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三个白痴(通用20篇)

时间:2023-11-26 13:21:19 作者:XY字客

优秀的作文不仅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的体现,还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回顾和反思。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热情。

我看《三个白痴》作文

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印度最高学府一印度理工大学学习期间的一些趣事!影片诙谐幽默、情感表达细腻、谌称是一部励志的青春喜剧!

作为印度最高的学府,在这里教导着永远要当第一,处处充满着竟争的气息,学习只是为是拿高分,争夺第一!只是面对应试教育,死记硬背,没有学习后的思考,没有创新!也没有学以致用!更多承载着的是家族的荣耀!影片中的拉杜从小是个好学生,家庭生活贫困,父亲瘫痪,凭着自己的努力考进最高学府,因为心理压力太大,面对未来始终活在恐惧之中,导致成绩总是倒数第一!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活好当下吗?总是在追悔过去,恐惧未来!唯有活好当下,认真努力地做好当下每一件事,未来才会更美好!当拉杜因为一件小事,而被”病毒”院长无情、苟刻的要求退学时,拉杜的内心摊塌了,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希望!他选择了跳楼自杀!但是他的好朋友兰彻、法汉没有放弃他,用各种办法想要把他唤醒,当听到此时唱着不抛弃,不放弃、壮志未酬不可以时!已经感动到热泪盈眶!剧中朋友之间的这种用心相助的友情鼓舞着我,在生活及工作学习中,任何时候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剧中的法尔汗也是带着家族的荣耀与期盼学着自己不喜欢的工程机械学,成绩在学院排名倒数第二!他向考第一的兰彻取经,问自己为什么考这么差,兰彻一语击破,因为你不喜欢,并鼓励他去学自己喜欢的摄影、让他活出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这让我也联想到,有多少人一辈子是在为别人活,为金钱,地位、权力!又有多少人是快乐的!其实我们只需要一点点勇气就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记住一定要做你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及工作,因为兴趣与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让你的兴趣变成你的职业!

再来谈一下兰彻,剧中的灵魂人物,只有他把学习当成享受的过程,从不在乎考第一还是最后,因为热爱工程学,喜欢思考,并学己致用创新!在学院总是排名第一!也是因为他改变了院长的教学,改变了好朋友的命运!

最后送给大家剧中的精典语句:“学习是为完善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

我看《三个白痴》作文

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项专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整部电影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延展开来,丝毫不觉这时间过得缓慢。影片主要反映的是印度现代填鸭式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压力、恐惧与不科学。也反映了学生时代的友谊情比金坚。双手伸直向上触摸,永远有一片天空是你所无法触及的。因此,一个人的力量是无限大的,只要有勇气,努力过后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慢慢人生路,当我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因为只有勇敢面对,才会实现我们的目标。一个成功的人,他的周围必定有一个甚至几个忠实而又能够帮助到你的朋友。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影响到你的生活及人生态度!必须坚持真正的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以及生活常识,培养自己的兴趣,这a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自己有限的人生创造出最高的财富!走有意义的人生路,你会感谢生命中那些帮助过你的朋友,也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做做真正的自己!

我看《三个白痴》作文

今天中午看了电影三个白痴,一部印度题材的电影。

确实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很适合在校学生观看,对本人来说,一名即将研究生毕业的毕业生,其实反而不怎么适合,因为在校生涯即将画上句号。但既然是一部好电影,那就得看,尤其是好看的印度题材电影。电影讲叙的是三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孩,兰彻、瀚海、拉斯,一起考上了皇家工程学院,又碰巧成为了室友,没有隔阂与孤立,很快他们3人成了铁杆兄弟。从此,他们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兰彻刚开学就成了学校的公众人物,用一根带电的接线头使排泄尿尿的高年级学长被电了老二。之后,利用自己对机械的兴趣设计了带拍照功能的遥控飞机,想作为礼物送给高年级的一个同样对机械入迷,被称为疯子的学长,结果却是学长还没来得及看到这件作品前就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兰彻的带领下,这三个白痴敢于公开反抗院长刻板的'教学体制;半夜跑到院长女儿皮娅的床前表白并在院长家大门前撒尿;为了拉斯能通过考试,兰彻半夜时分冒着被学校开除的危险去院长办公室偷试卷,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拉斯能通过这场专门针对他的考试。三个白痴在学校里制造的一切在他眼中看来都是故意捣乱的行为将院长搞得气急败坏,而院长又是一位自尊心极强且又极度刚愎自负的人,在他骑自行车时,他不会允许别人骑到他的前面。结果是,校长找来了三位学生的家长,同时也采取各个击破战术并加勒令退学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拉斯胆怯了,他想要和兰彻划清界限,因为拉斯的家庭环境很不好,他需要好的成绩来换一份好的工作然后去养家糊口,而兰彻有一位超有钱的老爸。

但是,兰彻还是没有改变自己,仍是那般一如既往的洒脱,兰彻没有放弃自己的兄弟拉斯,尽管拉斯主动远离兰彻,当拉斯的父亲病重时,在皮亚阴差阳错的帮助下,兰彻帮助他父亲脱离险情。再聚首,三个白痴眼中带泪,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拉斯还是没有兰彻,三人还是分离不了。而皮亚,院长的女儿,对兰彻—父亲眼中彻头彻尾的坏学生,在经历一系列剧情后,竟然爱上了兰彻,而兰彻也爱上了漂亮的皮亚,但兰彻却只能将这份爱意埋藏在内心,他深爱着皮亚,但却不能表露对皮亚的爱。临毕业时,因为跑到院长办公室偷试卷被发现,三人终于被院长如愿以偿的开除了,临走的那个晚上,天下起了暴雨,整个城市的交通都陷入了瘫痪,恰好皮亚已婚的姐姐临近生产要被送进医院,底歇里斯对着电话吼叫的院长想不出任何办法。恰好,兰彻经过了院长的身旁。看到这一幕,经过与在外地焦急的医学系高材生皮亚的联系,在皮亚的远程指挥下,兰彻三人现实的忙碌下,没有医疗生产装置且突然停电的紧急状态下,最终,兰彻三人克服重重困难在一张兵乓球桌上成功的让已经昏迷的皮亚的姐姐顺利的生产出了一个baby。那一刻,他们是那么的兴奋,每个人喜极而泣,当新生儿出生的那一刻。这位给自己儿子施加太多压力导致儿子自杀的刻板、固执的搞工程学院长,终于没有那样对他那刚出生的孙子说‘让他成为工程师’那句鬼话。

