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语文论文(模板23篇)

时间:2023-12-06 06:53:44 作者:薇儿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使我们的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表达力。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教学要改革,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教学改革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不只是要求能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能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师范教育本身的教学也必须变革,否则,就根本无法适应中学教师人才市场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使高师教学改革与中学教学改革对接,我们先后组成四个调查小组,分赴广东、长沙、衡阳市区以及下属各县共20余所中学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获得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误区,这些误区实际是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续延,如不走出这些误区,中学语文的所谓“教学改革”,就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式的“改革”。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大部分教师交流了自己的感受。现根据这些来自第一线的材料,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我们研究的心得,发表一些看法。

一、关于“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

一讲到教学改革,人们都要提到这两个问题。而且,有些人还片面地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教学改革便成功了。事实上,教学改革包括的范围很广,非此二者所能概括。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固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点还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症结所在。在一些人看来,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做一道练习,这便不叫“满堂灌”了。其实不然,老师讲授便有灌输之意,属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讲授法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把“讲授法”和“满堂灌”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关键在于,讲授法要求科学性、启发性、系统性相结合,并彻底摒弃那种死板的一味注入式的讲授。科学的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必须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启发诱导,严防填鸭式的硬灌。

和“满堂灌”紧密相关的就是“双边活动”的问题。的确,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与学这二方面都不能忽视。但是二者之中,学生的一方尤为重要。要搞好教学,就必须很好地开展“双方面”尤其是学生一方面的活动。然而,正如和上面所说的“满堂灌”一样,一些人对于“双边活动”也理解不全面,总认为“双边活动”就是问答式。这是片面的。首先,“活动”的意义并非单指口说,手做,而主要是指大脑思维活动。诚然,学生回答要动脑,但是动脑并不一定要答,更何况有些问题是一些勿须动脑的答。其次,针对学生这一方面来说,“双边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讲课中处处设疑,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思考,这才是有效的双边活动。当然,课堂上的提问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原则,就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确切的说,是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而提出来的,是有目的、有启发性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结论,这样的提问才有价值。有的人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不动脑筋的答,不仅无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无目的的回答,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收不到实效。比如讲授叶圣陶的小说《夜》,一般的总是设计一些诸如“小说写了几个人物”等一类显而易见的问题,一问即答,看起来效果很好,其实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反而浪费了时间。一位教师教这篇小说时,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描写阿弟回来时进门的神情动作:“门才开了一条缝,外面的人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转身把门关上……”这本来是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要逗开作三句?作用何在?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思想内容。

