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专业19篇)

时间:2023-12-01 23:58:59 作者:GZ才子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自己的进步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下是一些具有独特角度和深入思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发布后,在河北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张连印为榜样,不畏艰难险阻、甘于埋头奋斗,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开启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干部虽然有退休的时候,但共产党员的责任永远都在肩上。"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老干部汪潮海是张连印所在党小组的组长,他在学习张连印先进事迹后表示:"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倾尽满腔心血在家乡绿化荒山,不图名不图利,一干就是18年,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模范榜样。"。

"老首长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是军人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的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责任和忠诚;在他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付出和奉献;在他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质朴和坚毅。"河北省石家庄警备区机关士官金衍军表示:"老首长的这种精神对我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革命军人,面对今后的困难和挑战,我会以这种精神为引领,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干好本职工作。"。

"‘绿化将军’张连印用18年完成植树200多万株的绿色奇迹,饱含着退役军人对家乡、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河北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邢朝辉表示,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工作,全省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积极提供政策宣传、协助办理相关手续等一系列服务,助力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最前线建功立业。"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张连印同志先进事迹,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精准度、满意度,用优质服务助力退役军人建功立业、奉献社会。"。

石家庄市退役军人刘新朝在学习了张连印的先进事迹后同样倍受鼓舞:"在张连印老将军身上,我深切体会到那种‘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大爱情怀,体会到‘拼了命也要种树治沙’的担当精神,体会到‘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拼搏韧劲,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刘新朝表示,要向英模榜样学习,始终不忘初心,保持军人本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是太行深山区靠种植业发家致富的样板村,也是践行"两山论"的生动实践。"张连印的人生故事鼓励我们擦亮理想信念明灯,做立根固本、起而行之的实干家。我们应该学习他十几年如一日绿化荒山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品格,学习他为改善生态环境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的公益精神,学习他不遗余力带动和影响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表示,张连印是为乡亲们打造金山银山的"绿化将军",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1964年入伍,在党的培养下,经过部队的淬炼,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铁心跟党走,一心谋打赢,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18年来,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他建设党性教育基地,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党史教育,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张连印心里的想法愈发坚定:“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对老家最大的回报,就是叫后人免受风沙之苦。”

没有丝毫的迟疑,张连印和妻子带着全部的30万积蓄,回到了老家。但将军上山种树这件事还是在小小的张家场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张连印给村里立下了军令状: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的军令状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还没见到苗木成活,自己攒了一辈子的30万积蓄已经花光,巨大的开销让这位一辈子不低头的将军不得不开始四处求人借钱。

虽对父亲不理解,但儿子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0万元,刚结婚的女儿把新房抵押了20万替父亲还了贷款,小女儿也掏出了自己3万元的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战友们也纷纷帮忙。

春天,张连印再次穿上了作训服,他和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在一座座荒山秃岭上摸爬滚打,饿了就泡碗方便面,中午顾不上休息又接着干。乡亲们被张连印夫妇感动了,在家的剩余劳力都扛着铁锹跟着他们夫妇一起上山栽树。

这一年的“五一”假期,张连印的女儿张晓梅第一次回村看望父母。本想着劝劝父亲的她,一下车就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

迎面两个身着迷彩服、拎着水桶的人老远就朝她招手,走近了,她才认出来是父亲母亲。两人脸上被晒得又黑又红,身上、头发上全都是土。看着母亲嘴上起满了水泡,父亲手上一道道裂开的皴纹和指甲缝都塞满了泥土,她心疼得直掉眼泪。

走进父亲盖的几间“指挥所”,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屋子,睡像地板一样硬的床,可父亲似乎毫不在乎,而是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异常兴奋地拉着她说:晓梅,你看看这个树苗,等过几年再回来肯定就长老高了。那一刻,女儿一下子明白了,父亲,他一定会干到底!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退休18年来,“老兵”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老兵”名叫张连印,今年76岁,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他戎马一生,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

(小标题)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但,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发小”胡万金,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

树全死了,老汉伤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

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

而张连印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如今,昔日的荒山,已松涛阵阵。

(小标题)冲锋陷阵的军人本色: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山坡上,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很难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

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

只是,树还没有种完。手术后的张连印实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乡了。

一如往常,他们没有找人接送,老两口从石家庄坐火车睡一晚,早上五点多到大同,又坐客车到张家场村。

“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满脑子都是种树。

回到植树的基地,张连印立马装上树苗和铁锹,坐着他的“专车”上山了——这辆不到5万元买来的面包车,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树苗,出沟入岭,都是他那车。”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池恒广说。

左云县的绿荫不断扩大,他体内的癌细胞也在疯狂生长。,他的肺癌出现骨转移。这次,住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回乡种树了。

“癌症要科学治疗,种树也要坚持到底。”张连印坚定地说。

如今,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他带领乡亲们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如今,张连印依然走路飞快、精神抖擞。

华夏大地上,创造奇迹的又何止张连印!

