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策略的总结(热门19篇)

时间:2023-12-09 10:34:27 作者:琉璃

教学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为今后的教学探索积累经验。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报告。

教师有效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

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

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没有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

为了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精致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的工作做以小结:

一、明确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时关注学生需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参与问题解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行为需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升学、发展需求。

2.教学讲求效益。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从学生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到学生整体素养的协调发展。提倡为学生节省时间,每门学科应最大限度地在规定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反对用过度耗费学生时间、精力的做法去换取考试成绩;提倡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反对缺乏针对性的低效教学.

3.教学时建立目标反馈机制。一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要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和阶段测验,并根据批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使问题积累起来。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具体,以便于测量和落实。

4.教学时注重反思。没有反思性教学,便没有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迫切需要教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做到天天反思、课课反思,要不断地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问题。

二、落实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要切实做好有效备课工作。备课笔记必须课时齐全,内容详实,格式规范,注明总课时数和上课时间。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评讲课必须按要求备课,并写好备课笔记。各种课型备课笔记的编写要强化“四有”:有教学流程安排、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与学的方法设计、有教后反思记录。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努力达到设计最优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要求,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切实开好中学理化生和小学科学实验课,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实验中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3、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活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5 、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6、精炼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7、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8、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在教学层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使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法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领会大纲所倡导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以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为原则,探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将人们知道英语语法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语法知识,更要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各种言语活动中自由地运用语法,即语法教学要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服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高效能的引进英语语法教学策略和原则,并实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以此作为突破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这一难点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让学生在高中英语语法学习中能快乐灵活运用。

一,传统英语教学的错误理论:

英语语法教学一直英语教学的重要话题,对于它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语法和词汇被人们认为是教学中的两大支柱,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再语法和词汇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究其原因,传统语法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错误的假设及两个错误结论。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与词汇都被视为一种知识,一种与交流不同的知识。把语法当做一种知识,一种与数学、物理、化学一样的知识体系,这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一个错误假设。知识是一种有明确逻辑关联、可以推理和演绎的体系。知识的学习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高级知识可以取代低级知识,以数学为例,如果你不懂加减乘除,肯定学不会四则运算,而如果你学不会四则运算,你肯定没有办法学习代数,你学不会代数就不可能学会微积分。但是,如果你学会了代数,就不必再用四则运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你学会了用高等数学,就不必用低等数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把语法当做知识,这是一个根本性德错误假设。而这个错误假设会导致两个错误的结论:第一,语法有一个以语句结构为标准的,由易到难的体系,语法教学也应当按结构的难易来进行。第二,英语语法规则,如同数理化的原理一样,是可以推理的。这两个错误,会严重妨碍学生对语法的理解与学习。

二,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在教材层面的种种问题。

新课改的要求并没有说不讲语法了,在中国环境下学习英语不可能完全下意识地去吸收与内化英语。在现实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分析是必须地,也是应该的。但是英语语法教学要简化。第一:要有一个简单的基本结构。第二:要采用简要的讲解方式。第三:要配以简要、容易的练习内容。

由“语法”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规则”。英语语法中的规则看起来似乎是任意的,如果我们告诉学生:当直接宾语是一个名词时,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由两个词所组成的动词短语之后;而当直接宾语是一个代词时,此规则不成立。英美人士对下面的两句话的接纳与否体现了这个规则。

由于第二句中的it不是名词而是代词,所以不能放在动词短语lookup之后。这样的规则看起来像是任意的,但是当我们从句子结构的角度去看待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英语词序方面的一个重要归纳的体现。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在尽可能高地层次上对英语语法进行归纳,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英语、使用英语。

所以说,英语语法教学的宗旨,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体现“语法以运用为前提,以运用为目的,以运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具体的语法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更新和拓展。

