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范文(16篇)

时间:2024-02-04 04:24:10 作者:薇儿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和提高。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写作要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端午的鸭蛋课文反思

个性与优质并行驰骋的语文课堂3月23日,在临沂市“个性优质课堂建设阶段成果推介会”上,我执教了这节《端午的鸭蛋》。

个性优质课堂就是把学生个性化的学与教师个性化的教融为一体,追求教育功效的最大化,使教学过程充满智慧,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个性充分张扬、思维高效互动的生命发展场。个性与优质并行驰骋的语文课堂,我努力从生命和教育的高度,去激励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量,使之成为学生想学的“源动力”。让学生从中真正感觉“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个性的教学设计,一线相连。

在童真的快乐中走进课堂,由一首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贴近文意的民俗儿歌导入。奠定了此课活泼温暖的气氛和基调。汪老先生的文字平淡和谐,从容轻松。如何爱上这一个可爱的老头儿,恋上这一篇有趣的小文章,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先认识作者,而是在充分的个性活动、个性体验、个性品读后,再把这个和蔼善良、幽默可爱的长者介绍给大家,这样的设计很好地让文本与作者自然结合,学生用心读懂了作者,真正做到了读文知人,走进作者。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符合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在因势利导、自然过渡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用语尽量亲切温暖,娓娓道来。与会同仁对此也赞赏有加。

特别是课堂最后再次回归到对生活、对端午等民俗的态度。整节课一线相连,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打开了其心灵世界。

二、个性的活动参与,精彩不断。

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听到的,过眼云烟;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相对于老师的讲解、分析或说教,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而获得的体验是深刻难忘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在细读文章第二部分,领略小小鸭蛋的魅力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把同伴当成观众,通过活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体验,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而领悟和生成诸多智慧。你来说我来唱,欲罢不能,其乐融融。学生用生动的、个性的语言赢得了阵阵掌声,同时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了语文素养。

端午的鸭蛋课文反思

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曹文轩),具有民俗美的《端午的鸭蛋》,能让读者饶有兴味地读下去!作者汪曾祺(1920~)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写小说,他的作品,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体现出对老师沈从文的继承,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特别是80年代复出后,他的小叙事,大风格写一地鸡毛的文章引起了文坛轰动,开创了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端午的鸭蛋》正是这样一篇体现了他小叙事,大风格特点的民俗散文。它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处处透露着民俗文化味;语言平实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偶用文言,又显典雅之韵。

文章标题虽然是《端午的鸭蛋》,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写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趣事,看似东拉西扯,实则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把握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许可他们的质疑。在生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其思维和运用能力得到真正的开掘和提高。这样做,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而改变昔日那种被动接受的口袋角色和见色行事的奴隶地位。

另外,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对初中学生来说不算太难,但要激起情感共鸣,集中兴奋点怕是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拓展视野,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搜集处理资源信息,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设计出符合新课标和课改精神的教案、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神奇,营造出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如沐春风,熏陶渐染,学会阅读,学会欣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会搜集资料,有条理地发表见解;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2、过程方法目标:

课前根据需要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和有关端午节的习俗,预先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成就,对理解课文极有帮助。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朗读教学的氛围,抓住结构和语言这一中心环节,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给予充分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文章富于人文特色,在品味中感受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热爱传统习俗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教法:因势利导,灵活采用多种教法。

1、激趣法:

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要不断地将学生的兴趣保留,留住学生兴趣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如在新课导入部分便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促使学生进入角色。

2、平等对话法:

新型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师生之间是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平等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学生一道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过渡时简要精练的语言,探究时热情洋溢的鼓励,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我们学习的玩伴,老师跟我们一起融入了课堂。从而营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

3、引导点拨法:

强调师生平等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课堂从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4、激励法:

在课堂中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没有太大偏差的情况下,尽量不对学生说不,而是为学生壮胆,鼓励他们敢想、敢说,使其不受压抑,思维始终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划出疑难之处,提出不懂的问题(课前汇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多少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其中端午节是包含文化内涵的节日。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各种活动,以此纪念屈原,就有了端午节的由来。你家乡的人民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是的,同学们说得挺好,我们吃粽子吃咸鸭蛋还要撒雄黄酒,别的地方还有赛龙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展示以下画面:赛龙舟、粽子、鸭蛋,鸭蛋络子等)。

现在我们就走进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品尝一下这小小的鸭蛋里究竟包含多少节日的滋味。(这个导入使学生目注神驰,观此思彼,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以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为补充,进入角色。)。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后面学习。可见大家的认识符合散文学习的规律,和老师也有相同之处。我们这课的学习目标是:

(多媒体展示)。

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验生活。

3、深刻反思,关注现实。

三、检查预习。

抽生介绍作家作品,教师补充(简介作者〖课件展示)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正音、解释:

〖课件展示。

(抽生读,再齐读)。

四、听读课文,感知课文。

(听范读录音,熟悉内容)。

古人说过:文如其人,知其人要读其文,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真诚的心去品读课文。下面我们请听配乐朗诵,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2、请你以那是一种的鸭蛋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高邮鸭蛋的特点。

过渡归纳小结:好,下面咱们就听课文录音。(录音:约8分钟)。

刚才大家听了朗读录音,现在我们前后两排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合作学习讨论整体感知的三个题目。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回辅导。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成果。

抽生答,教师引导点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

(此环节属于理解内容、理解作者感情。)。

五、品味赏析,理解语言特点。

1、自读品味(10至15分钟)。

过渡:作者把对鸭蛋的喜爱、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都流淌成文字,一行一行娓娓道来。这在二三段中体现更为明显,请大家大声朗读这两段,把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放声读,说理由,教师引导、点拨、评价。

2、教师归纳小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品味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文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亲切、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过渡:我们知道,作者把这平淡无奇的生活写得感人至深,除了他本身的才气能力外,还和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传统习俗的热爱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不得不痛心地看到,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经逐日淡化,甚至濒临消亡,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如果有一天端午节变成了洋节日,我们还能留住什么?同学们这不是老师的危言耸听。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

过渡:端午节在我中华大地上已经根植了之久。在端午节吃粽子,吃鸭蛋,赛龙舟这些曾经深入人心的节日表现形式。

韩国却要将它据为己有,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端午节?

过渡: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那么人们在为拯救端午节作些什么呢?请看网上传真。

(多媒体显示)。

提案要案:全国人大呼吁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

申请世界遗产:中韩专家讨论两国联合申报端午成为世界遗产。

民间行动:湖南恢复举行龙舟赛,六月龙舟竞渡再现龙之魂。

政府行动:岳阳注册端午节网址,政府将其当作系统工程。

七、作业。

请以《拯救传统节日,我来做什么》为题写一篇感悟,文体不限。

结语: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同学们,请把根留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住。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开满星球。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首先,《端午的鸭蛋》课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俗主题,单元学习目标为了解民俗蕴含的生活的乐趣以及体会多种表达方式产生的效果。而本课的学习要点有三:一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借助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二是一通过文本的的阅读,初步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三是对本文选材特点的了解,初步感悟作者汪曾祺的闲适自由的风格。正是基于此,我在备课时确定本课的学习要点有以下三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对作者语言风格的初步认知。

教学重点为理解作者闲适的语言风格。

回首这节课,我基本上处理号以上几个要点。在教学思路上我以课文的朗读贯穿整个的教学始终,首先是以主要问题“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感回忆家乡端午的习俗”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初读课文,理顺文章作者行文思路。在对文章有了初步感知后,研读课文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家乡鸭蛋的特点”进行文本细读。与此同时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重点锁定在课文的第二三段。第三步激发学生创新型阅读,对文章最后选材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三的要求。整个授课过程以主问题贯穿始终,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不绝于耳。

关键环节回顾:

这节课中我将重点定在对文章中家乡鸭蛋特点的理解,体会作者“味中味”,所以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处理上一带而过,有关文章端午的习俗学生能够很容易理解。

