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之道高中(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6 21:13:47 作者:紫薇儿

每篇优秀作文都是作者思维的抽样,是作者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结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通过阅读和分析,可以了解作文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大学之道》文章赏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做学问就是要发扬先天固有的好的德行,革新不好的不良思想和习气。要好好学习天天,天天向上,时时刻刻做新民。这是无可厚非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要到哪里去,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之后,才能坚定志向,内心才能平静,当内心平静下来后才能进行积极正面的思考。世界上的事物情理都有本末和始终,了解他们的次序之后就接近于道了。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良知觉醒,从而获得真诚意念,有的真诚的意念之后而内心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品德,修养自身品德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族,治理好自己的家族推及放大后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之后才能获得天下太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内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

大学之道

古人注解大学,大都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列为三纲,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列为八目。雪卢老人讲大学时,则以「在明明德、在亲民」为两纲,各领四目,明明德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亲民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谓为两纲八目,而「在止于至善」一句即为两纲的总结,意谓明明德与亲民实行到至善之境,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是成了圣人。如此讲解,深合经文章法。明德就是圣人之德,圣人以此明德,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无不明白,如尚书多方篇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蔡沉、孙星衍等,据郑康成注,都以「通明」解释圣人。又如虞书称帝尧为「钦明」,称帝舜为「文明」,也都以圣人为明人,所以大学「明德」就是圣人之德,圣人有此明德,一般人也有此明德,但因一般人自心幻生物相,以致不明,所以大学教人明明德。

明德的德字,古文是悳,说文:「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真心。」段注:「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外得于人,谓悳泽使人得之。」依此解释,吾人欲明明德,固须发明自心的明德,但同时也要以德泽人,希望人人都能明明德,所以大学之道又须亲民。假使不能亲民,则为德不广,自心的明德就不能完全发明。更进言之,纵然自心明德完全发明,而天下苍生尚有未明者,仍须亲民教化,不能自己。

大学之道即以明明德教人自明而又明人,明明德的道理就在格物。而雅释诂:「格、至也。」释言:「格、来也。」格物就是来物,或是物至。吾人明德,本来光明,本无一物,但因自心妄生物相,为妄相所转,遂使光明变为昏暗,因而不明事实,不见真理。妄生物相就是格物,也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系辞传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太极未生两仪,就是「形而上」,无形,无生死变幻等无常之相。既生两仪,就是「形而下」从此有形,有生死吉凶祸福种种无常之相。大学教人明明德,其故在此。学道的人即在格物致知上用功。自心每起一念,即观察其自何而起,落在何处。此念起落如果皆在时间空间等一切假相之内,便是陷入形而下,也就是本有的明德妄生物相,大学名之为「格物」,当下即知,不使继起,此即「致知」。用功时,固须如此观心,平常无论从政,或从事任何行业,也要注意自己的动机是善是恶,善者可为,不善者不可为,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用功,真正的用功就是观察自己的心念,谈不上善恶,但日常注意善恶动机,大有助于格物致知之道。

——摘自《儒学简说》徐醒民教授著。

学之道作文

对读书的热爱,不仅源于对知识的热爱,还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为祖国出一份力量,希望自己是一个有意义的人。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必须不断地使自己进步,理想也许是遥远的,但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登上我们理想的高峰,在这过程中有汗水、有泪水、有血水,就是这样,我们的人生也有值得回味的价值,当我们成功时再回眸,会发现人生是那么充实,发现自己所做的事也许会有遗憾,也许不够完美,但我们不会后悔。

所以珍惜我们所经历的苦难,尽力去克服,有充分对所追求的信念,就会不断鞭荅着我们不断前进,而要真正实现理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我们自己,把克服每一个难题当作冲上成功的台阶,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当我们有了信念,我们就会用尽所有的方式、方法,绞尽脑汁去解决,这也许会使我们头痛,但正是这样,才练就了我们解决大问题敏捷的头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趁着我们年轻之际,请努力学习吧!如果真是这样,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并不后悔!活着就是要让人生无悔!

