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麦(汇总15篇)

时间:2023-12-17 22:44:08 作者:琉璃

中班教案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计划,旨在指导中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中班教案的案例,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小麦中班社会认知教案

二、出示各种麦制品,了解麦子的用途。

1、出示各种麦制品,引导幼儿了解这都是用麦子做的。

2、引导幼儿了解麦子的用途:麦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编制各种草帽、扇子、草绳、草包等。

3、游戏“麦爷爷找孩子”。请一个幼儿带上小麦头饰,当麦爷爷。其余小朋友当面粉制品(把饼干面包的图片贴在幼儿胸前)。麦爷爷说:“我的孩子不见了,他们都变了样,哪是我的孩子呀?”幼儿依次说:“我是面包,是麦爷爷的孩子。”“我是饼干,是麦爷爷的孩子。”

三、联想活动:

小麦是夏季里成熟的粮食作物,你在夏季里还见过哪些粮食作物?(出示ppt图片:早稻、玉米、高粱、红薯……)。

四、教育幼儿爱惜粮食。

通过儿歌《大馒头哪里来》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

延伸活动:

幼儿园可适当组织幼儿到麦田参观或参加拾麦穗的公益劳动,以体验粮食来之不易,加深节约粮食的认识。

中班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数学》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生活中的数字》中班教案

1、初步理解数字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2、知道数字在不同的场合代表不同的含义,幼儿对其形状感兴趣,幷乐意产生想象。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ppt课件。

一:导入。

1、大屏幕中出示格子,提问:数一数,一共看到了几个格子?

2、大屏幕中出示不完整数字,让幼儿观察,提问:

师:找到了数字几?;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在哪个颜色里面?

幼儿:我找到了数字1,在黑色的格子里。

二:数字的用途提问:经常在哪里看见过这些数字?

幼儿:车的车牌上、闹钟上、电梯里、电话机师:车牌在车的哪里?

幼儿:车的前面和后面。

三:结合生活中的数字,让幼儿理解这些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教师展示ppt中不同的物体。

(1)日历师:日历上面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幼儿:几日几日、礼拜一、礼拜二……。

(2)遥控器师:遥控器有什么用?

幼儿:遥控器可以帮我们找到想要看的电视。

(3)体温计师:体温计有什么作用?

幼儿:量一量身体的体温,有没有发烧师:人的正常体温在36度——37度之间小总结:生活中到处有数字,有的是告诉我们数量的多少(比如:药水瓶上的数字),有的是告诉我们顺序(比如:年历上的数字、门牌号码),有的是告诉我们方位(比如:书上的页码),所以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四:大屏幕中出示0123456789,把这些数字合起来,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出示数字组成的冰激凌,由数字3、6、

五:活动延伸:

参照大屏幕中的数字图画,喜欢哪一幅数字图画,然后画一画,也可以创新,挑选自己喜欢的数字,动手画一画。

在本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长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会运用数字。

中班社会领域教案《认知生活中的小麦》

我们种植园的小麦在孩子们精心的照料下成熟啦!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参加农事劳动机会却非常少。为了让他们感受、体会一下劳动过程,品尝到丰收的喜悦,我们为本次活动作了精心的准备。

1、知道小麦是粮食作物,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

2、认识用于收割小麦的劳动工具:镰刀、连杆、筛子等。

3、体验劳动的快乐,教育幼儿要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

镰刀、剪刀、竹篮、连杆、小筐等。

活动过程:

1、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学说:金灿灿的麦穗。

2、认识劳动工具:镰刀。

3、观察老师和保育员收割小麦过程,并作模仿动作。

4、打麦穗。

认识劳动工具――连杆。

组织幼儿观察炊事员爷爷打连杆,幼儿学习用连杆打麦穗。

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将麦子从麦秸里分离出来。(风扬、用电风扇吹、用筛子筛等。)。

5、麦子的用途。

(1)收藏部分麦穗、麦秸用于制作。

(2)将收获的小麦送到粮店换成面粉。(家园合作:有条件的家庭可带幼儿观察小麦加工成面粉的过程)。

(3)将面粉部分投入“巧面馆”用于游戏、制作面制品。

(4)大部分面粉送到厨房,请炊事员做成面制品:面条、饺子等食用、品尝。

《生活中的数字》中班教案

(1)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2)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活动。

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进行展览。

(2)教具:0"9数字卡以及物体卡片若干套。

(3)录象资料:如汽车牌照、居民住宅楼、红绿灯。

(一)参观数字展览区。

1、通过参观展览,让小朋友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2、相互交流:你发现哪些物品上有哪些数字?(组织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述)。

3、请你们猜猜:如果这些物品没有了数字会怎么样?

