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解读版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

时间:2024-05-10 16:51:03 作者:QJ墨客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对自己工作经验和心理感受的总结和表达。它是教师反思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对于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我觉得我需要写一篇教师心得体会了。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的心得体会分享,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新课标解读语文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新课标正式实施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其中语文课程的变化尤为显著,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跨学科的能力。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身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感新课标带来的诸多变化,下面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第二段:突出语文素养。

新课标给语文课程设置了“阅读与写作”、“口语表达”、“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等重点内容,这些元素均突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地位。我在教学中,采用更多的阅读、写作、口语等形式,引导学生注重语文基本功的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全方位的语文素养。

第三段:强调跨学科的能力。

新课标以“教育为人,胜于教育知识”为原则,明确提出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跨学科的能力。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提供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循证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灵活运用创新教育手段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跨学科的学习成果。

第四段: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新课标以“教学过程学生为主导,学习过程多元化”为原则,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我们要更加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增强课堂互动性,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创设互动氛围,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并且注重评价方式的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自由空间。这样的教育过程,将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具实际的语言实践与学习的体验,激发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五段:结语。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创新、探索和实践,让我们从自身的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困惑,进一步思考、反思,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的语文教育系统,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中深入思考,探究生活,探究世界,在语文学习与实践中获得全面地“教育”和提高。

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语文教师

近年来,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亲身体验了新课标的试行和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新课标对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下面,我将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学生评价、教师能力和发展等五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材的选择是新课标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因此,教材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内容。我在教学中发现,通过选择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新课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更像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学生评价的改变是新课标给予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标要求教师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分数。我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评价的改变对于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尝试了让学生自主评价和互评的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第四,教师能力与发展是新课标下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知识和教育技能,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需求。作为一名教师,我发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最后,我认为新课标对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和挑战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学生评价、教师能力和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改进的机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努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选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模板

新课标指出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潜力、阅读潜力、写作潜力、口语交际潜力。使他们能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扩大阅读面,逐步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提高阅读质量。如:我在教学“乌鸦的窝窝里》时,就先引出乌鸦的窝窝里的乌鸦,让学生观察图片,从而感悟乌鸦在窝里生活,而乌鸦的出生在鸟窝里,乌鸦的出生就是一个好孩子。”在学习“鸟窝里面住着一只鸟”后让学生读读、想想,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找到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课堂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课文,自己不喜欢的词语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用心去读。我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后,教给学生读书和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写好每一篇读书心得。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很浓厚,我还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阅读书籍用心去读一读,这样的读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潜力,同时也增长了许多课堂教学的见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质量。

在语文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了亲近、爱、信赖;让学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爱他人、尊重他人,用心去发现,尊重、信任、理解他人。

在语文的教学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当注意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学校”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热爱母校的情感,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家”的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家”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等等。

在“国家”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语言教学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等等。

“国家”的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等等。教学中渗透语文思想品德教育,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感恩知识教育,在“语言”的教学中渗透感恩知识教育。

精选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模板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与教学应该是密不可分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而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且遵循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重视语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培养目标。

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新课标中的语文学习目标,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觉得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创造自己的语文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提供表现和获得发展的机会。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体验成功、感悟发现的乐趣和获得自我成就感。

四、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愉悦、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语文教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标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挑战。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新课标的推行使得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努力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以下是我在新课标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在新课标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启发者。以往,我们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而新课标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方式。我意识到在课堂上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和探究,引导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本,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其次,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普遍表示出兴趣不浓、兴趣散,很难主动参与其中。而新课标则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学空间和可能性。我发现,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展示和辅助,安排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等。这样不仅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我发现新课标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和理解,而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素材的整理和分析,开展小组合作项目,以及进行多种创新性的教学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开阔,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在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以往,我们教师主要扮演授课的角色,而新课标要求我们更多地成为学生的指导者、陪伴者和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个性化教育方法,开展一对一的辅导和心理疏导等。同时,我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总之,新课标的推行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学空间和可能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更新教学资源和方法,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核心素养内涵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文化自信。

  要求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

  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3)思维能力。

  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能力。

  (4)审美创造。

  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学段要求的主要变化体现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1)对书法和书写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和20xx年相比,20xx年版本把对汉字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包括提出对书法、笔顺、写字美感的要求。大方向是: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这个难度其实是20xx年就提出了,到了20xx年,并没有调整,所以国家的方向在写字量上都是一致的,“减负”减的是量的要求。“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2)语文从泛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提高对比20xx年版本你会发现,整本阅读计划被放进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里,这里包括了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读过的书。对于第一学段,也要求孩子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出发,写实话、落实处、言之有物,我手写我心。20xx年版本的“写话”、“口语交流”和“综合性学习”,在20xx年版本已经合并且升级为“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两部分的描述,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感到特别亲切的环境,要让孩子有话可写、有话要写,离不开留心看世界,但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写他们想写的,才能逐渐培养起对写话的兴趣。

