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国的文化(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9 16:19:21 作者:笔尘

优秀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以下是一些经过老师评选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中国侠文化

这本书讲述了小宗随爸妈一起搬到新家,生活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先是疼爱他的外公去世了,他又受到几个大男孩的欺负。就在此时,外公留下的老怀表神奇地恢复了走动……小宗最终决定变身为“棕色侠”,在每个夜幕降临的时候秘密出动,惩恶扬善,成为一名无所畏惧的英雄。最终,那几个大男孩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生活变得好了起来。

其实,平凡的小宗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他只有一桶棕色的油漆。但他为什么能成为超级英雄呢?是因为他机智勇敢,面对困难不慌不乱,再加上他有一颗敢于惩恶扬善的心,一个超级英雄就此诞生。

我们熟知的大文学家司马光从小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机智勇敢,舌战群儒,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经凭借自己的知己知彼和沉着冷静,巧施空城计,击退了为国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侠,一个神圣又平凡的称呼,一个遥远而亲近的称谓。只要能够像小宗那样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能够惩恶扬善,无论你有多么的平凡,你就是侠。

(二)二(1)孔薇茸。

拿到《棕色侠》这本说时,确实被这个书名吸引了!作者是来自挪威的作家,这个会是个什么样子的侠客呢?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开始在这片海洋里畅游了!

不愧是国际大奖小说,故事情节和图片都是那么引人眼球,让我懂得了许多!原来“棕色侠”是个鲁楠的平凡小男孩呀!鲁楠随爸妈一起搬到新家,新生活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疼爱他的外公去世了,鲁楠看上去十分的平静,心里确实十分的伤心难受!因为外公是那么温和,慈祥!可是却永远也见不到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其他的男孩子欺负鲁楠,追着要打他时,鲁楠并没有直接与别人发生冲突,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他会穿上斗篷、戴上眼罩,他从不使用暴力,就像三桶油漆里面他用油漆将欺负别人的坏孩子的自行车漆成棕色,他的正义感完全散发他利用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我决定我也要当个“棕色侠”,成为一个有正义,有勇气,惩恶扬善,积极乐观的超级英雄!

中国侠文化

别好了晚霞。

余晖送我牵匹老马。

正路过。

烟村里人家。

恰似当年故里正飞花。

醉过风。

渴过茶。

寻常巷口寻个酒家。

在座皆算老友。

碗底便是天涯。

天涯远。

无处不为家。

蓬门自我也像广厦。

论意气。

不计多或寡。

占三分便敢自称为侠。

刀可捉。

拳也耍。

偶尔闲来问个生杀。

没得英雄名讳。

掂量些旧事抵酒价。

向江南折过花。

对春风与红蜡。

多情总似我风流爱天下。

人世肯相逢。

知己幸有七八。

邀我拍坛去。

醉眼万斗烟霞。

向江北饮过马。

对西风与黄沙。

无情也似我向剑底斩桃花。

人世难相逢。

谢青山催白发。

慷慨唯霜雪。

相赠眉间一道疤。

过三巡。

浓醉到五更不还家。

漫说道。

无瑕少年事。

敢夸玉带宝剑青骢马。

眠星子。

枕霜花。

就茅草也比神仙塌。

交游任意南北。

洒落不计冬夏。

算冬夏。

豪气未曾罢。

再砥砺剑锋出京华。

问来人。

胸襟谁似我将日月山海一并笑纳。

只姓名。

不作答。

转身向云外寄生涯。

不必英雄名讳。

记两个旧事抵酒价。

向江南折过花。

对春风与红蜡。

多情总似我风流爱天下。

人世恨相逢。

知己幸有七八。

邀我拍坛去。

醉言万斗烟霞。

向江北饮过马。

对西风与黄沙。

无情也似我迎剑锋斩桃花。

人世能相逢。

谢青山催白发。

慷慨唯霜雪。

相赠眉尖一道疤。

当此世。

赢输都算闲话。

来换杯陈酒。

天纵我潇洒。

风流不曾老。

弹铗唱作年华。

凭我纵马去。

过剑底杯中觅生涯。

当此世。

生死也算闲话。

来换场豪醉。

不负天纵潇洒。

风流不曾老。

弹铗唱作年华。

凭我自由去。

只做狂人不谓侠。

汉语中国的文化作文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繁荣带动着经济的强盛。弘扬文化加以发扬光大,文化的复兴,将会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慢慢长河,悠悠历史,不见了古罗马,不见了古埃及,不见了古印度,不见了许多让人向往的古代文明与文化,但中国文化的血脉却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以它亘古常青对着世人微笑,但与此同时,在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的同时,一些包装艳丽的伪文化也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黄色文化”也因为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开来了,我们应在这个时候擦亮双眼,识别伪文化,并通过合法途径切除“黄色文化”的根本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期间,应正确对待这些问题。“扫黄”工作的大力开展,社会将更加和谐;乡村的迷信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大家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神医”,因此相信“神医”的旁门左道对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根源上消除“伪文化”。

