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2-10 22:21:28 作者:BW笔侠

范文范本可以在写作时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提高写作质量和效果。小编精选的这些总结范文都经过精心筛选,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践,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学生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他们才会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认真的对待学习生活,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所要碰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心理发展环境、注重实践、共同参与。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给人们的各个方面的压力,尤其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至此心理健康在近几年来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未出校门的孩子们,心理健康状况很可能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让其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教师们的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工作中,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呢?就以下几方面,谈谈笔者的初浅认识。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有一个孩子叫李海潮,这孩子个头很小,年龄不小,学习慢半拍;还有一定攻击性,经常跟同学一发生矛盾就打架,家长比较年轻。我经常找他谈话,鼓励他要认真学习,与同学们团结友好,还跟他的家长聊天,了解他的基本情况。这孩子渐渐地有了一些进步。

然而,就在孩子取得进步没多久,学习又急剧下降。以前家庭作业基本上能够按时完成,现在却总是不能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周都安排时间,在放学后留他去办公室补习功课。在跟他聊天时我发现,孩子总是说:"妈妈还没有回来,爸爸说老家有些事情。"。

终于有一天,海潮脸上带着几道伤痕来上学。一种直觉告诉我,他的妈妈并不是老家有事久不回家,而是爸爸妈妈可能在闹矛盾。于是我旁敲侧击,通过孩子的周记等等,终于了解到他的妈妈和爸爸吵架了。妈妈赌气回了老家,爸爸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孩子,有时候心情不好就会打海潮。

学习心理状态的。又在跟海潮交谈时,鼓动他打电话给妈妈,说很想念她。告诉妈妈,老师表扬了他,说她很乖,有进步;但是妈妈在身边,进步就会更大。果然,海潮的妈妈不久就回家了,孩子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没有想到,这可怜的孩子学习刚刚步入正常状态,又不幸在爸爸上班的门口被一辆汽车撞了,小小的身体竟然有两处骨折,但是,我去看望他的时候,问他:"还疼吗"他诚实地回答:"疼。"我告诉他,虽然疼,但是要忍住疼,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才会很快恢复健康。他坚定地点点头。表现得非常坚强。我含着泪由衷地赞扬他:"你好棒。老师和同学们等着你早日回校跟我们一起学习,你要加油。"。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必定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也会导致校园里千篇一律的单调局面。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们各自的个性,适当引导,才能够永远保持百花齐放春满校园的美好景象,才能够保持学生学习各有特色,尽可能达到最佳运转状态。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比如,在一个班集体中,有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上有或这或那的问题,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许是成绩不够好,反应不够快,与同学们相处有些小气等等;那么班集体中难免有同学会不喜欢这些人,甚至会歧视他们,那么,老师们就需要在班级营造一种气氛:不管同学学习如何,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视同学都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些孩子们就不会陷于一种不良环境之中,渐渐地,也许会有令人惊奇的表现:成绩好的不再骄傲,成绩差点的有了进步等等。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3、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

4、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

5、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国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1.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

(1)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

(2)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

(5)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

(6)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

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8个省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

“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开足”的比例为47.3%。

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区、县镇(36.0%)、农村(41.2%)和初中学段(38.3%)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总的来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

(4)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

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47.3%;在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68.1%。

“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20.4%;“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32.0%。。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并且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途径,尽最大可能在各校建立和利用心理咨询室,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中小学真正得到落实,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株洲市教育局扎实推进“幸福校园”行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中小学生心理潜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自我积极面,主张培养个体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和持之以恒,更关注群体的创造力,关注群体生活的快乐与幸福。20xx年3月,株洲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升级版,20xx年,株洲市教育局再次出台了《株洲市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xx~2018)》,明确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从打造和谐社会出发,着眼于青少年学生身心持续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养青少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和谐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以及对美好人生的健康追求与应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建立生命个体与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上述两个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株洲市八中列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株洲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出了“治病”思维,关注中小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做出了建设“幸福校园”,让中小学生生活更快乐,更具幸福感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黄金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小学生中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时期。因此,小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加强师生之间交流,有利于教师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让他们健康无忧成长。本文就是针对如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寻求出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小学生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积极向上地学习与生活。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他们刚刚离开父母怀抱,开始集体生活,所以这一时期正是为他们打下良好基础的最佳阶段。但是在由于这些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比较简单,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化很不稳定,常常会产生一些如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并通过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