也是那一刻,院长改变了自己的决定,他让这三个已被开除的白痴又重新回到学校参加学校的毕业考试,并将自己的一支笔送给了兰彻,而这只笔只能送给最优秀的学生,且院长等待那个有资格获得这支笔的学生足足等了32年!院长那一刻发现,原来,兰彻他们没有错,错的是他自己,他终于让自己高傲的头颅意识到了自己的错。毕业时,一直都不是好学生但是却异常聪慧的兰彻成了毕业生中的第一优秀学生,瀚海与拉斯也顺利的通过了学校的毕业考试,但兰彻却一直没有向皮亚求婚。毕业十年,从毕业后,兰彻就一直没有与皮亚,拉斯,瀚海联系过,且还是单身。因为一个偶然的十年之约,经过转折,他们又见面了。瀚海与拉斯一起将即将成为别人新娘的皮亚从婚礼上夺走,成全了兰彻与皮亚的最终结合,而兰彻的真实身份却是一个贵族园丁的儿子,他并没有一个有钱的老爸。再见面时,兰彻却是一个低调的成功商人,也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

我看《三个白痴》作文

最近我读了《我是白痴》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彭铁男的小男孩的故事。他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白痴,他的.智商很低,别人说的话总是似懂非懂,连丁同让他去掀班长的裙子就能当英雄这样的蠢事都会去做。但是他也做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每天早早的去学校为班上提开水,月考的时候老师没让他去学校,同学们就没有水喝。(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别人都嘲笑“跛脚”但他和“跛脚”成为好朋友,为了让“跛脚”体育考试及格他多跑一圈送给“跛脚”。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彭铁男虽然智商很低,但他心地善良;虽然他听不懂但上课还是很认真的听讲;他爱护班集体。想想我的表现有些地方还不如彭铁男,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给老师添麻烦给家长添烦恼。我要学习彭铁男做一个家长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

四年级二班王岩珂。

我看《三个白痴》作文

印象中基本上没有看过印度的电影,可能是觉得印度这地方能出什么好的电影呢。所以看电影一般就看国产的和欧美的。国产的是因为毕竟是本国的文化,有些电影还是有看头的。而欧美的其实一般也就是好莱坞出的片,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美国大片。美国的电影虽然说是在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但不得不佩服他们所作的作品,因为和国产的比起来,无论在剧情,视觉效果,想象力和其他方面,无不领先国产电影几十年。而这一次看这一部“三个白痴”,完全是因为好几个同学的强力推荐。以前有听过印度每年都拍好多的电影,但基本上还是看轻他们的,这一次心想这么多人推荐,必有他的可看之处,因此也就带着期待的心情来观看此电影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三个不同性格的年轻人之间的故事。影片以其中一位主人公法涵在飞机上接电话开始,由于电话中所讲事情紧急,而飞机又已经起飞,因此他就假装生病倒地,换得飞机返航,这样一个滑稽的场面开始。故事以三个人要寻找另外一个人的悬念展开,之后进入故事的主体,就是三个主人公在在印度的皇家工程学院求学的经历。其中主角兰彻是一个对机械工程无比热爱的年轻人,但又抵制古板的教学制度,鼓励学生要有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而另一个主角法涵是一个热爱摄影,但又因着家人要他成为一个工程师而来到学院。第三个主角是莱俱,他是个对生活充满恐惧的人,因为他家人的重担很大。而学院的院长却是一个非常严谨,刻守教条的老古板。故事中的三人是学院的异类,兰彻长年是学院的第一名,而另外两人却是倒数一二名。兰彻为了使莱俱相信教条主义的无用而使学院中另一名古板而成绩好的学生查尔图在学校的演讲上出名,以致查尔图立下了十年后和兰彻比拼成就的誓言,引出片头三个人寻找兰彻的一幕。兰彻在院长大女儿的婚礼上认识了院长小女儿皮亚,并使皮亚看出她未婚夫拜金主义的丑像,最后兰彻和皮亚陷入热恋中。后来三人因偷院长的试卷而被院长开除,在开除的路上刚好碰到院长大女儿要生产,而城市下暴雨以致交通瘫痪。当院长无助的时候,兰彻领导学院的学生帮助产妇顺利生产。因着这样院长对兰彻另眼相看,免去他们被开除的噩运。故事又回到三人寻找兰彻的线路上,他们到达兰彻的家里发现兰彻其实另有其人,而真实的兰彻其实只是他主人家里园丁的儿子。因着他热爱学习而与主人签订协议,主人出资供他学习,而他在将来的学位证书上必须写上主人儿子的名字。紧接着他们打听到兰彻的地址,但此时又听到皮亚即将结婚的消息,因此他们赶到婚礼现场将新娘抢走,并找到了兰彻。而查尔图发现兰彻其实就是他即将要合作的生意伙伴,比他更加成功百倍,而兰彻和皮亚则重新走到一起。

影片中可能有一些拖沓的地方,特别是唱歌的部分占了好长一段,或许是文化不一样的缘故,但总体上不论是创意,剧情,笑点,和影片所带来的思考,都说明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让我们都能够从这部电影中,学习成为一个乐观,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人。