《大学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助跑节奏,80%同学初步掌握三步上篮动作要领,20%同学流畅完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速度素质,发展学生协调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树立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重点:助跑节奏和上篮动作。

难点:上下肢协调性。

整理队伍、点名报数、安排见习、宣布上课。

1、绕篮球场慢跑两圈。

2、篮球韵律操。

1、篮球运球接力比赛:将学生分成四组,在篮球场进行运球接力比赛,率先完成的队伍获胜。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挂图讲解三步上篮技术动作并示范。

动作要领:右脚跨出一大步的同时接球,接着左脚跨出一小步并用力蹬地起跳,然后右腿屈膝上抬,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右臂向前上方伸出,手腕前屈,食中指用力拨球,通过指端将球投出,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大、二小、三高”。

3、学生分组练习。

1)学生原地进行徒手的上篮步伐练习。

2)两人一组,一人持球,一人练习跨步拿同伴手中球后起跳投篮。

3)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运一次球跨步拿球上篮练习。

4、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错误动作。优生示范。

5、游戏竞赛:运球投篮比赛。

1)规则方法: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运球投篮比赛,在单位时间内比两队累积进球次数。

2)教师组织,强调安全。

1、放松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做踏步放松练习。

2、课堂小结:学生相互评价,总结自己收获和不足,教师点评总结。

3、整理器材,宣布下课。

上旋球:将球抛起,拍面前倾,触球中上部,向前同时向上方磨擦。

下旋球:先将球高抛,身体向下曲,看好球的落点,球降落在离球台大概10厘米的时候,球拍切球底部。

《大学之道》教案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3、4。

一课时。

一、导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三、文学常识。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以下词语: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10.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二)合作解疑。

1.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以句为单位,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句。

2.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以交流解疑巩固学习成果。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诵读,加深理解。

七、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八、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由魏晋学者郑玄所注,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这份经典包含了关于大学之道的思考和指导,涉及到人的修养、教育、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关于《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人的修养】。

《大学之道》开篇即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为天下之人都应该同心协力,共同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重自我修养,养成良好的品行和态度,拥有同理心、尊重他人、合作共赢等处世之道。只有做到内外修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

【第三段:教育的意义】。

《大学之道》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它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表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是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位的人。教育不是唯一的道路,但一定是实现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

【第四段:人际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经常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大学之道》中提到,人要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以信守责。这意味着,与其他人交往时,要坦诚相待,守信用,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并且要遵循社会的规则,不违法乱纪。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五段:受用的启示】。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智慧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先人的智慧和思考,更体会到了他们对于大道、人生、社会的理解和追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可以从《大学之道》中受到启示,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如在成长和提高中,我们要坚持诚信守信、守法合规、遵循道德标准等原则。同时,在建立人际关系时,我们要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守护隐私等原则,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与众不同的人。

【结论】。

总得来说,一份经典的价值在于它的普适性和实用性,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努力并成长。《大学之道》强调了人的价值、教育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维护等基本问题,它所提出的观点也是在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吸收。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是一本经典的著作,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之一,更是万千学子所热爱的一本书。一直以来,我都对《大学之道》深深地着迷,不断地从中汲取智慧,以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习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中一句经典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和工作。学习不止于课堂知识和学位学历,它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源泉。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持续的学习计划,将知识不断应用于实践,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

第三段:谦虚的态度。

除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大学之道》也强调谦虚的态度。进入大学以后,我们或许已经成为一定领域的专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相反,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向别人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和新的工作。

第四段: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大学之道》中,孔子也强调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在哪里工作和学习,我们都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建立互信、相互尊重、互相扶持的关系,避免争吵和冲突。同时,还要学习适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第五段:结语。

总之,《大学之道》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引导人们成为更好的人的经典著作。其中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和工作中依然适用。这个世界变化万千,但我们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热爱学习的心态,谦虚的态度,并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断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尽我们所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大学之道》教案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七、中心思想。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八、写作特点。

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

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九、补充资料。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十、总结全文。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课后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4)《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

2.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1)在止于至善。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答案: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方法。

解析:给“慎独”下定义,要在语段中找一个句子作为定义的主干句,这个主干句就是“慎独是一种修身方法”,然后提炼修饰成分,将其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可。

3.答案:a。

解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4.答案:b。

解析: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大学之道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不仅仅是为了接受知识的普及性教育,更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大学之道是一种追求真理、培养自我价值和塑造人格的宝贵经历。在我度过的这几年大学生活中,我有幸从尘世的纷扰中静静地品味出大学之道的真谛,感受到无尽的智慧和无限的力量。

首先,大学之道让我体验到了自由的滋味。来到大学,脱离了高中严格的课程安排和操纵,我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的时间。课程设定更加宽松,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而且校园里的各种社团和活动也为我提供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自由也伴随着责任。大学生活不再有外界的监督和约束,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程度相对提高。通过在大学过程中学习自我管理和对自己负责,我逐渐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有主见、负责任的独立个体。