1、情景教学法概念: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材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活实际情况,创造各种情景,让学生在自然或者认为创设情境中获得最直观的感受,促进他们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

2、情景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情景教学法,首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情景构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通过心理体验,促进积极心理增量,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其次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设置,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发挥出来,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社会认知水平比较低,心理脆弱,所以当他们遇到挫折或者受到打击时,特别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加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1、升学和择校给孩子带来的压力。现在我国各省市的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心健课,落实情况也很好,学校和授课老师对于这一门课程还是比较重视的。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困惑,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认真进行备课,并且通过课堂上的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获得积极心理增量。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就已经开始面临升学和择校的压力,再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心理承受能力弱,他们面对这样大的压力,无法进行有效排解,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家长缺少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在我国,大部分家长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匮乏,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他们通常更加关心孩子的这两方面:

(1)是否满足了孩子的物质生活;

(2)孩子的成绩是否优异;他们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很少坐下来与孩子平等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3、离异家庭和留守儿童,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困惑。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逐年增高,导致离异子女大量增加。根据调查显示,出自于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要远远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这是因为父母离异后,孩子生活在破损家庭或者再婚家庭中,无法获得正常的父爱或者母爱。长期下去,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通常比较孤僻、自卑、忧郁,甚至有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与离异家庭孩子一样,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通常留守儿童都是由家里老人看管照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获得经济来源供家庭花销,但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叛逆、自闭等。

1、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来,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新教育理念,善于运用情景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对学校和教师也相对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况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况。因此,学校和教师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其创新,不可以再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异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针对学生网瘾问题,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情景,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小学生表演以下几个情景:

(1)父母对小学生上网的激烈反对,严厉批评的场景;

(2)小学生上网约见网友遭遇的一系列糟糕事情。

通过创设情景,让小学生深刻感受到网瘾的不良危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平等的态度与每一个学生认真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同时,教师对于情景的创设,除了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之外,还可以采取相关的道具进行辅助,如创设情景时可以选择适当的音乐或者图片加以辅助,让情景更加真实。

2、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应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内容制作教学视频或者ppt,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身处其境,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注重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关注。例如,有的学校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将一系列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播放给同学们观看,并让学生在观看之后写出自己心得。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根据我校近三年来调查数据显示,有19.5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5%的学生感到压抑,17.5%的学生情绪消极。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实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确实令人堪忧,有心理学家把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入手,探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切实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1.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新的生活环境变迁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苦闷心理。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新生,从相对单纯、熟悉、优越的环境进入到复杂、陌生、艰苦的环境里,周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1.2学习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大学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那些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消极、专业兴趣缺乏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缺乏耐力和持久性,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愿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考试屡次失败又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对学习厌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1]。

1.3人际交往不适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家庭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的偏差等原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不良。自我评价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多出现在那些有长相出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待他人苛刻,久之同学朋友就会避而远之,受到孤立;另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多表现在那些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表示怀疑,久之形成畏缩自卑的心理。

1.4恋爱中的矛盾对大学生产生失落与沮丧心理。大学生恋爱现象愈来愈普遍,在恋爱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由此引发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有:(1)自主性强:90后的大学生非常有个性,在恋爱问题上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化,恋爱观念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2)心理不成熟:思想单纯,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和不成熟。(3)缺乏责任感。不少大学生抱着"游戏爱情"的态度,以追求异性为炫耀,朝三暮四,完全不顾及对对方的伤害。

1.5就业困难的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失望迷惘心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这些原因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心理。

