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后感(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5 08:44:41 作者:梦幻泡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和审视读书过程的方式,通过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这是一本图画书,老师刚给我们读的。

讲的是小猫看着鱼缸里的小鱼想:小鱼我每天都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我每天都会吻你我永远不会忘记。

小鱼越长越大终于有一天,鱼缸再也装不下小鱼了。小猫抱着鱼缸来到海边把小鱼放回了大海,小鱼欢快的拍打着尾巴游走了,小猫是那么的痛心,又是那么的高兴。小猫在白天一直等小鱼,看它会不会游回来,小猫也在夜里继续等待,希望早点看见它回来。哦!小猫扔出唯一的帽子,看小鱼会不会把它带回来。

终于有一天小鱼带着帽子回来了,小猫是多么的开心呀!于是,小猫坐在小鱼背上,它们一起去远航。它们穿过小河,越过大海,来到有棕涧树的小岛上,你看它们玩儿的多开心呀!小猫在夜里又亲了小鱼一下。

你们看小猫就像一位母亲而小鱼就是它的孩子,是孩子就会长大,会长大就会远走高飞,但他永远不会忘记在那遥远的家乡中,有抚养它长大的亲人。

《亲爱的爸爸》读后感

读了《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我再一次感动了。无辜的幼稚的孩子们,却一个个被无情的枪口瞄准了。原因很简单,“纳粹要灭种呀!”于是,300个孩子的灵魂,一霎间灰飞烟灭。他们还在课堂上认真地学习,忽然被纳粹军人抓了出来,这谁也没料到……他们最后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在他们真挚的话语里,我能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灭绝人性的罪孽。《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结尾更是感人,被害的人在临死前的几分钟,在小纸片上,给亲人写下的最后几个字。看看孩子们写的吧,“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语句并不完全通顺,字迹也许也模糊了,但孩子们对于爸爸妈妈,对于整个世界的爱,他们的心愿,却完完整整的表现了出来。这些孩子还不懂得仇恨,他们怀着诚挚的爱。

《亲爱的爸爸》读后感

小说描写寄居在外婆家的小香咕和三个表姐表妹,组成了一个儿童的小世界,那里既是一个纯洁快乐的乐园,又是一个纷争不断,伤心不止,节外生枝的小天地。

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病了那一段。爸爸得了白血病,而且病情正在慢慢恶化。小香咕知道爸爸的生日快到了,打算送他一件有意义的礼物,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做一个花瓣枕头。

每当我想起这一段故事,我都会很惭愧。小香咕那么小的年纪都知道孝顺父母,我也可以做到。自那以后,我在周六日早起为妈妈做一顿早餐,爸爸下班回来为爸爸锤锤背,没事做做家务等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让妈妈操心。

这是一本会发光的书,它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使我们的心灵更加柔软,更加珍视美好的童心世界。

《亲爱的》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好看的书,书名叫《亲爱的汉修先生》,作者是美国的贝芙莉·克莱瑞。还是得了儿童文学金奖的书哦!

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鲍雷伊。他小时候读了一本作者是汉修先生的书,它非常喜欢那本书的作者,于是就写信跟他联系。在信里,他写出了有关它父母离异,自己转学后不适应新学校里的生活和心里怎样的感受。

因为父母离异的它变得越来越内向了。比如有一次,妈妈的同事来他家做客,他宁愿在房间里和小孩子在一起,也不愿意和大人在一起说一些“你好,我喜欢上学”这类无聊的话。内向的他一点儿也不想招待客人。自从和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以后,他变得开朗甚至幽默了一些。比如“我在跳蚤市场买了一本二手的《狗儿快乐秘诀》,希望你不会介意”。通过和作者的不断交往,雷伊知道了怎么对付下面即将来临的困难,还懂得了父母对她的关爱。而且还写了一篇作文《卡车上的一天》,得了荣誉入围奖。和一位真正的作家共进午饭。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一名作家。

从一个内向·自卑的少年,经过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和指导,变成快乐而积极向上的少年,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并且有了伟大的理想。我坚信,一本好书一定可以给人带来知识;给人带来快乐;给人带来理想;所以我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亲爱的汉修读后感

