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5 06:11:10 作者:雁落霞

无论是写作学习还是写作实践,范文范本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写作手法和构思方式,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机构,它涉及到千家万户,教育领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就使教师无论在知识经验、教学能力还是在心理素质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面对种种压力,教师如果调节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不正常的心理,而这些不正常的心理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到正常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人生态度带来负面效应.

作者:潘英媛作者单位:哈尔滨市141中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6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关键词:心理健康维护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本文对素质教育的深化进行探讨,说明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并对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于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的改革措施,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考试;评价。

1.教学理念改变。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增长,还包括能力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环境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语文水平的进步。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学生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能力提升的发展上,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的性格更完善,已经是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之一。现在的独生子女自私,自以为是,不合群,这就给教师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教育要比文化教育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做一名真正教师。

2.教学方法改变。

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要使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展示在学生人格和能力发展方面,则教学方法必然要多样化,灵活化,才能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够观察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出发点,才能够实现因材施教。就拿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来说吧,以往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识字要求。素质教育的多元化要求我们改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在学校跟老师学识字,还要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比如,认识店铺牌匾上的字,食品包装袋上的字,衣服吊牌上的字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皆识字,识字皆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二、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改革方向。

1.评价主体多样化。

考试与教学评价,是衡量教育结果和质量的最直接方法。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发生变化,必然引起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的改革,而改革的最终效果,应该表现在考试和教学评价方面。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这样的教学评价主体限定,不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更不利于家长与学校合作进行协同教育。因此,使教学评价主体尽量多样化,涵盖素质教育的各个参与者,教学评价才能更客观更具体,也更能反映素质教育的深化情况。拼音教学是一年级的重点内容,在学完拼音之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测试,背诵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朗读带拼音的句子,填写不完整的音节。采用三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测试,每个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测试中让自己的优点得以释放,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更能取长补短,在快乐中学习拼音。

2.考试形式和内容与素质教育结合。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发生改变、教学方法发生改变、评价方法发生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必然与传统教育不同,而通过学习产生的结果,也不可能直接通过一张笔试的试卷,或者一篇作文表现出来。因此,小学语文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应该包括素质教育标准下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只有把多方面的测试综合起来,才能使素质教育的成果真正表现出来。

三、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改革方法。

1.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和考试。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应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考试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对待诸如短文的朗读、课文的背诵、经典诵读检测内容的检查,采用开放考试评价的过程,全权交给教师、家长和学生,由他们共同制订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的时间,在学期中及时、即时检测,然后将平时或期末检测的成绩计入学生期末的综合评定表中。这样,教师、学生、家长都纳入到评价主体中,体现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既有利于更全面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家长对学校、孩子的了解,促进了家校共育。

2.改革语文考试的形式。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检测方式。比如口试主要内容包括识字、朗读、理解、积累和表达;笔试主要是对学生写字、组词、标点符号、写话、偏旁部首等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评价内容既有对学生单项语文能力的测试,如笔试中的“看拼音写词语”,就是对学生写字能力的测试,也有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测试的题,如口试中的“朗读与理解”,考查学生朗读、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设置综合试题,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同时也简化了考试流程,节约了考试时间,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多元化。

3.进行全面的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形成360度的环形反馈模式。教师对学生给予反馈,包括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值得表扬的地方,需要改正的缺点以及建议等;教师对家长给予反馈,包括家长在课后期间需要给学生怎样的辅助条件;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包括教师教学是否与他们的学习需要一致等;学生对家长的反馈,包括家长对他们日常学习的帮助是否合适;家长对教师的反馈,注重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出来的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变化,提出可行的建议;家长对学生的反馈,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课业的指导等。通过这样的反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更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家长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4]唐现弟.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j].求知导刊,2016(03):131-132.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要不怎么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可是,多少年来,这些“灵魂工程师”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干预的措施,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

一、做好心理健康的途径拓展。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3.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二、做好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个人更理性地看待工作和生活,更平和地处理各种问题,使职业生涯更充实和有实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的开发阶段,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潜能进行科学测评,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制定出方向、目标、时间和方法,使其具备可操作性。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需要定期去医院体检;为了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必须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1.学校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创造条件促使教师具有终身可供发挥的价值,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使教师的教育生涯规划服从和服务于教育发展目标,同时通过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和超越。

2.学校应参与制订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分阶段实现创造条件,协助教师了解自己,制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3.学校应参与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协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年检,针对外界和组织的变化,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弥补薄弱环节,引导员工适应变化,使员工的职业之树长青,达到组织和员工双赢。

三、改变个体自身,以枯竭为契机,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职业枯竭的防治主要还是要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情商,学会宽容自己、善待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更要理解别人的情绪、接受别人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为应对职业压力练好“内功”,在工作场所将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本身分开,体现自己的职业素质。其次,根据hobfoll的资源守恒理论,当工作所需的资源消耗率高于补充率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当职业枯竭发生时,个体往往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除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技能外,更要改变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增加工作的乐趣。再次,职业压力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机遇,当克服了压力、突破职业心理极限时,往往使职业生涯产生质的飞跃,使个人站在更高的职业起点,这将更好地避免职业枯竭。

四、以正确方法应对压力,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当今社会压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么渊博、地位有多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适度的压力是进步的原动力,应该积极运用而不是消极回避。认识到了压力的必然性,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处理压力,而不是消极否认压力的存在,以更拼命的工作来掩饰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要掌握必要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通过合理利用时间来缓解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工作与休闲的关系,珍惜个人时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通过旅行、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进行自我调节;向亲友、心理医生倾诉工作中的烦闷,特别是不能将消极情感闷在心里,要通过平衡心态来避免钻牛角尖,并可以在亲友的建议下确定更现实的目标,正确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利用好婚姻和家庭这个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和释放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学校不应是压力的桥梁,而应成为压力的熔炉。在社会大环境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创造较好的内部小环境,使教师以较好的心情工作。当个体压力较大时,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压力疏导:制定和下达切实可行的业绩指标,制定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尽量使教师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合理地授权和轮岗;聘请心理医生或组织心理讲座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缓解因工作复杂带给教师的困扰;保证教师必要的休息时间;关注教师的家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教师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团队凝聚力;了解教师的真实需要,激发和不断延续教师的“内动力”。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一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关键部分之一。高校国防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训练、知识培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高校国防教育具有素质教育功能,在进行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探讨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关键词:

高校学生;国防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功能。

一、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

现代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基于法律法规,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形态教育是其重点。其中军队技能是其关键,实现在各个领域的有效融合,创建高校学生国防教育内容体系。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强化高校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和培养国家需求的预备役后备人才,培养高校学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政治抱负;涵养高校学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报国情怀;滋养高校学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的浩然正气;恒养高校学生“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

1.基础内容:以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增强法律法规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进而做到知法、守法以及用法,做到依法行事。除此之外,能够强化高校学生服兵役的责任意识,宣扬尚武精神,推崇入伍荣耀,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尊严,这是高校学生最神圣的职责。

2.核心内容。

基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维护祖国悠久的历史、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时新时期下要遵从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拥护党的领导,关爱各民族同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以及统一。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本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分为三种:显性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教育,拓展第二、三课堂。显性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借助“两课”主渠道的影响,理论知识结合实际世情、国情以及省市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等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理念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统一。隐性教育课程教学主要特点是有效地发掘教学课程知识中的爱国元素,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培养和强化高校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的报国意识。拓展第二、三课堂的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将思想教育有效地融入活动当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让学生不仅热爱自己,还要用心感知别人之仁。学校包含着爱意,国家包含着暖意,爱国是社会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要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1.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培养和强化其他素养的前提。政治思想对国防教育的开展起到非常大的引导作用,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课程教学任务是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社会主义“四有”特质,进而向国防建设输送优秀人才。国防教育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修养,国防教学内容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兵家文化知识,其是中国优秀文化思想之一。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的自我修养。

