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精选23篇)

时间:2023-12-04 06:09:36 作者:翰墨

读书心得是对于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和提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让读书心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余自幼多病,早有习医之念。予一九三三年春购得陆士谔编着之《医学南针》一套,继而又购读该篇后附记之必读医书;《内》、《难》、《伤寒》、《金匮》等。惟因无师指点,暗中揣摩,未能窥得门径。厥后,得阋恽铁樵之《伤寒论辑义按》及陆渊雷之《伤寒论今释》、《陆氏论医集》,以其浅而易懂,读后对此道渐次有所理解,而更坚定学习中医之信念,乃于翌年考入湖北国医专科学校就读。三年后卒业行医。于执业开始时,一度专攻《伤寒》、《金匮》,醉心「经方」,对宋,元、明、清诸流派的产生,认为是历史的倒退,曾蔑视温病学派,诋诽叶桂、吴瑭喜务轻灵,果子药不能愈大病。后临证渐多,方意识到此乃偏执。所谓「经方」、「时方」,同样来自实践,用之得当,均有良效。在这一阶段,同时又有一偏见,即认为中医优异之处,体现于临床实践,从而只重视临证有效之方药,除惟视仲景为「不二法门」外,相应地不甚留心理论,误认为这样是崇尚质朴,避免了空谈。遣后,受到师友之熏陶,结合临证之体会,乃渐次认识到理、法、方、药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方药脱离了理法的指导,就不成其为方药。撇开了理法专讲方药,名日重视,实际上并不成其为重视。从表面上看,这是重实践轻理论,实际上却是否定了实践和理论相互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此,余在尔后行医时,得以较好地处理理论学习和临证实践的关系,进而对法的重要作用及其正确运用有所体会。谨提供于此,以作刍荛之献。

「法」,是辨证论治之纽带。

中医治病之特点为辨证论治,具体而言,不外理、法、方、药四个方面。所谓辨证或「理」,即是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所谓论治或「法、方、药」,即是解决疾病,治疗疾病。认证清晰,论理精当,诊断确切,是治疗疾病的前提,确定正确的治疗方针,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是使疾病得以治愈的保证。因而理、法、方、药实为一密切相关的整体。这四个部分,何者重要,何者次要,看法容有不同,所谓见仁见智。依余浅见,论理正确是治病的前提,殊为重要,但需在辨证基础上,拟定治疗法则,选用适当方,药,方能完成辨证论治之全过程。其中「法」的拟定,既反映诊断,叉指导治疗,起到承上启下之纽带作用,更为重要。辨证论理,正如对敢我双方形势之分析,为制定战略战术之依据,治疗法则乃是根据敌我形势所制定的作战方针,具有战略意义;选方用药则是在战略思想指导下所运用之具体战术。古人谓「用药如用兵」,概括实为允恰。故方,药如离开治疗法则的指导,则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药物的堆砌而失去方义。临床上正是依靠「法」这条主线,将理、法、方,药串成一有机的整体,而「法」在其中既独立存在,又渗透于理、方、药之中。这同武术家讲究手、眼、身、法、步,异曲同工,即「法」既为一端,又体现于手、眼、身、步之中。故严格讲来,理、法、方、药四端不可平列,其主线和关键是「法」。

中医自汉、唐以降,逐渐发展为各个流派,形成各流派的实质正是治疗法则,即以「法」分派。例如,金元四大家,不正是以「寒凉」、「攻下」、「补土」、「养阴」各派著称吗?降至后世,凡有成就、影响较大之中医名家,无不都是在治法上具有独到之处。如清·王清任擅长活血化瘀,居然以活血化瘀治疗五更泻、霍乱等等。又《医学广笔记》与《陆氏三世医验》均曾提及朱远斋其人。朱氏擅长攻下,有自制「润宇丸」一方,屡以攻下愈重证,深受丁长孺(《医学广笔记》之编者)及陆养愚之赞扬。总之,名家之出名,均表现在治法上有所专长,可漏代有其人,兹不一一列举。

因此,学习中医如不在掌握法则上狠下功夫,决难取得高深造诣。一部《内经》,方、药虽少,理、法独详,特别是有关治法这部分,散见于各篇章之中,扼要精当处,殊不少见,对具体选用方、药起着重要指导作用。故学习时必须深究《内经》中有关治疗法则之记载,即使是片言只语,也当精思冥悟。《伤寒论》条文共三百九十八条,前人称「伤寒三百九十八法」,提到「法」的高度来看待它,这是对《伤寒论》的推崇。陈藏器的「十剂」、程锺龄的「八法」,都能在《伤寒论》的方药中得到具体说明。

专门搜讨治疗方法的医籍,颇为少见。日本丹波元坚编着的《药治通义》编审精当,持论平正,收集得也很完备,值得参阅。

在「法」之指导下学习方剂(一)学习方剂,须明方义前人日:「方者法也。」意即方剂须体现法则,如方剂无法则作指导,势必形成「有药无方」。前人又日;「方者仿也。」意即方剂是可以仿制的,如只知生搬硬套,呆用成方,必将导致「有方无药」。「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其失相等,都是抽掉了法则的内容。临证拟方、用药,均宜根据病情需要,周不必囿于前人成方,更不得流于药物堆砌,要点在于依「法」选药组方。由是,临床上可以「有法无方(成方)」,万不可「有药无法」。有鉴于此,学习方剂不可限于背诵歌诀,杲记药昧,亦不只是了解其适应症,重要的是要理解其方义。尤怡的《医学读书记》中「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台论」值得一提。论中谓:岵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故补中益气汤用参、芪、术、草等甘温益气,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阴虚者每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药味厚体重者补阴益精,而以茯苓、泽泻、甘淡助之下降。气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利滞气,气浮者多热,丹皮之寒所以清浮热。然六味之有苓、泽,犹补中之有升、柴,补中之有陈皮,犹六昧之有丹皮也。其参、芪、归、术、甘草,犹地黄、菜萸、山药也。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文中有分析,有比较,阐述堪称透辟简练,读之深受启迪,实属上乘方解。总之,学习方剂,必须细心精究,深明方义,方可举一反三,逐步提高。

(二)方剂配伍,相辅相成方剂之配伍,在治疗法则上须注意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即所谓相反相成。如气虚宜补,气滞宜行。但治疗气虚,决不可单纯汇集补药;治疗气滞,亦不得一味行气破气。在一定情况下,应是于补或消之中,适当加以「反佐」,即补中有消,消中有补。

补中有消:即补气当佐以行气,如异功散用参、术等益气,配以陈皮即是。惟其如此,方能补而不滞。

消中有补:如四磨用乌药、槟,沉,佐以党参即是。这样才可以破气,防止耗气。

又方剂之配伍,尚须注意动静结合,升降相配,其理亦同。

然而,临床应用时亦非绝对如此,因在治疗法则上尚有「并行」与「独行」问题。《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闾者并行,甚者独行……」张景岳谓;「问者言病之浅,甚者言病之重也;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日并行;病甚者,难以杂投,故日独行。」要之,并行或独行,应根据病情之标本缓急而定。如对急重的里实证,不骞徘徊瞻顾,务必纯任攻逐独行,不得杂以他法。因之,不能认为有了四磨,五磨可以弃置,同理,亦不得因已有黄龙汤,就不再需要大承气汤。凡此,都应在法则的指导下决定如何取舍,而法则又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引用得恰当,切合实际。

(三)「有定法中无定法,无定法中有定法」治疗法则之运用,既具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而灵活性正寓于原则性之中。如针对某一疾病患者,当有一定之治法,但如同时延请十位中医分途诊视,可能提出十张不同处方,方药虽异,如能遍尝,可能均有一定疗效。此可谓无定法。实则中医治病并非漫无标准,不过是在一定治疗法则指导下,使方用药途径多,灵活性大而已,即所谓「有定法中无定法」,可以殊途同归,达到愈病目的。示其灵活性并未脱离原则性,是「无定法中有定法」也。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

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

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老总结的方法很实在。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方法也都曾实践过,很有效。今后要重捡这些法宝,有效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

除了学习方法,老先生们学习中医的精神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迪。最近几个月,工作项目进度很紧,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家里孩子小,琐琐碎碎的事情也很多。后面几次课虽然都按时参加了,但课后几乎没有时间复习总结。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差了许多。自责之余,对学习中医的信心也产生了一些动摇。这时,看一位位老先生走过的中医之路,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许多老先生学医之初大多为生活所困,也是一边谋生一边学习。岳美中先生早年也是边教私塾边读书;李聪甫先生则是在艰苦的学徒间隙读书学习…岳美中先生成名之后,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在六十多岁的年纪,还要求自己:"要有恒、要专一、戒玩嬉、节嗜好"。其中"戒玩嬉"让我深感动容。岳先生的戒玩嬉指: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从岳先生的行文看得出先生的诗赋才情很好,把自己平生的爱好都列入所戒之列,这又是怎样的为学精神!虽然今生也不可能成为岳先生那样的名医,但若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努力,踏踏实实的一路走下去,也算是一生的大收获了!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余自幼多病,早有习医之念。予一九三三年春购得陆士谔编着之《医学南针》一套,继而又购读该篇后附记之必读医书;《内》、《难》、《伤寒》、《金匮》等。惟因无师指点,暗中揣摩,未能窥得门径。厥后,得阋恽铁樵之《伤寒论辑义按》及陆渊雷之《伤寒论今释》、《陆氏论医集》,以其浅而易懂,读后对此道渐次有所理解,而更坚定学习中医之信念,乃于翌年考入湖北国医专科学校就读。三年后卒业行医。于执业开始时,一度专攻《伤寒》、《金匮》,醉心「经方」,对宋,元、明、清诸流派的产生,认为是历史的倒退,曾蔑视温病学派,诋诽叶桂、吴瑭喜务轻灵,果子药不能愈大病。后临证渐多,方意识到此乃偏执。所谓「经方」、「时方」,同样来自实践,用之得当,均有良效。在这一阶段,同时又有一偏见,即认为中医优异之处,体现于临床实践,从而只重视临证有效之方药,除惟视仲景为「不二法门」外,相应地不甚留心理论,误认为这样是崇尚质朴,避免了空谈。遣后,受到师友之熏陶,结合临证之体会,乃渐次认识到理、法、方、药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方药脱离了理法的指导,就不成其为方药。撇开了理法专讲方药,名日重视,实际上并不成其为重视。从表面上看,这是重实践轻理论,实际上却是否定了实践和理论相互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此,余在尔后行医时,得以较好地处理理论学习和临证实践的关系,进而对法的重要作用及其正确运用有所体会。谨提供于此,以作刍荛之献。