《亲爱的汉修先生》是我们班本期共读的第一本书,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因为书中不仅写了小主人公鲍雷伊的日常生活,还“藏”了一些写作秘诀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秘诀是从小事写起,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书中每一篇都是小主人公的真实生活,记录了他的喜怒哀乐。其中一个片段写了鲍雷伊一家人过圣诞节,那时候他的爸爸妈妈还在一起,一家人一起唱着关于鞋子的歌,场面十分温馨,然而这样的温馨并没有太长久——爸爸妈妈分开了。有一次,鲍雷伊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他无意中听到另一个男孩问爸爸“多久去吃饭”,鲍雷伊难过极了,立马挂断了电话。那一刻,我也为鲍雷伊感到难受。正是因为故事叙述了鲍雷伊日常的喜怒哀乐,所以读来真实可信,引发共鸣,然而要做到这点,不仔细观察和体验生活是做不到的。

生活中我也会细心观察。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发现了一个又小又圆的松果,看着十分可爱,我就拿起来,仔细观察,下午还带回了家。后来在一次写作中,我写了一篇《小松果》,由于写得生动,老师在全班表扬了我。

第二个秘诀是自己给自己提问题,用写作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在还不太愿意或不太会写作时,可以想成在给你的笔友写信。这本书中“鲍雷伊的日记”就写的这种类型。鲍雷伊最开始其实并不想写,是因为汉修先生问了他十个问题,他是为回答问题才写信的。后来,他觉得无聊或不想写的时候,妈妈又立即要求他必须继续写下去。慢慢地,他体会到了写作带来的乐趣,爱上了写信、写日记,于是他开始给“假”汉修先生写信。

最后一个秘诀,是把文章写得比较幽默。45页写道:鲍雷伊也十分喜欢好笑的书。是呀!谁不喜欢好笑的书呢?《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充满幽默,第8页写道:“还有大约10个人写信给同一个作家,那位作家给他们所有人回了一封信。结果他们为了谁能留下那封信吵了半天,直到马汀娜小姐把信拿到办公室复印为止。”看到这儿我直接笑出了眼泪。至于怎样才能写得比较幽默,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朋友你们啦!

怎么样?你们觉得这些小妙招如何呢?我觉得挺有用的,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哦!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任何生活的苦都不是苦,或者说因为我们身陷其中而感觉不到苦,而读了她的文字我哭了,如果不是眼泪挽救了我,我无法想象我悲伤的程度。当我冷静下来以后,我在想她平淡的叙述里,总是在恰当的时候说出我们想说却又来不及或者不愿提及和触碰的话题。

其实她的叙述没有什么深奥的学问可言,她只是和我们做在一起,帮我们回忆起了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一个故事简单的、普通的、点点滴滴的、那种被我们自己的过去无意收藏的经历。比如:草地在她眼前是怎样如此地青青,河水在她眼前又是怎样那么波光粼粼。不开心的时候,我们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拍一拍大树,看一看各种各样的天空,然后笑一笑自己,也就过去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走极端,但幸亏那并不是全然如此。

她结婚后远在他乡因为支付不起路费而没有探望病重临终的母亲,也未能出席母亲的葬礼。她把这样的事说成我们永远都无法原谅自己的事,但她又说我们会的——我们总是会那么做......

人们总是会说她用一个平淡的心写出了我们都意想不到或者无法接受但并不怎么怨天尤人的文字。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可是有时候的确是书本上的文字让我们看清了我们自己。要不我们为什么总是对着文字泪流满面呢。

疼痛的收割者。

梵高,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是一个值得我们愿意花上一些私人的时间无限思索的人。他的向日葵,那是孤独的颜色,是贫困交加的颜色,是耳朵,子弹和女人的颜色,是一个男人牺牲全部生命之欢换来的颜色,那也是天空的颜色,上帝的颜色,太阳的颜色。有一天,当上帝不在我身边时,我也画一株向日葵,在太阳下升华自己。用色彩寻找上帝,收割生命。梵高不在了,他的麦田还在,他的向日葵依旧冲着太阳笑,那是梵高的来世。是他用画笔收割灵魂的地方。