2.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活动的开展影响是很大的。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养。根据实践验证发现,当人接受过专业的锻炼后,在完成任务和进行活动时展现出充沛的精力、注意力比较集中、反应能力比较强、行动速度比较快等特点。高校学生在接受国防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专业的军事技能训练,能够增强他们的不怕困难、不屈不挠以及坚忍勇敢的良好心理品质。

3.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作风素养。

部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悟到军队的优良品质,自觉地增强自身的作风素养。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军事队列训练能够树立学生整齐划一的意识。进行军事法制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纪律性。国防教育中的班、排、连的集体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协作能力。

4.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甚至是增强新时期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军事发展历程、现阶段国防知识;内容涉及兵器与兵种方面的教育、国防科技信息教育、军事法律法规的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科学性、合理性的知识结构的构架。优秀的文化知识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思维的扩展,高校国防教育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能够丰富和扩展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参考文献:

[3]陈基才.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对策研究[d].大理学院,2013。

[4]刘志民.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与功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教师的心理健康综述论文

1压力问题。

教师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人们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家长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学校要求教师提高升学率,社会要求教师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在不同人们的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适时的转换角色,进行符合角色期待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职业决定着其工作压力大的特点。教师的劳动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教师备课、讲课后,课下还需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而且大学的教师还需要为评职称而写学术论文,可见,教师的这种高负荷的工作量难免会使教师产生过大的压力。

2情绪心理问题。

教师情绪问题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遭遇负性情绪时不能有效地调控或调控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身心失调的症状[3]。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这是教师最常见的情绪问题。抑郁通常表现为长期的精神不振、思维迟缓、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对周围事物和学生冷漠、情绪反应明显减退等;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指对未来事件的忧虑、紧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的躯体特征,例如坐立不安、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学生可以从各种信息渠道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就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会明显的落后,因为,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高目标、高技术,教师会感到不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焦虑心理。

1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教学技能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制定目标时,要合情合理,不能过高,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从而目标的实现也会给自己带来信心和成就感,就会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这样,教师就容易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情愉悦,是出色完成工作,积极进取的关键。其次,教师要接纳和热爱自己的职业。既然走上教师的道路,就应该接纳它、热爱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要有淡泊名利、超然世俗的情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往往产生的比较缓慢,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心态就会平衡,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最后,教师要掌握缓解压力的方式。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解除工作的疲劳。还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享受轻松的氛围,达到心理的放松。

2学校、社会的因素。

首先是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环境,因此从学校方面克服、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4]。学校环境不好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产生职业适应不良、职业怠倦、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学校领导要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创建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健全教师的考核制度,升学率、评职称等都会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学校要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其次是社会因素。社会不能对教师形成过高的期望,要注重教师的工作的整个过程,而不是过于关注结果。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满足物质需要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础,社会和政府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相适应[5]。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合理释放压力,合理宣泄情绪,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高校体育老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影响高校体育老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领导重视,加深理解和沟通;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自信心;运用心理健康的调试方法,自我调节心理状态。

教师在整个教育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注重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和指导,对于高校学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老师是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呵护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从三个维度对健康进行了解释和定义,认为健康是机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羊城晚报》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高校体育老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学者通过对广东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老师的调查分析认为,广东高校体育老师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数仅占10.4%,有心理疾病的教师占20.42%,其余的都有着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学者对浙江高校体育老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认为,体育老师在躯体化等8个因子得分略高于全国常模,体育老师工作压力大,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群相当,个别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多项研究表明,高校体育老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个别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还比较严重,这将影响着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正常开展,重视高校体育老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提高体育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意义。

1.社会因素。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人民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职业竞争异常激烈,高校体育老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同样面临着来自社会生活方面的压力,在高校教师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这种压力日益严重,并且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职业因素。

(1)体育学科地位得不到广泛认可和重视。首先,由于传统观念在短时期内还无法改变,体育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一直被忽视。尽管体育课属于学位课程考试,但是相对于其他专业主干课程来说其重要程度大打折扣,体育课程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处于劣势发展的状态。其次,体育老师在体育学位课程考试过程中,不坚持原则,顾忌情感因素,使大多数高校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容易过关,平时不重视体育课的学习,导致了体育课程的地位得不到提高。再次,体育课教师在工资待遇、课时费、科研经费等方面不如其他主干课程教师,教师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最后,体育老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认可,学校每逢重大比赛和运动会,体育老师需要加班加点地进行训练、组织和编排,而这些额外的工作量往往被认为是体育老师应尽的义务,挫伤了体育老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2)职业特点给体育老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高校体育老师晋升职称的名额较少,晋升条件较高,而体育老师科研能力普遍不高,高级别科研项目难申请,科研经费严重不足,领导对体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致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较少,这无疑给高校体育老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部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还不完善,常年的户外工作是影响体育老师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3)运动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运动能力呈急剧下降趋势,体育老师在体能下降的过程中会逐渐丧失原有的青春与活力,并直接体现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比赛中。体育老师都会因自身的身体素质下降和伤病而产生自卑感和职业压力,而其他学科教师却会因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高校体育老师躯体伤病症状的日益加重是造成体育老师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不可回避的因素之一。

3.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子女以及人际关系方面。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能够给体育老师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使体育老师在工作中更加自信、更有活力。相反,家庭的不和睦直接影响着体育老师的心理健康,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同事人际关系也能够影响体育老师正常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加深理解和沟通。

学校领导要认真领会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关于学校体育建设的重要文件,学习和理解体育对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重视体育老师的工作性质,积极地发展学校体育,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资力度,提升体育老师的工资待遇,努力做到同工同酬,切实改善体育老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经常参与体育工作会议,集思广益,使体育老师能够自觉认识到自身地位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自信心。

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重视本学科教学教法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自己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同时也为自己职称评定和晋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尽管身体素质会逐年下降,但是只要体育老师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积极地丰富自己的教学、训练的实践经验,发展自己的理论基础,并把这些实践经验总结成为学校宝贵的教学成果,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会得到认可。

(三)运用心理健康的调试方法,自我调节心理状态。

高校体育老师要不仅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节和指导,也要学会能够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自我调节心理状态。要找出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所在,并对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科学和合理的解释,为自己设立灵活可行的计划和目标,通过目标的实现来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要客观合理,防止心理波动。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勇于面对,做出理性的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经常进行自我教育,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采取不同的策略。

高校体育老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自身职业和个人三个方面。其中,自身职业的特殊性是体育老师心理健康产生的主要因素,体育课程社会认可程度低是体育职业地位不高的直接原因。作为体育老师自身,要努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加强体育学科建设,使广大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体育对于人身健康的重要性,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体育意识,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是提高体育课程地位的有效措施之一。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茶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涵深厚,意义深远,其精髓品质成为无数人精神上的指引,影响着一代代国人品格的形成。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高校首要的教育使命和任务,对于今后我国人才品格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茶文化内涵的形成和传播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当代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最后就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我国高教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素质教育。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一直被奉为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而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课题,也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一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人才,而强大的人才需要强大的教育背景。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只有将人才的特点全部挖掘出来,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素质教育的实施显得非常迫切。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探究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1、茶文化的内涵的形成和传播。