「法」,是辨证论治之纽带。

中医治病之特点为辨证论治,具体而言,不外理、法、方、药四个方面。所谓辨证或「理」,即是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所谓论治或「法、方、药」,即是解决疾病,治疗疾病。认证清晰,论理精当,诊断确切,是治疗疾病的前提,确定正确的治疗方针,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是使疾病得以治愈的保证。因而理、法、方、药实为一密切相关的整体。这四个部分,何者重要,何者次要,看法容有不同,所谓见仁见智。依余浅见,论理正确是治病的前提,殊为重要,但需在辨证基础上,拟定治疗法则,选用适当方,药,方能完成辨证论治之全过程。其中「法」的拟定,既反映诊断,叉指导治疗,起到承上启下之纽带作用,更为重要。辨证论理,正如对敢我双方形势之分析,为制定战略战术之依据,治疗法则乃是根据敌我形势所制定的作战方针,具有战略意义;选方用药则是在战略思想指导下所运用之具体战术。古人谓「用药如用兵」,概括实为允恰。故方,药如离开治疗法则的指导,则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药物的堆砌而失去方义。临床上正是依靠「法」这条主线,将理、法、方,药串成一有机的整体,而「法」在其中既独立存在,又渗透于理、方、药之中。这同武术家讲究手、眼、身、法、步,异曲同工,即「法」既为一端,又体现于手、眼、身、步之中。故严格讲来,理、法、方、药四端不可平列,其主线和关键是「法」。

中医自汉、唐以降,逐渐发展为各个流派,形成各流派的实质正是治疗法则,即以「法」分派。例如,金元四大家,不正是以「寒凉」、「攻下」、「补土」、「养阴」各派著称吗?降至后世,凡有成就、影响较大之中医名家,无不都是在治法上具有独到之处。如清·王清任擅长活血化瘀,居然以活血化瘀治疗五更泻、霍乱等等。又《医学广笔记》与《陆氏三世医验》均曾提及朱远斋其人。朱氏擅长攻下,有自制「润宇丸」一方,屡以攻下愈重证,深受丁长孺(《医学广笔记》之编者)及陆养愚之赞扬。总之,名家之出名,均表现在治法上有所专长,可漏代有其人,兹不一一列举。

因此,学习中医如不在掌握法则上狠下功夫,决难取得高深造诣。一部《内经》,方、药虽少,理、法独详,特别是有关治法这部分,散见于各篇章之中,扼要精当处,殊不少见,对具体选用方、药起着重要指导作用。故学习时必须深究《内经》中有关治疗法则之记载,即使是片言只语,也当精思冥悟。《伤寒论》条文共三百九十八条,前人称「伤寒三百九十八法」,提到「法」的高度来看待它,这是对《伤寒论》的推崇。陈藏器的「十剂」、程锺龄的「八法」,都能在《伤寒论》的方药中得到具体说明。

专门搜讨治疗方法的医籍,颇为少见。日本丹波元坚编着的《药治通义》编审精当,持论平正,收集得也很完备,值得参阅。

在「法」之指导下学习方剂(一)学习方剂,须明方义前人日:「方者法也。」意即方剂须体现法则,如方剂无法则作指导,势必形成「有药无方」。前人又日;「方者仿也。」意即方剂是可以仿制的,如只知生搬硬套,呆用成方,必将导致「有方无药」。「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其失相等,都是抽掉了法则的内容。临证拟方、用药,均宜根据病情需要,周不必囿于前人成方,更不得流于药物堆砌,要点在于依「法」选药组方。由是,临床上可以「有法无方(成方)」,万不可「有药无法」。有鉴于此,学习方剂不可限于背诵歌诀,杲记药昧,亦不只是了解其适应症,重要的是要理解其方义。尤怡的《医学读书记》中「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台论」值得一提。论中谓:岵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故补中益气汤用参、芪、术、草等甘温益气,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阴虚者每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药味厚体重者补阴益精,而以茯苓、泽泻、甘淡助之下降。气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利滞气,气浮者多热,丹皮之寒所以清浮热。然六味之有苓、泽,犹补中之有升、柴,补中之有陈皮,犹六昧之有丹皮也。其参、芪、归、术、甘草,犹地黄、菜萸、山药也。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文中有分析,有比较,阐述堪称透辟简练,读之深受启迪,实属上乘方解。总之,学习方剂,必须细心精究,深明方义,方可举一反三,逐步提高。

(二)方剂配伍,相辅相成方剂之配伍,在治疗法则上须注意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即所谓相反相成。如气虚宜补,气滞宜行。但治疗气虚,决不可单纯汇集补药;治疗气滞,亦不得一味行气破气。在一定情况下,应是于补或消之中,适当加以「反佐」,即补中有消,消中有补。

补中有消:即补气当佐以行气,如异功散用参、术等益气,配以陈皮即是。惟其如此,方能补而不滞。

消中有补:如四磨用乌药、槟,沉,佐以党参即是。这样才可以破气,防止耗气。

又方剂之配伍,尚须注意动静结合,升降相配,其理亦同。

然而,临床应用时亦非绝对如此,因在治疗法则上尚有「并行」与「独行」问题。《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闾者并行,甚者独行……」张景岳谓;「问者言病之浅,甚者言病之重也;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日并行;病甚者,难以杂投,故日独行。」要之,并行或独行,应根据病情之标本缓急而定。如对急重的里实证,不骞徘徊瞻顾,务必纯任攻逐独行,不得杂以他法。因之,不能认为有了四磨,五磨可以弃置,同理,亦不得因已有黄龙汤,就不再需要大承气汤。凡此,都应在法则的指导下决定如何取舍,而法则又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引用得恰当,切合实际。

(三)「有定法中无定法,无定法中有定法」治疗法则之运用,既具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而灵活性正寓于原则性之中。如针对某一疾病患者,当有一定之治法,但如同时延请十位中医分途诊视,可能提出十张不同处方,方药虽异,如能遍尝,可能均有一定疗效。此可谓无定法。实则中医治病并非漫无标准,不过是在一定治疗法则指导下,使方用药途径多,灵活性大而已,即所谓「有定法中无定法」,可以殊途同归,达到愈病目的。示其灵活性并未脱离原则性,是「无定法中有定法」也。

因此,苟能认识及掌握法则之规律,即使纲领在手,可以执简驭繁,高屋建瓴,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某外国尉作家曾将中国戏剧之表演形式概括为「有规则的自由活动」。看来,中医亦适用此评语。所谓「规则」,乃「自由活动」之前提,愈是「规则」在手,愈能自由活动」,即所谓「熟能生巧」。其所以「有定法中无定法」,终能愈病,正因「无定法_中有定法」之故。

(四)使方而不使千方方剂之具体运用,必须在理、法之指导下进行。「使方」即不失理、法地自由运用与驾驭方剂,否刚将为方剂所左右而「使于方」。

「使于方」为初学者必经过程。「使方」依赖于「使于方」,「使于方」有待发展至「使方」。如何才能相对地完成这个从机械地「使于方」成熟到机动灵活的「使方」的这个过程呢?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医贵多方」,剧需熟悉前人的各类成方。所谓熟悉,决非死记药昧,重点在于从理、法上加深理解,对每一个病证至少要牢记五个以上的方剂。临床实践,要注意必须「执方」,切忌「凑药」。一般来说,理法方药这四个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医案中有本《谢映庐医案》,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处方用药,善于选用成方」。它在每一则医索的后面,都附有一至两个其所本的成方,而且不偏执经方、时方,对初学者来说,此书允称为最好的医案范本,值得阅读。

二是学习各家方解,要善于比较、分析,从而鉴别高低,择善而从。如玉屏风散的主治,《成方切用》谓:「治自汗不止,气虚表弱,易感风寒。」《兰台轨范》则称「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亦宜。」两相比较,《成方切用》不免狭隘、局限,流于一般。

而(《兰台轨范》所谓「治风邪久留不散」似乎抽像,实则是抓住了应用此方的关键,妙在意境广阔,只要是可以风邪久留不散来解释的各类疾病,均可应用,不限于阳虚自汗一症。我多年以来屡以此方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均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说明徐洄溪注语「治风邪久留不散」,看来空泛而实则全面、准确,比诸他书精当扼要得多。

总之,余临证四十余年,建树甚少,教训良多,今不揣简陋,勉作刍议,不当之处,敬希予以教正。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因此,苟能认识及掌握法则之规律,即使纲领在手,可以执简驭繁,高屋建瓴,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某外国尉作家曾将中国戏剧之表演形式概括为「有规则的自由活动」。看来,中医亦适用此评语。所谓「规则」,乃「自由活动」之前提,愈是「规则」在手,愈能自由活动」,即所谓「熟能生巧」。其所以「有定法中无定法」,终能愈病,正因「无定法_中有定法」之故。