我看《三个白痴》作文

固然现在放了暑假,可我们家......我们家的三个“冲锋x”又开始了,不过这一回,我打败了那两位“快嘴大王”――――我的爸爸妈妈。

这天,我正在认真写我的作业,忽然被一个“拦路虎”难住了,怎么办?我闭目思考、转睛一想,哇,还是没想出来。只好请“陈博士”和聪明尽顶的“山东快书”郑先生请教请教。我把两位先生请来,学着古人的样子说:“两位“先生”请上座。”然后我开始念题:“用三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按不同的位置放,使正方形的个数增加到6个、7个、8个。”刚念完题,两位“先生”开始苦思苦想起来。忽然,爸爸眼睛一亮,似乎一个灵感闪过,他站起来胸有成竹的说:“听我慢慢道来,我拼出六个的了!”爸爸瞪了妈妈一眼,似乎在说:“怎么样?服了吧!”这时,妈妈也不甘示弱,站起来,带着藐视的`语气说:“你才拼成6个,我拼出7个的了!怎么样,你终极赢不过我这个陈博士!”爸爸听了这话,顿时气的火冒三丈,好好的解题会议变成了对骂会议。哎,要想压倒他们,必须想出8个的来。我想啊想啊,终于想出来,我声如霹雳的大喊:“我想出8个的了!”“是吗?”爸爸妈妈不约而同的问,还用惊奇的眼神看着我,我说:“瞧!这就是,还是我最聪明!”

我的家庭**真是多姿多彩呀!

我看《三个白痴》作文

要说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非《三个白痴》莫属,可谓百看不厌。

这部印度电影也有翻译叫做《三宝大闹宝莱坞》的。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句经典台词“all・is・well”(一切安好)让人印象深刻。是啊,心态很重要,如果你心中总是念着――一切都很好,一切都很好,那么,烦恼就算不了什么了。

《三个白痴》以幽默搞笑的方式演绎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印度一所最好的工程大学里,校长(绰号病毒)讲了一席话:“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我们谁都知道。那谁是第二个呢?别想了,这个不重要!没人会记住那个第二名的!”是啊,人们只注重名次,只注重文凭。学校里,同学们最关心的.也是谁考了第一名,没人在乎你真正学到手了多少,真正除了试卷之外,还懂多少。

而电影主人公兰彻(原名旺度)不同,他上大学原本只是为了代替别人学习,对于文凭也毫不在乎。他学习不在乎第一名还是最后,只为了享受学习的乐趣,只为了充实自己。

校长心目中的好学生查而图(绰号消音器,因为放屁很臭却不发出声音而得的名),只会死读书,可以把“机械”的概念背得滚瓜烂熟。毕业后,查尔图成了一个大公司的副总裁,确实很成功。而兰彻则成了一位有着400多项专利的大科学家,还自己办了一个学校,学生们也个个像兰彻小时候一样,喜欢学习,喜欢创新。当查尔图带着成功的骄傲去找兰彻炫耀,最后却出现了戏剧性的爆笑结局。

毫不夸张地说:《三个白痴》能让人边哭边笑,哭罢笑罢之后,你也许会对一些事情悟出不少道理。我看了三遍,还想再看。

我看《三个白痴》作文

《三个白痴》这部电影讲述了兰彻,法涵,莱具三个“傻瓜”的大学生活。有喜有忧,既幽默又沉重……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做我们想做的事,还是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借助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导演强烈地抨击了摧残人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揭示了填鸭式教育下抹杀人性,让无数学生沦落为只知道竞争,只会赚钱的丧失了快乐与自主思考能力的工具的罪恶事实!

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初看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简单,但未必做得到。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感受都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我们被太多的东西牵制着,金钱,工作,亲情,友情……我们越来越难做出符合自己主观感受的决定!就如同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的:我们拥有自由的空气,为什么不能自由的呼吸?拿电影里“病毒”的二女儿做例子吧,她从小就做着父亲希望她做的事情,按着父亲的意愿长大——好好读书,做个医生,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久而久之,她甚至麻木到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而更恐怖的是,她不是一个个案,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像她这样的人随处可见!朝着长辈们为我们规划好的生命轨迹前进,我们甚至不知道怎样寻找自己的方向!

在国内,现在的孩子甚至还没有出生就被父母们放在了一条看不见的起跑线上——胎教,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学画画……有谁问过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然后,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要与其他孩子们竞争,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考公务员,当官发财……这些父辈们的期望是多么的美好,而这些美好期望的寄托者又是多么的悲哀啊……在这个既定的轨道上行驶的孩子们,稍有偏离轨道的,就会被父母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又强制性地押回了原来的轨道,所有的改变都是那么的单薄无力……孩子们不断地被灌输着那个唯一的“未来”,一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会就会视为另类,被视为没有前途的人,于是他们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了创造力,放弃了抗争,放弃了对自己命运,自己未来的主动权,沦为一个个“风光的奴隶”!我记得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在《鲁豫有约》中说过,如果中国的孩子都变成了“听话”的孩子,那么中华民族就变成了一个听话的民族!可是,当我们成为了公务员,官员,医生,律师,证券分析师时,自己又在哪里?电影中的法涵一直想做一个摄影师,却硬着头皮学习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的工程学,只是因为那是父母的希望,正如同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所谓的目的地,到头来却发现原来自己不喜欢它……可悲的是,麻木的人多了,那些少数几个保有生命的主动权的人就显得很另类,如电影里的兰彻。“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蹊径,路途艰难却毫无忧烦;我们在为明日愁颜,他只顾畅想,让每一刻壮美不凡!”电影里的兰彻就是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精灵,他的自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上,而是他的思想上。当所有的学生在苦背那些教条的公式定理时,他把定理运用在了实际的操作中;当所有的学生为了相互竞争而处心积虑时,他却在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而我们在看到这部电影前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真正的自己还是在做别人要求的自己,都没有扪心自问过“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正如我们之前辩论过的一个话题——大学学习中老师辅导更重要还是自学更重要,我们正方的观点是自学更重要,其中一个核心立论就是自学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而现在想想,何止是在大学学习中,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这些决定权都取决于自己!虽说长辈的指导必不可少,可是能够跳出各种成规旧俗,跳出各种所谓的成功模式,从而找到自己成功的道路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在?像兰彻一样置身圈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小圈子是这么的僵化,原来自己一直都掌握着主动权却这样莫名地交了出去……或许,像法涵说的那样:爸爸,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我会赚很少的钱,我的房子会更小,车子会更小,但我会更幸福,我真的会更幸福的!试问一下,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为谁而活?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当我们嘲笑某些人是傻瓜时,有没有想过谁才是真的傻瓜?是的,人生不应该只有金钱,而是应该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也不应该过多的责备我们的父母,因为这是死板硬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指挥棒下指向的道路,是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给我们制造的海市蜃楼。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质疑它,怀疑它,不要总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成长,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没有所谓的绝对,只有自己,只有你自己能够拯救自己!!!