梵高用自己强调的独特性——把自己榨干,然后在最后的绝望里,为这个世界缔造了一种超越悲欢、超越死亡的辉煌。

无论我在哪里,我一见到麦田,见到向日葵,就想起那个从绝望到天才的疼痛收割者,就有一种无可救药的肃然起敬。梵高,一个深刻得另人绝望的艺术家。

亲爱的老师读后感

上学期因为看了《读者》上转载的部分,就到当当网上买了一本《亲的孔子老师》,感觉此书值得一看,至少可以让我们从孔子唯一的经商的弟-子子贡(中国的儒商之祖)的角度走进孔子的世界: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去教学生,怎样用他的思想影响那个时代的人。用白话文去读古人,应该感觉更亲近一些吧,那个孔子老师不再是之乎者也,也不再只是曾经的历史课本里那个小小的画像了吧。今年寒假,看了电影《孔子》后,一下子感觉到阅读《亲爱的孔子老师》的迫切性,遂打开来,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虽然本书的副标题是“子贡的10堂智慧课”,也就是分10章多节讲述,但是里面讲述的道理是交叉的,而且平时耳熟能详的孔子之言在本书都有现代汉语的翻译,并且还用实例诠释,读完此书,有荡气回肠只感。也许是因为自己是做老师的缘故,与孔夫子也算是同路人吧,对夫子对弟-子的教导很多地方感同身受,除了加深对孔子的教育的精华的理解,也对自己平时的施教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也增强了对教育的自信心,竟然还有点沾沾自喜,虽然自己离孔子的时代想去甚远,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却是在这位教育祖师爷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延伸。孔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我对学生的教育,也可以算是素质教育吧。本书中最使人受益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尽其职,身教胜于言教。

书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就是:“国君、臣子、父母、子女,各自要尽到各自的责任,各自要有各自的样子,要遵守各自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国才像国,家才像家。”“不管是在一个单位还是在一个家庭里,最容易发生的问题之一,整理就是有人不尽自己的本分和义务,扮演不好自己的角色,还对他人有过分的要求。这样一来,最容易造成与他人的矛盾,甚至造成单位的瓦解与家庭的破裂。”是啊,当我们处在一个集体中时,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做到最好,那么我们这个集体一定会是优秀的了;反之亦然,而且会因为个别人使整个集体的士气受到影响,而且愈演愈烈。

其实,这里更强调老师在班级里的带头作用。书中还说:“下级学习的永远是上级的背影。”“正,首先是领导者的自我端正。如果领导者自我端正了,天下哪有什么不能端正的呢!”一句话:身教胜于言教。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同样,有什么样的家长,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教育,并不都是说教,当家长老师不说的时候,其实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那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老师行得端,做得正,这对教育的意义极为深远。

二、刺激人性优点,教化产生奇迹。

教化的意思就是教导并且感化。孔子说:“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观点:‘不教而诛是为虐’,就是说:如果在对人实施教育、教化之前,就以法律的名义去惩罚他,甚至杀了他,这就是虐-待,和残杀无罪的人的性质是一样的。从政者要事先公布法律条文、道德规范,这样百姓才有依从的标准。更为关键的是,上位者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心悦诚服、乐于顺从。这才是教化。”

书中说到全面的人性就是等于“神性+魔性”。“所谓神性,就是向上发展、给人希望的光明面;所谓魔性,就是充满问题和危险的阴暗面。如果刺激魔性,就有可能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不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刺激神性,人性中积极光明的方面就会被激发出来,甚至就可能创造出奇迹。”

《亲爱的敌人》读后感

教育一直都是人们关注度很高的事情之一。而《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对现实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非常有意义。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读后感范文吧!《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最近两周在读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教育书籍《谁是教育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形式:对话体。

以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独白,这本书则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教育各个范畴的探讨,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人读下去不在是那么单一枯燥。这种阅读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访谈。

第二,部分理论让人深思。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

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现在我们的教育,习惯的做法是,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第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直接教学"。第二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第三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则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作为高效能的教师,他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他还具备调动各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教师总体上都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我们经常搞一些“大培训”,如听报告、记笔记是很难有效果的。