(四)使方而不使千方方剂之具体运用,必须在理、法之指导下进行。「使方」即不失理、法地自由运用与驾驭方剂,否刚将为方剂所左右而「使于方」。

「使于方」为初学者必经过程。「使方」依赖于「使于方」,「使于方」有待发展至「使方」。如何才能相对地完成这个从机械地「使于方」成熟到机动灵活的「使方」的这个过程呢?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医贵多方」,剧需熟悉前人的各类成方。所谓熟悉,决非死记药昧,重点在于从理、法上加深理解,对每一个病证至少要牢记五个以上的方剂。临床实践,要注意必须「执方」,切忌「凑药」。一般来说,理法方药这四个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医案中有本《谢映庐医案》,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处方用药,善于选用成方」。它在每一则医索的后面,都附有一至两个其所本的成方,而且不偏执经方、时方,对初学者来说,此书允称为最好的医案范本,值得阅读。

二是学习各家方解,要善于比较、分析,从而鉴别高低,择善而从。如玉屏风散的主治,《成方切用》谓:「治自汗不止,气虚表弱,易感风寒。」《兰台轨范》则称「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亦宜。」两相比较,《成方切用》不免狭隘、局限,流于一般。

而(《兰台轨范》所谓「治风邪久留不散」似乎抽像,实则是抓住了应用此方的关键,妙在意境广阔,只要是可以风邪久留不散来解释的各类疾病,均可应用,不限于阳虚自汗一症。我多年以来屡以此方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均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说明徐洄溪注语「治风邪久留不散」,看来空泛而实则全面、准确,比诸他书精当扼要得多。

总之,余临证四十余年,建树甚少,教训良多,今不揣简陋,勉作刍议,不当之处,敬希予以教正。

复兴之路读书心得

《复兴之路》全片叙事宏大,解读深刻,全景追溯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通过振兴之路伟大成就探索方向和平发展不懈探索唤起信心这六个篇章向观众展示全球视野下中国发展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

为了民族的梦想,从鸦片战争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示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路。他用历史感悟未来。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放映,对中国民族的复兴历程而言似乎显得有些短暂,但对炎黄子孙的心灵触动,必将久久难以平静。从1840年领土沦丧、百年屈辱的开始,到今天的独立自主并完成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千年局变(辛亥革命)、峥嵘岁月(革命失败、探索新道路)到中国新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民不聊生,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申奥成功、小康社会。百年的屈辱和半个世纪的发展繁荣既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血的教训,也印证了“民族精神与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静态恒定之物,从来是在动态中不断变化演进的。”

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在百年沉沦、百年复兴、跌宕起伏历史进程中,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梦想在水深火热中探索;多少炎黄子孙为了国家复兴的追求,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是骄傲的,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富强;我们是自豪的,因为我们有如此多的精神领袖和如此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矢志不渝追寻他们的梦想,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篇章。

人是要有点理想的。历代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渗透《复兴之路》演出的每一分钟。当我看到南下部队年轻战士在新中国诞生的同时,牺牲在炮火中的情景,当全场向着他倒下的尚有余温的躯体齐声高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我流出了眼泪,当他青春焕发的脸庞在天幕上出现的时候,我的心经受了一次强烈震撼。《复兴之路》提示我们,有一种力量叫精神,叫理想。160多年以来,这种精神、理想像不熄的火炬一样燃烧着,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人是要有精神的。从受尽凌辱的弱国到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国,我们从舞台上展现的这条复兴之路中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

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有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手段和生活方式,但对祖国的热爱仍然是最恒定不变的价值观,是支撑着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也是每一位公民生存发展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当年梁任公曾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当代中国的发展,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强才国民强。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中国人民的扬眉吐气,昂首挺立。今天,可以告慰我们历代仁人志士,我们正在继续书写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诚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只是一种口号。复兴,靠强大的军事高科技的国防,靠全中华儿女的智慧的凝聚力,靠真正的民族素养的说服力。我们既需要完善政治体制,建立强大的经济体制亦要拥有不可磨灭的文化精神。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只要我们执着地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和民主,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只要我们像伟大的先人那样为理想上下求索,我们的国家、民族,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

我在三年随师学习中,王诵愚先生辛勤教诲,督导谨严。首选《内经》、《难经》,有全读有选读,均经讲解,并指定或熟记,或背诵,而《本草》、「脉诀》、《汤头歌诀》,均在背诵之列。年少之时,记性较好,多读数遍,就能背诵,时至今日尚能脱口而出,临诊处方时时可用,这都应归功于少壮之年所下的功夫。所以说读书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在弄懂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背诵,可以受用一生。中医的理论是相互贯通的,内、外、妇、儿、大、小、方、脉,相辅相成。吾师虽以针科为专长,但内外妇儿各科亦均精通。他常常告诫我,要解除病人疾苦,不但要会针灸、拔火罐,也要会处方,还要能用汤药熏洗、按摩推拿,医术越是全面就越能取效于瞬间。他说古代名医扁鹊、华佗,都是多才善医的典范,他们能用汤药、针刺、熨灸、按摩以及五禽戏治疗疾病。因此,我在学医的经历中,除精读《针灸甲乙经》、《针灸太成》之外,还兼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吾师特别推崇张介宾的《类经》,既指定选篇背诵,又要求逐篇披览。先师的教诲,使我对张氏《类经》的阅读坚持数十年,深感要成为一名针灸家就必须通读《类经》十九卷至二十二卷。咀上四卷归纳和总结了古代医家针术的各种见解,熟读之后才能了解后世针灸专著的学术思想渊源。下面举十九卷之七「用针虚实补泻」为蜘,谈谈我学习中的点滴体会。《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这一段经文,揭示了针灸治疗的法则,沿用至今,依然指导着针灸l临床。

《类经》把《素问·针解篇》和《灵枢小针解》的原文归并在一节中,前后参照,起了自身批注的作用,对理解著者的原意很有裨益。「虚则实之」,其意如何?「小针解」日:「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针解篇」目;。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几篇谈虚实的原文集中一处,可以互相弥补,易于理解。虚是指正气虚。寸口之脉呈虚象,采用针刺的补法,使针下热。现今我们所常用的热补手法或烧山火手法,都是从《内经》这一治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满则泄之」。「小针解」日:「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舢针解篇」日:「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满者盛之意,指邪气满盛。气口即寸口之脉象盛实,为邪盛之脉,当用针法以祛邪。张介宾注:针下寒者,自热而寒也。

寒则邪气去而实者虚矣,故为泻。当今常用的凉泻手法或透天凉手法,就是这一治则的演变。「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针解篇」日:「出恶血。」意思更为明了;有淤积恶血之病症,以针法祛除恶血,达到活血祛瘀的作用。本人曾用七星针浅刺加拔火罐方法,拔出凝聚之恶血,起到祛瘀生新的作用,治疗各种固定性的疼痛症和血瘀症都收到一定的效果。「邪胜则虚之」,是谓「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针解篇」所谓「出针勿按」亦即泻其邪。这节的原文对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和应用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小针解」日;「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这就是近代所采用的徐疾补泻方法的渊源。本节还有开合补泻的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所以说熟读张氏类经对了解针灸理论的来龙去脉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为我所用,是我学医历程中的又一体会。拜师学医固然是医学入门的第一步,但从师学习在一生中,毕竟只是短暂的时间,满师之后,贵在自学。我在临诊中遇到疑难杂证,常从阅读医书中得到启示。如李东垣的内伤学说和脾胃论对我的治疗技术帮助很大。李氏认为内伤的形成,就是人体「气」不足的结果,其根本是由于脾胃受损。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适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针灸治疗,重在调气,用补益脾胃之气,常能扶正达邪。在我临诊中遇肝胃不和,胸脘痛满,针刺胃之募穴中脘,出针后拔以火罐,既能宽胸消痞,又能降气和胃,应用在虚阳上扰所引起的眩晕症也有显效。此外,对卒中的认识在我六十年的临床中也是逐渐深入fl句。在随师中,先师坚持《内经》和《金匮》的中风理论,重视风邪为病,此风邪当然是泛指外风和内风,治法上强调祛邪为主的原则。当时,他很赞赏孙思邈的综合疗法。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针灸》中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有愈痰,兹为偶差,非医差也。」因此,先师在临诊中常针灸和中药同时并用。卒中的早期治疗,他是以平肝熄风、豁痰开窍的腧穴为主,如百会、风池、廉泉、天突、外关、合谷、足三里、太溪、太冲。针刺手法以补健侧,泻患侧。认为患侧为风邪所侵,邪留经脉,气血因而失畅,用褥法取其祛邪之意也。补健侧,是借健侧之健,推动气血之运行,包含有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之意。卒中二周之后,针灸治疗只取患肢腧穴,如上肢取肩帮、曲池、合谷、外关,手臂挛屈者加刺尺泽、曲泽,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足三里、丰隆、飞扬、昆仑、太冲,以催气通络法疏通经脉。在处方用药上也重用祛风通络,平肝熄风,豁痰宁神之品,例如明天麻、嫩钩藤、炒防风、蔓荆子、嫩桑枝、络石藤、竹沥半夏、九节茸蒲、广郁金、珍珠母、石决明、广地龙、柏子仁、炙远志等等。我在临床上对卒中早期的治疗,针灸和中药并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部分高年体虚的中风患者,往往出现邪去正衰的征象,偏枯的肢体恢复活动比较缓慢。内服汤药当从何法呢?乃博览医书,渐有所悟。叶天士云:「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亦以补阳还五汤治疗卒中的手足偏废,加重生黄芪的剂量,以加强补气之功效,气行血亦行。在近十余年的卒中后遗症半身不遂的治疗中,仿效补阳还五汤的原则加减应用,收到了颇为满意的效果。使我感到:当今所遇奇症顽疾,均可仿效古方古法的宗旨加以发挥。所以,博览群书可以防止一家之偏见,不断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论点。

注重切脉望舌。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内脏的病变,又可从五官四肢体表反映出来。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我在临床上体会到四诊的重要,无论吃药或扎针的病员,都需切脉望舌,以便作出正确的辨证。

