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特征说课稿(汇总13篇)

时间:2023-11-30 05:57:35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模板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备课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从而节约时间和精力。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教学设计的灵感。

长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教学目的:

1、认识长方体中的长方形面,能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

2、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3、紧密围绕生活实际,通过动手实践,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电脑演示课件一段,各种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及包装箱、包装带、剪好的12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的卡片,围好的长方形铝丝框架一幅。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至两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一把剪刀,一段线,尺子,剪好的12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的卡片,一块泡沫塑料,一盒火棍,一张相片,一段及时贴切纸。

教学设想:

1、新课的引人,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长方体的盒子、实物等人手,紧密围绕生活实践,指出在立体图形上存在平面,通过把立体图形的剪裁,得到长方形的平面图形,揭示出”体中有面,面中有体“。

2、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为主导思想,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等实践活动,学会求长方形的周长,并以此提供给他们施展技能的机会,让他们挖掘说理的论据,体现论辨的才能,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

3、关于长方形周长概念的教学,采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推导方法,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意义,进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理解层次的差异,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由学生自主选择。

4、在注重实践操作的同时,辅以多媒体电脑课件的演示,再现知识的认知过程,以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5、练习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全体师生的全员参与精神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知。

从立体图形导人平面图形的认识及平面图形的周长。

看!今天老师带些什么东西?噢!有牙膏盒、肥皂盒、粉笔盒、积木块等。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外观。:牙膏盒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的呢?(变换角度)这个面又是什么形的呢?你们能给这个长方形的面画出它的周长吗?(在实物上描画)试试看!再把另一个长方形面的周长用彩笔画出来,(在实物上描画)之后,把这个面剪下来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展示的这个长方形面,它的周长你能用手指划出来吗?周长我们都理解了,那周长的概念是什么呢?(生答:周长就是围绕该图形一周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绕长方形一周的长度。)而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又是怎样才能知道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长方形的周长(板书)。

二、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老师照你们画好的长方形周长围了一个铝丝圈,铝丝圈的全长便是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铝丝圈的全长呢?大家分组讨论。(讨论结果:把铝丝圈剪开拉直来量一量它的长度便是长方形的周长。)。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需要先围成圈再剪开拉直来量周长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求长方形周长的其它方法。

(1)有的小组采取测量长方形实物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求周长即求长、宽、长、宽四条线段的总和。

(2)有的小组采取测量画好的长方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进一步指出,长方形的一周就是长、宽、长、宽四条线段的总和即两条长与两条宽的和。

(3)有的小组指出,两条长与两条宽的和也就是长与宽和的2倍。

(4)有的小组果用了用线把牙膏盒围了一圈,之后把线拉直,放在直尺上测量出线段的总的长度便是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在此要示范指出:沿着牙膏盒围的时候,必须是它的垂直纵切面、竖切面或横切面,并且纵围与横围、竖围的面不同,得到的周长也不一样,要提问学生:你所围的是哪个长方形面的周长,待学生确定后再去量它的长度)。

3、教师还要提出同样的问题,所有的长方体的盒子、积木块等东西都要用线来围一圈再测量长度吗?这种方法是否普遍适用呢?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呢?请你们向老师推荐。

4、由此我们得出,在一般情况下,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现在我们来应用公式解决一下实际问题。

5、出示例7,一个长方形,如图所示,求它的周长是多少?

(提示:先测量所需数据,再计算,测量的长度单位自定。)。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

(可以先拼出实物平面图形,量出组合到形的长与宽进行周长计算;也可以通过拼成的长方形各部分边的长度和来计算等,总之拼图方法不限,求周长的方法有限。)。

3、老师现在有满满的一箱苹果,要给这个苹果箱打上两条宽约2厘米的包装|带,问大家至少需要多长的包装带?(每个接头部分各约占1厘米)(教师要注意横围、竖围、纵围的不同)。

四、创新实践,深化新知。

1、出示”长方形的周长"电脑教学演示课件。

(1)动画效果的长方体的立体实物图,其中的一个面闪烁并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来,围绕这个长方形的平面图的一周画出线段并闪烁,教师指出线段的长度和便是它的周长。它的`周长包括有两条长、两条宽,(长和宽以不同的颜色分别闪烁)也可以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2倍(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以红色闪烁,另一条长与另一条宽以蓝色闪烁)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2)利用公式求周长时,可以用尺子分别去测量一条长、一条宽的长度,(屏幕上出现一根动态的尺子分别测出长、宽各是多少)再把数字代入公式,求出结果。