其次,大学之道让我体味到了知识的真谛。大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与高中教学相比,大学的课程更加宽泛,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课堂上的老师和同学们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和学习,使我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同时,大学也提倡研究和实践,通过实验和实践项目,我积极参与其中,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让我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永远都有探索的乐趣。

再次,大学之道让我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大学不仅教育我们学科知识,更是教育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追求、有责任心的人。在大学中,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品质和行为激励着我。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帮助让我明白,我们的人生不能只是个人的功成名就,而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大学中,我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寻找机会服务社会。这让我学会了关爱他人、感恩生活,并体味到了多做好事多得好报的道理。

最后,大学之道让我交到了许多宝贵的朋友。在大学里,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一起学习、成长,互相鼓励和帮助。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不再孤单,而是有人可以一同走过大学时光。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也敞开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大学友谊是无价的,他们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之道的这几年让我从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我感激大学生活带给我的成长和收获,同时也意识到还有许多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我相信,在大学之道这条路上,我会继续努力,追求真理,锤炼自己,不断成长。

求学之道心得体会

求学之道是每一个学生所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为学生,我从我自己的求学经历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求学之道的理解,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心得不仅仅适用于学生,也能对其他求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第二段: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求学之路至关重要。首先,要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分配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沉浸在学习中。另外,坚持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习惯。阅读能够开拓我们的思维,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段:高效的学习方法。

优秀的学习方法是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的关键。首先,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合理规划我们的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运用各种学习技巧。例如,利用记笔记来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利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归纳知识结构。最后,要善于解决问题。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放弃努力。

第四段:积极的学习态度。

对于求学之道来说,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会从学习中寻找快乐和满足感,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升学压力。最后,要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当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第五段:总结。

在求学之道上,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我们的成功之路。当我们拥有这些心得体会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因此,我希望每一个求学者都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求学之道,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在人生的求学之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大学之道

第一段:引言(120字)。

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一个人迈入成年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里,我们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大学经历是一段珍贵的人生经历,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关生活、学习和成长的体会。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大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适应与坚持(240字)。

在大学中,一开始的适应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人际关系。初到大学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意识到只有经历过这些困难和挑战,我才能真正成长。适应也需要坚持,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心理状态。适应和坚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帮助我度过了大学生活的起伏和挫折,让我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第三段:多元发展(240字)。

大学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之余,还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大学期间,我加入了学生会和篮球队,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和聚会。这些经历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增强了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多元发展让我更加全面地成长,也培养了我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第四段:积极面对挑战(240字)。

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挑战,包括学业上的挑战和社交上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敢。在学习上,我遇到了一些困难科目,但我知道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我寻求帮助,与同学一起学习,不断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在社交方面,我曾经害羞内向,但我主动参加活动,积极交流,和不同的人建立联系。这些挑战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敢于面对未知,勇往直前。

第五段:成长与收获(360字)。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经历了许多成长和收获。我不再是一个迷茫的大一新生,而是一个有目标、有能力的大四学子。通过大学的学习,我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参与社团和活动,我培养了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与不同的人相处和沟通。通过面对各种挑战,我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和适应能力,更加坚强和自信。这些成长和收获,让我在大学中收获了自我认识和成长的金贵财富。

总结(120字)。

大学之道,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人生阶段。在大学中适应与坚持、多元发展、积极面对挑战以及收获与成长,是我在大学期间的心得体会。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我相信,这些经历和体会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这样的一部经典古典佳作,对于我这样的未入道的,又不是什么书香门第的,又总想徘徊在夫子门前的初学者或是门外汉来说,看这书真是有些举步维艰。第一次读实在实不知所曰,只到一半就扔在一边不想再去读了。几日过后在次拿起,坚决的读完了,对其意思依旧是模模糊糊。在网上找到其译文读完后,更让我惊叹,给我一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

大学这部书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读过、研究过,并有无数感想、评论,都是很一致推崇褒奖,但观点各不相同。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来说,我也有自己的观点,个人肤浅的认为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也是儒家“入世”之道,同样也是传入21世纪的古代哲学典籍。

首先很附和前者认为大学之道所讲是成人之道。所谓成人之道我认为是成人之君子非小人尔。如书中首句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一译文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虽是表面简单深思实则其意宏博大道。