2.1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告知学生心中有困惑时应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中心在为来咨询者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为学生进行心理评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内心矛盾与痛苦。

2.2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生、身体有残疾、性格内向、失恋的同学等等这一类特定群体的学生,应该给予高等关注。对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由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2.3加强对心联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完善心理预警机制。每个系部设有心联部长,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会议、讲座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和院(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信息员,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校、系、班级三级心理问题控制领导体系。

2.4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我校以"学-思-行-悟"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期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除学生心理困惑,陪伴学生们开心度过大学生活[3]。大一新生开设人际交往的心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大二学生开设实习心理和就业心理等课程。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6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溺爱、放纵、过高期望、攀比、家长不以身作则、粗暴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即使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严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舞台。

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王海宁。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科技展望,20xx年第17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方式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在小学校园中还存在学生厌学、逃学、自私、耐挫折力差等一些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还做得不够,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做得不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我们去认识、分析、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敏感、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不善于和父母、同伴沟通等种种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小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可教育性,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预防、培养和矫正。因此小学儿童的异常行为习惯都能通过相应地教育措施得到及时地改变。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够及时地发现教育中小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采用相应地教育方法就能让教育少走弯路,让小学生得到身心全面发展。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和分析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特别是县级及县级以下的校园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地,这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的教育还做得不够,特别是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做得不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我们去认识、分析、解决的问题。

1.1缺乏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真正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此看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虽然素质教育提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真正地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却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从定义上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预设内容,关照学生即时此地的身心发展需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体验与领悟,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主动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课程,及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

1.2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学生厌学、逃学了,教师会认为这是学习上的事;学生成绩上不去,这是聪明不聪明的事;学生打架了,这是人际关系上的事……很少有老师能把这些联系到心理健康教育上面。

1.3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在许多小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程,当问及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很多教师会认为两者是等同地。虽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思想政治、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追求的目标还是在工作的手段上,都发展了传统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工作。它使我们的教育以学生自助、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它尊重了学生的身心需要,从内在因素上调动了学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政府培训机构要加强引领,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渠道。作为教师,每年的'培训进修是必不可少地。我们的政府培训机构要拓宽培训渠道,扩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使培训不仅要在量上增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外,在质上也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前沿地、专业地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每位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2学校领导要加强重视,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思想指导行为,在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广泛性、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的学校领导在课程设置上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也要给心理健康教育留有一席之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实践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2.3教师要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间渗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的指导者和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在了解、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是说只有心理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不同地学科。这样一来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面地普及,而且也促进了各学科教学的有效进行。

2.4家长要积极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习、生活中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教师和终身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常识,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和修养把心理健康的常识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交往当中,以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惯等,来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本县的汾陈乡教育组做的很好,学校通过建立"家长学校",鼓励家长们参加学习,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步一步努力,稳扎实打地来实现。虽然当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经过我们教育工作者地共同努力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郭德俊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李天燕主编:《家庭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因此,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是社会倍加关注的焦点。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而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论文格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学生体育,24,(2).

[2]周涛,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4,(1).

[3]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成人教育,26,(2).

[4]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4,(1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才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综合素质对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小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有效将这两项工作进行整合并高效开展成为了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现状,同时提出了几点整合意见,以供参考。

当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都在不断提高。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学校仍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德育和德育教育投入的精力还明显不足。为了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并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想要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必须找出两种工作间存在共同点,并适时融合。但现阶段,小学学校中还缺乏这类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对两项工作进行整合的专业人才,部分学校中负责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师还身兼其他工作,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进行深入研究,还有部分负责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