(二)了解数字的用途。

1、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呢?

2、你觉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处呢?;(请幼儿回忆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

(三)数字游戏(找座位)。

要求找到比手里的数字多1的座位号坐下。

(四)延伸活动:

你能用这些数字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编码吗?(比如:1、1、0、组合成110)。

(五)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字,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的世界中,而且,数字对我们又是那么重要。

在本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长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会运用数字。

中班社会领域教案《认知生活中的小麦》

1.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与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

3.体验用肢体语言演绎小麦生长过程的快乐。

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能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

了解小麦的各部分名称。

课件;音乐;米饭、花卷、贴饼子、豆腐四种食物;头饰。

1.看一看:播放视频,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说一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麦是怎样生长的?经过了哪些过程?

3.演一演:肢体演绎《我是一粒小麦种》。

(1)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

(2)带领幼儿在音乐声中用肢体动作模拟种子生长过程。

1.提问:农民伯伯收下麦子后都去哪了呢?

2.带领幼儿认识面粉和面食。

3.了解部分麦秆工艺品。

1.猜想:教师出示食堂制作的米饭、花卷、窝头、豆腐四种食物,请幼儿猜一猜谁是由小麦制成的,并用投票的方式每个幼儿将四种食物贴到对应的农作物(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旁。

2.验证:请幼儿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区分这些食物(看、闻、摸、尝)。

3.游戏:农民伯伯找小麦。

(1)老师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头饰当馒头、面条、饼干、豆腐、腐竹、大米粥、爆米花等食物。农民伯伯说:“我辛勤劳作的小麦被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都变样了,哪些是我种植的小麦呀?”幼儿说:“我是xx,我是您种植的小麦。”

(2)请幼儿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找一找哪些是自己辛苦种植的小麦。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平时吃的这些食物是由不同的农作物制成的,小朋友们还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区分麦制品食物和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那今天的午饭和晚饭,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会让你们说一说饭菜里有没有今天学习的这四种农作物。

复习学过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勤,更加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小朋友们,前段时间我们也种下了小麦种子,通过你们的照顾已经长得很高了,那接下来我们要一起验证一下,小麦的的生长过程是不是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一样,我们把它的生长过程,各个时期的状态记录下来。等到成熟的季节我们可以一起收割,做出我们想制作的食物和手工。

今天我们的探索旅程就到这里啦,“探索号”要返程了,请小朋友们跟好哦!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小麦》

培养幼儿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反映能力。

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引导幼儿认识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粮食。

区分出各种麦制品。

1、按教学要求自制的《小麦的一生》课件一盘:小麦的生长过程;

2、儿歌《大馒头,哪里来》。

3、实物小麦一株,麦粉制的食品,麦杆工艺品。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并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1、师:小朋友都见过小麦吗?它长得什么样?让孩子自由讨论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2、出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出示课件:

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秋季农民把麦种播在地里;冬季压实麦苗;到第二年春天,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并逐渐长大、抽穗、开花、结籽;5月底6月初,麦子慢慢地由绿变黄,成熟,农民伯伯开始收麦,叫夏收。

二、出示各种麦制品,了解麦子的用途。

1、出示各种麦制品,引导幼儿了解这都是用麦子做的。

2、引导幼儿了解麦子的用途:

麦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编制各种草帽、扇子、垫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和泥墙皮。

3、游戏“麦爷爷找孩子”。

请一个幼儿带上小麦头饰,当麦爷爷。其余小朋友当面粉制品(把面粉制品的图片挂在幼儿胸前)。

麦爷爷说:“我的孩子不见了,他们都变了样,哪是我的孩子呀?”

幼儿依次说:“我是面包,是麦爷爷的`孩子。”“我是饼干,是麦爷爷的孩子。”

三、联想活动:小麦是夏季里成熟的粮食作物,你在夏季里还见过哪些粮食作物?(早稻、玉米、高粱、番薯……)。

四、教育幼儿爱惜粮食。通过儿歌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

五、延伸活动:

幼儿园可适当组织幼儿到麦田参观或参加拾麦穗的公益劳动,以体验粮食来之不易,加深节约粮食的认识。

儿歌:《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的馒头哪里来?

白白的面粉做出来,

白白的面粉哪里来?

黄黄的小麦磨出来,

黄黄的小麦哪里来?