  第二学段(3-4年级)。

  1)书写卷面要求是规范、端正和整洁到了3-4年级,对于书写的工整、字形美的要求,仍然是进一步细化的。

  2)阅读整体框架和要求一致,重视朗读、重视默读、学习略读、强化诵读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孩子能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并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背诵优秀诗文需要达到5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万字以上,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3)打通语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比20xx年的课改,除了把“习作”和“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之外,还强调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鼓励孩子清楚明白讲述见闻,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能观察世界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

  1)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流利工整。学生能累计识字3000字左右,会写2500字左右。

  2)阅读能力提升幅度大新课标要求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阅读整本书,并能抓出要点,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用多媒介阅读,能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具有初步的组织策划能力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新课标提到,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学生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从对语文知识的识记走向对语文的实践运用和综合探究。

精选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模板

本学期,我校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课改为契机,全面深入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在教学中,教师们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地总结、反思:

一)、要重视语文课堂的语文性,要有新的语文观。

新课程的语文课程观,即要求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为语文知识服务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该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不能把语文课变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语文学习困难以及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人类、理解人类、关爱人类、赞美人类的良好品质,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是学的一门重要的人文性学科,它对人的发展和语文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在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染力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包袱"。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是学生,而不是"包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和认真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认知潜能是否同其他学科有效,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会学习中学会生存,在学会生活。

四)、要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学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把握语文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要重视语文课本,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诵读,陶冶情趣,培养语感。课本不是文本,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等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要重视朗读。教师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要加强,要重视指导学生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在自读、同伴读、教师范读等方式的指导下,让学生体会自己读书时候的感受,要让学生体会文字的意境,并从中受到教育。

3、要重视学生习作。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习作的训练,在习作中要有好的表现,在习作中要重视学生的创作,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品。

4、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文学品质教育。

5、重视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重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6、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7、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人文性。

8、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提高自己学习能力。

9、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

以上三方面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需要有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名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与学习、反思体会,通过线上学习新课标,老师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新课程标准在“双减”政策下如何落实?吴老师通过详细的解读,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学习,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本次对于新课标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4月30日上午,我们工作室成员集体学习了邓国民教授的讲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邓教授对《20xx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并认真记录,用心思考,受益良多。

通过邓教授的解读,我明确了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为: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四个主要变化:

1、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2、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3、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4、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及主要内容的变化给我带来了以下思考:

在课程目标部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在课程内容方面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文先进文化等主题,我们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其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还应关注学生性格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的能力、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梳理与探究的能力。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在这个任务群中不断发展学生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景。同时教师还可在教学中结合语言、互联网等手段促进情境的产生。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了我们语文教师很多引领,也让我更感觉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且行且思,且思且进。

语文解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新的课本内容和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和进步。作为学生,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听讲,还应该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通过我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这些新课标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体会。

首先,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老课本中,许多语文知识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在考试中用到一次,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但是,在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例子。例如,在古代文学的教材中,新课标引入了许多现代街头流行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的要点,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其次,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但是,在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培养学生思维的训练。例如,在语文阅读篇章中,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独立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但是,新课标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项目任务。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和帮助,共同提高。

最后,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前,语文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很少关注学生的社会素质和个性发展。但是,新课标将这些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了语文教育中。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新课标加入了公民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内容,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文化素养,还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思维发展、团队合作能力和素质教育,是促进我们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课标的优势,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新课标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推动语文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老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由于实行单一的课程政策、即只有国家课程、所以在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纲一本”。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用有限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型”、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至少对一部分学生是“削足适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在、实行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学校教材、所以教师光“传授”就不行了、必须进行研究、教师要从原来的只是教材使用者的角色、转变为不仅是教材使用者、还是教材评价者和教材开发者与编写者的角色。

其次、新课标的提出、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课堂上缺乏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缺少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缺少提供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也因此造成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低下。新课标让我们明确了一个观点、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是学生这一主体的活动过程。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而开展、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既动脑又动情、身体力行、亲历体验。

本案例中、老师在让学生读了凡卡的信后、先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再进一步理解文中凡卡的感受;之后又问“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么”等等、每一环节的学习、都先引导学生搜索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再带着这种体验走入文本。整个过程、教师旨在积极的引导、担任的是合作者引导者的新角色、而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说感受、谈体验、积极参与了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这样的学习、效率必会提高。