60万米高空上的卫星,忠实记录下绿色合围中逐渐“消失”的毛乌素沙地——。

一个坑一个坑种树、一锹一锹铺设沙障固沙,人们前赴后继,用一个甲子的岁月,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千千万万个张连印,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审计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司高级审计师罗涛感慨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闪耀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

“30年是我的‘目标’,种树要种到88岁!”张连印说:“每天和树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体就好。”

在他的带动下,山西省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张连印被群众称为“绿化将军”。

(小标题)心系群众的“公仆”角色: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被命名为“将军林”绿化基地,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

党和国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数践行,理由只有一个,朴素而炽热:

“是党把我从一个孤苦的放牛娃培养成一名将军,是乡亲们让我过上现在的日子。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党组织是我的家,家乡父老是我的母亲。”(参与采写:周仁、刘松峰、李紫薇、屈婷、黄一宸、田定宇)(完)。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退休来,“老兵”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老兵”名叫张连印,今年76岁,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他戎马一生,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

(小标题)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但,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发小”胡万金,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

树全死了,老汉伤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

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

而张连印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如今,昔日的荒山,已松涛阵阵。

时代楷模张连印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时代楷模张连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但,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发小”胡万金,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

树全死了,老汉伤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

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

而张连印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如今,昔日的荒山,已松涛阵阵。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但,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发小”胡万金,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

树全死了,老汉伤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

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

而张连印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如今,昔日的荒山,已松涛阵阵。

时代楷模张连印人物事迹心得

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义务植树18年,种下了205万株树木,让家乡万亩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被乡亲们称为“绿化将军”。

2003年,儿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张连印光荣退休。带着对乡亲们的感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带着老伴回到故土,回报家乡。

我在思考我还能干什么事,我们县是国家京津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区域之一,我们从小就受风沙之苦,我历历在目。我想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报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回到家乡栽树仍然和当兵拿起钢枪一样,是在尽一个党员、一个战士的责任和义务。

面对不解和质疑,将军立下“军令状”将军回乡种树,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乡亲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更多的是难以置信。一开始我还真不理解他,按说退休干部,多数人是享清闲享清福的,谁受这老罪,但他却下决心买苗栽树。面对不解和质疑,张连印立下了“军令状”,也给村民们送来了“定心丸”。张连印和乡村签订了一个协议,他说:“我回家是义务植树,我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我给栽树,我给管理,我出工,我浇水,但是国家退耕还林的补助,一分不少给农民。所以张连印就签订了一个30年的合同,30年以后就无偿捐给集体。慢慢地,人们看到补助就是发给农民了,也就理解了。

有令必行,在这个“植树造林”的新战场,张连印再次拿出了“看我的,跟我上”的军人作风,他先是拿出30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通电、修渠、整地、育苗。而后又从儿女那里筹措资金,为大规模种植做准备。当时树苗的价格特别高,我大妹妹拿自己一套房子做的抵押,贷款20万给他;小妹妹把公婆给的两万元彩礼钱,还有三万块钱的转业费,一块儿拿出来给了他;我和我爱人,当时把自己的十万块钱都给他拿了出来,总觉得他愿意干这点儿事儿那就支持他。资金解决了,张连印又在荒山上盖了房,安了家,和村民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向万亩荒山发起冲锋。

张连印说:“一棵树就是一个防风固沙的兵,千万颗树苗就是一个绿色的屏障,所以我将和这些小树苗一样,要站好岗、放好哨。我虽然人退休了,党员这个名称没有退休。回到家乡,我仍然要尽一个党员的责任,老兵永远心向党。”

时代楷模张连印人物事迹心得

一句句朴实生动的话语、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场景,从不同侧面展现出“时代楷模”张黎明的政治品格、敬业意识、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现场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报告会结束后,现场听众纷纷表示,要向张黎明学习。“张黎明善小常为的精神最让我感动。”滨海新区正义里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韩旭现场聆听报告后说,张黎明把百姓的点滴小事记在心头,让正义里60多个楼门告别了没有照明的日子,近千户百姓受益,“张黎明能把分外的事当成分内的事,而且做得这么好,我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要向他学习,再苦再累也甘愿。”

