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2-05 13:41:29 作者:GZ才子

范文范本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它能够引导我们探索和发展个人的写作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写作范本,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灵感。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穿衣服的学问》是广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纵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现状,大多数幼童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存在着依赖思想,特别是衣服的选择、搭配,基本上都由家长包办。同此可见,我们很有必要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穿衣服的学问。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入手。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能否激活课堂活力显得极为重要;其次,本课题材来源于生活,我便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又把所学内容放回到生活中去。与孩子们一同学完《穿衣服的学问》一课后,我真是收获不少!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开篇,就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色彩明丽的图片明确地告诉学生——冬天要到了。孩子们通过回忆在生活中的一些认识,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同时,通过小品表演再现生活内容,学生看后,进行热烈地讨论,无形中也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和生活是融会贯通的,在生活中可以学习,课堂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

此外,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我恰当地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活为载体,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非常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资源。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颜色搭配合理的服装以及让旧衣换新貌,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怎样穿衣服才最美的生活常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学会了节约,一物多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举办的“谁的衣着最美丽”评比会非常地成功。活动中,学生各自发挥想象力,利用自身的特长,大胆地展示自己选配的美丽的服装,一个个学生俨然一位位魅力十足的小模特,他们的精彩表演把课堂学习推向了高潮。通过欣赏模特的展示活动,学生从中也感悟到怎样着衣才是最美的,进而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品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真的是这样,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但却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会滚动破碎,永不存在。联系自己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各自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文档为doc格式。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徐琳老师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徐老师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如徐琳老师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教师不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去通过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从中知道废品不是废,而是宝;我们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用心创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又如在设计用七彩颜色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环节时,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还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徐老师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把种花、献花、国王的话通过孩子们的表演活动再现出来,这时,教师提出国王为什么会对雄日竖起大母指的问题,学生们从表演中看到了雄日不换种子的诚实,体验到了诚实的行为人人称赞,诚实的孩子更快乐。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的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如徐琳老师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让垃圾回家”的环节时,让教师引路,先做一个示范,并主动让学生边看边猜,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引起学生思考。在活动中,老师不规定学生几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根据准备的和构想的,自由组合小组,自由分工,教师也适时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当好学生的好帮手,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随时调整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地开展活动。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形象直观,教学内容都是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要做好《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教师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课堂教学活动尽量多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择活动的依据,找准教学活动开展的切入点。我们的教学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时,我把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变,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小马虎”的动画资料。我通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一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些不细心、不认真的不良现象,尤其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很粗心。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传递悄悄话”“争做小教师”等游戏,将学生的生活与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这样,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活动都是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所有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也是学生学会生活所必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真正实现了教学的高效实效性。

二、了解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历都存在着很大不同,由此导致他们形成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气质性格和不同的特长。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这些规律和特点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反复强调提倡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探究新知的意识。当然,在刚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由于没有制定小组合作讨论的规则,常常会出现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之后,有些学生为了抢答,胡乱喊叫;有些学生为了提出独特的见解,只顾着想自己的答案,而忽略了倾听别人的看法;还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高声打断别人的发言,没有基本的礼貌可言,我曾经一度对小组讨论的可行性产生怀疑。可是,后来我还是会思考,既然新课程改革提倡这样的教学模式,它就一定有其独特的优势。我教的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出现场面混乱的情况也属正常。同时,小学生又特别信任自己的教师,并且乐于模仿教师。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活动。一上课,我就坐到了学生中间,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但是这一次我要当学生,所以我想请同学们来当教师,大家先来看看我们小组是怎样讨论学习的,然后大家再来说说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随后,结合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和就近的小组一起开始进行话题的讨论,其他学生都非常好奇,觉得非常新鲜,于是,他们开始认真地观察我们的举止和倾听发言。当我们讨论完成之后,很多“教师”都纷纷举起了手,他们发现的事情可多了:你们小组讨论之前,先规定好了大家发言的先后顺序;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必须认真听;一个学生讲完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其他学生才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说得好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夸奖他;有的学生接受了其他学生的帮助之后会主动有礼貌地说谢谢,别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可是他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把小组讨论的要点都挖掘了出来。这个时候,我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这些发现:“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希望同学在以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你们也可以像这个组的同学一样,甚至比我们更优秀,好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总是会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强化,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发展每一个学生,让教学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效果又可以真实地体现在生活当中。要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真正地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懂礼貌,是否能够通过学习真正地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起积极主动的探索意识。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只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通过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加强跟家长的沟通,由学校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和学生其他生活空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课程,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型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感到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刚拿到教材时,很茫然,不知如何去教。细看时觉得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生活化、大众化,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慢慢地,我就感到一定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它,要用新的方法去教学生。

