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汇总18篇)

时间:2023-12-04 16:07:22 作者:念青松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提升阅读品味,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读后感样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是四五年前了。当时捧着他,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了一下,接着就束之高阁。自己慢慢地也变得懒惰起来,甚至有点不思进取。现在学校成立了读书团队,我积极参与其中,我希望有团队的监督,每天的打卡,来督促自己多读点书,给自己一直以来一成不变的的教学注入一些更新的思想。于是我又拿起《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这本书,细细品味。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对教育的自我审视与思考。我们教室里有教育故事,校园里,生活中都有教育故事。然而,我们却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班级里每天学生安然无恙,就算万事大吉了。从没有像王老师一样,去发现那些故事,思考那些故事。

文中有一小节深深触动了我这已不再年轻的心灵。写道当老师的,习惯了守护三尺讲台,总以为它足以演绎教育生涯全部的风风雨雨。其实我们错了,一个迈不出讲台的老师,注定走不远,也站不高。王老师一直不断地寻找成长的方向,并找到了他独特的教育方法——用故事记录教育。很多老师教育水平很高,评到各种职称,但却无法走得更远,因为缺乏写作的能力,他的教育特色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不能进行反思也缺少成长的底蕴和情怀,他的发展就会欠缺支撑远行的力量。有建树的名师都离不开写作的支撑,王老师就用文字将自己的成长、学生的成长记录下来,在文字中对自己的教育生活重新回味、咀嚼、反思,让别人在读这些小故事的过程中,来一次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多关注身边的孩子,多思考,多反思,多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帮助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作者:邵玉荣。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后来了解到这是一本教育叙事。之前在学习教育学的时候学习过教育叙事,也知道这是一种教育研究的方法,看了王老师的教育叙事我也有一种去写一写自己的教育故事的冲动。王老师的书中提到:教育里正在发生的那些或幸福或心酸的事儿,就像生命里璀璨的珍珠。如果不刻意收拾、珍藏,就会散落一地,埋入黄沙或者泥土里,直至再也寻不见。而如果,你有心把它们捡起来,珍藏着,串成一串,你拥有的将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项链。我也想把我经历过的教育中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或许文字没有很优美,故事也很平淡,但等到若干年之后当我离开讲台的时候我可以笑着翻阅回忆自己教育生涯的点滴。在平凡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教育写作是教师成长的更大平台。这个平台,很开放,很包容,谁都可以进入,谁都可以拥有。”王老师的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教育写作甚至教育研究其实都不是高高挂在云端的事情,我们这些在一线教师才是最有资格进行教育研究的人。教育研究的是学生,而离学生最近的是我们。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但很用心,用心研究教学用心和孩子交流,这些用心使我们有点疲惫以至于下班后没有心思再去整理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因此也就忽略了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打着累的幌子原地踏步。“一个人选择了写作,骨子里就会有一点激扬文字的洒脱,而这恰恰是保证教育鲜活和生命豁达的精气神。”教育和生活一样是需要保鲜的,写一写平凡的生活或许能帮助你找到生活中的不平凡。当然反思是写作的前提,一个人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很多方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文字。

教育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曲径才能通幽,我们也是在教育中慢慢成长。“教育就是帮助别人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恤,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成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以及帮助成长。”是啊,教育是成长以及帮助成长,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成长,逼着自己最好地完成帮助成长。当帮助成长这件事情没有完成得很好的时候就开始折磨自己了。内疚,自责,变本加厉地要求学生。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放一点心思在自我成长上,说不定会有新的灵感,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帮助成长。

再平凡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我们这样,学生也是这样。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放暑假之前学校发了《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让所有老师在假期里阅读。原本没有在意,当某天闲来无事翻阅次数,变被此书中的朴实无华的话语给吸引了,让人有一睹为快的感觉。

