词好句,好词好句就成了作文的化妆品与装饰品。比如写秋天的校园:“踏进秋天的校园,扑面而来的是肃杀的秋色。法桐落尽了那阔大的绿叶,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摇摆。花坛上不知名的花草只剩下残根断枝,在秋风中瑟缩……但是,我喜爱这秋天的校园,秋天的校园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世界,是一个绚丽丰收的季节。”前面是“光秃秃的枝丫”及“残根断枝”,后边怎么又出来“硕果累累”“绚丽丰收”呢?文句好像很美,但景与情却矛盾不协调。又比如写家乡的云:“我望着故乡那碧空如洗云蒸霞蔚,像蔚蓝的大海一般的天空,心潮的浪花卷动翻滚,回旋起伏,奔腾澎湃。”这段文字中,“碧空如洗”是指蓝天一片,而“云蒸霞蔚”是指云雾彩霞升腾聚集,这两者也是矛盾不协调的。而“碧空如洗”与“蔚蓝的大海一般的天空”意思又是重复的。又比如写美丽的春天:“麦浪翻金,菜花吐艳,好一派瑰丽的春光!”客观实际是油菜花开时,麦苗还是青青的,这又是一个不真实的景色。这种追求词藻华丽,形容词用上一大堆,犹如大街上见到的时尚女郎,她浓妆艳抹自以为漂亮,其实越涂抹得多越难看。正如刘勰说的“繁花损枝,膏腴害骨”,好词好句太多了,反而损害了内容。

我想,作文还是写得朴素一些好。西晋的陆机,极讲究词藻和对偶,后人对他评价却不高,而东晋的陶渊明,他平淡朴素,后人却对他评价很高。南朝宋的谢灵运,他也很讲究词藻,但他最有名的句子却是自然平淡而又清新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要力避浮艳,务求朴质。其实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于用得恰当不恰当,用得恰当就是美,用得不恰当就成丑了。如比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剧本《屈原》,台上婵娟斥责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在台下听到这句台词,总觉着骂得还不够狠,不能解气,他想加上“无耻的”三个字。而旁边的一个演员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就够味了。”郭沫若就说这一字改得好,“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仅改一个字,句子就变得铿锵而有力了。在大家的眼中,“这”字不是什么好词好句,但这个“这”字用得恰当,这句子也成了“好词好句”了。

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有湘西味,老舍有北京味,林斤澜有温州味,他们都喜欢疏朗清淡,不喜欢繁复浓重,人们对他们的作品评价都很高,而讲究佳词丽句的杨朔,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就不那么高了。

追求好词好句,自己写得吃力,别人读得乏味,不是真情实感,写出来也成不了好作文。我还是很赞同叶圣陶先生的主张:“我笔写我口。”笔与口同步,准确地再现事物的状貌,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少一些“好词好句”,多一些“朴实无华”,文风正了,我想作文会进步快些,也会写得更好些。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作文秘诀》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让我们都牢记他老人家的教导吧!

我先举几个例子。唐代文学家韩愈,他身世孤苦,三岁死了父亲,从小过着流离困顿的生活,但他能刻苦学习。他七岁开始读书,每日能诵记数千百言,十三岁就已能写很好的文章。唐代诗人白居易,他“苦学力文”,“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他每日坚持,不怕劳苦,甚至出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情况。唐代诗人刘禹易,他年纪很小,头发束成两个角的时候,就读了《诗经》和《尚书》。后来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他曾在《游桃源一百韵》中说:“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九流百氏,即九流百家,指各种学术流派的大量书籍。这两句的意思说,他研读各种流派的旨意,广泛地采集百家著作。又如宋代的文字家范仲淹,他小时候,“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他自幼好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家中无书可读,就到附近人家去借,有的书还把它抄下来,背下来。又如明代文学家宋濂,他六岁开始读书,每天记诵两千多字的文章。他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向有书人家求借。借到书就日夜抄录,就是大冷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得僵硬,他还是坚持抄写不懈。因为按时还书,有信用,藏书人都愿意借书给他。他就用这个方法,才有机会遍览群书。古代文学家青少年时勤苦学习的故事是很多的,说也说不完。