此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作者很多时候能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去辨别,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到底谁是教育的敌人,最终作者没有形成结论。但在一系列的争辩中,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理性的郑校长在与一线校长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思考,又获得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郑杰: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更应该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多加干预他们所应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哪怕这些方法和行为貌似不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

邓模: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他的教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管理应学会抓住最本质的核心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进入得深,才能抓得准,从而帮助教师真正地教好书育好人。

郑杰:我理解的团结,一是指存在分歧时,大家为了防止分裂而达成一种妥协;二是指大家在干同一件事的时候能劲往一处使,比如拔河,就是考验团结的,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而打篮球却不一样,打篮球不仅需要团结,似乎更需要合作。

邓模:联系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年组自主管理治,我也感受到,光站在团结这个精神基础上工作的效能,的确是没有在团结基础上学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长处工作效能高。的确,打篮球需要团结,但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

郑杰: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统一思想”。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其实也许这样做教育有可能看似做了很多事,很热闹,但很可能在原地踏步,效能并不高,未真正在教育上有突破有创新。当今教育,盲动实在太多,理性思索远远不够。教育真的很难,但我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放弃,还要试图想办法做得更好,向雷夫学习。希在相互鼓励中坚定地一路前行。

《亲爱的三毛》读后感

最大的感受是“心存感谢,不要抱怨生活。”

每天都看一看三毛的文字,生活就会变得美好许多。

在这个日渐快速的时代里,我张望街头,每每看见一张张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而过,我总是警惕自己,不要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这般的大环境里,不知不觉也变成了那其中的一个。他们使我黯然到不太敢照影子。

也许,透过书信呼应的方式,加上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所竖立起来的高墙,能够成为透明的。或说,不必那么晶莹剔透,或而有些光线照亮,一霎间幽暗的心灵,带来一丝欣慰,然后再不打扰,各自安静存活。

亲爱的三毛,如果我给写一封信,你会收到,我也会像书中某个男子那样说我喜欢着你,希望你能够回复我的信。我不再抱怨生活,你说的很对,不管生活对我们怎样,我们都是自由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开心就好,这完全是由我们自己来掌控的。

每天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好孩子,一个有用的人,我不担忧明天的日子,可是今天的一日,我要尽可能做得完美。我要常常微笑,真心地笑,我也可能哭,可能不为挫折而哭,我只为了伤害他人之后的羞愧而哭。我要静听内心的声音,看着自己是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便用来做什么样的东西,而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像三毛那样潇洒的活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索性忘了我是谁吧!因为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浪汉”,一个在阳光下拖着慈悲的影子,默默地一步一步趋向救苦救难的.平凡的人。

亲爱的三毛说:“我愿在这步入夕阳残生的阶段里,将自己再度化为一座小桥,跨越在浅浅的溪流上,但愿亲爱的你,接住我的真诚和拥抱。”

许多人说,忙碌是忘掉忧伤的良药,但有时候安静才是化解苦痛的好方法。其实,心存向善,生活中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与苦痛了。

我不再是那些给你写信抱怨生活苦恼的读者,读你的文字,朴实舒畅,让人的内心安详。每天都会看一些你遗留下来的文字,上下班的公交车上看,坐在上海图书馆里看,睡前看,像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一样。我也像《亲爱的三毛》书中的一位十六岁的高中一样想要请你指教关于写作的方法。你回复说:“写作其实一点也不难,一开始的时候,尽可能踏踏实实地用字,不要写那种独白的文体,写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观察、所体验、所感动的真实人生。写作,便如建筑,结构是一个部分,建材是另一部分,外观又是一个部分,缺一不可。这也就是肌理、文理和神理三个写作的基本要素,而这其中,都是生命。”

在你的书中,我也许找到了些许的答案。但我很明白,个人见解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应,我也会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

谢谢你!让我懂得一些自己内心里面最想要的是什么,同时也十分感谢你,一直鼓励着你的读者,不断的给予我们幸福的因子。

20xx年xx月xx日.谷达均。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一个儿童绘本讲座会上。与会的一夫老师提到这个故事,绘本递到手里时,我快速翻阅了一遍,立即被猫咪跟小鱼的爱和深情打动。