1.1茶文化内涵的形成。

中国茶史丰富,留下了不少的佳话和名作。作为世界上温度和湿度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国家之一,茶文化在这片广袤的疆土上枝繁叶茂。很难说,茶文化真正的起源是从哪里开始的。因为自从人们发现它之后,关于它的传说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茶文化真正比较成系统的出现,还是要从唐朝开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程度发达的一个朝代,经济大繁荣也为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因此,在盛唐文化中,茶被写进诗人的诗中。它仰慕与诗人的清风自持、胸怀天下,也被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染,在不断地荡涤之中,它向世人呈现出了自己的雏形。而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引入,也为茶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帮助人们洗刷心中的痛苦与挣扎、保持最真的本心。自唐朝之后,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宋朝时期的词人性格奔放旷达,受此影响,茶风之中多少也增加了潇洒的痕迹。而随着“程朱理学”对当时文化格局的改变,“去私欲、存本心”也在茶文化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宋朝之后,茶文化发展得更加迅速,它的枝叶越来越茁壮,甚至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文化品种。

1.2茶文化内涵的传播。

中国人之所以热爱饮茶,是因为在饮茶之中能够品出生活的滋味。正是将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在这一盏清茶之中得到稀释和缓解,才使得他们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茶文化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更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自唐朝丝绸之路开始,茶就开始作为一种商品,随着这条朝着梦想前进的道路传播出去,在此过程之中,它也不断吸收和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特征。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将外国的文化和奇珍异宝带到了宋朝,更将宋朝的文化展示在了全世界的面前。在此期间,西方人民对于茶叶的认知和渴求也达到了一个顶点和极致。他们将茶叶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品,茶叶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咖啡一决高下。从此以后,茶叶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而茶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2、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的开发学生的才能,而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面临的教育使命也越来越重。如果要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正视现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我国的人才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2.1高校教育的现状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绝对不是死气沉沉的课本和一成不变的上下课铃声。教育更多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而面对应试的压力,教育的目的却无法能够保持初心。不管是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还是受到升学率等的影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受其他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也许在一开始就已经偏离了原始的轨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后续工作的展开也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自从素质教育开始实施之后,输送合格的人才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上。如果高校不能直面压力,接受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任务,必然会使人才的培养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面对未来社会和世界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能够顶住压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人才。

2.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而言,我国的高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全面的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绊绊,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面对当前的国情,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将之完全取代。这也会影响到高校素质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可能还会处于一段时间的摸索期,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正,才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中国文化虽然有丰富的格局和品类,但是总属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而教育作为文化的传达者,需要借鉴所有文化之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学习和利用,才能得到提升。在茶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礼仪,也可以学到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提炼,加以运用,一定能够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1茶文化有助于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随着茶文化普及程度的提高,茶艺活动也受到欢迎。茶艺活动中许多的礼仪规范。茶文化也可以由茶艺活动更加形象地传播出去。因此,通过茶艺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对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了解的更加清楚,更能够从茶艺活动中学到不少的礼仪和规范。而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将茶文化中的礼仪运用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为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平添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我国自古的教育理念里,就有“成才先成人”教育案例。这种文化与教育的互动,也必将会打开我国素质教育新的局面。

3.2茶文化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十分注重平和与清净。因为只有在平和清净的环境下,人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看清楚自己的本真。面对学校和成绩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在学校广泛地传播,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不少的见闻,也能够让学生学到舒缓压力的方法。而茶文化中始终如一的精神品质,也可以给予学生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在这种不断的品味和学习的进程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校园的生活是学生审美情趣的开始,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必然会对学生今后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同时,茶文化的推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在这样平和清净和务实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茶文化在高校的推广也可以帮助素质教育深入地走入学生的'心中,更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3.3茶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比之前复杂的多,而网络的普及虽然给了学生学习外界知识的窗口,但是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而随着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辨识的能力也越来越低。在这样背景之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引和帮助,很有可能走错了方向,甚至掉入万丈的深渊之中。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前,高校教育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去伪存真,保持本心一直是其不变的宗旨。而茶的味道先苦后甘,性情温和,能够帮助人们拂去不少的烦忧。因此,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结合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给予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机会,以茶来调理学生的心性,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纠正学生在岔路口遇到的偏差,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的工作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茶文化一直以其深刻的价值观和深邃的内涵影响和鼓舞着中国人。面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必须将高校素质工作进行得十分彻底,才能够真正提高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而量体做衣,提升优化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让我国人才的综合能力越来越高。相信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旭渝.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9(04).

[2]刘文军.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家教世界,2013(09).

[3]朱炳根.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5,(11).

[4]徐秀娟.传统茶文化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6).

[5]钟景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分析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论文

【提要】在我国,大学生可以算上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但是近几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突出,这其中除了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强,很多人开始怀疑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容易被企业所拒绝。本文立足于大学生教学现状,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学生都是成年人,都能够有独立的思维和思考,而且在大学学科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培养的是离开校园,融入社会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要能够有足够的就业能力。对于就业能力来说,它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层面和思想道德层面,知识技能就是指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形成的专业上的素养。然而在现在的社会招聘中,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招聘单位也逐渐从原来看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慢慢转向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很多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所缺失,从而导致了被用人单位所拒。因此,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趋势,大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也要加大和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将结合大学校园中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案例,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二、从思想道德素质层面去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在以往的大学学校教育中,教师们往往都是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多过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一个没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是没有办法在现在这个社会立足的,就更不用说他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学校教育要从现状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去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掌握基本素质――学会做人。

在大学学校校园中,教师或者说学校,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也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做人道德。这其实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学生就应该要开始学习和具备了,但是这一代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加上各种知识的普及,学生在教师教育其的时候,动不动的就说要维权,因此,便导致了教师不敢过多余去干涉和管束学生,从而便导致了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思想道德素质上有所缺失,因而需要大学校园加以进行修正。例如,在大学的专业课程教育中,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做人道德,可以让学生在每次上课的时候主动的对教师进行问好,在课程结束之后,依次有序的礼貌的对教师进行道别,并在教师离开教室之后再行离开教室。同时,要让学生在离开教室的时候,能够将物品按照原来的位置放好,每天的课程都按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从而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做人道德。

(二)培养基础能力――团队协作。

在大学课程的教学中,虽然说人数会比初高中教育时期相对较多一些,但是仍旧维持在一个教师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然而,在以往的大学专业课程教育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大学教师自顾自的讲自己的,下面的学生自顾自的玩着自己的手机,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谈论着所谓的私事,从不涉及专业知识技能,就更不用说思想道德素质层面的团队协作了。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不良课堂的现象,在大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如果说教师不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的话,学生自己是很难主动进行团队协作的,从而就不会懂得说去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事情,那么,学生在日后的就业时,就容易因为这一点而错失就业机会。可是,教师如何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呢?例如,大学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授课时,可以将班级上的学生进行分组,但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了,他们都拥有成人的思维以及想法,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自行选择想要搭档的人,从而组成合作小组。然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给出相关专业知识上的课题,让小组内进行探讨与研究,其中,组内具体的分工教师让学生自己完成,不要过多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旁认真观看,及时给予学生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形成基本信念――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于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教养的方式与其说是严格,不如说更多的是溺爱,因此,很多事情哪怕是学生的错误,家长没有及时地指出或是惩戒,就不能够让学生形成承担错误的责任感,加上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长们都没有学生灌输一种事业心,造成了学生事业心的缺失,这两点急需学校通过教育进行补充。例如,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策划交由学生,并且,每个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学生来负责,从而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事业心,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教育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因此,学校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中学校不断扩招,职业教育出现滑坡,学生素质下降,招生越来越困难以及社会大环境等问题。另外,家庭关系、经济原因和自身原因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压力源。这些压力引起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会使人由于体会压力而放大压力,发展成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中职学生自我减压。