(3)演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围绕长方体的一圈画一条线段并闪烁(垂直纵围、横围或竖围)指出线段的长度和便是该长方形的周长。(3种情况分别演示)。

2、加强实践操作,深化新知,培养创新意识。

(1)请你画出一个周长为20厘米的长方形的图形。(可以讨论长、宽分别是整厘米数的几种情况)。

(3)张大伯退休后,在郊外租了一块长38米、宽25米的地,他要在这块地里种蔬菜,考虑到这块地有可能被牲畜践踏,要在四周围上篱笆,每1米栽一根篱笆桩,则该地的四周应栽多少根篱笆桩?(在泡沫塑料上画出缩小的模拟的长方形的周长,在四周插上火柴棍当作篱笆桩。)。

(4)老师这里有一桶罐头(长方形的、没有贴商标纸的铁桶罐头),请你为厂商算一算商标纸的长、宽各是多少?并请你说出理由。

(5)学校二楼的楼梯上铺了一条宽约1、2米的地毯,这条地毯有多长呢?这个任务请同学们课下完成。

长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请学生汇报。

2、验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意见。

(学生可以用直尺量、把长方形对折、用三角尺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上下两条相对的边、左右两条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课件演示)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用直角三角尺比一比)。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提问:你能将手中的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板书: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邻边也相等。

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课件演示)。

三、应用拓展:

在钉子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画出的图形为什么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后再次电脑演示)。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拼摆图形。

动手测量。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展示部分学生的图形后,然后全班学生回答课件演示的图形,并回答它的长宽或边长各是多少。

师生总结,共同评价。提问: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等。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以夜景图导入,间接复习了所学过的图形。再让学生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由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然后揭题。简洁明快,很快进入课堂主体环节。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3)鼓励自我探索,关注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练习操作环节充分让学生围、拼、量、画、折等,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渗透养成教育。

1、老师提问我们国家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学生答什么时候你最激动?学生答。

2、出示课件,初步复习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图片、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同时自然的引入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特征、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去探究,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增强合作意识。再比较异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感受他们边和角的不同。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验证,并采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发展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

在练习设计中我力求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

1、快速抢答: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为什么对。

3、用两副同样三角板拼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4、量一量,填一填(完成第60页第5题)。

5、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出它们每条边的长度。

7、猜一猜:老师考大家:

8、灵巧的手:折一折照样子剪出的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折、量、猜、画、拼的过程中固所学过的知识,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形成牢固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周长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四)总结反馈: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长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一磨:

第一次听王老师讲课,讲授二年级的《图形与拼组》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感受到王老师的课堂语言语速适中,语调有力,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授课。

在这堂课中,也感受到了二一班孩子的活泼,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活力都可以带动老师上课的激情了,希望我们的孩子一直保持这份激情,喜欢数学的热情。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是让孩子观察情境图,制作鸟巢,开始导入,引发孩子的积极性,引入教学,要想制作鸟巢,需要知道这个鸟巢的各个面的特征,从而开始平面图形的研究。采取自我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的研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基本上知识目标达成度很高,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得以掌握。

但是,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有几个地方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一下改动,会更好:

首先,低年级的教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思想很重要,这样的话对于平面图形的研究,孩子应该在学完之后懂得研究图形,是从边和角的角度来研究,也是先从边和角的角度来定义的,这个思想必须要孩子明确。

其次,课堂练习的题目,有一个是需要孩子来进行选择小棒,组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课件做一下改动,孩子选完之后,可以立即出示图形,更为直观,孩子也宜接受。

最后,对于低年级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所有的科目的授课,知识目标达成不成问题,孩子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等等一系列常规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磨:

今天上午在2、3班听了王老师的第二次课,感觉这节课比起上节课有了以下几个亮点:

1、课前准备准备的更充分了,孩子的学具考虑的比较全面,材料准备齐全。

2、探究知识的过程更严密了,利用了猜想——验证——得结论的过程,孩子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课堂不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去发现规律、总结知识的过程。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交流,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的数学史的东西,扩充了孩子的思路和思维。介绍周髀算法中的“圆处于方,方处于矩”,还有这个西方数学史中的“上帝是按照数学的思维来进行创造世界的”,让孩子更多更好的了解数学史。

4、最后一个环节搜集了更多的图形,无论是生活中的图形还有数学世界里的图形,对孩子视野的扩充,以及调动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都很有帮助。