其次,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整合的意识,校领导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教师也并未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这导致了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教育工作时思想陈旧、无法做到灵活变动,影响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实践整合,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可以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适时加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例如在教学“让家园更美好”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适时为学生搜集一些如今我国环境、资源的发展现状,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学会与“花草树木和动物交朋友”,让他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在教学“我在集体中成长”时,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可以是集体游戏、集体打扫卫生、集体表演等,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力量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活动情况、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合作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价。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作为进一步针对性开展教学的依据。一次,我注意到一名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在活动中不善于表现自己,十分的内向和羞涩,于是我立即在这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上记录下了她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有意的提问她,不论这名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我都对她敢于回答的态度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在活动中,我让她参与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成为一个“小领导”,只见她把各项任务都安排的井井有序,其他同学也对他刮目相看。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比之前开朗了许多,回答问题积极了,组织能力也增强了,整个人看起来充满了自信。

如今,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开展教学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以活动、游戏等方式展开。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角色扮演”的活动,让他们分别扮演交警、环卫工人,甚至是教师的角色。通过角色的互换,让学生们体会到每个岗位都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学会尊重他人,并明确自身以后的发展方向。在活动中,学生们体会到了交警叔叔的不易,环卫工人的伟大,从心底里表达出了对他们的致敬,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不会再乱扔垃圾、无视红绿灯了,也学会尊重教师了。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开展形式还需进一步多样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心理绘画日记对两项工作的展开和结合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所谓心理绘画日记就是让学生将所思所想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美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例如花坛中的花草开始发芽了、开花了,让学生观察花草的成长过程并用心理绘画日记记录下来,在课上,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日记展示并加以说明,说一说自己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有了哪些感悟,以实现从观察、绘画到体悟生活的过渡。对于表达内容积极、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绘画时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并上交,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的开展方式有许多,而仅仅掌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德育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紧密联系,科学合理地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获得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和品质基础。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2014,(12)。

[2]孙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北方文学,2016,(03):186.

[3]赵广,汪振德。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17.

[4]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2011,(29):199.

[5]齐爱军。新时期德育教育创新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现状来说团体辅导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心理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团体训练是很有价值的。需要不断探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没有终点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字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现阶段,小学教育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小学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更需要具有自我调控的办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在教给学生一定知识、技能以及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消除在教学设计、学生评价和教学管理中一切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特征。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知识、方法、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实现的过程。特别是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未成熟,很多时候是语言和行为的模仿,教师的行为是被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能以信任、期待和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内在的潜力会充分地显现出来;反之,如果教师通过嘲讽、挖苦、辱骂、体罚等手段教育学生,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相对于小学的其他学科,小学数学的发展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根据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下面通过例证的方式,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简单的几个字里面蕴含了很多哲理,要使学生“信其道”,首先要做的是“亲其师”。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以教师为中心,从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只发生在课堂之上,更多地存在于生活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在教学方面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而且在学校生活中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是命令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而是学生生活的引领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能感受到教师的存在,更能感受到教师在生活中对他们的关爱。教师扮演的并不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关怀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就会亲近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会存在隔阂,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

轻松活泼的课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延续。学生的情感会随着喜欢教师延伸到喜欢教师的课,在这种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能左右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说过,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例如,在某节数学课上,课堂内容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数学算理的讲解十分枯燥,学生理解很无趣。当时是一个闷热的下午,学生由于上课前的纪律问题受到班主任的批评,结果导致教师辛苦地讲课,大部分学生却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低效。但是在“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做好了充足的预设,针对不同的场景准备不同的活动。教师讲解的时候妙笔生花,学生学习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求知的愿望,回答问题时不仅能够轻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带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氛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才能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2.建立平等民主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应该是“教是为了不教”。在知识的传授和探索中,师生之间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交流。师道尊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管教基础上,而是自然地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了走神甚至调皮的行为,教师可以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诙谐的批评等方式进行教育,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合适的举动,又能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担心教师批评的心理,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投入学习。其次,教与学是一个民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而不是刻意地安排活动内容和操作方法,学生机械地去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深刻地体会到分工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甚至是失败后的气馁。这些心理活动不是教师能教会的,而是教师提供一个民主交流的平台,由学生自己去发掘和感受。