引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负有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且更应担任学生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的任务。教师工作极其重要,其任务十分繁杂,而且责任重大。

目前高中学校不断扩招,职业教育出现滑坡,学生素质下降,招生越来越困难以及社会大环境等问题。另外,家庭关系、经济原因和自身原因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压力源。这些压力引起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会使人由于体会压力而放大压力,发展成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职教师的心理状况,通过我自身及对周围同事的调查研究,努力发现专业课教师的心理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使中职专业课教师能够身心健康的工作生活,我特地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其中多有来源于各种资料的引证,不对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分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一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如何?了解的人无不摇头。虽然官方报道某某学生放弃高中,选择职校;某某职校教学改革成功,学生竞相报名;某某专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抢购一空……可谁见过说这些话的人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职校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进了职业吧:学习极差,毕业考试总分仅为几十分、甚至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初中旷课数节,甚至半学期都不进校门的学生;早恋的学生;头发五颜六色、鼻子上打了若干洞洞的学生……当然,也有成绩还算“凑合”,在“非升学”班级倒数15名以内的学生。

于是,课堂经常变成了“德育教育基地”,而不是知识传播平台,有的教师平均三分钟就要维持一次纪律,否则很难正常教学。以前那些课堂传纸条,做小动作的伎俩早已经过时,现在是信息时代了,打手机、发短信、看手机电影、电子小说……守着这样的学生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受着来自上下的双层压力。

首先,来自学生的压力。

其次,是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压力。

教育衙门的官僚们,素质教育的思想真谛究竟有没有搞懂不知道,但稳定、和谐的理论是一大套。凡是有老师和学生争执,错的永远是教师。校长在此压力下,只好把压力传导给教师。批评、扣奖金都是小事,更有因为学生家长闹得凶,开除或教师被迫辞职的也不在少数。暗地里,教师们愤愤不平,把进课堂叫“进刑场”,班主任自称是“和魔鬼打交道的人”。大多数明智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了。如此,便恶性循环,学生发猖獗。学习成绩更不用说了。但是,教育衙门的官僚们还要用各种技术指标来衡量学校的质量,于是,教师不管吧,学习成绩上不去,扣奖金,挨批评;管吧,遭罪受,挨气生。左右为难中,心理压力极大却无处诉说。有门路的纷纷跑到声誉好一点的、生源好一点的学校,没门路的便盼着退休,或盼着教务处能给分一个好一点的班级。而年纪轻又没有门路的,就只要望着遥遥无期的苦海,无处寻岸……这已经不是偶然的现象。

小学、初中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失败、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致使学生集中在职校总爆发。不能骂,不能打,不敢管,无法教,谁来拯救深陷在苦海中的职校老师?他们所作的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生,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因此,教师心理素质是否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等方方面面。作为一名有着5年教龄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对于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12,理现状我有体会并感触深刻。就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12,理健康水平我就我的了解,谈谈我的拙见:

当前职业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但“普高热”的势头未减,尤其是在安庆这样普高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同时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的增多,生源的减少,以及学校办学的配套设施和教育资源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不相匹配等问题的显现,严重威胁着职业学校的生存。我们知道,中等职业学校一向被认为是三流学校、杂牌军,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眼中地位极低。因此,学校一旦招生不满或招来的学生今后就业率低,将面临倒闭的危险。正是这样,学校便不惜一切代价、想尽各种办法把学生招进来,注重了生源的数量,而就顾不了生源的素质,从而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生源的选择上是没有了任何选择的余地,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必须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教好他们便成了我们的优先课题。既然如此,那我们只有在这样的学生的基础之上来讨论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现实,我们不可能改变生源的素质,更不可能用降低教育要求来换取教师心理的平衡。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立足于现实,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压力问题。

1.克服浮躁心态,以平和之心对待学生、对待挫折。

大家知道,我们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课堂难管理,厌学情绪较重,个性偏激,自私,有太多不良习惯与问题行为(如:吸烟、喝酒、泡网吧、夜不归宿等),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如果我们还是以老眼光、老方式去看待他们,要求他们,势必会带来挫败,结局是学生更为不听话,不自信,教师也越发沮丧、气馁。

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遭受挫折时,通常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会有意无意地寻找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自我保护,自我调节,以尽快恢复心理上的不平衡,这是挫折的自我防卫机制。教育教学中的挫折,我们并不陌生,它好比家常便饭,太经常了,可有些教师遇上挫折后,则变得颓唐、懒散,不自信了,并且把一切教学失败的原因都归因于学生和其他外界因素;有些则走向另一极端:恨铁不成钢,变得更急躁、急进,巴不得有灵丹妙药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改造好……所有这些都是不科学、不理性的,是不值得我们鼓励和提倡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是应该建立建设性挫折自我防卫机制,以平和的心态,理性的心智去研究学生,分析挫折,审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反思,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上,我们应客观实际地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要求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能进得来,静下心,留得住,学得好。对部分学生,我们要像幼儿园教师那样去对待他们,理解他们,爱护他们,陪着他们。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可能顺利开展。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功利心、虚荣心是生活的绊脚石,人一旦功利心过重,他的为人行事将受到影响。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的教育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灵成长。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放下功利,以一颗平和之心、真诚之心去面对学生。当然,我们并不提倡教师放下追求,碌碌无为,而是让教师们放下不应有的“欲”,以成熟、自信、开放的心态去教育学生,做好你自己。

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为《三杯茶》,故事的大意是:一位教师路过教室的时候看到某一学生一直在睡觉,于是叫醒他并接连为他倒了三次茶,想以此唤醒学生。结果学生在博客上留言:“本来准备挨你思想教育一番的!!!没想到你给我倒茶!!!我很惊奇也很郁闷,因为你是第一个为我倒茶的老师!!!谢谢!!并表示明天打死也不睡觉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养成今天这样那样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然而我们却有意无意地总希望通过我们的帮助能让他们马上改变。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学生依然是原来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忍不住了:老师昨天不是和你说过……你怎么又这样,昨天你答应老师什么了!……你为什么总是不改。简直是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改变我们这样的学生哪里是如此容易的事。比如说一些学生,初中三年来甚至更久以前,他就从来没有认真听过课,或许已经忘了怎么做笔记,怎么静下心了;而喜欢讲话的同学也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不知道怎么才可以做到不讲了。现在仅靠我们短时间的教育就想让他改变,不太现实。对从没认真听过课的学生,他们的转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是机遇,也是耐心,……一次、两次、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学生可能都不会发生改变,但是也许偶然的一天或许偶然的一个机会,你突然发现:咦,这位同学以前怎么怎么的,现在怎么这么乖啊!其实,耐心,、爱心,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这又让我想到前不久我们学校的一位班主任张老师说过:“说真的,我非常爱我们学校,非常爱我们的学生,我也从来没想过要调离学校……”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它虽然不惊天动地,但至少当时让我震憾,因为我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因此,作为学校的老师,只要心中存有爱,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关爱我们的学生,他的世界将是充满阳光的。