读完此书,让我有种错觉,这不像是老师写的,在我的认知里老师和作家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读罢此书后方知那些但凡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必然有与常人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的地方并不是在于你有想法,这只是前提,如果有想法却表达不出来,是不会出彩的。这也是书中王维审老师的想法。我们都是躬身于教育第一线,每天都有很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实教师工作不累身,最关键的是心累。我们每天都是在用心和孩子交流,每天都用心上课背课,每天都用心去处理孩子家长眼中的“大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每天身心俱疲,下班之后再有自己的生活已无暇去整理了,其实教育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天都有不同的素材,只是我们之所以成不了名师,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每天喊着累的幌子不去记录,二是因为我们不经常写东西,以至于不会写,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写。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不能走得更远的原因。

人活在这个世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固然很多,但所有的困难就怕一个“钻”字。我们只有全身心的去钻,去做,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多精彩纷呈的教育故事,有踏实的文笔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那股钻劲儿,我想这就是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去学习的。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要忽视这些问题,而是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寻找解决之道。同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做到轻松面对了。记录什么?怎么记录?王老师在书中谢了他的案例,我们可以模范着来写。

我们在教学路上,要“不忘初心,善思善行”。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暑假读了王维审老师写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本身很没耐心看书,可是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王维审老师曲折的经历吸引了我。他以这段不一样的经历开始了他不一样的教育。书中没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只有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很多故事也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和思考。

在阅读这一个个清浅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时,也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中时候的情景。也学到了老师的一些教育方式。想想自己现在面对的是小学,或许很多教育方式用不到,可是也有很多是大相径庭的。面对这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教育的好坏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更应该深刻思考,用怎么样的教育去应对他们。

我很赞同王老师最后的“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王老师认为写作才是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一次不动笔的思考往往是肤浅零碎的,所以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写作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清教育思路,一些自己的处理方式,一些自己的言语,都能在写作中得到反思。我们也能在写作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寻找出不一样的教育。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字

王维审老师的教育叙事小集子,同时也是可看做是一部教写教育叙事的作品。看完这本书,我的几点收获。

我发现书里的很多故事都平凡而琐碎,甚至很多事例我也经历过。所不同的是王老师把这些小故事都记录了下来。王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处理方法让人佩服。比如遭遇问题学生的文章《白色的花最想》主要是写一个爱美的女孩儿在自己的引导下由描眉画眼变得清新纯净的教育过程;《剪发风波》《发现学生偷盗之后》等等。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小故事都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教育理念。反观我的教育简单粗暴、过于武断,从而导致的是学生的恨,而不是学生的敬。

王老师是一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每个故事都满含王老师的细腻柔软,甚至每一个故事都可能改变一个学生。日常教学中,我还是有点儿急功近利。常常咆哮,常常河东狮吼,暂时的作用还是有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同最近一段时间,我连课间操也选择坐在教室里面,目的是约束学生们聊天,目的是想让他们小憩的小憩,问问题的问问题.

王老师说:只要你坚持写教育故事,一个月的时间,你会有作品达到发表的水平;一个学期的时间,你的心态会变得平和;一年的时间,你的教育行为会有所改变。其实我写了很长时间了。王老师是从2009年开始写博客的,而我开通博客时间是2007年。大部分时间我是在记录流水账,缺乏思考,所以写作水平上根本没有提高。以后需要做的就是改变方式方法,记录故事加上反思很重要!有故事有思考,才是教育叙事的正确打开方式。写故事可以边叙边议也可以叙完再议,但不可没有议论,或者也可以反思自己的做法。

如《和孩子站得一样高》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读了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心疼。王老师的话更是振聋发聩:“对我们来说一目了然的问题,在孩子世界里,或许不亚于科德巴赫猜想。”用孩子的眼光观察孩子,那么教育也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字

最近阅读了王维审老师写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本身很没耐心看书,可是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王维审老师曲折的经历吸引了我,他以这段不一样的经历开始了他不一样的教育。书中没有什么理论性的知识,只有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很多故事也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和思考。