文学家能写出好文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不怕辛苦地大量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愈多愈广,就愈有助于写作能力地提高。多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广大知识面;多阅读,也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词炼句和不同的表达方法。因此,汉代的大作家杨雄就说:“能读千赋则善赋。”是说读了很多名家写的赋,自己也就善于写赋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读了很多很多书,写起文章来,文思就会敏捷,如有神力相助。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说:“书痴者文必工”,意思说,沉迷阅读的人,他的文章必定会写得好。《。

唐诗。

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们这些话,可以说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我们许多同学作文写得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太少。要想写好作文,就要肯下读书的苦功。只要能下决心,经过一番“劳于读书”的苦,是一定会出现“逸于作文”的乐的。

许多同学都想把作文写得好一点,但总觉得学好作文不容易,有什么办法使作文的水平提高快一些呢?许多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这样一点经验:写作文要三“多”。

首先是:多阅读。就是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阅读愈多愈广、愈认真,就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阅读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丰富自己的材料仓库。多阅读可以使我们学习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词炼句和不同的表现方法。汉代杨雄说:“能读千赋则善赋。”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大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阿宝》曾说:“书痴者文必工。”意思说,沉迷阅读的人他的文章必定会写得好。《唐诗三百首》的编者也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阅读犹如蚕吃桑叶,蚕不吃桑叶,就吐不出丝,人不阅读,也写不好作文。博读广览对于丰富写作题材也是极有帮助的。俄国作家高尔基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物、感情、思想和态度的时候,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读得多了,积累必然丰富,思想也就开阔。有些学生作文语言枯燥、词汇贫乏,初看似乎是语法修辞的毛病,实际上是读得太少,腹中空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是:多观察。多观察是很有好处的,一是可以培养自己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二是可以积累许许多多真实的写作素材。有经验的猎手,看一看地上的脚印,他就能推测出是什么野兽;老中医看一看病人的脸与舌,他就能大体知道你的病情。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们在长期观察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已经找出了规律。我们与作文也一样,要细致观察,才能看到看清看懂外界的事物,这样写起作文既有具体又能真实生动。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出至塞上》的诗,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后来有些读者认为用“直”字描写“孤烟”似不真实。如《红楼梦》中香菱说:“想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欲。”宋陆佃《埤雅》中说:“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赵殿臣注解说:“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见这诗句中用“直”字是王维细致观察边塞生活得来的真实的奇观异景。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如观察人时,应观察人物的行为、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特点;观察物时,要观察它的形状、颜、质地、构造和用途等方面的特点。大作家巴金说:“不管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我开始写小说以来就不曾停止观察人……我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我们若也能养成观察人的习惯就好了。

第三个是:多动笔。我刚才说了多观察。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外表、性格、思想等都是不相同的。我们要把观察到的及时记到笔记本里,也可以说写点。

观察日记。

吧。勤练多写,刻苦实践,这可以说是学好作文的诀窍之一。犹如学游泳,不多下水游泳是学不起来的,学作文也要多动笔,才能笔下生辉。如蒲松龄,就是多动笔的典型。他“每峨冠博带,日游于田野间,遇乡人则扯之谈鬼为乐。乡人谈甫终,而先生已下笔如风,记载一悉矣。”乡人刚刚讲好,他已很快地把故事全记在本子上了。俄国作家果戈理也是多动笔的人,他会把所见所闻一一记入随身带的笔记本里。甚至到菜馆里吃饭,他也会急忙把菜单抄到笔记本里。后来那张菜单就被用到他写的小说里了。所以你能不怕苦不怕烦,能多动笔,经常写点,日积月累,你的笔头就“灵活”起来。同学们,你们若能保持一股热情,努力做到多阅读、多观察、多动笔,你们的作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起来。

许多小朋友作文写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读书太少。我这里说的读书不只是指语文课本,而是指语文课本之外的书。有些小朋友可能会说,他已经读了许多作文选。读作文选当然对自己有帮助,但仅读作文选是远远不够的。