农民伯伯种出来。

伯伯阿姨劳动忙,

大家都要爱惜粮。

生活中的小麦中班社会认知教案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2、培养幼儿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分析:

1、重点: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粮食。

2、难点:区分出各种麦制品。

活动准备:

1、自制ppt课件;小麦头饰;饼干面包图片(打印);儿歌《大馒头哪里来》。

2、实物小麦一株、麦粉制的食品、麦杆工艺品。

配套课件:中班社会课件《小麦的一生》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并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中班社会领域教案《认知生活中的小麦》

培养幼儿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反映能力,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引导幼儿认识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粮食。

区分出各种麦制品。

1、按教学要求自制的《小麦的一生》课件一盘:小麦的生长过程;

2、儿歌《大馒头,哪里来》。

3、实物小麦一株,麦粉制的食品,麦杆工艺品。

1、师:小朋友都见过小麦吗?它长得什么样?让孩子自由讨论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2、出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出示课件:

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秋季农民把麦种播在地里;冬季压实麦苗;到第二年春天,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并逐渐长大、抽穗、开花、结籽;5月底6月初,麦子慢慢地由绿变黄,成熟,农民伯伯开始收麦,叫夏收。

1、出示各种麦制品,引导幼儿了解这都是用麦子做的。

2、引导幼儿了解麦子的用途:

麦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编制各种草帽、扇子、垫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和泥墙皮。

3、游戏“麦爷爷找孩子”。

请一个幼儿带上小麦头饰,当麦爷爷。其余小朋友当面粉制品(把面粉制品的图片挂在幼儿胸前)。

麦爷爷说:“我的孩子不见了,他们都变了样,哪是我的孩子呀?”

幼儿依次说:“我是面包,是麦爷爷的孩子。”“我是饼干,是麦爷爷的孩子。”

小麦是夏季里成熟的粮食作物,你在夏季里还见过哪些粮食作物?(早稻、玉米、高粱、番薯……)。

通过儿歌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

幼儿园可适当组织幼儿到麦田参观或参加拾麦穗的公益劳动,以体验粮食来之不易,加深节约粮食的认识。

中班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数学》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

1、温度。这部分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2、负数。这部分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把对负数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对负数有了感性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后,教师要让他们带着这种理性认识去观察生活中的负数并组织学生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温度(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课本第84页“温度”教学内容及“试一试”;课本85页“练一练”1、2两题。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2、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的活动过程,从中积累感性认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作业,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

一、引入课题。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引入负数。

让学生说说课后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的调查结果。引入负数。

2、认识负数的读写法。

(1)举例说明谁能说说-2°c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2°c表示零下2°c,即比0°c还在低2°c。(教师边说边板书,-2°c,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2°c。)。

(2)练习。让学生写出一个用负数表示的温度,并说一说这个负数表示的意义,再读一读,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一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试一试。引导学生完成课本90页“试一试”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1、2题。

四、全课小结。

1、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2、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互相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91页“小调查”。

2、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课本第92页至93页“正负数”教学内容及“试一试”1、2题;“练一练”1、2、3题。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银行存折卡、天气预报图。

一、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生活中的负数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正负数。

出示教学情境挂图。让学生观察。

(1)提出问题怎样把图中出现的温度进行分类?,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2)组织交流指名汇报讨论结果,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温度有零上和零下温度,还有零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以前学过的数只能够表示零上温度或零度。我们刚认识的-2,-5,-20等负数可以表示零下的温度。

(3)归纳概括。

教师指出: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5,+7,+6,+20,+100;像-2,-3,-4,-5,-20,……都是负数。

教师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教学正负数的读写法。

(1)举例说明。

教师以+5和-2为例子说明正负数的读写法。

(2)自主练习让学生随意写出两、三个正负数,并读一读。

3、试一试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7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四、自学“你知道吗?”

(1)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第87页“你知道吗?”

(2)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还用到负数?

六、布置作业。

幼儿中班安全教案《生活中的防盗》

写教案时,要注重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进行多方面的互动,这样,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会得到提升,要注重课堂的活跃度,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来写教案。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幼儿中班安全教案《生活中的防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防盗的设施与方法。

2.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激发求知欲、创造力。

3.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1.幼儿收集的各种防盗设施、方法的图片资料。

2.介绍“电视监控”“报警系统”、“电子门”“保险柜”的录象。

3.画有“住宅小区、银行、博物馆、超市、幼儿园”的图片。

4.红色水笔人手1支。

5.实物投影仪1台。

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课题讨论:你们家有没有被偷掉过东西,是怎么一会事?