也许将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牵制着你,也许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身不由己,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拉力,永远不要忽视自己!

三个白痴观后感

前几天,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特意嘱咐我,必须看。后来,我终于有时间把这部印度电影看了一遍,感觉非常的好,可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前段时间,也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非常好看,让人深思。后来,看了史泰龙的新片《敢死队》,感觉非常失望,有一种黔驴技穷之感。就好象当年看张艺谋的《满成尽戴黄金甲》一样。我认为,一个电影,过于依靠外在的影象来刺激观众,就说明对内在的东西信心不足。

昨天吃饭,和儿子说到这个话题,儿子认为《敢死队》拍摄的也很好,他说,《阿凡达》不一样吗?我说不一样,我说《阿凡达》是为了拯救一群人,《敢死队》是为了拯救一个女人。儿子说,我看一样,《阿凡达》是为了拯救那个女人,才决定拯救那个群体,《敢死队》也是通过救一个女人,救一个岛的人。我想了想,认为儿子说的也有道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维了,不能小瞧。我就和儿子说,改天一起看《三个白痴》。

《三个白痴》这部电影中反映的是印度80后出生的一代人成长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影片一开始,展现的是两个好朋友一起去寻找另一个失散已久的好同学,途中,开始回忆他们走过的大学生活。

一个同寝室的同学非常奇特,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大学里的各种传统发起挑战。非常教条古板的系主任成了传统教育的代言人。填鸭式的教育严重压制着学生的创造性,那些充满个性和想象的学生遭到无情的打压和摧残。一号男主角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向学校的僵化体制发起挑战,闹出一个又一个笑话,让人在笑的同时,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产生深刻的思考。压制人性的教育使许多有才华的学生整天学着他们并不喜欢的专业,有些人在压力和打击之下,选择了自杀。

大学后期,三个人在男一号的引导下,真正的发现了自我,挣脱了束缚,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一次紧急救人行动展现了自主学习的长处,女儿成功生产使系主任对这些淘气小子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多年以后,男一号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并找到了自己爱情。

故事的结局虽然充满理想色彩,但从中可以看到当代印度人心中的梦想与渴望。

整个故事非常好看,内容充实,批判深刻,风趣幽默,扣人心弦。影片将印度的传统歌舞和剧情进行了有机结合,感觉不再生硬,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使人心旷神怡。

影片对现实社会中许多教育的弊端和社会的弊端都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这些现象,在中国也都存在,但我们却很少能看到类似水平的文艺作品。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电影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而我们,即使有类似的好作品,也很难有机会通过宣传部门的审核,让其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在这方面,中国的文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观看一个时代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特征。中国和印度一样,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数人都刚刚解决了温饱,都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充满了渴望,人们都呼唤着有更多好的文艺作品涌现出来,一个宽容的外部环境对好作品的出现,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呼唤禾苗成长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呼唤阳光和雨露。

三个白痴观后感

众所周知,印度的电影产业十分发达,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给大家推荐一部十分优秀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五遍,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

说起尊重,让我十分感慨,现在国人普遍不懂得尊重是什么。电影一开始,片中的三个主人公之一的法汉一出生,他的爸爸就宣布了:我的儿子是工程师。但他没有想过,法汉到底想不想成为工程师,就擅自做主希望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法汉后来说:我想成为什么,没人问过。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帝国理工大学主任儿子的身上,甚至主任还决定未来的外孙也要当工程师。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中国的孩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跟目前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做法一模一样,很多中国父母从自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的一生都设计好了,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并且还经常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这都是为了你好”。但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样的,父母们从来不关心。说到底,这只不过是父母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这就是没有做到尊重,即没有尊重孩子内心深处的选择。

《与神对话》的g先生说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要经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是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或老师要学习老子“无为”的思想,要学着放下“家长”或“老师”的架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拿主意来设计将来要走什么样的路,家长或老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但决不能成为领导者,干扰甚至阻挠孩子们自己的选择。不过现实中的中国却是完全剥夺了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了家长或老师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因此中国的孩子们普遍不快乐,厌学,网瘾现象十分严重。家长或老师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成为什么样的“才”不是家长或老师能够决定得了的,这要看孩子自己的想法。正如法汉的好友兰彻说的,如果泰森改行唱歌,杰克逊改练拳击会发生什么事,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是“总统”的料却偏要按“总统”的模式来培养是不可能成功的,孩子不管想做什么都是应该值得鼓励的,要让他们自己尝试去做他们希望做的事,将来才有可能成功。

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的话题一再升温,在我们人生中,18岁以前的教育应当是“基础教育”那么,什么才是“教育的基础”呢?其实这个问题早有答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就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这里的“学会认知”绝不是国内应试教育的“灌输知识”,而是具备真正的学习能力,懂得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等含义。而这些,恰好是中国教育缺乏的。中国学生就像电影里的查图尔一样,是个不会思考,只会背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罢了,从来不会去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所以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只能被当成打工仔来用,像查图尔那样听人使唤,被人作弄。

