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优质17篇)

时间:2023-12-26 10:07:06 作者:念青松

编写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下面这些教案范文涵盖了三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备课。

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教案

1、识记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积累“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并和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

3、了解老人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骆驼)。

2、对了,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于是,他急得到处找。

出示课题,33、找骆驼(齐读课题)。

3、生字:骆。

4、学生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位商人是怎么找骆驼的,他究竟找到了没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演示课文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听到些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生字:跛驮忿哄啃。

(1)小组读生字。(出示)跛驮忿哄啃。

(2)书写:驮忿。

读词语:(出示)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商人:有礼貌、着急、忿忿。

老人:不紧不慢、胸有成竹。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读句子:(出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理解词语“果然”,练习造句。

4、想一想: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5、说话练习:老人看见(),就知道();又看见(),想到();还看见(),所以知道()。

6、交流并板书: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7、(出示)老人看见这些现象是怎么想的呢?

8、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9、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组成词语。

跛()齿()忿()。

玻()龄()芬()。

4、(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1)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因为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

(3)因为,所以,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教案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6课,《找骆驼》。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三年级语文《找骆驼》的教案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自学指导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当堂检测。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教案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小学三年级语文找骆驼教案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篇课文。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做适当点拨;教师也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上。该教学设计示例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但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上还是有些不够。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一)导入新课。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八)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三年级语文《找骆驼》的教案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1、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1)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6)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7)朗读这段话。

三年级语文:《找骆驼》

我的感受是: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万达广场的地下停车场停车。(停车场特别大,在地下一层和二层,车很多,车位不好找。)。

我比爸妈先发现了,停车的时候不用看地面上有没有空位,每个车位上面都各有一个指示灯高挂着,红色灯是这个车位已被车停了,绿色灯是空位,可以停车。果然很快我们就把车停下了。

走的时候我还发现,有一个车位已经被车停了,但灯还是绿的,可能是那个指示灯坏了吧。

妈妈说她从来没有发现有指示灯,其实我早发现了,只是以前没说。爸妈夸奖我说;“儿子真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孩子!”

看来,用心观察、善于发现在生活中还是很有用的!

三年级语文找骆驼教案

(1)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6)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小学二年级语文骆驼和羊教案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墙、茂、腿”要重点讲解字形、笔顺。理解“围墙、茂盛”等新词。

2.第4自然段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看图并借助拼音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使学生理解骆驼和羊都在夸耀自己的长处,互不服气,所以争论起来。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重点。

(二)“俩、盛、输、跪、模、扒”等字音不容易读正确。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教学挂图引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呀?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课文,看谁读书不出错。

2.指名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1)谁愿意读一读课文?

(2)这位同学读得有问题吗?

如:“俩”应读li3,不读“li3ng”。

“大模大样”的“模”应读m*不读m$。“扒”在墙上,应读b1,不读p1。

再如:“盛、输、跪”等字都易读错,要注意在读书时正音。

3.听你身边的同学读书,注意黑板上这些字的读音。(同座位同学互相读)。

4.(顺序出示挂图),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回忆这个小故事。

5.请你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如:

(1)第一幅图上画了骆驼个子高很容易就吃到了树叶,羊太矮了,它伸着脖子也吃不到树叶。

(2)第二幅图上画了羊很矮,一点儿也不费力地走进园门去吃青草,可骆驼太高了怎么也进不去。

(3)第三幅图上画了老牛给骆驼和羊讲道理:只看自已的长处,不看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或者这样简答也可以:老牛给它们讲道理。

(三)教学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你一边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边思考,骆驼和羊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2.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3.谁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如学生可以这样回答:骆驼和羊都认为自己长得最好,所以争论起来。

4.指导朗读。

(1)骆驼和羊是怎么争论的呢?请你用“”画出骆驼说的话,用“”画出羊说的话。

(2)小声读读骆驼和羊说的话,想想它们说话时会用什么语气?

