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案(精选16篇)

时间:2023-11-30 22:14:14 作者:雨中梧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教学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份文件,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初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2.如图4.3-5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4.3-6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b可获得的信息有: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

【参考答案】。

1.d。

2.d。

3.d。

4.由于0℃的冰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冰全都变成0℃的水,再吸热温度才升高。所以用等质量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4)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因此在-265℃时氢是固态。

6.由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要吸热和放热,此种材料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该温度正是室温变化的大致范围,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

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

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的是()。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思路解析:晶体和非晶体最主要的特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对于a,非晶体熔化时也要吸收热量,故a错。对于b,说明冰必须在一个特定温度下熔化,故b对。对于c,升华时,物质都会变小,故c错。对于d,熔化后,晶体和非晶体都可以重新塑造形状,故d错。

答案:b。

2.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a.铁、食盐、松香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d.冰、石英、玻璃。

思路解析:松香、石蜡、玻璃是非晶体。

答案:b。

3.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a.吸热,温度升高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d.放热,温度不变。

思路解析:钢是金属晶体,熔化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变。

答案:b。

4.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的“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头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思路解析:壶嘴冒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洗澡时,浴室内的镜子变模糊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面上;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b、c都是液化现象。滴水成冰是水遇冷凝固成冰,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

答案:abc。

5.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思路解析: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存在形式,其中云是气态,雨是液态,雪是固态。

答案:水。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熔化和凝固的教案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熔化与凝固教案

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是会转化的。

问:从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课本图10-15及课本上的`解释后作出回答。[来源:数理化网]教师总结补充。

讲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与验证。

问: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教师补充。

讲述:停止加入热水,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会怎样?问:实验结论是什么?

问:沸腾是同学们最常见的汽化现象,你能用分子动理论作出解释吗?请阅读课本图。

教师补充、完善。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沸腾的过程需要吸热,那么蒸发需不需要吸热呢?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予以说明。

请同学们完成图10—21实验,实验的结论说明了什么?

问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教师补充完善。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是升华。

讲述:自然现象中有许多是升华现象,同学们能够列举三例升华现象吗?

熔化和凝固教案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对比讨论、探究式、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熔化与凝固教案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熔化和凝固》,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2教材的特点。

(1)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

(2)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理由:对于熔化和凝固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以及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即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却不清楚,加之这一部分知识也是以后分析温度、热量、内能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将此内容确定为本节的重点[2]。

难点:

(1)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2)描绘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

理由: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导学稿.。

5.1学情。

(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5.2教法。

(1)实验探究法。

(2)讨论法。

5.3学法。

6.1创设情境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6.2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6.2.1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探究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6.2.2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6.2.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意图: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2.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设计意图:体验科学探究乐趣,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培养合作意识.。

6.2.5分析与论证。

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吸热还是放热?

设计意图:体验分享与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数据寻找普遍规律的方法.。

6.2.6评估。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6.2.7交流与合作。

同学间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6.3巩固新知迁移知识。

6.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6.5习题设置。

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知识,设计习题(略).。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冰用矿泉水冷冻,破碎后用保温桶盛装带到教室。到教室后,再装到试管中,太耽误时间,今后可用试管装好后放到保温桶内,并用冰保起来,这样,它不会熔化。

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测冰的温度时,不少学生将温度计拿出试管来读,原因是上课时,因为时间原因,教学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是时,过快,学生掌握不好造成。

学生试验时,课堂显得有些乱,主要是因为对该做些什么和如何做还不够明确。

描点时,可以用坐标纸,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动手,分析并找出规律。

由于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改进,使原来烦琐的实验装置变的简单,节省了实验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成功:

本节课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的规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建构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了用作图像来研究物理学规律的方法。

不足:

实验过程过于仓促,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实验,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去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的数据是否合理?学生有没有对海波进行搅拌?学生的读数方法有无错误?学生做图像时出现些什么错误?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努力方向:

在学生探究实验课上,老师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实验,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实验的时间,生硬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会发现这种错误,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让学生学会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科学,学会与别的实验小组交流。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讲解熔化、凝固的概念,探究固体熔化的特征:温度变化情况,吸放热情况,物质状态变化情况。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估的探究过程。教师分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水浴法加热的目的-缓慢均匀加热,酒精灯的使用-灯帽盖灭,外焰加热等。最后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第一课时完(时间基本上够)。

第二课时讲解凝固特点,熔化和凝固图线及特点。尤其是晶体熔化过程的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讲解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和晶体物质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指导学生看常见的物质的熔点(冰的0℃)。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