5、注重及时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

在研究边和角的特征时,学生用了“量一量”“折一折”多种方法,探索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种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及时地总结出来,在以后研究图形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加以延伸、拓展,并且能够自主的运用这些学习方法。

听课之后,想想讲课的过程,也有几个建议:

1、让孩子自主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探究长方形的边和角的关系的过程,是很好的,但是在这个环节之后,为了更好的让孩子充分利用探究的过程学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所以我觉得在小组探究之前,先说明白小组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效果会更好。

2、在探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时候,可以先肯定同学们的说法,这样方方正正的图形就是正方形,但是呢,一转折,在来探究是否也符合长方形的特点,最后引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说法,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p79练习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习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本学期新增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

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着,他们可以用尺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是: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图形新授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六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课。

一、预习:完成前置作业。

教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及重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完成前置性作业,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定向: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齐读。

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目标的理解。

三、讨论: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明确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使讨论变得更加高效、具体)。

2.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的意见。(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交流不同的理解、认识、方法,同时可以纠错,优生帮差生释疑解惑,继而确定前置作业的正确答案。)。

四、交流。

1.指名小组台前汇报、交流学习情况。(这一环节主要是汇报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解法、答案,通过这一环节初步生成这一节课的主干知识)。

2.其他小组适时补充不同的方法。(这一部分设计主要是解决在汇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学生不断的展示、质疑、补充,教师择机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播、提炼等。最后形成知识,主要通过这一环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检测。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六、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是一个知识的反馈过程,通过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再一次回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

总之,本节课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从而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获得数学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能力。

长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认识长方形是中班的教学内容。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半圆、三角形、正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长方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二、说目标。

长方形是有两组对边相等,四个角一样的的四边形,是幼儿在认识正方形后又认识的一种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对于幼儿来说是容易混淆、不好区分的图形,因此,中班幼儿认识长方形,就必须和正方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幼儿认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理解长方形的特征,所以,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2、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3、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方形的特征,并让幼儿联系生活寻找长方形。难点:通过操作演示让幼儿正确认识并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我进行了如下准备:

1、长方形、正方形卡纸各一张,为教师演示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做准备。

2、大大小小的长方形纸若干,发给幼儿观察用。

3、几种图形拼贴的卡车和凉亭,巩固练习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创设情景导入。

由正方形宝宝很高兴,她家来了一位客人引出长方形。

2.观察比较:通过肉眼观察,引导幼儿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3.操作法:幼儿动手,通过触摸,数一数,比一比来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六、说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分为四大部分:

1.创设情景导入。

由正方形宝宝很高兴,她家来了一位客人引出长方形。

2、通过比较,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1)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2)提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正方形四个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

3、操作练习。

出示各种图形拼贴的组合图,让幼儿找出里面的长方形,并说出他们的数量。

4、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加深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教室中,寻找长方形,先请几个名幼儿找找、说说。“在教室中,隐藏着不少长方形宝宝和他的朋友,你能找出来吗?”

(2)回家和家长一起找找藏在家里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听了宋老师这节课我收获非常的大,因此我感触很深。下面就我的感触如下:

1、复习引入。复习引入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而且一般的导入方法,但是对于学生平时学习来说还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至圣先师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

2、给我感受最深刻,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导入。我想宋老师这节课精华就在这里了。这个设计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过程。我想这一点是需要学习的。在学生认知的过程发展的认知的基础上,积极的帮助学生从底层进行逐渐的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计算的来历。这也符合人类数学认识的发展规律。

宋老师的课程设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的进行推广。这样进行归纳进行教学组织非常适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动手操作。这个活动设计的非常好。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单位正方形去填充长方形的过程中,逐渐的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边长与正方形的关系,这样就非常好的进行给予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推了一下,使学生能够跳一下就能够够着,利于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4、练习设计也是很是合理的。同时也注意学生动手去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继续假加深对于面积的理解。

5、小组合作能够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非常好的进行学习,探究,兴趣盎然,都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创新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以改以往那种老师提前考虑周密,单等学生按照老师设计路线走的教学模式。

课堂需要预设,没在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本节课恰好体现了预设与生成二者的互补关系。

新课伊始,老师大胆的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不怕学生离题万里,也不怕学生早就知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展示自己的已知,不论对错都给以细心呵护,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生成课堂的生命活力。接着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具、用品,让学生潜心研究大家的猜测。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稍加点拨,对学生的新奇发现预以肯定,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精心钻研。