电影中提到了三次学生的自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可以说是经常上演。中国每年自杀人数是世界第一,其中每年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自杀都很多,但已经不是“新闻”了。最近因为北大的新生刚刚入学十几天就自杀,才成了“新闻”。这反应了在家庭中和学校里,我们都缺乏“生命支柱”的教育。电影中主任说生活就是一场竞赛,要么生存要么死亡,这种教育根本就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我们的学校也从不去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比如人际关系!心理学!幸福课!家庭和婚姻关系课程!健康课程,饮食课程,生命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会列入高考,但是,人生中几乎每一天,都在考这样的课程。如果你一旦考砸了,后果还很严重。没有支柱的教育是可怕的,中国的应试教育完全把教育四大支柱丢到一边去,连“学会认知”都没有真正做到,其培养的“人才”,只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他们会成为这个社会中很可怕的摧毁性的力量,毁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一个孩子,如果只会读书,不会做人做事,往往思想固执偏激,行事鲁莽又不计后果,喜欢钻牛角尖,很可能长大就会干傻事。比如北大新生自杀,同样,朱海洋等人会去杀人。这样惨痛的事例非常的多,但很多家长经常认为这是个别事例,是个意外,是别人家的孩子出了问题,与自家孩子无关,而不是去吸取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往往出了事才后悔,但为时已晚,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

电影中兰彻和主任的女儿都说到了谋杀一词,不错,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许许多多的孩子都被谋杀了,家长们既是受害者,但也是帮凶。因此,教育必须回到它的本来面目上来,“教其心,育其身”,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不仅是孩子,连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学习人生这门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真理,尊重智慧,尊重生命。家长还要学者多和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内心的呼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你们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生活。

三个白痴观后感

我们今天看了《三个白痴》这部电影,里面讲了在印度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一座工程学校,学院中有一位院长,他很死板,有位学生把书上的知识全背了下来,而三个白痴中的一个把生活中的比作了,而是把三个白痴中的一个赶出了教室。

看这个校长死板吧!他虽然很死板,也很爱仪容。

他每天都要2点的时候刮胡子,并放上一段美好又动听的印度睡曲。

看这个院长有死板又爱干净,他是不是很爱臭美呢!

那三个白痴中有一个主角叫兰彻,他很聪明,当时学的东西立刻就可以运用,在咱们看来他不是白痴,而别人看来,他是一个比白痴还白痴的一个人,因为他替别人考试,在毕业书上别人的名字,他学了4年,大家一定说他是个白痴吧!

我懂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

《三个白痴》观后感

要说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非《三个白痴》莫属,可谓百看不厌。

这部印度电影也有翻译叫做《三宝大闹宝莱坞》的。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句经典台词“all·is·well”(一切安好)让人印象深刻。是啊,心态很重要,如果你心中总是念着——一切都很好,一切都很好,那么,烦恼就算不了什么了。

《三个白痴》以幽默搞笑的方式演绎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印度一所最好的工程大学里,校长(绰号病毒)讲了一席话:“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我们谁都知道。那谁是第二个呢?别想了,这个不重要!没人会记住那个第二名的!”是啊,人们只注重名次,只注重文凭。学校里,同学们最关心的也是谁考了第一名,没人在乎你真正学到手了多少,真正除了试卷之外,还懂多少。

而电影主人公兰彻(原名旺度)不同,他上大学原本只是为了代替别人学习,对于文凭也毫不在乎。他学习不在乎第一名还是最后,只为了享受学习的乐趣,只为了充实自己。

校长心目中的好学生查而图(绰号消音器,因为放屁很臭却不发出声音而得的名),只会死读书,可以把“机械”的概念背得滚瓜烂熟。毕业后,查尔图成了一个大公司的副总裁,确实很成功。而兰彻则成了一位有着400多项专利的大科学家,还自己办了一个学校,学生们也个个像兰彻小时候一样,喜欢学习,喜欢创新。当查尔图带着成功的骄傲去找兰彻炫耀,最后却出现了戏剧性的爆笑结局。

毫不夸张地说:《三个白痴》能让人边哭边笑,哭罢笑罢之后,你也许会对一些事情悟出不少道理。我看了三遍,还想再看。

《三个白痴》观后感

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我对这次的电影是充满期待的。晚上大家早早的来到教室等待电影的上演。是心理委员组织的这场电影,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开学后的三周学习没有任何新鲜感,反而多了一些枯燥无味。这次电影可以给大家充充电,缓解一下疲劳和压力。其次每看一次电影,因为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感受不同,收获也不同,每个人的心智都会更加成熟,甚至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但是这必须要求我们在看完后在思考才行。

这是一个印度电影,据说是获奖了的,自然很不错,我坐在后排,正常电影气氛很不错,大家笑声不断,仅有到场的那两个男生似乎情绪特别高涨,时不时还错拍桌子叫好。每个人的心情似乎是一样的———haapy!电影幽默色彩很重,用轻快的语调讲述了印度高等工程大学学生们忙碌而充满竞争的生活。片里刻板的班主任一直用他的方法奴役着大学生们,当然大学生们也机械的为学位而拼搏,因为社会的法则是:有名牌大学的学位证,才能有好工作。“生命就像赛跑,必须全速前进否则你就是最后一个”这是片里班主任上说的话。主角无非就是那三个被称为“白痴”的人,阿米尔汗片中自始如一的焦点,他确实是一颗星,一直吸引着我的眼球。我很少如此的佩服或崇拜一个人,而阿米尔汗却是一个如此优秀的人。