《我的祖国多辽阔》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中的第一个主题。通过本课学习,旨在促使儿童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组材料:(中国行政区图,两个文字资料框、地图周边的四幅小图和主持人的`话及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教材体现了一种“引领”的功能,既给广大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

本课综合了地理和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教育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文中以“地图”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同时,把地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熟练掌握。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但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祖国是学生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学生既近又远,因为毕竟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祖国、了解祖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一直力求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地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我们一直努力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建自主、互动、积极、向上的综合活动课。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正是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展开。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提升、情感体验、自我评价、价值取向,努力使每一个儿童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发展潜力,健康成长。

一、关注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需要以儿童生活、知识经验为支撑。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当学习内容触及原有生活经验或知识结构时,学生才能在活动中积极应对、主动参与,从而建构新知,提升道德认知。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心,别伤着》一课,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曾经遭遇伤害的情形,模拟表演受伤的经历,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常识,模拟小伤口的处理方法。这种活动教学,教者基于儿童视角,通过看、说、演、议、评、比、做等系列活动,组织一年级小朋友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积累了学生生活经验,以往任性玩耍的错误认识得以纠正,懂得受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要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提供知识保证和能力。

二、关注儿童情感体验的深化。

愉快、积极是一种情感和态度,“它只能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由教师引领学生,学生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选择、自主践行。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实践这三个环节,教师才能使儿童真正寻找到自己愉快、积极的精神家园。活动开展不仅需要创设情境,以趣激情,以情引情,更要让学生带着丰富情感去实践,去体验”。如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班里故事多》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感受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老师让孩子把成长中的故事放进“故事口袋”,连续随机抽取学生讲故事。孩子在讲述节日活动的场景故事过程中,从活动中享受到的愉悦,积极情感被激发出来,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种下“感恩树”赠送“爱心卡”(教师把绘制的大树贴在黑板上)。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体验中丰富情感,提升情感,促进其良好道德情感生成,使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

三、关注儿童评价能力的培养。

儿童是发展的个体,也是评价的主体。由于家庭的溺爱和照顾过多,当今孩子想法幼稚,性格胆怯、任性,对人对己缺乏责任心,依赖性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促进其学习成就感的获得、学习热情的保持,提升儿童对自己前期活动的总结。这有助于学生思考下一次活动的目标和计划,培养和形成对学习及活动的评价能力。如二年级下册《我们长大了》一课,老师组织同学们穿戴儿时衣帽,感受身体变化;展示已经掌握的各项本领,感悟自我能力的增强;在积极参与体验活动中,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孩子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过程,同时也看到和同学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学会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通过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矛盾,将外界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动机或内部动力”,教师帮助儿童形成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四、关注学生价值取向的正导。

社会是多元的,儿童的生活也是多元的。社会上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正面与负面等各种现象混杂在一起,懵懂无知的儿童难免会产生错觉和误区,在孩子的学校模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会折射出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要让学生过上健康、安全、有道德的`生活,教师无疑要伺机进行价值引导。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这也是爱》主题活动教学时,老师设计“生活情景再现,辨析‘爱’”的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呢?在辨析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这同样是爱,家人对我们的严格要求,目的是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这更是家人对我们的爱呀!”这样,教者围绕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时,伺机引导,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模拟情境中内化道德理念,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学中基于儿童视角,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积极关注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情感变化及行为习惯和自我评价等,还要关注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参与有效度如何,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等。只有这样,品德与生活课堂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孩子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年级品德教学论文

我们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非常贴近生活,有着很强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还特别注重儿童的主体性,本学期我根据学期初《品德与生活》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着重让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一、健康、安全地生活。

通过教材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让学生较快熟悉新环境,适应小学生活,情绪愉快安定,遵守交通规则和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以各种学生喜欢的活动和游戏来激发他们对学校生活的愉快、积极体验,让他们逐步熟悉、了解学校,认识和熟悉新朋友,进而意识到并能按照一个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通过学习,学生都能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顺利地过错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二、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和同学多合作,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有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在第三单元里,我让学生们互相合作,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身边的秋天,让他们自己通过合作制作标本和风车等活动和游戏,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个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和自己的学习任务,团结友爱,爱亲尊长。通过学习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从小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从而从情感上真正去热爱国家,做一个关心他人、能为人民服务的好学生。