“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猫咪把法式长面包夹在胳膊下,热切地喂着小鱼。

“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不会忘记。”猫咪悬空着脚,调皮欢快的趴在鱼缸上亲吻小鱼。

“亲爱的小鱼,你越长越大,总有一天,再也住不下小鱼缸。”小鱼一天天长大,猫咪思考着怎样才能给小鱼更大空间,它想到的是大海……“我会带你到海边,让你自由。”没有一丝犹豫。

“尽管你是那么开心地离开,亲爱的小鱼,我会想你的。”猫咪戴着草帽,在岸边亲切地对小鱼挥手……没有悲伤,愁苦的表情,而是高兴的,从容的,多么智慧的猫咪。

“我会在白天一直等你,看你会不会游回来。我也会在夜里继续等待,希望早点看见你回来。”随着白昼交替,在猫咪的背影里,我读出了深情,依恋。

“哦,我会扔出唯一的帽子,看你会不会把它带回来。”猫咪扔出草帽,试探小鱼的爱。“看到你带着它回来,我会是多么地开心。”在这幅图里,看到已变成大鱼的“小鱼”衔着帽子回来,猫咪咧嘴而笑的样子,让我心里油然升出一股幸福,甜蜜。

“你的背是我最喜欢的`小船,我们可以一起去远航。穿过小河,越过大海,来到有棕榈树的小岛。我们可以一起玩耍,天天玩儿“接帽子”游戏。”已长大的小鱼可以带着猫咪去远航,自由自在地翱翔大海,多么美好的时光。

绘本结尾:“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猫咪和小鱼在平静的水面深情吻别,下一次,它们一定还会再去远航。

我想这本书不只给小朋友阅读,它也非常适合大人阅读,如果每个大人能拥有猫咪的爱,智慧,宽容,大度,该松手时松手的从容不迫,我们的孩子一定是最幸福的小孩。

最后让我用泰戈尔的一首诗结束本书评论: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亲爱的小鱼》是一本十分有趣的绘本故事。与它结缘是在20xx年,那一年从北京的吴琳老师那,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现在每隔几天我就会跟宝贝分享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十四句话,写了一只猫爱着一条鱼的故事。

“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猫咪这么想。不只如此,“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不会忘记。”猫咪每天就这么细心呵护小鱼,可是小鱼一天天长大,鱼缸总有一天住不下,到时候该怎么办?故事由此转折,猫咪开始想象尚未发生的事。令人赞叹的是:猫咪并非想到找来更大的鱼缸让小鱼住,而是告诉小鱼:他会把小鱼放回辽阔的大海,让他在海里畅快呼吸。然而这么一来他们不就要离别了吗?猫咪说:他会日日夜夜,端坐海滨,等着小鱼回来。

我们从这种种情意铺陈可以读出作者对爱的完整诠释:猫咪先是付出、期盼,继之松手、等待。而小鱼呢?最终的确由亮灿灿的海岸一角现身。他们愉快嬉戏,已长大的小鱼甚至可以载着猫咪远游,直到夜幕低垂,他们傍着月光亲吻、互道晚安。整个故事其实全是“我”对于小鱼的爱的承诺与独白,而最后那个甜蜜特别的吻,既是一种爱的回报和证明,也表达了"我"对于爱的一种理解和希翼。爱是什么?我觉得爱应该是陪伴,是自由,是期待,更是用爱回报爱。

“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不会忘记。”

每次读到它,我就会想到:作为父母,爱孩子那是毋庸置疑的,除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我们更需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看着身边活蹦乱跳,爱唱爱笑的亲亲宝贝,我最能够为她做到的就是无论生活多么的忙碌,无论多么辛苦,我一定要把她留在身边,我一定要陪伴她成长的每一一个阶段,不要缺席孩子的进步。每天不管怎么忙碌,面对孩子时,我们应该用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陪伴她一起成长。

“亲爱的小鱼,你越长越大,总有一天,再也住不下小鱼缸。我会带你到海边,让你自由。”