3.激励性的评价,自信心的培养。

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学生孙某,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对学习充满了极度的反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通过和孙某家长的沟通之后,我发现孙某并不是不知上进、不学无术的学生,而是由于在幼儿阶段,家长忽视了对他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此家长也很懊悔。孙某虽然学习不能赶上正常节奏,但是在卫生、劳动、好人好事等方面特别积极。在做完他认为是好事情时,总是期待着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于这些,我带动学生给予他很高的赞赏,使他积极地融入班集体之中,让学生渐渐地赏识他,并在学习上帮助他,让他认识到自己能为班级争得荣誉能得到赞赏的同时,学习方面也能如此。像孙某这样的学生,在任何的学校并不是个例,关键在于教师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从各方面去关爱学生,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去了解和帮助他。根据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多从生活中探索数学,并将学到的知识再应用于生活中去。多实践,多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生因家庭、智力以及所处生活环境等原因,对数学学习的掌握能力存在差异,同样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心理健康方面,要做到因人而异,洞察他们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法。

1.聪明型。

小朱是个很聪明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很突出。但是在平时的练习时,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局面。小朱有一个特点,上数学课时很喜欢发言,也很喜欢“接话头”,甚至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为了纠正他的这种坏习惯,和蔼的谈话,不会引起他的重视;而严厉的批评虽然能让他认识到错误,但会影响到他的情绪。我与他的家长分析原因时发现,小朱的聪明可以使他在短时间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有充足的表现欲望,所以在数学课上能发现其他学生的纰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了自己的表现欲望。但是由于小朱认为数学基础知识过于简单,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自己在数学练习时出现了难题不错,而基础题目经常出错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应该由家长进行说服教育,而在表扬小朱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同时,向小朱提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求他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题目,以培养他的反应能力。这样做,不但使小朱的才华得到展现,更能保护小朱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小朱的例子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并不是只有学习落后的学生和默默不语的学生需要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的学生同样需要。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并不固定于某种形态,而更多的是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往往我们注意到的是群体化的状态,而忽略了个体化的思考和培养。

2.思维薄弱型。

思维薄弱型的学生并不少见,因为数学学科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带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验证。学生吴某就是属于这类,他在数学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地理解题目所给出的意思,这样容易出错,导致吴某对数学尤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逃避,自信心受到打击。吴某是自身的学习方法出现了偏差,导致成绩下降,只有有效地找到症结并帮他解决困难,才能对他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对于提高吴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用“开小灶”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并把数学情景融入生活之中,帮助他主动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当吴某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的时候,兴趣就能渐渐地培养起来,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看似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但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所以在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呈现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从细节入手,全面地培养学生。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知识思维的建立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教师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数学教学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整体。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呈现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坚强执着以及积极乐观的重要性,充分明白心态才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同时帮助学生表达出其心得体会,引导其怎样面对与处理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多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开展班会等,从而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其身心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借助于电教设备等手段定期向学生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师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美化生活以及陶冶其情操,使得师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获得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及支持,必须要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不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持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家校“心育”的优良环境,使家庭以及学校开展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借助于家长座谈会等方式,经常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让家长了解一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到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表现,同时和家长积极配合,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大量宣传家教知识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地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通过准确的方法与良好的行为教育以及影响孩子,保证教师与家长达成一致目标,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而言之,新课标坚持的宗旨即为“以人为本”,主张应该充分信任、理解以及尊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变成此环境下教育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创设出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各个家庭也要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在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配合下,充分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与升华小学生的人格与情操。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间的配合以形成有效合力,要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学生群体进行预防和疏导。要引导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关注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及时化解烦恼,防止极端情况的发生。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以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从2016年9月起,我校将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

一、培训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来帮助自己和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培训对象: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安排:

(一)组织与管理: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督促全校的培训工作。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行政领导其他成员。

(二)培训形式:

主要采取听讲座,研究讨论、自学和实践的方式,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个案。

(三)培训时间:

具体安排在两个周三下午的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时间进行。

(四)培训内容:

2、心理健康讲座:《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主讲人:何鲲。

3、自主学习《元认知学习策略》。

4、整理培训资料,写好培训小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王海宁。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科技展望,2014年第17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字

摘要:本文总结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据统计,我国有小学生1亿多名,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我国的未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做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担忧。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是家长期望小学生心理能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内涵之一。

小学生的特殊生理变化能够引发其心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内心变得趋于复杂,由于小学生的羞涩或内向,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虽然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独立意识也在增强,但是毕竟还是没有成熟,显得比较幼稚。所以,教师就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采用得当的方式方法,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脆弱,抗挫能力比较差,近几年,小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偶有发生,除去其外部原因外,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也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能够自我心理调节,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将来走向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是小学生将来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力措施。

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从小适应社会,学会看待事物,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心理品质关系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如果心理素质不强,就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此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各种诱惑也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提出了相对比较高的要求,不但身体要健康,同时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压力的需要,同时还要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研究相对脱离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如果偏离理论作心理健康指导,就会缺乏科学性;如果在对每一个学生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因为问题的千差万别,就很难做统一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理论与实际脱离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者仅限于理论讲授,变成了学科教学,有些轻体验、有些轻活动,使理论脱离了实际。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反而加重心理其他方面的负担。同时,人们也常常忽略如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将其教学内容涵盖到方方面面,教师应注重过程的慢慢积累。

(二)教学目标过于德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自我教育,而所谓的德育是超我的教育,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心态平和,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教育以超越自我。有很多德育工作者进行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德育问题,用德育的目标对学生作要求,这就混淆了二者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注重知识教育,更注重教学的实践与实效。依据新的教学改革要求,要设计教学目标,以适应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三)系统性不强。

虽然有的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教育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整体教育之外。同时,有的学校由于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规划,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随意,有的因为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导致学生缺少积极主动性,有的教育设计过于形式化,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场面热烈,但因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过后依然如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心理辅导来指导学生避免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家庭、社会等方面能够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一定要杜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心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在校的时间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作为,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今的社会,人们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与挑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取得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等,当前的小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未来要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途径之一就是师生交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学会合作与竞争。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牢记,为了每一个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教师,要注重自身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要应用交往策略开展小学教育工作,唯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在学校,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还熟悉学生的思想、品行等情况。所以班主任最容易和学生建立关系,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解决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困惑。班主任热情高、责任心强、办法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了很大的优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强。班主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技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将日常工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四、结束语。

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起步,但发展却方兴未艾,很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在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形势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将来会有新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进而新时期以后,我国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许多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各个年龄层的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其中学生阶层面临的压力更加显著,学生要面对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同学甚至是来自自已的多重压力,不仅学业压力大,而且由于年龄较小,在社会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压力[1]。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本文就是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虽然新时期中素质教育开始提出并得到了实施,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使得很多教师与家长还是片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身心是否得到了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忽视。而且虽然我国大部分学校中虽然都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没有设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再加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少都是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就导致本就缺乏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小学虽然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却并不轻松,不仅家庭作业繁重,而且在课外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教师与家长都对学生投入了极高的期望。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本就比较低,身心稚嫩,难以适应这种高要求、高强度的学习,因此就逐渐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学生心理十分紧张压抑。而在目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却没有做到良好的疏导,在以一概全的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压力难以得到真正的缓解[2]。

(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不论在哪一阶段的教学中,师生关系一直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都十分有利。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与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真诚的交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与关爱,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难题,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泄压力的地方,让学生尽快将不良情绪摆脱,为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家庭教育一直都受到了很多忽视,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启蒙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更是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对家庭教育引起更多重视,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家里也能按时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家长还要对学生的学生采取鼓励政策,改变过去片面重视学业成绩的观念,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发展上,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心理状态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3]。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适当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课堂中,尊重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大力表扬,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不断让学生树立起更多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4]。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条件。结语综上可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环境之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仅有着新的契机,同时也还会面临着一些困扰与挑战。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加快采取措施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2]李春梅,颜春元,郝仕儒。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7:145.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