在识别“伪文化”的同时,也要弘扬“真文化”。杨万里曾说过“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也知道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由此可见,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同时茶对人的健康也是显而易见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当然,茶文化不止这些,中国的文化剪纸、京剧脸谱、中国书法和中国结等等文化的发展,必将把中国推向繁荣,使中国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蓝之于大海一样!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真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接纳和吸收净胜,摒除“伪文化”,不让它玷污中国特色文化,让中国的文化不间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汉语文化作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瀚的历史长河,语言文字一直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中国汉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是人们一代代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自从我接受了语文知识的启蒙,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每当我们写下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时,一定会感叹汉字世界的神奇。“横”、“竖”、“撇”、“捺”…。看似简简单单的笔画,却组成了成千上万的汉字。

“几个汉字一台戏”,便组成了一首悠美动听乐曲,令人赏心悦目,几个汉字让人们在情感与思想上得到了升华。文字:我要感谢你,是你让我们的情感得以传递;是您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尽情遨游;是您让我们在语言文字上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是您让让我透过一扇扇视窗,打开那一篇篇华美的诗章,让我尽情吮吸字里行间蕴藏的甘露。文字,您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水,冲洗了我的思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伴随其中的网络用语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年轻人中流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想必也不会对此陌生。随着网络用语的广泛使用,大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提倡使用网络用语,而有人则坚决反对。我的个人观点是赞成。其实大多数网络用语只是我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对于我们并不能说的上有什么不良影响。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通达,这些语言广为流传也并不奇怪。但是很多网络用语的出现都来源于一些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而这些网络用语的流行实际上是反映了公众对一些事件的社会态度。比如说“我爸是李刚”反映的是大家对这种可笑言行赤裸裸的讽刺以及对一些不公社会现象的憎恨。而通过这一句话的广泛流传,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事件,从而让这种行为得到抨击。我一直在想“神马都是浮云”到底出自哪里?一查才知,神马是什么的谐音,而浮云出自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意思就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神马”与“浮云”的神奇组合让这句话成为万能金句。

“神马都是浮云”已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当人们身心疲惫时,用“神马都是浮云”来抱怨,让自己冷静下来,时刻保持淡定的态度。新华每日电讯文章《神马都是浮云》讲,“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可见有些网络用语还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有人说要禁止网络语言,因为这些东西在很多学生的作文中也频繁使用。他们认为这样下去会严重影响到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会扭曲语言的规范性,慢慢开始挑战语言的权威性。不可否认,网络语言中的确存在着低俗的东西,也有可能会误导大家。但我还是认为网络语言是没必要禁止的也是禁止也禁止不了的。因为网络语言有其弊也有其利。

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文明网络用语,抵制低俗网络用语。普及语言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我们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应尽的责任。在我们的生活中,语言与文字是对我万分重要的。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让周围的语言与文字越来越标准,让我中华的文明正确的传承下去!

中国侠文化

韩红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教学难点:

1、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教学方法:自读点拨讨论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看大屏幕),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知识,并掌握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b本文结构是怎样的?c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四)把握对象明确特征。

再读课文,思考:

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3、为了说明这一特点,文中举了哪俩个例子?

4、具体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特征?

(五)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安排内容,采用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特征进行说明。本文是我们学习说明文的一个范本。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细读赵州桥和卢沟桥部分,试概括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个性特征。

汉语文化作文

汉语,可谓是中国人的象征,是中国的文化根基,可是,现在又会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汉语。

——题记。

汉语,是由一个个美妙精巧的汉字的构造,一笔一划,变化多端。每个汉字都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散发着文化的气息,表现出了人们的喜怒无常,欢声笑语。

汉语,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生活中的调味剂,把我们的生活调成各种各样的滋味,使我们通过汉语感到中国的独特文化色彩。

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韵味,你看!这个“明”字,由日,月组成,象征着太阳和月亮万间。你又看!这个“泪”字由三点水和“目”字组成,三点水代表着水的象形,“目”又代表着眼睛,两者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泪从眼睛中夺眶而出,像水一样涌出来,源源不断。啊,汉字所蕴含的哲理和魅力多么大啊!

我们每天所交流的话都是汉语,可见汉语己融入了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是密不可分的了,可是,又有多少人又真正去重视汉语,喜爱汉语。

现在,有很多人连现代汉语都不怎么熟悉了,对汉语的喜爱度也越来越低了,有很多人己经不能随心所欲地畅谈汉语了,这让人不禁感到悲哀。

在语文课上,那朗朗的读书声在越来越明显,有些人甚至不愿开口说汉语,更不愿意去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而一昧的崇尚国外,有更多的人想留学国外,不愿在自己的祖国发展。

哎,到底是什么让汉语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呢?是不是该重视中国的文化呢?是不是该喜爱汉语呢?这该发人深思,在此,我想说:“我们不能再轻视汉语,我们应该重视汉语,让全中国的人都喜爱汉语,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唤醒中国的伟大基石!

