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汇总13篇)

时间:2023-11-26 17:05:36 作者:薇儿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书中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体,它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和拓宽思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共同交流和分享。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钟老爷子的《围城》晦涩难懂,以为其夫人杨绛先生的书大抵相似,于是卯足了劲儿打开这本《走到人生边上》,发觉远非如此。

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往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瞌睡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这本书全是它对于生命人生巨大问题的自问自答罢了。但,后半部分放了几篇先生的杂记,有故事,有回忆录,还有些自言自语。

这本书的封面很特别,纯白的底,上面印着书名、作者、出版商,还有部分的目录,像极了先生的性格,简单,为他人考虑。除了该有的信息,其他一概不加,而添加目录,大概是让读者不用翻阅便能了解里面的内容,好作判断,不花冤枉钱。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像一位祥和慈祥的老人,和你娓娓道来她对生命的思考,言语谦和,虽有些上升哲学层面,但她总是在其中添加生活中的例证,这就更像了和家中某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聊天。很喜欢她的语气,更多时候,她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渺小,“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而对不同的观点总是谨慎并乐于研究,“他们的见解是否正确,很值得深思”。老实讲,从她后半部分的杂记读起,毫无感觉,毫无难度,她就是在用一个平和的语气在给你讲个故事,里面很少参杂着她个人的评价或激昂的情绪。这点让我很不适应,或许现代“快餐类的畅销书”看多了,这么平静、这么不教导不好为人师的书实在鲜见。现代书,总是直接地告诉你如何能成功,总是用各种煽动性、激动人心的提升你的肾上腺激素,“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女人”、“快速致富法宝”、“30天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等等。而现代的读者,我就是,总是想着“书中的黄金屋”、“书里的颜如玉”,最好有本书能为我指明一条光明的道,越是粗暴简单越好,就像《我的哈佛日记》、《卡耐基成功法则》等。杨先生的这本书一点点都不,甚至处处体现出“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想法罢了,你觉得对的,听听;你觉得不对的欢迎批评指正”这样的谦逊。她让我觉得,其实什么都没有界限,你的所知所想所历就是三千流水中的一瓢,不足为喜不足为悲,这是多么豁达的胸怀。

说完了印象,就具体来说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书中的中心内容仅百余页,第一遍读得苍白无力,一点没让我振奋。第二遍我抛弃心中急功近利的想法,试着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视角看待她所认识的世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只剩下面对死亡,她此时此刻就是在弄明白,人活着是为什么?生命的本来意义?这个问题,曾经在大学期间困扰了我四年,也未曾想清,后来逼着自己不去想,算是饶恕了自己。杨绛先生说,人生的意义大概是灵魂的锻炼。人,是有肉体和灵魂组成的。而,人天生有识别并督促自己遵守是非、善恶的道德价值标准,这就是“灵性、良心”。我们一生追求的也无非是让肉体和灵魂达到统一。她认为,道德品质和贫富尊卑并没有关系,有时山里人、农村人的品德比经商的、知识分子高,所以,并不应根据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职业,来评判他道德、灵魂。可是人要是真正的想要将灵魂达到至高处,那就得进行一心一意的修行了,因为普通百姓要教育儿女、养家糊口,便也不能如此了(这也为什么修士、道士、和尚等需要信众供养或化斋),但倘若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也确实如此。

我们虽然天生有“灵性”、“良心”,但,也有“罪恶”、“欲望”的那一面,需要“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先生认为论语中的最高目标是“平天下”,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修身”则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灵魂受锻炼的方法,“真”是最重要的。人活一辈子,受锻炼了一辈子,或多或少有了些成绩,而这也就不枉此生了。作者很聪明的没有说,有哪些成绩就不算枉此生了,但,我想肯定是不违背良心道德的。

