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酿(专业13篇)

时间:2023-12-18 13:53:59 作者:笔舞

小学教案应当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小学教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策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灵感。

小学语文教案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

《称赞》这课是一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老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重点:初步 认识10个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发现小刺猬身上的优点,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称赞。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这儿有个词语宝宝,不知道谁认识?(板书:称赞)指名读,齐读。

2、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称赞》,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并标好自然段。

2、认读生字。

3、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听录音,认真听注意读课文的语气与方法,思考课文中讲了谁称赞谁?

2、自由读课文,用“ ”“ ”分别画出小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3、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第1~3自然段)

(1)、小刺猬是怎样称赞小獾的?

(2)、读,思考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3)、比较:你真能干!

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4)、老师也想来称赞一下小獾: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那么好看,那么精致!

请学生来评一评。

(5)、你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刺猬?

*4、学习第9自然段。

(1)、读,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2)、填句子练习。

小獾接过苹果( )了( ),说:“你的苹果红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小獾接过苹果( )了( ),说:“你的苹果甜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的词语形式,也让学生了解句子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拓展

找找小朋友身上的优点,称赞称赞。试着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1、巩固汉语拼音,区别声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初步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3、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渗透分类排列的思维训练。

4、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5、建立句的概念,会用“谁做什么”说完整话。

6、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7、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反义词和读句说句。

教具准备

挂图、制作带姓氏的花、拼音卡片、反义词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区别声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初步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3、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渗透分类排列的思维训练。

4、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认识反义词读句说句。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写

1、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你们的老朋友声母和韵母,还记得吗?

(2)依次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3)引导学生评价并随时纠正读音。

2、找一找。

(1)教师贴画,两座房子,分别写着声母和与韵母。

声母 韵母

(2)游戏

送声母、韵母回家。(学生一个个为他们找到家)

(3)贴完后,指读,评价。

3、写一写。

(1)学习小组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声母和韵母。

(2)各组同学合作给拼音分类。

(3)按要求把声母、韵母抄在四线格里。

(4)同桌互相检查。

(5)师生共同评价。

(二)、我会连

1、游戏。

(1)做“反话游戏”,同学听到老师的话,就用手做出相反的动作。

(2)老师说,同学做。

(3)哪位小朋友还能说出生活中相反的事物来。(如:黑与白,粗与细,高与矮,胖与瘦。自由发言。)

2、学生对字游戏。

3、学生把成对子的词卡贴在黑板上,当小老师带读。

4、动手用尺连线。

(三)、我会读

1、游戏“识字接龙”。

每个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同桌为一组,一个同学摆出识字卡,另一个同学迅速读出字音。

2、还可以自由组合,合作玩游戏。

3、把自己认为是一类的摆在一起。(学生自由讨论,动手摆一摆。)

4、请学生上台操作,当小老师指读。

5、全班齐读。

(四)、我会连

1、出示题目。

(1)学生先自己试读,不会读的字可互相交流,或向老师请教。

(2)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3)指名小老师带读,全班跟读。

(4)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说话。

2、试着连一连。

(1)学生在书上做练习。

(2)学习组长检查。

(3)教师巡视辅导。

(五)、扩展活动

回家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再用学过的字或拼音把名称写下来。

五、作业布置:回家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再用学过的字或拼音把名称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黑与白,粗与细,高与矮,胖与瘦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建立句的概念,会用“谁做什么”说完整话。

2、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认识反义词读句说句。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读说说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在家里,爸爸妈妈和你经常做的事有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

(3)出示书上的句子,学生读一读。

小组互相读。

2、看图说句子。

(1)出示三副孩子活动的图画。

(2)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谁?在做什么?

( )踢( )。

( )洗( )。

( )读( )。

(3)同桌讨论后,指名说。

(二)、我会认

1、出示“姓氏花”。

进行有趣的识字练习,请大家把自己认识的姓说给同学听,看谁得多。

2、学生交流。

(1)教师巡视。

(2)学生小组讨论,不断扩展识字面。

3、做练习。

(1)明确要求:看到认识的姓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涂好后,读给大家听一听。

(3)如果同桌又教给你新的姓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激励:看看谁的花开得最美。

(1)请同学上台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课本外的姓氏,请学生读一读,涂一涂。

(三)、读读背背

1、示图,你看见了鹅,想说些什么?