在阅读这一个个清浅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时,也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中时候的情景,也学到了老师的一些教育方式。想想自己现在面对的正是初中,正好可以吸收借鉴王老师的成功经验,并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初中阶段是孩子迅速成长的一个时期,身心发展迅速,方方面面都需要注意。作为见证孩子们蜕变的老师,我们更应该深刻思考,用怎么样的教育去应对他们。

我很赞同王老师的“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王老师认为写作才是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不动笔的思考往往是粗浅简陋的,所以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写作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清教育思路,一些自己的处理方式,一些自己的言语,都能在写作中得到反思。我们也能在写作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使自己教育事业有所改变。

进入班级之后,我们在心里却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学习优异的、卫生习惯好的、听话的、叛逆的、顽皮的等等。我们现在的班额虽然不大,但是需要管理孩子的方方面面,老师在班级管理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不是在我们班级,这些孩子我们不必要对他们的安全等不必担负管理的责任,那么他的顽劣就成了活泼,他的乱涂乱画成了艺术欣赏,他的爱发脾气成了有个性,那么一切将变得轻松美好。教育参杂了太多的考核和标准,所以教师绷紧了心弦,活得很累。对此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放下身段,多研究一下怎么样才能够更高效管理好学生,处理好处理好种种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把自己解决的办法、过程写下来,反思一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就能为以后的文章积累经验和总结;甚至还能给其他教师们分享教育经验,做一个有用的参考。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仔细阅读了王维审老师写的这本书,或许没有王老师亲身体会的那样深刻,但也让我内心和对教育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想想自己,从学生生涯的结束走到老师这个岗位,我曾迷茫过,高兴过,失望过;看着每天的每一节课,每次考试的每一张卷子;我依旧没有清楚什么才是“教育”。

王老师在这本书里面用了许多教育故事来阐述什么是“教育”,在阅读这一个个简单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时,很多次,都让我回忆起了自己上初中、上高中那会儿的生活,激起了学生时代的感情。在这些故事里,我一会儿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学生时代和学习有关的一切人或事;一会儿又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处理方法,虽然这一个个故事大都和中学、高中相关。但也能让我联想到我所接触、面对的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然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可能暂时不用面对孩子叛逆时的种种情况,但这时的孩子个个充满着调皮的性格。当每次遇到孩子们出现问题时,我很多时候会不知所措,感觉头大,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更合适。只知道对错的一方进行批评,对另一方进行安慰,以为这样就是事情最完美的结局。但是在我阅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曾经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也不是最正确的方法。如果学着开导孩子们去面对矛盾,解决矛盾,可能到最后两个孩子会变成好朋友。因此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去试着学习不一样的教育,而达到不一样的结果。

再回顾王老师书中的内容,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成绩或许是一把枷锁。有的学生在上学时成绩很差,在班里只能屈居于角落,但很多人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掉了成绩的枷锁,给了他探索其他领域的机会,或许在学习上不是什么好手,但天生我才必有用,当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弱项时,就一定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

然而在这本书中王老师的教育主角大多都是比较大的孩子,而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面对的都是小孩子,所以特别研究的比较少。在看到他的一篇文章“教育,什么时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时,我发现他的主角是一个学前幼儿,我便细细的研读了起来。的确,像王老师看到的这件小事在生活中发生的比较多的,大人在不了解孩子心理情况下,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他们,理所当然的进行着教育,那么孩子受到的教育就是被动的.,如此一来教育的意义还有吗?显而易见。因此我们作为老师更应该注意自己在日常上课传授知识时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方法。

最后再想想自己这一年的教学路程,依旧平平常常,中规中矩;如同王老师说的“教育是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一个相同的角色―教师。只不过这样的扮演,有的顺风顺水,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平常平庸,有的精彩精美。庆幸的是,我们都没有选择放弃。”是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在坚持,既然在坚持为什么不能做的好一点。

回头去想想什么是“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就是成长,或者帮助成长。”对于我来说就是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暑假读了王维审老师写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本身很没耐心看书,可是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王维审老师曲折的经历吸引了我。他以这段不一样的经历开始了他不一样的教育。书中没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只有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很多故事也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和思考。