3.放松情绪,给自己减压。

俗语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职业学校尽管与普通中学相比学生的素质有所不同,但所承受的压力程度还是相当的。面对压力,如果你能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那么,你无论在哪都能快乐地生活着都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如何放松情绪,给自己减压呢?我在网上看到了放松训练,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控制紧张情绪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深呼吸:缓慢地吸进一口气,摒住一两秒再缓慢地将它呼出来,如此反复约十次,能有效地将自己整个放松下来。其次,在压力当前,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通过大哭或大笑、大叫的方式将郁结之气排放出来,也能达到宣泄的目的。再次,可以通过写日记或给自己写信的方式将不良情绪疏导出去;在遇到自己无法疏导的情况下,可以找自己可以信赖的人进行倾诉,以达到释放困扰情绪的目的;最后,通过运动的方式,也能达到放松自己的目的,诸如体育运动、唱歌、逛街购物等。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放飞我们的心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事业中去。

4.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人是做出来的,人一旦不做事,便会感得空虚、无聊。郁闷情绪随之而来,人的价值观就会发生改变,这对人际关系和工作质量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个世界,人生苦短,繁华落尽都成了过眼云烟……以至于学术界才有了“虚无主义”、“悲观主义”、“怀疑主义”及佛教的“四大皆空”等说法。典型的有欧洲的叔本华、尼采等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都很悲观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伟人,因为他们有不朽的著作传世,他们的思想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茫。尽管他们“虚无”,但他们并不空虚,他们仍然不停地思考,勤奋地写作。这种“虚无”并不是“真空”,他们是用积极的生命历程去阐发悲观的人生,他们的人生没有意思吗?因此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己的这份职业,面对眼前的诸多困惑,我们应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做到牢骚照发,工作照做,该努力的继续努力该争取的积极争取,平日多学习,多实践,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有为”多储备一份能量。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的论文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强迫症、神经症等心理症状的比例较高。如何维护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要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外,教师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十分重要。认知重建是教师自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与策略。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并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通过认知重建,教师对自己原有的某些不合理观念、态度进行重新评价桥正或调整,可以使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得以消除,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

一、职业价值认知重建。

社会价值与人生幸福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从社会的角度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名言警句,影响了很多人投身教职。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关注享受较高的报酬和待遇,形成了基本的心理期待。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并不理想。教师工作不仅辛苦,而且也不一定常有鲜花和掌声相伴,报酬与待遇在各阶层、工种之中,也不能算是特别好,有的贫困地方甚至时有拖欠工资的情况。这导致了一些教师的心理挫折,看不到教育工作的意义,认为这是一个缺乏成就光顾的工作,特别是在和学生、家长、领导等发生冲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挫折之后,热情熄灭了,厌倦感、失落感油然而生,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工作失去了动力。

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从单一的向度规定它的价值。太阳底下最崇高光辉的职业,是从教师职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来言说的,并不是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和意义的完整诊释,也不是对教师个人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描述和承诺。和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职业一样,教育工作既是平凡的,又是重要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与工人、农民、军人、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仅在于它有着自身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乐趣。对此要有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既不要为从事这种职业而自觉高人一等,也不要自轻自贱,觉得比其他社会职业低下。同时,每个教师能否受到社会的尊重,能否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的学识、能力、水平、敬业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在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成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而备受重视和奖励的只是少数,而不会是全部。因此,在新时期,教师既应去掉笼罩在自己头上的神圣而虚幻的光环,又不要自惭形秽、自觉低贱,不要让职业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片面走向另一种片面,而应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以一个从事这一职业的普通公民来看待自己,以宽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来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

另一方面,对个体生命而言,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美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比较、取舍。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平凡与伟大交织、艰辛与欢乐共有、付出与收获同在。许多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确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之一,这是因为他们体验到当教师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条件,而且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它充盈着自由的欢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给人带来内在的满足与尊严。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价值的实现。显然他们真实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美好的一面,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并不那么完美的一面。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可以体现出社会价值与个人生命价值的统一,拥有幸福感。

总之,教师不仅需要他人、社会的关注与尊重,也需要自我价值的接纳和认同,需要以平常心、幸福感来对待自己的职业,避免一些自挫性的认识,维护心理健康。

二、角色意象的认知重建。

教师更应象阳光人们常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许多教师也以此自励,以致形成一种蜡烛的自我意象。他们认为,一个好教师就应该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超负荷运转、节假日不休息、生病也坚持上课,直至累倒在讲台上,释放完自己的最后能量。如此践行的时候,又有着无法排解的困惑,如感到空虚和失落、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特别是在遇到大的压力、遇到改革时,他们心力交瘁却难以应对,有一种无力感、无助感,有一种能量耗尽、心被掏空的感觉。可见,蜡烛这种比喻虽然较好地反映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它将教师描绘成一种悲剧角色,它漠视了教师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忽视了教师的持续的学习与成长的需求,所形成的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象,严重地影响心理健康,这是值得反思的。

教育上的成功。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心理失衡,可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北师大董奇教授认为,教师的生命价值、心理素质乃至个人幸福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重要性,而不顾及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是不理智的。事实上,教师也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需要有充实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幸福的家庭。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只有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而又持续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快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他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心情不舒畅,个性受到压抑,活力难以舒张,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教师更应象阳光,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愉快、富有成效感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不仅照亮别人,也要温暖自己,并使自己有更大的活力和不竭的能量。只有教师心中充满阳光,才可能把阳光播撒在学生心上。实际上,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被发现、照亮,而不单纯是修理的对象。学生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学生对教师所传送的教育信息,从来不是毫无选择,全盘吸收。而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当它被主体选择、加工,成为主体的反映对象,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或者说只有当主体在进行自我建构时,外界的知识才可能内化为主体素质的一部分。同时,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厌其师,必逆其道d有效的教学常常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总是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而也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要善于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鼓励他们在自由欢愉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和创造,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的兴奋点、情感的敏感点、品德的闪光点,并善于使他们的优良个性得以张扬。

三、对学生的认知重建。

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教师对学生怎样认识,怎样看待,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师生的健康。有的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一面,仅把学生作为劳动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客体,认为我说的你就该听,我教的你就该会,我讲的你就该懂,否则就强行要求、批评训斥、严加管教,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一些教师过分地讲究师道尊严,信奉严师出高徒,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对学生常过于苛刻、过于控制、过于干涉,或者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来褒贬、评价学生,往往与学生发生大的冲突,由此教师本人也体会不到育人工作的乐趣和尊师爱生的情谊,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和困扰。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不成熟是孩子的主要特征,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学生既然是成长发展中的人,就不一定是那么成熟,那么完善,那么合乎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发展本身就包含了不成熟、不完善,这种不成熟不完善正是其发展潜力的一种表现,是孩子个性的共性。而孩子的错误既可能是真正的、不合规律性的一种错误,这有待于他们在自己的失误中认知、体验和自我矫正;也可能仅是成人世界里的不合规矩和不合要求,而其实是一种新的品质,是一种新的力量和智慧的萌芽。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师对学生都要有宽容、关爱的态度,坦荡、友善的胸怀。对学生的苛求其实是教师自我消极的完美主义投向他人的一种表现,它有损于师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业中最想建立的是重要感、能力感,在成长过程中最想获得的是归属感、价值感,而教师的苛求恰恰破坏了学生成长所需要获得的这些最重要的心理因子。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确认学生的独立性、发展性,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幼稚,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得不对或不全对,要用儿童而不是成人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要理解、善待孩子的`失误与弱点,并善于从孩子错误行为中发现教育契机,采用富有人情味的、发展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爱和宽容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教师在真诚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同时,也接纳、尊重和善待了自己,既使学生健康成长,也使自己快乐生活。