(1)情景训练式学习法。传统英语语法教学的操练巩固活动大多数以教师为活动中心,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译为主要训练手段。这种方法容易令课堂气氛沉闷,而效果也不太理想。目前,较为大家所接受的语法教学方法是:根据所教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去创设运用该项目的情景,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个语法项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些自己最想对老师、朋友、同学、父母等人说的话,然后让同桌进行转述。这种假设的语言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教师还可以采用两人情景对话、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或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手段使枯燥的语法规则讲授变得生动有趣。

(2)任务式学习法。新课改倡导任务型的教学。这里所讲的任务比一般活动,更接近实际生活,更接近真实的交际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让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是要求更高一些的活动。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任务,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通过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学习。

学习形式[definingthegrammar(form)]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感知、发现语法现象的基础上对其相关的语法规律以语法结构的形式总结出来。在新授课的层面上,这部分内容常常表现为回归课文的阅读文章,从文章中判断找出形式(有时是形式和意义)相同或是类似的结构(或句子)。总之,这一步骤的主要作用是为下一步理解、操练和运用这些规则理清头绪,做好准备。

理解意义[understandingthegrammar(meanig)]是通过设计以意义理解为主的活动促进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进而为下一步的应用打好基础。

运用语法[applyingthegrammmar(use)]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功能项目的意义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所设计的语篇意识强、交际性好、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活动或任务。以上五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根据课堂的需要,有时会被学习形式[definingthegrammar(form)]提前,有时会把学习形式和理解意义[understandingthegrammar(meanig)]合并在同一步骤,有时也会因为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而提高一些特定的语法结构的使用频率,以达到“强化”的目的。但是不管出现那种变化,这种教学模式都强调把形式、意义和运用相结合,使干巴巴的语法知识在高效能的教学模式中被教师和学生一起体验,一起使用。

针对高中阶段模块教学中不同语法项目以及不同课型(主要指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特点,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实践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高效能的教学模式。这些基本方法是歌中学;做中学;境中学;谚中学;诗中学;表中学;图中学;比中学。下面以“境中学”为例来简要阐释一下。“境中学”,顾名思义,指在篇章语境中学习语法。语法教学所指的语境可以是一篇中心明确的文章,或是一段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对话,也可以是结合周围环境的人或是事而开展的活动。“境中学”的语法教学方式是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要求来设计和开展的。“境中学”既强调对语法形式的学习,又灵活地把语法形式穿插在语境中,使语法的结果意义和运用都得到体现。教师要通过精心挑选的篇章或是精心设计的情景,给予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并与新的知识结合更新,使语法教学的形式、意义和运用得到最佳的结合。

比如教虚拟语气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讨论的题目:假设没有电,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造许多的句子。---------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虚拟语气,又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英语语法教学部那么枯燥。

高效能的英语语法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岁月更迭,技术的更新,我们学习的手段和方法的不断革新,也许还有更完美的模式引领者我们前行。但现行的理论和模式借鉴了一些前辈指导,相信会或多或少给读者有所启发。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总结

本人负责主持的课题名称是《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课题开展的原因:

目前在诗词教学上,出现两种研究动向,一是纯粹的诗词赏析,教会学生从诗眼、意象、风格等方面进行品读,这种研究只是过多地渲染赏析而未能化作有声的诵读,而诵读又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又一要求,二是余映潮老师提倡进行富有“诗意美”的朗读教学,在每次都有具体的细腻的角度要求上进行朗读,孤立地看每节课都很有亮点,但整体看略显零散,未形成初中阶段系统的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可以在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结合课题班学生实际,站在整个初中诗词教学的高度上,构建一条融诗词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特色明显的教学框架,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课题研究已经达成的目标

(1)探讨了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的总宗旨是意在通过不同的诗词特点,摸索一条融合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目前有几种课型受学生的欢迎,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诗词整合课、朗读脚本展示课等。

(2)探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

教师举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朗读脚本展示,有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和诗词能有更多机会的接触,能静下心来读诗词,并且能有所创作,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

(4)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的评价机制。

根据初中三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摸索建立一套考查学生诗词提高与否的评价制度。

(三)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在课题准备阶段,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采取如下的措施保证课题的开展:

