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演讲稿 孔子的名言(实用8篇)

时间:2023-09-12 11:27:05 作者:文锋 孔子的演讲稿 孔子的名言(实用8篇)

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取得好的效果。那么你知道演讲稿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演讲稿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的演讲稿篇一

2、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孔子

3、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 孔子

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

8、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 孔子

9、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孔子

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

12、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孔子

13、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

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孔子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

1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孔子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

18、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孔子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孔子

21、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孔子

2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

2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孔子

24、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 孔子

2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孔子

2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孔子

28、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孔子

29、夫子莞尔而笑。 —— 孔子

30、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孔子

31、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孔子

32、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孔子

3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孔子

34、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

3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孔子

37、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3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

39、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 孔子

40、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孔子

41、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

42、未知生,焉知死? —— 孔子

43、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45、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孔子

46、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 孔子

47、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

48、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孔子

49、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

孔子的演讲稿篇二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拜师的艰辛及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孔子谦、恭的品质,字词学习

教学难点:透过孔子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两种字体的板书讲起引入。

板书:孔子拜师(金文)

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这几个字能猜出是哪几个字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猜金文上的一位名人是谁?(提示:出示北京奥运会上击缶而歌的图片。师介绍,这个场景上的演员们正在高声吟诵着2000多年前的这位古人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猜出后介绍孔子:

这就是生活在2500多年前孔子当时所使用的文字字体。古朴、典雅的金文。“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学问渊博,品德高尚,智慧极高,是当时极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孔子的图片。大家来看一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孔圣人,先去看看他是如何拜师的,

板书:拜师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受孔子的品行

1、 自由读。要求: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b读后交流,孔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交流。a字词。

b孔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书: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

三、细读课文,细细品味孔子的品行

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看看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孔子的这些优秀品质的。读到感动时,读到有体会时,读到有疑问时,可以读读画画,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1、 自由读。

2、 交流读书体会。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

1)你体会到了什么?随机: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2)读出一路艰辛,求知若渴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  。读

c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随机谈体会,指导朗读

你读懂了什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你怎么理解?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指导书写

五、小结延伸

列出一些课后题目帮助学生认识孔子。

如:1、祭孔大典

2、孔子名言

3、正拍摄的电影《孔子》

孔子的演讲稿篇三

今天是9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纪念日。世人皆称孔子为圣人,然而孔子自己却说得很清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的这句回答透露出了两个意思。第一,他说自己是普通人。孔子两次在《论语》里说了,“吾犹人也”,他说自己是普通人。就是说,我也是个人,与你,与他,与我们大家没什么两样。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历经人世73载。孔子说,“吾少也贱”。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他的一生很不顺。不过,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这种苦,这种不顺,反倒使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故多能鄙事”,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无论他干什么活,他都没有忘记做学问。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学而时习之”,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君子),饭来开口,衣来伸手,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这么多本领多?不能吧!可见,本领、学问是做出来的!孔子虽是普通人,但他并不普通。

科的专家。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活学。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你可以跟任何人学,好人身上可以学,坏人身上也可以学,但是,跟谁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正因为孔子好学、博学、活学,才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同学们,我们学校也正在开展“读经典书,立君子品”的读书活动,让我们在读书活动中也来学做孔子,做有德之君子,做好学之才子,做博学、活学之学子。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总能浴火重生;虽经无数更朝换代,但阻隔不断精神血脉,这贯通其中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脉。

同学们,今天是孔子的诞辰之日,让我们一起缅怀先贤,传承文明!

孔子的演讲稿篇四

今天下午,我组织了全区本学期第二次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上次(9月11日)重点进行了全册总的和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分析。今天重点进行了第三至五单元的教材分析。会上,我向老师推荐了一篇非常好的教学案例。现推荐给更多朋友,让我们共同学习和研讨。

《孔子拜师》——吾师也(转贴)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姚金中

“老师,我回去查,我家的书很多。”

“放学后,我们几个到书店去,一定能找到!”

我立刻由愁苦转为惊喜:“能把你们找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吗?”