这部分内容有些许的哲学化,但,说的内容却不空洞,反而是很真实。读完,让人内心很沉淀与平静。我正在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时往前看看,有时往后看看,实在不知道怎么走了,就读读这些先生的书籍,也是修行的一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当无从下笔的时候,才终于明白,自己现在已经进入了写作的瓶颈期。如今对于写作,不仅仅只是依靠灵感的火花一现,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了。如果不能够突破以往,进而成就自己的诗风与文风,培养出自己独特思维方式,写出与天地万物及与读者共通的只属于自己的诗歌与文章来。那么以前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将沦为泡影,不过是一场虚无。真的不想让自己曾经的梦想沦为幻想,可是如今的我却无能为力,只是不断地思考着自己写作的初衷及自己如今的艰难处境。现在愈发的觉得自己的作品无法达到心中对自己的'要求,甚至难以下笔了。对此我的内心是挣扎的也是无助的,可是我相信这也是必然的,因为人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是在原地徘徊不前,沉浸于以往的所得之中。况且自己又还没有获得一丝丝的小成,又要什么不舍的呢?可是对自己写作的要求高了,也就愈发的追逐起文字与语言的精练程度。可是自己的文字功力却又无法支撑起自己的要求,无限的苦恼便如山洪般爆发而不可收拾了。总是在怀疑,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自己选择的道路,又到底能够走的了多远?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只能够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越是想便是越发的挣扎,思维也是就愈发的混乱,可是直觉告诉我不能放弃,我也决定不会放弃。我始终坚信没有完全的一败涂地就还有希望存在。哪怕是在痛苦中艰难求生,也不想让自己在堕落中彻底沦丧。我不想就这样,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我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人活着就应该要追逐自己的天性。或许是痴人说梦,可是真的不想让梦想的帆船还未起航,就永远搁浅在梦的滩沙。

我始终觉得人生最挥霍不起的便是青春的美好,不想就这样麻木不仁的活着,活着就是要追寻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应当有自己的追求,不是吗?而今我终于想明白了,人生不在乎走向何方,只是在乎自己的心境有多空灵,世界有多美好!

我知道我应当要变得更加坚强,这样才能熬过漫漫黑夜,才有可能看见那希望的曙光。写诗不是单纯为了写诗,而是为了追求灵魂的高度。或许我们为了那一份遥不可及的精神给养,无奈地选择了孤独的存在。可是自己的孤独,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远离孤独,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梦想。这也许是为什么,即使没有什么人看好,却一直坚持不懈的原因所在吧。哪怕现实不够美好,可我们应当学会幻想,有憧憬的人生才有希望在萌芽。

精神的满足是永远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民族,这应当是诗人的理想。我不惧怕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也不在乎有没有人懂我。我的信仰是微薄,可是却一定是坚强。只是想用童话般的诗歌,点亮黑夜的眼睛,去拯救人类那受伤的灵魂。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女士写的《走到人生边上》,除了一阵阵的敬佩,还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达到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杨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总免不了会回忆那曾经的旅途,也总免不了会抽象出一些如命运、人的存在之类的哲学命题进行思考。千百年来,这样的命题长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总无定论。人总说“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运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杨绛女士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她说:“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说,八字怎么规定,一切都由自己选择。即使选择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没有所谓的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考验,惩罚或者补偿。”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如果说“老先生”用这样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么读者就是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是它包括灵魂、个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内容!这是杨绛先生站在人生边上对人生的探讨,正如许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不管有还是没有,九十多岁的杨绛先生可能比我们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个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尝到了她的人生感悟!还是比较喜欢作者注释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经历,其中最爱的一对喜鹊的爱恨离愁,可能这是杨绛先生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却让我觉得读后回味无穷。

也许几十年后,我站在人生的边上,再去细读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我会理解她的胡思乱想,会理解她对于“人”方方面面的探讨,这是在经历过伴侣去世与爱女离去十年后对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辟、韵味无穷!正如她所说的“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我想,我也该从现在起探索人生的价值,因为我们现在无需向后看,只需向前看,杨绛先生已经帮我们探索她经历过的人生,而我们的人生价值,还在续写。我们需细细探索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怀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了解他的生平,而是读他的作品。因为每一部认真铸就的作品,都饱含着作者最真实、最深刻的思想精粹。”偶然间获得一本新书,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朋友笑话我,现在读这本书有点早了,而立之年应该是奋斗、创业,关乎生老病死的问题,那是以后的问题。我笑了笑,没说话,其实内心只是想知道迟暮之年的哲人们他们对人生持怎样的态度。

读完这本书,才对杨绛先生有了一点点了解。杨先生没有老年人那种老成持重的垂暮之感,反而文字间充满了俏皮活泼,若是不知道底细,还真以为是个年轻人。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我最佩服的是杨先生临到人生最后,也不放弃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百岁老人该是经历了人世许多沧桑,尤其还自嘲为“晚清遗老”的她更是经历了最动荡的岁月,受到世人的`尊敬被称为“先生”,也受过苦难而到处躲避。按照惯例,德高望重、韬光养晦也没谁敢有微词,可杨先生是“先生”名士,自不如此,而是好奇地向后看看,自问自答地探索人生的价值。

“天地生人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杨绛先生回头去看,思索、洞悉“天地生人”的目的——当为万物之灵。人生实苦,灵性良心往往迷蒙在烟雨云雾里,为世事操心。老天何苦为难我们?杨绛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最重要的理由:“人之善恶杂糅,就若顽铁一般。所以修身谓之人的根本要求。”宝剑锋从磨砺出,唯有不停锤炼,才能达到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收获。人世的苦难正是起着如此这般的作用,人生大苦,大概便是这缘由吧。