(1)补充了相关理论学习。

(2)利用早读、课堂、自习课等时间段进行诗词熏陶。

(3)勤写课例类型、教学反思和案例论文等。

(4)探讨了愈加有效的具体的教学模式。

(5)收集学生的平时学习的成果,包括手抄报、微型作文、诗词分类等等。

(6)举行多种形式的诗词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1、学生朗读脚本集

2、学生自创诗歌集

3、教师下水诗歌集

4、各册教材(含赏析)集

5、学生活动相片集

6、教师论文(含获奖证书等)

7、课堂录像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反思这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不够。

本课题研究人数不够,未能更好地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会使课题进入相对逼仄的研究范围。

2、生源水平不高,接受能力相对较低。

课题研究的学校、班级生源相对水平不高,对课堂传授的技巧,课后应交的作业等等不是领悟及时,材料收集不能及时进行。

3、课题教师充电机会不太多。

因为参与课题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繁忙,加上学校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有限,充电机会不多,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根据上一学年度课题的开展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课题计划,让课题研究更有计划性:

1、向别班非课题实验班宣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与其他非课题组的教师共同探讨课题研究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今后调整方向。

2、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汇报展示。

争取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最终成果以专栏、网络展示等形式展示学生成果,考证、推广课题实践的可行性。

为使计划不致于落空,课题组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课题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专家著作、理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专题理论。

2、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外出培训,拓宽眼界。

在学校原有的支持上,进一步争取更多的经费外出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3、加强对实验班学生的深入研究与调查。

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分为三个等级即好、中、差,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提高三个等级的诗词鉴赏等水平,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摘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让个性尽情彰显。洒下的是辛勤的汗水,陪伴我们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如果走进我们的课堂,您会看到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发言,看见一朵朵绽放的“花”。

关键词:个性阅读教学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屡见不鲜的就是教师在一步步实施自己的教案,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顺利地实施教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所预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局限在教师设计中,这样的阅读只会泯灭孩子的个性,扼杀孩子阅读的兴趣。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缺少什么,缺的就是如何让语文滋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享受课堂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让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中提高。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生的直接感悟对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读,读得越多,感受越真,领悟也越深。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寂的符号,学语文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学生通向文本深处的桥梁。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1.初读感知。

2.精读领悟。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的“悟”度,引导学生悟后再疑,读后再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笔。另外,通过引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3.诵读感悟。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学完《飞夺泸定桥》的“夺桥”这一部分后,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他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中,可让人感悟到他们对红军战士英勇善战,顽强战胜敌人的那种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已有深深的领悟。这样诵读于口,领悟于心,有助于学生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韵味气势,培养语感和积累词汇。

二、在阅读中彰显学生个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学生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阅读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鼓励学生求同的时候,更应鼓励学生求异!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能读读吗,老师你能背下来吗?刚开始时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反而对我的背功大有帮助。还真得感谢这帮孩子们,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找到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把学生带入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幅总理画像,一段哀乐,就能把学生带入沉痛之中。

2.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桂林山水》可以组织学生为桂林设计广告语活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赛马现场直播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落花生》时设计辩论:是做苹果一样的人好,还是做花生一样的人好?3.生活语文的介入,如公园文化、街道文化、网络文化、社区文化、商场文化、家庭文化、寝室文化等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上街学语文,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新思路。