内容细读这个环节我以“这是的鸭蛋,因为”的句式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进行细读。学生在课前做课相对到位的预习工作,在细心的阅读与批注后,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谈到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驰名远近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鸭蛋”“蛋白而柔嫩的鸭蛋”“情有独钟的鸭蛋”……好多学生在阐述自己的理解的时候能够结合课本内容。其中学生谈到作者“情有独钟的鸭蛋”时候,恰恰和自己在备课时预设的问题相吻合,我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引述的唐代元稹《离思》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诗句的解读,此环节一方面加深学生理解汪曾祺对高邮鸭蛋的感情,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汪曾祺的文白相间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典雅的语言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的妙处。

另外,此环节与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特点相结合,汪曾祺语言善于绘型绘色。“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处我引导学生抓住“吱”感悟作者善于描绘形色。多次的朗读,有效的引领,体会出作者在描型绘色。

文章结尾“作者写到了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可否删除,试述理由。”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和作者安排材料的特点。此环节不要求学生做统一答案,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就行。学生一方面能够从常规写作选材的角度谈到该段材料游离选文的中心,还有部分学生在预习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安排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随意、自然的特点。

纵观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最初预设,作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第一,作为一节同课异构课,在与同组教师共同备课的基础上自己创新的地方不多,沿袭的东西占主导。相比较一起做课的老师,自己这堂课学生的朗读还算是被比较到位,但课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遇到学生不能回答的时候,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功夫欠缺。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预设的色彩很浓重,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达到教师预设,没有注意生成的东西。比如,一开始学生对“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会议家乡的鸭蛋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如果学生有良好的预习应该是能够很好地回答,在这堂课上,部分学生预习效果不佳,导致课堂最初比较沉闷。教师为了最求最初预设环节,硬牵着学生达到预设。

另外,有关内容研读环节,学生深入课本的时间略显不充分,课堂上回答的亮点不够,而此时教师看到学生读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语句时,就中断了学生的感知,导入到教师预设环节中。此时,如果再放手让学生继续研读,还有可能更为深入的读出新的信息。

第三,作为一节常态课,学生的识字写字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一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项缺欠。本来作为课前交流预习的一个环节展示出来,教师仅仅让学生自行提出,并没有进行有效地指正,过于仓促。

端午的鸭蛋课文反思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

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端午的鸭蛋课文反思

我在阅读教学中探索着如何更好地落实自主性学习,在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中,引导学生从浅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转化。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旨在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刘老师的课对这一难点的把握十分到位。

一、线索十分清晰。

刘老师从:姐姐为什么会由原来活泼开朗的女孩变得再也没有笑脸和歌声“入手,在学生充满疑问的时候,引出”缠足“,体会这一陋习的“陋”之所在。接着引出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最后回到文章结果,孙中山破陋习,感受人物之伟大。刘老师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学生也很入情,也能悟情。

二、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渗透其中。

句子的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刘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

如:“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与“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两句话的比较,问学生哪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让学生体会到“深深地”、“幼小的”两词说明他虽然年纪小,但永远不会忘记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把句子写具体,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三、充分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主要是孙中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默读,分角色朗读,师生朗读;以不同的形式,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了解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四、练习说话,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刘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讲讲回去了解的缠足的事,想一想孙中山当时的心情,还有让学生看看小鞋的图片,自己谈谈感受,到最后出示孙中山图象,请学生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这些说话练习,结合图片,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借助多媒体,画龙点睛。

我想,学生水到渠成的感悟除了老师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比较透彻外,多媒体的运用,不可小看,这是文字所没有办法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这篇文章所说的陋习离我们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刘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女人被缠足后的畸形的小脚,加上她声情并茂地解说,学生就加深了对缠足的了解,深切地感到缠足这种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实在是太深了,从而到最后在交流感悟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孙中山的伟大,孙中山破缠足陋习真的是解放了广大中国妇女。