书仿佛是人类的记忆,书里记录着人类的历史与累积的知识,书里还描写人类的复杂的情感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和优美。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俄国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也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小朋友们也许会说:“我也是热爱书的,就是没时间。”确实。现在小朋友们学习任务很重,作业很多,很少有时间坐下读课外书。不过话要说回来,不想读书的人就没有时间,想读书的人总会抽得出时间的。比如有不少小朋友看电视、打电子游戏为什么都有时间?这时间不也是挤出来的吗!因为他们想看电视,想打电子游戏,所以就挤出时间来的。假如小朋友有心想读书,也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我国伟大作家鲁迅不忙吗?他是很会充分利用时间的。他曾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他还说:“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有些人随时带着一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

你看,有人在一边坐车一边看书,有人坐在渡船里看书,有人在飞机里看书,有人在旅馆里看书,有人在医院等医生时看书,有人在理发店里等理发也看书。总之,他们会抢时间,他们会把这些“零头”时间用起来。有人每天睡前坚持看十分分钟的书。假如每天读书的时间不用多,都能坚持十五分钟,一年下来算起来也读了九十多个小时的书了,九十多个小时就可以读好几本书了。有许多人从不去利用些“零头”时间,一年下来,不就少读几本书了吗?假如一个人坚持在“零头”时间读书,另一个人从不在“零头”时间读书,几年下来,两个人的水平就差远了,因为前面那个人已读过几十本书,而后面那个人一本书也没读过。所以,我主张不管你多忙,每天挤出十五分钟读书。你最好口袋里放一本,床头放一本,这样就随时有书读。若能做到这样,一年读了好多本,几十年下来就读了几百本,甚至一千本。这真是达到博学多闻的简单办法啊!有人把这读书方法叫作“偷闲读书法”。

当然,首先要培养起对读书的兴趣,假如对读书没有兴趣,他会去看电视,会去打电子游戏。四周放满书也是不会去读的。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是在幼年和家庭中养成的,如果家中有人有读书的习惯,长辈并且能诱导你读书,你会在读书中带来强烈的情感的满足,那么,你就自然地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一旦对读书有了浓厚的兴趣,书就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那么你一天中没有书读就几乎不能“过日子”。外国有个叫麦考菜的人说:“假如有人要我做一位最伟大的帝王,住的是金殿,乘的是高车骏马,一呼百应,应有尽有,但却不准我看书,果真如此,那我决不做这样的皇帝,与其是一个不爱念书的国王,我宁愿自己是一个住在满是书籍的陋室里的穷光蛋。”你看,这位麦考莱是多么喜欢读书啊!小朋友们你们假如也有麦考莱这样对书的热爱的精神,你们一定会把空余时间充分地用来读书。你们会在读书中得到无比的乐趣,会在读书中得到广博的知识,你们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大大地提高起来。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习作指导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2)班共有学生58名,其中男生41人,__17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多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来源于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素质不一,基础参差不齐。上学期语文期考平均分70.68分,及格率82.76%,优秀率32.76%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优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差生基础不扎实,出现了知识断层现象。总体上分析,全班学习态度还比较端正,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有的在积极进取,有个别学生失去了信心,有待加强思想教育。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80个字,累计会写2500个,会认3000个。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7.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4.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课内习作8次。

北师大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六年级作文指导六年级作文指导课评课稿

万事开头难,结尾难。写作文尤其如此,下面举出写人写事作文的几个例子,或许对你有所启迪。

开头。

1、倒叙总起式。先交代事情结果,总起全文。

2、悬念式。提出问题,吊起读者胃口。

例:她是谁呢?那衣服,那俊俏的小脸盘,这么眼熟。《我的表妹》。

3、抒情总起式。开始借景抒情,再总起全文。

4、总起肖像式。先写出总起句,然后描写人物外貌。

5、肖像总起式。先写出描写人物外貌,然后总起句统领全文。

6、声音总起式。开始写“歌声、笑声、风雨声……”铺设情境,而后总起全文。

7、对比总起式。把许多事和人和其中的一个人或一件事对比,突出其中之一。

8、开门见山式。直截了当的交代人和事。

例:又是星期六,我冒着严寒回到了家,见到了年迈的爷爷。《爷爷的拐杖》。

结尾。

1、总结照应式。这是结尾中最常用的一种,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课题与开头。

2、感悟式。通过写人和事写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例:老师笑了,笑得那么开心。我纵于领悟到学生对老师。