四、读写链接,实现创造性阅读。

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会有很多心得体会。这时,若能创造平台,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出来,通过学生写的读书笔记、随笔、小说等文章,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且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改写、仿写、故事新编等写作训练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将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写出来。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五、在语文演练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此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如教《笋芽儿》一课时,笔者试着对文中的角色进行小组朗读表演。表演“春雨”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读着,“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他们边读边俯首摇着另一名同学,原来那一名同学是“笋芽儿”。春雨还告诉我:“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所以春雨的声音要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粗重的男嗓子,扮演“雷公公”的同学居然用小拳头捶起桌子来。有个同学说还要敲得重一些,因为书上说“重重地敲”。接着,“笋芽儿”趴在桌面上,揉眼睛,伸懒腰,看四周,那神态真是活灵活现。而接下来的“扭动”、“钻”更是惟妙惟肖。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们已深入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体会到如何去表达,如何去表演,他们的语感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提高,得到强化。再则,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一课时,让学生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柳美景画出来。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感受到春日柳树翠绿晶莹的颜色美、轻柔美。此外,教师可以课文为“例子”,组织对课文进行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还可以采取设置“班级图书角”、评比“阅读之星”、为学生开列推阅读书目等多种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实践指导。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教师有效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去要求自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希望通过读书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让书一直陪伴我的成长。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然而,在实践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观察到的,主要从有效提问的涵义、课堂提问的误区、有效提问的方式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有效提问的涵义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1];在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2]。

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3]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

1、随意式提问禁锢学生

设计大量问题,搞地毯式轰炸,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与“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位教师在讲授《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统计了一下,共提了80几个问题,平均一分钟将近2个。

2、笼统式提问迷惑学生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的。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

3、跳级式提问难倒学生

不变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16÷8的被除数加上32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绝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

三、有效提问的方式

1、开放式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只要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比如,这篇课文是关于谁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你从文章里读到了哪些信息,等等。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师通过问题牵引让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既定的轨道。

《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有效教学策略学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2017年的安徽远程培训网上学习,结合自己10多年的教学实践,学习和观察;我将试着从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有效教学和实施有效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有效教学所努力的方向等方面谈谈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能学,提高课堂效益,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于学生素质的积淀,缔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许多同行们都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要想有效教学,必须转变落后的观念。我们要用心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有的老师经常说,这节课讲不完,下节课接着继续上。我们要重视有效教学,虚心的学习有关的书和观看视频,积极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的水平。

二、我们要积极探索,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根据远程培训和平时积累,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 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

不同的,一年级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不要求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二年级是方向和位置,三年级年级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 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这三个年级的内容既有连续性又有发展性,层层推进,拾级而上。教学中如果有了这样的理解作基础,就能准确定位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更强。因此,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每一个教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 创设有效情景,实现有效合作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应贴近生活。情景不仅应是现实的,还应该是承载数学知识的一个平台,是改变枯燥、抽象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儿童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情景创设是内在需求。它不仅应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成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内在需求”。有效的情景创设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数学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情景创设应重在启迪思维。有价值的教学情景应在生动的情景中蕴含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高与升华,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中,我先请同学们猜谜语,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投影出示: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这一谜语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必须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当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而这个任务又可以分解成几个子任务,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个子任务,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时,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时,教师可把探究内角和的任务分为探究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三个子任务,由学生分别来完成探究任务,最后达成共识,概括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效教学策略学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的内容如何有效连接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万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见仁见智。制约教法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包括教具、学生,内因则是教师自身: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素质都是制约教法的因素,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

1、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法,或讲授为主,或实验探究为主,或学生自主交流为主。所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导性因素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应包含着知识内容目标,也应包括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态度方面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相应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和方法,能够把教学中总的抽象的目标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并依此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也不相同,同样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各自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的教学需要,选择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3、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所以,教

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4、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条件和教学时间条件等,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5、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他的表达能力、思维品质、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特征、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并能根据自己的素养条件,丰富和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高水平的教学风格。

智力、任职方式以及性格等的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对学困生要更多地运用操作、直观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练习时也要多加检查与辅导。对独立思考差的依赖型学生,则要注意适当引导他们学习独立思考,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想、怎样做,以便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更多地放手,不断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效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

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比如可以使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过长时间地停留,循序而不进;还要避免离题太远而做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或者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单个学生或一些学生身上.