君子这个词在古与今都是被人们看的极高的。也是人们追求目标,向往的境界。我们无从知道君子在古代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但可以从很多书籍里认识到,在古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诗经》中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在物。《学记》中:故君子至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本书中也更是多次提到君子自不必说。就算是小人也最初也是追求的也是君子,只是为尽然心诚坚持到底。但其也总还是想着当君子,所以也就有了伪装,就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君子明明德,要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就是在穷也是独善其身。书中说,《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君子的态度是“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自我修炼的精神是“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庄重而开朗,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仪表堂堂威严而大方。诚其意,毋自欺。自谦,恶恶臭,好好色。

其次认为大学之道是儒家“入世”之道。儒家文化在孔子的带领下曾繁盛一时,其巨大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儒家儒道思想将“仁”“人本”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看到最终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而福百姓。同时也说了平天下的道理“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恰好是儒家所提出的为社会为百姓造福的具体的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层次有步骤,在现实意义上说是积极可行的方法。作为现代人面对纷杂的社会,更应该如此积极、开朗、豁达以勉励自己。

第三是古代哲学典籍。细究一下书中的论述,就可以发现里面蕴含了很多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治国平天下”提出了原理找到了方法论。关于君子与小人论述了原因,分析结果。君子明明德,诚其意,毋自欺,充分认识了内因之于外因的关系及作用。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承认矛盾等。把思维慎密,逻辑鲜明的哲学思想贯穿全文。

总之,《大学》中所囊括所的内容之丰富,所蕴藏的道理之浓厚,非一人两语三言而能详尽。温故而知新,多次读来实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

求学之道心得体会

求学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塑造人格、培养能力的机会。我从小到大也经历了这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求学之道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学会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今,信息爆炸,知识发展迅猛,单一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们获取知识的需求。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则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通过参加讲座、阅读书籍、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创造性思维、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其次,要善于利用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分心、拖延等问题,这中间,有很多时间是被浪费掉的。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需要掌握好学习的黄金时间,善于规划和管理时间,尽量杜绝电子产品的干扰,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要划分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可以避免拖延症,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再次,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我们需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所学内容。通过总结,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减少遗忘,提高记忆力。而通过反思,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不足之处,从而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提高。总结和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关键,它们可以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学习之路更加顺畅。

最后,要注重全面发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如果我们只顾着学习,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的培养,就会造成自己的能力单薄,思维狭隘。因此,在求学之道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经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求学之道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但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善于管理时间,善于总结和反思,关注全面发展,就能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让我们心怀爱学之心,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人生目标的实现。

大学之道

大学生活是每个大学生都将经历的一段重要阶段,它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地方,更是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大学之道是一条独特的道路,只有走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大学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大学之道给我带来的收获和成长,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大学之道教会了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我们只需要听讲并做好笔记。而在大学,情况完全不同。教授提供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需要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懂得如何独立思考,思考问题的本质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我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和制定学习计划。大学之道打开了我的大门,让我迈向了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其次,大学之道培养了我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课外实践。为了完成项目和任务,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我逐渐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讨论及分工上,还是在决策制定时,团队合作是让我们取得更好结果的关键。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尊重他人观点的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学之道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团队的一员,培养了我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三,大学之道激发了我对追求卓越的热情。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一个培养个人特长和技能的平台。在大学里,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并发现了自己对某些领域的热情和天赋。通过参与社团和实践活动,我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卓越。我经常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不断努力追求,无论是学术上的目标还是个人兴趣方面的目标。大学之道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够在职场和社会中脱颖而出。

第四,大学之道培养了我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学术困难、人际关系、未来职业规划等。面对这些问题,大学之道让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果断行动。通过不断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强和有自信的人。大学之道让我明白了问题和挑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最后,大学之道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社会责任感强的人。在大学中,我们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看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大学中,我参加了各种志愿者活动,与社会进行接触,参与社会实践,并帮助有需要的人。大学之道教会了我如何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之道不仅是为了个人成长,更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之,大学之道是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学术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追求卓越、解决问题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在大学的四年里,我体会到了大学之道给予我成长和收获,我相信这些宝贵经验将伴随我一生,为我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希望每个大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大学之道的重要性,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

大学之道的句子

1、“独立啦,自由啦,老子爱咋咋的啦……”——告诉你,相对的。你离独立自由还很远,可能过了四年都如此,很可能!但是你也不必皱着眉头,毕竟,新的生活开始啦!