最好的礼物就是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啊!《一件礼物》。

3、自然式。以事情的结果自然结束。

例: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心里像吃了蜜一样。《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4、抒情式。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例:啊!老师就是无私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

啊!老师就是平凡的桥梁,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毫无怨言。《老师赞》。

5、记忆式。写出自己对人或事情的不愿忘记,永留心底。

6、联想式。从所写的人和事情展开联想,写出感想。

同学们,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吧,让它如凤头一样光彩引人,似豹尾一样有力精彩。希望同学们结合文章实际,灵活应用,写出精彩的文章开头与结尾。

六年级毕业班作文指导

老师们,同学们:

针对这些问题,我想提出几点建议:

1、你们每天的学习要有计划。

如早上起床自觉读背语文、英语,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晚上早点休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不要晚上兴奋不睡觉,白天打盹不学习,上课萎靡不振,精力集中不起来,昏昏欲睡。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要分清主次,今天该做什么,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

2、要给自己确定一个高目标,要勇于挑战。

第9名挑战的目标。另外还要给自己确定一个改正缺点的期限目标。我希望大家都能把“细心”当成今后学习、考试的座右铭。

3、希望同学们要有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优秀学生必须首先带头集中精力搞学习,带头抵制班里的不良学习风气,在率先示范的基础上,监督督促个别懒惰、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思不在学习上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必须给自己确定一个实力相当的学习竞争对手。比上课的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比做题的细心和准确率,比书写的整洁度,比背诵速度谁快,比每次测试成绩谁高。同学之间、同桌之间、小组之间,我们还要展开学习竞赛。老师们要把班级的所有学生分成4――6人的有效学习小组,每天的学习任务也就是“堂清”“日清”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和小组竞赛制。坚决实行一人不过关,其他成员都帮扶。每次的测验不光竞争对手之间比高低,找差距,而且要开展小组比高低,比差距。班长和学习委员以及课代表要关注班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一定及时和老师交流,使问题及时解决。

4、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础。“学习就像吃饭一样,是每天每个人必须的需求。”你们学生需要学习,我们老师也同样需要学习;普通人需要学习,名人也需要学习;中国人需要学习,外国人也需要学习。包括你们的父母做很多事情也需要学习。所以从今天起,我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明白并永远记住,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另外遇到不懂不会的知识和题目一定要和老师交流,和同学交流,勇于请教。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还要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不懂得问题。有的同学爱面子,在课堂上当老师询问大家是否听懂,有的同学明明没弄懂,但是死要面子,不问、不请教别人,假装懂了,结果是什么呢?第二次见到相同的题目,又不会了。特别是数学,实实在在完全弄懂一个题,这一类型题就会了,这叫举一反三。大家有时候小看一道题,但是却不知道有可能不会这一类。

5、要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做好思想准备。

请同学们永远记住:“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有“我认真,我努力,就一定能行”的思想,那你就成功了一半。只要我们抓紧时间,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只要我们真抓实干,把心态调稳,不焦躁、不浮躁,最终的胜利就会属于你们。

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精彩的“!”。不久,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跨进新的校园,开始新的生活,让我们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好好珍惜这份师生情、同学情,给母校、老师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回忆。

鼓足干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同时希望通过所有六年级科任教师和我们在座的600多名同学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圆满高效完成复习备考,在全县六年级毕业考试中考出最优异的成绩,让父母感到自豪,让老师感到骄傲,成为尉氏县实验小学的一名优秀毕业生!

预祝各位同学学习更上一层楼!