(3)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4)每组推荐两位同学分角色读骆驼和羊的话,大家评议。

如:

“长得高好”读出了肯定的语气,还特别骄傲。

“不对,长得矮才好呢”读出了不服气地语气。

“我可以……证明……”这句应读出自信肯定、又有些瞧不起羊的语气。

“我也可以……证明……”一句应读出不服气,不认输的语气。

(5)哪两位同学读得好?请他们再给大家读一遍。

(6)自己读这个自然段,看谁读得最有语气。

(四)练习。

请你在正确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

(五)作业。

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1.骆驼和羊各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

2.老牛是怎么说的?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么想?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2~4自然段的内容,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二)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课文的第4自然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联系上文理解老牛的话。

(二)理解“围墙、茂盛”等新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师生:骆驼认为高好,羊认为矮好。

师:它们各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说的对,结果又怎么样呢?咱们继续学习7《骆驼和羊》。

2.咱们先看看骆驼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

(二)学习第2自然段。

这段共有6句话。学生在回答“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时只要有如下意思就可以了。如:

(1)第一句话:他们来到园子旁边。

(2)第二句话:茂盛的枝叶从围墙里伸出来。

(3)第三句话: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

(4)第四句话:羊怎么也吃不到树叶。

(5)第五句话:骆驼说这可以证明高比矮好。

(6)第六句话:羊不认输。

2.图文结合理解第二句。

(1)小声读读第二句。然后从图中找到“围墙”,想想“围墙”是什么意思?如:围墙是围绕园子建起来的墙。

(2)师:(边指图边提示第二句的内容)园子里种了--。

生:许多树。(一起回答,以下同)。

师:茂盛的枝叶--。

生:伸出墙外来。

师:茂盛的枝叶是什么样的枝叶?

生:茂盛的枝叶是长得特别多又特别好的枝叶。

(3)指导朗读。

谁能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一句?

园子/四面/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

3.图文结合理解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想想这两句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填空练习以作提示:

(2)从图上哪些地方能看出骆驼很容易就吃到了树叶?

如:骆驼很高大,它吃树叶时不需要踮起脚,也不用伸长脖子,一张嘴就能吃到伸出墙外来的枝叶,它吃树叶时笑眯眯的很轻松,尾巴也得意地一甩一甩的……从这些地方看出骆驼很容易就吃到了树叶。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四句,边读边想边画出羊吃树叶的动作。

如:抬、扒、伸。

(3)看图说说“扒在墙上”的样子?

如:羊用前脚使劲抠着墙,生怕脚滑下来。它上半身的力气都用在墙上了……可怎么也够不到树叶,真急人。

(4)谁能把骆驼和羊吃树叶时的样子有语气地读出来。

(5)师:骆驼用这个办法证明--。

生:高比矮好。

4.指导朗读第五句。

(1)想想骆驼现在是什么心情?

如:骆驼证明了高比矮好,它很得意。

(2)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骆驼的心情吗?

“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高比矮好。/。

5.“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不肯认输是什么意思?

如:不想承认自己失败了。

6.咱们一起把第2自然段读一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羊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我们来看第3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出示投影片)。

(1)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

(2)羊怎样走进园子吃青草?

(3)骆驼在门前有什么表现呢,请你画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第一个问题,如:骆驼和羊来到又窄又矮的园门前。

(2)看图把又窄又矮的门和骆驼的身子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如学生可能答出以下内容:

这个门还没有骆驼的身子宽,骆驼前后腿之间形成的半圆都比门宽。这个又窄又矮的门还没有骆驼腿高呢!

(3)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羊大模大样走进园子。

师;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怎么理解“大模大样”这个词?

生:羊走进园子时一点也不费劲,它很得意,因为它知道骆驼进不去。(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大模大样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

师:有语气地读一读第二句。

生:“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的草/。”

生: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表示骆驼动作的词有“跪、低、钻”。

师:有语气地读读第三句话。

(5)小声朗读第3自然段,看谁读得最好。

(四)讨论:

1.同学们讨论讨论到底是高好还是矮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可能有以下4种观点:

(1)高好。因为长得高才能吃到从围墙里伸出来的树叶。

(2)矮好。因为个子矮才能走进又窄又矮的园门。

(3)都好。理由同(1)、(2)。

(4)都不好。长得太高钻不进园门,太矮也吃不到树叶。

3.同学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第4自然段中老牛把你们的看法做了总结。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小声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老牛说的话。