2、陌生是个好兆头,不是吗?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你的所有过去对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给自己一个重新塑造形象的机会,或许就这样轻易地跨出曾经的阴影和困境了呢!

3、发现你的热爱!你得用一年时间认真掂量这六个字的分量,相当重要!你必须对你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心动,再慢慢投入,要有“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信念。老婆是别人的好,专业是自己的可靠,别总是朝秦暮楚!

4、如果你不是富家子弟,那么记得大学里有很多意外花钱的地方,挥霍无止境,再多的钱也填不满欲望。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永远别乱花钱。记住,永远。

5、别随声附和“爱情是泡沫、教授是禽兽、朋友真的可以相忘于江湖”这样的话,除非你亲历这番倒霉后才如此云云。

6、培养一颗敏感的心。你可能因为高中时严重的升学压力暂时无法喘息,大学里你自由了,意味着你可以更敏感了,你要学会用敏感的心去发现,发现良师,发现益友,发现真爱,发现那些值得和不值得,哪怕只是发现一个适合你孤单时漫步或发呆的地方。

7、这里没有明目张胆的竞争,不会有人专门来和你单挑——当然不排除情敌。但你要有竞争意识,时刻准备着,能够证明你实力的就是你所能争取到的一切。

8、对了,要积极锻炼身体,有充分的体力防御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敌。即使很幸运地没有情敌,也可以在花前月下安心搂抱你心爱的人。

9、请坚持你对爱情的认知,信或不信,大家都会寻求真爱。追求与付出的度,都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请别从一开始就怀疑爱情,请别在同一时期缠绵着不同的人,请尊重爱过你和你爱过的人,并且在以后的岁月里感激他(她)们。

10、当然,不要纯粹为告别单身而寻找爱情,也不要纯粹为告别处男(女)而贸然失身。

11、同居和堕胎,你应该在上大学之前就有所耳闻,不必太好奇,也不必愤愤不平,更不必以身试险,如果你还有一点保守意识的话。

12、冲动是魔鬼。所以,别去争论,更别为争论伤和气,你会发现人不可能赢得争论,在争论的场合投以矜持的沉默,那是一种风度,如果你有诚意,只须给点掌声。当然,你要在适当的时候站出来为自己辩护,记住是辩护。

13、你的心可以在某个时候变得柔软,比如说因为感动或同情。可是你记住,面对爱或被爱,柔软会让你更容易失去,所以,要坚强。

14、不要相信头衔。如果暂时地需要这种虚荣,你可以自封,没有人来怀疑你,然后你会发现这其实多么无聊。一切顶着头衔的人,尊重他们即可,如同佛陀尊重众生,亦如尊重所有人一样,记得是尊重,这是人类之间必不可少的礼节。

15、学习,任何时候都别小视她!只有学习潇洒才可能一切潇洒!你可以风风火火献身学生会和社团,前提是保障学习。没有拿到奖学金的人认为奖学金是无耻和功利的'象征,可当你手捧奖学金时就不是这么想了。

16、如果选择了逃课,就去做一些比逃课更有价值的事情。如果选择不逃课,请别在课堂上用毫无风度的睡姿来嘲弄迂腐单调的老师。他不在乎你多听一点或少听一点,可是,趴着流口水的样子真的很难看。

17、作弊永远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尽管你只当作一场游戏,但事实证明你会慢慢瞧不起自己。用此等方法反抗愚蠢的教育体制,你比教育体制更愚蠢。

18、疯狂英语的口号:别怕丢人,如果你实在不行就别怕丢人,行的话,建议你们去——追求丢人,那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至于为此笑话你的人,你可以将他们从你的人生对手名单中排除了,所以你也不要笑话那些上台丢人的人。(我在大学里亲眼目睹过李阳老师,他是这么说的)。

19、“我请你吃饭”之类的话不要乱说,因为所有人都会当真;也别因为别人说了这样的话就痴痴地等,一顿饭而已,吃与不吃都容易忘记。

20、大学存在着纯净的友情,如果你笃信并且真诚过。大学友情很可能成为你将来联系社会的桥梁,或者聚集成功人脉的来源。因此,结交各种朋友,不一定要志同道合,留下email或别的保质期较长的联系方式,再找一两个真正合心的,并肩奋斗。

21、你要明白,大多时候我们养成的习惯,都是坏习惯,比如睡懒觉,比如熬夜,比如乱放东西,比如说脏话,再比如习惯颓废与伤感,习惯用刻薄的言辞去讨厌一个其实与你无关无仇的人。——我们应该是有教养的孩子,要识大体和拘小节。