我爱汉语!

中国侠文化

提要:本文将就中国古代侠文化,主要是早期侠文化与在侠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水浒传》的一些内在联系即在表现侠共同的反抗性,揭示侠特有的局限性以及以《水浒传》为界侠由超现实性向现实性的转变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通过这些分析来证明《水浒传》对整个侠文化的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反抗性。

局限性。

现实性。

在我国,从古至今“侠”一直以一种高大正义潇洒的形象出现世人的面前,侠的行为,侠的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我们将侠的这些行为和思想统称为侠文化。作为经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与侠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水浒传》开创了我国长篇武侠巨著的先河,它主要描写了一群绿林社会的英雄好汉在当时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里除强扶弱,主持正义及招安后的悲惨命运。这些英雄好汉们的生死与共,扶危济困,豪迈洒脱以及他们的偏激嗜杀都符合侠的特点。而作为侠文化历史长河中重要一笔的《水浒传》在受侠文化影响的同时对侠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此下文将就《水浒传》与侠文化的一些联系进行分析。

一、反抗性。

侠文化很早就在我国出现并流传,但是从古至今侠文化始终都没有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一直受统治者的压制和排斥,其原因就是侠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反抗意识,无论哪朝哪代的统治者是不会容纳这种人的存在。侠由于自身性格决定了他们追求的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任情任性的生活,他们不会接受任何人制定的任何制度的管制,准确地说这些人都处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对立面上。

同样,《水浒传》也是如此,梁山好汉中的多数人在上山之前多半都是地方的豪侠之士,他们过着“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才是他们最热衷追求的生活境界,比如景阳冈前的武松不顾店家的劝阻大醉之下打死了老虎,为了躲避官司而出家的鲁智深仍然嗜酒成性,又如整日自由游弋于江河湖海与鱼虾做伴的张顺和阮氏三兄弟,李逵整日横行霸道目无法纪。在我们看来他们这些人的生活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但是当时的社会,统治者腐败无能,当时的皇帝宋徽宗昏庸无能,受奸臣蒙蔽,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这些社会现象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这些人的生活。普通百姓门可以逆来顺受,但是他们不可以,因为他们是侠,自由独立无拘无束,不向任何势力低头是侠最本质最可贵的精神。只有保持这样的精神才能保证他们人格的独立,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无愧于侠的称号,所以他们采取的是反抗,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武松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为了替武大郎报仇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在替兄报仇后,被刺配孟州牢狱,在那里武松受施恩情,醉打蒋门神夺快活林以谢之。后遭张都监陷害被刺配恩州,在飞云浦因公人预害武松,被武松杀之。在知道自己受诬是蒋门神与张团练勾结张都监一手策划后,武松迁回孟州城,在都监府劈倒张都监家眷、仆役十多人后到鸳鸯楼上。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在楼上饮酒欢笑庆祝成功,忽然见武松上楼顿时战战兢兢。武松二话不说,举刀就砍。不多时,便将几个恶人变做刀下鬼。武松蘸血,并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字后出城,落发换服远避他乡。可以看出武松为了报仇而采取了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即杀人,在杀人之后还在墙上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在他看来这一切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负面影响,甚至有点引以为荣的味道,这一切都是侠的反抗意识的表现。而这样的例子在《水浒传》里十分常见。

无论是早期的侠文化还是《水浒传》所创造的侠形象都具有极强的反抗意识,而创造这些侠的作者的目的无非是想借侠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由于当时社会有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所以这些侠也具有极强的反抗意识,同时也迎合了大众的心理。