四、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课文生动有趣,而且没有固定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上,我通常让学生自己说,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通过学习,他们都对新环境有探索的愿望,能想办法进行自己的游戏和活动。

本学期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学生的进步总是能令人欣慰的,但自己的进步才更值得自己回味。其实,今年已经是我第二年接受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按说应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了。可是与去年相比,自我感觉有一定的差距。反思之后,学生的原因可能占大多数,但我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素质较上一届相比稍差些,再加上是刚入学的学生,课堂行为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再加上本学期,我的其他工作较多,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教学,没能研究好学生,调整或创新教学活动,使教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今后的努力方向: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总之,都是我的收获。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一些提高。我决心不断的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在今后多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相信在今后,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行为习惯都有很好的转变,能遵守学校的规。

章制度,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并有初步的自理能力。不仅能自己认识到该如何做,当别人出现错误时,也能及时纠正别人,班上的好人好事不断出现。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门对小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兴趣;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活动。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小学思想品德内容比较抽象,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方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如利用实物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让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创设何种类型的情境都要有一定的新颖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情理交融之效。

(二)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娱乐形式,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热情洋溢地参加到课堂学习中去。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轻松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创编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教师可结合他们这一特点,经常为他们讲一些故事,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如可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一些古代人物故事;可围绕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讲一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可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讲一些现代人物故事。

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始终占据着课堂主体位置,导致学生缺少话语权,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变课堂主演为导演。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变以往的课堂控制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讨论,自主去理解、探索新知识。学生自主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索新知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了学校教育中,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不仅能将静态、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化难为易,增大课堂的信息量,较传统教学手段而言优势更明显和突出。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些内容用语言文字描述比较笼统或者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将多媒体引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进而轻松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温暖的家》时,教师可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家人过生日时的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何为幸福的家庭及家庭的幸福是什么,成功地解决教学难点。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优点,也有缺点,教师必须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整合,科学、合理、恰当、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伸延和拓展,是学生由知到行的桥梁,对于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但现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受教师的重视,教师对思想品德观念和概念的讲解仅停留在口头上,未让学生付诸行动,这极可能导致学生知行不一。对此,教师应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融入社会,亲自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如每年清明节,学校可组织和开展“缅怀先烈,争做文明学生”祭扫烈士墓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五、结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此为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学习、探索,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项红伟.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xx(21):66~67.

[2]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1):16.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大多数中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并未做到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对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本文侧重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所谓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与他人的沟通中学到知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引导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初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将教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用新型的、学与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此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生活情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重要性的认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感受到思想品德学习的快乐,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自身品德修养打下基础。

1.转变授课方式,改造讲解范围。

由于初中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在内容以及授课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且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违背,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不断积累生活化的授课经验,通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使学生的学习回归到生活和社会当中。

2.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课堂教学应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做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断鼓励学生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主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当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更好地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要: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探望钱学森,钱学森向总理谏言,批评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钱老去矣。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悼念这位曾改变中国科技命运的大家。愿我们在怀念他的离去时,同感于他的激动,同化于他的境界。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发展大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将“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作为教师主要的任务。但由于历史、课程等原因,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认为思想品德教学,思想品德学习都有特殊的一面,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这一个重要的论题,认为这种理念与思想品德教学没有关联。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传统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学习本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从学习中可以获得新知。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可以感受到自我生命的成长。但是,现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很难让人把“学习”与“快乐”联系起来。没完没了的考试,堆积如山的作业,机械僵化的背诵,教师的叮咛,父母的唠叨,让中学生的生命无法承受如此之“重”.