猫在养育小鱼的时候,想象着小鱼长大后的情景,并且计划着它长大后的生活,那就是放进大海,给它自由,让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那真是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孩子年幼时,甚至尚在腹中时,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希望能让孩子受到熏陶。然后又是各种文体才艺的培养,盼望着孩子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长大后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只是,孩子虽然是我们的,可我们并不能决定他以后的生活,在孩子长大后,我们是否应该将选择的自由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尽管你是那么开心地离开,亲爱的小鱼,我会想你的。我会在白天一直等你,看你会不会游回来。我也会在夜里继续等待,希望早点看见你回来。哦,我会把我唯一的帽子扔进大海,看你会不会把它带回来。”

读到这,我突然想起我上学时的经历。小学五年级,我就开始了住宿生活,每到周日,我就要从家里返回学校。每次,妈妈总会送我到车站,看着我上车离去,我欢欢喜喜地走了,却不知背后留下的身影以及那份深深的担心。我越走越远,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后来,我上了大学,一个人从祖国的南端穿越大半个中国,到遥远的北方上学,我带着父母积攒了很长时间的积蓄离开了,带着他们的牵挂走了,然而现在我也没能回到他们身边,陪伴他们左右,有的只是隔三差五地电话问候和一年两三次短暂的相聚。

“看到你带着它回来,我会是多么地开心。你的背是我最喜欢的小船,我们可以一起去远航。穿过小河,越过大海,来到有棕榈树的小岛。我们可以一起玩耍,天天玩儿“接帽子”的游戏。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

这次回家,看着妈妈的头发中夹杂的白发,看着她布满黄斑的脸,看着她那粗糙的双手,我的心里很难受。妈妈看着我回来,却很高兴。爸爸虽然话不多,可是陪他打他喜欢的字牌,他的心情就格外好。眼睛越来越深陷又看不清东西的奶奶,则拉着我的手,摸着我的手腕,看看我是否长胖了一点,然后问我这问我那,话里全是对我的关爱。一生节俭的爸妈、奶奶最大的愿望不是我们带着他们周游世界,而是我们经常回到这个养育我们长大的家园,多陪陪他们,听他们话话家常,跟他们唠一唠自己在外的故事。为人子女的我们,在享受了父母给予的爱的自由的同时,更不应该忘记给予我们这份自由的那份天涯咫尺的爱。

《亲爱的爸爸》读后感

学习了这篇文章,使我再一次深受悲剧却英勇的精神感触。那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心态,敬佩?怜悯?…还是悲愤?我看不清楚,也想不明白,只能从头到尾细细的品尝这篇文章。

刚开始,我对有一句话不了解。文中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美丽的记忆?为什么如此惨重的悲剧——7000名索然无辜的人被残杀,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会美丽?继续读下去,我才知道,作者的回忆里不仅是那一幕悲剧,他始终记得,那挥洒鲜血的背后,更有整个民族的英勇!

纳粹——那场对克拉库耶伐次启动杀戮的凶手,我认为他们实在是错的列离谱,无可救药了。正因为克拉库耶伐次是塞尔维亚的中心,杀害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灭种!一个不剩!多么残酷、无情、狠恶!

事后,每年的那一天,都会有许多人来哀悼。10月21日,作者与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便去那片青青的山坡——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纪念。当莫马为作者介绍那幸存的两位孩子——两位老人时,仿佛他们此刻是如此灰暗。是啊!与他们同领的玩伴,可爱的人儿都去了,难道还不够悲痛,足已以千疮百孔的痛来形容?即使事隔多年,我相信他们还是眷恋、悲伤并痛恨着的。因为,他们木然空洞的双眼出卖了他们的一切情感。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那首哀悼的诗,被女诗人动情地念着;诗的内容,和那透着淡淡哀伤的文字,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孩童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却措不及防的遭遇悲哀那种痛苦的心情,让人心酸。

另外,最感人的还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赤裸裸的爱与心愿。他们不想什么也不做就离开人世,他们会用坚强的精神留下最后的心愿,以及对亲人爱人关心的话语。