二、局限性。

侠也有自己特定的局限性。人人都说“丈夫第一关心事,受恩深处报恩时”[2],“冤仇若不分明报,枉做人间大丈夫”[3],仿佛报恩复仇成了一代一代豪侠们的特定的行为准则,在早期的侠文化中“朱亥是市井屠者,因为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便为他慷慨杀人,从容捐生;谢小娥弱质女流,为了替父亲、丈夫报仇,隐姓埋名,忍辱负重”[4]等等。好像一代代豪侠们都在忙碌着这些事情。如果说是纯粹意义上的报恩复仇也并无大碍,但是往往豪侠们在报恩复仇这行为准则上的具体标准又有所不同,像《水浒传》中,李逵动辄就要抡起两把大板斧,大叫着要杀向京城,砍了狗皇帝,夺了皇帝的位子给宋江等等,但并不是梁山上的好汉都是这样,像林冲在得知高俅被俘时,提着武器就要找高俅算账,后被宋江劝退直至气得吐血而死也没有复仇,如果说林冲死的深明大义,那么像李逵这样的人就有着相当明显的局限性了,由于他们追求的是自由率直的生活,他们更倾向于一切事情由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由于社会黑暗造成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的确让人气愤,加之兄弟之间难免会意气用事,其本身又有着尚武好斗的意志倾向,所以常常大开杀戒,如《水浒传》中的武松血溅鸳鸯楼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他本是刺配孟州牢狱,因受人恩惠,为了报恩以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来表达谢意;后发现被人利用,又将鸳鸯楼上的人杀了个精光,甚至连自己的干妹妹都不放过。仿佛只有杀光仇人和所有与仇人有关系的人才能消除自己心头的熊熊怒火。

另外,总体上看侠文化,不难发现里面有很多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侠文化里,大多数女性是受到排斥和歧视的,仿佛女性是自己成为一代豪侠最大的障碍,他们甚至认为女性是一种不祥的预兆,正所谓“红颜祸水”,《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一篇为例,此篇中的赵匡胤是一位理想的侠客形象:武艺高强,心机缜密而目光远大,但面对京娘的真挚爱情,他却表现得不近人情。在作者看来,这正是赵匡胤难能可贵之处,因而大加褒扬。至于京娘为此含恨自缢,他是视而不见的。女性的情感与生命在侠自以为是的“英雄气概”面前显得多么卑微![4]在侠文化中面对女性追求真挚的爱情不仅置之不理,而且在许多侠文化的作品中女性往往是以一种反派人物的角色出现,《水浒传》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而其中又以阎婆惜最为典型,阎婆惜会唱曲,原与父母流浪到郓城县,本想在这里安顿,不料父亲得病死在城里,母女没有买棺材的钱,于是把阎婆惜贱卖给宋江,成了宋江的外室,阎婆惜本想和宋江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但是作为豪侠的宋江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宋江的眼里兄弟意气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位,对于阎婆惜的爱情只是一再的拒绝回避,可以说阎婆惜的红杏出墙宋江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许多女性都只是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在侠看来这点要求是与自己绝缘的,在《水浒传》中不仅是宋江,武松、杨雄、卢俊义也都是如此。

可以说塑造这些侠形象的作者本身的意图是希望侠是以一种完美的形象出现,但是作者的一些自身的主观意图或者说是一些当时社会的主观思想在这些侠的身上都有所体现,所以完美的侠身上也仍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三、现实性。

在早期的侠文化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侠都带有很浓厚的超现实性。早期的侠都似乎都具有很神奇的武功,比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赤比自刎身亡之后,双手捧头及剑奉于侠客,他的头在沸水中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并且还能怒视楚王;《比丘尼》中的比丘尼,“裸身挥刀,破腹出脏,断截身首,支分脔切”来向桓温示警,然后又能身形如常[4]。死而复生似乎成了家常便饭。让人们在感叹这些侠的武功之高之神气的同时又在疑惑这些侠的真实性,也会发出“他们是否和我们同处一个世界”等等的疑问。

不仅如此,早期的侠似乎没有什么社会性,虽然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人间,参与社会这个系统中的事件,但是他们相好都是在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的情况下出现在众人的面前,不会和任何人产生任何感情,爱情是不可能的,甚至连亲情都不可能,比如《崔慎思妾》和《贾人妻》中的女主人公,虽委身于人,但大仇得报之后,即飘然远去,甚至亲手杀死孩子以绝挂念[4]。当他们完成自己的事情便会匆匆的离开这个社会。另外,早期的侠都具有极高的自由精神,他们敢于反抗一切,惩恶扬善,帮助弱者,敢于对抗社会的法制、宗法,像朱家、郭解就是这其中的典型,帮助被官府追捕的江湖人士,对抗统治阶级等等,他们都体现了侠身上最可贵的精神。

与此不同的是,自《水浒传》开始侠似乎从虚无缥缈的空间回到了人间,回到社会,这些侠不会再有着起死回生的神奇武功,不会赤条条的出现在社会,也有了七情六遇,甚至知道如何去适应社会,这些特点在《水浒传》中都有着很明显的体现,作为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武功过人,也会因为遇到仇人高俅却不能杀之而气到吐血身亡;梁山上的好汉出身也是五花八门,卢俊义出身高贵,而李逵就是一社会上的地痞流氓。戴宗本是一管理监狱的小吏,而石迁就是一偷盗高手;矮脚虎王英天生好色,他会因宋江杀了他才夺来的压寨夫人而懊恼不已,最后也会与自己的爱妻扈三娘死在一起;至于这群侠如何去适应社会,宋江和他极力宣扬的“招安”应该就是最好的例证了,一方面宋江本身有着侠的一些非常可贵的精神,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因为具有这些优点,宋江在江湖上一直受到了江湖人士的尊重。而另一方面宋江又深受着“忠君”思想的影响,即使已经被统治者视为心腹大患,他也要以草野忠良自居,以“权居水泊,专等招安”自励。在众好汉的努力下将水泊梁山推向发展的最高峰时,是宋江不顾众好汉的反对提出“招安”,且不说招安的结果如何,就单宋江带领众兄弟等待“招安”这点来说,与早期的侠相比《水浒传》中的侠都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意识,他们不再是一个完完全全破坏社会的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过上能达到自己标准的生活,不再像早期的侠那样似乎从来不需要担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将来,赤条条的来到社会然后再赤条条的离开。