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该保证过渡数量不多,但尽可能有条理,简洁.当没有处理好过渡,或者下一个环节由于某种原因被延误时,问题就会产生."。

其次在有效指导方面,要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地终身地去学习、去反思、去换位思考。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会议精神,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

6、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

“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而不应该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自顾自的去讲,致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怀疑、没有想象空间,进行“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

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上问题提出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教师借鉴。从现在开始,我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

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唱歌,小品,响声等)。

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

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主要在课堂,师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在课堂,课堂既是教与学活动的时空场所,也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社会舞台。怎样在这个舞台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尽情表演,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预定目标并得到延伸。

一、通过教学准备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并非是固定的模式,应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合理进行教学准备。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学生的操作多,理论知识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操作,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实现。

教学目标制定时,要明确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发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的教学行为组织教学,从而出较佳的教学方案。

在ppt的教学中,教材中以赏析“苏州园林”作品来学习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在制作教学目标时,可确定让学生自定作品主题,以小组形式自主进行作品制作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给予适当指导。教学资源可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相关的图片、文字说明、影片介绍、动画、音乐等,老师适当的指导,小组合作,落实教学方案的实施。

二、通过教学实施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在教学的实施阶段,要让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或演示,或演练结合,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或小组竞赛,或任务驱动,其中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小组学习非常重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兼顾能力强的,中等的,一般的和较差的,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促进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并得到发展。有些教师教学方案一成不变,演示、学生练习、再演示、学生再练习,只注重教学行为,忽视了管理行为。不少教师头疼于学生的纪律问题,总是有人说话,总是有人不按老师的要求做,总是有人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管理好课堂,让课堂有声而不乱,有争论而不背离目标,在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没有放之四海皆标准的教学方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成果显然会比较好。

三、通过教学评价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活动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鼓励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的成功,才会有不断的超越。如果一位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或学生的评价,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习任务产生惰性,在完成任务时敷衍了事,不积极主动去讨论、去思索、去探究,总是跟着别人走,学生只满足于知识的表面,并未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实际操作时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适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作用,便于教师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教学计划,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学生会在完成每个任务时积极主动地去讨论和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word和excel中均有表格制作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两种软件制作表格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学生主动去思考word制作表格进行调整以及制作复杂表格线的优势,同时也得出进行数据处理远远不及excel的缺点,从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取舍。这些在教学评价时都可以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小组间自评、互评而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有比较才有优劣,有比较才能找到不足,有了评价,我们才会进步。

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贯穿于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在针对有效教学的究中,我们也发现关于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众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笔者主要从中小学和高校的有效教学研究出发,就教师、学生以及课堂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并且建立健全教育教学方法,众学者的研究也主要从这三方面展开。

3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提升自身情感修养,是实现决策有效性的根本路径。

5双方都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和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从而达成有效教学。

6氛围,建构多元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出发,以期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除了整体上的策略,我国学者也纷纷提出了一些具有独特视角的具体策略。

2面产生积极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二)基于学生的角度。

众学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对教学的有效参与、学生的有效学习等。

3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施铁军,王仁甫等学者提出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主要包括课本的研读、自主学习的时间、4学习活动的空间、问的权利以及学习的体验,把学习主体的权利转交给学生。吕宪军等学者提出有效教学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向学生提供背景知识、联系实际、观察、实验、5操作、质疑、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6造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保证学生的自主性。

7取的做法是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基于建构课堂的角度。

有效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学生、课程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合作,其中教师如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除了整体上的具体措施、师生课堂交往和课程资源开发,学者们还从不同的关注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教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8谐;缩小个体差异;坚持教学反思。吕宪军,王延玲等学者提出了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包括重过程、形成认知结构、创设联系情境、提供真实学习情境、实施探究学习的9五个方面。

5堂,最后教师的专业性要不断提高成长,保障课堂。

7程的,是由原来的教师只研究书本知识走向研究课堂教学现象。辜伟节等学者提出了课堂。

9同的要求。当然,制定合情合理的规范之后,有效的实行才是规范落地的关键。谢同祥,沈书生等学者提出了有效课堂讨论的教育活动形式,认为有效讨论的开展需要组织者、参与者、前提与条件三个要素充分发挥其角色功能并相互有机协调。讨论开展的好,对有效的课10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虽然关于高校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民众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与呼声日益高涨,众学者也对高校的有效教学提出了具体策略。