端午的鸭蛋课文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步入到学生遇到困难“多事故地段”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有预见性的判断,并紧密观察学生的学情。等到学生功能出示三色牌示意,老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既不因小部分跟不上的同学耽误全班的学习进程,也不能忽略这些理解能力弱点的学生,赶火车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采用的办法是“抓大放小”。

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关注孩子们讨论的过程,及时观察学生的学情。自己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因为在学生与文本第一次的对话中,出现理解能力层次区别通常就是这个时候。遇到共性的问题我就在课堂上重点强调,讲细讲透;遇到个别枝节性的问题就交由小组长解决,若是更棘手的问题不便于课堂解决的就留在课后个别辅导。

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难,并及时点拨,可以帮助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尽快扫除学习的消极因素,跟上课堂学习的进度。灵活地处理好补读,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优生吃得“好”,也让学习脚步慢点的孩子吃得“饱”。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极富语言个性的散文。作者运用闲适自由的语言风格叙写了家乡端午的鸭蛋,文章从容散淡,于悠然、恬适之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重点是引领学生品析、运用作者的语言特点、写作特点。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以便改进。

1、通过提前布置预习,课文的整体感知部分进展非常顺利。但师生在进行问题互动时,缺乏激情、情感不够投入。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好一个与课文吻合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使语文课堂结构趋于更加合理、完善。

2、全体同学在课堂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够积极参与。在小组汇报展示过程中,竞争意识也较突出。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听取学生的意见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只要学生能谈出来的,就让他们充分地表达。教师突然间的打断,不仅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显得不尊重学生,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大胆放手的同时,把握好适时点拨的时机,起到引领的作用。

3、对于文章语言特色的品析学生虽然也能从各个角度品出一些,但作为语文教师,示范、引导作用也要适时有所体现才对。这就是需要今后把握好收、放自如的分寸了。

4、在进行仿写地方特色或风俗习惯之前,应在小组内有一个简单的交流和引导,学生在仿写时,才会有的放矢。

总之,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在实际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而这些恰好就是我们要去克服和提高的。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在涉及本案例时,我就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因此以次作为导入,介绍相关的民风民俗,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

教案的设计也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真正落实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教师范读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再由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的精彩段落进行交流,最后分析完文章思路后全班齐度,逐步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以读为主,教师讲解的相对少一点,让学生感知风情浓郁的民俗画面。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在指导学生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学生的发言未尽,挖得不够深时,自己未让学生畅所欲言,取而代之的是找另一个同学来回答或自己的点评总结,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长此以往将挫伤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在这样时候应该沉着,应及时捕捉教学机智,调节课堂气氛,顺势深入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是“平淡有味”、“文白结合”、“大词小用”等,这些语言风格在学生品味后在拎出来效果可能更好。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在文句的揣摩上还不够到位,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如“鸭蛋的秀气”“蠢”还没品读出来。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6月12日下午第2节课之后,纠结了十多天的公开课终于尘埃落定。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舒缓片刻,但随即又得为自己今天的表现自我反省。

走上讲台快两年了,然而面对公开课,仍会紧张;面对听课的老师们,还是不能把他们当成“冬瓜”“南瓜”。因此,慢慢去克服公开课的紧张情绪是首要任务。

之前一直被提醒这次是高效课堂比赛,不能拖堂,于是害怕自己的内容太多而拖堂。从开始上课起,就不停地在赶,自我感觉不够从容。这也导致了最后尴尬的两分钟的煎熬。检讨:时间没有把握好。

接下来,谈谈我这堂课的过程及反思。

导入部分提了三个问题:1、我脖子上挂的是什么?2、同学们对于端午印象最深刻的物件是什么?接着赠送手工品——鸭蛋袋子给同学们,迅速调动了大家对于端午节的兴趣。3、通过预习,咱们知道汪曾祺先生对端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以此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端午的鸭蛋》。在这一部分中,我自以为导入还算有亮点,但是如果我准备的鸭蛋袋子够多就好了,因为有的同学没拿到,觉得很遗憾。

课堂主体部分:(一)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二)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三)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