四、对职业压力的认知重建。

压力是人生的燃料。现在的教师普遍感到有越来越多的压力。且不说教学任务的繁重、教育工作的复杂,就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来说,对教师的压力也日渐增多。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及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无疑对每个教师的已有知识、能力构成挑战;素质教育沧」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等对教师素质提高了要求;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教师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等竞争机制的引入,都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各种压力向教师集中,使教师处于教育矛盾的焦点。然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教师自我的压力,是教师自身强烈的需求与其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所构成的矛盾与压力。教师只有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保持身心健康。首先,要认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承受或多或少的压力,即使是婴儿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恐慌。而且,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一种对教师有着高要求、高期望的压力。当前的教育改革又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压力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无法逃避,就要学会与压力共处,若无法与之和平共处,天天忧愁、焦虑、烦闷,只会更多地感到压力的折磨和痛苦,并可能导致各种身心疾病[6]。这样不仅对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到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及教学能力的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其次,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压力是人生的燃料,是生命的动力,适度的压力所带来的紧张有助于排除人们的孤独感和忧愁感,增强人们机体的活力和免疫力,从而有益于健康。如果没有地球的大气压力,人就会象在月球上,眼睛外凸,七孔流血而死亡。同时,适度的压力可以提供给个体完成任务的唤醒动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毫无压力则工作毫无效率和毫无创造。著名电视主持人吴小莉认为,人的一生仿佛都在与地心引力作斗争,人没有压力,就象是青蛙在温水里游泳,当水温升高却早已失去弹跳力,只能束手待毙。因此,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负性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因素,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如课改和竞聘对教师都会产生压力,但教师可利用课改时机,抓紧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可利用竞聘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优化自己的人际环境,这些都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压力不可过大,紧张不可过度,过大的压力和过度的紧张可能摧毁人的身心健康。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压力大小,与当事人的个性、态度及人生观有关。工作、生活环境相同的两位教师,虽然他们面临的客观压力是相同的,但由于个性等不同,他们所感受到的主观压力是不会相同的。同样一件引起压力的生活事件,对于一个个性狭隘,以逃避为行为风格的教师来说,他可能感到只是灾难和痛苦;而对于一个性格开朗,以奋斗为行为风格的人来说,会把它看作是绝好的自我锻炼和成长的契机。而且,乐观主义的价值观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改变外部世界在个体感知中的色彩,改变人们对压力来源及强度的评价,是教师心理过程的积极的动力机制。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客观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绝对可以控制对压力的反应程度与方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每个教师能认识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坚定信念和理想,保持稳定而富有弹性的心态,在改革中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变压力为动力,那么,也就一定能为自己创建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对人格面具的认知重建。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应该学养深厚、品行高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等,这一有着深远文化传承力的教师人格形象,历来为社会和教师所公认。然而,不少教师却明显感到自己在各种教育情境中与日常个人生活中所表现的人格特征相去甚远d即自己的职场人格(或称教师角色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不一致,带有面具的性质。这使得一些教师在自我认同中内心失去平衡,使他们对自我道德和人格产生怀疑或否定,并为自己的这种虚伪和表演行为而内疚。这种自我道德冲突的困惑甚至使教师感到痛苦,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自尊与自信。其实,人格面具并不等于虚伪。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既是教育的一种需要,又是教师在一定压力下自我适应、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按照社会的期望去培养学生,要求教师必须用高尚的品质、良好的形象去陶冶学生,从而使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当教师自身的思想境界、人格水平尚未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往往是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标准)时,即教师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存在一定差距时,教师的这种过渡性的人格面具是必要的。因为教师的职场人格大多经过人格特征的扬弃,从而保留了教师人格类型中积极的职业特征,展现给学生的是更为适合的教育形象,特别是现代教师职场人格又吸纳了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品质,如民主精神、创新品格等,更适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教师完全自然、真实的我,未必都符合教育的要求,如果不首先对其消极的方面加以收敛,而随意把它带入教育情境,反而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期待和信任,或者会成为学生模仿的负面榜样。因此,教师的真诚首先应是一种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完全的自我表现。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如实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想法和情感,诚实地对待那些影响学生知识和生活的教育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的我,但教师又要善于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沮丧、失意、绝望等加以调控和掩饰。

其次,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可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自我警醒的状态,明确意识自身的教师身份,暗示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从而进行自我规范,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学生来说,这也为他们创造了一种亲师的情境,可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忠告,让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必要的尊敬。如果一个教师过于弱化教师人格面具,那也会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的职场人格总有一定的差距,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又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达到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人格水平需要时日,而当今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行为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不合格者则可能令其下课。因此,教师人格面具也是教师职业适应和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此外,教师的真实人格不能也不应完全与教师职场人格相同,倘若一个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职场人格过度同化,则他有可能消磨个性,迷失自我。总之,师生关系和社会环境关系要求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超出自我,做一个教学情境中的我而不完全是一个自然中的我,或者说,教师人格面具的存在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质所决定。然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地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否则他将失去人格的内在统一性。长此下去会使教师人格严重分裂,或使他经常处于面具人格与真实人格冲突所造成的紧张心理状态之中,他会因此活得太累而影响健康。一个教师如果完全被教师人格面具所主宰,言不由衷且装腔作势,最终会失去与学生的正常关系。教师总是装出一幅至尊的样子,也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紧张。

总之,教师既不必为自己的教师人格面具而过分地自卑、自责,把它视同于自身的道德问题和人格缺陷,也不宜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在课内校外判若两人,而应根据实际情境恰适地转换自身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平时的师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保持个人良好人格特征的前提下,逐渐使自己的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一致,真实人格与职场人格趋近,这样才能既使自我得到发展,又能自然地经受各种时空的考验,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

六、完美理念的重建。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追求完美、渴望卓越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品质。但追求完美也不能过度,渴望卓越也要切合实际。有的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自我苛求,而为完美所累。特别是一些有一定名气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做什么都不能落在他人的后面,在教学上力求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十分成功,指导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十分精彩,在学校开展的各项竞赛评比活动中总是力争第一,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力求完美无瑕。然而实际上他们又总感到自己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好,感到力不从心,深深地陷入自责、自卑、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完美主义者应该知道,所谓完美只能是相对的,绝对完美就意味着停止、终结。他们不仅事实上达不到事事完美,而且也极容易导致自我挫折感,并诱发认知障碍和自我适应障碍,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完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认知一情感模式,持有这种模式的教师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因而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这种焦虑指向自己,容易产生强迫性神经症;指向他人,则往往使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往往可能只有一次,如果把它作为普遍的标准,要求每一次都完美,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目标客观而现实,行动起来常常感到轻松;渝决、富有创造性、工作效率高,因而充满自信。若过度追求完美,对失败的恐惧会使人如履薄冰,工作效率反而不如心态平和时好。

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都有一定阂限,人的认识、能力也不是无限发展的,追求完美应当与保持平常心结合起来。作为教师,虽然理想的追求是尽可能将人类一切美好光辉的品质集于一身,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是优秀教师就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瑕疵,只接受理想中的完美的我,就会总是对自己不满,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教师在学校里是好老师、好同事,工作积极努力,星期天、节假日都不休息,回到家里却情绪紊乱,难以自控,既影响家人的生活,自己也感到活得很累。可见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苛求于自己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反倒会导致职业倦怠感的加速产生和职业衰老期的提前到来。可见,在过度追求完美中实际上孕育着更大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其实,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偶尔有一点小缺点的优秀教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魅力,更容易为学生所喜欢,因为他们在学生面前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和自然。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个性,要有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要追求完美,也要在不完美中寻求内心的欢乐;要超越自我,也要善待人生的平凡与常态。在充分肯定自己价值的同时,认识和直面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坦然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既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慰藉,从而在开放的富有弹性的思维中保持心理和谐和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心得