3的策略,提出有效教学研究应包括教学、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3个方面的策略。

最后有学者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已普遍运用于我国高校各科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学必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中呈现泛化,机械,运用主体单一,4使用的形式主义而导致效果差等等不合理现象。

吴艳茹.闫广芬.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特征分析与校际比较[j].课程与教学论研究,2009(3).樊泽恒.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技术选择及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9,(8).3范蔚,叶波.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重庆大学学报,2010,(4).4宋秋前.高校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

【内容摘要】科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阵地,怎样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更关注情趣、真实、心灵、智慧;有效的措施则是:课堂要有效地互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要有真切地体验,学生要大胆地创新。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是指教师遵循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有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的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小组合作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科学课常用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达到掌握知识,活跃课堂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取长补短,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启发学生去探索那些单独不能解决的、但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去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作适时引导,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小组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1、有效课堂的人本性。

人本性是有效课堂属性。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地发展,促进人性价值的提升。有效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交往互动充满了民主平等理解关爱的氛围,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探究找结果。

有效课堂的人本性还包括对教师个性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尊重。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鼓励教师异构课堂,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2、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有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学生有发展,教学方可算有效。有效课堂是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有提升;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情感等方面有发展。教师有新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知识学习从知少到知多,技能从不熟练到熟练,情感由不喜欢到喜欢。师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都有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对于差生而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教师要致力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这是有效课堂发展的价值追求。只有少数人发展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发展特征包括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有效课堂的层次性。

课堂的有效性是个相对的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有效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更强调人本属性,强调人的自我需要,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学生不是掌握知识的工具,而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担负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职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挥。

一.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开放性的问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是猜测的多样化,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学生的回答就产生了“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的”的结果,学生在试图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下,产生了却越来越多问题,思维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活跃,进一步产生对问题探究到底、弄清真相的冲动。这时教师的适时引领至关重要。

在《植物的生长靠什么》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绿豆芽的生长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生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生2: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泥土吗?

生3: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通风吗?

生4:天气冷热和绿豆芽的生长有关系吗?

生5: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生6: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生7:绿豆芽的生长需要肥料吗?

生8: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喷洒些农药吗?

……。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问题二: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问题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探究。因此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二.激发兴趣,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空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在四年级上册《热传导》一课中。

首先出示杯子相同、水位相同的两杯水,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的温度高。

板书:杯子相同、水位相同,冒出水蒸气多的温度高。其次出示水位相同,温度不同的两杯水,温度是如何传导的?板书:水位相同,杯子里的水是从高温传向低温物体。

又如,在教学《叶里的“加工厂”》一课时,教师用几片很普通的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看到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叶子后,跃跃欲试,都想自己能够用手摸一摸,亲自拿在手里看一看,这样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就更加强烈。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生活动安排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作为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对纷繁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安排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给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探究性课堂的有效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和时间,不断激发学习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体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通过自主习得,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以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发展。在《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铝棒、细铜棒、细铁棒等材料,学生观察材料后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材料都能传热?金属材料传导热的本领一样吗?这一实验完后,学生从这一实验结论中引发了联想: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呢?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自主学习的欲望越强,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越能得到培养。

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发声时能看到振动的物体。我们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锣、金属薄板三种物体,使学生研究时要用拨、敲、抖不同方法使三种物体发出声音,从中找到物体发出声音的共同特征。当学生提出有些物体发声时并没有看到物体振动时,老师在仪器台上准备了鼓、音叉、有水的培养皿、豆子、泡沫塑料小球等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继续实验。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交流质疑,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核实。

由于探究性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常会因意见不同产生争执,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如:你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别人的观点好吗?探究性习首先在西方发起,而我国对此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来学科学,是只重视过程不重结果。这种提法无疑对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具有补偏作用,但却又走入了另一极端。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动的结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验证的理论作指导。加捏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探究学习不轻视也不能轻视结果。探究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之中,是知识的内核与脉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构成又要重视探究的结果。