整个课堂孩子――这群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随机性。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般特征,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新鲜知识,而我还走着探究特征--应用特征的老路,显得有点预设过多。

本节课在预设时,可以在一些环节上做一调整,例如:猜测特征时,把学生的猜测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证明自认为正确的特征,去说服别人;在证明猜测的同时及时总结新的发现,补充完善课本知识。使教与学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生成性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这节课采用猜想—验证—总结—练习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动手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再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设计以后中我觉得有几点比较好。

首先、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变数学课堂为活动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量、折、拼每项活动时间都能保证三至五分钟左右,这样就使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再看每项活动的过程,教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来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学生的认识已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理性概念。

其次、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加强活动指导。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课堂中,先让学生通过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

最后、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验证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索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时,注意提醒学生不能只进行横竖对折,就认定四边相等了,还要进行对角对折来说明邻边相等,才能推出四边相等。

当然,我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方法,无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拼一拼”中,特别是把16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大长方形时,学生拼成许多小长方形,预设与生成无法吻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生1:四条边的长度相等。

生2: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特征》评课稿

第一次听王老师讲课,讲授二年级的《图形与拼组》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感受到王老师的课堂语言语速适中,语调有力,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授课。

在这堂课中,也感受到了二一班孩子的活泼,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活力都可以带动老师上课的激情了,希望我们的孩子一直保持这份激情,喜欢数学的热情。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是让孩子观察情境图,制作鸟巢,开始导入,引发孩子的积极性,引入教学,要想制作鸟巢,需要知道这个鸟巢的各个面的特征,从而开始平面图形的研究。采取自我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的研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基本上知识目标达成度很高,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得以掌握。

但是,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有几个地方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一下改动,会更好:

首先,低年级的教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思想很重要,这样的话对于平面图形的研究,孩子应该在学完之后懂得研究图形,是从边和角的角度来研究,也是先从边和角的角度来定义的,这个思想必须要孩子明确。

其次,课堂练习的题目,有一个是需要孩子来进行选择小棒,组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课件做一下改动,孩子选完之后,可以立即出示图形,更为直观,孩子也宜接受。

最后,对于低年级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所有的科目的授课,知识目标达成不成问题,孩子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等等一系列常规的养成,更为重要。

今天上午在2、3班听了王老师的第二次课,感觉这节课比起上节课有了以下几个亮点:

1、课前准备准备的更充分了,孩子的学具考虑的比较全面,材料准备齐全。

2、探究知识的过程更严密了,利用了猜想——验证——得结论的过程,孩子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课堂不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去发现规律、总结知识的过程。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交流,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的数学史的东西,扩充了孩子的思路和思维。介绍周髀算法中的“圆处于方,方处于矩”,还有这个西方数学史中的“上帝是按照数学的思维来进行创造世界的”,让孩子更多更好的了解数学史。

4、最后一个环节搜集了更多的图形,无论是生活中的图形还有数学世界里的图形,对孩子视野的扩充,以及调动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都很有帮助。

5、注重及时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

在研究边和角的特征时,学生用了“量一量”“折一折”多种方法,探索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种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及时地总结出来,在以后研究图形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加以延伸、拓展,并且能够自主的运用这些学习方法。

听课之后,想想讲课的过程,也有几个建议:

1、让孩子自主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探究长方形的边和角的关系的过程,是很好的,但是在这个环节之后,为了更好的让孩子充分利用探究的过程学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所以我觉得在小组探究之前,先说明白小组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效果会更好。

2、在探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时候,可以先肯定同学们的说法,这样方方正正的图形就是正方形,但是呢,一转折,在来探究是否也符合长方形的特点,最后引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说法,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在校园图片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目标: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

教师描述有一个动物它有一个庞大的身体,四条腿像柱子,长长的鼻子。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小结:对呀,这就是大象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物体“特征”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展示校园图片,随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找出一些平面图形,并将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1、重点指出其中的'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标准。

学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对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小朋友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直观上的感觉,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

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

(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

(生4:对折后再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得出的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

[设计意图]:教学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1、折纸过渡: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深化探究:这张长方形的纸还能得到更大的正方形么?

[设计意图]: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通过折纸过渡,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特征的经验,因此对正方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介绍长、宽、边长。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三、巩固深化。

1、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0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完成在作业纸上)。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呢?

4、选一选。

五个人拍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请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0厘米,宽20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设计意图]:用猜一猜、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多种形式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