他不仅实现了科学家的理想,也帮助另外两个人实现了理想。有人说:可以实现的叫理想,不能实现的叫梦想。片中阿米尔汗的一位朋友有摄影天赋,却被固执的父亲送进这所工程大学,无论怎么努力,成绩总是倒数。无可厚非,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很难成功。我相信天赋也相信兴趣,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你的天赋猜能在最短的时间表现地淋漓尽致,你会找到生活的激情,会认可自己的价值,甚至会得到应有的尊严和地位。这一点至少我曾经体会过。阿米尔汗的一位朋友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很优秀,只是有个不幸而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背负了太多人的`期望和梦想,这使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因为他不能失败,他输不起,一家子人等待他的拯救。我们往往在最在乎的事情面前显得最没有价值。因为大学他一次次失败,他内心增加的只有恐惧和不信任,而这些恰恰阻挡了他前进的步伐。

一个人,你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看了这个电影后,大家都有说有笑的离开。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所触动。大学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应该有片中主任的竞争意识,更应该有阿米尔汗的创新精神和“一切皆好”的信念和高涨的生活激情。我们感谢有这次机会观看这部励志电影,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不管现实有多么惨不忍睹,我们都要固执的相信这只是黎明前短暂的黑暗而已,我们始终相信,tomorrowisanotherday!

《三个白痴》观后感

前段时间从网上下了《三个白痴》,网速慢,下了cd1现在正在下cd2,先来说说看了cd1后的感受,之后再补上cd2的。

《三个白痴》是一部印度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先从十年后的场景开始。原来十年前有两个学生定下了一个赌约,一个是追求自由和张扬的a,一个是遵循传统甚至是专制的e,就是这样两个学生赌谁在十年后活得好、活得成功,此时的e已经有房有车,就等着a出现。然后场景拉回十年前刚刚进入大学时的情景,三个白痴指的是印度一所大学里的三个学生,其中一个是a,另外两个是b和c。

说说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情节吧,第一个是a刚进大学时被侮辱后,教训那个人(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人),我想这是想告诉我们a极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个是上课时对原原版版记住定义的讽刺;第三个是一个具有才华的青年被各方面压力逼得自杀;第四个当然就是爱情(附带的还有那些舞蹈)。

我想这部电影主要是对印度教育的批判,专制的体制扼杀年轻人的创造力,无情的压力让学生逼死了有想法的学生。对于这个其实我也是有感受的,怎么说我也是个拿到退学通知的学生,那段时间的压力的确不小,也就在那段时间里我靠自己挺了过来,那个时候不要冒险去找别人谈心,因为别人的无所谓一定让你后悔自己的举动。其实人生就是慢慢适应承受的过程,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锻炼你的.承受能力,你知道当你痛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跟小时候拿个低分的感觉一样,所以当你承受得多了,承受能力强了,你就适应了,你的感觉就不那么强烈,你就能承受更大的事情。

中国可能就是在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把你套在一个框里面,从小到大一直套在一个框里面,这样你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没有得到丝毫提高,就这样一直到你长大,这时候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想逃出这个框,但是由于很多人都承受不住逃出框所带来的沮丧和痛苦的感觉,所以他们就放弃了。

上面讲到一个孩子被逼自杀,cd2中b也承受不住压力而跳楼自杀,还好后来经过伙伴的照顾和刺激痊愈了。影片的高潮部分算是学校里生孩子那一段,那一段改变了强权校长的思想,因为我看的是英文字幕的,其中那个词又是印度语,所以至今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下,小孩子会踢一脚的那个词)。

结尾很圆满,总得来说影片还是不错的,可以让你联想到自身上。

三个“白痴”精彩

很久没有在电脑里看到一部这么好的电影了,非常的有教育意义!整部电影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延展开来,丝毫不觉这时间过得缓慢,。主角是由印度有名的男演员来饰演,我感觉有点像卓别林。哈哈。影片主要反映的是印度现代填鸭式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压力、恐惧与不科学。也反映了学生时代的友谊情比金坚。突然想到那天群里截来的一段话,也是某位博友博里写的其中一句话"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选5个你最要好的朋友你的成就一定是他们5个人的平均值"。本没有什么共鸣,看过此片后深刻感悟到身边只要有一个是积极向上、聪明机智的朋友,我们就一定会被带动。双手伸直向上触摸,永远有一片天空是你所无法触及的。因此,一个人的力量是无限大的,只要有勇气,努力过后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慢慢人生路,当我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因为只有勇敢面对,才会实现我们的目标。一个成功的人,他的周围必定有一个甚至几个忠实而又能够帮助到你的朋友。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影响到你的生活及人生态度!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以及生活常识,培养自己的兴趣,做有兴趣的事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又想到前几天看了so的那篇《课外阅读》,她引用书中的话:"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突然联想到自己,大脑测试智力也算优秀,但为什么我书读得比别人差,考试考得也没人家好呢?归根究底也是自己从小不爱看'闲'书。中国其实也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我读书的时候,一到期末,老师总会划重点,甚至于几乎把整份试卷的题目都告诉了你。

可是,试问:考一百分又如何?这能证明什么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你的兴趣是画画,整天让你去写作,你会有灵感吗?写得出一篇好的文章来吗?如果你的兴趣是摄影,让你整天去学机械是如何制造的,你能用物理知识去活用到现实创造中去吗?所以,培养兴趣非常重要!我们要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工作。这样你最终的成就远比你死记硬背考到一百分甚至于考入名牌大学而更有价值!