可以说以《水浒传》作为开始的标志,对侠的描写开始从超现实性向现实性转变,极具人性化。他们在拥有超强武艺的同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他们有意气用事的时候,有失意潦倒的时候,甚至还有惊慌失措的时候。就这一点《水浒传》对整个侠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自《水浒传》后人们在塑造侠形象的时候更加注重增加现实性的描写,比如《三侠五义》中的“锦毛鼠”白玉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俊朗潇洒,武艺过人,但又心胸狭隘,手段毒辣。虽然缺点明显,但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总而言之,侠文化作为我国众多的文化支流之一,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以及社会风俗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而《水浒传》又是一部描写绿林豪侠替天行道、扶危济贫的开河之作,它既继承了早期侠文化作品中的精辟之处,如本文中提到的表现侠的反抗性及侠本身不可抗拒的局限性等等,又在早期侠文化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进,又如本文中所提及的侠由超现实性向现实性转变等等。并且对以后的作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水浒传》上承《史记》、魏晋志怪小说以及唐传奇,下启明清长篇武侠小说,体现了侠文化的诸多特点,是我国侠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4]。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成为侠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注释:

[1]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p33。

[2]文康。

《儿女英雄传》上海书店1981年出版p196。

汉语文化读后感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交流工具,他保存了您久的中国文化,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语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建造房屋必须有钢筋,木材,水泥等材料,可是光有材料也不行,还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他们组合起来,才能建成一个完美的房子,语言也是如此,比如:他坐飞机去北京和他去北京坐飞机,这两句话用于相同,但顺序的排列不同,产生的意义就不同了。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汉语,必须要掌握汉语的用法规则。

汉字的组成也十分有意思,现在我们所学的方块字是由古代的甲骨文慢慢地演变而来的!据说甲骨文使我们祖先由石器在动物的骨头或石头上刻的字,形状是和物体的形状相似,后来经过我们代代子孙的演变,才形成了今天的方块字,事实说明,汉语里面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凝聚了我们炎黄子孙几千年的智慧!

我相信,最终英语是会输给汉语的,并且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中国文字。

汉语的字是最美的,汉语的音是最美的,汉语的一切都是最美的。汉语,我爱你!

中国汉语心得体会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而又复杂的文字之一,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难题。然而,通过多年来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意识到汉语的独特之处,也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汉字的书写是学习汉语的第一个难关。与拉丁字母一样,汉字也是一种表音文字,但与拼音系统不同,汉字并非通过拼写来表达音节,而是通过字符来表示整个词或意象。在我刚开始学习汉字时,我总是感到困惑,无法理解每个字的意义和结构。然而,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阅读,我逐渐开始认识和了解常见的汉字,不仅能看懂别人写的字,也能独立地书写。汉字的书写形式不仅展示了中文的美感和独特之处,更深深吸引着我,让我对这种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汉语的语法结构也是我学习汉语的一大挑战。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的语序更为灵活,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种灵活性给了我更多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例如,在英语中,我们通常使用动词+宾语的结构,而在汉语中,我们可以灵活地使用主语+动词或者动词+主语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灵活性也让汉语显得更加有趣和富有表现力。

此外,汉语的发音是学习汉语的另一个挑战。汉语拼音的音节和音调对于外国人来说通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当我刚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时,我发现很难准确地发出正确的音节和音调。经过反复的发音练习和模仿,我逐渐熟悉了汉语的音节和音调,并且能够准确地发音了。汉语的音节和音调不仅是理解和学习汉语的关键,也体现了汉语的韵味和美感。

最后,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还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汉语是中国人民的日常交流工具,也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汉语,我不仅能与中国人愉快地交流,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代价值观。汉语提供了一个透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让我更好地欣赏中国的艺术、文学和哲学。同时,汉语也为我在中国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让我更加融入这个国家。

总之,学习汉语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无比有趣的道路。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我渐渐克服了书写、语法、发音等障碍,并开启了汉语的大门。学习汉语让我更加欣赏和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为我在中国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旅程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拓展自己的中国汉语知识和技能。