“吔———” 

这是一节不错的课。我悬着的心放下了:“谢谢同学们,下课。”

“啊,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太伟大了!”……

脑海里清晰地回荡着《孔子拜师》课堂上学生给我“诲人不倦”的评价,我也一直为文中先圣们的高尚品行而感动。打开孩子的“成长记录袋”,抚摸着一张张稚嫩又充实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巨人”手抄报,我忽然悟出:我不也正在“拜师”么?——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散发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文本,全新的教育理念。

反思一得: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从他们身上我得益匪浅。《孔子拜师》的人文内涵让我感动,她提供了我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平台。本课的教学过程一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文本,立足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综合性学习和运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全新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每位教学实践者的良师。

“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孔子拜师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是第一次出现有关孔老夫子的课文。我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大家知道,以往的教材是没有孔子的,孔老二被打倒了,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是不是?现在不同了,中华民族要复兴,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也要跟着上去。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强?这些都是大问题。前不久刚刚去世的任继愈老先生,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生前曾经感慨地说过,家国要有支点,家国的支点必须落在文化上。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两千多所,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的文化输出战略,中华民族要复兴,文化的复兴一定是重中之重。美国人通过好莱坞输出他的文化,我们呢,通过孔子学院输出中华文化。文化血脉的延续和壮大,必须通过教育。

我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解读《孔子拜师》的,可能过于宏大、过于崇高了。宏大就宏大吧,反正宏大也不犯法。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孔子向谁拜师?老子。那时孔子在鲁国,山东曲阜,老子在天子脚下,河南洛阳。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总算到了洛阳城门口,老子站在城门口,迎候孔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其实,老子当时的角色,跟任继愈老先生是一样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能够读很多书,读很多经典,所以老子特别有学问。

就这么一段文字,我们不妨用心琢磨琢磨,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语文点。我说两点,第一点,大家看,老子说了一个词——“迎候”,很有些味道。说“迎候”,不说“等候”,也不说“恭候”。这也就是老子,说话的度、分寸、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不信,你用“等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等候。”什么感觉?没感觉。“等候”,中性的,不冷不热,没有温度。是不是?你再用“恭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恭候。”什么感觉?矫情!太过了!这不是老子说的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味道不一样,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什么?一种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教而教,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读老子都断章取义,只强调“无为”,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吗?老子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他没避世,没放弃,没消极等待。不教而教,就是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说话,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不告诉你,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育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人格魅力。老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在这里迎候”,不教而教。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孔子的老师?就从这时开始。“迎候”值得嚼一嚼,否则,老子要生气的。

第二点,孔子说“学生仲尼,特地来拜见老师”,能这样说吗?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里改称“仲尼”,行吗?这个有点难,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到“五四”已经基本断了,我们现在去传统是非常厉害的。传统中,中国人的名字是非常讲究的,通常一个男子,他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名、字之间是有关联的,或近义、或相对、或用典。毛泽东,姓毛,名泽东,字润之, “润”、“泽”二字同义。张飞,姓张名飞字翼德,为什么是“翼德”?他要飞,要飞就得有“翼”不是?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有了羽毛,长空万里任我行。当然,名和字也有区别,这就涉及到我们传统中的“礼”。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叫名,或者可以叫字的,这后面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里排行老二,绰号孔老二。孔子有个哥哥,是个瘸子,孔子的母亲颜氏,因为生了个瘸子,心有不甘,就跑到曲阜附近的尼山去求神,去祈祷,希望再生个孩子,能健健康康、齐齐整整的。结果,精诚所至,生下孔子。为了感谢尼山之神,父母就给孔子取了这样的名和字。名“丘”,丘是小山的意思,指的就是那座尼山。字“仲尼”,仲指排行老二,伯是老大,尼指尼山,因为正是尼山之神给孔子的父母带来好运。名和字在起法上是有区别的,“名”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父母给他起的,一般情况下供父母、师长叫唤,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对人自称时,为表谦卑,也叫“名”。“字”呢,是长大以后取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弱冠之礼”,即成人了,就可以有自己的“字”了。“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第一,平辈之间;第二,朋友之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礼。

课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是合乎礼制的。因为,孔子要拜老子为师,老子自然就是他的师长,在师长面前必须谦称自己的 “名”,而非“字”。一称“字”,跟老子的关系就扯平了,这对儒家祖宗孔子来说,绝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事。再看老子,他说:“你就是仲尼啊。”显然,老子把孔子当朋友,他没有以老师自居。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对孔子来说,感觉特别亲切,对老子来说,他降低了身份,他总是以谦卑之心面对天下。你看,这又是一种不教而教。这里,语文——孔子的名与字,文化——名字后面的传统礼制,有着内在的一致。作为学生,也许对此浑然不觉;作为语文老师,就该敏感一点、清醒一点、警觉一点,因为,那正是语文的事儿,更是文化的事儿。

孔子的演讲稿篇五

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6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8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0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 4、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 5、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1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 7、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 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 9、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2 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 2、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2 3、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2 4、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 5、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 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 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 9、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3 0、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孔子的演讲稿篇六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也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在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孔子》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孔子的演讲稿篇七

2、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的演讲稿篇八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3、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9、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4、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5、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6、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17、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2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1、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2、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