再则,讲“双边活动”,必须要认识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我们知道,所谓的“双边活动”,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重点在学生这一方面。然而,若就其实质而言,重点应摆在教师一方面。如果就教的角度看,可以说,教的活动是教师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苏联现代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奇对此论述得相当深刻,他说,“学生的企求与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目的这两者绝不是完全一致的。……教师是根据关于未来前途的纸上谈兵的意图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但是学生听命于自己的此时此刻的要求,想方设法地摆脱教师对他的影响,这就产生了师生冲突的情景:学生不想接受教师的教学和教育,而教师又不能把这一教学和教育的过程挪后去。这怎么办呢?决不能象过去一样采取纪律约束,甚至惩罚的强迫性教育了”[1],而应该“使学生在积极的动机作用基础上接受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学习――认识任务。换句话说,要使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习对象恰恰就是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学习任务,是他在一定的教学阶段上必须掌握的一定的知识体系”[2]。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办法是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课堂的提问也同整个教育过程一样,既要求科学性,又要有趣味性。所以单纯追求形式上热闹的回答固不可取,就是不着眼于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问答对教学也是无所裨益的。因此,教师必须很好地研究教材,透切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开发其智力,使学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科学的“双边活动”。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讲授课文,时代背景、介绍作者,读一遍,再分段,再分层,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无不依样画葫芦,教师费力气,学生不愿听。“事倍功半”,何用之有!无怪乎大部分教师总是叫苦,喊课时少了,这样怎么能达到现时代要求的“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原则呢?事实上,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不但能看懂,而且还能把握住其中的某些精髓。一篇课文,学生阅读之后可以弄懂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因此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讲了,只要讲那些学生无法弄懂的东西就行了。确切地说,教师的作用不在逐句地讲课文,而是去归纳总结课文,把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零乱的知识信息整理成为有系统的东西,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况且中学语文教学决不同于小学语文教学着重于识字、释词,相反应将重点摆在把握文章的内在涵义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说,中学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带有赏析的成分。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大抵上是三类文章(文言文除外):一类议论性文章,一类说明性文章,一类便是诗歌、小说、散文等文艺性的文章,而且后一类占的比例最大。对于这三类文章,应该有完全不同的三种教法,议论性的文章重在剖析文章的逻辑性;说明性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条理性;至于文艺性文章,则重在知其言外之意,表外之象,而决不要纠缠那些字句(当然,为了说明某一问题,对关键词句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那一些写意性的文章,根本不要去字斟句酌,只要能悟其神理契机,就达到了目的。这种领悟如庖丁之解牛:“可神遇而不可目视。”又如中医之言切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过分地追求一字一句,那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试问,如果拘泥于一字一词,怎样讲解“白发三千丈”,又怎样讲解“千里莺啼绿映红”?如果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要紧紧抓住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就行了。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安排三个课时,一般来说都认为时间紧,什么原因?就是课文较长,按老模式逐段逐层地讲,老师不厌其烦,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改掉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设计”。一篇课文,按其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设计一个甚至几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去讲授,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能节约时间讲授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它知识。再如《雨中登泰山》,便可围绕这个问题来讲,作者的游程(稍作提示以明文章的线索)、沿途几处重点写景及其特色,这样,便把整个课文串通起来,时间只需一个半小时左右,剩下的一个半小时,便可结合一些诗文(如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未学过的杜甫诗《春望》、王维诗《山居秋暝》)讲文学作品中感情的表达和立意的问题。又如讲曹禺的戏剧《雷雨》(只选一幕)安排三课时,同样也只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重点讲一个问题――戏剧的人物语言(而且只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对话让学生去举一反三,自己分析),在分析中结合解释戏剧冲突和人物动作,剩下的时间介绍戏剧的基本常识和中国戏剧发展概貌。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关于中学生知识结构的“精”与“博”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飞速增长。这个时代的教育目的“不仅要求一个人具有广博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们的才能和天赋”[3]。怎样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由于高考、统考、会考的压力几乎各个学校都是围着“考”字转。为了追求录取率,大部分教师在学生知识结构的“精”字上下功夫,初中讲高中的内容,高中变成大学预科,老师虽竭尽心力,学生却不堪重负。因此,许多中学教师认为,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的,就必须让学生有牢固坚厚的基础知识,“博而后才能精”。作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是“博”而不是“精”。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只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而“纵横比较,以点成面”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什么叫“纵横比较,以点成面”呢?简单地谈,就是在讲某一内容时,必须按需要联系和本内容相关的知识,讲某个作家的作品,纵向可以联系其他作品,横的可以联系与之某一点相似或相异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上下纵横,联系比较,使之系统化、整体化。这样,以课文内容的这一“点”而上下联系,纵横交错成了“面”。“纵横比较”是手段,“以点成面”是目的。这种联系比较的内容是极其广/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泛的:有不同类型的比较,有相同类型的比较,有思想内容上的比较,有艺术手法上的比较,例如讲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可以联系他的《祝福》、《药》、《孔乙己》来比较分析,还可以联系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来比较分析。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本文揭示的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思想意义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鲁迅作品所蕴含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手法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一小说的知识的“点”也便成了“面”。又如讲黄宗羲的《原君》,在分析文章中所论述的“(君主)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的意义时,便可结合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及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等。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扎实。当然,采用这样的“纵横比较”教学方法,首先要解决好上面所讲的“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有时间来进行比较和综合的分析,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更艰巨的劳动,努力丰富自己,认真备好课文,才能达到目的。