(1)指名发言。

(2)这只漂亮的大白鹅被一位小诗人看见了,他像你们一样,高兴地赞美这只大白鹅。

2、出示古诗。

(1)教师范读。

(2)谁来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学生试读。

(4)组织学生评价。

你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体会“鹅”快活、可爱的样子,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3、教师带读,学生自由读,比赛背。

(四)、练习

1、我能看拼音写笔画,写汉字。

heng shu pie na dian

( ) ( ) ( ) ( ) ( )

2、把意思相反的字连起来。

上 左 出 大

右 下 小 人

3、加一笔,成新字。

大———( ) 木———( ) 二———( )

五、作业布置:把自己认识的姓说给爸爸妈妈听,看谁得多。

六、板书设计:heng shu pie na dian

( ) ( ) ( ) ( ) ( )

七、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小学语文教案

1、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4、读到这里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

5、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

8、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9、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10、谁来读一读这一句。并请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读”的意思。)。

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3、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4、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小学语文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国各民族亲如一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

1、正确书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阅读法。

1、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

2、学生互相纠错,重点指导易错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理课文,看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3、针对全文,学生质疑。

学生甲:民族小学有哪些民族的学生?

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来民族小学上学的学生有白族、景颇族、阿昌族,还有汉族的。(老师指挂图)看,他们的穿戴各不相同,很有民族特色。

学生乙:这些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课文第2、3自然段中说,他们一来到学校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向老师问好,向树上欢叫的小鸟问好,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用普通话读课文,他们学习多认真啊!

学生丙:下课了,学生们又是怎样活动的?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小学生们蹦蹦跳跳来到大树下,有的跳舞,有的摔交,还有的做游戏,孔雀、小鹿和小猴都躲在一旁看热闹哩!

4、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课文记叙的是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情况,歌颂了全国民族大团结,亲如一家的大好景象。

1、让学生反复读,自读自悟。

2、老师导读,重点答疑。要读出小学生非常开心、活泼、开朗的气氛。

3、指名竞读,榜样示范。

4、放录音,有感情地跟读。

你愿意到这所民族小学来学习吗?为什么?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课时。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情境教学法、课件。

师:今天有几位老师要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生:好!

师(屏幕显示)这是我们前面学的一首儿歌《秋叶飘飘》,我们一起美美地读给今天和我们一起上课的老师听吧。

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季节来了?(秋天)。

除了秋天,你还知道哪些季节呢?

(师在黑板上贴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这四个季节合在一起,我们就称它们为——四季。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个化妆师,它装扮出了美丽的四季,有个作家用神笔写了一首有趣的儿歌,题目就叫“四季”,(板书课题)让我们美美地读一遍课题(学生读题)。

1、温习生字: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儿歌的生字,大家喜爱的喜羊羊想要和大家做摘苹果游戏考考大家学得怎样,你们敢吗?(课件显示生字)。

老师指到哪个苹果,你读对了,苹果就会被摘下。

2、激趣学习:大家表现得真棒,喜羊羊没有难倒大家。它想带大家认识文中的四位新朋友,你们同意吗?大家先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注音的词语):草芽、荷叶、谷穗、雪人。a、自由读:让我们自由读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b、个别带读:然后请四位小朋友带大家亲切地和它们打招呼。c、全班齐读:我们一起和它们打声招呼。(注意:草、穗是平舌音)。

3、感知形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见一见这四位朋友,看看它们长得怎样呢?(生:想。)师:那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吧!出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图片。看着图片说说四位朋友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重点理解草芽是刚长出来得嫩芽,它太嫩了,需要我们保护它。谷穗是谷类植物的果实,谷穗弯弯说明它成熟了,它弯着腰欢迎人们去收割呢。请一位小朋友来做一做“一挺”的动作,雪人真是太顽皮了。)。

4、学习词组:在学生的回答中,课件相机出示注音的词组。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雪人大肚子一挺。全班同学自由拼读词组,个别读、全班齐读,可以做做动作。

5、猜词说因:说说这四位朋友分别喜欢哪个季节,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词语卡片贴出板书。(草芽春天、荷叶夏天、谷穗秋天、雪人冬天)。

回归课文: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学习第一节,感知春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草芽说什么了;它对谁说得,它会怎样对它说;带着高兴的心情再来读一读。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春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红红,它对______说:“我是春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春天印象。(花红柳绿,是个美丽的季节,也是植物生长的季节。)。

2、学习第二节,感知夏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荷叶说什么了;它对谁说得,它会怎样对它说,带着高兴的心情再来读一读。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夏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圆圆,它对______说:“我是夏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夏天印象。(夏天是个炎热的季节。)。

3、学习第三节,感知秋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谷穗说什么了;鞠着躬说明它有礼貌,再来读一读。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秋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飘飘,它_____说:“我是秋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秋天印象。(秋天果实累累,是个收获的季节。)。

4、学习第四节,感知冬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雪人说什么了;再来读一读,读出它的顽皮。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冬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呼呼,它_____说:“我是冬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冬天印象。(冬天是个寒冷的季节。)。

1、师: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把你最喜欢的季节读给大家听听,要读出喜欢的语气。读时,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喜欢春天的同学站起来读,依次夏天、秋天、冬天)。

2、分角色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读得真是太棒了。那大家还想再读吗?(生:想)大家都想读,那好,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大家来表演。(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老师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

3、背诵课文。最后,我们来齐背课文,每个同学可以尽情表演。

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一年四季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留在身边呢?