特别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压力会更大。一些“责任心”太强的教师争着抢自习课,似乎多上一节课,就多尽了一份责任,多让学生背诵一节课,就会让学生多考几分似的。这种现象绝不是个别,因为教师把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定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而且这个念头根深蒂固。而事实上,过多的课程压力,过大的作业量,机械的背诵,恰恰挤走了学生自我反省和知识消化的时间,根本就无助于实际成绩的提高,无助于个性的发展,反而会增加学生个性的贫乏,()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我粗浅地认为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热情始终需要与尊重教学规律保持协调。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也是不同的,学生有着喜欢的科目与不喜欢的科目也是正常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觉察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的多样化人才。在新世纪里,必须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学有所长、业有所专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找到最能发挥智慧和才能的职业,而且又能使社会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充分体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有人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教师也会教育学生注意“劳逸结合”.但是,稍微尽兴一下,便会收到让人扫兴的讯号。其实,玩耍不仅是一项能够放松身心的活动,也是一项能够超越书本知识,拓宽视野的活动,更可能是一项能够激发生命活力、生命创造力的活动。在中学阶段,这一被称之为“为未来作好铺垫”的阶段,玩耍常常遭到了无情的忽视。大量的补课,大量的作业,让学生根本就没有玩的时间,更不用说如何玩,玩得好了。几乎每个学校的校园都会挂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鞭策之语,看到就会给人带来沉重感。教师和父母经常夸奖那些很自觉的学生,而贪玩的学生则往往成为批评的对象。“玩物丧志”竟深深地蛰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本来,学生可以和玩具打交道,体会到技术的奥妙;可以和伙伴很好地玩耍,体会到交往的快乐;可以和大自然打交道,体会到自然的生趣。但是,一旦跨入了中学阶段(甚至进入小学阶段),书本就成了生命的牢笼。学生在理论上获得了知识,但却走向了对生活的无知、对生命的无感觉的状态。

个性在教育过程中被不断地瓦解,所谓人生价值、人生观的教育与其实践逐渐地出现了断裂。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而“目中无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在摧残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压抑具有求知创新的人,在诋毁具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杀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也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成了思想品德教师备课、上课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紧贴时事,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初三思想品德教学为例,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时事息息相关。每一个思想品德论题都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时事来佐证。

道德修养的学习,教师可以以各种形式介绍社会中的正能量代表:歼-员缘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随“辽宁舰”返回大连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圆园员圆年员员月圆缘日员圆时源愿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的“最美中国人”罗阳;圆园员圆年缘月愿日,佳木斯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张丽莉,面对源车连撞后冲来的大客车,迎上去推开了学生,自己被车轮碾压而过,失去了宝贵的双腿。当医护人员赶来时,她却叮嘱着“先救孩子”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铁警”李博亚;“最美司机”吴斌;“暴雨救人”农民工群体;还有绑着妈妈去上班的孝子陈斌强……一件件,一桩桩,学生借着这些熟悉的事例,轻松地理解关于道德的相关论题,即清晰又深刻。爱国主义的学习中,在掌握相关的理论下,引导学生讨论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日本这个民族的军国主义思想的根源及危害,有可能对它周边国家造成的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明白自己肩上承担的重任。从而清楚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师的语言不多,但能使学生刻骨铭心,思想品德理论再也不是枯燥的内容。

“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这是代表斯宾塞愉快教育思想的一句教育名言。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合作的氛围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这应该是教学的最终方向。有人说,中国抵抗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的、最长远的措施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果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当然就没有中国创造,只有中国制造。

因此,在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今天,思想品德教师心存长远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了。

参考文献:

[1]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国海。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j].中国教育研究,2003(17)。

(作者单位四川省射洪县东岳乡初级中学校)。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进行反思对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针对初中的思想品德反思教学谈了几点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注重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是初中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对过往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改善,才能使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初中教师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对以往教学效果的反思,进而不断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一、反思教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以保证反思教学的高效性。首先,要坚持及时性的原则,在课后及时反思记录,否则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对课堂效果的记忆;其次,要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反思时要切中要害,不能流于形式;最后,还要坚持针对性的原则,对自己关注的部分进行反思,进而合理制订解决对策。

1.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反思,要首先对自身素质进行考虑。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因此教师的能力对整个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故而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

由于思想品德的教学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45分钟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要注重平时教学中的课堂效率,保证学生思想品德的接受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对课堂气氛的调节、丰富教学方式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结合理论与实际生活。

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的作用和其所具备的积极影响。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实际生活对学生展开教育。如可以就生活中保护环境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谈谈其看法。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审视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思,看到教学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不断积累经验并总结教训,在以后的教学准备过程中加以改进,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胡学俊。浅谈对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学的三点尝试.成功:教育,20xx(10)。

曲玉琴。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探索.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22)。

陈天仲。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法.新课程:中学,20xx(08)。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扩大。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致使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形同虚设,不仅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同时还会因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相关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将所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大对生活化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调动,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地爱上学习,爱上思想品德课程,提高自我修养。第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缓和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学习来了解目前社会上提倡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下意识地去学习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自我品德修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生活化理念还没有提出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会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负责将知识“讲”给学生,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去“听”,并听从教师的指令去“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学生已经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热情,甚至有些学生会厌恶学习,觉得学习思想品德没有意义。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材内容中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等,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渐渐将时间以及精力局限在书本上,严重脱离实际。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无法在心灵深处对知识产生求知欲,长此以往,学生会变成一个个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这与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驰,从而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并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一代新人。为此,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以外,还需要各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还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的内容,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材料,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等的教育,培养一些优良品质;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优良品质的形成,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努力学好数学,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因此,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并在教学中切实完成这方面的任务。