在阅读这一个个清浅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时,也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中时候的情景。也学到了老师的一些教育方式。想想自己现在面对的是小学,或许很多教育方式用不到,可是也有很多是大相径庭的`。面对这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教育的好坏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更应该深刻思考,用怎么样的教育去应对他们。

我很赞同王老师最后的“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王老师认为写作才是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一次不动笔的思考往往是肤浅零碎的,所以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写作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清教育思路,一些自己的处理方式,一些自己的言语,都能在写作中得到反思。我们也能在写作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寻找出不一样的教育。

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下去,相信坚持就会胜利。多关注身边的孩子,多思考、多反思,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字

作者:杨秀秀。暑假期间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书的题目就深深吸引了我。到底是怎样的教育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读了下去,里面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简单易懂,但又让人发人深省。王老师的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我们需要怎样的故事》,《找到一种最好的表达》,《精心讲好自己的故事》,《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而每个章节又借助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叙述了教育叙事写作的意义,怎么写、如何表达、怎样写好以及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王老师就是这样借助一个个故事循序渐进地为了我们展开了教育叙事写作的密码,让读者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以故事为范例慢慢领悟了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的特点以及写教育叙事的意义,并掌握了教育叙事的一些基本写作方法。这样,故事不仅为初学教育写作的老师推开了一扇通往叙事写作的窗,而且成为了叙事写作的范本,让老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谓相得益彰。

书本是一样的,但教书育人的方法却有很多种。王老师就是这样把一个个散落在教育之路上的故事,用最干净、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用他那双仿佛能透视教育的慧眼,从那些不被常人关注的现象里,敏锐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从那些寻常的细节里,发现动人的教育力量,让我们读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带给了我们直抵心灵深处的触动和对教育的自我审视与思考。尤其是今天读到其中的一节“我们最终要教给学生什么”时,感触较大。作者提到在与第一届学生聚会之时,他问他的学生,你们都是靠什么小有成就的?结果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比如从老师那里学会了担当、坚持、诚信、爱心等等,但是没有人提到自己优异的成绩是让自己成功的关键。从而让作者意识到: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的成功只是我们教育目标的副产品,是我们无意之中撒下的一些种子在他们的内心生根发芽,最终葱茏了他们的生命,而我们一直苦苦追逐的成绩、名次,在他们的生命之中却只是一片过眼云烟。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我们除了将知识教给学生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的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想,不止是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为善……学校一直强调,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礼貌、有规矩、有责任、有智慧,充满正能量的好少年。

但是真正能够得到这个命运的橄榄枝的教师能够有几个呢?书中王维审老师提到了“写作”则不同了,无数个杂志无数个平台等着你的文字。写作,其实就是最自己教育行为不断进行的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相对于一个教师完整的教育生活来说,文字才是教师成长最后中的底气。这,就是文字力量。所以我们普通的教师不如静下心来,多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多写写论文,积累一定的教科研成果,帮助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放下身段,管理好学生,处理好处理好种种问题。同样出现的问题,我们把自己解决的办法、过程写下来,反思一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就能为以后的文章积累经验和总结;甚至还能给其他教师们分享教育经验,做一个有用的参考。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在我工作的第一年,在我对未来还有些迷茫的时候,王维审老师所撰写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一书让我对即将面对的未知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多写教育叙事、多反思、多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封面上的“不一样的教育”几个字,教育不就是教育吗?为何还有不一样的教育?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和我之前接触过的教育理论书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像那些专业理论书一样大多是对写作理论的知识讲解,比较枯燥乏味,而是运用一个个小故事循序渐进的为我们展开教育写作的密码,他将故事和写作指导相结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融入了教育叙事的写作方法,同时也向我们诉说了他眼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在书本的第一章《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下面,他用一句简单的话讲述了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叙事写作:“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写作,不仅是为了戳破生活的真相,安顿生命里的痛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摆脱教育困惑的出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这句话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们想要到达自己想去的终点,有一个简单而又非常有用的方法,那便是进行教育叙事写作,就像王老师一样,当他感到颓废、无助时,他通过撰写教育叙事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不仅如此这些文字还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我想,如果我也可以坚持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就算将来不能如此成功,用来回忆也是很有价值的。