《新课程标准》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第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二、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哪些变化,有哪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第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语文是我国的国家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人教版语文新课标于一年前正式实施。在一年的学习和教学中,我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体会,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加以了应用。下面,我将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学习效果等方面,谈一下我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过去的教学中,语文常常被认为是灌输式的教学,重点注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而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讨论和辩论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新课标的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以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典的名篇,内容抽象、离学生生活较远。而新课标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课文选材更加灵活多样,涵盖了生活、自然、人文等多个领域。同时,新课标还引入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如议论文、说明文等,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改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没有太多的培养。而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批判,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同时,新课标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创新式教学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这样的改革使学生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潜能,更加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新课标实施一年来,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在语文考试中的成绩普遍上升,有的学生还在各类语文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新课标给予学生的启发和指导。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新课标的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新课标的实施,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了全面和有效的提升。

总之,我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体会是非常积极的。新课标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式。新课标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年的实践证明,新课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相信随着更多老师的投入和不断的改进,新课标将会在未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在推行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了较大地转变,你知道解读新课标的。

听了王老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特别是新课标下第一学段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分析,使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能更好的指导我的教学,有效合理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更加透彻的了解低段孩子的特点,使课堂变得轻松高效。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汉语文学习,识字是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识字基础,很难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因此,第一学段的阅读,必然要基于充分扎实识字的基础上。于识字而言,阅读的文章是识字的载体,其表情达义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一)基于识字写字的阅读教学。

识字原本是为阅读服务的,但是在起始阶段,学生识字量不够的情况下恰好相反,阅读要为识字服务。听读识字,在朗读中识记生字。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要做到字字过目。识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课文更多时候是识字的情境。阅读是以朗读感受为主要形式伴随着识字进行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课文的要求应尽可能低些,以听入手,以带读、跟读和指读为主,重在培养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出声朗读,边读边有意识的记忆生字”。听读、带读、跟读都强调老师的示范作用。对于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如果直接读文,很难把句子读通顺,既起不到读懂文章的目的,更容易导致顿读和唱读。所以,学习开始由老师示范朗读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通过老师的示范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情趣。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也有着重要作用。听读过程中,学生宜同时轻声跟随并指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进行识字。

第一学段选文浅显易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识字环境,使学生不孤立、枯燥地学习单个汉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多带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当然,作为检验并形成独立识字能力,还应该进行单个字的认读练习,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二)以教读、感受为主的阅读教学。

第一学段应该以读为主展开阅读教学。前面已经提到教读要注意范读、带读、跟读,在这里还是要强调这样几方面:首先要读准确,准确不只是把音读准,关键是逻辑重音,要把句子读通顺。其次是先有感受再有感情朗读,没有感受就谈不上感情,必然导致矫情造作的读。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注意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较难理解的课文,采用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形式。以对话为主的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采用轻声地自主欣赏性读和全班自主朗读后集体交流的形式读。情节生动的课文,采用表演的形式。为了激发兴趣,可将竞赛、游戏等贯穿“读”的始终。

以读为主,并不是不理解,而是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在读中理解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表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并在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句号、逗号、感叹号及问号的用法,了解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尤其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读文中的真实问题。

(三)自主表达下的阅读教学(乐于与人交流)。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乐于与人交流感受”,这即是一种语文实践。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孩子表达的欲望,积极与同学交流感受、联想、想象。大胆表达,说真实的想法。作为老师要格外注意保护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意识到,既然是感受,那么一定是个性化的,也就没有对与错。因此,教师不应该否定学生的感受,而应该作为倾听者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并把相应的感受送到朗读中去,促进学生的理解。

图文结合是有效促进理解与表达的好方法。第一学段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图画内容是对课文内容有益的补充。无论是识字、学词,还是理解感受,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还提出“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大力提倡课外阅读,并积极在校内为学生创设读书的环境、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从而激励学生保持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听完本次讲座,使我对课标,对教材,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受益匪浅,一定要好好的消化吸收。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

这种“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观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够,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行行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囚犯,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重心得转移”和变化。

因此,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是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进一步说,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职责。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转变现行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的传统做法.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通过仔细认真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比如: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课标在习作教学、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调整,比如强调习作的低门槛,突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几个核心概念形成了新课标的核心范畴。就是:语文特质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所以,对新课标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经过讨论修订,新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此同时,课标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我觉得称其为‚核心目标‛一点不夸张。也揭示了语文的特质。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现今,新课标的颁发,我们更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让语文真正归位。

二、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任务‛大家都会清楚地记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规定和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修订稿保留了这一表述。这是一种坚守。也道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特质,而围绕这一特质展开的任务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所以说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各有各的理解,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是这样说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儒敏教授把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性‛则是第三核心概念。实践性与综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所以我认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提到‚训练‛记得钱梦龙先生有过这样的提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位主线。净不是针对语文来讲的,但相当一段时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说课、评课都好引用。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如果语文教学以训练为核心,或曰以训练为主线是不行的,训练只是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得走的。根据以上认识,语文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训练‛一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我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心得与思考如下。