教学以来,我一直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严峻性,而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地触摸到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这次培训既有专家讲座,又有同行的互动交流,让我在观念上、理论上都有很大地提升,可以说感触颇多。

现代社会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带来升学、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我们的老师也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从低效而劳神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代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在培训中,聆听专家们列举的真实而又撼人的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健康疾病,我深深地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尽快地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第一次接触心理健康活动课,我脑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疑问:心理健康活动课与思想品德课不是如出一辙吗?通过培训,让我走出了这个误区,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品德有很大的不同,说教和辅导有很大的不同。我明白了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学科课程,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以互助和自助为机制,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成长。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在设计活动时,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互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述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教师以引导着、协助者的姿态出现,这正如杜威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学习了这些知识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经意中自觉地应用着现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虽然整个培训只有短短几天,但我从中学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感到受益匪浅。它填充了知识的盲点,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一定将学来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让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呈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而应该是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在新形势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这一阶段应用心理评价系统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学习生活的困惑期。这一阶段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并初步占主导地位,口头言语,内部言语能力不断完善,但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制力差,社会道德是非判断力以近期、自我为主的特点。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习无能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开发学生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教师的心理健康亟待得到关心论文

所在班级:2014年10月-翔安-通识。

所在学校:中心小学。

思考题8:激发“内在成人”解决方案(二)。

题目:请老师纪录现实中的一次在情绪状态下的沟通过程。

陈鑫爵,男,小学四年级学生,脾气暴躁,自理能力差,与班级学生交往困难,经常惹是生非,学习习惯差,不愿学习,经常上课不听讲,老师批评他,他也爱理不理,甚至还会对老师发脾气,他的作业从没有主动完成过,也经常拖欠作业,别的同学不愿和他玩,他就做一些奇怪的事来激怒同学。

家访时父母反映,他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大发雷霆,父母说自己无法管教,还说他们经常把鑫爵关在储藏间甚至用衣架狠打。

我和鑫爵父母进行一次长时间的交流沟通,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教育孩子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多和孩子交谈,用亲近的方式。

了。

后来课堂上他再开小差时,我一个带着微笑的眼神,或者是凑到他耳边低低讲几句话,他马上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带着腼腆的笑容,改正了。另外我还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比比谁课堂纪律好”、“看看谁听讲最认真”,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总评,评出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通过与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动的开展,使鑫爵在潜移默化中自制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后来我又多次和鑫爵的父母聊天知道他们已经不打他了,原因是鑫爵比以前懂事了:不在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大发雷霆,放学回家能帮忙照顾弟弟,有事能与父母交流,但还是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我说服家长让他们争取每天有一人陪鑫爵写作业。而且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平时我也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最近我又进行一次家访,鑫爵父母俩亲自到门口相迎,看到我激动得一时哽咽,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连声说“好,好??”那刻我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

(学员可从4个思考题中选取任意1道思考题进行解答)。

提示:本作业为开放式问题,请您学习本节课程后,结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体验与练习予以作答,不得抄袭。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点: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吮吸手指:(1):症状:婴儿吮吸手指极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会逐渐消退。但若随年龄增长,仍保留这种幼稚动作,并成为习惯,则应及时纠正,因为儿童吮吸手指的行为会收到非议,使幼儿感到紧张、害羞。这种不良习惯还易引起肠道寄生虫、肠炎等疾病,且可引起手指肿胀、发炎。若持续到六七岁换牙时期,则可导致下颚发育不良、开唇露齿等,妨碍面容的和谐,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牙齿的嚼功能。

(2)原因:常因婴儿喂养不当,不能满足儿童吮吸的欲望,以及缺乏环境和爱抚。导致儿童以吮吸手指来仰制饥饿或进行自我娱乐。

(3)预防:要消除儿童生活环境中可能引起儿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因素,用玩具、图片等儿童喜爱之物,或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其注意力,冲淡其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改掉固有的不良习惯。不宜采用在手指上涂苦味药或裹上手指等强制方法。

口吃:(1)症状:口吃为常见的言语障碍。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与心理状态有关。表现为正常的语言节奏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

(2)原因:1:患儿大都自卑、羞怯、退缩、孤僻、不合群。有的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及高度注意,终成心理痼疾,越怕口吃越口吃。发病率约占儿童的1/-2/,多起始于2-5岁,男多于女。2:儿童出于好奇,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口吃现象所致。3:发育性口齿不流利。值得注意的是,2-5岁的儿童是语言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词汇也渐丰富,但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一般到上小学前,就可口齿流利了。这种现象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不属于“口齿”。如果大人对幼儿的“发育性口吃不流利”,流露出担心、不安的心情,并时时提醒“别结巴”,或强迫幼儿“把话再说一遍”。幼儿在开口之前,心理先紧张了,就更张口结舌,可能真发展成“口齿”了。

(3)预防和矫治:应从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入手。避免因说话不流畅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模仿以及家长、教师的指责或过分矫治。大人不要当众议论其病态,或强迫他们把话说流畅,不许急巴。需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心理障碍。应安慰他们,使他们有信心克服。大人要用平静、从容、缓慢、轻柔的语调和他们说话,来感染他们说话时不着急,呼吸平稳,全身放松,特别是不再去注意自己是否有结巴了。可以多练习郎诵和唱歌。

(3)预防和矫治:

多种行为模式:(1)症状:表现为儿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采取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方式,而且较为稳定。如在幼儿园里的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一旦回到家里,马上就会变得非常任性,一切都得听他的,还富于攻击性。这并不是儿童适应性强、灵活善变的表现,恰恰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行为问题,因为他有可能为儿童成年以后出现“双重人格”、导致精神分裂埋下隐患。

(2)原因: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加之儿童的年龄小、知识少、缺乏判断,但模仿力强,都是造成这种行为摸式的主要原因。

(3)预防和矫治: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都要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联系,及时沟通育儿的做法和经验,力求做到统一要求、目标一致。家长要树立榜样,增加儿童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有的放地加以引导,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攻击性行为:(1)症状:这类行为在儿童身上并不少见。当儿童遭受挫折时,常会显得焦燥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掷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与别人争斗。

(2)原因:一些心理专家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别人的攻击行为摸式而学来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后果而得以维持,就是说“模仿”和“强化”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机制。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对于挫折的发应,常常是由于儿童想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受阻而引起的,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

(3)预防和矫治:成人要以身作则,不可采用武力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尤其不能在儿童情绪激动时强迫他接受教育,以暴制暴,而应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情绪平静下来时,耐心加以引导;多给儿童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感;组织儿童参加多项活动,如打球、下棋、绘画和音乐等活动,陶冶性情;对儿童自控能力的提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说谎:(1)症状:这是指儿童编瞎话骗人,把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出现说和事实完全不相符合的情况。

(2)原因:原因比较复杂,成人应根据儿童说谎的情景和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般来说,可有以下几种情况。1.:无意说谎:儿童由于思维、记忆、想象和判断等方面出现错误,说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谎言”,如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这是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限而产生的,属于无意说谎。2.有意说谎:儿童为了某种目的的说谎。如希望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责备、惩罚等故意编造谎言。

(3)预防和矫治:说谎是一种不被社会所接纳的行为,且容易演变成习惯,应该引起成人的重视。对儿童不同原因的说谎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儿童的无意说谎,成人不必紧张,也不可过度的指责儿童。一方面要在适当的时机进性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需求。