总之,教学要改革,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要一步步地逐一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育和发展”[4]这一目的。而所有的这一切改革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主动性,便没有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还谈何改革呢?因此,教学改革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掌握切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但要钻透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只要教师掌握了主动权,教学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注释:

[1][2]《发展初等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

[3][4]转引自王义高《向凯洛夫教学论体系的挑战》。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语文是中学教学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这是当前如何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大问题。中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识记等学习能力都处于极佳期,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现有的课堂模式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力,教学效果是费力大、收效小,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改革加以配合?下面对此发表一下粗浅认识。轰轰烈烈新课改的推行,对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改、考改步入深水区,“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出现。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文化修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老师应在进行语文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再通过训练提升文化品质,由此带动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判断力,以此过程培养学生多种学科素养。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可进行的改革分析入手,以期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手段与途径。

一、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

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切实改变“满堂灌”模式,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实践,积累足够的文化品质。但现实是,学生面对浩瀚书籍,不会选择,以致低级趣味、消磨时光之类书籍充斥手中。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帮助学生选择优质的课内读物,对教材的篇目认真遴选,导读内容要精心设计,以期给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二、帮助学生选好课外阅读材料,给出良性指导建议,让他们接触到的都是质量过关的好读物;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画出哪些书需要进行精读,哪些只需要进行泛读。学生只有通过足够量的阅读,才能从中建立起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趣味、批判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多种素养。

二、用课堂互动行为强化语言能力的培育。

语文教学本身是针对语言的艺术教学过程,课堂上,如果老师只注意照本宣科的内容传授,不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体味、学会感知,语文各种素养很难得到培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本真能力,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切身感知、深入感知语言艺术,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特殊感知力。通过师生互动,还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角色,更好地学习语言,实践语言。课堂上,老师还可组织生生互动,加深感受,强化理解,创建能力。这需要,老师预先设好研读、研讨、思维、辨析的情境,把学生拉进特定语文学习、交流、碰撞生活之中,最好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论辩底气,促进观点支撑力,重要的是,通过集体行为,共同面对,共同思辨,共同提升。例如,在进行《巴黎圣母院》的教学引导时,“敲钟人的形象如何确定?”问题的抛给,就让学生在合作与辩驳中得到了锻炼,语文素养得到了展现。

三、通过美文赏读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中国是个十足的文化国度,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沉淀为珍贵的文学财富。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计划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学中体悟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并借为所用,以此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比如,在指导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深入赏析文章的写作技法,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写作,仿语言,仿结构,仿句式,仿手法,仿情调,仿志趣,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运用已学的手法,并总结成自己写作经验的一部分。通过长期锻炼,学生的写作素养就会逐步具备。

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在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为课堂所应用,教学的形式日渐出新。开放的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资源共享,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入海量新颖、直观、生动的信息,从而将课堂枯燥变为生动,抽象变为形象,概括变为具体,甚至可以进行远程教学,打破教学时空局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延伸语文课堂的空间。网络资源的大量使用,丰富了学生视野,提振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欲,对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必是特别重要的手段。当前,新一轮教改、课改、考改正处发轫,研究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场改革还得从现有的课堂教学改革做起,瞄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相信应该取得明显效果,这需要我们教育者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继续探索,深入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1.知识点———即导读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导读课中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春》一课中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等。