在诊脉方面,除了必须熟悉和掌握三部九候诊法和二:十八脉的不同脉形所反映的不同病机症候外(这是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的基本功,分清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以统率其它各脉,这些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识别脉之「有神无神,有力无力」。识得神之有无,才能辨人之生死;识得力之有无,才可辨病之虚实。而后方能拟定治疗法则,或补、或泻,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补母泻子等等。但有时脏腑虚实传变,脉气相互影响,致脉形交叉出现,那就需要根据脉诊所得,辨明脏腑,经络、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经络穴位上运用调剂补泻的方法。例如缓为脾之本脉,如右关出现沉细脉,此为水反侮土,乃从所胜来的微邪,治疗上就要用泻木补金的方法,以水生木,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泻木所以夺母气,使水不能反侮土;土生金,土为金之母,金为土之子,补金令子不食母气,使土有休养生息之机而无不足之患,是健脾制水之法也。在切脉诊疗中,五行生克之理,必须推敲,结合临床经验,才能精益求精,避免错误。

不仅要注意切脉,同时还要注意舌诊。《临证验舌法》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不一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姑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舌诊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临床上的确可以根据舌苔、舌质和舌形,来辨别病变的性质,病邪的浅深和病情的虚实。故有「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的说法。此外,我认为观察舌之形态,仔细辨别舌端震颤程度,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病况。例如,临床上每每遇到类似神经衰弱的患者,他们饮食正常而面容眦自,主诉繁多而滔滔不绝,由于生活中偶受惊吓或意外刺激,会出现情绪低落而悒悒寡欢,思想疑虑而睡眠善寤,心悸胸痛而心神不宁,脉形濡细无力,有肝胃不和、中气不足的现象。对此种病员的诊断,必须重视和体察舌端有否震颤现象。根据震颤程度不同而有三种诊断可能:一是在舌苔正常而尖端见到震颤的,可咀知道该病人胆小如鼠;二是舌苔薄、质淡紫(或绛)而胖的舌尖端出现震颤者,可以拟诊为心脏病态;三是在薄黄(或白)苔的舌中间出现微颤的,才是神经衰弱。据此,可对确诊为神经衰弱的患者,用「心病要用心药医」的办法,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时用赡养心神,调治脾胃的法则进行治疗,务使心无疑虑,或生欢欣,则病慧然若失,再以东垣《远欲》之言说之,患者可破涕为笑而收显著疗效。此乃我临证六十年来诊治神经衰弱的一得之见。

当然,除了切脉、望舌外,还需配合望神色、听言语、看行动、察体位、闻气味、问=便,并详细询问病史,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经过综合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治疗上才能丝丝入扣,收到预期的效果。

注重经络辨证。

经络学说和针灸有着密切的关系。针灸治病所用的腧穴,就是经脉之气注输出入的地方,所以在辨证论治、处方配穴、选择手法等各方面,均不能脱离经络学说的指导。例如针灸治病必先明辨病在何脏何经,然后按照脏腑经络和腧穴的相互关系,采取循经取穴、局部取穴或邻近取穴等方法相互结合而定处方。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就我的经验而言,脱离了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现在常把针灸经络并称,更是说明针灸离不开经络。

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的通路,腧穴是人体脉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因此,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穴位l匕来,常表现为压痛反应。

我在临床上,常检查体表穴位的压痛情况,藉以分析内部脏器的病变。一般急性病压痛较显著,慢性病雎痛范围较小。五脏虽位于胸腹,但脉气发于足太阳膀胱经,故五脏俞均在背部,如咳呛病在肺俞、胆囊炎在胆俞,都有按痛,可作辅助诊断之用。

针刺治疗要有一定的感应,称为得气。我认为针刺感应的放散程度是由经络路线及穴位性能来决定的。如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内关、少海清热安神,针感向下;中府、列缺凋肺利气,都向下放散。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合谷能升能散,手法正确,针感可到肩髑,甚至到头颈,曲池走而不守,针感也可向上。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里和胃止痛补气,针感向下可到第二趾;委中清热利湿止痛,感应从』:向足跟,阳陵泉镇痉熄风止痛,针感向下。足之三阴,从足走胸腹。行间、太溪向上放散;尤其是三阴交可放散到腹股沟。获得这些放散感应与经脉走向关系较大。阳经有阳经的传导路线,阴经有阴经的感应方向。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扎针时可以用改变针尖的迎随方向,来改变放散路线。如内关穴属手厥阴经,一般感应是向下放散至中指,但也可运用催气手法,使酸胀感应向上放散,越过肘关节上行,使「气至病所」,能立止心绞痛等胸痛。因此,在临床上除了要熟悉经络循行,还必须掌握操作手法,才能提高疗效。

循经取穴是针灸临床上常用的取穴法,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理论,我认为有时循经远取治疗,比局部取穴效果为好。如咽干,取双太溪,用阴刺法,效果明显;胁痛取阳陵泉,胸闷欲呕泻内关、太冲,急性扁桃腺炎刺合谷、少商,均有较好的疗效。这都属于循经远取法。又如手阳明大肠经在面部循行路线由人中而交叉,故口眼歪斜取合谷,右针左,左针右。

经络之中的十二经筋是随着十二经脉分布的,它循行于体表而不入内脏。在瞄床上,我对于经筋之病,常用「以痛为腧」的方法来治疗。如网球肘,是较顽周的常见病症,在检查病人肘部时,可发现一局限的压痛拒按处,就在该点上施以较强的恢刺或合谷刺手法,以泄其邪,然后配以艾灸温针,常能缓筋急而收到较好的疗效。

由此可见,经络学说是非常重要的,早在《灵枳·经脉》中已有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中医各科需要经络学说的指导,针灸临床尤其离不开经络理论。

注重针刺手法。

针灸治疗,除诊脉察舌、审证求因外,其疗效与手法关系很大。我对进针手法,主张轻缓,先用左手大拇指爪甲紧切穴位,令气血宣散,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进针速度很慢,旋转角度要小要缓,缓缓刺入,既可减轻破皮时的痛感,又可不致损伤血管,这样可使初诊慑针病人,乐意接受针刺治疗。但对小儿的进针法就耍因人而异了。由于小儿体小肉薄,又不易取得合作,既不宜用强刺久留之法,亦不宜用慢刺捻旋之法。特选用半刺法,单刺不留,易被小儿接受,临床用之,效果亦佳。

对成人当针刺到真皮层,进入分肉筋骨之间时,就得加强捻旋,适当提插,当针下有沉重感觉,病人亦感胀重酸楚,此为得气;如进针后病者只觉刺痛,医者针下好像刺在豆腐中一样,毫无沉紧之感,此为不得气,就要用候气的方法,使之得气,才能获得疗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是很有道理的。我行医六十年,曾编成十句口诀:「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旋。提插结合,捻旋相联。指头变化,大同小异。

纯杂之后,精神合一。」当然得气感应,每个人或每个穴位,并不完全一样,多数穴位能出现酸胀感,有些穴位则出现胀重感或麻电感。临诊时根据辨证所得,选取穴位,进针后运用适当手法,定能获得良好效果。

至于补渴手法,大都均由提插捻旋组成,再加上快慢疾徐和阴阳左右及数字上的九六等综合而成,运用适当,均有疗效。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先寒后热用先补后泻法,先热后寒用先泻后补法。如遇剧烈疼痛之症,我常用龙虎交战手法,此为补泻兼施的综合手法,以捻旋为主,结合左转九数,右转六数,反复施行,可疏通经气,舒筋活络,以收止痛之效。

注重调理脾胃。

祖国医学认为人在出生以后,主要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相互配合,消化水谷,吸收精微,以滋养全身组织器官。所以常把脾胃相提并论,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东垣据此立论,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舢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洲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困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请病从脾胃而生,明矣。」他阐明和发展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病机。从而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和「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的论点,刨立了「脾胃学说」。主张用升阳益气、培土固本的温补脾胃法为治。升阳益气足以御外而强中,培土固本,可使元气自充而诸恙悉平。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治脾胃为本。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经旨,这是李东垣《脾胃论》的中心思想。

我对李东垣的《脾胃论》较赞同。在临床上,属肠胃消化系统痪患,固应重在调理脾胃,若其它疾患,不论情志佛郁,饮食劳倦,抑或贼风寒邪,暑湿袭扰之症,在辨证施治时,也以脾胃学说为指导,在治法上,注重调理脾胃,结合对症治疗。

复兴之路读书心得

最近观看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使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复兴之路》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片子包括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6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复兴之路》一片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一集:千年巨变。从1840年-1920xx年。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从1920xx年-1949年。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在大革命失败后独立探索救国道路,后来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建国主张和政权腐败,导致了自身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走上了新的道路。

第三集:中国新生,从1949年-1976年。本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为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建设新中国,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新中国成立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四集:伟大转折,从1976年-1992年。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农村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撕开了高度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迈出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同时被提上日程;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从1989年-20xx年。本集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20xx年,党的xx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实现平稳交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从20xx年-20xx年。本集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党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和改革开放近30年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地朝着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1、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针对阴虚湿热病人。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是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扶正以祛邪,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能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

2、枸杞----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

6、滑石----早泄遗精用,可能有的朋友感觉很奇怪,是这样,早泄和遗精都属于尿窍闭,精窍开,不兼用利水以开尿窍而仅以涩精之品固精门,很容易越涩越不利,所以在用五味子,桑螵蛸,金樱子等涩药的基础上加一味滑石,取其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此为用药之密。此法还可以有效防止有轻微湿热的病人闭门留寇。

胃病。

1、枳实,胃痛或胁痛属气滞者,单独此一味就可以获效。

2、三七,胃痛属瘀血,痛处固定,夜重,脉涩,我首选为三七,个人感觉三七效果优于五灵脂蒲黄,其化瘀定痛之功在瘀血胃痛里也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另外对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证属瘀血的更为适宜,既能止血又能活血。

3,蒲公英,此药擅长治疗痈疡,能清胃消瘀,对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伴感染,证属瘀热而胃痛的效果极佳,如能用其根更妙。辩证准确有药到病除之效。