“在国网系统我很早就听过张黎明的事迹,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跟随时代不断进步,在他身上总能看到新时代的楷模精神。”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党建工作部主任袁小明表示,要以张黎明为榜样,以踏实肯干的奋进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在张黎明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党员的担当与作为,他不仅自己踏实肯干、勇于创新,还带动了身边一大群人,传递了向上的价值导向。”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党委巡察组副组长马义秀告诉记者,张黎明为基层党组织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要以他为标杆,以新担当新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学习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模板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2015年,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x,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党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近日,在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举行的革命传统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左云籍老将军张连印为机关党员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满怀激情的演讲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74岁的张连印是某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2003年5月,他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义务植树造林,自觉扛起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恶劣环境的责任。他一干就是16年,绿化荒山荒坡1.2万余亩,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这位老人,聆听他的事迹。

熬过苦难童年迎来奋斗的青春。

晨曦中,张连印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肩扛铁锹伫立在山头,一抹亮光映照下的剪影稍显佝偻。他眺望着脚下的这片绿色海洋,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排排、一列列。“这就是我的千军万马!”老将军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我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丢下了23岁的小脚母亲和刚满周岁的弟弟。由于实在没法生活,为了活命,母亲只能再嫁人。”命运让张连印过早地进行了人生抉择:他没有跟着母亲走,而选择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苦难出雄才,没爹少娘的张连印,从小有志气,在村中小学念书时考试成绩回回靠前,在中学念书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享受国家每月3元的助学金待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的不幸接连降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可怜家庭。无比疼爱张连印的奶奶在他13岁时撒手人寰。没几年,积劳成疾的爷爷因患肺心病也去世了。从此,尚未成年的张连印成了事实上的“孤儿”。

环境的“苦度”决定着骨气的硬度。张连印意识到,他必须得学会坚强,学会克服困难,独立生存。好心的继父也不时过来看望,每次都给他留下几块钱。由于能打会算,生产队照顾他当了不脱产的记工员兼会计。每天收工后,他像大人一样,在野外的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针”(沙棘树根)当柴火烧,还“割条子”(荆条)编筐卖钱,每个筐3毛钱。每年在大爷和叔叔家各吃一顿饭,其余都是劳动回来自己生火做饭。就在这样异常的艰难困苦中,他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当了兵就有了家。”1964年3月,张连印应征光荣入伍,迎来了火热的青春。

部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从进入军营起,张连印就立志要在部队里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提高能力,百炼成钢。他在军训比武等各项活动中积极肯干,一年后就入了党,两年后被提拔为排长。此后历经步兵教导队、炮兵教导队、炮兵学院、空军学院直至国防大学学习,军事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就这样,他一路勤奋学习,一路踏实训练,直到成为某军区原副司令员。

花光积蓄义务植树绿化家乡。

2003年,张连印从部队退休后回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老家走了走。他乘坐吉普车驶入左云县境内后,渐渐拧起了眉头。左云煤炭资源丰富,靠着资源经济,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富裕了。但是满眼的荒山秃岭面貌依旧,到处是肆虐的风沙、干涸的土地。坐在车里,张连印慢慢闭上了眼睛,回到家乡“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想法浮上心头。

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张连印放弃了定居石家庄、太原、北京的机会,选择了落叶归根。归就要归彻底,不在大同市,不在左云县城,也不在张家场乡里,张连印笃定踏实地回到了他土生土长的张家场村里。

如今郁郁葱葱的“将军林”,当年是满眼荒凉,除了一块块零星分割的庄稼地,近三分之二是光秃秃的荒滩,没有几棵树木。张连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和退休金,买工具、买树苗、盖房子、雇工人,拉开了植树大战的序幕。

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张连印,回到老家又成了普通一兵,他早上5点钟就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滚打。午饭都是从家里带,用开水一泡就顶一顿。干起来一身汗,风沙一吹,又成了一身泥。“我的目标就是带动乡亲们植树,彻底治理京津风沙源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张连印说。

县里很支持张连印,帮助他依法依规快速办理退耕还林等手续,还帮他们通电、打机井、挖灌溉渠、修水泥路。部队闻讯也赠送了退役的卡车、油罐车、吉普车、浇水车,正好给日常植树工作派上了大用场。

十几年来,张连印花光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还向儿女和弟妹们借钱,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在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的灌溉渠,整个林区由最初的300亩扩大到目前的1.2万余亩。他总结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等经验,在左云县进行了广泛推广。2007年,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晨曦初露,看着一出门的满眼绿色,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张连印说。