22、集体宿舍,请保持环境的整洁,谁打扫卫生都一样,大家舒适比什么都好。不能太分你我,也不能太不分你我,朝夕相处的室友,难免磕碰,但友好与体恤更重要,谁也不愿在仇视和被仇视的环境中耗过四年。毕业后你会发现,这些真的都只是斤斤计较。

23、别轻易为你自己或别人下定论,成长无须太多的定论。我们应该不会局限于用好坏对错来评价一个人,试着从多角度去感知,如果真的不能接受,且一笑而过。海不在深,有容乃大,人心也是如此。

24、“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与我们之间,只是偶然的过客。所谓巧合,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

25、记得常常微笑。多数人喜爱阳光,很少有人喜欢阴郁,多笑笑,你会真的快乐起来。

26、相信一句话: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真的没有。现在我们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可是十年、二十年后呢?未来等于无限的可能!

27、不要幻想自己成为招聘会上的宠儿,当你明白百分之七十的初中生都可以上大学时,你应该明白人们不会去崇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的。

28、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外部的竞争与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你感奋不已。

29、如果你的个性让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个性是失败的,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30、在大学里就开始训练自己的冷静力,思考是一方面,关键是决策,遇到突发性危机事件时,能镇静并能快速想出办法的人,很了不起。

31、新学期如果你接新生的话,当被问到学校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时,你要记住你不但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你更要给你学弟学妹带来信心,是大学赋予你应该有的成熟,你走过大一,你应该知道那时候对学长的信任有多深。

32、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不信的话,你去试试,做到后会发现有很多人佩服你呢!

33、你不必样样都去争取,选择一样,然后去坚持,触类旁通,不至于一无所有。

34、对与错往往不是那么绝对,真理与谬误往往在一念之间。尊重事实,你会看清很多真相。

35、很多事情别人通知你了,要说谢谢,没有通知你,不要责怪,因为那些事你其实应该自己弄清楚。

36、如果你发现很久了你一直是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或者去上自习,别在意,大学里一个人是正常的,你觉得孤独?你的朋友是怕你觉得你没有自由的空间,所以别以为你没有朋友。

37、别在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给家里打电话。每一个把子女供到大学的父母,都太不容易。从送我们上大学开始,他们就在家乡用所有日夜盼望着我们,一盼就是一辈子。

38、虽然班级的概念在大学并不明显,但是也别忘记,你的同学你的朋友。记忆可以是很多个别的细节,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39、如果你是个善于承诺的人,要对无数承诺中的一两个负责任和付出代价。如果你不能拥有,那么告诉自己别忘记——倘若你能承受那伤痛的话。

40、莫过于梗直,莫过于圆滑,外圆内方即可。永远别渴望做个任何人都不得罪的人,有人反对有人支持然后自己做出决定才是精彩的人生。

41、英语一定要学好,图书馆一定要多跑,网络游戏一定不能没完没了,准备考研的话早点比晚点好。切记切记!

42、夜深的时候,回到该回的地方吧,别在灯红酒绿或昏天暗地的地方游宿。

43、睡觉前如果你想念某一个人,发条短信对他(她)说“晚安”,就够了。相信他(她)收到的不仅仅是“晚安”,你也会睡得很香。

44、世界很复杂,我们很简单,所以,世界呈现给我们无止境的惊喜与瑰丽的想象,更所以,我们要保持童真。

45、做个有梦想的人吧。因为有梦,心才不会孤独。

46、出了大学,你要用一句话来宽慰和激励自己:英雄不问出处。我的朋友在他的小说最后写道,上个大学,如同你去某个火锅店吃了一次火锅,那火锅店能代表你吗?所以,未来的舞台上我们的标志都是大学生,没有多余的定义,也别企图以我们身后的母校来争虚荣争高下。

总结:总在回望的过程中,才会想起说这些话,对着这亲切的教条用力地点头。似曾相识,在你懵懂的时候就听某个学长讲起过,他的语重心长,你的心血来潮,过后你才发现,那不过是一场误会,你其实那时完全没有领会。

大学之道的句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君子之学。道是指自然、社会规律的大学问,是大智慧之学。这里的道还应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明德是指人本身所潜在的、天生的良好德性。儒家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是主张人本性善的,所以,儒家学者普遍认为一个人天赋中本来就具足良好的品德。在这一点类似于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观点,人人皆有佛性。亲民按照朱熹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不仅要自明其德,还要推己及人,去帮助他人获得良好的.品德,亲民还可以理解为友爱他人、亲近他人,这两种解释并无矛盾。止在这里是指达到目标,致善则是指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致善”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