(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孩子参与踊跃,描述绘声绘色,兴趣充分激发)

2、了解各种防盗方法。

(1)幼儿介绍自己了解的防盗方法。

(通过实物投影仪,幼儿把准备的图片资料在电视屏幕上展示,并介绍给大家)

(2)幼儿布置展板,教师鼓励幼儿观看并相互介绍。

与学的过程中,实施发展的全面性与差异性原则,探索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问题。)

(3)鼓励幼儿把知道的更多的防盗方法介绍给大家。(在整个交流中教师注意归类提升。如幼儿讲到“卷帘”时,请大家介绍还知道哪些防盗门。)(在交流中注重拓展。孩子讲到电子探头时,抓住话题讨论展开,孩子从住宅小区——银行、商店等公共场所——公共汽车等多方面思考,教师及时播放幼儿熟悉的`新村内电视监控系统的录象。并将拍摄的红外线报警系统、电子门、保险柜在孩子讲到相关内容时播放,用生动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并拓展视野)(在交流中注重体验。当孩子介绍家庭报警器,请他临时安装在活动室的门上当场演示;讲到密码锁时,请幼儿猜密码,感受密码的奇妙功效。)(在交流中及时生成新的课题。幼儿在讨论电子警察时,有幼儿说到公路上的装置,“这个电子系统的到底有什么功能呢?”“公路上还有哪些装置?”教师把这个问题还是抛个孩子,让他们去探究,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

3、通过讨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有了这么多的防盗方法是不是一定安全了,为什么?”

(2)“原来,小偷是会想尽坏主意偷东西,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3)“如果我们真得发现小偷该怎么办?

4、游戏:设计防盗方案。

(1)鼓励几个小朋友结成一组,在新建的住宅小区、银行、博物馆、超市、幼儿园的图纸上画上不同的防盗方法。

(小组的共同探究,增加了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丰富新的知识,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经验,促进幼儿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为了完成任务,幼儿必需作出合理的分工,获得有益的经验。)

(2)巡回指导时鼓励幼儿设计发明新颖的防盗方法。

(在开放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展示,图纸上的设计丰富多样,有警犬等动物守门,更有高科技的触报系统,有的幼儿还运用科幻动画片的情节并加以独特改良描绘出来)

5、活动延伸:幼儿介绍自己的设计创造。

中班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数学》

2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调查表我发现的数字。

2、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的幻灯课件。

3、白纸、笔。

一、观察生活中运用数字的实物幻灯,初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上面都有些什么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呢?(电话机上的数字是拨电话号码用的,电视遥控器上的数字是按频道用的,钟上的数字是用来表示时间的`等等)。

二、交流我发现的数字调查表,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进一步感知数字的用途。提问:我们上次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现在来说说看,你在什么地方发现数字,它们有什么用?(如:门上的数字是门牌号码,日历上的数字是表示月份与日期等)

三、寻找身边的数字,切身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关系。

提问:我们身上有数字吗?教室里有数字吗?它们有什么用呢?

四、尝试用数字来设计一份物品的说明书。

中班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数学》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数字

1、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2、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活动。

3、激发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1、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2、活动难点: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进行展览。

2、教具:0-9数字卡以及物体卡片若干套。

3、录象资料:如汽车牌照、居民住宅楼、红绿灯。

活动过程:

(一)参观数字展览区。

1、通过参观展览,让小朋友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2、相互交流:你发现哪些物品上有哪些数字?(组织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述)。

3、请你们猜猜:如果这些物品没有了数字会怎么样?

(二)了解数字的用途1、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呢?

2、你觉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处呢?(请幼儿回忆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

(三)数字游戏(找座位)——要求找到比手里的数字多1的座位号坐下。

(四)延伸活动:你能用这些数字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编码吗?(比如:1、1、0、组合成110)(五)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字,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的世界中,而且,数字对我们又是那么重要。

生活中的垃圾中班教案

1、在看看、听听、讲讲中了解果核的用处,发现果子里有不一样的果核。

2、能胆地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体验收集的快乐。

“蜗牛和苹果”的故事制作成ppt。

6种水果(每张桌子摆放一样水果,并遮盖住)、相对应的6种果核混合装在脸盆中。

盘子、消毒纸巾(与幼儿人数相等)、水果刀、垃圾筒等用品放在一侧。

教室里放置一些不同种类的种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育理论依据: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树叶的变化、水果的成熟使秋天变得色彩斑斓。人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有了收获,也因此使劳动变成了一份快乐,这是一个孩子、人都开心的季节。这个主题就是要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的活动从活动室走向广阔的天地,开拓他们的视野,也丰富他们的生活感受。“捡落叶”、“去秋游”、“摘果子”、“逗虫子”等一切活动,都让幼儿在玩中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发现自然,使他们的感觉变得敏锐,思维变得活跃,性格变得开朗,生活变得有趣。

当树叶纷飞飘扬,从幼儿收集的各种水果,到教师收集的各种农作物,使活动室渐渐有了丰收的喜气。孩子们在观察、品尝、思索和表现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感受着秋天的美丽和快乐。