中国竹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三)中国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竹笋、竹制书写工具、工艺品、乐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产工具、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衣——竹服饰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一。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发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现在运用高科技还可以将竹纤维与纯棉、真丝合成纤维或交织制成服装、毛巾和床上用品等。

食——竹饮食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二。从饮食方面看,根据《诗经》、《禹贡》等文献记载,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餐上佳肴,此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笋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桌上名菜。竹不仅可以充饥裹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生长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格外厚爱的感情。

住——竹建筑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三。从住宅方面看,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中国竹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俭归朴的生活情趣、优美和谐和空灵飘逸的审美理想。

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四。从交通运输方面看,竹是一种重要的营造材料,人们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在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禁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态。

用——竹生产生活用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五。竹制生活器物。竹材被中华民族大量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饮器具、消暑用具、家具等。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副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烈理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制生产工具。在中国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显示着中华文化对待自然因地制宜、轻视永恒、肯定已然的现实精神。

竹制书写用具。中国的书写工具别具一格,书写材料亦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而竹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轫时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才被纸所完全取代。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至迟在唐朝中叶却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的重要因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是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一个重要动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娱——竹娱乐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六。工艺品是器物由实用走向审美、人类精神需求增加的结果,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这两方面的表现均需借助于其构成物质材料的形状、色彩、造型的变化,因而体悟与分析工艺品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不能忽视其构造材料。在蔚为大观的中国艺术品中,竹制工艺品是颇具特色且种类繁多的一类,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趣味。

竹制乐器。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

竹生活环境。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子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其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用其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

竹宗教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一。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神圣化和非凡化,对之加以崇拜。天师道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人们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以驱病延寿。彝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视竹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进行祭祀,竹成为一种图腾。竹宗教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宗教情感、对现实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热望。

竹民俗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二。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民间习俗;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诗歌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三。早在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但竹或竹制器物仅只是意境的一个构成要件,尚未成为中心意象。至南朝时期,伴随着山水诗的出现,以竹为中心意象的咏竹文学诞生了,其代表就是谢跳的《秋竹曲》和《咏竹》。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咏竹文学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书画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四。中国绘画画竹始于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画的重要一科——墨竹画已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画竹艺术。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

竹造景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五。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从上林苑、辋川别业到寿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观的记载。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范例,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翠玲珑”、留园的“碧梧栖凤”、个园的“春山”等等。竹子造景可通过题咏、匾额、楹联、名人故居、雕塑以及竹韵景石等艺术手法渲染竹文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竹人格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六。竹在中华文化中被人格化,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和道家设计出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德与遁迹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这迥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标准构成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系统,竹人格符号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着中国传统人格的整个结构和系统。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拟人化,如人们极易由竹的不畏严寒联想到人的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享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最擅长以竹来传达自己的禅悟体验:“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生产生活的资料到具有自然观赏价值的景物再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竹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标示出人们对同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终极关照。

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

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渗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指,均能非常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只竹管毛笔,一首咏竹诗,一副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迥异于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道出„„不必诠释,无需标签,人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竹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证实,原始时期中国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肃祁连山,北到黄河流域北部,东至台湾,南及海南岛。中华文化发源的两大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态区域之内。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种竹生态环境下产生和演进的。竹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生产、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毫不逊于石器、金属,以致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竹文化。

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研究表明,我国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早在九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一千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与人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竹资源为我国古代用竹、种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竹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对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历史。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竹子的优良特性和开发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态环境建设和山区经济建设的历史舞台。

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树木无法比拟的多重特点和优势,发展竹资源、开发竹产业能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推进产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竹子公园、竹子博物馆。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菊花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

中国竹业的盛典——199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首届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的评选,为我国竹文化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1997年11月,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业的一大盛事。

对竹文化进行研究的组织机构、科研成果、专著论文等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大概自魏晋“竹林七贤”以来,竹子就与中国文人、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无数的文人墨客歌咏过它、书写过它,以它来标榜自己,它被誉为“花中君子”之一,已成为了中国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影片中不但那段经典的打斗场面是在竹林进行,还有一个场景展现了竹子之美,即李慕白与秀莲途经竹林的一座小屋,在小屋歇脚时的那段。镜头先是刻画了竹林与小屋的相互映衬之美(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世说新语》记载,王献之曾暂居一空宅,也要种竹,人问其故,答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可见竹子与古代文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房舍就要有竹子,竹能使简陋之屋成为高士之庐),然后便是李慕白站在小屋的一个很大的方形窗口前,窗外的竹子填满了整个窗口,看上去就像镶在墙上的一幅画。不知导演是否有意用竹子来映衬李慕白这位侠士的高洁品质,还是仅仅只为表现竹子之美。