“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美。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人生像是一场修行或者说修炼,在红尘中炼本事,修心,磨砺出自己的信仰。人经过顺人情又合理的锻炼,最终超脱“小我”。或许不如“尧舜”之德,却必定或多或少留下成绩。尤其在岁月的婆娑下,却是老而弥坚。到老了,锻炼了一辈子,能留下些成果,也算是不虚此生。这也是杨绛先生文章最后的自语。

读罢《走到人生边上》,完全看不到一点“夕阳西下”的哀叹,也看不到一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躁动。有的只是平平静静的思索,喃喃自语,回头看看过往,说说一生的价值。我们年轻人站在人生的这头,杨绛先生站在人生的那头,看着她,看到是她一路上的淡定和从容,到了边上,最触动人心的还是那句“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读其书,知其人,用阅读这种最平等的方式缅怀杨绛先生,是我最大的尊敬和怀念。感谢一次偶遇,让我对人生多了一点思考。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这是杨绛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所写的一段话。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高龄时所写的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书。滚滚红尘,显然杨先生已经走得够久,时间正在从她的身上碾过去。对于人生,她也有自己的丰富经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于生命的哲思,对于探讨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我希望通过杨先生对生命的解读,来找寻自我的价值。

本书分两部分,一半论文,一半散文;一半讲理,一半讲故事,用故事当理论的“注释”。前半部分,充满了杨绛先生对于鬼神、人生、命运、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自序第一段写到: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这样充满智慧与幽默的文字,读上去引人发笑的同时,也有着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感谢杨绛先生,在又老又病又忙的人生边缘上,为世人完成了这本书,解答了世人的疑惑。读完本书,我更是有了深刻的认同。

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关于人的“灵”与“肉“,“命”以及灵肉的锻炼,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道歉了。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的啊。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欲望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老先生还收录了一些注释。其实就是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记录。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北京给夫人做帮佣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惨一生。小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大后辛苦劳作,外出务工养家,结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无情被勾引,身体背叛,随后默认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实,还一直坚持在外赚钱养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话:”一辈子只知道劳作,赚钱,存钱,省钱。年轻的时候为了赚25块养家的钱,后来失去了家。”女人啊,这是为什么啊。不过,也有个体会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样还是要在一起的,长期分离总会有问题,最终得不偿失。当我说出这番感慨时,连在一边玩网游的蒋公子都马上附和道:“对,没错!”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人生路慢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经历什么,但是唯一能让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养了。其实对于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我并不能说自己有多好的修养,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我就特别崇拜他们。

在我看来,修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前我是个非常冲动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时候,都非常慌张,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情绪化。其实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变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时,他谈起说他在“修身养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谈到的《走到人生边上》。我这个朋友以前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结果因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之后性格大变,开始看起书来。他曾跟我说过,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来不起的人物,她所经历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代年轻人要热爱生活,并且要懂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而在为人处世当中,一定要谦逊,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正是因为朋友的变化,让我对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我在参军之后,不再像从前一样的浮躁,当然在亲自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远远比朋友口中所谈论的要多得多。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体现这个人的待人处事方面,有人说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实这都和我们的素养息息相关。老师要讲师德,军人也是一样的,各行各业都有各种职业道德,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我也应该随时管理好自己,随时对自己有高要求,做一个有素质的军人。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的创作,前半部分的自问自答的形式,先探讨了神鬼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全书的'大前提,如果不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不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那么之后的灵魂、命运、信仰等问题根本无从谈起。接着杨绛先生对本书所谈的“人”进行了界定,即人世间每一个具体的人。并且每次谈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都会先进性定义,如“灵魂”、“个性”、“本性”、“灵性良心”等。并且有问有答,内容层层递进,绝没有随意的篇章,逻辑严密清晰。这本书不是学术论文,但是杨绛先生却依然以作学术论文的态度和严谨对待。

如果问及崇拜的偶像,我必答杨绛先生无疑。在她身上总能看到闪光点。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杨绛先生一生在探寻的过程中审视自我,关注内心,不让生活拿走自己的想法,磨平其棱角,还要保持对自我的肯定与欣赏,保持对人生的努力与坚持,所以她的人生自带光环,闪闪发光。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假期有幸读到了《一个偏见》这篇杂文,深深为钱钟书先生丰富渊博的学识与幽默含蓄的谈吐所折服,于是又拜读了《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刚一读,立刻“眼不释卷”,花了三四个个小时,总算是粗读了一遍,有些小的看法不吐不快。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可是又很富有哲理。