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就必须重视诱发因素的选择和运用。我们知道,不诱不发,诱导得好,就会思绪绵绵,言辞滔滔。诱因范围广泛,一书一画等等,都可以用之诱发引导,打开思路。情景教学是集成“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景教学,在情景中展开联想的彩翼。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实物、音乐、图画、表演、生活,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启发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其次,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正好这个学期听了几堂公开课,我得到一点感触,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能体现出这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新课程标准像石,敲出星星之火,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的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新课标的出台,意味着教育的创新和进步。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我深刻地理解到了新课标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要求教师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过去,教师往往只需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背诵和记忆。但现在的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新课标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学习。

其次,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他们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通过实践和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在新课标下,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新课标的学习方式更加感兴趣,他们乐于在实践中探索,善于解决问题。这让我对新课标的价值和前景充满信心。

再次,新课标注重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网络化。新课标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内在的联系,要求教师把各门课程知识进行有机地融合和整合。在课程设置上,新课标要求建设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提供更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多个渠道获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我的班级里,我积极探索新课标下的课程设置方式,努力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辅助。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新课标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开展小组讨论、作品展示、个人报告等,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方式的个性化也是新课标的一项重要要求。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都不尽相同,在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新课标提倡奖励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一些新课标下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合作评价,学习档案评价等,学生们对这种评价方式反响热烈。他们感到自己更受重视,也更有动力去学习和进步。

总之,新课标的出台对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启示。它要求我们教师承担更多的责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合和网络化课程设置,以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我相信,只有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育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人才。我将一直努力地学习和探索,为新课标下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听了王老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特别是新课标下第一学段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分析,使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能更好的指导我的教学,有效合理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更加透彻的了解低段孩子的特点,使课堂变得轻松高效。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汉语文学习,识字是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识字基础,很难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因此,第一学段的阅读,必然要基于充分扎实识字的基础上。于识字而言,阅读的文章是识字的载体,其表情达义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一)基于识字写字的阅读教学。

识字原本是为阅读服务的,但是在起始阶段,学生识字量不够的情况下恰好相反,阅读要为识字服务。听读识字,在朗读中识记生字。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要做到字字过目。识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课文更多时候是识字的情境。阅读是以朗读感受为主要形式伴随着识字进行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课文的要求应尽可能低些,以听入手,以带读、跟读和指读为主,重在培养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出声朗读,边读边有意识的记忆生字”。听读、带读、跟读都强调老师的示范作用。对于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如果直接读文,很难把句子读通顺,既起不到读懂文章的目的,更容易导致顿读和唱读。所以,学习开始由老师示范朗读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通过老师的示范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情趣。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也有着重要作用。听读过程中,学生宜同时轻声跟随并指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进行识字。

第一学段选文浅显易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识字环境,使学生不孤立、枯燥地学习单个汉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多带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当然,作为检验并形成独立识字能力,还应该进行单个字的认读练习,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二)以教读、感受为主的阅读教学。

第一学段应该以读为主展开阅读教学。前面已经提到教读要注意范读、带读、跟读,在这里还是要强调这样几方面:首先要读准确,准确不只是把音读准,关键是逻辑重音,要把句子读通顺。其次是先有感受再有感情朗读,没有感受就谈不上感情,必然导致矫情造作的读。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注意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较难理解的课文,采用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形式。以对话为主的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采用轻声地自主欣赏性读和全班自主朗读后集体交流的形式读。情节生动的课文,采用表演的形式。为了激发兴趣,可将竞赛、游戏等贯穿“读”的始终。

以读为主,并不是不理解,而是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在读中理解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表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并在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句号、逗号、感叹号及问号的用法,了解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尤其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读文中的真实问题。

(三)自主表达下的阅读教学(乐于与人交流)。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乐于与人交流感受”,这即是一种语文实践。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孩子表达的欲望,积极与同学交流感受、联想、想象。大胆表达,说真实的想法。作为老师要格外注意保护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意识到,既然是感受,那么一定是个性化的,也就没有对与错。因此,教师不应该否定学生的感受,而应该作为倾听者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并把相应的感受送到朗读中去,促进学生的理解。

图文结合是有效促进理解与表达的好方法。第一学段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图画内容是对课文内容有益的补充。无论是识字、学词,还是理解感受,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还提出“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大力提倡课外阅读,并积极在校内为学生创设读书的环境、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从而激励学生保持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听完本次讲座,使我对课标,对教材,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受益匪浅,一定要好好的消化吸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