王老师用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他的每个故事都是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他用故事的形式来告诉我们遇到不同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处理,当然这些方法的确是非常受用的,如果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有趣而又和谐。此外,在王老师的这些故事里还藏着我们经常忽略但是却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例如“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种载重,千万不要过分关注最终收获什么,而是要学会欣赏过程,欣赏一步步走来的细节和心情。其实,有时候也是为了看花”、“作为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给他们开始的机会和坚持的勇气,并告诉他们行走的方向和前行的方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无权彻底否定一个生命,或者简单地折断一个孩子成长的念想”、“教育,是一种人性的引领,绝对不能等同于企业的加工生产。一个孩子的行为好与不好是不能用分数来量化的,一颗心灵的纯净与否更不可能用数字来计算”、“教育需要谨慎,教育需要心平气和。对于教师来说,谨慎是对教育复杂性的尊重,是减少错误行为的必需。我们可以对教育进行千百次的反思,但是对于孩子的生命来说,教育没有如果”等等,所以只要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思考,就肯定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其实和孩子们一样,一直在成长,与其说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成是孩子们在陪着我们成长,因此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这样才可以在未来的路上走的更远,在未来的`路上走出一片天地,继续加油吧!成长,一直都在!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笔记

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了这个人,他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名师大家,就像他的网名“百分百草根”一样。但这个“草根教师”却一路走得虎虎生风,多姿多彩。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读书,观察,实践,思考,记录……用质朴干净的文字,透过独特的视角,让人读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王老师草根出身,成长道路坎坷。但他坚持写作十几年,选择用文字来安顿生命里的痛点,让写作与自己的精神和磨难一起扎根。写作之于教师的成长毋庸置疑。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琐碎的故事一旦有了串缀,就可以变的生动起来。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或平凡,或悲壮。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天天生活在一个故事的海洋,天天有故事,时时有故事,只要关注,足以打动心灵。当你把这种生动而真实的教育生活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那就是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感动的不只有自己,还有他人。

这本书当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真实与朴素,没有太过华丽的辞藻,但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在《为生命擦亮一些日子》故事当中,诠释教育的本义: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把灵魂里的东西,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比如善良、宽容,人格与品性;《丢掉的专业尊严》里面,用典型的例子抨击了当今的教育生活常态:老师们习惯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问题,从而丢失了为师者的专业尊严;在《别让过去成为生命的负担》中,通过大树被移植,就要去掉华丽的树冠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生命需要去面对一个新的开始,或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时,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成就,就要懂得适时舍弃。

读了王老师的教育故事,再次和学生相遇、和教育相遇,你的教育观应该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在教育之路上,不再追求鲜花和荣誉,而是守候一份宁静;教育不再是职业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掌声,会行走;没有掌声,亦会行走。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笔记

工作的闲暇之余,我细细翻阅了王维审老师写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从自序中就提出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根底在哪里?书中没有过多地讲解写作理论知识,只是讲述了一个个朴实生动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似曾发生在你,我,他的身上,共鸣的同时更多的是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我非常欣赏王老师说的这样一段话:“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教育已经不再是鲜花和荣誉,而只是一份宁静的守候;教育已经不再是职业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掌声,我会行走;没有掌声,我亦会行走。”

读了《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这本书,我心中的答案更加明确。正像王老师所感悟:教育是种子的事业,它的成功与否需要时间的见证,我们在学生心中埋下的教育种子能不能开花结果,他们会因为我们的教育而变得幸福还是窘迫,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正像书中所说:教育无非就是使人生活得更自信、更快乐、更文明、更美好幸福,作为个体的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在教育中让我们的孩子更自信、更自尊,更自强。