2.结合上文说说骆驼和羊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它们只看到什么,没看到什么?(用投影打出问题供学生边读边想)如:骆驼个子高,它能吃到树叶却钻不进又矮又窄的门吃不到园子里的草。羊长得矮,它能大模大样地走进园子去吃草,却怎么也吃不着树叶。它俩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3.一起读读老牛的话看谁先背下来。

4.观察图3中骆驼和羊的动作、神态,说一说它们听了老牛的话会怎么想?学生大概会有下列几种说法:

(1)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想以后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2)它们想不能总盯着别人的短处。

(3)它们会这样想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那样就会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就会骄傲就会退步的。

(4)既要看到自己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这样才能进步。

(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二)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分析“墙、茂、腿”等字的字形。

(二)在书写方面容易出错或不容易写好的字有“事、盛、腿”。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生字。

1.教学生字“墙”。

(1)谁来拼读这个生字?

墙qi2ng。

(2)看老师板书“墙”,说说右上部分的笔顺是怎样的?

右上的笔顺是:一十。

请同学们用手指在桌上写写右上的笔顺。

(3)说说你怎么记“墙”的字形?

如:我用结构方法记,“墙”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提土旁,右上是土字加点、撇,右下是回,合起来就是围墙的墙。

2.教学生字“茂”。

(1)通过学课文,你认识这个生字了吗?

(出示生字卡“茂”)。

学生拼读m4o茂。

(2)谁来分析“茂”的字形?

如:我用去一部分加偏旁的方法来记把“成”的“”去掉加上草字头就是茂盛的茂。再如:用结构方法记字形:上边是“艹”下边是戈字旁加一撇。

(3)这个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学生可以找出“茂”下边第二笔上容易加一点。

(4)师:这一点千万不能加,它就像小虫子会吃掉树叶,树就不茂盛了。

3.教学生字“腿”

(1)齐读拼音tu!。

(2)看老师板书这个字,说说左中右三部分的书写顺序。

生:书写顺序是先写左半边,再写右边,最后写中间。

(3)想想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右边的字形?

如:用去一笔换一笔方法:把“良”的点去掉,最后一笔换成点。

再如:用加三笔方法:把倒山加上竖提、撇、点就是“艮”。

(二)自学生字。

1.自己分析下列字的字形:

骆、驼、事、情、俩、围、盛、枝、摇。

2.谁来做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些字?

如:

(1)“骆、驼”可以用加偏旁方法来记。

(2)“事、摇”可以用结构方法来记。

例:“事”我用结构方法来记。上边是一横加一扁口,下边是倒山中间的横出头,中间是竖勾。

(3)“情、俩、围、盛、枝”可以用形声字方法来记。

例:“枝”木字旁表示树枝,右边的支表音。

例:“盛”也念ch6ng盛饭的盛,这样也可以用形声字方法记,还学习了多音字。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事”

(1)请同学们观察生字表中的“事”,再看看投影片上的“事”哪写得不好看?

“事”

学生能观察出第一笔“一”应写长些,偏口要写窄,这样看上去才好看。

(2)谁愿意在黑板上写写这个字?

(3)师生对照生字表中的标准字进行评议。

2.指导书写“盛”

(1)说说“盛”上下两部分怎样安排?

如:上大下小。

(2)师:特别注意上边第二笔撇不要写得太长。“”要从竖虚线上起笔,这个字才不会写歪。

(3)看老师板书,然后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盛”。

3.指导书写“腿”

(1)你们看老师这样写这个字好看吗?(师板书“腿”)。

(2)学生通过观察应该发现老师把“腿”字写得太宽了。

(3)应该怎样写呢?请你先照生字表仿写,再回答。

(4)生:应把左中右三部分写窄写紧凑。

(四)练习。

1.说说下列字哪易写错?