五.关注细节,发展科学素养。

在一次科学课实践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他说的有明显错误但是当时并没有同学指出或更正。课后我调查了好几个同学,原因是刚才发言的同学成绩非常好使得他们不敢质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要从真正意义上让他们再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林萍。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卢敏玲。

庞永欣。

植佩敏。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以后,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实际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对于学校教学效益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而教学效益又是学校生存的基础。

一、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在课时的设置上各个学科有主副之分,但就学科作用而言却没有什么主副之分。无论什么学科既然被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就说明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现如今社会所亟需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讲求均衡教学,尽量不让学生偏科,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绝对不能厚此薄彼,在小学阶段就严格区分主副科,学生就会对于主科倾尽全力地认真学习,而对于副科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想实现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首先,就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这门学科对于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激发起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首先就要在课前多下功夫,把准备工作做得既细致又充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教学素材进行准备。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的教学素材,认真筛选教学材料,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米可炊”。二是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对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只有充分地了解了教学对象,才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三、转变师生角色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相较于学生而言,教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经验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理应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只能是被领导者和被动接受者。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相对于教师处于弱势,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具备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小学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对偏小,但是正是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最小,这些优势是很多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小学生的想象往往是天马行空的,而很多有创造力的想法正是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诞生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各种科学实验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因此,除了知识的讲解,教师还要重视科学实验。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和实验操作的准备。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实验仪器,以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事先的设计并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同时又不能让学生陷入模仿性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只有这样的实验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3. 注意在小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是其中

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步骤与实验职责,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团结协作的能力会让学生受用终身。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书分析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情形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这学年在教学中对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教的的有效”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二)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幼儿园有效教学策略

1、戴安.蒙哥马利在对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详尽分析学生、教师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cbg原则,即“保持学生良好状态”或“捕捉学生的良好状态”。

要使幼儿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状态,以达成教学的有效实施,时间分配的科学合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大部分教师在教师实践中更多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按计划完成,不太关注时间的分配问题,其结果是:不是重点的教学内容却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或因时间掌握不当、内容未讲完而出现拖堂现象;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引发课堂上的一些行为问题,等等。这势必会影响到有效教学的开展。

2、戴安。蒙哥马利倡导的另一原则即“策略的上课计划”,多有效教学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策略的上课计划”注重教学方式的优化,包括各种教学活动的转化。

由此可见,教师备课时对时间的统筹安排是必要的,合理科学的时间分配及相应活动的适时转化时幼儿园有效教学实施的基础。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满足这种爱好......儿童的全部生活,也就是游戏。”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对此领悟并不深。同一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而非传统的方式进行,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游戏和学习相互糅合为一起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时代就将宣布开花了。

三、有效提问。

美国教学专家特林.c.卡尔汉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教师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确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现实情况是教师提问随意性很大,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问题应体现差别化原则。教师在提问时做到尊重个体差异,那么每个幼儿在课堂上就能既保持原有的自信又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逐步进步。

2、问题设计要少而精。课堂上低效重复的提问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中应尽量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让问题少而精。

教师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四、反思促进步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极为重要的。每次课后,教师都应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去回顾闪光点,总结不足之处。而教师应将每一次课后的反思都视为新的起点,抱着积极的心态反问自己“有没有比今天上课更有效的课程设计?”并坚持写反思日志,二次创设课程实施思路。这样一来,同一教学内容就能在教师实际教学活动中真正“活”起来,教师也能迅速成长起来,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并最终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成效,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显趋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效教学。但是,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课堂教学的状况令人担忧:

1.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未思考将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有意识地联系起来