(一)在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时,学生发挥得不错。但是没有完全找出家乡鸭蛋的特点:历史悠久。作者引用袁子才的腌蛋一条,可见高邮鸭蛋有名已有至少两百年的历史。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很喜爱自己家乡的咸鸭蛋,因为他本身是个美食家,不仅懂得吃,还会做,所以他很不屑于袁子才不会做菜,道听途说而写成的《食单》。但是即便他不喜欢袁子才,看到袁子才夸赞高邮鸭蛋,他“不计前嫌”,反而引用袁子才的原文。

陶鑫同学分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时,虽然我配以了诱人的咸鸭蛋的图片,可是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先想象这幅画面来感受着这鸭蛋的油多的特点。

付泽川同学朗读: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后,我应该再请一位同学尝试,而不应该由我直接点出要强调那些字眼。

对于这部分的`表现得作者的情感,学生到位得太快,加之我又下意识地赶时间,所以没能让大家根据具体的语句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这部分的一个亮点环节:为高邮腌蛋创作一句广告词。“鸭蛋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高邮鸭蛋一年卖出7亿个,蛋壳围起来可以绕地球2圈”“以后吃方便面再也不用油料包了,高邮鸭蛋,真的有油哦”……学生妙用连珠,而我只会连声叫好,而忽略了点评。惭愧!

还有,本来的设计是:在总结完这部分内容和情感后,全班齐读第2、3段。但是怕时间不够,竟然不敢读了。策略失误!

(二)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时,胡翔宇同学一步到位,准确找出了高邮端午的七种风俗,我抓住“吃十二红”提了几个问题后,就又下意识地赶时间,完全不记得自己课前设计的环节:给时间让大家谈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与高邮的端午有哪些不同的风俗,我都准备了赛龙舟的图片也没有机会展示出来。遗憾!

(三)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时,陶冶文同学也一步到位,完整地找出了四种乐趣。仍然觉得自己太赶,本来想在这里指出: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应是晚上的乐趣,可见一枚端午的鸭蛋能给孩子带来一天的快乐。孩子是天真的,最简单的事物就能获得最真心的快乐。另外课前设计的环节: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端午节,一枚鸭蛋还能带来别的什么乐趣吗?如果学生没有的话,我就回忆自己小时候会跟小伙伴“碰蛋”。以自己的经历,唤起同学们去寻找端午的快乐。遗憾!

三个部分分析完,之后,让学生看着ppt上展示的文章脉络,在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回想刚刚大家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和点评,归纳出文章的语言特点。陶鑫同学和胡翔宇同学分别一步到位,这与他们平时爱思考有关。我想与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也有些关系吧,是以我心里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全班同学绝大部分都能到位,最后在黄馨怡同学与李泽浩同学的合作下,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点出作者的家乡高邮的鸭蛋多双黄,作者的这篇文章主旨也是个双黄蛋,全班同学很快反应到是:故乡情+童年趣。欣慰!我立即在黑板上画了抽象画——双黄,并板书。

时间还有10分钟不到的样子,时间大概是够的吧,我心想。于是我开始了本课的拓展部分,将话题自然转入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件,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只请了罗家俊、余竞涛、谢雨虬三位同学回答,他们回答得都很好!但是,这个环节,我应该给同学们多一些的讨论时间,多请几位同学发言。这个环节本该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的,而我自己却迫不及待熄灭了它。自责!

接着同学们齐读ppt上展示的“一切物质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之后,我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民俗,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

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20__年6月12日下午第2节课之后,纠结了十多天的公开课终于尘埃落定。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舒缓片刻,但随即又得为自己今天的表现自我反省。

走上讲台快两年了,然而面对公开课,仍会紧张;面对听课的老师们,还是不能把他们当成“冬瓜”“南瓜”。因此,慢慢去克服公开课的紧张情绪是首要任务。

之前一直被提醒这次是高效课堂比赛,不能拖堂,于是害怕自己的内容太多而拖堂。从开始上课起,就不停地在赶,自我感觉不够从容。这也导致了最后尴尬的两分钟的煎熬。检讨:时间没有把握好。