这一个开头虽然只有不多的几个字,但其含义确是极其深刻和重要的,是《大学》的核心思想所在。

做人的学问和方法在于发现人的天性和本性,人的天性和本性就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天道和地道。做人的正确道路不仅仅要自己做符合天地之道的人,还要帮助他人按照天地之道去生活和工作。做人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成为一个道德符合天地之道的人和一个自我完善之人。用道家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道法自然的人和一个清净无为的人。用佛学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摆脱贪、嗔、痴的人和一个彻底觉悟了的人。所以,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在最根本的做人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是具有一致性的。

学习经典的意义决不在于背诵,而在于运用经典中的思想指导人们的人生,使每个人都懂得珍惜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会虚度年华,更不会无知地堕入地域之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一段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重要性在于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标是要道法自然、要善待他人和要彻底觉悟,他就能够最终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实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学到逻辑推理的妙用。从经典的学习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对于事物的逻辑是有着很深的研究,并达到了非常熟练运用的程度,这一点仍然非常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认真学习。

现实中和历史上的很多人没有成功,甚至会堕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懂人生真谛,而虚度了人生。

一个人彻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远大目标后,他就能够安定自己的心,而不会为外境所迷;一个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够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能够做到心静和心净的人自然心态就会变得安稳,这样的人就会远离浮躁;一个心态安稳的人就能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更加客观地分析与看待世界;一个善于思考和客观分析事物的人最终就一定会达到他的远大目标,就一定会最终实现他的个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细枝末节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终,如果一个人能够搞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的结构和层次;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事物的发端和结局;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先后次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懂得大学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称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人生就是一个人不断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并通过学习和修身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不断提升和净化的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虽然要经理各种痛苦,但实在是有人生难得之大乐存在于其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个段落里出现了《大学》的八目,这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对组成这八目的字词并不陌生,但对其深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就可能不甚了解了。何以见得?,每个人看一看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再看一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结论不言自明。所以,古人早就指出,言易而行难。

古时候,希望自己具有美德而彰显于世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则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就必须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必须先探求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

要想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人们就需要与事物进行深入而密切的接触,这样才能全面和透彻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人们在了解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和本质后才能达到意念的真诚;人们在诚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具有正确的思维和见解;人们具有了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后就能够自觉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修养后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人们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每个家庭都和睦和和谐了,一个国家也就得以治理了;当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后,天下也就自然变得太平了。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在这里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儒家思想家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的妙处,()他们通过说理把如何成为君子的方法说得清晰明了和通俗易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只要人们按照“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的顺序去自觉地修身,终究会获得圆满的人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是指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末是指事物的细节。这一段讲的道理是,一个人的本质如果存在大问题,他就不可能做好人,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得道的高人。这个思想用在做事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没有抓到事物的核心本质,他就不可能做好事情,包括事物的细节方面也是如此。上述理论可以引申出如下的道理,一个人没有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无法做更大的事情,更谈不上治国和平天下这样的大事。一个修养深厚的人不可能做出浅薄而无理的事情,而一个不注重修身的人,也不可能自动自发地做出什么好事情和完成一件大事。这里讲的道理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因果法则,没有种因,哪里会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是千古不变之真理!

学习《大学》使人们懂得人生要及早修身养德,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也才能够不枉来人世间一次。愿天下有更多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人类文化的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为造福全人类的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之道”四个字,说明孔子言论的着眼点与《礼记・学记》、《白虎通・辟雍》之类的史笔文字不同,概乎言之所表达的主要是孔子个人对古之大学的宗旨、功能及主要特征的理解。但孔子抓住了古之大学“学为君”、以先王为政之道为诉求的本质,加上其虞、夏、商、周诸古圣先贤的为治之实有着的,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总结朱子所谓“三纲领”与解析朱子所谓“八条目”才能超越简单的文献学意义,提炼出了王道政治的模式,而且指出了在了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承继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大学》短短的文字成儒家乃至整个文化中地位独特的经典。

当然,这对《大学》的理解和定位。下面即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分析,来对此验证。