学好数学的目的性教育;结合数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有意义又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编成应用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旧社会的对比、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小学生的公益活动以及有趣的科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进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例如,通过数和形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应用于实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例如,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一些数学概念之间或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商的变化等),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还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可能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的条件下,充实新的内容。例如,反映注意环境保护(如保护益鸟)、进行卫生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等内容。

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晚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例如,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和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做到认真、细致、书写整齐。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避免用训斥的方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工作总结《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我在希望中成长》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父母、老师对少年儿童的无限希望;又如:《世界科技的今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科技用品,以及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科技产品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和谐品德教学论文

摘要:品德课前准备分为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个方面。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要搜集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必要时制作简易课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课前准备应做到:要求明确、分工具体、教会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准备质量,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精心设计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要求明确分工具体。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充分说明做一件事事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品德课教学同样如此。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品德教学课前准备的粗浅认识和做法,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一、教师课前准备。

1.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基础工作,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德课要求一课一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课标》和教材,明确《课标》对本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系统地理解本册、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为目的,再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用什么方式导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怎样活动?教师如何引导?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课堂怎样结束等等都做到详细的设计。

2.搜集资料,丰富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让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在让学生准备有关学习材料的同时,自己也应该去搜集更多的资料来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而且,教师通过自己课前搜集材料的过程,还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教学《我爱我的祖国》这一主题时,我对国旗、国徽、国歌这部分内容了解的不详细,因此,那段时间我通过翻阅书籍和上网查找,恶补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搜集了许多图片和文字材料,不仅知道了国旗、国徽的图案是什么,还知道了表示什么意义,国歌是谁作词、谁作曲,在什么时候创作的等等,以备上课时补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自己也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3.制作课件,锦上添花。

品德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但有些生活场景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活生生的生活带入课堂中,使景观更浓缩,形象更生动。

不必太复杂,只做几张简单的幻灯片,就可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我的家乡》时,因地处农村,学生难以搜集到关于家乡的山水风俗等资料。于是我把搜集的升平广场、地下商城、运河大桥、二十四控闸等图片以及孔子故里、状元之乡、四女孝亲的故事做成幻灯片,配上背景音乐和文字介绍,展示给学生,学生看着美丽的景色,听着动人的故事,陶醉在家乡的美景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指导学生课前准备。

1.要求明确,让准备有目的。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教学《我长大了》时,我要求学生收集自己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小时候的录音、录像以及用过的物品等,并且通过父母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在课堂上开展“我的成长历程”展示活动,让同学们借助材料介绍自己。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并懂得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进而懂得感恩父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分工具体,使准备保质量。

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课前准备的要求不能太宽泛笼统,应尽量做到具体。同时低年级孩子持续活动的时间短,注意力极易分散,因此课前准备的量要少。对于一课的活动前准备,可以进行分类分割,采用全班学生分工协作方式,每个学生完成一两样,让孩子扎扎实实地去做,从而保证课前准备的质量。如:在教学《可爱的祖国》一课时,我把课前需要搜集的资料做了具体分工:一部分学生搜集名山大川旅游资源,一部分学生搜集家乡的物产特产,一部分学生搜集有关家乡的文字资料等。课堂上学生了解了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又有着古老的历史文明,引发了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了学生长大后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3.教给方法,让学生会准备。

准备的材料不同运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应指导学生准备材料的方法,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如:教学《种子发芽了》一课时,我在课前一个月就让孩子们种下一株小苗,并提醒他们定时浇水,做好观察记录,随时将植物的生长情况向大家报告,分享成功的快乐。总之,品德教学需要师生做好充分而有效的课前准备,只有做好了课前准备,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挥洒自如,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感悟多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强势地位,这是探究性学习开展和实施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为标志,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尽快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应参与其中,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给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从中掌握翔实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探究过程及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在思想品德学科探究性学习中,各个探究专题的内容、角度、方法、目标和涉及的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甚至是跨学科的。无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观念,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掌握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教学的空间与内容、学习方法与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思维方式与师生关系都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出狭隘的课堂,融入开放的、自然的、社会的大课堂,以开放、宽容、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提倡师生之间的辩论,共同探讨正确的答案,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往往不能使之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这就使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处于主要地位。即使有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法,但也不能持久。因此,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不能追求形式。不论是具体的一节探究课,还是培养学生的长期探究意识,都要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不以“少数学生完成了”代替“大多数学生也完成了”,不以“少数学生适应了”代替“大多数学生适应了”。