对儿童的有意说谎,成人也要主要区别其缘由,不要错怪了儿童善意的谎言,不仅要让儿童明白说谎的后果,还要创造宽容的气氛,允许儿童犯错误,鼓励儿童说实话。成人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儿童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

儿童出现这些比较典型的行为偏差,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这些偏差的形成有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动态,所以父母和教师要通过全面的观察、分析,找到关键原因所在,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及时疏导,逐步矫治,一免给儿童的身心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必要时应接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进行心理治疗。

夜惊、退缩行为、精神性厌食、恐惧症、缄默症、梦魇。

教师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现象,如有偿家教,拜金主义盛行,在岗不敬业,不认真教书一门心思爬领导,认为老师工资低满腹牢骚等等。关于教师这个职业,很早社会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相当于选择了清贫。正因为对教师这一行业有深刻的认识,我不为心动,抱着对党教育事业的忠诚,兢兢业业的工作。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人身目标,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在事业上受到挫折,很自然地把情绪带进课堂,容易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学生就成为了老师的出气筒。一些学生不听话,老师恨铁不成钢,往往就出现了老师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的现象。结果家长来学校找老师的麻烦,告老师。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自己处于消极情绪中时,要提醒自己不要批评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良好的交流沟通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如平时与同事、学生、领导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进行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爬山,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身体是苦命的本钱,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现在很多教师的身体状况都是处于一种亚健康,体质不行工作效率就低,教师的工资低,是生不起病的,一旦身体不行就会给家庭带来经济危机,造成心理疾病,所以坚持锻炼身体很重要。教师工作压力大,常忙于教育教学,忘记自己的身体需要保养。要既能做好工作,又锻炼好身体,做到两不误。锻炼身体的方法各种各样,工作再忙也要挤时间,如和学生一起做早操,清晨跑步,晚边和学生打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长时间久坐会导致全身血液流不畅,再加上脑思维神经紧张易疲劳,这样要常起来走走,散散步,睡觉前多转动转动脖子。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一些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锻炼的强度和活动量不易过大,运动量过大,汗液排泄过多不仅使身体内的体液过多消耗,更可惜的是会带走身体内不少珍贵的微量元素甚至易受风寒导致而诱生感冒,影响身体健康。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论文

本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南昌市6所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幼儿园的幼师(特指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执教者,不包括保育员和园长)作为被试。研究工具是采用了陈利平在硕士毕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修订韦有华、汤盛钦(1995)的cope量表编制的《南昌市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调查问卷》。6所幼儿园共有134名幼儿教师接受本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12份,保留有效问卷102份。

二、幼儿教师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初步统计,幼师压力源按降序排列依次是:工作,经济待遇,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家庭,健康状况,其他因素。这类似与前人研究结果:女性最大的压力来自经济和工作。幼儿教师多数采用的应对方式是集中资源行动、工具性社会支持,更多地会采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有时会采用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克制性行动、行为解脱;很少采用精神寄托、否认、心理解脱。

(1)青年幼儿教师应对能力不足。

通过对不同年龄的幼师压力应对方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笔者发现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在行为解脱因子上差异性极其显著,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因子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在行为解脱因子上,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与25~30年龄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得分明显低于25~30年龄段的教师,这说明25~30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选择该应对方式的人最多。在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因子上,31~35岁年龄段教师选择该应对方式的人数最多。从教师的职业特点角度分析:25~30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中处于成长期,往往积极主动、热爱工作。但教师职业生涯中很少有晋升的机会,长期固定在一种工作上,从而限制了教师成就动机的满足。

(2)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更倾向于采用工具性社会支持。

本文参照辛星的理论,把教师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0~2年为新手教师、3~5年为熟练新手教师、6~9年为胜任型教师、10~为业务精干型教师、16~20为专家型教师、以上为杰出教师”。调查得知,幼师压力应对方式教龄水平上差异为工具性社会支持。事后检验异显示:教龄1~5年的幼师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的幼师,其次为16~、20年以上、11~15年、6~。5年以内教龄的幼师多为新手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及生活阅历较少,教学基本功薄弱、问题颇多决定了他们采取此应对方式最多。16~20年教龄的幼师已成为专家型教师,不管在专业还是心理发展上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到达高原状态,而要顺利度过这种状态,就需要在专业和自身的阅历上进一步提高和扩展自己,所以此时期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否定自己,接受别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向有经验的人求助。

(3)幼儿教师学历越高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越积极。

对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学历水平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极因子和心理解脱因子呈显著性差异,在否认和精神寄托因子呈极其显著性差异。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因子上,幼儿教师的学历越高,采取这种应对方式因子的教师就越多;在心理解脱因子上则相反。从学历角度分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接受过更多理性的世界观、方法论,有更高的理论素养和成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效能感普遍都优于专科生,更能理性地认知与评价压力。

(4)已婚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比未婚教师更具有适应性。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幼师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在婚姻上的差异惟有行为解脱因子,即未婚的幼儿教师比已婚的幼儿教师应用更多。这可能与个体的成熟性有关,己婚幼儿教师觉得自己是成年人,面对压力应该自己独立解决,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而未婚教师具有更多的不独立性,认为自己还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选择,当面对压力时选择逃避或放弃。

(5)公办园教师压力应对方式优于民办园教师。

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园所类别差异主要有行为解脱、情感性社会支持和集中资源行动因子,公立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比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要更积极、更具有适应性。公办园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源优势,更易采取集中资源行动。民办园因为老师都是外聘的的年轻教师,人际关系微妙,她们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儿童、对家长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期望高,一旦碰到与家长或其他教师摩擦等就会感到气馁,出现心理问题,从而选择用行为解脱或是寻找其他情感性的社会支持的方法来舒缓自己的心情。通过对不同职务幼师压力应对方式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在职务水平上九个应对因子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幼儿教师内部是一个不平衡的社会生态,其中有着各种力量、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分层。在班级教师中就存在着因分工所导致的分层,如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保育员。”主班教师是幼儿半日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配班老师又称副班老师,是协助主班老师的活动。所以两位老师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其压力应对方式并没有显著差异。另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男生人数远远少于女生,因此无法做性别的差异比较。

三、建议。

幼师要认识到压力是自然存在的,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压力。面对种种挑战和压力,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人生观,通过广泛地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不单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应对压力,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专科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幼儿教师身心健康管理制度。

在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应对指导以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幼儿园建立教师身心健康管理制度,这样既可为幼师提供社会支持,又可防患压力对教师的影响负面。

3、关注青年幼儿教师的发展。

研究结果显示,青年幼儿教师采用的应对方式较之年中年教师更消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适应性应对方式具有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应充分挖掘青年幼儿教师的优势,为青年幼儿教师搭建一个不同发展的平台,如创作条件鼓励她们参加各类研修班,充分发挥青年幼儿教师在园本研修、幼教改革及专业引领中的作用。

4、增加社会支持。

社会要对幼师的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与理解,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研究表明,工具性社会支持是幼儿教师常用的压力应对方式。因此可通过短期培训、在职进修、园本培训等途径,为教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间的配合以形成有效合力,要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学生群体进行预防和疏导。要引导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关注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及时化解烦恼,防止极端情况的发生。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以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从2016年9月起,我校将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

一、培训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来帮助自己和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培训对象: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安排:

(一)组织与管理: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督促全校的培训工作。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行政领导其他成员。

(二)培训形式:

主要采取听讲座,研究讨论、自学和实践的方式,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个案。

(三)培训时间:

具体安排在两个周三下午的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时间进行。

(四)培训内容:

2、心理健康讲座:《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主讲人:何鲲。

3、自主学习《元认知学习策略》。

4、整理培训资料,写好培训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