三个白痴观后感

电影里的印度人表演确实很夸张,但夸张只是形式,任何电影只要内涵上面是庄重的,揭示的哲理是广泛可接受的,只要能让观众看到真诚的一面,就是好电影。一部好电影是需要一定的哲理作为支撑的,纯粹恶搞的电影是不会让人怀念的。

《三个白痴》在诙谐中描绘出了印度现行教育体制的状况,跟中国教育现状挺像的,就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舍本逐末”,从表现上来说的“揠苗助长”,为了赚钱而上学,为了攀比而竞争,人们学习的动机不纯。

我对印度的教育体制不了解,但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牺牲者,我也是有发言权的。现在的孩子太苦了,经历那么惨烈的高考,上了大学,出来后竟然仍是连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没有个明确的了解。学校只教给我们死读书不教我们去主动了解社会需求,了解怎么去运用书中知识,培养了大批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说实话,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学习行为本质上说,跟街上收破烂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garbagein,garbageout”。学校教育和社会基本脱节这是一方面的悲哀。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对于选择专业上的无能为力,不是我们选专业,是专业选我们,或者是我们在掷骰子。高校设置的那几百号专业,哪个高中毕业的毛头小子能够清楚是做什么的,选专业不就是在掷骰子吗?能否上那个专业,也不以你之前的相关积累作为决定因素,而以那些扯淡的语数外数理化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很荒唐,其实国外的做法已经是很好的参考了,人家高考只有选学校的担忧,进去后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才开始选择专业,只是我们所谓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跟不上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的步伐。可怜的同学们花了几年时间学语数外数理化,到大学几乎大多数知识被扔进了垃圾桶,然后努力学习大学专业知识,毕业后这些知识又被社会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到最后真不知道还剩下些什么,或许真的只剩下一颗冰冻的眼泪吧。

《三个白痴》中有直面这些不合理的东西,男主角是个极其有个人信仰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反抗着不合理的制度,感染着身边同是受害者的同学们,他自信,聪慧,极具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他非常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身边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鼓励身边的朋友反抗不合理的现状,追求真我,虽中途会遭到好友的猜疑和背弃,但仍然坚持不懈的以事实证明打动对方相信自己。

他的执着让人感动,他救了两个人,都是因为他的执着,他救了两个一般人觉得必定无救之人。

他的感染力让人敬畏,他释放了两颗心,都是因为他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他释放了两个被束缚却渴望高飞的心,两个不敢正视自己渴望的人。

电影有褒便有抑,电影的抑表现在对于那些死背书的人的讽刺,其实死背书的人只能说是可怜,倒不至于可恶,可恶的是那种自己明明是愚蠢的还嘲笑讽刺挖苦和自己不同的人,如果一个人死读书但有自知之明,懂得谦逊礼让,倒也不会让人唾弃。

三个白痴观后感

看完《三个白痴》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生命”。感觉如果一个学校里有一个兰彻,那么就如同涓涓细流流过沙漠,让我明白什么是“活力”,什么是“力量”!只有有一个兰彻式的学校,才可以称之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地方。

影片名《三个白痴》,极具嘲讽意味,他们屡犯纪律、挑战权威,与教条格格不入,说他们是白痴,其故事的结果无疑是对应试教育下的我们最大的嘲讽。最喜欢兰彻那句“all、is、well”,给我点阳光,给我点雨露,我就能活出精彩!我们不要自我设限,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这是兰彻让我懂得的信念的力量。这样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人在面前,他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1、兰彻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只是一个仆人的孩子,但没有自卑的情绪,自己偷偷去学校听课、做题,直到老师发现这个小天才。这与中国以前许多影片很相似,家庭贫困的孩子在教室外听课,他们要比教室内的孩子听的更好。正更验证了“公鸡喂米”,不如“公鸡寻米”的实验。这让我看到现在我们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兴趣的不良后果。

2、兰彻一直主动解决问题。

当想上学没有机会时、当与老师顶撞时、当因为帮朋友出状况时,他都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常人会因为吃不上饭而眉头紧蹙,而兰彻却会混进婚礼现场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与兰彻的区别,也是我们命运不同走向的写照。

3、兰彻一直充满热情。

兰彻会把他看到的一切问题说出来,认识的、不认识的,但都是善意的,不求回报的。他会帮那个“小个子”出主意,让他来学校听课;会帮同学完成模型,救人之急;会告诉朋友坚持梦想,有所取舍;会为了朋友的安危,去偷拿试卷。只有这样一个关心他人,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4、兰彻是个很坦荡的人。

刚入学的心生惧怕学长,学生惧怕老师,因为随时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而兰彻不怕,他心中没有功利心,有的只是无限追求这样一个人永远是无所畏惧的。他做的只是他想做的,他会做他能做的!

一直感到大学生活的陈闷、乏味,怪教育制度怎样。其实无论环境怎样、制度怎样,最重要的是自己拥有怎样的心态,敢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心。只要一点阳光一点雨露,就可以对自己说“all、is、well”!

三个白痴观后感

这是一部揭露填鸭式教育丑恶本质的经典电影,两个多小时,恶作剧的情节,含泪的微笑;流畅、优雅,似乎浸润每个细胞的音乐旋律,使每一个用心灵解读作品的人,心灵都会受到震撼,一场革命,一次头脑的风暴。《三个白痴》给人一种清新脱俗、豁然开朗之感,我真感谢给我们创作这么好作品的人,就在这时我也很想,希望会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号入座,还原自己,而不是一辈子做别人,盲目的跟时间赛跑,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人生下来就要奔跑,不然就会被踩到”。试想我们每个人,其实就是这样一路奔跑过来,这让我想起《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他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我们每天都在奔跑,奔跑的意义却不同,电影诠释了生命的紧迫,竞争的残酷,但真正的意义在于,就像阿甘母亲给阿甘的这句话:“放下包袱,继续前进,你和别人没有任何的不同”。阿甘的妈妈从小就给阿甘一种自信。但我想对我们的孩子说,“你与众不同,做真正的你自己”。这种自信会让我们的孩子找回自己,生命就像自由飞翔的小鸟。

可是,孩子们常常从生命出生那天起,在被灌制的模型中成长,小学、中学、大学,在期待的眼光中塑型。这有多么可怕,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是模块吗?带着镣铐跳舞,何谈生命的潜能和美丽?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了,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以不是科学家,但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蓝领”,因为世界需要!