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理解,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很少考虑学习的内涵、实质、应用条件等,将课堂教学中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表面上气氛活跃,实则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在思想品德课探究性教学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植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无限空间,关系到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是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就是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积极、探索。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全盘否定,某些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感知和理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探究性学习,几乎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整堂课都是讨论,很少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其实,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正如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样,我们要避免“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因“课”制宜,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匆忙上阵。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设置的探究问题,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但在设置时既要考虑探究的对象,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探究问题不宜太大,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切忌忽视对象、选题过大。探究的问题一旦确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于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心中有数、有话可讲。教师也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与新观点,预设解答的各种可能、方法,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把握探究的动态与进程,适时给学生的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者偏离主题。同时,探究过程要有可视性,探究方法要有可操作性。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教师要做小结,切忌没有点评草草收场。

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整方案、不断完善假设的过程。历经的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探究的难度也不同。探究有难有易,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恰当的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缺乏必要的筹划调控技能,课堂的节奏、密度与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探究氛围就浓而不闷,学习气氛就活而不乱。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探究日记,及时记载探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有效反思探究成败,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日后的深层次探究提供经验。

为了建立探究性学习的长效机制,教师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的理解、关心与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总之,探究性学习能否在高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顺利展开,能否为新课改注入一股新鲜活水,能否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点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实践,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让所有学生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要:

教师的语言艺术风格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强烈磁性的语言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的氛围达到空前的热烈、欢快,使知识传授效果明显,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共鸣。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更需要教师的论辩能力超群。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努力研究,不断探讨,在提高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认真研究语言表达的艺术,提高自身的演讲能力,从而更加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对此做了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

教师由于自身的钻研精神、工作的努力、教科研的实效,使自身水平有了提高,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的教师即使具备上述的条件,也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更要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语言表达水平。教师的语言艺术风格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强烈磁性的语言会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的氛围能够达到空前的高涨,使知识传授效果明显,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共鸣。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更需要教师的论辩能力超群。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努力研究,不断探讨,在提高教学教法的基础上要研究语言表达的艺术,提高自身的演讲能力,从而更加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一、豪放的气势美。

思想品德课教师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说服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要职。所以,要以自己的能言善辩为之能事,不仅要具有演讲家的口才,更要有凛冽傲气、激越昂扬、豪言壮语的语言风格,同时还要有语言词汇的使用能力。“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豪放激情的语言气势宏壮、色彩鲜明、胸怀坦荡,将其充分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对你感到非常的敬佩,被你的语言表达所折服,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一种非常强大的吸引力,还能增添学生的审美功效。比如,我在执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课时,我向学生说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应该说是:建设具有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若是想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就要使人民振作,使祖国振兴。让人们懂得强国富民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接着我播放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视频选段。然后进行了总结性的鼓动:同学们听到了这‘五四’怒吼,‘八一’枪声,卢沟惊雷!但是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没有能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时间是那么的久远,几个世纪过去了,一代又一代都销声匿迹了。而我们的强国梦到来了,我们的祖国开始崛起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康乐的崭新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通过这一导语唤起了学生的心声,他们的精神由此振作起来了。

二、温柔委婉美。

思想品德课除要有豪放高昂的特点外,还要有温柔委婉之美。温柔委婉与豪放高昂相对而言,它能使语言更加优美,语言更加雅致,表述内容结构深细缜密,寓意含蓄委婉,语言含蓄而绮丽,语言更加雅致。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我们只有高昂的语调一直贯穿下来会使人感到疲倦聒噪,过于庄重让人不舒服,若是掺杂了温柔委婉的语言会使人感到舒服、入耳。心情有一种愉悦之感。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也要有这样的语言风格,时时刻刻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永久难忘。比如,我在执教“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一节时,我说道:“我们伟大祖国的宏伟蓝图绘制和实现,要经过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国富民强之路是靠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克服困难,拼搏奋斗,梦想通过奋斗会变为现实的。”通过这样的描述,辩证而曲折地表达了其思想意义,更具有一波三折之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感。并且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宏伟目标的实现问题。

三、轻盈灵秀之美。

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

深的表达能力。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艺术,强化表达能力,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谢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j].时代教育,20xx(11).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