中国竹文化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竹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同一般,有着深远的寓意。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竹子虚心自持,高风亮节,乃君子写照,其品行、风韵都成为文人雅士歌颂和追求的对象。

“新竹二小”特有的竹文化气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天然的舞台。校园环境对学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认为学校环境是学校形象的外部显现,是物化的文化,它渗透着校本的思想、规范、创意和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我认为教育既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它应该是实现文明与福祉的生活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校本、耦合地域、深度开发,处处体现文明的气度和追求。以竹文化引领学校文化发展,让每一位师生都沐浴在文化建设的精神世界中,让每一位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文明使者”,这是学校教育梦寐以求的理想。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丰富多彩的校本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为使学生更多、更系统的了解竹子,认识竹子的特点,熟知久远的人文风俗。开展“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它不停留在学习与实践层面,也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浅层次体现,而是最终要形成以竹子神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并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竹文化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高。

一、营造氛围,搜集素材。我认为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多方面搜集资料,组织一次大型的“竹乡搜索我极限”亲子活动,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索有关竹的名人名事、诗歌、儿歌、趣闻、俗语、歇后语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学校汇总成册。

二、化零为整,建构框架。建立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基本框架。

可编写校本教材。全校一共有六个年级,可编六册,一个年级一册,一册教材用两个学期。每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有规定的内容,每册按照梯度编写,如竹制品的介绍,校名的介绍,竹诗词的学习,学唱歌曲等,也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编写的内容。

三、集思广益,积累资料,组织教师学校有关专著,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征集资料。一是向广大家长、学生征集。二是向广大教师征集。三是向本土专业人士讨教。

四、打造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竹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生活,适时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研竹的过程中画、唱、写、做,在活动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外显的校园景观必将内化为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诗化的校园必将带给学生文明的体验与追求。在我们的校园里,跃动着的绿色意象和生命韵律随处可感、可观。“这里,是竹的骄傲。这里,新辟着绿色的光亮,充盈着拔节的声响。”

五、组织学科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竹文化活动,如:竹文化诗词诵读比赛、竹艺制作比赛、“竹之风采”书法、写字、绘画比赛,“竹之风采”手抄报、征文比赛……让竹之清雅高洁、生机盎然的外在魅力和清俊不阿、刚正挺直的丰富意蕴及竹子“立根、坚韧、虚心”的品性已深深根植于同学们的心中。

六、开设兴趣小组。

结合学校特色文化,我学校可开设“竹编兴趣组”、“竹刻兴趣组”、“竹烙画兴趣组”。各兴趣小组选择有特长的教师和一些有经验的校外辅导老师进行辅导,每周活动做到“一有三定”,既有方案,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我们兴趣小组的同学已经能熟练的掌握一些竹编、竹刻、竹烙的技巧,还能够制作多种竹编器具和竹刻玩具了。如:竹蜻蜓,竹快板,竹笔筒等等。

七、自编竹竿舞蹈。

为了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竹文化”魅力,学校还可自编自创一套竹竿舞,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敏捷地进退跳跃,潇洒自然地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这也许会成为“阳光体育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激发兴趣,提高了各方面的素养,营造出浓郁的校园育人文化。

竹子看似简单,却很不简单,是历代多少文人墨客讴歌过的对象。

竹子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涵,涵盖个人乃至国家的文化所在,值得我们去挖掘,从中得到启示。

汉语文化读后感

从书面的角度上看,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汉语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语言,我们所说的话,所写的字都是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拥有文化底蕴最多的语言。当我们与别人交流时,所说出来的话无一不运用了汉语。汉语表达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修养,是我们自身文化素质的体现,它可以运用不同的话语表现我们不同的心情,或开心,或伤心,亦或是生气。

汉语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四大发明,没有汉语沟通会创造出来吗?在繁荣富强的唐代,各个国家的使者都来学习唐朝先进的文明,那学习的内容不正是汉语吗?看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的字,一部分不就是学习的我们的汉字吗?汉语的魅力使外国人学习儒家经典,使中国的五星红旗飘荡在世界各个角落,使中国屹立千年不倒。在泰山顶端大喊:中国中国!

翻开语文课本,几首古诗映入眼帘。千古绝唱《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志;《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唯美画面。那些只能用汉语描绘出来的诗情画意,还在我心头荡漾。汉语是一首诗,吟诵我心中的小小世界;汉语是一杯变温的茶,让我尝尽人间冷暖;汉语是一个时钟,记录世界的发展。

让我们随汉字语一起成长,不要将汉语遗落在泛黄的记忆力,让我们学习汉语,运用汉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吧!