这时,一个小故事《蜗牛和苹果》吸引了我,我发现,幼儿在品尝水果时,积累的经验往往停留于水果的外形特征、水果的味道等,很少有孩子关注到果核。故事却给我们展示了意欲丢弃的果核却变成种子、树和果实的美好结局。于是,本次活动借用这一素材所制作的flash,以果核为对象,一方面在设问中促进幼儿的细致观察以及经验基础上的想象,另一方面让幼儿在“果核宝宝找妈妈”的情景中观察、比较不同的果核,体验秋天发现的乐趣。同时,使幼儿初步感知植物生长变化、收获播种的轮回,以激发幼儿参与下阶段各种收获、劳作活动的愿望。

注重关注幼儿兴趣,启发幼儿积极思考与胆探索,有机的将各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整合起来,在促进幼儿主动、全面发展方面起积极的作用。

1、看看、听听、讲讲。

故事:“蜗牛与苹果”

集体看无声的flash画面,提问:你看懂了吗?发生了什么事情?该怎么办?

到底谁是苹果妈妈的宝宝?

发现幼儿能看懂一些画面,但还不能很好地将多个画面联系起来,有点“断章取义”。于是,再次看flash(有声的),并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听了故事以后,你们觉得果核到底有用吗?

追问:苹果是真的生病了吗?乌龟医生有没有她看好病?

苹果烂了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可能她是当妈妈了。

正是这一粒粒黑黑的小宝宝钻到泥土里才慢慢地长出了小苹果树。他们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果核。

你们都吃过苹果吗?有没有发现过里面的果核?你们吃完后把他们放哪儿去了?

是不是随便种什么果核,想要她长出什么果子她就能长出来呢?

那么,除了苹果的果核,你们在吃水果的时候,还发现过什么其他的果核吗?

今天,有好多水果妈妈都到这里来找自己的果核宝宝了。仔细看看,你认识她们吗?

(教师一一出示遮在毛巾下的6种水果,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现在就请家一起来忙,把这些果核宝宝送回到她们的妈妈身边去。你想谁就谁,想几个就几个。

(组织幼儿围坐在桌子旁)我们一起来看看,果核宝宝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先长得最的果核宝宝吧!

孩子们在交流、品尝和发现着。

关于香蕉的事情看来杨杨了解得比较多,想知道的宝宝以后可以去问问他。

对,你们都吃过吗?她里面长什么样?

她跟我们平时吃的桔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她跟桔子很像,但她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金桔。

为什么幼儿园我们要每天吃苹果呢?

说得对,苹果有丰富的营养,味道也很好,所以家都很喜欢吃。

再来我们刚刚认识的水果妈妈冬枣。

好多宝宝都没吃过冬枣,现在你可以慢慢地尝一尝。

那么,家看看,还有哪些也是冬枣妈妈的宝宝,一起把她们送回家。

还有很多长得小小的'果核宝宝有点糊涂了,不知道自己找的妈妈对不对,我们把她们带到教室里去,再想想办法。

你可以请爸爸妈妈跟你一起试试,看看现在种下去,什么时候会长出来。如果长不出来,过一段时间再种,看看什么时候种比较合适。

师生一起收拾果核和水果。

3、延伸活动:愿意继续忙的宝宝一起到探索角想办法剩下的果核找妈妈,鼓励孩子到教室里找找“秋天里除了果核还有哪些也是种子?”

本次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观察、探索的空间,引导幼儿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体验发现的快乐。探索的过程中,我注意给幼儿表达自己经验的机会,并注意倾听和追问,激发幼儿间的争论和互动。活动中,孩子们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也敢于质疑,并能够胆地运用经验解决碰到的问题。在验证过程中,我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果核,引导幼儿在讨论中关注到不同的取果核的方法,并把剩下的几种果核放到区角活动中验证。

一方面,给孩子更多探索的机会,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和表达很自主,也很胆,在寻找冬枣果核的过程中,很多孩子沉浸于活动中,甚至都忘了吃果肉,却为自己寻找到的果核而欢呼,完全看不到这个年龄段孩子“嘴馋”的特点。这些都可以看出本班孩子对探索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活动中能灵活地与幼儿互动,及时的追问以及幼儿间引发的争论、互相质疑都激活了幼儿的思维。

另一方面在幼儿收集果核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新的兴趣点,以进一步拓展主题内容。

幼儿操作的果核很多也很细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幼儿设置了障碍,可能会让有的孩子产生挫折感,需要在后续的活动中加以积极的引导,助幼儿体验克服困难和挫折后带来的快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