自然美、生活美无处不在,要想留住美,只有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大自然中除了儿歌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色,还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景象。课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画一画,下次我们来办一个画展。

板书设计。

四季。

春天草芽(尖尖)。

夏天荷叶(圆圆)。

秋天谷穗(弯弯)。

冬天雪人(大肚子一挺)。

小学语文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

2.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

3.学会用“谈笑风生”造句。

(一)录像导入。

播放有关台风的录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台风的危害。

引入课题,板书:跟踪台风的卫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议读体会,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1,2两段。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练习有感情朗读。

(三)自读表演,学习3,4自然段。

1.提出小组学习要求。

自由练习,分角色朗读、表演3,4自然段。配乐表演。

2.分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3.指名小组分角色表演,师生评议。

4.全班分角色朗读这2个自然段。

(四)议读体会,学习5,6自然段。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点拨。

(1)台风很可恶,从“暴跳如雷、疯狂的巨兽”看出来。

(2)卫星早就看出台风“无能为力”了,找句子读,体会。

(3)人们的表现。

(4)重点理解“谈笑风生”。假如没有气象卫星,人们能“谈笑风生”吗?

运用“谈笑风生”造句。

3.朗读,体会台风的外强中干,凶猛可怕;卫星的尽心尽职,高兴自豪。

(五)读议体会,学习7,8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卫星的自豪?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自豪?

3.有感情朗读7,8自然段。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你还想知道哪些人造卫星?请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再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

(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一课时。

1、板书课题:11、五彩池。

2、齐读课题。本文是一篇游记。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一定觉得很新鲜吧?

这个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上,那里的景色既奇异又美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

理清结构:

课文从池和水两方面介绍五彩池的奇异和美,这两方面分别对应课文的第2、3小节。按总分总结构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3节;第三段:第4节。

板书:

水池。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板书:像葫芦像镰刀。

像脸盆犹如盛开的莲花。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摘录描写五彩池颜色的词语)。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板书:2、五彩池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池水鲜艳多彩,变幻神奇。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板书:1、我被五彩池奇异的景象迷住了。

3、我深深赞叹五彩池的美。

2、齐读1、3段。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3、师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川藏龙山上的五彩池不仅池美,而且水也美,怪不得游客们一到那儿,就被那奇异的景象(生)迷住了。同时,不禁从心底里深深地赞叹(生)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

齐读最后一节。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11、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像镰刀。

像脸盆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小学语文教案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小学语文教案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抓住青蛙与小鸟的主次对话,理解寓意。

多媒体课件

青蛙和小鸟争吵了起来,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们该怎样向青蛙和小鸟讲道理呢?这节课,继续读懂课文吧。

一、复习巩固。

1、出示文中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谈谈读懂的内容。

生甲:井底的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

生乙:小鸟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青蛙说天不过井口大。

生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看。

2、谈谈不懂的内容

(1)、“井沿”、“大话”、“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a、井沿:井的边沿。b、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c、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大。

(2)、讨论:到底谁错了?

生:因为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了解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整天坐在井里,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3、朗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读中体验:

a、用纸卷成筒看天空,了解青蛙的感受。

b、把头探出窗外看天空,了解小鸟的感受。

三、师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四、拓展练习。

续编青蛙跳处井口的故事。

小学语文教案

1.指导学生认识 11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引导学生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

1.课件播放松鼠影片,再现课文内容。

2.看了录像,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3.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也非常喜欢松鼠,在他的笔下,松鼠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看一看。(出示课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读音。注意读准“玲珑、苔藓、勉强、圆锥”等词语。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布封笔下的松鼠给你什么印象?

1.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大家先读一读,勾一勾。(学生阅读勾画,教师相机提出建议。)

2.依据要求,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可以就你最感兴趣的某一部分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一个名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品读有关句子。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自学探究,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就不同意见进行磋商,并听取同学的独特见解。师生评议。

1.阅读文章,抓住要点。

引导学生从总体入手,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要点,知道文章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课文各段第一句点名了说明对象,即文章是从松鼠“外形漂亮”“行为乖巧”“性格驯良”三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2.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本课的教学重点。

(1)设计下列句式引导学生归纳。

……

(2)设计下列表格,引导学生比较。

不同之处

《松鼠》的举例

《鲸》的举例

3.再次阅读,总体感受,深入体会。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从总体上深入领会文章,鼓励学生以赏析的态度来深入理解文章,深化对“松鼠”的认识。

在布封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具有人类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位著名的博物学家毕生从事博物学研究,用 40年时间写出了36册巨著《自然史》,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可以阅读《自然史》。

小学语文教案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

中华少年

自豪骄傲

【同伴互评】本设计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去体会,没有机械死板地讲诗。在教学方式上,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形成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小组学习的指导,将小组学习要做什么,清楚地罗列出来,让小组学习变得有章可循,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注意朗读方式的多样化,并通过评比等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