2.能力点———即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包括阅、写、听、说四大能力。在导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形成某一种能力。如《背影》一课,感受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能提高阅读能力。《出师表》一课,诸葛亮诚恳委婉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德育点———学校教育要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中学语文课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借助书面文字,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健康个性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导预读———审题预知。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判断体裁;阅读注释并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如《爱莲说》是初中课本的第一篇“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可叙事、可议论,常用来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议论。然后,再让学生看注释,了解周敦颐所处的社会状况:在当时的社会,有的人趋炎附势,有的人拉帮结派,有的人隐姓埋名,与世无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要表明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趣。在导预读环节,教师可利用正向思维的方法,把学生引人情境,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导初读———感知“写什么”。在预读的基础上,学生迫切地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此时,老师可以加以指导、明确要求,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文字障碍,并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什么,达到“读通”的目的。如《爱莲说》一文,通过初读后,学生明白了文章主要写的是莲花,作者不仅写了莲花的外部特征,而且还突出了莲的内在品格。在初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防止产生片面追求情节而对语言文字不求其解的现象,并设置标记符号,让学生边读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导细读———思考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即领会写作意图,理清思路。细读是捕捉文章中心的关键一环,是将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分析写作技巧的.基础。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即作者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胸中之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先从整体着眼,再到局部体会,继而整体感知。在《爱莲说》一文中的结尾段,作者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谓直接议论抒情,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重点段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集锦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当下正推陈出新,但另一个也相对重要的基础--作文教学却似乎被人搁之高束了,笔者愿此一探其究,意在实践中寻找把握作文教学的方法,以期能做到在作文教学的观念上正本清源,在实践上也有了探索和尝试,打破作文教学的瓶颈。

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语文教学的进步,主要还是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进步,比如:阅读素材的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课堂阅读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与生本化。现在层出不穷的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比赛、示范课比赛等等,说来说去,还是围绕着阅读教学而展开。而对于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则鲜有所见。之类的研讨、比赛,有;但比起阅读教学来说,却明显是少的。就拿笔者来说,所经历和观摩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优质课、示范课等等数不胜数,但作文教学课比赛(如作文指导课)却只有一次。虽然,那唯一的一次作文教学比赛课曾经收到了良好的比赛效果。因此,我以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这个占据语文科分数三分之一强的教学内容,这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目的所在的内容,是普遍受到忽视的。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瓶颈。

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同样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阵痛中缓慢发展。艰辛,是显而易见的;进步,是有的,但确实不大。如果要概括制约中学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我认为:功利化和形式化是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不可回避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重应试不重素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个名词,自诞生以来,就是两个纠结不清的冤家。应试教育是实,素质教育是虚;应试教育是方向,素质教育是基础;应试教育是目的,素质教育是幌子……这样的矛盾关系,也同样反映在作文教学之中。纵观所有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规范的学校教育,还是外面层出不穷的培训教育,只要与作文教学有关的,都是在“作文高分的技巧”等问题上打圈圈。也就是说,都在围绕分数打转。而分数,当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面向分数,就是面向了应试;面向了应试,就是面向了功利;面向了功利,作文的教学就自然走向了技巧化、形式化。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对于作文教学的基础与源头的积累,则视而不见或无暇顾及。于是,层出不穷的简妙作文、快速作文等等,都在教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天花乱坠的作文。对于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功底的打造,虽然知道,却真的是无暇顾及,甚或,是觉得不必要顾及了。可是,每一个对作文教学负责任的教师都知道:语文素养的培养,文学知识的积累,才是我们作文教学乃至文学教育的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源头之水。谁忽略了它,谁就断绝了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重形式不重内容。

形式与内容,本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往往很难做到真正的科学和均衡,这是辩证法的结果,也是事物局限性的体现。而因为功利的关系,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就往往是形式大于了内容。因为形式是显性的,而内容是隐性的;形式见效快,内容见效慢。常见的作文教学,都是教学生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更具体的,是教学生如何拟题,如何开篇,如何入题,如何起承转合,如何过渡,如何照应,如何点题,如何结尾。当然,也有许多生动的鲜明的例子,确实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不管如何多的方法的引导,如何多的浅显生动的例子,始终关注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或者说,关注的,始终是应急式的“小技”,而不是终身受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大巧”。我们也知道:内容,是作文大厦的砖瓦;形式,只是讨巧的外观。但就算是比较切近内容的作文选材的指导,也往往是为着应试的需要,提供的是形式的选择和分析。对于作文内容的积累、遴选和谋划,往往也是有心无力的了。要么,是顾不上;要么,是来不及。