4,穿山甲,西医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者,可能与癌前病变有关,中药可以使其吸收,而此功非草木所能胜任,所以我用穿山甲,配伍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去旧生新,同时加白花蛇舌草解毒防癌。此型胃炎一般胃液分泌不足,加乌梅酸甘化阴,促进胃液分泌。胃病的中医分型很复杂,也与肝胆脾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辩证准确方可下药,对寒热错杂的胃痛,可用甘草泻心汤,针对寒与热的偏盛,调节姜,连的剂量,对慢性溃疡,辩证基础上加补中之黄芪,生肌之白芨可愈。

贫血。

1、黄芪,----根据气与血的关系,治疗由失血,胃病等原因引起的贫血,黄芪可以补气以生血,同时,气虚气不摄血引起的出血,黄芪还能补气摄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黄芪可以补脾以生血。

2、鹿角胶,----用于再障性贫血,此病病位在骨髓,肾主骨生髓,髓生精,精化血,故用鹿角胶补肾精以化血,此为精血同源原理,治疗此病必须从此处下手,我曾治疗2例,配伍龟板胶,蚕沙等取得良好效果。

3、蚕沙----还是针对再障,龟鹿二仙胶是治疗再障的首选药,但很滋腻,不利于久服,而蚕沙可以补脾化湿,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用它的另一原因是蚕沙提取物经证实,对造血干细胞,粒单细胞,红系祖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恢复,增值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也能调节骨基质的修复,从而促进了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4、磁石(代赭石)----缺铁性贫血言外之意就是体内缺铁,所以我们在治疗此病时,可以适当加点原料,比从食物获取要快多了,不妨试试。

5、何首乌,----经治疗观察,在补血药中,它的效果要比当归好的多,几乎与阿胶不差上下,我在临床经常用到50g,它所含的卵磷脂是血细胞膜的主要原料,并且又能促进造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何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郑老师失望之余,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方书,诸如《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但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

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教学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先学《伤寒论》,要求背得烂熟,约用3个月。第二步学《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3个月,共6个月。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伤寒》、《金匮》;‘耳有听’,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随时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深入钻研,巩固提高。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要求重点熟记,不要求全部背诵。看注解时,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金匮》。这样循环往复,《内经》、《本经》读熟了,《伤寒》、《金匮》是更熟了。四部经典熟悉之后,阅读温病学说及各大家的《内经》注解和《本经逢原》、《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另外,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著作20种左右。第三年是由约及博的阶段,鼓励学生多读书,不仅大家、名家的书要读,即便是《串雅》内、外编也要读,读得越多越好。读书要写笔记,写心得体会,要用《内经》著作为尺度,来分析评价。这一年大约可看医书40种左右。第四年是继续巩固理论知识,从事临床实践的阶段。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先生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由浅入深,抑或是由深而浅,都可达到登堂入室。至于孰先孰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相应地选择。应注意的是,两种途径虽可融通,但都要把握重点,即经典,即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其本,清其源,方能得其幽微。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医者艺也,惟精诚者是也。做医者难,做大医者更难,做苍生大医者难乎其难。趟过历史的横流,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朝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雨雪。寒窗苦读,研前人之著作;秉心执笔,创现世之妙方;心系患者,救黎民之百姓,“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灵魂。

书非悟,无以集医学之大成。岳美中说:“读书宁涩勿滑。”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欲有所收获,就要对主要著作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领悟。许多著名的中医家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皆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如任应秋每晚就寝前30分钟编一味药的诗决,姜春华读《内经》时作图表帮助理解,金寿山一边读《伤寒》一边写按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大家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求医治学要苦学,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苦学也要做到三个勤:口勤、手勤、笔勤。读必读之书,反复诵读必将熟能生巧,勤加朗读必能熟读成诵。苦学之后也定要多问,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有问才有悟。有悟就下笔,写的有骨有肉、不蔓不枝才能算得上学有所得。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一针一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多学多悟,也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术非练,无以济百姓之大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李聪甫所说: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微与濡,弱与细,涩与滑,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医书所列疾病,不过是沧海一粟,临床上的病症,往往是多个并发症,一个方子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疗效。走过的路多了,便知道路要怎么走。同理,治得病多了,便知道病要怎么治。见习时对久病成医一词深有感悟,病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怎样医治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书固然要多读,若不临床,不能学以致用,也算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了。要知道,真正的好医生,绝不会是“理论一大套,看病汗直冒”的医生,也绝不是经典出口成章却治病无从下手的医生。眼高手低,绝不是一个医生应有的品质。正如张磊所说,临床经验是练出来的,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经验是不会丰富的。因此,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就是要踏实、扎实,在校时勤跟师抄方诊脉,从医时多临床辨病。学医之路就是长征路,一步一个脚印,收获才能更大。

心非诚,无以施仁爱于人。看过琼的这样一段话:“医道渊源起于炎黄,精诚之心来于圣才。舍己为人,故神农尝百草,以解天下之苦痛;爱家之心,故仲景从政坐堂,著伤寒以慰往昔之沦丧;爱己之心,故李杲疗治脾病,亲实践以创学术之先河”。从《名老中医之路》第1辑到第3辑,国医大师、医学名家、专家等无不都强调医德二字。言至于此,不免想起当初一字一句背诵的《大医精诚》。《大医精诚》之“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般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医需心系千家忧与乐,临证应胸怀众生疾和苦。《医说》中这样说,医者自当念云:“人身疾病,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本。”

信中医,捍卫中医人永远姓“中”。中医大家走上中医之路,或因中医救治过自身疾病,或亲眼看见中医之疗效,或心怀救助百姓之心,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个“信”字。信则有,不信则无。中医姓“中”,“中”是中华的“中”。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问曰:“中华其基石何?其支柱何?其后盾何?”曰:“一国学也,二国医也,三国药也”。

习岐黄之术,卫中华之魂,当勤而行之,自强不息。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这些天在读《名老中医之路》,曾经在图书馆中看到过这本书,当时却没有在意,以为学医就该多读医书,不该把精力放在别处,但细读了这本书后觉得如获至宝,就好像古代或近代政治家都爱读史书,前车之覆可以为鉴。前代名老中医的学医和临床经验可以给我很多的启发。

首先是学习方法。面对浩瀚的医林,我也迷惑过,甚至还浪费了许多的时光,现在进了中医药大学到第五年才领悟到如何来学中医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期间真是走了很多的弯路,我很遗憾自己没有在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可以读一读它。不过我还是很庆幸,至少我比其他更多的人先走进了中医学习的殿堂。

学习中医首先是要背,背什么,背《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这些是基础。再有就是背《内经》,《金匮》,《伤寒》。《内经》的重要条文,《金匮》,《伤寒》的重要条文,带方的条文都要可以信手拿来。其次要看书,我以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看《金匮》,《伤寒》,然后由次上述至《内经》,下循至医学各家著作。四大经典要精,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程度。其他医家的著作要做到博览群书。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扣,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任应秋老中医读《内经》时由个不错的方法。先从篇章句读下手,根据文章的含义把每篇文章分节,然后在对《内经》原文熟悉的程度下再细读注家的著作,比较值得推荐的是张介宾的《类经》。姜春华老中医学习《伤寒杂病论》,以为掌握仲景配伍的规律最为重要。刘渡舟老中医推荐学习《伤寒论》要先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在此基础上,再看不带注解的原文。至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牢记熟背。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看注了,推荐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解》,及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丹波元简的《伤寒论缉义》。《金匮》的学习方法类似于《伤寒》。注家方面比较值得推荐的是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曹颖甫的《金匮发挥》,陆渊雷的《金匮今释》。对于这几本经典在熟读原文和注解之后就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直到掌握精神实质。“每一本书皆作数过尽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读经典要遵循读书宁涩勿滑的原则,但也要钻得进去,跳得出来,读好书不求甚解,不要钻牛角尖。在读完经典后也可涉猎历代名医的著作。姜春华老中医推荐可以从《外台秘要》中统计治疗某种主治的药物,然后再以仲景配伍之法辨证论治以解决仲景方药少不够用的困难,读诸家的医书要懂得由博反约,就是从全面的资料之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也要懂得取舍,后世诸家难免由一家之言,故应客观对待,择其善者从之。

其次要善于写,边读边写,边临床边写,勤于积累。读书可以写概括和缩写,把已读过的书的内容,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扼要说明某一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可以写纲要笔记,即写作提纲,依原文的次序进行简明扼要的复述,体现全书或全篇的逻辑性。另外就是摘记,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题摘要积累,主要的加以标志,散漫的贯以条理,怀疑的打上问号,领悟的作出分析,大胆地附上己见。另外还可以写心得笔记,把自己的收获,体会见解,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临床时要认真记录下病人的病情,用药,可资今后的分析。

再次要会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仅要学其他医生的独到方法,还要善于向病人学,久病成良医,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及用药都是很了解的,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再有也可以学西医的长处,不能固步自封,但也不能象现在某些中西医结合,以西药为主,中医作为点缀。除了学习方法,老中医们给我的感动更是他们勤奋刻苦的精神,许多名老中医都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的,而我们现在学医的条件还算不错的,更应该勤奋努力,知难而上。

复兴之路读书心得

它可以使我们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的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为了民族的梦想,从鸦片战争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示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路。他用历史感悟未来。

当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使封建社会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段盛世,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当欧洲的国家征服海洋伴随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渐渐连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独立存在。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他毫无悬念的向中国袭来,然而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人们全然不知道自己正面临一场灾难。当欧洲各国的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时!统一把目光集中到了地大物博的中国。但是一句“天朝物产丰盈”中国便把自己锁在笼子里。通商不成,抢夺的念头便产生了,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展到东方,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了尽头。

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船舰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这就是著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失败给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的清政府当头一棒,终于惊醒了一部分富国强兵的志士仁人,要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性救国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但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蒙蔽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近代志士仁人的救国努力不过是一次次无声的呐喊。鸦片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陆军更是一败再败。