如:中班科学“认识天气符号”,活动中教师安排了幼儿“散步”,即听音乐感受(说出)不同的天气状态。由于幼儿缺乏对音乐的感知,一时难以快速地在头脑中形成与不同天气状态较匹配的音乐形象。再,因为音乐与不同天气状态匹配与否,全凭借个体的感觉,只要你觉得像就像,根本没有一个可借鉴的标准,更何况幼儿又没这经验。因此,多数幼儿不会分辨,最后只好由老师告之答案。

2.关注幼儿表面兴趣,对活动的要求指向不明,难以真正提升幼儿的兴趣

如,大班数学认识“时钟”,老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礼物……。可是,当老师打开礼物揭开谜底,随着一声长叹“唉……”,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全没精打采了。

《幼儿园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五点粗浅的体会:

一、紧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特点,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时,让孩子们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赠”和“刘景文”;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秋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几种事物看出是写秋天的景色的?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的景色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诗人的心境。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边九天景物的特点。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秋游。《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例如,在讲授“乘方运算”内容时,我先拿出一张纸,把它对折又对折,反复几次,然后问学生“如果这张纸厚0.02毫米,我们把它这样对折32次将有多厚?”学生马上激发出浓厚兴趣,分别猜测估计,有的说“有课桌那么高”、有的说“两米高”„„好的同学能列出表达式说“有0.02×232毫米高。”当我把这个数算出来后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学生全都感到无比惊讶,此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有些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协作,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课题作业。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6、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

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而“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会新意图,树立新思维,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突出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密切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空间观念。

1、紧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1)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熟悉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寻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从小到大的。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可笼统地说桌角是角。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始,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游戏经历,创设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景?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逐步的讨论与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游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平。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有学生就指出,因为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又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掌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始的,他们首先被具体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根据由德国的库仑发现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首先谈话引入:今天老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时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回答有走、乘汽车等,老师可以归纳: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第二,分类探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第三,整体感知: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思考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边用手势判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回答。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模仿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如,由认识、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就是空间观念。但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热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又如,学习“折叠与展开”,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展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同时,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在学生产生疑难时、在质疑辨析时、在总结概括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几何空间的看法,倾听、接受同伴的正确意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考,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结构。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一致认定想办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应该可以的。然后让学生设法按自己的思路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就要自主探索,亲自实践,有的学生只考虑了最后的结果,剪出来是拼成了长方形却各片大小不一,而且没有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时就可以乘势引导组织讨论交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经历观察动作的变化,或者动态的模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不断观察、思考、交流中学生一定能感悟“空间与图形”本质的东西。又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根据游乐场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小敏到海洋馆可以怎样走?由于走法不止一种,因此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就相对较大。组织交流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选择的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不同走法,比较各种走法的异同,以使学生对平面图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逐步提高识图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误的唯一标准,更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际应用是新课标下的北师大教材区别于其它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c层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6个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它现在的表面积。”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结果大部分同学的算式是:“4×4×6-1×1×6×6=60(平方厘米)。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解答时,他们的意见是那么一致: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挖去6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当然就减少了36平方厘米。学生的解答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呢?对这一题,我没有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先摆出这样一正方体,从上面正中间取走一个,观察有什么发现。我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当他们借助演示都确信切去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增加4个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切下一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就一定会增加4个面的面积呢?结果他们通过再次的动手实践,得出了如果在8个顶点上切,表面积的大小不变;如果在两个顶点之间的棱上切下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只增加两个面的结论。又如,在五年级的“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视机的盒子图,上面有一个连乘算式:60×50×40。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学习场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的方法来认识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情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提供平面图,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决,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在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练一练中,先让学生观察再计算:图中涂色的四个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是怎样想的?学生能很快领悟到图中涂色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属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必然相等”,然后变换课件,随着课件的一步步点击,变化为底边不动,一个顶点运动,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能领悟到:其实图中的a点是个动点,它可以在线段ab间任意移动,这样可以得到无数个涂色的三角形,但面积都是相等,经这样的练习设计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几何知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概念,了解其形状,运用其公式,即所谓的“形”,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神”,即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形无神则是一堆死知识;有神无形,学生接受的知识,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形”“神”兼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