摇、腿、茂、墙。

如:“摇”第八笔不能丢。

“茂”的第五笔上不要加点。

“腿”的第十笔是点。

“墙”的第五笔竖下面不出头。

2.写笔顺。

(1)“墙”右上“”:

(2)“摇”右下“缶”:

3.背诵并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1)读这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按原文填空。

他们俩找()。()说:“你们俩都(),看不到(),是()。

(3)背诵最后一段。

(4)在练习本上默写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写生字,一个生字写三遍。

2.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围墙环绕房屋、场院、园林等拦档用的墙。

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三年级语文:《找骆驼》

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只骆驼,他就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说:“你的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还缺一颗牙齿。”丢骆驼的人说:“你是不是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老人说:“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我又看见路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我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他缺一颗牙齿。你应该顺着他的脚印去找。”最后,丢骆驼的人找到了他的骆驼。

这是一篇阿拉伯民间故事。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要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二年级语文骆驼和羊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2、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牛的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观看课文动画。边看边想:他俩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呢?

(三)学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两种动物的对比图。(让学生感受骆驼的“高”和羊的“矮”。)骆驼和羊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起来了?请同学们读课文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

两只动物都想要用一件事情来证明自己所说的是对的,他们分别会怎样去做呢?

2、学习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骆驼——得意洋洋,羊——很不以为然。)。

山羊虽说是比输了,可它不肯认输。心里想:矮就是要比高好,我会证明给你看的,于是他也做了一件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2)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羊——得意的语气;骆驼——很费劲,也很不服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件,理解老牛说的话。

(2)指导朗读老牛的话。

(3)讨论: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以后,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做呢?

(四)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通过羊和骆驼比高矮这件事情,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才能不断的进步!

(六)拓展: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学过这篇课文以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七)作业:课后练习第1题、第2题。

板书:

高矮。

(长处)一抬头,吃到举、扒、伸,吃不着(短处)。

(短处)跪、低、钻,进不去大模大样,走进(长处)。

三年级语文:《找骆驼》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在路上碰见了一位老人,就赶上去问,老人给商人说了那只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骆驼藏在老人那里,其实是老人自己观察到的。

老人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地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才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才知道骆驼驮的是这两样东西;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叶子上有牙齿印,才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我应该学习老人仔细观察,认真留意事物变化的特点。

小学二年级语文骆驼和羊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2、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牛的话。

三、教具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

四、教学设计:

(一)谜语揭题。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今天出大事儿了!你看,动物法官牛伯伯家门口围着一大群动物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牛伯伯在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评理呢!

生:老师,到底是谁在争论呢?

师:这个呀,老师也不知道啊!不过,牛伯伯给大家出了两则谜语,大家猜一猜就知道了!

课件:谜面1――?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到谁,开口叫妈妈。

谜底――(图片)山羊。

谜面2――?沙漠一只船,船上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呱呱。

谜底――(图片)骆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就是:(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他俩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呢?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两种动物的对比图。(让学生感受骆驼的“高”和羊的“矮”。)。

听两种动物的^对`话。回答:骆驼和羊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起来了?

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师:两只动物都想要用一件事情来证明自己所说的是对的,他们分别会怎样去做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看屏幕:

课件(课文图一)。

(骆驼得意洋洋地想:看,我比你强吧!这样的美味你吃得着吗?还跟我比,哼!你比得过吗?认输吧!)。

(羊很不以为然地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服气呢!我会让你明白自己说的是错的!走着瞧!)。

3、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讨论:骆驼为什么要把羊带到这里来?羊为什么不服输?

(骆驼想借自己个儿高的优势来贬低羊。而羊认为个子矮才是优势,所以不服输。)。

5、再齐读课文。

小结:尽管羊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骆驼还是证明了“高比矮好”。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山羊虽说是比输了,可它不肯认输。心里想:矮就是要比高好,我总会证明给你看的,等着瞧!

2、出示课件(课文图二)。

(羊得意地想:进来呀!你那么大个子能进来吗?哈哈……认输吧你!)。

(哼!得意什么!你刚才还不是输了吗?)。

4、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羊――得意的`语气;骆驼――很费劲,也很不服气)。

5、讨论:这次,羊为什么要把骆驼带到这里来呢?为什么骆驼也不服气呢?

小结:尽管骆驼也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羊还是证明了“矮比高好”。

四、小结第二、三自然段。

1、这两段的叙述顺序是相同的,都是先写来到什么地方,再写看到什么、分别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最后写对方的态度。

2、出示课件――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骆驼摇了摇头,也不肯认输。

3、都不肯认输怎么办呢?总得有个结果啊!哎――!没办法,他们只好去森林法庭找牛伯伯评理。

想不想去看看结果如何呢?(想!)森林法庭往哪里走啊?你知道吗?(不知道!)。

4、课件:小鸟:“我知道,我知道!小朋友们,跟我来。咱们出发!”