1860年的10月18号,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同时也焚毁了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内外交困之下,12月24号,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于是首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救探索的洋务运动风生水起,然而残酷的现实证明,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的目的。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因机车的震动被认为亵渎先帝神灵而禁止使用,而此时,欧美各国已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895年春天,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在维持了短短103天之后就被废止。1900到1920xx年,八国集团进攻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数百之多,赔款上亿万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把中国推向了腐朽和屈辱的深渊,它正如一堵欲倾之墙,在辛亥革命的号角下很快土崩瓦解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统治,而是为中国传统社会划了一个句号,使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的中国相对说来抛却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不要说人民不愿意放弃共和国的公民地位而去做专制皇帝的臣民,即便是统治者自身也深感毕竟时代条件不同了,“惟有遵守法律、巩固共和,期造成法治之国”。

1920xx年5月4号,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示威游行。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1920xx年4月12号,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7月15号,汪精卫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而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在国民革命的后期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以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192因为总是有人要粉饰历史,所以我们要记住历史。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永记祖国的历史,这不仅是为了要更好的与篡改歪曲历史的恶势力斗争;也更是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需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服务祖国,服务人民。

作为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祖国建设的准接班人,我们要牢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壮大自己的国家。因为百年的屈辱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大清的闭关锁国,天国美梦,孤立了自己,使自己从此在世界上落伍,我们丛中得到了教训:只有吸收世界的先进成果,使自己融入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与世界接轨,与世界共发展。闭关的后果让我们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明智抉择,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

读书心得复兴之路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得以有幸与同学一同参观了这座扩建历时三年之久、千呼万唤终于展露芳容的世界最大博物馆。

一早搭乘校车驶至前门东大街。达到时,前来团体参观国博的大巴已经停了有十几辆。下车后一路步行,途径北京铁路博物馆、正阳门,行至威严平阔的天安门广场。徒步广场,右手侧的国家博物馆与位于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对称坐落,隔广场而遥相呼应。两者建筑风格如出一辙,皆恢宏大气、壮丽典雅,十几根仿希腊式立柱颇显雄伟之气。国家博物馆与阔大齐整的天安门广场以及一街相隔的壮丽威仪的天安门城楼共同塑造出一种大气威严之气氛,令人心魂震慑。

绕行至长安街上的国家博物馆北门,甫一转向,便看到国博门前伫立的巨型孔子雕像。全像由青铜所铸,孔子呈拱手作揖之状,颔首俯身,身型宽硕敦厚,犹如巍然山石。塑像粗线直砺,表面如大斧劈皴,加之青铜皴之以靛青杂色,颇有沧桑厚重之感。孔子作揖巨像立于国博门前,如邀请,如训导,如统领之统率历史文明之浩瀚大军。

九点钟,馆内开放。随着近百名的观众的队伍慢慢进入到了大厅。今天国家博物馆所展出的`是“复兴之路”展览。

一进展厅,展厅四壁的陶土泥塑浮雕的凹凸不平的历史质感迎面扑来。左侧浮雕猛看如浩荡的黄河水流,泥水混沌、磅礴涌动、浩浩汤汤,细看则实为司母毋方鼎、活字印刷术、罗盘、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飞天、张衡地动仪、郑和地图与帆船等等众多历史元素依左右顺序的写意与写实交杂的空间展现。

其后展览由历史照片、文书、衣服、兵器、机械、石碑等历史实物以及模型、雕塑等方式正式展开,横跨从1840年至21世纪的二百多年时间。展览叙述的脉络横贯近代、现代以至当代中国,其叙述角度与历史观点对于我们而言可谓耳熟能详,包括各历史事件所占篇幅皆与中学历史之叙述并无太大出入,所独特者在于其珍贵历史资料的详实丰沛。

陈列共分为五部分,从“落后就要挨打”——清帝国惨遭列强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地主阶级自强维新,及至百日维新终告失败;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开世,怎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折冲九州,仁人志士奋起探求救亡图存之路;日寇侵华,烽烟四起,国民军正面阻敌、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再至国共交战,解放军横渡大江,国民党溃败台湾;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曲折前进;平息浩劫,改革开放,另辟中国蹊径,专心国富民强。

鉴于展览脉络近于所学历史脉络,对其内容介绍在此就不作赘述了。参观本次展览,心生的最大感触即是世事之无常,领先于世界两千年之久的中国文明却催生不出继续维系文明前进的力量,而沦为为其他后进文明欺凌的老大帝国。一国之强大放之于历史之浩瀚中,常常可以发现多数仅仅只能持续一时,风起云涌,起伏不定。从1840年国门被船坚炮利的英吉利人轰开,传统文化在救亡图存方面日显无力,旧有社会结构逐渐趋于瓦解,中国开始向西方由表及里地模仿、学习,这段历史可谓中国历史之最低点,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定浩劫、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方真正开始复兴,宏图大展。

粗浅以为这段历史对中国尤为重要,对传统文化之态度以及究竟该在何种程度上学习西方,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这段历史已有过深入探讨,而这一重要问题在未来中国复兴的道路还将必然面临并再做不断思考。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越深,便越可以知荣辱、辩是非,寻根找出近代民族不足之根本,譬若专业课上老师曾提及的一个问题:在对待国门被西方武力开启这同样的一件事上,中日两国持的却是相反的态度,日本人奉引美国军舰成功登陆的日本人为英雄,对佩里将军给予郑重纪念,而中国则对侵略行径尺否定的批判态度,未有相近与日本态度的倾向,中日这一态度之别颇为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是因为主题所限,“复兴之路”在抗日战争的展览篇幅中对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提及依旧如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颇为稀少,而着重于介绍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艰难中壮大,以及对日军形成有效牵制与作战贡献。

行文至此,也该有个总结。这次展览丰沛详实的珍贵历史资料着实令人眼界大开,再现了诸多场景、情境,如直至亲眼目睹清军装备之简陋与西洋军队的船坚炮利,方更觉中西差距之大。环顾今朝盛世,回看过往,不禁扼腕。复兴之路,愿民族一路向前。

复兴之路读书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实现民族复兴是最大中国梦。

辉煌乐章,伟大征程撼天动地;壮丽凯歌,复兴基业激奋人心。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之际,新一届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开启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外遭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境遇,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但都没有成功。在民族存亡续绝之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昭示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总结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对党内外、国内外所关注的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做出了鲜明回答——“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开启征程。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全体中华儿女应当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汇聚在民族复兴旗帜下,砥砺奋斗精神,努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贡献,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们充满信心。

《复兴之路》是宣言书,是奋斗史,是强国路,是近代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它激励着14亿中华儿女,激励着全国人民,激励着63岁的祖国,它的激励之心永在,我们的奋斗永远不息,社会主义事业永远向前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的坚强决心。

复兴之路读书心得体会

看完政论片《复兴之路》后,我汹涌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百多年前,中国遭遇数千年未见之奇变。可是,中国并没因此而灭之,中国人民更没因此而屈服,一代代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民族的尊严,拯救国家的主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进入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如今的中国正在崛起,正逐步跨进世界强国之林,正在完成一个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复兴中华。

1840鸦片战争到19辛亥革命,这段屈辱的岁月,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从历史教科书到政治教科书,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之千年局变》,同样的历史,不一样的感受,从最初单纯的对李鸿章等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人的单纯的愤怒,到意识到社会制度才是根本问题,到开始思考与当今社会现实的联系,一步步的深入,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历史,不单单是书本里的,也不单单是电视里的,而是一面照亮我们前进道路的镜子,让我们学会自省,学会自知。历史,赋予了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时候,才愈发迷人。让我深感:危机一直存在,只是由“国难”变成了“危机”。

记录片带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当时的中国人及其愚昧。汪仲洋说:“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连林则徐都认为:只要断绝了对英国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而英国呢,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提前准备,调查,认为中国的军队不堪一击,沿海的炮台,防范措施很糟糕。这里就让我想到一个问题“自知”,中国古代有句俗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多么好啊,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就是认清自己。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天才。没有最好,只有适合与否。找到自己喜欢的,并去做,就这么简单。晚清的中国,也是一个喜欢做天朝大国梦的中国。封闭自己,将自己隔离于世界体系之外终于被碾压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之下,实为可悲。想想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自知”的结果,认清现实,面对这个即将倒塌的房屋,只能革命,结合中国国情,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

当然,不是说“自知”就够了,自知之上,需要常常自省。《复兴之路之千年局变》里提到,“咸丰皇帝发出向西方学习的上谕的时候,距鸦片战争发生已经有了,相比于同样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的日本,中国错过了搭上世界工业革命列车最宝贵的20年”。多么可惜啊,不反省,凡事喜欢从别人身上找问题,似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通病。其实,晚清王朝也不是没有反省过自己,只是,每一次都那么肤浅,那么荒.唐,那么治标不治本,那么令人失望。从戊戌变法,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发出向西方学习的上谕,到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么多的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反省的不彻底,也是很难得到真正的进步的。

回首历史,我们不禁感慨:正是1840年的这个大失败才成为激发中国转变发展趋向、走向现代世界的真正开端。

大清的闭关锁国,天国美梦,孤立了自己,使自己从此在世界上落伍,在康乾盛世中,在一片阿谀赞誉之声中,爱新觉罗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而与此同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西方船坚炮利,朝发夕至。而清朝军队还是红缨枪,马背上前进。可见,政府的腐败,军队的软弱招来了豺狼虎豹。曾经的东方大国,被别人用尖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蒙受了百年的屈辱,我们不得不感言: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保卫自己的人民,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但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必须拥有维护和平的力量,建设强大的国防,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才能铸就保卫和平的钢铁长城。

晚清的中国,呈现的是一种国难危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信仰,道德,良知的危机。历史,是个好东西。屈辱岁月带给我们的关于“自知,自省,健忘,信仰,冷漠”反思,我只是想,以史为鉴,做一个有良知的的大学生,做一个有信仰的中国人。