六年级考试作文指导

4月1号驾考新规的出台,对于考驾照学车内容进行了改变,关于这些改变我们必须要了解。

科目一新内容及考试要点。

科目一考试,将原来的考试内容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核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信号、通行规则等知识,仍作为科目一;第二部分作为安全文明驾驶考试项目,在实际道路考试后进行,考核安全文明驾驶要求、复杂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知识等。

考官解读:第二次的文考内容是平时经常遇到、非常实用的内容。建议学员不要死记硬背题库,要做到真正的理解。

科目二新内容及考试要点。

小车驾考调整后考试项目由原来的“训练10项、考试4项”改为“训练和考试均为5项”,即桩考、坡道定点停车与起步、侧方停车、曲线行驶和直角转弯5个项目。

123号令对大中型客货车科目二考试项目进行了调整,场考项目由原来的“训练10项、考试6项”变为“训练、考试均为16项”。

考官解读:在科目二场地考试中,将用施划标线替换现有的标杆,防止考生以标杆为基准点背口诀应试,使考试更贴近现实场景。

科目三新内容及考试要点。

123号令实施后,增加了加减挡位操作、路口左转弯、路口右转弯3个考试项目。此外,对于大中型客货车,还规定省级公安交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增加山区、隧道、陡坡等复杂道路驾驶考试内容。对于小型汽车,抽取不少于20%进行夜间考试;不进行夜间考试的,进行模拟夜间灯光使用考试。

考官解读:要考核驾驶人驾驶技能是否合格,必须有一定的考试距离,多数国家的驾驶人考试都有一定的考试量化指标,如英国规定实际道路考试不得少于45分钟。

科目三考试注意事项。

1.考生指纹验证无法通过后,请下车对指纹进行重新采集后方可重新排队进行考试。

2.考试过程中如果考生分数低于合格分数,系统会自动提示考生进行靠边停车,靠边停车动作完成后系统会提示进行下一次考试。

3.考生按要求完成所有必考项目且行驶距离大于3公里后,系统将自动提示靠边停车。学员听到靠边停车语音后,请在考试路线上自行选择清晰路沿石(或道路边缘实线)处,确认安全后完成靠边停车动作。靠边停车完成后,系统将语音播报考试结果。

4、绕车一周观察车辆外观和周边环境时,为保证雷达信号检测的准确性,请保持人身与车身距离在1米范围内。

5、根据公安部对驾驶人考试规定的要求,每个学员1次预约有两次考试机会,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可当场补考一次.学员第一次考试时需要参加绕车一周和夜间灯光模拟,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第二次补考时,学员可不进行绕车一周和灯光模拟,准备完成后直接开始第二次考试.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停放车辆区域的考试科目将在绕路线一周后开始考试考试起点可以在考试路段的任意位置,最终学员需要考满16项考试项目后方可结束考试上传考试成绩.(注意:参加白天考试的学员需要进行夜间灯光模拟,参加夜间考试的学员将不再进行本项目的评判)。

6、如有多人同时跟车准备考试的情况,一个学员考试结束后,下一个学员需要依照标准流程下车从上车准备,绕车一周以及夜间灯光模拟等开始考试。

考驾照学车除了要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出现,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课件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六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课时:直方图(1)。

学习目标:了解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步骤。

重点、难点: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学习过程:

问题一:下面数据是截止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年龄分组划记频数。

合计。

4.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堂练习:

1、光明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八年级同龄的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

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学;。

(2)组距是,组数是;。

(3)跳绳次数在范围的同学有人,占全班同学%;(精确到0.01%)。

(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

3、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名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组别次数x频数(人数)。

第1组801006。

第2组1001208。

第3组120140a。

第4组140。

第5组160。

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表中的a=______.

