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案(优质23篇)

时间:2023-11-28 12:12:55 作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以适应不同阶段和需求的变化。以下是一些上级教育机构提供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十三岁的际遇》语文教案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尘世的缘分。

穹窿: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安详恬静。

撷取:摘下,取下。

惆怅:伤感,失意。

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菲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学习目标:1、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北大的资料,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2 进入新课: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魅力?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名北大学生田晓菲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三块:品味语言

1 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制作成读书卡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摘抄田晓菲的诗歌。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1.积累一些词语,弄清一些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音、形:

3.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际遇 莫名 稚气 尘缘 白驹过隙 蓦然 穹隆 不胜 恍悟 茫然若失

骤然 津津有味 不折不扣 迷离 徜徉 涉足 絮语 摒弃 犀利 一视同仁

谈笑风生 绅士风度 古朴 凝重 耳目一新 安恬 撷取 惆怅

4.掌握一些修辞知识:

比喻:即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就是比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运用比喻,可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

2.品味本文语言优美的特点。

3.体会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

1.细细体味作者激情洋溢的文字,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激情。

2.学习作者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本文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在弹指一瞬间孩时的梦想实现并且已在北大生活了两年,欲向北大诉说心语。

第1自然段,写从泛黄的照片上初识北大,梦想产生。第2自然写乘车路过北大,表现少年的自信。第3自然段感慨时光飞逝,第4自然段再现初入北大天真浪漫的“我”和如今的茫然若失。第5自然段欲向朝夕相处的北大诉说心语。

第二部分:回顾两年来,北大的哺育和给予,展现北大的精神魅力。

这部分写的主要意思是北大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知识魅力:第6自然段写由参观图书馆而顿悟自己的无知。第7自然段写与北大的际遇,是又一个新的开始。第8、9自然段写书籍为我打开新世界,北大为我开启智慧和真理之窗。

人格魅力:第10自然段写北大学生的物质。第11自然段写北大老师的风采。

第三部分:倾诉对北大难以分割的浓厚情感和歌颂之情。

1.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同时大量地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散文的语言更具有诗样的美感,饱含了特殊的情感。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在人称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时空的转换。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例如第四自然段,作者将两年前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对比着描写:“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文中类似如这样神妙的比喻比比皆是。例如,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与船工,都十分贴切。又如,以“不系之舟”自比,“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是与“不系之舟”相关联的一系列比喻,“玫瑰”“绿阴”是两岸诱人的景色,“宁静的港湾”是“不系之舟”前进中的“避风港”。这一系列相关,极富表现力,将“我”渴望创造,不断求索的形象展现出来了。

作者用诗一般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北大的特殊感悟,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文为拓展性阅读,只要求学生大致感知课文,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揣摩一些精彩语句,积累词语即可。

1.鼓励引导后,让学生独自准备,扫除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发现哪个词用得好,并说出它的妙处,喜欢哪些语句,说说为什么等。

3.不采用全班就同一问题发表意见的形式,以利于每个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发现”。

4.只要学生能积极发言,教师就给以恰当的肯定。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4.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

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文章,学会给文章划分层次。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二、检查预习。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涉足(she):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徜徉(changyang):安闲自在地步行。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犀利(xi):(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凝重(ning):凝固而又沉重。安恬(tian)安详恬静。撷取(xie):摘下,取下。惆怅(chouchang):伤感,失意。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呜咽(ye):低声哭泣。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沉淀(dia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三、整体感知。

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

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四、理清思路。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

五、概括中心。

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自己在北大两年的学习和生活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北大的热爱,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要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六、总结课堂。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字词检查。

二、细读分析。

1、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2、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3、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惊喜、喜悦、感动之情。4、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

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幺?——北大人的或内敛或尽显的风采。

5、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作者对北大充满了欣赏与无言感激之情。

6、“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幺?为什幺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比喻各指求知的学子,执教的教师,世事的变迁。

——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愿意为北大奉献,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8、回顾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七岁时的梦想。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1)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十三岁的际遇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1.下列字的笔画正确的一项是()。