读书之路心得体会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不断探寻世界、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途径。而在当下,读书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依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谈谈读书之路对于个人成长的帮助。

第二段:读书的好处。

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带来的好处不容忽视。首先,它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另外,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在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内涵,这不仅能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帮助我们锤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第三段:阅读的技巧。

读书虽然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一些正确的方法与技巧,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阅读。以我个人经验来看,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有较强的意识和决心。其次,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时间和地点,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另外,学会与书中内容互动的技巧,如做读书笔记、做书评等,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内容。

第四段:个人心得。

在个人的读书过程中,我发现尤其重要的是选择好书,尤其是适合自己的书。如果我们选择了一本没有兴趣的书去读,效果不仅不好,还容易产生厌倦感。而如果我们能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书籍,就可以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我还发现将读书这个过程融入到生活中,会大大提高效率。例如,在公交车上、地铁上等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也可以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读书对于个人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透过读书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将阅读融入到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书籍等。只有做好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探索和把握这个世界。

读书心得体会:幸福之路

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也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幸福的概念却有点模糊不清,幸而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幸福之路》,让我重新定义幸福,让我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方向。

第二种不幸的根源是个人心理素质,而作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产物,也是,不同制度下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有不同,对幸福的的定义也不会是一样,因而个人心理素质也毫无疑问地是不相同的了。富有的人,正常来说应该会觉得幸福,但是事实上很多富人却觉得自己不幸,因为他们也失去很多,错过很多。穷人当然也觉得他们是不幸,他们觉得他们好像被歧视,被看不起。这些不幸都根源都是个人心理素质。

此外,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专注”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专注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通过分析这三种人,罗素得出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个结论,而这些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我很欣赏作者这句话: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确实我们会世界会有不幸的人,人会有不幸的时候,但是请相信,只是我们暂时走在不幸之路,其实下一个路口是通向幸福之路的,显然,罗素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而他作品的后半部分就是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

第十章是本部作品的一个分水岭,罗素的笔锋转移到幸福,作者所理解的幸福有两种,第一种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种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他以掘井工的故事说明他的幸福并不来自于知识,而是基于躯体的活力,足够的劳作和对石块这类并非难以逾越的障碍的征服,这就是罗素所说的第一种幸福。罗素认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例如科学家也是幸福的,这就是他所说的第二种幸福。此外,罗素还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得出了幸福的秘诀其实就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对于罗素这个幸福秘诀我深有体会,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就如行尸走肉一样,当然这类人不多,但是很多人兴趣不够广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一个人也不能只有一种,这样的生活确实有点单调,试想一下如果玩电子游戏是你的唯一爱好,那么你能分得清你生活的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吗?所以兴趣广泛本来就是一种幸福,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更加不用多说,这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谁会喜欢和一个对自己不友善的做朋友,而没有朋友并不是说明你与众不同,恰恰是一种不幸,在我看来没有朋友是一种致命的孤独,而这种孤独就像一个嗜血的杀手,让幸福离开了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们都应该谨记罗素所说的幸福秘诀。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只是现实中很多人却把幸福看的如此高不可攀,有人以为腰缠万贯才叫幸福,殊不知其实只要收入安定就已羡煞旁人了,有茅屋一间,何须美丽别墅,平凡也是种幸福,有时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不须华丽的修饰。

复兴之路读书心得体会

复兴之路”是一条见证着中华民族沉重历史的线索,也是一道交织着人性的至恶与至善的霓虹。它是血与泪,也是英魄与荣光。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甲申之后无华夏。”意思是说,崖山之役(南宋灭亡)后中国人就不再是受东瀛顶礼膜拜的天朝上国了,而是被蒙古人征服的奴隶,可以任人宰割。甲申之变(明朝覆灭)后中华文明就已荡然无存,中国大地成为了满族人的饲养场,养的就是留着辫子的奴才,中华民族已经不是纯粹的汉族,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损失殆尽。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也一度对中国感到失望,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甚至扬言蒙古人和满人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要求国家像民社党屠杀犹太人一样对他们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然而此时的我是对祖国充满信心的,我对祖国复兴的信仰是坚定的。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人,我们是伟大祖国的儿女,这一点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不容置疑的,这是民族自信力,是万万不可失去的。陆放翁有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要说:““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读书心得复兴之路

今天的我们能够安静的坐在教室里面学习那段历史,没有人想过这样的生活是怎么样来的,学历史的时候认为那只是一段历史而已,殊不知历史正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后来人的思想和生活。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0年的一场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历史。这场战争改变了那个时候中国人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改变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看法,改变了中国人封闭愚昧的思想。突发的危机击痛了中国人的弱小心灵,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长征道路。可是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谁会想到,这样的一场战争居然是因为两件商品引起的,中国的茶叶和英国的鸦片。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国外贸易的失利表明了商人和国家利益的损失,归根结底这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站在英国的角度,这场战争史必要的。对于那个时候的中国,没有什么必要不必要,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屡战屡败,大家看到,在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面前,二百年前横扫中国的八旗子弟一蹶不振,只有挨打的份,真的是军队不行了吗,还是我们的思想早就落后了。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是封建主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是在西方呢,他们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三四百年了,中国的思想严重落后,中国的军队打不过英国的军队,这样的结局在开战前就已经注定了。

鸦片战争之后,主张抗英的林则徐居然给罢去了官职,清政府的态度好像是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发生,但是事实不会欺骗我们,《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岛的割让,在清除的告诉中国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伤害。林则徐在离开之前,将自己收集的四洲志交给好朋友魏源,魏源根据这些资料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介绍世界的书《海国图志》,里面的一句“师夷长技以制夷”告诉了中国该怎样救国,可是这样的声音谁会去听,没有人听到,也没有人去关注。最后,魏源遁入空门,他的救国之路宣告失败,他的呐喊声太小了,国人没有听到他在喊什么。或许他们不是没有听到,而是多年的平静生活让国人们不想改变现状,可是,循序守旧带来的是更大的伤害与更多的泪痕。

紧接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来的是农民起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常见的,说明清王朝已经到了历史的边缘,摇摇欲坠了。太平天国起义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资政新篇》的出台,呼唤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可是这次还是一样,就像当年的《海国图志》,只是在历史上照了一个面而已。起义被镇压了,农民起义失败,中国继续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在苟活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时候的西方正是工业革命最辉煌的时刻,在遥远东方的中国却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的蹂躏与践踏。如果说鸦片战争没有唤醒国民,农民起义没有唤醒政府,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彻底的,干干净净的告诉我们,中国有了亡国的危险。当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的时候,圆明园海好好的在那里摆着,可是当这两个强盗离开的时候,代表中国士大夫尊严的圆明园已经变成了一篇废墟了,强盗不讲规则,圆明园的焚毁彻底焚毁了清政府的根基,严重打击了中国人的尊严,中国!要怎么样才能洗刷这段耻辱?这个时候不得不向西方学习了,中国不能再这样自闭下去,可是,在二十年前,那样的呐喊却没有得到共鸣,如今的觉醒又如何呢。洋务运动带出了一系列的中国新兴军工企业,中国终于向世界迈出了狭小的一步,“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终于在这一天得到了共鸣,不管它的效果如何,毕竟清政府看到了世界的趋势,看到了中国的灾难。可是这仅仅是为了打败远道而来的敌人,并不是为了彻底的改变国人的想法,打开国人的眼光,没有让国人看到中国外面的那个大世界的真实情况,没有改变国人的思想,还没有改变国人对外国的看法。严复的《天演论》没有解放国人的思想,没有把国人从愚昧腐朽中拯救出来,但是给了传统文化一个冲击。维新变法只是进行了一百来天,这是不是告诉国人,中国已经没有路可走了,但是有志之士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他们继续为救国图存而探索。八国联军的入侵再次让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辛亥革命的爆发让国人看到了希望,然而他却失败了,和平没有改变中国的屈辱历史,资本主义革命还是没有成功,中国的路究竟在哪里?大批有识之士的疑问,要怎么去回答。

皇帝走了,北洋军阀却彼此征战,人民陷入了更加严重的灾难之中,中国,一点点和平的迹象也没有看到。五四运动的爆发在告诉世界,中国愤怒了,雄狮苏醒了,中国进入了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阶段,中国不再愿意生活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新青年》杂志的发行,使中国有了新思想的迹象,并且瞬间波及全国,中国的思想解放终于开始了,不再是靠武力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因为武力再强大,不会用还是不行,思想的解放时必须的,是中国复兴路上的一道重要的门槛,越过了这道门槛中国将有很大的改变。而这个时候的西方资本主义似乎已经在走下坡路,中国能不能再跟着西方资本主义走下去,这样走下去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苏联,给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条道路,一条新兴的道路,中国应该放弃资本主义去走社会主义吗?国民党继续走资本主义道路,军阀继续混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走出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能不能走下去,能走多远,还不知道,她能带着中国走向复兴吗,这些都只是未知数。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发起的北伐战争似乎看上去会改变中国人的苦难,可是蒋介石的反革命让大革命失败了,革命之路再次失败,好不容易团结起来的群众力量不见了,还是没有结束中国人的苦难生活。革命的失败告诉中国共产党,自己掌握兵力才是正确的道路,所谓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必须要做到的。南昌起义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武装力量,不再受制于别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接着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己正确的道路。

日本侵华,反日革命的爆发,实现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危难面前,就是敌人也要团结在一起,因为我们曾经是一家,团结起来保卫家园,驱逐强盗,让强盗们离开我们的家园,滚回他们的土地上去,我们这里不再是他们耀武扬威的地方。抗日战争的胜利,二战的胜利,给了中国希望,让中国的社会大大改变。然而,中国还是没有得到统一,南北朝不能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划江而治谁会同意?中国解放军跨江作战,赶走国民党,实现了全国的解放,新中国诞生。中国一百年的救亡之路走到这里高一段落。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走过了一百年的屈辱史。但是诞生的新中国还是一无所有,要怎么样屹立在世界这个大森林中,强国,大国的梦想还有很远。