这使我震撼,并有太多的情感表达不完。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

读高中时,我在一天之内像读悬念小说一样读完了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但却花了很长的时间读完“亲爱的提奥梵高书信集”。记得我每次翻了一页都听见自己说:慢下来,不要着急,慢慢消化每一个字,每。似乎,我越早读完此书,就会越早地失去和梵高同在的喜悦。

梵高以他的画猛击这个世界,他以他的语言深深打动我的内心。如果我们承认语言是思想的媒介,梵高应该当之无愧地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通过他的语言,我看到的是一个沉思的灵魂,一个和自然生生相息的灵魂树木,山,天空,以及每一寸农田。

如果梵高把他的热情注入在他的所有艺术作品中,他的思想便记录他的这些书信中。在他的画上我们看到的是狂热的色彩,但在他的书信中我们却会看到一个清醒的头脑。梵高没有疯,像许多他的同时代人相信的那样,他只不过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有着一份这个世界不能给以他的一些非常简单的需要。换句话说,疯了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梵高。然而,凡高却给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世界给他的是,他还回给世界的,却是阳光的灿烂与灼热。

读这本书已经是25多年的事了。“亲爱的提奥”是我最珍贵的收藏之一,它更塑造了我对艺术和生活的看法:一个艺术家在“伟大”之前,首先要真实。我认为,梵高可能不是历史上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但他却是第一个真实地描绘自己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没有任何“装饰”如技巧,概念等等。也就是说,凡高在他的画中是完全赤裸的一个人。

我相信,如果这个世上的人都想凡高一样的真实,这个世界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亲爱的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亲爱的法医小姐读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可一日不食,但不可一日无书,这周读完了《我亲爱的法医小姐》这本书,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故事背景为21世纪初,是以法医和警察为视角的故事。法医林厌,她嚣张跋扈,不被规矩所束缚,总是自己的任性和个人原因影响整个案件的进度和过程,但同时她又强大,专业过硬,她始终在调查一个早已过去多年,甚至已经被定案的案子,纠缠于一个或许更加残忍的真相,这份不知为何的坚持正是我读下去的动力。

警察宋余杭,她恪尽职守,正义公正,总是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她胸怀父辈和兄长的梦想在这条路上一直往前走。这两个性格相反的人本不会有任何交集,却为了一个真相闯入了对方的生活。

探寻真相的.路途中肯定会布满荆棘,为生活苦苦挣扎,为真相不懈调查,为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坚持到底,让自己每天处在担忧,精神紧绷的状态,甚至赔上自己最好的年华,这,值得吗?我想她们的`答案都会是“值得”。她们对得起身上的警服,真正做到为生者权,替死者言。

想想我们能安心的坐在教室里读书,在阳光下面奔跑,都是因为有这些坚持自己的内心,进入社会中摸爬滚打也不忘初衷的人。这本书再次让我认识到警察这个职业,或许生活艰难,或许社会很残酷,总有人背负着责任,负重前行,不求回报,只为给好人一个公道,给受害者一个真相。

一书一世界,她们在那个世界中与黑暗搏斗寻找正义,那我们在这个世界中也努力追上她们,做一个温柔、善良、严谨、认真、务实,偶尔流露出少年意气和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与初心的人吧!

亲爱的读后感

寒假里,孩子读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爱丽丝》,孩子建议我也读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中,小米兰和娜塔丽、爱丽丝等人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那个窗前的小脚印,还有娜塔丽给米兰解梦,以及一大群中国孩子到米兰家做客等等,这些情节对孩子来讲都十分有趣,所以我们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米兰,也不是娜塔丽,而是爱丽丝。爱丽丝美丽、温柔、善良、和蔼可亲愿意听别人诉说心事,愿意做一碗碗心灵鸡汤。我在想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像爱丽丝一样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放弃用家长的,来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同时要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要像爱丽丝一样和蔼可亲与孩子聊天,因为聊天是和孩子交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聊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可培养孩子完整、有序地叙述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聊天的内容,要以孩子为中心,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学校中、同学间发生的事,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

书中的爱丽丝又是那么睿智,那么博学,那么乐于助人,米兰可以与她无话不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生活中的爱丽丝,要像爱丽丝那样倾听孩子的心事,做出一碗碗温热的“心灵鸡汤”。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