3重技巧不重心灵。

据说,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内力胜外力”、“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太极、八卦、形意等等,好像都是以此为最高法则。流传千年的中国武术能得出如此结论,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依据。如果依此推理和扩展,在文学写作和作文教学上,不也有同理同源之处吗?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法”,是笔随心走,文随意走,任意而行,当行则行,当收则收,在自由而适意的收放之间,佳作竟浑然而成。如果一味关注着谋篇布局,关注着语言推敲,文体语意好像都提升到了境界,但看文章的感情和寄寓,怎么看都是如此牵强和苍白。要么闪烁其词,在似是而非中状多情之态;要么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是有了表象,有了华丽的外表和肉体,但却缺乏了精神,缺失了心灵或者灵魂。因为,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和学生在作文写作的初衷中,已经是没有把“心”放进去。所以,什么都有了,唯独“心”没有了。所以,考场作文中,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中上水平之作的,在技巧和内容上,几乎都如出一辙,鲜有不同。要么拟题新颖,要么立意独特,要么选材精当,要么结构新巧。而真正能直抵心灵的佳作,是少之又少。

如何破除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与障碍,从理论上说,是不复杂的。源头上讲,是要改变作文教学的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的目的,去除作文教学的功利化和形式化倾向。从操作方法上讲,是要与当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做到:重素养不重应试,重内容不重形式,重心灵不重技巧。但是,具体来说,在实践中如何把握作文教学的方法,需要达到或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就不是能够一以概之的了。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实践方法;不同的教学力度,也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我想,如果真正在作文教学的观念上做到了正本清源,在实践上也有了探索和尝试,作文教学的瓶颈总会被打破的,作文教学的实践,也是会开出成功的花的。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是由中学语文老师通过创新性教学法的开展,培养中学生具有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中学语文老师必须不断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才能激发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对中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务之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之路,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受中学语文教师知识面窄等因素影响,许多中学语文老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语文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特别是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更是不能达到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教学,除了要多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课外语文读物,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媒体上阅读有益的文章,通过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由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导致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较差,使中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新颖的语文知识。

(二)中学语文课程内容跟学生联系不紧密,缺乏创新力。

中学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但是当前中学语文课程内容过于单调,与学生实际联系较少,在教学上基本是采取填鸭式教学,中学语文教师只重视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很少关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领悟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成了老师的“讲堂”,学生很少有机会去感受课堂内容的精彩。中学语文知识特别是在写作上还是以“复制”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导致中学生失去了学习创新能力,违背了中学语文创新性教学的初衷,也无法收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落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通过自身改革和创新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反映中学语文课程的变化和发展,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也要求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中学语文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和教学模式割断了中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抑制了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让中学生对中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中完善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对严重偏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含义,脱离了语文教学课本,一味追求出新的语文教学方法,要不断进行纠正。对于脱离中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刻意玩弄花架子,脱离中学语文知识积累,盲目地追求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行为,要不断进行纠正。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扩充知识面,掌握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语文教师,必须是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的语文教师,对中学生信息获取的愿望和需求有着敏感的态度。要破除中学语文的教学迷信,挣脱以往教条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搞唯上、唯书、崇拜等旧式教学方法,要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敢于超越、不断激发中学生自身的创作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只有用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才能帮助中学语文教师站在时代语文教学发展的前沿,能准确洞悉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规律,有着教书不唯书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意识,做到语文教学心中有纲,目中有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并启迪中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并教给中学生创新的学习方法,启发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为中学生创设有利创新的学习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学语文教师要多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民主氛围的语文学习环境。要充分尊重中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发展的特点。要经常和中学生讨论商量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形成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鼓励中学生质疑的精神。从中学语文课教学堂环境来讲,应该多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能力。尽量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为中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学习机会。为了充分提高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从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用比赛、绘画、唱歌、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语文教学,让中学生沉寂在快乐的语文学习氛围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需要改革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递手段不断完善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中学语文教学状态,用鲜明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授课,加深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促进中学生积极的学习思维,从而使中学语文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要相信中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创造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教学氛围,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不断为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获得更多是语文知识,探索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