“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适宜可是了,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让人胆寒。

我以为,钱先生更多是为了抒发才气而进行创作,至于读者是否能够全盘理解,就要看自我的脑子是不是能够跟上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画工的学识了。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将欢乐与黑暗应对立起来的《论欢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欢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完美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教师。”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写的一本书,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机遇偶然的情况下读完了它,最开始被吸引还是里面的鬼故事内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走在人生边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进行对话一样,有生死、有命运、有灵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将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静的述说着。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鬼打墙、鬼附身、古代刑场这些非常灵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进行详细了描述,这些东西本不适合在这里被提及。书里面提及了杨绛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同学,家里般进了非常大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个断头台刑场。自从搬进去住之后,一家人接连变故,非常瘆人。从一个老人家的说出这些,说实话,我是信的。杨绛先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的信念都进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本身,无尽的苦恼。“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妙曼的”。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感叹杨绛女士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下,那么平静的对待生活、平静的思考。作者一辈子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生离死别,到临了对人生看的无比通透,无比豁达。这种心态,是令人无比让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钱钟书先生写的文章,总是能给人带来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的感觉。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真正深蕴于钱老书中的智慧结晶却往往难以言表,让人体会到大智慧与小聪明之间的差别……《写在人生的边上》是钱老人生体验的流露,然我们看到先生对世相百态的深刻、敏锐的洞察……《人生边上的边上》学理味要浓一些,但不变的是那一束智慧之光的时时闪耀。

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然而人生边上的路径究竟走向何方,不得而知,也许快乐,人生的意义太过虚无,我们要在这样的一种事实中间漫不经心的去追寻。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将快乐与黑暗面对立起来的《论快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快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美好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老师。”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这个散文,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三)。

一直想读钱钟书的《写在人上边上》,起因是读了他的《围城》,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读他的作品,首选就是这本《写在人生边上》了。事实证明,没有选错;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豁然。现在写着书评只是些许自己的见解,至于大师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当然也不是我可以轻易揣摩出来的。

书里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作者天马行空般将神话、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个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而丰富的内容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讨论门与窗的关系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举出门窗的区别,让人读来不禁失笑。门进来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进来;而窗进来的,却是不顾及你的感受,而且会暂时成为屋子的主人。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但是你下班后却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却会是你的所爱。《吃饭》一文更是说出很多日常常见道理。如: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把吃饭和交际这种国内常见的现象说得如此透彻。吃饭本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和交际混在一起,就变得复杂了,种种微不可言的关系。但是作者用一个简单例子就把这事说得清晰透彻。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这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数却总是忽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比,结果只会是自己吃苦头。当然还有很多有新颖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说。

我们总是说那些抨击别人的人,说他们自己没做好却去抨击别人,说他们这样不好,但是钱先生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说法,应该让这些人去抨击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就如最厉害的敌人应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这样攻击起来,招招致命。里面也有关于道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来,总会觉得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它们生动有趣,而又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这就是一本好书所该有的。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20xx年3月21日,爱读读书会第十五期,读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读书会上讨论先生生平,发现今年是先生逝世的20周年。在此缅怀先生,今时今日能读到先生的著作,于我于读书会的各位书友,都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少年的时候,《围城》风靡一时,看了电视剧,自我也寻来《围城》一知半解的看上了几遍,至于看完悟出了什么,至今回想起来,除了对几位主角情感纠葛记得一些,对作者趣味的语言感兴趣一些,年少不更事的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也是当作一本趣味的`故事书看完了罢了。

而二十多年后再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杂记《写在人生边上》,是抱着小学生谦卑、求知的心态,满怀着惊叹和敬仰的心境读着。读完要写后感,实不敢妄论,只敢说像小学生写读书后感一样,记录下自我的心得和感受。因在先生深广的学问面前,说我是个蓬头小儿,呀呀学语,也是毫不夸张的。

钱钟书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界的一代宗师,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他的学问称之为:钱学。钱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享誉海内外,为中华民族礼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所以有人说,钱老的书难懂,不容易读。确实如此,没有深厚功力的读者和学者是读不懂钱学的。可是难懂不代表着不能读。从一只贝壳里能够听见大海的歌唱,一朵雪莲也能够折射雪山的丰姿,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

就像钱老在他的《写在人生边上》的序里所说:世上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余光中也说:感性的纯读者,主观的喜欢,享受作品技巧的效果,知其然并不必须知其所以然,读书是一种精神上得到的新鲜的愉快。

于是乎,我们就安然的享受着读钱钟书先生的大作而带来的愉快感受,而不去强求自我必须要知其然,且又知其所以然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