在电影中,这所国家一流的帝王理工学院里,只有能把名词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丝毫不差的学生才称得上是佼佼者,谁得高分谁就有一连串的“功名利禄”,仿佛毫不怀疑地认定:分高的学生就一定是学得最好的,殊不知几十年来的一成不变谋害了多少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学生。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兰彻,就像是一阵清风,吹开了一直以来腐朽教育的污浊表面,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抗争。他热爱的是工程学,并不是工程学能带给他的就业前景和社会地位,让人钦佩。兰彻在面对传统机械教育制度下的机智回应,以牙还牙,而非蛮力,将生命的智慧进行到底,没有人知道他下一步将要做什么,没有人说得过他的“大道理”,也没有人能够扭转他潜在的成功,他就是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

可他不是一只杜鹃鸟,杜鹃鸟抢占了别的鸟的巢,从中影射了社会竞争的残酷。哲学中说,有竞争就存在残酷,我认为合理公平是竞争的润滑剂,使竞争减少了火药味,不至于摩擦出战争的火花。今天,如果日本的“良心”里还有合理公平,这四个字,也不会对钓鱼x野心勃勃了,虎视眈眈了。话题远了,还是回来吧。

“跟时间赛跑,不会是我输了”,这是电影里的台词。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也做着美丽的梦,曾经以为只要努力,什么都会好,当命运的发条被拧紧,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是你奔跑的速度,速度越快,你真正的理想只是在另一个时间隧道里沉睡。突然有一天,你在时间的夹缝里,看见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它不够美丽,却与众不同,自信与脱俗,优雅与坚忍,放射出的生命光华,退却了你内心的浮躁恐惧,浅薄,我们的生命豁然开朗,不会再有活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别人的遗憾,我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都会成为自由飞翔的小鸟,让心灵追寻所想长大,让心灵自由歌唱!

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变你自己,改变我们的内心,以不同的眼光欣赏我们的学生,孩子,他可能是科学家,也可能是工人,但必须是只快乐的小鸟!可以跟时间赛跑,但必须选对方向;可以跟时间赛跑,但必须让心灵飞翔。

时间啊,别碾碎了我们的心,一颗在时间夹缝里,朝着心之所想,奔跑的心灵!追求卓越,成功就在眼前。

三个白痴观后感

大学生的压力来源,最近看了一个电影,名叫《三个白痴》,其中描述的就是关于大学生压力问题,很多国人不喜欢宝莱坞的电影,言到它的风格统一化,每一部电影必然有一段歌舞。这让电影看上去不像是电影,而像是歌舞剧!我自然不同意这种观点,而我看来,中国的电影的已经太商业化,好似所有的导演都找不到了剧本。永远都是一些无聊的剧情,无聊人物发展!当然我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讨论电影的发展问题,我想说的是大学生压力来源问题!

《三个白痴》中描述到,一个家庭独立支撑着一个大学生,而那大学生也是努力学习,为的就是给家里带来回报。他所有的学习好似都是一目的性的学习,他害怕失败。因为他输不起。他害怕!害怕明天。害怕未来,所以他压力越来越大!这让他在大学四年丝毫没有长进!

1、家庭给他的压力,农村来的大学生,背后往往就是一个家庭,家庭很温馨,温馨得让人害怕。他们无私的奉献让大学生感到压力,他们付出,口中从来不要求回报,可是一般的大学生处在这种家庭里面,他自己心中又会如何作想,父母不需要回报。可是他的给予就已经在自己肩头压起了千斤重担!

3、学校的压力,学校虽不如社会,但是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中学!大学生能接触很多。大学的竞争丝毫不亚于中学的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学给予每个大学生一个舒服安逸的环境,很多大学生堕落其中,每当他看到他人的成功之时,压力剧增。自己为何不如他人,这种对比,让人感到压力!

4、创造与获得的压力,这种压力很难解释,一个人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得来东西,好似一切都顺其自然。可是当一个人慢慢长大以后,他就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理所当然的应该得到某种东西!自己所能够创造的东西是什么,可是自己使用的,获得的比自己创造的多吗?大学生明显是这一群人中的典型,他们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创造财富,可是他们却有着极高的思想思维,他们能够想得很远,能够比较,比较自己创造的与获得的,是否对等!如若他们创造的远远少于获得的,这无疑是给了他又一股压力!

大学生是幸福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却又是残酷的!

《三个白痴》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个白痴》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个白痴》这部影片,体现了教育制度的不适应,给孩子、给家庭……带来的伤害。教育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影片中,提到了印度每90分钟就有人自杀,自杀率世界第一。影片中,一位制作飞机的学生,拉朱,教授的儿子,都是由于当时的教育制度,导致他们在重大的压力下自杀。

兰彻这个“白痴”,因为乐于动手实践,盐水是电的良好导体,这个知识点的应用,让我感受到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改变生活。太空用铅笔的思考,让“病毒”无言以对。

当我看到“机器”、“书”的简单解释和专业解释,我也笑了。过于简单的,我们常常错过,可以简单的,我们又常常复杂化。拆机器,装机器的过程,才是对知识的真正应用讨论成绩、工作、移民。兰彻让大家30秒钟找出答案,启发我怎么去教的`思考。

“你朋友倒数第一,你感觉糟糕;你朋友第一,你感觉更糟糕。”学生希望成绩不要张贴出来。兰彻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看似空闲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对学习要有激情,对工作和生活同样缺少不了激情。兰彻正是因为激情,所以才选择了那样的工作。在工作中延展自己的兴趣,在趣味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影片中所说“让激情变成职业,让职业变成游戏。”

“两个白痴会来找我的。”“学习的快乐最重要。”三个白痴建立的友谊,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更多。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有几句话,值得我们在今后细细琢磨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黑暗中总有曙光。”“去和他袒露心声。”“过度的期望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断了两条腿,我才真正地站起来。”“做你想做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