a.乘9画b.第12画c.键13画d.插11画。

2.选择短文中“相依为命”的正确解释()。

a.相互依靠,听天由命。b.相互依靠,维持生活。

c.相互依从,维持生活。d.相互依念,维持生命。

3.选出短文的中心思想()。

a.说明溺爱青少年一代,反而害了青少年一代。

b.说明光读书不做家务事,反而害了自己。

c.赞美豆豆勤奋学习的美好品德。

d.歌颂姐弟相依为命的深厚情谊。

4.短文中姐姐“茫然不知所措”的“茫然”在文中最准确的含义是()。

a.不懂得弟弟为什么从大学跑了回来。

b.不懂得弟弟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怎样回答弟弟的话。

c.不懂得自己爱弟弟为什么反而害了弟弟,不知今后怎么办。

d.不知今后怎样在生活上继续关心、照顾弟弟。

5.短文中为什么把开、关收录机的事写得详细()。

a.这件事生动有趣,所以详写。

b.这件事能表现姐弟情谊深厚,所以详写。

c.这件事能表现姐姐溺爱弟弟,所以详写。

d.这件事能反映弟弟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详写。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4.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文章,学会给文章划分层次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 “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二、检查预习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涉足(she):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yang):安闲自在地步行。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凝固而又沉重。安恬(tian)安详恬静。 撷取(xie):摘下,取下。惆怅(chou chang):伤感,失意。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呜咽(ye):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沉淀(dia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三、整体感知

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

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四、理清思路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

十三岁时的际遇 十六岁时的 回顾

五、概括中心

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自己在北大两年的学习和生活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北大的热爱,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要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六、总结课堂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字词检查

二、细读分析

1、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2、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3、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 ——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惊喜、喜悦、感动之情。 4、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

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幺?——北大人的或内敛或尽显的风采。

5、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作者对北大充满了欣赏与无言感激之情。

6、“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幺?为什幺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比喻各指求知的学子,执教的教师,世事的变迁。

——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愿意为北大奉献,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8、回顾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 七岁时的 梦想

十岁时的信心

十三岁时的际遇

十六岁时的回顾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1.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2.积累语汇。

〔难点、重点分析〕

分析:有联系。誓言中强调“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为“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教学过程设计〕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公开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4.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文章,学会给文章划分层次。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二、检查预习。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涉足(she):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徜徉(changyang):安闲自在地步行。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犀利(xi):(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凝重(ning):凝固而又沉重。安恬(tian)安详恬静。撷取(xie):摘下,取下。惆怅(chouchang):伤感,失意。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呜咽(ye):低声哭泣。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沉淀(dia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三、整体感知。

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

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四、理清思路。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

五、概括中心。

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自己在北大两年的学习和生活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北大的热爱,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要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六、总结课堂。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字词检查。

二、细读分析。

1、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2、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3、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惊喜、喜悦、感动之情。4、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

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幺?——北大人的或内敛或尽显的风采。

5、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作者对北大充满了欣赏与无言感激之情。

6、“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幺?为什幺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比喻各指求知的学子,执教的教师,世事的变迁。

——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愿意为北大奉献,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8、回顾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七岁时的梦想。

十岁时的信心。

十六岁时的回顾。

十三岁的际遇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

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六、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

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向往。

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自信。

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自信。

16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

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略)。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田晓菲。

思考题: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2、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部分各概括了什么?

第一部分:梦想及梦想成真。

第二部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第三部分:对未来的畅想。

读《十三岁的际遇》有感

十三岁,是洋溢着青春的年纪,一个叫田晓菲的姑娘已经成为北大的一部分,而我正走在“去”北大的路上。

北大,北大,我也有一个北大梦。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散发着愉悦、安详的气质的卷卷图书,内心纯洁、言语犀利的苦读之人,平易、亲切而自然的老师们,这些都映衬着你的神圣与伟大,你的智慧与多姿,你的悠久与漫长,你的出众与高雅,也吸引着我追寻的目光!十三岁的我才是个初一的学生,但我知道北大就在那里,我的梦想就在那里。我不知道田晓菲姐姐是凭着怎样的聪慧,经过怎么的跋涉,在十三岁的年纪就成为北大人的,但我会象她一样,不放弃、不逃避,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北大,请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会来到你的身边。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内容。

3、体会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

2、诗意盎然的语言蓄满深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2、教学器材:投影仪;北大图片;有关北大的文章。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流畅朗读;

2.直观形象。

观看、阅读图片、出示相关资料;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发表见解;交流、组织交流、评价;

4.北大对我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再读课文,重点研读第二部分文字,组内交流讨论;布置任务,引导思路;

5.体会本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句、段落,谈自己的感受;组织交流,参与活动;

6.拓展。

片段写作、组织写作、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北大军训故事(略),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严肃、庄重的力量?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真阅读一名北大学生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借助工具,扫除文字障碍。

三、组织学生观看阅读相关图片。

四、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思考:作者对北大有着什么样复杂深厚的感情?