回想自己当年上师范学校的时候,学到的书本知识已经淡忘了许多,但老师给予我的关怀和温暖却一直难以忘怀,老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一个善良的人,给别人带去温暖一直是我做人的准则,这也是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是教育的根本。先学会做人是关键。现在的我,越来越贴近教育的本质,不会紧盯着学生的分数,更多的是注重分数背后的温暖教育,逐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相处,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胜过知识的传递。我尽力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成为每天开开心心来上学的孩子。

懂得尊重、懂得关怀、懂得理解学生。用教育的智慧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赢得他们对我的认可和喜欢,接纳我,彼此温暖、彼此欣赏、共同成长。

教育就是这样简单,打开自己的世界,进入学生的'世界,完成师生之间没有任何芥蒂的心灵相容。

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有感字

读完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深深印在心头的是镌刻在书的封面上,散发着淡淡心香的两行字:“一本清浅而深刻的教育故事”“一部关于教育叙事的写作宝典”。王老师将故事和写作指导有机融合,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的同时,渗透了教育叙事写作方法的指导。比如在书的第一章《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的标题下面,他用简短的一句话,标注了教育叙事写作的意义:“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写作,不仅是为了戳破生活的真相,安顿生生命里的痛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摆脱教育困惑的出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而在背面则从“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成就教育”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了“为什么写教育叙事”。接着用《为生命擦亮一些日子》、《换一个方向成长》、《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三个成长主题故事进一步叙述了教育叙事写作的意义。而书的第二章《我们需要怎样的故事》则是通过五个主题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教育叙事写什么”;第三章《找到一种最好的表达》也是通过五个主题故事向读者说明了在教育叙事写作中“怎样呈现教育事件”;第四章《从事例走向事理》借助五个主题故事详细介绍了“怎样写好教育叙事”;第五章《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更是借助故事阐明了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王老师就是这样借助一个个故事循序渐进地为了我们展开了教育叙事写作的密码,让读者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以故事为范例慢慢领悟了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的特点以及写教育叙事的意义,并掌握了教育叙事的一些基本写作方法。这样,故事不仅为初学教育写作的老师推开了一扇通往叙事写作的窗,而且成为了叙事写作的范本,让老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谓相得益彰。而这一个个发生于寻常教育生活中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更是一种成长的力量、教育的智慧和师者的情怀。

从《把法宝交(教)给我》、《除非,你拐个弯》等故事中,我们读出了教育不是简单的命令或判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走进学生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智慧的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从《行走也是一种教育》、《种瓜,也是为了看花》等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牵着学生的生命,带着希望和欣赏,慢慢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师者情怀: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栽种,千万不要过分关注最终收获什么,而是要学会欣赏过程,欣赏一步步走来的细节和心情,以一种开阔、自由、期待的生命状态,聆听生命的回声。

王老师就是这样把一个个散落在教育之路上的故事,用最干净、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用他那双仿佛能透视教育的慧眼,从那些不被常人关注的现象里,敏锐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从那些寻常的细节里,发现动人的教育力量,让我们读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带给了我们直抵心灵深处的触动和对教育的自我审视与思考。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

书本承载着太多的文化,读先秦散文,很想找到撬开它的支点。

譬如庄子吧,他太过于玄乎。读他,难懂什么是洒脱什么是飘逸,难懂什么是立于天地之间什么是存于泥淖之中。然而有一种文化你不可能不理解,一个支点不可能不寻找: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在“言”与“行”上,传播庄子的,是“言”;成就庄子的,却是“行”。墨子守城,孔子施教,古代圣贤,无一不是重于实践的。孟子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要想达到社会大同,不做一点实际的事,不下一番真实的功夫,那结果只能是夸夸其谈而一无所获。他们在游说,他们在践行,他们用行动夯实一句话:人不以善言为贤。

史铁生成功了,因为他找到生命的支点。在地坛的花鸟草虫间,日出日落里,生命在生生不息地繁殖。他用心聆听,他甚至感受到了本无生命体征的.物象也在演变不止:流水潺潺,他想,那是生命在唱歌;白云飘飘,他想,那是命运在起舞。当他思绪与万物相通相融的时候,他的思想动了,他的文笔活了,他只是在写一句话:人的支点在于不断的努力。