(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

(3)若八年级学生1min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140为合格,140160为良,x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第二课时:直方图(二)。

学习目标:能正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画频数折线图。

重点、难点:能正确地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习过程:

解:(1)计算极差:(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列频数分布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考试作文指导

许多家长也说我的孩子作文中好词好句太少,读起来不美。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学生的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观念:要想作文好就要好词好句多。

如今学生在作文时就尽力用进好词好句,好词好句就成了作文的化妆品与装饰品。比如写秋天的校园:“踏进秋天的校园,扑面而来的是肃杀的秋色。法桐落尽了那阔大的绿叶,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摇摆。花坛上不知名的花草只剩下残根断枝,在秋风中瑟缩……但是,我喜爱这秋天的校园,秋天的校园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世界,是一个绚丽丰收的季节。”前面是“光秃秃的枝丫”及“残根断枝”,后边怎么又出来“硕果累累”“绚丽丰收”呢?文句好像很美,但景与情却矛盾不协调。又比如写家乡的云:“我望着故乡那碧空如洗云蒸霞蔚,像蔚蓝的大海一般的天空,心潮的浪花卷动翻滚,回旋起伏,奔腾澎湃。”这段文字中,“碧空如洗”是指蓝天一片,而“云蒸霞蔚”是指云雾彩霞升腾聚集,这两者也是矛盾不协调的。而“碧空如洗”与“蔚蓝的大海一般的天空”意思又是重复的。又比如写美丽的春天:“麦浪翻金,菜花吐艳,好一派瑰丽的春光!”客观实际是油菜花开时,麦苗还是青青的,这又是一个不真实的景色。这种追求词藻华丽,形容词用上一大堆,犹如大街上见到的时尚女郎,她浓妆艳抹自以为漂亮,其实越涂抹得多越难看。正如刘勰说的“繁花损枝,膏腴害骨”,好词好句太多了,反而损害了内容。

我想,作文还是写得朴素一些好。西晋的陆机,极讲究词藻和对偶,后人对他评价却不高,而东晋的陶渊明,他平淡朴素,后人却对他评价很高。南朝宋的谢灵运,他也很讲究词藻,但他最有名的句子却是自然平淡而又清新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要力避浮艳,务求朴质。其实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于用得恰当不恰当,用得恰当就是美,用得不恰当就成丑了。如比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剧本《屈原》,台上婵娟斥责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在台下听到这句台词,总觉着骂得还不够狠,不能解气,他想加上“无耻的”三个字。而旁边的一个演员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就够味了。”郭沫若就说这一字改得好,“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仅改一个字,句子就变得铿锵而有力了。在大家的眼中,“这”字不是什么好词好句,但这个“这”字用得恰当,这句子也成了“好词好句”了。

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有湘西味,老舍有北京味,林斤澜有温州味,他们都喜欢疏朗清淡,不喜欢繁复浓重,人们对他们的作品评价都很高,而讲究佳词丽句的杨朔,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就不那么高了。

追求好词好句,自己写得吃力,别人读得乏味,不是真情实感,写出来也成不了好作文。我还是很赞同叶圣陶先生的主张:“我笔写我口。”笔与口同步,准确地再现事物的状貌,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少一些“好词好句”,多一些“朴实无华”,文风正了,我想作文会进步快些,也会写得更好些。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作文秘诀》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让我们都牢记他老人家的教导吧!

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我先举几个例子。唐代文学家韩愈,他身世孤苦,三岁死了父亲,从小过着流离困顿的生活,但他能刻苦学习。他七岁开始读书,每日能诵记数千百言,十三岁就已能写很好的文章。唐代诗人白居易,他“苦学力文”,“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他每日坚持,不怕劳苦,甚至出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情况。唐代诗人刘禹易,他年纪很小,头发束成两个角的时候,就读了《诗经》和《尚书》。后来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他曾在《游桃源一百韵》中说:“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九流百氏,即九流百家,指各种学术流派的大量书籍。这两句的意思说,他研读各种流派的旨意,广泛地采集百家著作。又如宋代的文字家范仲淹,他小时候,“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他自幼好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家中无书可读,就到附近人家去借,有的书还把它抄下来,背下来。又如明代文学家宋濂,他六岁开始读书,每天记诵两千多字的文章。他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向有书人家求借。借到书就日夜抄录,就是大冷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得僵硬,他还是坚持抄写不懈。因为按时还书,有信用,藏书人都愿意借书给他。他就用这个方法,才有机会遍览群书。古代文学家青少年时勤苦学习的故事是很多的,说也说不完。