五、文章思路与内容:按文章给出的时间顺序理清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发生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完成。

参考:

7岁时,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时,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多时,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即将16岁时,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六、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七、作为一篇为校庆而作的文章,作者回忆自己的金色年华,最让人感动的是作者笔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蓄满了作者对北大深刻的感情而显得异常丰富,你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字有些什么样的体会呢?小组讨论总结。

八、拓展作业: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际遇,本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十三岁时的际遇,讲述了作者在北大的生活。

北大应该是中国学生最终的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有些人的想法里,北大像海大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然而放弃了追梦,放弃了他的理想。但是作者为什么可以从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进入她梦寐以求的北大呢?有人说作者是一个超常少年,我们不能同她相比。不!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而我们不是也一样有吗?虽各人的梦可能都不同,年龄也不一样,但只要你去追求,就有同样的成功的人生。

如果有人说这是开玩笑,那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开玩笑,我也猜想这个人没有属于他的梦。也许在追梦的路上会有不平,但在克服一个人困难之后,你终究会抓住你的梦。就像作者一样进入北大。

我想作者会有十三岁的际遇是完全来于她的梦,她的人生目标,她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地走向完全来于她的梦,因为作者渴望有一个追求,有成功的人生。

去追寻你的梦吧!让梦把你的人生变得更为光彩,变的更宽。让你走进一个彩色缤纷的世界,一个让你着迷而又绽放光彩的世界。让你觉得是一个充满活力,朝气的世界。因为梦是一个跃动在你手中的一只炫丽无比的,一只神奇的蝴蝶。

语文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设计思想。

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课文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读十三岁的际遇有感

已经是三年级“老生”的田晓菲对这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说“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北大精神不是虚无飘渺的缕缕青烟,也不是一闪而过的灼灼流星。北大精神是非常具体而又清晰的实在之物,它体现在无数北大人的言行之中。

田晓菲的诗歌便有答案:“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

一张张笑脸显映在教学楼上;一阵阵琅琅书声回荡在柔和的校园氛围里。。而我的心,早已飞向远方,展望未来。

13岁,带着稚气,带着向往,踏入北大的你,是一位超常聪慧全面发展的孩子,我虽没有你那先天优势,但我也要进入那座“诱人的天堂”,摆脱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北大,它不仅是你的神奇之窗,也将会是我的神奇之窗,北大,多少人的梦想!我虽不能像你一样:13岁进北大,出诗集,可我相信:等我到了北大,同样也能为它撷取一颗最灿烂的珍珠!

晓菲,我羡慕你的文采,羡慕你的一切。但!羡慕是得不到的,俗语: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只有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几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到那时,我会在那起始的港口等候你,成为你的船客,进入你温暖的怀抱中!

这篇文章语句非常优美,用了很多好词,好句和修辞手法,里面那委婉的语句体现出了作者童年时代美丽的梦和遐想,同时让我一目了然,并看出来了作者在北大里留下的美好回忆。

“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间,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秋风又起,树枝和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拢“这不仅体现了清华园的美,更说明作者对清华园的思念。人们常说:秋天的一切事物往往会让人对某种东西产生思念,这是人的常理。

在生活实际中我曾经听说过:海伦凯勒为了实现梦想即使她一岁时双失明还在刻苦学习,直到最后她成为了一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奥运健儿刘翔,姚明为了实现梦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没有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经过努力天上不可能掉陷饼,无论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

《十三岁的际遇》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3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ngl%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7):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1ngy1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9):(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ng):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1n):安详恬静。

撷取(xi5):摘下,取下。

惆怅(ch%uch4ng):伤感,失意。

沉淀(di4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5):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

〖教学重点〗 。

目标2 。

〖教学难点 〗 。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

〖教学设想〗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要求学生默记要点) 。

二、默读全文 。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

讨论: 。

一、七至十六岁的生活 。

七岁时的      。

十岁时的      。

十六岁时的            。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

北大的图书馆 。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

5、朗读10、11段 。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

赞颂北大、抒发深情 。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

四、小结 。

五、练习:制作词语卡片 。

1、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 。

注音,解释,例句,写话 。

2、例示 。

六、布置作业  。

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在练习本上) 。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要求学生默记要点)。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七岁时的     。

十岁时的     。

十六岁时的           。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练习:制作词语卡片。

1、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

注音,解释,例句,写话。

2、例示。

六、布置作业 。

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在练习本上)。

七、板书设计 。

见“三”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摘下,取下。

惆怅(chou2 chang4):伤感,失意。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四、小结 。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二)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1、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北大的资料,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2进入新课: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魅力?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名北大学生田晓菲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三块:品味语言。

1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制作成读书卡片。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摘抄田晓菲的诗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