音乐起。课间活动。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仔细观察图画,理解老牛说的话。

1、师:森林法庭到了,来听听牛伯伯是怎么说的吧!

课件――(课文图三)听录音。(理解:长处、短处)。

2、看图观察羊和骆驼的神情,思考:

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以后,会怎么想?(学生回答)。

3、指导朗读牛伯伯的话。

说一说牛伯伯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朗读全文。

(四)表演课本剧。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可真算没有白来这动物法庭,通过羊和骆驼比高矮这件事情,让大家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别人学习,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六)布置作业。

回家把《骆驼和羊》这个故事以及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的道理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一听。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课文再现了小作者画红马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喜出望外的情景,极富儿童化的语言,既贴近孩子的生活,通俗易懂,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

知识目标:独立学会要求掌握的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习运用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1.注意“帮”的结构;“待”是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学习冒号的用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小作者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1.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

2.你见过红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板书并指名读课题――《红马的故事》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课件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3.检查生字情况

a.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b. 扩词。

含苞待放 滑稽 自由 一片叶瓣 一只苍蝇 一头牛 一匹马

c. 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组吗?(一幅画)

(三)师生交流。

1. 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课后延伸:边读书边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小作者的画上画了些什么?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生字?

2.重点师范写以下几个字:故、级、粉、板、事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事”字的横要注意有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用“事”组词。

二、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

1.平常你最喜欢什么老师上课,为什么?

2.读了红马的故事,说说文中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

3.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不仅你们喜欢,他的学生们更喜欢?

4.喜欢他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

三、朗读指导,读中品文。

1.引导学生读不同的段落,想象不同的心情,试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感激,为我大胆创作得到肯定而惊喜、自豪。

四、引导学生说出冒号的作用。

出示句子:

1. 老师走到我旁边,笑着问:“画好啦?这是什么马?”(表示提起下文)

2. 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用于总说后面,表示分说。)

五、拓展想象:

其他的同学看到了我的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今天听这位老师上课,感觉很欣慰。因为和她以前的课堂比起来,觉得有较大的改观。

一是学生上课的状态很好。与她以前学生明显不一样的是,学生上课眼睛里开始有亮晶晶的东西了,眼神里流露出的对语文的喜爱,对学习的兴趣让我倍感高兴。

二是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饱满了,一堂课基本完成了全课书的学习。而且教师比较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尤其是那个冒号的学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出现了一个冒号,教师问学生发现冒号的作用没有。然后让学生翻开新华字典告诉学生,新华字典不光查字,还告诉我们标点的用法。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到冒号的三种用法,并知道了在这句话中的用法。我看了看,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册字典,想想有时在某个班想找一本字典也找不到的情况,觉得教师如此重视工具书的使用和指导对孩子将是终身受益的。学以致用,教师马上出示一段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含有冒号),让学生加标点。学生通过这样一个来回的学习,对冒号的认识一定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是朗读的指导。不论是开始教师的范读,还是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读书,都很有实效。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以“趣”字作为教学的核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觉得有趣的地方,然后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教学流程固然清晰,但是我觉得这个核把握不是很准。看看书中这几句话。

“美术老师常常让我们自由画画”。

“画什么都可以”。

“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

“很好,很好,就是要这样画!”

学生读这篇文章应该不仅是从文中感受到一些有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这位教师看似随意的教学中蕴涵的一种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这种对自由的追求贯穿在文章始终――我手画我心。学生在这样的美术课上,毫无约束、自由驰骋,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作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在充分地享受这样独立创作、自由创造带来的巨大的快乐和幸福。

“马为什么是红色的?”

“因为赛跑很热嘛!”

听着这样童稚的对话,你不由得对这样充分章显个性心灵的课堂心向往之。难怪作者说“我喜欢上美术课,最喜欢自由画画”。

如果对课文能有以上的理解和把握,我想老师再来设计教学时一定会另有一番天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学写诗句。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内容:选取典型景物。

形式:对仗、押韵。

总结: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最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对仗和押韵更好,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写美了。

3、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出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