接下来,谈谈我这堂课的过程及反思。

导入部分提了三个问题:1、我脖子上挂的是什么?2、同学们对于端午印象最深刻的物件是什么?接着赠送手工品——鸭蛋袋子给同学们,迅速调动了大家对于端午节的兴趣。3、通过预习,咱们知道汪曾祺先生对端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以此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端午的鸭蛋》。在这一部分中,我自以为导入还算有亮点,但是如果我准备的鸭蛋袋子够多就好了,因为有的同学没拿到,觉得很遗憾。

课堂主体部分:(一)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二)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三)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

(一)在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时,学生发挥得不错。但是没有完全找出家乡鸭蛋的特点:历史悠久。作者引用袁子才的腌蛋一条,可见高邮鸭蛋有名已有至少两百年的历史。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很喜爱自己家乡的咸鸭蛋,因为他本身是个美食家,不仅懂得吃,还会做,所以他很不屑于袁子才不会做菜,道听途说而写成的《食单》。但是即便他不喜欢袁子才,看到袁子才夸赞高邮鸭蛋,他“不计前嫌”,反而引用袁子才的原文。

陶鑫同学分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时,虽然我配以了诱人的咸鸭蛋的图片,可是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先想象这幅画面来感受着这鸭蛋的油多的特点。

付泽川同学朗读: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后,我应该再请一位同学尝试,而不应该由我直接点出要强调那些字眼。

对于这部分的表现得作者的情感,学生到位得太快,加之我又下意识地赶时间,所以没能让大家根据具体的语句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这部分的一个亮点环节:为高邮腌蛋创作一句广告词。“鸭蛋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高邮鸭蛋一年卖出7亿个,蛋壳围起来可以绕地球2圈”“以后吃方便面再也不用油料包了,高邮鸭蛋,真的有油哦”……学生妙用连珠,而我只会连声叫好,而忽略了点评。惭愧!

还有,本来的设计是:在总结完这部分内容和情感后,全班齐读第2、3段。但是怕时间不够,竟然不敢读了。策略失误!

(二)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时,胡翔宇同学一步到位,准确找出了高邮端午的七种风俗,我抓住“吃十二红”提了几个问题后,就又下意识地赶时间,完全不记得自己课前设计的环节:给时间让大家谈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与高邮的端午有哪些不同的风俗,我都准备了赛龙舟的图片也没有机会展示出来。遗憾!

(三)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时,陶冶文同学也一步到位,完整地找出了四种乐趣。仍然觉得自己太赶,本来想在这里指出: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应是晚上的乐趣,可见一枚端午的鸭蛋能给孩子带来一天的快乐。孩子是天真的,最简单的事物就能获得最真心的快乐。另外课前设计的环节: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端午节,一枚鸭蛋还能带来别的什么乐趣吗?如果学生没有的话,我就回忆自己小时候会跟小伙伴“碰蛋”。以自己的经历,唤起同学们去寻找端午的快乐。遗憾!

三个部分分析完,之后,让学生看着ppt上展示的文章脉络,在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回想刚刚大家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和点评,归纳出文章的语言特点。陶鑫同学和胡翔宇同学分别一步到位,这与他们平时爱思考有关。我想与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也有些关系吧,是以我心里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全班同学绝大部分都能到位,最后在黄馨怡同学与李泽浩同学的合作下,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点出作者的家乡高邮的鸭蛋多双黄,作者的这篇文章主旨也是个双黄蛋,全班同学很快反应到是:故乡情+童年趣。欣慰!我立即在黑板上画了抽象画——双黄,并板书。

时间还有10分钟不到的样子,时间大概是够的吧,我心想。于是我开始了本课的拓展部分,将话题自然转入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件,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只请了罗家俊、余竞涛、谢雨虬三位同学回答,他们回答得都很好!但是,这个环节,我应该给同学们多一些的讨论时间,多请几位同学发言。这个环节本该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的,而我自己却迫不及待熄灭了它。自责!