很少有人从狗里寻出一个什么大道理来,好狗不一定会叫,会叫的不一定是好狗。生命其实也是一条狗,运用好狗论,确实能让你我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会说的不一定贤,贤人不一定会说。庄周孟轲之流,都说是善辩之士;作家之类,又有更多的人说是善言的代表。其实先贤是用言辞在佐证自己的行动,史铁生是用文笔在宣释自己的坎坷历程。

贤的标准不是善言。是什么呢?应该是“行”。行,就是实践,就是努力,就是你我生命的支点。但我们也不就是说不要“言”。我们所说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一点没有理顺说话与行动的关系。说了不做,当然你是说大话说假话的巨人;做了不说,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当然值得敬仰;做了也说,只要不言过其实,这种人同样值得佩服。“嫦娥”团队,几十年研究,几十年攻关,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听不到他们大吹大擂四处招摇。那些专心做事的人是很少有时间闲扯很少有精力瞎吹的。

像“嫦娥”团队一样,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他们也同样用自己一举一动来实现人生理想,他们把崇高的追求放在一个坚实的支点上。他们的行动就是一本书,就是一本百家散文,就是在诱导你我寻找到人生的支点。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笔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之前,我们的教育把重点放在了教书上,认为知识学好了,学生也就好了。但是现在,我们注重“育人”这个概念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王维审老师通过教育叙事,总结了很多教育规律。并且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把这些经验分享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

作为一名班主任和新教师,我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非常多,和学生之间的故事也很多。但是因为没有记录,大多都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遗忘,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教育叙事不同于教学反思。“教育”需要文章有意义,有启发;“叙事”需要有完整的事件,有始有终;教育叙事需要有文笔、有事件、有冲突、有总结。这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叙事更像是教师之间交流、学习经验的一种途径,对于教师管理学生、教书育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王维审老师的《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梦想》这篇文章,对我触动比较大。这一篇文章提到了学习动机。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理由,比传授任何知识都重要,梦想不仅孕育着将来的生活,也决定了今天的生活。学生应该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把功利性的目标安排在前方,催促他们前进。

影响学生的,不只是教育体制,更多的是在教育一线的我们,只有我们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影响到学生。我们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激励者,让学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让学生的梦想,改变学生的现在。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三、四种精神: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四、五大理念: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五、四大改变: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六大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聆听窗外声音。4、培养卓越口才。5、构筑理想课堂。6、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我有以下体会: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中,无论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着作,都被孩子们深深的喜爱、着迷。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这正是儿童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学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

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在新教育这艘航船的引领下,努力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笔记

“教育是种子的事业,它的成功与否需要时间的见证。多年以后,我在学生心中埋下的教育种子能不能开花结果,他们会因为我的教育而变得幸福还是窘迫,这才是最重要的。”暑期读完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这段话就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头。

王维审老师在一次学生聚会后思索:我到底教给他们什么了?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因为一个被他管教出来的男生对他说:“老师,我得敬您一杯酒,要不是您当时踹我那几脚,我也许早就混到监狱里去了。等我有了儿子,一定还得让您教,您可得给我踹出个北大、清华来呀!”这样一段并不是批评的、真诚的话却开始让王老师思考。

其实,像这样的面临教过学生的经历我们很多老师都有,有两个学生毕业后对我的反馈让我印象深刻。小胤是我初当教师时教的毕业生,他对数学的理解总是比别人慢,我急啊!“我是一个年轻教师,这孩子的成绩肯定要拉我们班的后腿,班级成绩不理想,多丢人啊”,这是我当时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小胤补课,在补课的过程中看到他转不过弯来,我急着了,说出来的话也不大好听。让我沾沾自喜的是,在我这样不辞辛苦地补课下,小胤的成绩提高地挺快,毕业时的成绩都已经达到中上水平了!我在这个孩子身上花费了很多心血和时间,可是他毕业后见到我的反应让我心凉一截,他看到了我,就这样直直地从我身边走过,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我不喜欢谭老师,反正她也不喜欢我,碰见了还不如看不见呢”。孩子敏感地传递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原来他认为,在我的心底是嫌弃他的,不喜欢他的。