文学家能写出好文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不怕辛苦地大量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愈多愈广,就愈有助于写作能力地提高。多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广大知识面;多阅读,也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词炼句和不同的表达方法。因此,汉代的大作家杨雄就说:“能读千赋则善赋。”是说读了很多名家写的赋,自己也就善于写赋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读了很多很多书,写起文章来,文思就会敏捷,如有神力相助。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说:“书痴者文必工”,意思说,沉迷阅读的人,他的文章必定会写得好。《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们这些话,可以说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我们许多同学作文写得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太少。要想写好作文,就要肯下读书的苦功。只要能下决心,经过一番“劳于读书”的苦,是一定会出现“逸于作文”的乐的。

小学作文指导:写作应“三多”为好。

许多同学都想把作文写得好一点,但总觉得学好作文不容易,有什么办法使作文的水平提高快一些呢?许多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这样一点经验:写作文要三“多”。

首先是:多阅读。就是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阅读愈多愈广、愈认真,就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阅读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丰富自己的材料仓库。多阅读可以使我们学习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词炼句和不同的表现方法。汉代杨雄说:“能读千赋则善赋。”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大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阿宝》曾说:“书痴者文必工。”意思说,沉迷阅读的人他的文章必定会写得好。《唐诗三百首》的编者也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阅读犹如蚕吃桑叶,蚕不吃桑叶,就吐不出丝,人不阅读,也写不好作文。博读广览对于丰富写作题材也是极有帮助的。俄国作家高尔基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物、感情、思想和态度的时候,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读得多了,积累必然丰富,思想也就开阔。有些学生作文语言枯燥、词汇贫乏,初看似乎是语法修辞的毛病,实际上是读得太少,腹中空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是:多观察。多观察是很有好处的,一是可以培养自己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二是可以积累许许多多真实的写作素材。有经验的猎手,看一看地上的脚印,他就能推测出是什么野兽;老中医看一看病人的脸与舌,他就能大体知道你的病情。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们在长期观察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已经找出了规律。我们与作文也一样,要细致观察,才能看到看清看懂外界的事物,这样写起作文既有具体又能真实生动。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出至塞上》的诗,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后来有些读者认为用“直”字描写“孤烟”似不真实。如《红楼梦》中香菱说:“想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欲。”宋陆佃《埤雅》中说:“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赵殿臣注解说:“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见这诗句中用“直”字是王维细致观察边塞生活得来的真实的奇观异景。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如观察人时,应观察人物的行为、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特点;观察物时,要观察它的形状、颜、质地、构造和用途等方面的特点。大作家巴金说:“不管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我开始写小说以来就不曾停止观察人……我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我们若也能养成观察人的习惯就好了。

第三个是:多动笔。我刚才说了多观察。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外表、性格、思想等都是不相同的。我们要把观察到的及时记到笔记本里,也可以说写点观察日记吧。勤练多写,刻苦实践,这可以说是学好作文的诀窍之一。犹如学游泳,不多下水游泳是学不起来的,学作文也要多动笔,才能笔下生辉。如蒲松龄,就是多动笔的典型。他“每峨冠博带,日游于田野间,遇乡人则扯之谈鬼为乐。乡人谈甫终,而先生已下笔如风,记载一悉矣。”乡人刚刚讲好,他已很快地把故事全记在本子上了。俄国作家果戈理也是多动笔的人,他会把所见所闻一一记入随身带的笔记本里。甚至到菜馆里吃饭,他也会急忙把菜单抄到笔记本里。后来那张菜单就被用到他写的小说里了。所以你能不怕苦不怕烦,能多动笔,经常写点,日积月累,你的笔头就“灵活”起来。同学们,你们若能保持一股热情,努力做到多阅读、多观察、多动笔,你们的作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起来。

许多小朋友作文写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读书太少。我这里说的读书不只是指语文课本,而是指语文课本之外的书。有些小朋友可能会说,他已经读了许多作文选。读作文选当然对自己有帮助,但仅读作文选是远远不够的。