接着同学们齐读ppt上展示的“一切物质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之后,我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民俗,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教学中,感觉最不理想的地方是由于最近两天学校的重大责任事件,不能按之前的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课堂上常常接听手机,造成同学们常常因为我接听手机而影响了课堂环境的良好氛围,使部分同学才有了一点兴趣,又随之消失。从中也让我进上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听唐老师执教的《端午的鸭蛋》一课,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一位智慧美女的教学魅力。这是一堂美文与美人完美搭配的课,这是一堂文学与艺术交融的课,这是一堂思想与智慧同放的课。听这堂课,如同赏一道秀丽风景,做一次享美的旅行。

古书有云“惟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唐老师虽不用美人计,但其美人效应却不可忽视。唐老师优雅大方又不失干练和善,形象气质俱佳。课堂上她挥洒自如,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知性美,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学生的视线,她用她得天独厚的美丽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所以,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思考深入,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热烈。其美丽的形象对于这堂成功的课来说可谓是锦上添花。

当然,唐老师这堂课的美更在于其教学艺术的美。

首先,教学环节之美——简而丰。回顾其教学过程:看视频,说端午风俗;读课文,理脉络;品语言,悟乡情;赏鸭蛋络子,说童心;荐鸭蛋,写特产广告语。环环紧扣,结构明晰。又以“鸭蛋”为线,以品读为手段,让学生了解他乡风物风俗,品味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人类普遍的乡土情结,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将语文学习方法、朗读指导、语言积累、文学创作、鉴赏美等等融入其中,真正将德育、智育、美育统一起来,并得以有效落实。使得整堂课简洁又丰富,无不闪耀着智慧之美。

其次,教学方法之美——巧妙。唐老师这堂课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语言学习的教法很巧。她避开生硬干瘪的理论说教,而是带学生走进文本,沉入文本,以读带品,以读带悟,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读出情感,在读中体悟作者情感;教学生从写作内容、词语运用、句式、修辞方法等多角度品析,体会汪老散文特点;细致示范,耐心指导,仅词语运用这一角度,唐老师就从动词、副词、拟声词等的使用效果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品读语文;唐老师不仅“授之以渔”,还让学生“结网捕鱼”,放手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品析文中精彩语段,真正内化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

第三,教学语言之美——精练。“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堂课上,唐老师惜字如金,语言不蔓不枝。无论是导入语、过渡语,还是点评语、总结语,都可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用语技巧。谚语俗语、文赋诗歌、名人典故,皆信手拈来。整堂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儿,让听者既能感受到诗词文赋的典雅之气,又能领略到现代散文的流畅之美,如同隽秀明丽的诗篇。这样的精美的语言何尝不是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呢!

于“无声”中“润物”,大概是一堂成功的课的最高境界了吧!这堂课真是美不胜收。虽也有小瑕疵,但,瑕不掩瑜。学习唐老师的课堂艺术是我目前的工作目标,以济我乏善可陈的语文课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为了展示我校第一阶段新教育学习的成果,老师们都大显身手,从晨颂到讲故事,从暮省到高效课堂......我也不例外,于4月15日讲了一节公开课《端午的鸭蛋》。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我觉得我在课件上的设置是没问题的,安排了两节课的内容。第一节以读与思为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汪曾祺先生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第二节以议与写为主,体味名俗风情,培养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热爱民族的自豪感。为了体现这节课的特色,我讲了第一课的内容,品味语言。结果,内容没说完不说,学生对品味语言毫无兴趣。课堂上,我的串词还是比较流畅的呀。课后,我问了语文课代表。他说,老师我们都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说话一样,没什么特别呀。听课的鲍校长和潜老师也问了我对这篇文章的构想,他们也觉得在这篇文章里品味语言不是主要的,带着说说就行,如果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效果要好些,最主要的是学生熟悉能接受,有话可说。哎,现在想想也是,本文的确是汪先生用闲聊的笔调来写的,说起品味语言,对孩子来说,真的是生搬硬套。看来,语文课堂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一味的迷信教辅资料啊。最重要的是,今后我要多钻研多学习,一定达到课堂上的“共享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