2005年春天,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自发捐款捐物,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大家准备在凉亭上题刻“将军台”石碑,以此铭记张连印所做的突出贡献,张连印闻讯后坚决拒绝了。他说:“我终生难忘小时候缺爹少娘的苦,终生难忘独自生活的难,终生难忘家无斗粮的穷。是党和人民,是解放军给了我今天的幸福,我要用余生回报恩情,而绝对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后来,凉亭上,建起了一块“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张连印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老伴王秀兰向来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而且特别赞成他当年的选择,不留恋大城市,甘愿扎根家乡,绿化河山。如今已74岁的张连印,虽然身患重疾但干劲依然不减当年。“来路就是初心,我永远不忘54年前入党时的誓言,我无限感恩党、感恩部队,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践行初心,牢记使命,把绿化家乡梦做到底。”

时代楷模张连印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

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当初听说他种树需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

200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19岁那年,张连印被村里推荐入伍,圆了从军梦。

“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欢送会上,张连印代表新兵发言。

这个无数次在脑海中闪回、对无数人讲述过的场景,对张连印来说,是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不当个好兵,对不起村里对我的培养,对不起乡亲们对我的恩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获评“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当排长,第四年当副连长,第五年当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乡亲们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从小生在张家场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县的粮长大,在部队40年,没有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的培养关心,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张家场村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开上了摩托车,可放眼望去四周几乎看不到绿色,风沙还是拍得窗户“啪啪”作响。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左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地处京津沙源风口,沙尘暴危害严重,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张连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把3个儿女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准备回老家张家场村植树造林。”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党员、一个军人,退休后身体还行,做点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

将军解甲,落叶归根。

时代楷模张连印人物事迹心得

秋日的午后,松涛阵阵。站在张家场村山头的小亭子里,张连印远远近近地望着,放声唱起了他最爱的歌——“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时代楷模张连印人物事迹心得

6月27日,收看了“时代楷模”张黎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到深受教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张黎明同志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充分践行了国网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首先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国网公司的宗旨就是人民电业为人民。客户就是上帝,是我们衣食父母。在目前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一切工作都必须把是否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根本的标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运监中心围绕“提供最好的服务”重点开展95598投诉、故障抢修、高压供用电合同变更、春节保电、电采暖台区监控等专题监测,分析查找风险点,提升公司效率效益。下一步,运监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与营销部门及供电服务指挥中心的协同配合,聚焦短板改进开展监测分析,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其次要发扬“专业专注”的精神。同样是干工作,有的人在用手、有的人在用脑、有的人在用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黎明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对管辖的线路了如指掌,成为电力抢修的活地图。目前,“大云物移”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进一步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是运监中心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对运监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发挥专业专注的精神,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尽快成为工作上的专家里手,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领导的重托。

最后要发挥“持续改善”的精神。持续改善,就是要不断创新、改进提升,努力做到最好。今年以来,运监中心聚焦对标指标短板改进,按照指标的改进周期和内外部影响因子,将公司同业对标的24项非a段指标分为三类,采取差异化提升措施。针对9个内部因子主导短期改进型指标,列入问题档案,挂牌督办整改销号。针对6个内部因子主导长期改进型指标,制定三年攻坚计划,狠抓落实整改,实现指标逐年提升。针对9个对公司影响大、受内外部因子共同主导的指标开展根因分析,落实8项重点管控因子,落实责任,传导压力。下一步,运监中心将继续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指标过程管控,推动公司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学习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模板

张连印,男,汉族,x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x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入伍40年,在党的培养下,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18年里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家乡生态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了集体。他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教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他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他少小离家、落叶归根,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退休后脱下军装换农装,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光辉榜样。为宣传褒扬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部队官兵,向党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新的奋斗征程上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范文写作,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19岁那年,张连印被村里推荐入伍,圆了从军梦。

“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欢送会上,张连印代表新兵发言。

这个无数次在脑海中闪回、对无数人讲述过的场景,对张连印来说,是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不当个好兵,对不起村里对我的培养,对不起乡亲们对我的恩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获评“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当排长,第四年当副连长,第五年当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乡亲们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从小生在张家场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县的粮长大,在部队40年,没有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的培养关心,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张家场村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开上了摩托车,可放眼望去四周几乎看不到绿色,风沙还是拍得窗户“啪啪”作响。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左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地处京津沙源风口,沙尘暴危害严重,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张连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2003年,从x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把3个儿女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准备回老家张家场村植树造林。”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党员、一个军人,退休后身体还行,做点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

将军解甲,落叶归根。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