先说“明明德”。德者得也。从学的角度说,得,是得自于图腾。在图腾崇拜中,先民都相信自然的某种动植物与某种特殊关系,生命个体源于它又复归于它,在生命的过程中,个体即叫mana的神秘物质与之相联。有人类学家,“天生德于予”中的德,“道在我躬”的道,与mana“没有不同”。这是颇有道理的。

但由得自图腾的神秘物质得,转进为社会价值属性的品性德是经历有人文的发展和提升的。“德”的与“天”沟通,与“明”搭配这一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或事件。农业经济的生产中人们靠天吃饭,自然之天很容易就被赋予化育万物的慈父形象和仁者品格。当天被视为万物根据的时候,人的“则天而行”的愿望和期望很自然就被人应当顺应内在于人的“得”或“德”逻辑理路来论证和说明。

二者同物异指,互相又互相区别。说,“得”主要表征人之与天的关系,是神秘的规定,则“德”主要表征人与人的关系,是良善的。人事实上并无先验的善之禀赋。上只是自利自为的生物,其的善恶是很难把握预测的。王道政治时代之“竞于道德”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势使然。后来时移世变,社会博弈的游戏规则种种原逐渐向“争于气力”“逐于智谋”方向演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选择或采用何种手段策略行动,主要取决于其所能带来的自我及其所属群体的福利增量之大小。在早期社会,博弈是以部落为展开。就部落之间的竞争而言,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掠地风险非常高,而“让”反而容易使天下“共主”,从而眼光长远的部落领袖们所的策略选择。《论语・尧曰》即谓:“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敏则有功,公则悦。”当然,孔子没有对这些命题有效的条件或条件性给出说明。

在部落内部,个体之间血缘相同,组织的规模也较小,付出与回报容易维持对称均衡,“以道为术”能够为部落带来较高的行动,从而使得选前述策略的部落在竞争中优势位置而胜出。《左传》成公二年云:“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正义》曰:“禹、汤、文、武四王之王天下也,立德于民而成其同欲。”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命定论”有助于赋予君主神性,有助于管理从而其合法性的话,那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命正论”则必将因其在现实的社会运作过程中显示出更高的而对前者的取代。当然,取代并不意味德与天的联结即便告中断,而只能说是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更浓更重了。

这“德”、“明德”、“明明德”产生的语境。“德”就其得之于天而言,它是“应然”的性;就其施之于人而言,它是美善的根据。所谓“明德”将本之于天的应然之美善落实为。《诗・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明明鲁侯,克明其德”。这些诗句所指涉者偏于人君主与天的关系能够顺应天之意旨。《书・康诰》“明德慎罚”中的“明德”意义与此不同,但仍一脉相承。《左传》称:“明德慎罚,文王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这里的“明德”一词,显然按韦昭的理解更合适。韦昭注《国语・周语上》“先王耀德不观兵”谓:“耀,明也。明德,尚道化也。”指的是以道化民的行政措施。

说“明德”和“克明其德”意义如彼,那么,“明明德”又当如何解读才于义为允切呢?简单地说,“明德”主要是天而为言,即君主根据上天好生之德以道化民众;“明明德”则主要是古圣先王而为言,即贵族弟子效法古圣先王的施政之方,将有“成命”在身的贵族弟子先天所具的德性呈现。

贵族子弟之德异于寻常人等至少在当时是社会的共识,它是由后天的建构才得以的。《诗・大明》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特殊之德亦谓“明德”,作美德解。其来历亦与“尚道化”:“明明在下,赫赫在上。”郑笺云:“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征应于天,谓三辰效验。”上天可以察知之谓“明”。由“明明”之见信于天而使“明德”之“明”语意上生成美好之义,即由善而转换成美自是自然而然。《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王室子弟来说,既美好又神圣的“明德”已是与生俱来的资质了。

但此“明德”资质,就如同当初得之于天的德一样,仍然是有待于来证明或“懋昭”的。《诗・昊天有成命》所述颇适合用以诠释此情境。“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郑笺》云:“昊天,天大号也。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文王、武王受其业,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顺天命,不敢懈倦,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已有“王命”,但仍须“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成此王功”,兑现其与天之间的契约,以天命。《正义》云:“《中侯・苗兴》称尧受图书,已有稷名在录,言其苗裔当王。是周自后稷之生,已有王命,言其有将王之兆也。《传》训命为信,既信,必将顺之。”因为商纣曾经“居天下之大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为恶之故,天乃绝而弃之,使其教令不通达于四方,为四方所共叛,而天命归文王。是为天命难信也。”《大学》的传文也引《诗》来说明这点:“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