中国梦文化

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单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大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工作热情,凝聚全体职工的力量,抒发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美好情怀,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动多元文化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局党委决定开展“中国梦〃文化梦”主题征文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二、活动范围。

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

三、征文时间。

2013年5月21日至6月10日(征文截稿日)。

四、征文细则。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实现中国梦想的美好情怀。

2.稿件须为未公开出版和发表,内容要真实可信,情感真挚,语言清新;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超过2000字,诗歌不超过60行。

3.所有稿件均须注明作者的姓名、联系电话,纸质文稿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五、投稿方式。

各单位党支部为本次征文活动的组织者和责任人,负责将职工报送的稿件统一整理后在6月10日(征文截稿日)前报送至局党办。

六、奖励方法。

1.本次征文活动将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若干,对于其中的优秀作品局党委将报送至区文明办进行评奖。

2.局党委将根据各基层单位最终报稿数量,评选优秀组织奖,在征文活动结束后予以表彰。

七、要求。

本次征文活动是我系统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基层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宣传组织,广泛发动干部职工群众参与征文活动。

中共************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汉语文化读后感

在茫茫语言世界里,汉语如一颗颗钻石在语言世界里闪闪发光。汉语文化的美妙令人流连忘返,让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在它的美妙里,再多美丽的事物都显得苍白,它们围绕着汉语旋转、飞腾、升华。

汉语文化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温婉美。它如一杯清茶,令人在品味时心情愉悦,在品味后又令人回味无穷;它如一条溪流,没有闹市的喧闹,那悦耳的'声音,轻快、响亮,宛转的调子令人沉醉、着迷;它如一株幽兰,静静地散发它生命的气息与独特的魅力,但只要轻轻一闻便令人难以忘怀。

汉语文化又带着一种独有的铿锵美。在横刀立马的沙场上,它的语言文化鼓舞人们,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在危难当头时,它的语言文化震人心魂,令人看到希望的曙光。在任何时候,汉语文化的美摄人心魂,它铿锵有力的气魄令中国在世界屹然挺立。

汉语的文字很美。它的一撇一捺中带着无穷无尽的美妙。汉语文字有着楷书的端庄、行书的飘逸以及具体事物的形象。例如“马”字,看到它不由令人脑中产生马的样子;例如“风”字,寥寥数笔也令人想起清风拂面的感觉;例如“松”字,仅仅一个字就会让人想起劲松屹立的松柏,不论风吹雨打,仍傲然挺立。

汉语的文化博大精深。从当初仓颉造字开始,由一步一步的演变形成汉字。中间物转星移、改朝换代,但汉字的演变、引用却从未停止。汉语的文化令人受益匪浅,由小时候的牙牙学语到长大后的谈天论地都受着汉语文化的影响与启迪。

汉语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语言文化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美独特,它的文化引人遐想,它的一切令人向往,它值得我们品味!

今天,我们在汉语文化里遨游,明天写下引人深思的诗篇。我们用汉语尽情抒发自己的想法、情感,我们用汉语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用汉语写出最真实的自己!

中国汉语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中国汉语的重要性与普及程度(200字)。

作为世界上最庞大的语言使用者群体之一,中国汉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语不仅是中国的官方语言,还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此外,随着中国的崛起,对汉语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全球已有数千万人学习和使用中国汉语。汉字的普及程度是中国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尽管汉字的学习对非母语者而言可能是个挑战,但它们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学习汉语的难点与技巧(250字)。

学习汉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语法结构和发音上。汉语是一种以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没有词尾变化,句子结构的顺序与英语不同,这对学习者而言可能是个挑战。而汉语的四声音调则是一大难点,错误的发音不仅会使句意产生偏差,还可能会产生一些滑稽的效果。然而,通过积极的学习与实践,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例如,可以通过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利用网络资源和学习平台进行语言交流,快速提高汉语水平。

第三段:汉语所带来的好处与收获(250字)。

学习汉语不仅带来了语言技能的提升,还带来了诸多好处与收获。首先,学习汉语使个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其次,学习汉语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今,随着中文在国际上的普及,许多企事业单位对会说汉语的人才需求量大增。掌握汉语,能够为个人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

第四段:感受中国的独特魅力(250字)。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首先,汉字的美是中国独有的,它们形象地表达了物象、意象、抽象和实质等。每个汉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们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其次,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深厚而独特。汉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通过学习汉字,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中文的表达方式独具魅力。中国人注重礼貌与尊重,这在语言表达中也得到了体现。中文中的客套话和成语的使用,传达出一种温暖和体贴。

第五段:未来汉语的发展与重要性(250字)。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中文的需求不断增长,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将变得更加突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语言之一,汉语的地位将会持续提高。在未来,学习汉语将成为和中国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工具。掌握汉语,不仅能够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还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因此,学习汉语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更是为了适应国际发展趋势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结:

通过学习汉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汉语的重要性、学习难点和技巧,以及它所带来的好处和收获。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中文的表达方式。未来,汉语的发展将变得更加重要,学习汉语将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