书仿佛是人类的记忆,书里记录着人类的历史与累积的知识,书里还描写人类的复杂的情感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和优美。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俄国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也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小朋友们也许会说:“我也是热爱书的,就是没时间。”确实。现在小朋友们学习任务很重,作业很多,很少有时间坐下读课外书。不过话要说回来,不想读书的人就没有时间,想读书的人总会抽得出时间的。比如有不少小朋友看电视、打电子游戏为什么都有时间?这时间不也是挤出来的吗!因为他们想看电视,想打电子游戏,所以就挤出时间来的。假如小朋友有心想读书,也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我国伟大作家鲁迅不忙吗?他是很会充分利用时间的。他曾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他还说:“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有些人随时带着一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

你看,有人在一边坐车一边看书,有人坐在渡船里看书,有人在飞机里看书,有人在旅馆里看书,有人在医院等医生时看书,有人在理发店里等理发也看书。总之,他们会抢时间,他们会把这些“零头”时间用起来。有人每天睡前坚持看十分分钟的书。假如每天读书的时间不用多,都能坚持十五分钟,一年下来算起来也读了九十多个小时的书了,九十多个小时就可以读好几本书了。有许多人从不去利用些“零头”时间,一年下来,不就少读几本书了吗?假如一个人坚持在“零头”时间读书,另一个人从不在“零头”时间读书,几年下来,两个人的水平就差远了,因为前面那个人已读过几十本书,而后面那个人一本书也没读过。所以,我主张不管你多忙,每天挤出十五分钟读书。你最好口袋里放一本,床头放一本,这样就随时有书读。若能做到这样,一年读了好多本,几十年下来就读了几百本,甚至一千本。这真是达到博学多闻的简单办法啊!有人把这读书方法叫作“偷闲读书法”。

当然,首先要培养起对读书的兴趣,假如对读书没有兴趣,他会去看电视,会去打电子游戏。四周放满书也是不会去读的。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是在幼年和家庭中养成的,如果家中有人有读书的习惯,长辈并且能诱导你读书,你会在读书中带来强烈的情感的满足,那么,你就自然地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一旦对读书有了浓厚的兴趣,书就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那么你一天中没有书读就几乎不能“过日子”。外国有个叫麦考菜的人说:“假如有人要我做一位最伟大的帝王,住的是金殿,乘的是高车骏马,一呼百应,应有尽有,但却不准我看书,果真如此,那我决不做这样的皇帝,与其是一个不爱念书的国王,我宁愿自己是一个住在满是书籍的陋室里的穷光蛋。”你看,这位麦考莱是多么喜欢读书啊!小朋友们你们假如也有麦考莱这样对书的热爱的精神,你们一定会把空余时间充分地用来读书。你们会在读书中得到无比的乐趣,会在读书中得到广博的知识,你们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大大地提高起来。

六年级作文指导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特点。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文档为doc格式。

六年级作文指导六年级作文指导课评课稿

书信的格式一般分为五大部分:称谓、正文、结尾、署名、日期。称谓一般要顶格写,称谓下面一般是一句问候语,前面应空两格。然后再写正文。结尾要写敬语,如“此致”、“祝”等,随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双方的地位、所处的季节等不同。敬语的动词部分可写在正文末行,也可另起行定格写,而动词后面的内容则应移至下一行顶格写。署名在正文的下方,一般靠纸的右边。日期应写在署名的右下方,和署名大致对齐。

二、书信的分类。

书信因其应用的不同,有问候信、邀请信、感谢信、慰问信、家信等多种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在使用的语气、敬语等方面也有不同。

三、信封。

书信由信封、信笺两部分组成。现在的标准信封印有填写邮政编码的6个方格。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信封左上角的方格用来填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方格填写发信人的邮政编码。千万别把邮政编码写错了位置。横式信封的书写顺序是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上边写收信人的地址,位置偏左;中间写收信人姓名,字要写得稍大一些;下边写收信人的地址,位置偏右,地址要详细,字迹要工整。

六年级作文指导六年级作文指导课评课稿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特点。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