时隔境迁,人的心态会发生变化,青涩的我也会变得成熟,这个时候我碰到了小颖,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女生,比我曾经教的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都要来得慢。为了帮助她提高,我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但这时候想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不会,我会为她后面的学习担心,会放慢自己讲课的脚步;她有了进步,我比她还开心,我认为她肯定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数学。我对她的这种相信通过我们日常的相处传递给了她,她慢慢地,愿意和我共同努力了,最后毕业虽然她在数学方面还不是很擅长,但已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毕业了,这孩子每年都要跑回到小学来看看我,现在一个二十岁的大姑娘了!说的一句非常朴实的话让我感动:“谢谢你,谭老师,谢谢你从来没有放弃过我,我长这么大,只有你一个老师从来没放弃过我”!

同样是给孩子补课,帮助孩子在学习方面取得进步,为什么两个孩子给我的反馈完全不一样呢?因为在补课过程中,我给两个孩子传递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我想我在王维审老师的这本书里能找到最后的答案:一个教师最大的业绩和成就,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荣誉称号,不在于你给了学生多少分数,而在于你为学生带来了哪些深刻地、可以延续终生的影响。真正的教育,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笔记

关于教研,专家一直都是向我们推荐国外的著作,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不太喜欢看英译中的著作,觉得读起来有点像刘墉先生所以说的,假洋餐,也就是中饭冷吃,不太习惯。

所以教育著作我选择了《不一样的教育》,里面的教育叙事写的就是我们山区一线学校真实,朴素的教育故事。

当中的每一个教育故事都非常真实地展露了我们当前的教育常态。当中每一个生动的人物都好像是在自己的身边学生一样历历在目。而当中王老师的叙事细节里面每一个细节感觉都在我的教学生活当中都有出现,但是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没有向王老师这样子,把我们的教学故事细腻地准确地捕捉起来,转变成跳跃式的有生命力的文字。

看完这一本书以后,感觉自己就像进行了一场教育生涯的洗礼,当中过往的一些教育倦怠,仿佛都给它的文字洗刷一遍,感觉心里纯净了、和谐了!

王老师,他把生活与教学融为一体,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己的教学生涯融为一体,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学生的心里世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够时刻捕捉到。但王老师不一样,他时刻关注到班上的每一位同学的状态,这是值得我们每个班主任所望尘莫及的。

如王老师所说的,如果教学就是纯粹的,为了让孩子能够提高成绩,那我们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的意义,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一项神圣使命,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人格的.发展,也就是他们性格的培养。作为班主任,我们是否能像像王老师那样,时刻留意着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心里状态,生活状态,学习状态,精神状态,那样我们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真诚地教育他们的灵魂。那才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当城市化不断地侵食着当代农村教育的时候,优秀的学生,优秀的老师不断大批涌进现县城学校,私立学校。作为一名山区初中的英语老师以及班主任,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沉重。孩子们不出去,是否代表着落后?老师们不出去,是否也代表着退步?留下来的学生惶恐,留下来的老师也迷茫!

时代在变,但是我们育人的心没有变。我也不清楚职业倦怠,什么时候就开始在我们的心中埋下种子,生根发芽,我不知道哪一天他会把我们教师的内心,在悄无声息中慢慢侵蚀掉!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还是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我班主任的方法,跟王老师的对不上号,还是我根本没有做到像王老师那样的,感悟到教育的真谛!

其实王老师已经把方法教给我们了,要转变一个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学生的内心,师生之间有了真正的信任,沟通,交流才有不一样的教育,才有不一样的故事。我们应该像王老师那样,把我们的教育故事,一个一个地串写起来,把他们变成一条温润的珍珠,用它来纪念,我们教育的价值!(梁莉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