二、颠簸前行。

半年的时间,全国物价稳定。多年的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太多的痛苦,现在的中国的任务就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国家独立,中国到底要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下的三大改造的成功决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往前一步,将几千年的农业国变成现代化的工业国是何其之难,但是难也要往前走,不能后退,历史始终在往前发展着,后退的历史不能称其为历史。中国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原本没有工业基础的地方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经济无疑成为最主要的力量,但是中国要怎样发展经济,是不是还是一百年前的自然经济,或者是资本主义的私有经济,借助于苏联的模式,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使新中国的经济得到初步的发展,中国换了一个新面貌来面对世界。而这个时候的世界却是笼罩在冷战和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下,新成立的中国在这样孤立的环境中步履蹒跚的往前走着,苏联的友好给了新中国的支持,帮助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威胁到了新中国的主权,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启动,战争的胜利给了中国机会,告诉世界,中国已经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了,那只沉睡的雄狮已经彻底的醒转过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建设经济,发展工业无疑是最好的,中国终于有了时间来喘息。

这个时候,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大家为了共同富裕共同努力,新民主主义的过度,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确定了自己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的道路,中国的建设加快了步伐。然而,激情岁月导致了头脑过热,大跃进活动,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得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经济遭受严重打击,苏联的背叛,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停止。即使这样,中国人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政治与经济分开,政治斗争的过程中,经济建设还是在一步步向前走,十年的__过来,增加了国家的危难,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论十大关系》写出了中国的道路,可是中国人并没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准确的说不是没有沿着它走下去,而是走得太过于急躁了,步伐太快,社会生产力跟不上,中国的复兴之路灾难重重。尽管国内建设不顺利,新中国在于世界各国的外交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成功,外交的建立使得中国不再是世界之外的国家,此时的中国真正的成为了世界的一员,国家主权得到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承认与支持,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为中国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在国民经济即将崩溃的边缘,中国人民要如何将其拉回正途,让中国经济全面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两个凡是的出台再次束缚了中国前进的道路,中国是不是应该继续走__的道路,还是抛开__不说,加强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的正确解释告诉了中国人民复兴之路要怎么去走,怎么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规律,中国人再次看到了东方的曙光。

三、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让中国富起来,让人民真正的摆脱了过去一百多年的苦难生活。然而,伟大中国的复兴之路是不是走道这里就该结束了。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刚刚开始,经济的突飞猛进让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好处的背后,却给世界和中国带来了惨重的代价。中国社会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的出现,经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得到控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让中国经济继续往前发展。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共存大大的丰富了中国的经济市场,更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在面临特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毫不示弱,因为中国已经富有,中国有能力倡导世界和平,中国已经自豪的站在了世界的东方。经济的突飞猛进,使得中国人在世界上有尊严,不再是遭受欺辱和压迫的对象,然而,这仅仅是经济方面,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素质确实全球最低,当你站在别的国家的土地上的时候,别人羡慕的只是中国的经济,素质同样遭到歧视。中国,复兴道路还没有走完,还得继续往前行进。

今天,中国终于站在了世界大国之林。新的世纪,新的挑战,新的方向,中国要往哪里走?经济强国,内部政治腐败,政府不得不重新定位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位置,重新将共产党员的形象树立起来,共产党员始终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员重新定位,将自己摆在了正确的位置上,带领着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次次的自然灾害,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让世界换了一种心态来看待中国。在新的世纪里,和平时第一要务,和谐社会是重要的目标,科学发展是全球的经济发展要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时各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走到今天这一步,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和光荣,等着我们的是更加重要的前进道路。

复兴之路读书心得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崎岖而曲折,但是,正像一句名言中说的那样:“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历史证明,中国的复兴与再次崛起与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义有着重大的关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迎来了新的春天。但是,“两个凡是”的绝对理论拉长了美好的前景与现实的生活之间的距离。关键时刻,一个声音喊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后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禁锢,一场思想解放大潮,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释放出无穷活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承包责任制等等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转,物资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十年改革带来的除了进步与物资的丰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当时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的作用日益加强,计划市场经济定价必须转向市场定价。问题逐渐凸现出来,1988年,“居民储蓄剧减95%的物品都再上涨,电视机、冰箱等的价格上涨了20%到50%。”价格问题还只是中国在改革的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198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的元旦献词中说道:“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

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国际环境也在急变之中给中国带来各式各样的影响。比如,1989年9月开始,波兰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等等。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说道:“国际上,几乎是西方所有国家的一些主流形态,都认为中国也必然会改变颜色。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势,邓小平同志又一次站出来,强调:“基本路线要搞一百年,动摇不得。”对于如何开待改革中出现新事物新问题,邓小平强调:“不要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逐步地该改善人民得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小平同志回应道:“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也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的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制逐渐成形: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又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最突出的特色。实践证明,在风云变幻的风口浪尖上,“认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是果敢的选择,也是明智的选择。”在总结了苏联、东欧和我国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总而言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历史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现实和时代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特定的世界历史环境和中国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复兴之路读书心得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1661年的时候,清朝第3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连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邂逅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确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0xx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将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史。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样的战争,它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这一切看起来好像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中国邻邦印度此前已沦落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的时间里,掠走了三、四亿两的白银。马克思曾谴责道,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

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道光年间的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万的兵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而英国人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做了周密的准备。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主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

1841年8月的一天,遣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在镇江与老朋友魏源会面,林则徐将《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纂成书,唤醒过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长技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却是一次无声的呐喊。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的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的消亡了。

就在这一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危机在清王朝再次上演,1851年反抗清政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然而,这场历时20xx年的农民起义却被清政府镇压了。

而此时,大英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机动船舶数量达到世界的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国家。

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20xx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国的首都。1860年的10月18日,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同时也焚毁了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xx年,清王朝丧失了20xx年革新图变的宝贵时间。以1861年1月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救探索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1898年严复再次为中国人敲响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钟,翻译了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于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失望的孙中山远赴海外开始以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而此时,康有为想用变法维新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1895年春天,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千余名举人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

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康有为的主张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就此开始。但是仅仅103天后,维新派的改革被迫终结。对于亟待变革的中国来说,失败同样宝贵,作为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将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19xx年,甲午战争失败5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这一次是8个国家的铁蹄,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19xx年9月7日,清政府与11国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此,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额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

20世纪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1920xx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人在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半年后,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未来之路读书心得

对未来展望,可能很多人都因为对计算机的各种兴趣而做了各种遐想,我听过别人对互联网和技术的一些想法,但仅仅是想法而已。一些美好的想法终归是想法,实现确实是另外一回事,盖茨的未来之路也是一种畅想而已,没有了行动即使是盖茨也毫无意义,但是比尔盖茨毕竟是比尔盖茨,以他丰富的经验来给我们展现未来无疑是更精彩的,重要的是他还有他或者他们的微软公司,这是一个建设未来之路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曾经也展望过未来之路。和盖茨不同的是我的想法没有他那么范围广,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只是很普通的设想了一下技术改变生活后的未来之路,当我给我的朋友、老乡说的时候他和我一样激动和兴奋---也仅仅是这样而已,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能力、金钱、技术来完成我的梦想,我或许也是一位天才,你或许也是一位天才,和比尔盖茨一样,所不同的是就如盖茨所言:有多少人具有成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简·奥斯丁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天才呢?我们知道他们这种人至少各有一位。也许命运就给我们分配了这一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存在许许多多的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抱负和潜力都因经济上的困扰和工具上的欠缺而被扼杀了。新技术将为人们提供表达自己的新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将为新一代的天才们提供艺术上和科学上梦寐以求的种种机遇。(p169)。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如何超越这个困境成为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依靠什么呢?所有的困难都需要们去超越,作为一种挑战,无论最终失败或者是成功,这个令我们兴奋、激动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所收获;对于短暂奇妙的一生来说又何尝不值得呢?如果我们不去做,失去的是不仅仅有时间,还有机遇,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终生的遗憾。

在我的想法中,现在google正在探索者这条道路,并且暂时成为了探路者的领航人。作为搜索引擎公司baidu现在虽然在中文搜索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没有什么创新的想法出来baidu永远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或许一直保持在中文搜索第一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google可能会跑的更远。

未来之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个机遇、挑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这条大路添加一些石子和沥青,或者自己在没有走过的路中修建一条未来之路出来。

我也有幸成为时髦青年,多多感谢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帮我补上了这一课。

读书之路心得体会

读书是人类智慧积累的一种方式,也是开拓视野、丰富内涵的重要途径。自己阅读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读书,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得到了许多成长,也对读书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沉淀思考。

读书不仅仅是翻开书本,也不是仅仅了解内容,更是需要对所读的思考、理解、揣摩。读一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自我深度思考的过程。阅读中,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作者描绘的情景,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的用意。而在对所读内容的思考中,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各种思考和感受会变成一种积淀,这种沉淀又可以进一步让我们成长及思维更加清晰。

第三段:开拓视野。

读书能够拓宽我们的观察视角,让我们能够看待世界的角度更为宽广。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历史、社会等等。这些读书所带来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日常生活的信息。这些知识的积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建立了对社会复杂现象的深刻理解,不再是一味的被支配和控制。

第四段:增进人文素养。

读书可以为我们增进人文素养,这种素养是综合性的素养。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与性格、情感与价值等方面。同时,阅读历史与传记,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伟大、善良的人所做出的贡献,从而激励我们大力奋斗。因此,读书不仅仅是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增加人文素养的方式。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人类访问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在读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能够收获知识,还能够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思维能力、开阔视野。读书需要耐性和思考,需要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去理解。我希望自己更多地坚持读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增进自己的知识积累,以便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为自己有更美好的明天添砖加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